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singh (执金吾),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评秦赵长平之战及赵国的战略得失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Mon May 17 15:47:20 2004)
发信人: z666 (清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转帖]评秦赵长平之战及赵国的战略得失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May 13 11:33:35 2004), 站内
[转帖]评秦赵长平之战及赵国的战略得失
战国时期,北方的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进行了相当彻底的军事改革。赵武灵王志
向远大,眼光不凡、意志坚定、立排众议大胆的推行移风易俗,并选练精锐弩弓骑兵。赵
国在六国中率先组建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间,赵国西破林
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
赵国君臣睦、将相和。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等良相名
将辈出。赵国民风骠悍、崇尚气力、慷慨悲凉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为战国
中后期的北方军事强国。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国为之侧目。在
战国中后期,东方三强(魏、齐、楚)相继衰落,秦国之威独步天下之时,赵国时为中流
砥柱,其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赵国对秦国而言可谓是东出的最大的阻碍,并有可能发展成为秦国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
与军事宿敌。秦国不会看着他的对手一步步的壮大从而威胁自身地位,伺机削弱并沉重的
打击赵国。秦赵两国统治集团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外交伐谋是越演越烈。武灵王使秦、
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重大外交事件的发生,就是秦赵双方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的真实体
现。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却受辱与赵国大臣蔺相如并非其心甘情愿,实是迫于赵国实力,
不敢造次发难、迫不得已耳。这一轮政治外交上的较量,秦国外厉内荏,赵国争锋相对,
秦国没有讨得任何便宜。前269 年秦派大将胡阳率精兵数万越韩境上党进攻赵国的阏与,
反被赵奢所统领的赵军精锐突骑所击败。至此,事态似乎向着有利于赵国的方向发展,事
情果真是这样吗?秦国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在暗中积聚着力量,等待同赵国决战的有利
时机。山雨欲来风满楼,秦赵这两大军事强国之间,早晚会有一场恶战以决雌雄。悲壮惨
烈的秦赵长平大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拉开了序幕。
前265年,秦采纳范雎远交近攻之策,连续4年不间断的攻韩。相继占领了韩国的少曲、
高平、南阳、野王并阻断了韩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秦国大规模的伐韩意图非常
明确,一来可削弱韩国并为秦军东出,开辟通道;二来则可抢前攻占大行山以西各军事要
点,对赵魏两国造成高屋建瓯之势,为下一步打击他们做准备。韩桓惠王在秦军凌厉的攻
势之下焦头烂额,知上党必不保,故献上党与秦,求和以自保。韩上党太守冯亭为促成三
晋联合共同抗秦的局面,拒绝执行王命,反将上党十七县献与赵国。
赵国统治集团内部,关于 是否受地问题发生分歧,以平阳君赵豹为首的主和派认为冯
亭献上党是引秦赵相争的嫁祸之计,不可受地。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强硬派认为不战得上
党十七县,控山西形胜之地机不可失,赵应迅速接收上党各县以防被秦国占先。赵孝成王
采纳平原君之议,派兵接收上党。赵国虎口夺食置秦国霸权于不顾,深深激怒了强秦。范
雎劝昭襄王转兵锋大举伐赵,还之以颜色,破三晋和纵之势,以决韩魏两国之后援。秦逐
于当年(前261年)初,令全国男子书年,进行了总动员,发倾国之师攻赵。秦军兵分两路
,一路出宜阳攻韩国堠氏以防韩魏援赵。以掩护大军侧翼。秦军主力由左庶长王乾率领出
安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上党。由于实力悬殊,上党陷落赵长党军民退守赵境长平。
秦军主力迅速向长平推进。赵国见情况危急,紧急征发大军由老将廉颇统率星夜驰援长平
。秦赵两国重兵集团之间的历史性大决战,由此展开了。
在此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秦赵两国所各自拥有的军事实力:
秦国是当时军事上最为强大的国家,秦军有奋击之士(轻锐步兵)百万,车千乘,骑万
匹。秦地近西北,故民风凶悍尚武,且加秦马优良,秦车迅猛,故真称得上是超级军事大
国。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在战场上的秦军士兵左携人头,右夹生虏,所向披靡,如虎入
羊群,甚至于为抢军功,赤膊上阵厮杀。六国士兵闻秦兵而丧胆。秦军大将如王乾、蒙毅
、白起皆有勇有谋的军事统帅。秦军得兵法之教,注重各兵种协同作战,以步兵方阵为单
位,令行禁止、进退有据,作战经验丰富,极难对付。此役,秦国前后投入的兵力总数估
计在六十万左右。
当然赵国也不是软柿子,自齐国衰落后,赵国已成为山东六国中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赵国有带甲之士(精锐步兵)六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赵国在总兵力的数量上不如秦
军,但赵国以弩弓骑兵见长,赵组建骑兵部队较早,故赵骑兵训练有素,且军事素养高,
经验丰富。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赵步兵的作战经验值、勇悍度方面似乎不如秦步
兵。此役,赵国投入的总兵力大概在五十万以上。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秦军参战的总兵力略高于赵军,兵力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秦军有备而来,赵军被迫仓促应战,故战争初期秦军拥有战场主动权。
秦军步兵的战斗力高于赵步兵。
以战车部队和弓弩骑兵为主的机动快速部队,秦赵旗鼓相当,且赵军略占上风。
这场战役,仍是步兵作战为主体。
秦军占有相对的优势,但不占压倒性的优势,这种优势决定不了战争胜负。
秦赵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其本上仍是势均力敌。战局今后的发展,事在人为。
长平之战,秦赵双方总共投入百万以上的军队,战争规模空前。(这麽大规模的作战行
动,且集重兵于一役,只有后来的楚汉相争与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与其相当。)如今,
山西高平县西北长平古战场上的许多地名,多是因此战而得名。诸如,弃甲院、箭头村、
围城村、秦王城、白起堡等等比比皆是,至今仍向我们透漏出当年那场大战的许多信息。
可见,长平大战影响深远,故司马迁的《史记》中对此战着重笔墨进行了描述。
前261 年春,秦赵两军交战达到白热化程度,赵军副将统率的前锋部队,在长平以南与
秦军激战,全军覆没。赵军初战皆不利,廉颇率赵军主力四十五万退守长平以北,成囤居
之势,筑垒自守,避不出战。四月至七月,王乾率秦军猛攻赵军营垒。双方激烈交战,秦
赵两军均损失惨重。赵军前后六名尉官阵亡,丢失了两处要地,至七月,赵军西营垒被秦
军攻占。在数战不利的形势下,赵军凭借工事,继续坚垒不战。秦军在之前的攻坚战中,
死伤大半,攻势也逐渐减弱。双方在战场上,逐渐进入相持阶段。秦见赵军重兵集团缩成
一团死守不战,一时难以吃掉,逐行反间,派间谍在赵境内,制造谣言,散布舆论。八月
,赵撤换廉颇起用年轻将领赵括为大将统率全军。秦国暗中起用名将白起,并制定了诱其
深入,分割包围、积极打援、聚而歼之的作战预案,并封锁一切消息。赵括至长平后,全
面推翻廉颇的既定方案,准备同秦军决战。秦军诱赵军出战并佯退,赵括不知虚实,自率
赵军主力倾巢追击,直至秦军营垒,秦军出动两万五千人的车骑快速部队,从两翼迅速穿
插至赵军之后,控制谷口有利地形,切断赵军退路,并派五千骑兵监视赵军大营中的留守
部队。秦军至此完成了对赵军主力的严密包围。
秦军为防止赵军突围在赵军被合围后,迅速出动轻兵反复冲击赵军,以挫其兵锋。合围
圈中的赵军初战不利,赵括为防赵军被分割歼灭,命全军修筑营垒工事,联成一片,坚守
待援。赵军在长平被围的消息传至邯郸,赵统治集团深为震惊,举国震动。赵国在全国搜
集留守部队,竭尽全力援救长平。为防止赵军内外联合破围。秦昭襄王亲赴河内尽征十五
岁以上男子从军,组建了打援兵团自河内直插丹朱岭,以出赵军长平大本营之后,实施更
加深远的纵深包围,彻底地的阻断了邯郸与长平之间的一切联系。至九月底,长平赵军被
围,断粮以
达四十六日,赵军内部割死尸,宰战马,杀伤兵为食,人心浮动,濒临绝境。赵括知形势
危急,集中所有精锐部队分为四个编队,不分昼夜,轮番突围。赵括身先士卒率赵兵冲秦
阵,秦军万弩齐发,赵括身中数十箭,犹呼向前,力战而死。
赵军大将战死,赵军丧失统帅,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突围无望,在绝望之中,军心
崩溃不复有战心,遂全体掷兵弃甲向秦军投降。秦军受降,在解除赵军士兵武装后,只将
年幼者二百四十余人放回,用以震慑赵人之心,而将四十余万赵国降卒全部坑杀。这一天
,几乎所有的赵国普通家庭都感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母亲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婴
儿失去父亲。这恐怕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
围绕这场著名的大战,人们有如下一些疑问:
一、赵国君臣团结,将相和睦。赵孝成王通晓事理再有平原君与蔺相如辅佐。赵最高决策
层,似乎不应该在长平大战,最关键的时候做出临阵换将这一匆忙的决定,原因是什麽?
难道仅仅是中了敌国的反间计这麽简单吗?
应该说,赵孝成王对临阵换将这麽重大的人事命令的发布,是有他的考虑的,也是充
分的听取了不同意见并不是草率的决定。 (大臣中只有蔺相如 坚决反对撤换廉颇起用赵
括为大将)。赵王这麽作是有其苦衷的。
众所周知,这场大战双方共投入百万大军是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主力决战。赵国方面总
共动员了五十万人参战。五十万大军的后勤保障,粮草与武器装备的补给,每日的消费支
出绝不是小数字。战争已进行了八个月,赵国的战争经济不堪重负,战略储备也将消耗怠
尽。赵决策层对此深为忧虑,廉颇坚守不战与秦军打消耗战持久战,其目的在于以老秦师
,拖垮
秦国。然而综合国力上是秦强赵弱。秦国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绕, 东控潼关之险,
奖励耕战、故战争经济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赵国虽军事实力强大,
但地处北方,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战争储备也并不充足,无法支持大规模的连年战争
。小国与大国拼消耗,只是权宜之计,岂能长久?
廉颇的持久战方针,虽在战役指导上是稳妥的打法,但有悖于国力,宏观的看并不符合
赵国国情。这实际上是赵国本身难以克服的一个矛盾,同时也是国家统治者与军事指挥者
经常发生的一个矛盾。赵王数次命廉颇出战,速战速决。廉颇鉴于战场形势,拒绝王命。
故赵国决策层均认为廉颇是怯战,普遍对其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秦国不用反间计,
赵国撤换廉颇也是 迟早的事。应该说,赵王速战速决的方针是符合赵国国情的(关于此点
后文还将阐述),但撤换廉颇起用赵括为将的决定是错误的,蔺相如反对这一人事决定,
并不是反对赵王的速战速决的方针,而是反对赵王用人不当。廉颇老成持重,自赵奢去世
后,已是赵国唯一可独当一面的大将了。赵括聪明好学、有才辨,在赵国年轻将领中也算
是佼佼者,但他缺乏实战经验的锻炼。赵王受其外表夸夸其谈所迷惑,从而让他代替廉颇
指挥大兵团作战,是不合适的。赵王可谓是不知人。赵括至长平后,错误的理解速战方针
,且年轻气盛不辨虚实,不明地理,行事轻率给赵军带来了灭顶之灾。赵王如用廉颇虽不
能说必胜,但最起码不会把老本赔光,输的这麽惨。
二、秦赵双方军事实力并不悬殊,秦国因何最终能大获全胜,在九个月中干净利索的歼
灭了赵军四十五万?
首先,秦国大举攻赵并不是因怒而兴师,是经过一番精心的考量与周密的准备的。秦军
先发制人,有备而来,秦兵分两路,一 路防韩魏援赵,而以主力迅速攻占了赵国的晋东南
形胜之地,逼迫赵国在不利的时间不利的地点同自己决战,可谓掌握了先机,一直操控着
战争主动权。在长平战场上,秦军屯兵与战场西南的山谷之中,地势险要,其势犹如掘坑
待虎,而赵军驻扎大军于长平以北的平原地带,无险可凭,尽失地利。秦出山谷攻赵易,
赵入山谷图秦难。赵大军如若入山谷攻秦军,秦军只要封闭山谷,断赵军后路。赵数十万
大军成
瓮中鱼鳖矣!秦军如此布置兵力可谓得兵法之要,老谋深算,用意颇深,赵括不明地理焉
能不败?
秦国在大举伐赵之前,遣使赴韩魏诱之以利,迫之以威,使两国不敢救赵。在赵国初战
不利,遣使赴秦试探求和的可能性时,秦国一方面加紧进攻赵军,一方面厚待赵使。一来
以慢赵国抵抗之心,二来做出秦赵和谈的假象,使五国举棋不定放弃援赵。这一轮的政治
外交较量,秦国手法老练。在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后,秦善于利于赵国君臣之间的矛盾,施
以反间,并暗中换将,封锁消息,周密地制定了诱敌合围的作战计划。在赵军被围后,先
发动进攻阻其突围,后积极组织打援,坚决割裂 赵军内外联系,从而使赵军的援救与突围
企图成为不可能。秦国君臣相互配合默契,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合围作战的
光辉范例。
秦赵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统治者决断力、意志力与双方综合国力、军事实力、战争潜力
上的全面较量。秦国军事强大、国力雄厚,秦统治集团注重政治、外交、军事多种手段打
击对手,相互配合默契,且在伐谋用奇,军事指挥方面技高一筹,秦国的最终胜利不是偶
然的。
三、赵军是否真的就打不过秦军?
我认为赵军是一支训练有素、意志坚定、战斗力很强的劲旅。尤其是赵军陷入重围后,
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极端不利的条件下,英勇顽强地同强大的敌人战斗了四十九个日
夜,称得上是可歌可泣。
(1)赵国失败的主因是在战争初期,赵国统治集团对秦国将大举进攻摧毁赵国的战略野心
认识不足,在丢失了晋西南战略要地后,仓促应战。在战役前期,老将廉颇的战役指挥上
,过于保守,无险可守还避而不战,完全是消极防御,后期又采用拼国力的持久战,使赵
军数战不利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克劳塞为茨说过,最好的防御是由一连串进攻的盾
牌所组成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消极防御是守不住阵地的,你就是一块钢板也会让敌
人一点一点凿穿。后期赵国决策层制定的速决战方针虽说符合国情,但用人不当,致使速
战速决成为了一场军事冒险。赵国不能利用外交手段力促魏楚两国援赵,反而在初战不利
的情况之下,派使赴秦侥幸求和,战和摇摆不定,实乃又一大败笔。在赵军被围之初,赵
括如若趁赵军兵力雄厚,士气尚在之际,组织全军皆尽全力,拼死突围,从理论上讲,赵
军突围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至少可以有部分部队突出重围,不至于被秦军全歼。赵括在
军事指挥上,贻误战机,致使大军全军覆没。
(2) 赵国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的话,并不见得打不过秦军。赵国抢先接收韩上党,控制
晋东南险要,在战略运用方面是积极的。赵国应集中重兵扼守上党,控制险要,凭险据守
,使秦军主力在崇山峻岭中无法展开,一来以老秦师,二来为赵国动员抗秦赢得时间, 此
为上计。如果,上党不守,赵军也可向邯郸方面逐步退却,并抢占有利地形同主力汇合。
从而诱使秦军出险地,深入赵境,处于远离本土、无险可凭的境地。赵国以退为进,可使
秦军后勤补给线拉长,千里运粮,损耗日巨,况且秦军粮道暴露在平原地带,防不胜防。
赵国却可以缩短粮道,就近取粮,以利坚守。赵国晋阳守军既可南下切断秦国在晋南的军
事运输线,也可东出太行山威胁秦军之后。在邯郸的赵军主力可遣得力大将率领车骑快速
部队远出,反复抄掠与争夺秦军在河内地区的粮道。这样可使秦军补给不济,并有后顾之
忧,不敢全力向前。秦军如大举猛攻赵军营垒,赵军应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一方面坚守
阵地,一方面选派精兵猛卒反冲秦阵挫其兵锋。秦攻坚不利,后方受威胁,再加上粮道不
畅,六十万大军必乏食。这样,战争就会向着有利于赵国的方面发展。此正是用奇之时,
赵国可寻求在持久中速决的良机。
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赵可充分利用外交手段,遣使赴魏楚两国,共约合纵攻秦。魏楚
两国与秦世仇,并不希望秦胜赵败,之所以不援赵,是因为惧怕秦国威势,犹豫不决,故
采取观望态度。如两国见秦军败势渐露,参战蹑秦军之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如此,
赵军破于内,魏楚联军击于外,将使秦军处于非常不利的态势之下。
这样的话,秦赵两国究竟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四、秦军在战后为什麽要坑杀赵国降卒?
实际上秦国坑杀赵国降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赵国降兵为保活命,不得已才降秦,家
小均在故国,人心思赵。他们不会真的为秦国买命的。且人数众多,一旦有变,非秦军所
能控制,若放他们回国,前功尽弃。既不能用,又不能放,成了累赘,不如杀掉,以绝后
患。秦国虽说大获全胜,但也受到重创,士卒死伤大半,国力疲惫,赢得也很勉强。赵国
民风骠悍,君臣团结,秦国杀掉赵国降卒,可以彻底的摧毁赵国的军事力量。让赵国丧失
所有的本钱,难以翻本。从而确保秦国的绝对优势,为下一步灭赵做准备。从此可见,秦
统治集团的手段毒辣。
秦国坑杀赵国降卒,在短时间内,是有利的,但从长远来看,未必有利。因为,秦国坑
杀赵国降卒,既坚定了赵人举国同仇,誓死抗秦的决心,又阻绝了其他五国军队降秦之心
。此举,或多或少为秦国统一天下制造了障碍。
通过长平大战,秦国歼灭了赵国足够多的有生力量。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六国弱
势以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进程大大的提前了。
--
http://www.btjoke.com/bbs/uploads/av-9698.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0.46.68.19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9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