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何时了啊何时了),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论两周时期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30 14:10:22 2006), 转信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农牧地区分界篇》之一
史念海
两周时期历年800余载。周室东迁,接着又是春秋和战国。周人初兴,以经营农业获得建
立政权的基础,出自周人的诸侯封国皆据有宜农的土地,显示出农耕地区的广大。周人的
西方和北方又环居着若干族类。这些族类大半皆从事畜牧生涯,所属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为
畜牧业地区,和农耕地区迥然各异。农耕地区和畜牧业地区之间应该是有一条分界线的。
这样分界线的形成固然有其自然条件的基础,也由于从事农耕生涯的族类和从事畜牧生涯
的族类之间的冲突和战争而有所推移和变化。在这800余载当中,这样的推移和变化是因
时而有不同的。因钩稽史籍,参证野外考察所得,缕陈其间原委,以求正于当世方家。
一、西周时期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轮廓
论西周时期的农牧业地区分界线,当先探索周人先世的活动范围和周初有关的诸侯封
国。周人以农业立国,其势力所及和封国所在,皆当在农耕地区。有些地方或本非农耕地
区,经过周人的经营,也逐渐成为农耕地区。
《史记·周本纪》述周人的先世从后稷开始。后稷以好种麻菽,播时百谷,获封于邰
。邰在今陕西武功县,正在渭河的下游。其后不窋失官,奔于戎狄之间。所谓戎狄之间当
是畜牧地区。不窋所奔的地方据说在唐代庆州东南三里,其地于唐时尚有不窋故城①。唐
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县,则今庆阳县于其时正是游牧地区。由不窋传到公刘。据说公刘
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公刘所居之地在豳,为现在陕西彬县。
公刘居于现在的彬县,是由现在旬邑县迁去的。当地还有遗址可寻②。《诗·公刘》篇描
述公刘在豳经营农业的过程,历历如绘。显示出今彬县旬邑诸处原来皆是一片草原,赖公
刘的开垦始能广为种植。据《史记》所述,这里也本是戎狄之间,应是游牧地区。经公刘
的利用改造,始由畜牧地区转成为农业地区。可是这样的农耕地区并未维持许久,到古公
时又复为游牧地区。
《史记·周本纪》述文王的创业,曾经伐过密须。密须也就是密国,其故地在汉安定郡阴
密县③,也就是在今甘肃灵台县。其地位于周原的西北,豳地之西。周共王时尚有密康公
,与共王共游于泾上,当是文王伐取之后以之作为诸侯封国。近年,灵台白草坡发掘出潶
伯及[阝+爰]伯的墓葬,当和密国有关。墓中随葬的诸青铜器中皆有*[(上白下厶)+殳]
④。*[(上白下厶)+殳]即簋。簋与簠皆为祭祀时用以盛黍、稷、稻、粱的器物⑤。当时
人最重祭祀,簠簋中所盛的黍、稷、稻、粱应为当地的出产,不能假借于他处。密在周原
的西北,其地是否产有稻、粱,不可备知,至少产有黍、稷是应该肯定的。既有黍、稷的
种植和生产,而其地又和周原相邻近,则应属于农耕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庆州》。
②石璋如《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
③《史记》卷四《周本纪·集解》引臣瓒说。
④甘肃省博物馆、灵台县文化馆《甘肃灵台县两周墓葬》,刊《考古》,1976年第一
期。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刊《考古学报》,1977年第二期。
⑤《周礼·地官·舍人》。
周人起于周原。周原附近渭河南北多为诸侯封国和贵族采邑,自然皆是农耕地区。这
里西倚陇山。陇山以西又当如何呢?据《史记·秦本纪》所记述,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于
淠渭之间,因此而得封于秦,为附庸之邑,就在秦继续养马。其后世又居住于西犬丘,都
在陇山以西。今传世秦器有秦公*[(上白下厶)+殳],为秦景公时所铸①。秦景公与周景
王同时,已在周室东迁之后,不足以说明秦国的先世。非子既为周孝王养马,而养马地又
由汧渭之间西迁到陇山之西的秦亭,这就显示出其间的消息。汧渭之间虽可以养育马匹,
却是宜农的地区,又多周人的采邑,以之长期作为马场,似非恰当,故向西迁徙。这正说
明了陇山以西为畜牧地区,和渭河下游是不相同的。
由周人发祥地周原往东,今陕西永寿县西南漆水河西岸的西周遗址,近年曾出土青铜器,
有仲柟父簋和仲柟父鬲。据说,这种同名的簋和鬲以前就已经发现过②。按说漆水河西岸
在那时应是属于周原的范围。不过这些铜器的发现正说明这里和梁山以北是不相同的。渭
河下游,特别是丰镐附近及其以东至于黄河之滨,这是为时已久的农耕地区。不必更往以
前推溯,在商代就是这样。文王的灭崇是周人东向发展的重要关键。崇为一方的大国,和
商的关系至为密切,当不至于仍从事游牧生涯。那时商人在渭河下游是有相当势力的。武
乙就曾猎于河渭之间③。这就显示出其中的消息。崇国灭后,尚有一个荡社。荡社之君号
曰亳王。以亳王
_________
①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②吴镇峰、朱捷元、尚志儒《陕西永寿、蓝田出土西周青铜器》,刊《考古》,1979
年第二期。
③《史记》卷三《殷本记》。
相称,显然和殷商有关①。荡社据说在唐时三原、始平之间②,也就是在今三原和兴平两
县间。近年在蓝田县泄湖和西安市老牛坡、田王庄、袁家崖等处曾发现商代墓葬,可见殷
商文化在这里有过相当深厚的基础,当地的农耕生涯也会显示出一定的发展。近年,还在
蓝田县指甲湾西周遗址出土过仲其父簋、宗仲盘、宗仲匝等青铜器③。这些青铜器的出土
,也显示出周人在殷商农耕文化基础上的继续发展。由这里往东的黄河侧畔,有更多的周
人诸侯封国。河渭相会处的芮国,为厉王卿士芮良夫的封邑④。位于今陕西合阳县东南的
莘国,文王妃太姒即此国之女⑤。《诗·大雅·韩奕》乃是歌诵韩侯之国的诗篇。这首诗
开篇即说:“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这里所说的梁山,应即今韩城市的梁山。如这样的
说法不尽诬妄,则韩国当在今韩城市境内。不过近人论《韩奕》之诗,也有不以今韩城市
为然者。即使《韩奕》所说的韩国和今韩城市无关,今韩城市附近在那时还有一个梁国。
梁国始见于《左传》桓公九年。其时已经春秋初年。这一年,梁伯与虢仲、芮伯等伐曲沃
。虢、芮皆西周时旧国,梁伯当非春秋时始封的诸侯。今传世有梁伯戈,为梁伯伐鬼方时
所铸⑥。鬼方为殷周间的游牧部落,则殷周之间已有梁国。由这些封国的分布,则丰镐以
东直至黄河之滨之为农耕地区可以无疑矣。
_____________
①《史记》卷五《秦本纪》。
②《史记》卷五《秦本纪·正义》。
③吴镇峰、朱捷元、尚志儒《陕西永寿、蓝田出土西周青铜器》,刊《考古》,1979
年第二期。
④《诗·大雅·柔桑》孔疏。
⑤《诗·大雅·大明》。
⑥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三《鬼方昆夷玁狁考》。
在这个农耕地区的北部,和游牧地区相衔接的地方,还要再作探索。梁伯伐鬼方,当是由
于鬼方的骚扰。鬼方能侵凌梁伯,当距梁国不远。今韩城市西北已是山区,不是完全适于
农耕经营的。以之为当时游牧地区当不会与实际有何违异。近年在泾阳县高家堡发现早周
的墓葬,其中有簋尊等物,造型古朴,可与殷墟文物相媲美①,可知其地早已成为农耕地
区。《诗·小雅·六月》述宣王时玁狁的内侵,曾说:“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
,至于泾阳”。焦获,泽名,在今泾阳县西北。玁狁整居于焦获,又由焦获南侵,至于镐
、方及泾阳,是已进入农耕地区,故宣王不能不命师北征。当时玁狁内侵涉及周室的兴亡
,金文亦多有记载,玁狁出入的地方亦略可稽考。王国维曾举出不*[(其*丸)(上)+女
(下)]敦的西俞、*[吅(上)+人(中)+各(下)]和高陵,兮甲盘的*[冏(上)+靣(
下)]*[虍(上)+鱼(下)],虢季子白盘的洛之阳。据其所释,*[吅(上)+人(中)+
各(下)]与洛当为一地,是玁狁内侵已在洛河的下游。这里所说的西俞当在周人的西方
,与洛河下游无关。高陵则在今高陵县,已近于泾渭合流处。在洛河侧畔的只有*[冏(上
)+靣(下)]*[虍(上)+鱼(下)]一地。*[冏(上)+靣(下)]*[虍(上)+鱼(下)]
即彭衙,在今白水县洛河之北,当与洛之阳相符合②。彭衙后来到春秋仍为秦晋两国争夺
的要地,西周时当在农耕地的边缘。《六月》之诗述宣王北征,也曾说过“薄伐玁狁,至
于太原”。太原当为玁狁的地方。王氏谓太原乃在汉时的河东郡。河东之地,西周时尚多
诸侯封国,玁狁是不能盘据其间的。
黄河以东即所谓河东之地,西周初年的诸侯封国最为繁夥,当然是农耕地区。当时这里最
北的诸侯封国为霍国③。霍国至春秋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始与耿、魏两国同为晋国所
灭④。魏在今山西芮城县,濒于黄河北岸。耿在今山西河津县南,与位于今陕西韩城县南
的梁国隔河相望。霍则在今山西霍县。今霍县北有霍山,即古时的霍太山。霍山南北的气
候已有差异,霍山以北当时再未见有诸侯封国,则当时的农牧业地区分界线实应在霍山之
上。或
______________
①葛今《泾阳高家堡早周墓葬发掘记》,刊《文物》,1972年第七期。
②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三《鬼方昆夷玁狁考》。
③霍国始封远在周初,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④《左传》闵公元年。
谓晋国始封当在晋阳,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已远在霍山之北,则当时的农牧业地区
的分界线似应远在晋水之北,不当近在霍山。关于晋国始封之地,治史者已多所论述,这
里不必再琐琐道及。霍山之北,晋国曾经有过若干设施,然始见于《春秋》及《左传》的
记载的,殆无早于僖公以前。如箕始见于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阳始见文公六年(
公元前621年);他如瓜衍之县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梗阳在襄公十八年(公元前
555年);祁在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大卤及太原在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中都
在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魏榆在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邬、平陵、涂水、马首、盂
均在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阳更迟至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在这些地方设
置之前,《左传》于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还提到晋文公封介子推的绵上。绵上,
旧说在今山西介休县,然其地实在霍山之南,不得更在其北①。就是僖公三十三年始见的
箕,也不可能就在今山西太谷县②。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国在西周初年始封时,何能远及
于晋阳?《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记载着:“荀吴帅师败狄于太原”。太原就在晋
阳。昭公之时,太原尚为狄人兵力所及的地方,远在西周初年,晋国如何能在那里建都?
晋国的先世曾经以鄂为都,此事已在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年)③。这一年,晋人逆晋侯
于随,纳诸鄂,谓之鄂侯。其实就在鲁隐公即位的前二年已有鄂侯的称谓。这一年,晋曲
沃庄伯杀孝侯,晋人就立孝侯子卻为鄂侯④。鲁隐公的前二年为周平王四十七年(公元前
724年),周室早已东迁。周室虽已东迁,似鄂之为晋地,当在此时之前,可能尚在西周时
。鄂之所在,杜预无说。或以为在今山西乡宁县。晋国建都自当在农耕地区。若果在今乡
宁县,
__________
①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绵上》。
②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箕》。
③《左传》隐公六年。
④《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则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当已在吕梁山西了。今乡宁县南的汾河南北,尚有耿、荀、贾等国
。晋灭耿在鲁闵公元年,其时已在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荀、贾等国人晋之时不
可确知,至迟在鲁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尚与虢、芮等国共伐曲沃①,是其时晋国的土
宇还未越过汾河下游而至于吕梁山的西侧。晋国的扩土以献公时最为显著。《韩非子》曾
经说过:“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②。晋国疆土西越吕梁山,当在此时。正是因
为有这样的扩土,晋公子重耳才可以居蒲,夷吾才可以居屈③。蒲在今山西隰县,屈在今
山西吉县,皆位于吕梁山的西侧。或谓西周时已有蒲,与鄂同为晋国在汾河以西的疆土,
那是不符合实际的。
晋国的都城为绛。绛曾迁徙过。其初为翼,后乃迁于新田。虽经迁徙,却都以绛相称。翼
在今山西翼城县,新田则在今侯马市。翼近浍河源头,新田却在汾浍两河相会处。绛虽在
浍河流域,其东乃是霍山和中条山。再东就是少水。少水为今沁河。沁河以东,下至春秋
时,犹为群狄的居地。群狄为游牧部落。当时晋国的农耕地殆不能越过霍山和中条山的东
端,而至于沁河及其以东各地。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须略一提及。当周人未灭商以前,文
王曾败耆国。耆本黎国,在今山西黎城县④。或以为在今山西壶关县西北⑤。相距固不甚
悬远。《尚书·西伯戡黎》即记载文王败耆事。黎为纣的圻内诸侯,当也经营农耕。春秋
时,黎为赤狄潞子所灭⑥,黎国灭后,黎侯即奔寓于卫,《诗·卫风·式微》一诗,就是
黎国的臣僚劝黎侯归故国而作的。这样看来,黎国当属于农耕地区。只有这样小块的农耕
地区,周围却尽是
_____________
①《左传》桓公九年。
②《韩非子·难三篇》。
③《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④《史记》卷四《周本纪》及《正义》。
⑤《水经·浊漳水注》。
⑥《左传》宣公十五年。
游牧地区。近年山西长子县曾发现殷周文化遗存①,实际上所发现的铜器,只是晋国早期
的遗存②,似还不能说明它和黎国的关系。
由黎国再向东南就是太行山,太行山南当时是济水的上游。这里西周的诸侯封国不少
,自是农耕的地区。太行山东却显然有所差异。这里的诸侯封国十分稀少,可以考见的南
部有邶、鄜、卫三国,中部只有一个邢国,北部也只有一个燕国。邶、鄜、卫三国本是殷
纣的畿内,农业已经相当发达。邶、鄜两国稍后并人卫国。而卫国和鲁国同为诸侯封国中
的大国。中部的邢国为今河北邢台市,北部的燕国为今北京市。近年在河北元氏县出土一
批邢国的青铜器,为周昭王时的器物③。邢国青铜器在今元氏县出土,证明当时邢国的疆
土已达到今元氏县④。在这批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器为臣谏簋。在洛阳亦曾出土过邢侯簋
,其制作和臣谏簋相仿佛⑤。邢国有簋的制作,当是农耕地区无疑。就是北部燕国的一些
遗址中也出土若干青铜器,因而有了同样的证明。北京房山县琉璃河附近的西周遗址中就
有*[(上白下厶)+殳]、尊等器⑥,其中堇鼎的铭文曾提到太保,这里所说的太保当是召
公奭⑦,可知这些器物的制作时期是相当早的。
______________
①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子的殷周文化遗存》,刊《文物》,1959年第二期
。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
③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元氏县西张村的西周遗址和墓葬》,刊《考古》,1979年
第一期。
④李学勤、唐云明《元氏铜器与西周的邢国》,刊《考古》,1979年第一期。
⑤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三章,《商周时代》
。
⑥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房山县调查简报》,刊《考古》,1963年第三期;晏琬《
北京辽宁出土铜器与周初的燕》,刊《考古》,1975年第五期。
邢国和燕国各有相当广阔的疆土,不限于其都城所在的今邢台市和北京市。不过两国间的
距离还是相当远的。就是邢国和卫国的距离也不是很近的。在这几国中间,后来春秋时期
杂居着不少的戎狄。西周时期是否就已如此?还需要再作论证。近数十年在磁县①、邯郸
②、永年③、邢台④、内丘⑤、藁城⑥、石家庄⑦、灵寿⑧、曲阳⑨等处都发现有商代的
遗址和墓葬。出土的石器生产工具较多,包括刀、镰、铲等物。显示着农业生产已经有相
当基础,这时虽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但石器不能骤然全被代替,故青铜器尚未具有重要的
地位。出土的陶器中有鬲、豆、盆、瓮、罐、簋等物,也可显示出当地农业的规模。藁城
台西村的墓葬中还曾出土蚕丝织成织品,其中经鉴定确认的有平纹绉丝织物“穀”⑩。这
当不是游牧人家所能够生产的。这些遗址和墓葬大都属于商代晚期。商代晚期这些地方都
已有了农业,就可以证明西周时期这里仍然是农业地区。春秋时,太行山东的戎人,以甲
氏⑾、鲜虞、肥、鼓⑿为最著名。甲氏在今河北鸡泽县,鲜虞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北,肥在
今河北藁城县,鼓在今河北晋县。鸡泽近邢台,鼓近藁城。邢台、藁城及正定皆为商代从
事农耕人民活动的地区,不应已有这样一些从事游牧生涯的部落存在于其间,可以想见,
这些戎人都是稍后一些时期才迁徙到这里来的。
______________
①罗平《河北磁县下七垣出土的殷代青铜器》,刊《文物》,1974年第十一期。
②北京大学、河北省文化局邯郸考古发掘队《1957年邯郸发掘简报》,刊《考古》,
1961年第四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涧沟村古遗址发掘简报》,刊《考古
》,1961年第四期。
③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永年县台口村遗址发掘简报》,刊《考古》,1962
年第十二期。
④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曹演庄发掘报告》,刊《考古学报》,1958年第四期
。唐云明《邢台南大郭村商代遗址探掘简报》,刊《文物》,1957年第三期。
⑤孙德海《内丘县三岐村商代遗址的调查》,刊《文物》,1960第五期。
⑥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藁城县商代遗址和墓葬的调查》,刊《考古》,
1973年第一期;《河北省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刊《考古》,1973年第五期。
⑦石家庄地区文化局文物普查组《河北省石家庄地区考古新发现》,刊《文物资料丛刊
》,1978年第一期。
⑧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灵寿县北宅村商代遗址调查》,刊《考古简讯》,
1966年第二期。
⑨安志敏《河北曲阳调查记》,刊《考古》,1955年第一期。
⑩高汉平、王任曹、陈云昌《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纺织品》,刊《文物》,1979年第
六期。
⑾《左传》宣公十六年。
⑿《左传》昭公十二年。
太史公著《史记》,于列传的首篇即述伯夷,并说:“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孤竹国的所在,或谓在西汉辽西郡令支县①,或谓在唐时卢龙县南十二里②。说虽不
同,其实皆在今河北卢龙县。伯夷、叔齐以劝周武王不伐殷纣闻名于世,俨然为农业社会
的人物。然后世论孤竹国的却都以之和山戎、秽、貉并列③,是其国本为游牧部落。伯夷
、叔齐殆以居于殷周之间,故其言行遂能仿佛农业社会的习惯。孤竹国既为游牧部落,就
应和其西的燕国有所不同。燕国自是农业地区的封国,则当时这里的农牧业地区分界线,
当在燕国和孤竹国之间。
上面所论述的乃是西周时期由周人发祥地周原附近陇山之下向东北引伸的农牧业地区
的分界线。具体说,这条分界线是由陇山之下向北绕过当时的密,也就是现在甘肃灵台县
,折向东南行,由今陕西泾阳县越过泾河,趋向东北,过相当于今陕西白水县北的彭衙之
北,东至今陕西韩城市,越过黄河,循汾河西侧,至于霍太山南,又折向南行,过浍河上
源,至于王屋山,更循太行山东北行,绕北燕国都城蓟之北,再东南至于渤海岸上。燕国
所都的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
当然,这样一条农牧业地区分界线西南端并非戛然就止至于陇山之下,它应该是由陇
山之下再向西南方面引伸的。不过问题还不是这样的清晰。
___________
①《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
②《史记》卷六一《伯夷列传·正义》引《括地志》。
③《管子·小匡篇·大匡篇·轻重甲篇》。
《尚书·牧誓》载随周武王伐纣的部落,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这八种
部落的所在地历来说者各有不同。既然都是随武王东征,应该不是周人以东的部落。孔颖
达谓这八国皆西南夷,文王立国在西方,故西南夷先属附。其实也不尽然。庸、卢、彭、
濮诸族大体今湖北西北隅①,而微则在今陕西眉县②,羌如旧说,仍在周的西方。蜀在今
四川中部,其北境却已达到今陕西汉中市③。庸、卢、彭、濮诸侯皆与楚国相距不远,当
已娴于农耕。羌人后来长期曾为西周边患,这无疑是从事于游牧生涯的族类。蜀在周人之
南,后来秦汉时的蜀郡当因此得名。可是,那时的蜀人从事什么生产活动,却未见文献记
载。近年四川成都市新繁县水观音曾有遗址发现④,其时代大约是殷末周初。从出土文物
来看,当时的经济生活仍以石器工具为主,狩猎还是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⑤。据说,近来
又在四川广汉县发掘出一躯铜像,是3000年前的铸造物。这躯铜像身着左衽服装,头后梳
一条长长的辫子,脚后拖着似乎曳地的衣裙⑥。左衽直至春秋时犹为所谓戎狄的服装,而
辫发更是游牧族类的特征。这躯铜像的出土,证明了蜀地在那时不仅为狩猎习俗,其中还
杂有游牧的生涯。云南近年也发现不少古遗址,论时代都显得稍晚。仅剑川县海门口的遗
址距今3115±90年,早在商代晚期,出土铜器件数及其他遗物虽不甚多,其中就有青铜制
作的犁、斧等生产工具,甚至还有碳化的粳稻⑦。
___________
①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牧誓八国》。
②同上。近年在陕西扶风县庄白发掘了一批窖藏青铜器,其中确知与微氏家族有关的共
55件。见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刊《文物》,
1978年第三期。说者谓此微氏与微国有关。
③《太平御览》卷三七、四八引《蜀王本纪》。
④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新繁县水观音遗址试掘简报》,刊《考古》,1969年第八期。
⑤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刊《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79年。
⑥白建钢《铜像之王·四川广汉县三千年前稀世文物先睹记之一》,刊《光明日报》,
1986年12月30日。
⑦云南省博物馆《剑川海门口古代文化遗址清理简报》,刊《考古通讯》,1958年第
六期。
陇山西南的有关考古发掘,足以证明这一时期的农牧业的仅此而已。这样稀少的材料是不
足以据之分清当时这一地区农牧业地区的界线的。
应该指出:这样一条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当然只应该是一条粗线条。这不是说在这条分界
线的农区一侧就没有较为狭小的游牧业所在地,而在牧区一侧也没有较为狭小的农业所在
地。内蒙古东部赤峰市宁城县等处发掘的夏家店遗址和夏家店下层遗址都有石制的农业生
产工具,显示当地已经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兼营渔猎游牧①,就是一个证明。周宣王时
曾经征伐过奔戎和条戎②。奔戎的所在不可知。条戎或谓在今山西南部中条山下。若然,
则中条山下亦曾经有从事游牧的部落。周宣王也曾经伐过西戎和太原戎③,皆在周的西方
,条戎何能在其更远的东方?春秋初年,鲁隐公与戎人会于潜,以修惠公时的旧好④。潜
为鲁地,则所会的戎人当距鲁国不远。距鲁国不远之地有戎人,则鲁国附近当也还有游牧
的地区。鲁隐公会戎在其即位的第二年。而和戎人的会合是为了修惠公时的旧好,则戎人
在鲁国附近游牧已经不是很短促的年代了。
____________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刊《
考古》,1961年第二期;又《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刊《考古学报》,
1974年第一期。夏鼐《我国近五年来的考古收获》,刊《考古》,1964年第十期。内蒙古
文物工作队《昭盟宁城县小榆树林子遗址发掘简报》,刊《考古》,1965年第五期。
②③《后汉书》卷七七《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
④《春秋》隐公二年及《左传》。
二、春秋时期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推移
西周末年,幽王为犬戎杀于骊山之下,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局。周王室由此东迁雒邑,是为
东周。一些从事游牧生涯的族类也乘机向内地迁徙,这就使原来的农耕地区也有了若干的
变化。《春秋公羊传》论齐桓公所主持的召陵之盟,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
。何休注:“南夷谓楚灭邓、伐蔡、郑,北夷谓狄灭邢、卫,至于温,交乱中国”①。楚
虽被斥为南夷,却非从事畜牧的族类。邢、卫为北狄所灭,正显示出太行山东一些地区已
由农耕转为游牧。春秋时期华夏族和非华夏族之间的区别是相当严格的。华夏族就是周王
朝的诸侯封国,非华夏族则包括所谓戎狄蛮夷诸族类。区别虽然严格,有时却也有变通。
所谓诸夏用夷礼则夷之,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杞桓公用夷礼,故《春秋》贬之称子②
。楚国并不讳言其为蛮夷,然当时与华夏诸国会盟,无再斥之为蛮夷者。楚国以从事农耕
生涯,故虽见目为蛮夷,和华夏的差别并非很大,与北方所谓的戎狄不同。戎狄从事游牧
,在华夏族视之,其地都相当广莫③,显示出草原的风光。当时人还说:“戎狄荐居,贵
货易土,土可贾”④。所谓荐居就是逐水草而居。因为迁徙不常,对于土地就看得不那么
珍贵。可是有些本来从事游牧的族类,由于和华夏族的交往,受到较大的影响,逐渐由游
牧生涯改变为农耕生涯。姜戎氏的变化就是一例。姜戎氏就是所谓陆浑之戎,也就是所谓
允姓之戎。这一族曾居于瓜州。然岐水旁有姜氏城⑤,这应是姜戎氏兴起之地。姜氏城距
周原及邰皆不远,故姜姬两姓相近,世为婚姻⑥。周室东迁,这里为秦国土地,故秦晋两
国迁之于伊川⑦,也就是现在河南伊河流域。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晋范宣子曾
经责数戎子驹支,说到晋惠公有不腆之田,
____________
①《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
②《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③《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④《左传》襄公四年。
⑤《水经·渭水注》。
⑥顾颉刚《史林杂识·四岳与五岳》。
⑦《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陆浑之戎东迁,《左传》也有不同的记载。一说乃是为秦
人所逐,而自归于晋,惠公因与之田,见襄公十四年。一说见逐于秦人,惠公归自秦而诱
之与俱来,见昭公九年。
和姜戎氏剖而食之。戎子驹支承认有过此事,并说: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皋
,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①。这一段指责剖辩的言
辞,显示出陆浑之戎东迁之后,已经由游牧生涯转变为农耕生涯。从事游牧生涯的非华族
除过不从事耕耘外,也不是能像华族那样有城郭宫室的。非华族而有城郭宫室,就同样显
示由游牧向农耕的转变。今河北定县,藁城和晋县诸地,于春秋时为鲜虞、肥、鼓诸国。
这是白狄所建立的几个小国。白狄为从事游牧生涯的族。可是到了春秋后期,这几个小国
都已经有了城郭。当晋人伐鲜虞、围鼓之时,鼓人或请以城叛②,就是明显的例证。前面
论西周时期的农牧业地区的界线时,曾经据当时从事游牧的部落立论。春秋时期有了这样
一些变化,单就族类的名称,是难以说得肯切的。
_________
①《左传》襄公十四年。
②《左传》昭公十五年。
当周平王为犬戎所迫,去丰镐而徙雒邑之时,即以岐以西地赐秦襄公,命之为诸侯。秦国
本居于陇山之西,它驱逐周人故地的戎人乃是向东的发展。秦在西周时本以养马受到重视
,这正说明那时陇山以西仍为游牧地区。周人的故地虽曾为戎人所据有,沦为游牧地区,
一旦得到恢复,就可以再成为农业地区。此后秦就以淠、壅为基础,力图发展。为了解除
后顾之忧,对于陇西各地还是竭力经营,而且也取得相应的成效。《史记·匈奴传》所说
的:“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騵之戎,岐、梁山
、泾、渭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就是指此而言。这西戎八国虽已服属
于秦,农牧业地区的歧异却还是相当分明的。陇山和其东北的岐、梁山就是明显的界线。
岐、梁山以东,《匈奴传》仅指出泾、渭之北,这就有点含糊。秦国在这里的土地见于《
春秋》及《左传》的记载的有彭衙及麻隧、侯丽三处。《春秋》,鲁文公二年(公元前625
年),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彭衙在今陕西白水县北,当是秦国的内地。《左传》,鲁成
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晋师以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秦师败绩。师遂济泾,及侯
丽而还。麻隧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侯丽确址虽无所考,当在泾河之西,距麻隧不至过远
。除此三地外,别无其他记载。则当时的农业地区最远只有这三地之北。或据《史记·秦
本纪》“文公十年(公元前617年),初为鄜鄜畤的记载,谓鄜畤在今陕西富县,当更在彭
衙之北。这种说法最初为徐广所创。然《秦本纪》固曾明白记载着:文公四年(公元前623
年)始东至汧渭之会,即卜居其地;十六年(公元前611年),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遂收
周余民有之,地至岐。文公为鄜畤后六年,其地始东至岐,怎么鄜畤能够会在今富县?这
样说来,当时的农业地区是不会远至现在的富县的。今陕西韩城市于春秋初年为梁国。这
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封国,其地自在农业地区。后来秦国灭梁①,则在彭衙以北的农牧业地
区的分界线,当更向东北引伸,至于梁国旧地之北。梁国之北为龙门山,这里的农牧业地
区分界线应该达到龙门山下。
不过陇山以西还有一些问题须要廓清。春秋时期,诸侯封国往往于其国内设置郡县。设置
郡县的地方由诸侯选派官吏统治,不再作为贵族的采邑。郡与县不同。郡置于边陲,县则
设在内地。诸侯封国的内地自都是农业地区。秦国的设县早在武公十年和十一年,亦即鲁
庄公六年和七年(公元前688年和公元前687年),是尚在春秋初期。秦国在这两年一连设了
4个县,初设邦县和冀县,再设杜县和郑县②。杜县和郑县分别在今陕西长安县和华县。
邦县在今甘肃天水市。冀县在今甘肃甘谷县东北。这邦、冀两县是灭掉邦冀戎设立的,和
杜、郑两县不尽相同。秦武公之后,历德公、宣公、成公而至穆公。如前所引《史记·匈
奴传》之说,穆公所服西戎八国中,绵诸戎就在今天水市东,也就是在邦、冀两县之东。
如果邦、冀两县是由于设立而成为农业地区,则这样的农业地区是不能和陇山以东的秦国
农业地区相连的。充其量只能是游牧地区中呈点状存在的农业地区而已。
_______________
①《左传》僖公十八年。
②《史记》卷五《秦本纪》。
秦国得到周人岐以西的故地后,仍不断向东发展,浸假遂据有泾渭的下游。这里经过
西周末年的乱离,可能还有一些游牧族类的孑遗,陆浑之戎和大荔之戎皆其著者。陆浑之
戎于鲁僖公时即已东迁于伊川,而且在那里转变为从事农耕的生涯,这是在前面已经提到
过的。大荔之戎在今陕西大荔县①。这一戎族于秦厉共公十六年(公元前599年)为秦所伐
,并取其王城②。秦厉共公之时已在春秋之后,王城的筑成却是相当早的。鲁僖公十五年
(公元前645年),晋阴饴甥和秦伯会盟的地方就是在这个王城③。王城虽未必始建于大荔
之戎,大荔之戎既据有王城,当可促其由游牧生涯向农耕生涯的转化。
________________
①《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载:“临晋,故大荔,秦获之,更名”。《史记》
卷五《秦本纪。集解》引徐广说,谓大荔即“今之临晋也”。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
谓大荔之戎在北地。秦灭大荔,其种落盖有居于临晋者,后人遂合而一之,谓临晋即古大
荔,非也。王先谦《汉书补注》引徐广说为证,谓大荔之戎在临晋无疑,并指责全说未谛
。然《史记·匈奴传》已指出秦穆公时大荔之戎在岐梁山泾渭之北,则全氏在北地之说,
亦未可厚非。
②《史记》卷五《秦本纪》。大荔之戎虽在北地,然厉共公所伐则是在临晋,其地有
王城可以为证。临晋有大荔之戎,当是由北地内徙的。
③《左传·僖公十五年》。按:鲁僖公十五年为秦穆公十五年。秦穆公时,大荔之戎
尚在北地,何能即已移徙于临晋?故当时秦晋两国得在王城会盟。颇疑其后大荔之戎才徙
至其地,并据有这个王城。既据有这样的城郭,当已可能舍去其固有的游牧生涯,转变为
农耕生涯。
和秦国有关的还有白狄。《左传》,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载晋国吕相绝秦之辞,
其中曾提到“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孔颖达以《周礼》雍州来解译,
谓白狄和秦同在雍州,似难说得中肯。《史记·匈奴传》:“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
洛间,号曰赤翟、白翟”。固水今为窟野河,在陕西神木县境。洛河发源于今陕西定边县
白于山下,东南流至大荔县人于黄河。这里既说在河西圁洛间,则当时距秦国已远,似难
说得上有什么关系。不过当晋文公还为公子时,其父献公曾遣他和夷吾分别居于蒲和屈①
。蒲在今山西隰县西北,屈在今山西吉县东北。隔着黄河,分别和今陕西延川县和宜川县
相近。这两位公子都曾打算逃到白狄那里,后来重耳还是去了。可知今陕西延川县和宜川
县在那时都还是白狄的居地。重耳还说过,他曾经和狄君田猎于渭滨②。所谓渭滨,当指
洛河人渭以下的渭河岸旁。这就是大荔之戎所在的王城的附近了。这里不仅白狄来过,犬
戎也来过。虢公就曾败犬戎于渭油③。晋文公早年居蒲,是在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
年),虢公败犬戎在鲁庄公二年(公元前692年),前后相去才20余年。后来虢公还曾败戎于
桑田④。桑田在今河南陕县,更在渭油之东。虢公再次败戎,在鲁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
),下距晋文公之为晋侯,也只有22年。这样说来,虢公所败的犬戎应该就是白狄。白狄
虽数次至于渭滨,都是来去飘忽,不可能长期稽留下去,对于当地的生产方式未必就能有
很大的改变。
这里还应该提到骊戎。骊戎的故地在汉时京兆尹新丰县⑤,也就是在今陕西临潼县。晋献
公曾伐骊戎,得骊姬而归⑥。其后骊戎再未见诸记载,当已为秦国所吞并。晋献公伐骊戎
,在鲁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其时为秦宣公四年。上距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
年)为15年。秦武公十一年初县杜、郑⑦。杜县故地就在今陕西长安县。其地距临潼县不
远。其时骊戎国就是能够幸存,版图当不会是很大的。
_______________
①《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②《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③《左传》庄公二年。
④《左传》僖公二年。
⑤《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
⑥《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按:位于今陕西临潼县的骊戎,距晋过远,晋献公何能远
征其地,并娶女而归?《国语》卷一○《晋语四》,晋文公曾行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戎
,以启东道。这个丽土之戎可能就是晋献公所伐的骊戎。
⑦《史记》卷五《秦本纪》。
秦国之东为晋国。晋国之北亦与所谓戎狄为邻。戎狄土地广漠,晋国就乘机扩展疆域
。晋人或以武力侵占,或以货物收买①,都能相率达到原来的企图。晋国土地既然扩张,
农业地区也就会相应地向外伸展。不过,实际上却并非都是如此。晋平公曾以其国的多马
自诩,以多马与国险以及齐楚两国多难为三不殆。他的臣下司马侯也说:“冀之北土,马
之所生”②。杜预以燕、代二国来解释这个冀之北土,那是很不恰当的。当时燕国已经建
立,却并不闻名于诸侯封国之间。代国为人所称道,更晚至春秋末年③,司马侯如何能以
此来应答晋平公的问询?春秋时自有冀国,曾经人自颠軨,伐鄍、三门④。颠軨在今山西
平陆县东北,三门在今平陆县东三门峡旁。鄍虽无考,亦当在其附近。冀国故地也应在今
平陆县,正位于晋国之南。应该说晋国就是一个产马的地区。不过晋国著名的产马地区却
是在屈。屈产之乘为晋国的重宝,晋国假道于虞以灭虢时,就是以屈产之乘和垂棘之璧为
厚礼的⑤。屈就是晋公子夷吾所居的地方,其地在今山西吉县东北,位于吕梁山脉南端的
西侧。这里的自然条件和汾河流域不尽相同,应是便于游牧的地区。蒲又在屈之北,也同
样是游牧地区了。
晋国的略取狄土,霍太山以北是得到明显的发展的。霍太山北的汾河流域较之吕梁山西更
适于农耕,因而很快被辟为田亩。其中祁氏之田最多。晋顷公时,祁氏以有罪被灭,遂分
其田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等7县⑥。邬县在今山西介休县东北。祁县
即今山西祁县。平陵在今山西文水县东北。梗阳在今山西清徐县。涂水在今山西榆次县西
。马
_______________
①《左传》襄公四年。
②《左传》昭公四年。
③《史记》卷四三《赵世家》。
④⑤《左传》僖公二年。
⑥《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首在今山西寿阳县南。盂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这些县当然都应该属于农业地区了。今山
西盂县于春秋末年为仇由国,智伯伐取之,其地遂为晋所有①。这个仇国当也是所谓戎狄
建立的,为经营游牧的地区,如果说当地的农业能够有所发展,那应是春秋时期以后的事
了。
马首和盂县都已成为农业地区,位于其东南的太行山西侧各处又将如何?这是应该继
续探索的问题。太行山西侧当时居住着许多戎人,潞氏、留吁、铎辰、*咎如、东山皋落
氏皆其著者;还有丽土之戎,草中之戎②。其中东山皋落氏还曾经有较远的迁徙,由今山
西昔阳县迁徙至今山西垣曲县。迄今这两县中还都有皋落镇。潞氏当在今山西潞城县北。
留吁在这今山西屯留县。铎辰在今山西长治市。*[广+啬]咎如当在潞氏之东太行山上③。
丽土之戎和草中之戎当在今山西阳城县南析城和太行二山之间④。按照旧说,晋国境内还
有茅戎,在今山西平陆县。其地黄河津渡有以茅津为称的,但并非茅戎所在地,不能混而
为一⑤。
____________
①《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三《河东道二》。
②《国语》卷一○《晋语四》。
③旧说庙咎如在太原府。按:《左传》成公三年:“晋卻克、卫孙良夫伐庙咎如,讨
赤狄之余焉”。杜注:“宣十五年,晋灭赤狄潞氏,其余民散人庙咎如,故讨之”。潞氏
在今山西潞城县,其余民如何能散至太原府附近?且此次出师有卫国参加,故其地当在晋
卫两国之间的太行山上。
④按《国语》卷一○《晋语四》,丽土之戎和草中之戎当晋文公东出解周王之难之道
上,故文公行赂于二戎。文公出军,首到阳樊。阳樊在今河南济源县南,则此二戎当在析
城、太行二山之间。
⑤《左传》成公元年:“春,晋侯使瑕嘉平戎于王。单襄公如晋拜成。刘康公徼戎,
……遂伐茅戎。三月,癸未,败绩于徐吾氏”。杜注:平文十七年邥垂之役”。按《左传
》,文公十七年:“周甘歜败戎于邥垂,乘其饮酒也”。杜注:“邥垂,周地,河南新城
县北有垂亭”。以今地按之,当在河南伊川县北,距洛阳不远,故周人能乘其饮酒而败之
。刘康公所以徼戎,正是因为地近且有机可乘。则所伐的茅戎,也当在今伊川县附近,何
得远在今山西平陆县?如茅戎诚远在今山西平陆县,则与周人何干,而出师远征?以此释地
,殆亦匪夷所思了。又按:《左传》文公四年:“秦伯伐晋,……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
,封淆尸而还”。其时已有茅津,秦伯所过之处却并无茅戎,可以为证。
这里戎人虽多,潞氏实为最大。潞氏为晋所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潞氏在
被灭以前,已经由游牧生涯转变为农耕生涯。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已显露其端倪。这一点拙
著《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中已经有所论列,这里不妨再作申述。在这本拙著中,
我曾提出两个论点:其一是狄人曾经灭温,但并未改变温的生产方式,再一是潞氏行将灭
亡时,已舍弃其游牧生涯。温为周司寇苏忿生的封邑,在今河南温县,位于太行山之南,
濒于黄河。这应是农业地区。温曾为狄所灭,其事在鲁僖公十年(公元前650年)。直至僖
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狄人才退走。狄人在温前后共住了16年。16年间,狄人并未
改变温的农业地区为游牧地区,至少可以说:狄人已能适应这样农业地区的生涯。潞氏本
是以游牧为生涯的族类,可是已经有了城邑宫室,而且还可以酿酒。酿酒是要用谷物为原
料的。如果尚未从事农业生产,怎能获得这样的成就?潞氏附近有一个黎国,这是周室的
诸侯封国,为潞氏所灭。晋人指责潞氏的罪状,这也是其中的一条。潞氏灭后,黎国在晋
人的扶持下,得到了恢复①。黎国本是从事农业的诸侯封国,黎国的恢复也显示出这一地
区农业的发展。还应该指出,在群狄被灭之前,晋人在这里推广农业地区,也尽了一定的
工夫。晋人于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灭潞氏后,接着于次年又灭掉了留吁。又过了
一年,为鲁宣公十七年(公元前592年),晋齐两国就会于断道②。断道在今山西沁县东南
,其南就是原来的潞氏和留吁了。鲁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晋人执郑伯,处之铜堤③
,铜堤在断道之北,也就是今沁县之南。这个铜堤是作为晋臣羊舌氏的采邑。羊舌氏被废
后,铜堤就正式成为晋国的一个县④,无论是采邑或县,都是农业地区的设置。
______________
①《左传》宣公十五年。
②《左传》宣公十七年。
③《左传》成公九年。
④《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太行山东的诸侯封国,南部有邢国和卫国,北部有燕国。这里还有若干狄人。前面曾
经提到鲜虞、肥、鼓等国。其地在今河北定县、藁城、晋县等处。由于这里发现过若干商
代遗址,显示出这些狄人是后来迁徙来的。是什么时候迁徙的?很难得具体的年代。不过
春秋时期都已为当世所重视,可知皆曾经有过较为长久的渊源。这些狄人初迁徙来时,当
然还是因其旧俗,从事游牧的生涯。但诸侯封国的影响,使它们不断有所改变。春秋后期
,它们不仅都有自己的都城,而且也有了城郭。晋荀吴略东阳,使师伪为籴者,负甲以息
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①。昔阳为鼓国的都城,都城而有门,则城郭的规模已俨然
具备。鲜虞、肥、鼓三国地丑德齐,鼓国如此,鲜虞和肥国不会独为例外。荀吴这次的突
袭鼓国,使师伪为籴者,息于昔阳之门外。荀吴能够出此策略,足征在鼓国籴粜粮食并不
是鲜见的事例,有相当的粮食籴粜的人们,这难道不是农业地区应有的现象?
近年来,在河北行唐县李家庄出土一些铜器②,据说“这种文化遗存,广泛分布于保
定,石家庄以西的山区,其内涵既有别于春秋以来晋、燕文化,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文化
的特色,应属于春秋到战国初年的中山国早期鲜虞的文化遗物”③。这些遗物上虽具有北
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特色,只能说它们的旧日习俗还未摆脱罄尽,不能因此而说它们还保存
原来从事游牧生涯的旧规,没有受到农业文化的影响,而无所转变。
鲜虞东北就是燕国。燕国自是农业地区。这个农业地区在春秋时期似未有所扩大。近年来
在河北省怀来县甘子堡春秋墓中出土了一些青铜器④,似不足以证明当地农业的发展。燕
______________
①《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②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行唐李家庄发现战国铜器》,刊《文物》,1963年第四
期。
③④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三十年来的考古工作》,刊《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
国之东,春秋时仍为山戎所据。齐桓公曾为燕国伐过山戎,至令支、孤竹而师还①。令支
在河北迁安县,孤竹则在今河北卢龙县。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农业地区尚不能达到迁安卢
龙等处。
在太行山东侧的南部同样也有许多狄人,这是在前面已经约略提到过的。这里的狄人
曾经伐邢②、人卫③,且曾逼邢、卫两国迁都④,亦曾侵齐⑤,侵宋⑥,还曾伐过鲁的西
鄙⑦。这应是邢、卫两国附近太行山旁的族类。当狄人伐鲁的西鄙时,晋国曾因此质问过
潞氏的酆舒,并且加以责让。侵犯鲁国的狄人不一定就是潞氏,但与潞氏有关应该是肯定
的。齐卫等国亦尝与狄人会盟。《春秋》于诸侯封国之间的会盟,例载会盟的所在。可是
鲁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卫人及狄人会盟,却没有记载会盟的地方。杜预解释此
事说:“不地者就狄庐帐盟”。刘炫的解释更为具体。他说:“春秋时,戎狄错居中国。
此狄无国都处所,直云及狄盟,盟于狄之处也。以狄俗逐水草无城郭宫室,故云就庐帐盟
”⑧。这就更明确说明这里的狄人仍是从事于游牧生涯的。
______________
①《国语》卷六《齐语》,《史记》卷三二《齐大公世家》。
②《春秋》庄公三十二年。
③《春秋》闵公二年,闵公二十一年,僖公三十一年,文公十三年。
④《春秋》及《左传》僖公元年,僖公三十一年。
⑤《春秋》僖公三十年,文公四年,文公九年。
⑥《春秋》文公十年。
⑦《春秋》及《左传》文公七年。
⑧《春秋》僖公三十二年,杜注及孔疏。
这里的狄人既与太行山西的狄人有关,则其间变化可能互有影响。太行山西的狄人后来皆
陆续为晋国所夷灭。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晋灭潞氏,次年又灭甲氏,留吁和铎辰
。潞氏、留吁、铎辰皆在太行山西,甲氏却在太行山东,今为河北鸡泽县地。鲁成公三年
(公元前588年),晋人又伐*[广+啬]咎如,以讨赤狄之余。这些都是在前面已经论述过的
。前面还曾说过,潞氏等国在尚未被夷灭之时就已经向农耕生涯转化,既已灭亡,其族类
很难得继续保持其原来的游牧生涯。太行山西的狄人如此,太行山东的狄人也不易维持他
们的旧规。这里可以举出两宗事例,以作证明:其一,春秋后期晋国已在邯郸设大夫以司
治理。邯郸既有大夫治理,当然会建有城郭。不仅邯郸有城郭,邯郸之西的寒氏,同样建
有城郭①,这显然和晋国的一般县邑一样了。邯郸就是现在河北邯郸市。当时是在邢国故
国和卫国故国之间。当狄人盛时,这里无疑都是狄土,原来的狄土这时有了城郭,显然是
经过开垦的草原成了畎亩。还有一宗是出现在卫国都城之外。卫国这时已都于帝丘,就是
现在河南濮阳县南。帝丘城外那时竟然还有一个戎州。卫侯登城望见戎州,就指出:“我
姬姓也,何戎之有焉”!而且命令削毁戎州的邑聚②。和姬姓不同的戎州竟然长期存在于
卫国都城之外,显然戎州之人已经不再以游牧为业。戎州有了邑聚,更说明戎州之人已和
当时的编户齐民一样了。
在这些狄人之外,还应该提到称为鄋瞒的长狄。这一族类曾经侵扰过宋、晋、齐、卫
等国。最后在鲁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侵鲁失败后,才告灭亡③。鄋瞒在诸戎狄中来
去最为飘忽,显示出从事游牧生涯族类的本色。史籍记载,鄋瞒侵扰这些诸侯封国都比较
简略,不易知道他们来往的经过。只有一次侵齐退走时经过卫国,可以看出他们的据地也
是在太行山的附近,鄋瞒的覆灭较之潞氏等族为早,其影响当也不如潞氏等族为大。
与赤狄和长狄共存的还有和鲁、曹等国有关的戎人。鲁国和这些戎人先后会盟于潜、唐诸
地④。潜为鲁地,其确处已难实指,唐则在今山东旧鱼台县北。就在初会于唐之前,鲁国
的军队就曾入极。据说极为戎都⑤。戎人而有都城,则已和诸侯封国相差无几了。极在今
旧
______________
①《左传》定公十年。
②《左传》定公十七年。
③《左传》文公十一年。
④《春秋》隐公二年,桓公二年。
⑤《左传》隐公二年·疏。
鱼台县西,与唐相距甚近,就是距鲁国都城曲阜也不是很远的。戎人还曾伐周天子的使臣
于楚丘①。这在当时是一宗非同小可的大事。楚丘在今山东曹县东。据说,今曹县西北为
戎国的所在,与楚丘相距不远,故得乘周天子的使臣归去的机会,中途邀击。当时的曹国
在今山东定陶县,与戎人相距很近,曹国受戎人的侵扰②,也是不足为奇的。鲁国还曾伐
戎于济西③,所伐者当也是这支戎人。这支戎人未闻已有城郭,但已有一定的居地,而其
居地又颇似一般的邑聚,可能已渐次从事农耕的生涯。
和鲁、曹诸国有关的戎人是在当时的黄河之南。当时黄河之南的戎人并不限于鲁、曹诸国
的附近。不在东周都城雒邑所在地的伊洛流域,竟也有戎人。前面曾经提到秦晋两国所迁
的陆浑之戎。此外,还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和蛮氏。陆浑之戎就是允姓之戎,也就是
阴戎④,也有称之为九州之戎的⑤。扬拒、泉皋、伊洛之戎是一些杂居于伊河和洛河之间
的戎人⑥。蛮氏,据杜预的解释,乃在晋新城县东南⑦。晋新城县在今河南伊川县。伊川
县濒于伊河,则蛮氏亦在伊河流域。由于这些戎蛮都杂居于伊洛流域,故能时相交往。鲁
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卫孙良夫伐宋之役,就是纠集伊洛之戎、陆浑和蛮氏共同出兵
的⑧。前面论述陆浑之戎时,已经指出这一族类自迁于伊洛流域后,逐渐舍弃其游牧生涯
,而改事农耕生涯。蛮氏始见于记载虽早在鲁成公时,而能略见其生活细事,却晚至鲁哀
公四年(公元前491年)。这时楚国围攻蛮氏,蛮子赤奔晋阴地。晋国为了讨好楚国,设下
圈套,由阴地之
_____________
①《左传》隐公七年。
②《春秋》庄公十八年。
③《春秋》庄公二十四年。
④《左传》昭公九年。
⑤《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⑥《左传》僖公十一年·杜《注》。
⑦⑧《左传》成公六年。
命大夫,召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晋国因执蛮子,交与楚国①。阴地就在
伊洛两河的上游。这本是九州之戎的居地。九州之戎亦称阴戎,当是因为居住于阴地的缘
故。九州之戎本已娴于农事,这时晋国又任命了命大夫治理阴地,则阴地已经成为农业地
区。蛮子投奔晋国,晋国为它分田地,筑城郭。这虽然都是圈套,蛮子却相信不疑,这说
明蛮氏之国在当时已经从事农耕经营。在这些戎蛮之中,有关扬拒、泉皋、伊洛之戎的记
载不多,未能详审它的变化过程,不过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和陆浑之戎以及蛮氏都杂居
于伊洛流域,而且互有交往,其间就不能完全没有影响。陆浑之戎和蛮氏都已改变他们的
畜牧生涯为农耕生涯,扬拒、泉皋、伊洛之戎恐难于独为例外。可以说,至迟到春秋后期
,伊洛流域虽还有杂居的戎蛮,当地已经成为农业地区,游牧业不再占主要的地位。
陇山以西,折向西南今四川云南等处,有关春秋时期遗址的发掘为数并非甚多,出土
器物中更鲜生产工具,殊不足以觇当地农牧业的发展。《华阳国志》论述蜀地史事说:“
有周之世,限于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②。当地情况不为世
人所具知,是有它的原因的。蜀地尚如此,蜀的西南,自中原人士视之就更为渺茫了。
根据上面的论证,春秋时期的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除陇山以西及其西南各地暂时尚未能
具体说明外,陇山以东,则由秦国都城雍以北沿岐山、梁山东北行,再经麻隧、彭衙之北
,而至于梁国的龙门山下。以今地来说,就是经过陕西泾阳、白水、韩城诸县、市之北,
而达于黄河之滨。这条分界线由龙门山下东越黄河,经屈之南,循吕梁山东麓东北行,至
于今山西太原市阳曲县北,也就是当时盂县之北,又东南绕今盂县之南,东至太行山上,
再循太行山东麓,过当时燕国都城蓟之北,而东南至于渤海之滨。在这条分界线之南,春
秋时还曾经有过各种戎狄杂居于诸侯封国之间,甚至周王室雒邑附近的伊洛流域,也有戎
迹。这些杂居的戎狄,其初当然仍以游牧为生涯,由于与华夏诸国杂居于宜农地区,故后
来也都逐渐舍弃其游牧的旧俗,执耒耜操作于田亩之间了。
_____________
①《左传》哀公四年。
②《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三、碣石龙门之间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形成及其引伸
司马迁撰《史记·货殖列传》,分当时全国为4个经济区域:
(1)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
(2)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3)江南:出柟、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
(4)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
这四个经济区域,由战国时形成,一直延续到西汉前期。其中的第四个经济区域,是
在龙门碣石之北。龙门即今陕西韩城市和山西河津县黄河两侧的龙门山;碣石,山名,旧
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南,近年在辽宁绥中县海滨发现秦时宫殿遗迹,残砖破瓦犹与秦咸阳
遗物相仿佛,惟海滨石块殊难当碣石之名,故仍以在昌黎县者为是。由这里向西南画一条
曲线,则这条曲线当过今北京和太原之北,而后及于龙门山下,这条线以北的物产和其他
3个区域迥然不同。这里只有马、牛、羊、旃裘、筋角,这是游牧区域的物产,其他地区
是不会也具有的。可以说,这条线以南的地区,都是农耕地区,和这条线以北是不一样的
。
这条线和上文论证的春秋时期的农牧业地区分界线大致相仿,而小有差异。上文论燕
国都城蓟东的农牧业地区分界线,是由蓟折向东南,而至于渤海沿岸。这是说其东的孤竹
和令支尚未包括到农耕地区内。孤竹和令支皆属山戎族类,山戎诸族类皆仍以游牧业为主
,不与燕国相同。这些地方的归人燕国版图,当在战国中叶。燕国的略取孤竹和令支应与
秦开的袭破东胡有关。秦开为和荆轲刺秦王的秦舞阳的祖父①。荆轲刺秦王在秦始皇二十
年(公元前227年),则秦开的袭破东胡当不能过晚。
孤竹和令支之外,太行山西也有一段差异。这是位于今山西盂县的仇由国的覆灭。仇由
国之西为盂县,西南为马首县。这都是春秋时晋灭祁氏之后,即以其采邑分设的县邑。晋
国县邑多半绕着的仇由国是难于避免晋国的吞并的。春秋末叶,终于为智伯所伐取②。仇
由国既人于晋,又毗邻盂县和马首,这是很容易转化为农耕地区的。这样,这条农牧业地
区的分界线就可由燕国都城蓟之北,斜向西南,越过太行山,而到了盂县之北。由盂县之
北再斜向西南,越过吕梁山,而至于龙门山下。这条分界线在春秋之时没有绕过屈,屈于
战国时称为北屈。司马迁所定的碣石龙门一线还是没有绕过北屈之北。
司马迁所定的这条农牧业地区分界线仅至龙门。这是因为龙门以西另作了规划。根据
他的划分,龙门以西是属于山西的地区。所谓山西是指崤山以西而言。崤山之上有函谷关
。这是战国时的一座雄关。当时的人以此关区分天下,因而有了关西和关东的区别。如以
崤山来说,就应该是山西和山东。在这里关西关东和山西山东实为同义词。正是因为这样
的缘故,司马迁就以山西和山东各为一个经济地区。当然山西和山东都有其独特经济条件
,也是应该各自成为一个经济地区的。不过山东和山西也有不同处。山东在春秋时曾经有
过不少的习于游牧的所谓戎翟,后来都逐渐转而从事农耕生涯。不能再以之归人游牧地区
。山西则不然,它虽然另成为一个地区,但它的西北两方面却是和游牧地区相毗连的,甚
而这个经济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涉及到游牧地区。这是不能不再作探索的。
____________
①《史记》卷一一○《匈奴传》。
②《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二《河东道一》。
前面论述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时,曾经指出在陇山和龙门之间是有一条
这样的分界线的。龙门碣石一线的一端是止于龙门。既然陇山和龙门之间也有一条农牧业
地区的分界线,而且它的一端也是达到龙门。这就可以说,龙门碣石一线可以再向西南引
伸,由龙门达到陇山。陇山和龙门之间的这条分界线,如前所说,是由陇山东北行,经岐
山和梁山,再经过麻隧和彭衙之北,再到龙门的。到了战国时期,这条线大致没有较为显
著的变化,倒是可以增添一些具体的充实和说明。
秦国于春秋时就已开始设县。有些县设在原来为一些所谓戎人据有的地方,秦国取得
这些地方后,为了便于控制就设置了一些新县。有些县却是设置在秦国的内地。这应是变
贵族受封的采邑为秦王亲自控制的土地。既是这样的设置,则是所设置的地方应该是较为
富庶,也是适于农耕的所在。佐秦始皇平灭赵国和燕国,更南下平荆地为郡县的王翦为频
阳东乡人。秦频阳县在今陕西富平县北。当王翦最后灭楚国之前,为了不使秦王怀疑他有
任何企图和野心,曾面请赐美田宅园地甚众。他率师出关时,还先后派遣使者5人,一再
请求秦王给他上好的田地①。王翦的请赐田宅,是为了使秦王不对他有若何怀疑的地方,
则他所请赐的田宅不会在秦国都城咸阳,而是在他的家乡频阳县。这就可以证明,频阳县
也应在农耕地区之中。频阳县在麻隧和彭衙之间,正是这条分界线由龙门向西南引伸时经
过的地方。
陇山西南,现在的成都平原,战国时为蜀国,现在云南滇地周围及其以西各地,那时分居
许多不同的族类。由于和秦楚间的交通日趋发达,当地情况亦逐渐为世人所了解。蜀的农
耕的发展可以上溯到杜宇。据说,当七国称王时,杜宇却自称为帝②。其时当在战国初年
。杜宇教民务农,蜀东的巴也化其教而力农务③。后来秦灭蜀,得到蜀的粮食和财力的接
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史记》卷七三《王翦传》。
②《华阳国志》卷三《蜀志》;《太平御览》一六六引《十三州志》。
③《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显得更为富强,而轻视诸侯①。杜宇称帝之后,自以为功德高迈,就对其国内作了一番规
划。除过前门、后户、池沼、园苑之外,还以汶山为畜牧之地②。汶山即岷山。蜀的西部
多山。这里所谓汶山,当不仅限于岷江源头一隅之地。至于滇池周围及其以西各地之为世
人所备知,则当始于楚威王时。楚威王在位时,为周显王三十年至四十年(公元前339年至
公元前329年)之间,其逝世尚在秦惠文王初更元年之前。楚威王曾使庄*略巴、蜀、黔中
以西。跡至滇池,不得归,因王其地③。庄蹻虽变服从其地的风俗,楚地的农耕技术因之
传到这些边远的地区,也应该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司马迁撰《史记·西南夷传》,对于西南各族类曾作过具体的论述,他说:“西南夷
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
;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
随畜迁徙,毋常处,地方可数千里。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自笮以东
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以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
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司马迁这篇记载不仅举出各族类的名称和居地,而且也分别
描绘它们从事农耕和畜牧的生涯。这是一篇十分重要的记载。
这些族类的居地,用现在的地理来说,夜郎在今贵州省,滇在今云南滇池周围,邛都在今
四川西昌、会理等处;同师,无考;橾榆,汉时为县,在今云南大理县北;巂在今云南保
山县,昆明在今云南大理、楚雄等处,徙在今四川天全县,笮都在今四川荥经、冕宁等处
,冉駹在今四川松潘、茂县等处,白马在今甘肃武都、文县等处。根据司马迁所说,则今
贵州省和云南省滇池周围和四川省西昌和会理等处,都应是农耕地区,而云南省楚雄、大
理、保山等处,则应是游牧地区。至于四川省天全、荥经、冕宁等处。司马迁没有作出肯
定的说明。四川松潘、茂县的冉*和甘肃武都、文县的白马等族,司马迁更是置而不论了
。
———————————
①《战国策》卷三《秦策一》。
②《华阳国志》卷三《蜀志》;《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引《十三州志》。
③《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传》。
司马迁在上面这段论述西南夷各族类之后,加了一句:“皆氐类也”。如何解释这句
话?一说是总结上文。也就是说自夜郎以下,靡莫、滇、邛都、巂、昆明、徙、笮都、冉
駹、白马,都属于氐族。这是从文义方面作出的解释。氐族如何能有这么多的分支?又如
何能分布到这么广大的地区?据说,氐族为居于水滨或低下的平原的族类。在这些族类中
,白马为氐族,这是历来没有异义的说法。汉武帝时开置的武都郡,就是因白马氐而设立
的①。武都郡在现今甘肃东南部。现代地理称之为陇南山地,一般海拔高程在2000—4000
米之间。这里虽有几条较大的河流,如西汉水和白龙江,河谷皆相当窄狭,和平原地区不
同。这里的白马氐族就不是居于水滨或低下的平原的。因而以氐族为居于水滨或低下的平
原的族类的解释,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以夜郎以下的一些族类都是氐族,也是没有根据
的。西汉时,广汉郡属县有甸氐道和刚氐道,蜀郡有湔氐道,分别是在现在甘肃文县,四
川平武县和松潘县。既以氐道为名,当与氐族有关。前面曾经说过,冉駹的居地就在松潘
,茂县等处。据后来的记载,冉駹有六夷、七羌、九氐等部落②,则冉駹与氐族有关,或
者就是氐族。至于其他各族似难与氐族混而为一的。
当杜宇在蜀称帝时,汶山为游牧之地。汶山正是冉駹所居地。后来汉武帝分置汶山郡,就
是以冉駹的居地设立的③。据说,当地刚卤,不生谷粟麻菽,惟以麦为资,而宜畜牧④。
显然可见,当地虽有一点农业,实际上却是游牧的地区。白马氐的情况亦与冉駹相仿佛。
据
————————————————
①②④《后汉书》卷八六《西南夷传》。
③《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说,当地土地险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①。仅有麻田,而畜产有名于一时
,则其为畜牧地区是无待怀疑的。据三国时的记载,这一族人“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
豕,牛、马、驴、骡②”。较之两汉时的仅有麻田是有不少的进展,这大概也是“由与中
国错居”的缘故。虽说如此,但畜产仍当是重要的物产,所以当地还应该是游牧的地区。
司马迁论述徙、笮都和冉駹,说是“其俗或土著,或移徙”。范晔撰《后汉书·南蛮
西南夷传》引用这段话,稍加改易,成为“或土著,或随畜迁徙”。所谓随畜迁徙,当然
是从事游牧生涯的。《后汉书》论这一族类,谓其居处略与汶山夷同③。所谓汶山夷就是
冉駹。冉駹既以游牧业为主,则这一族类也应该是一样的。《后汉书·西南夷传》还记载
这一族类所作的《远夷怀德歌》,其中有句云:“荒服之外,土地硗确,食肉衣皮,不见
盐谷”。则其地为游牧地区是无所疑义的。至于徙族,当时后世皆未见有更多的记载,可
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土著,若是这样推测不错,其地就应列入农耕地区了。
冉駹和笮都以及西南的巂、昆明为游牧地区,巂、昆明之东的滇、邛都和夜郎为农耕地区
,这在司马迁已有明确的记载,似乎不必再作探索。可是近年云南考古发掘的结果,却大
有出入,是不容漠然置之的。前面曾经提到剑川海门口遗址中发现的青铜制作的犁、斧等
物和碳化的稻粒,显示出当地农业已经有了相当基础。这样的遗址还不断有所发现,其中
以祥云县大波那④和楚雄县万家坝的遗址最引人注目。大波那的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制作的
生产工
—————————————
①③《后汉书》卷八六《西南夷传》。
②《三国志》卷三○《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
③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清理报告》,刊《考古》,1964年
第十二期。
具,有3把斧头和8张锄头。万家坝的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制作的生产工具,有43把斧头和99
张锄头,还有5把凿子①。经过碳(上14)年代测定,这些墓葬都应在战国时期②。其他
出土青铜制作的生产工具的还有大理县鹿鹅山,昌宁县新街,德钦县永芝,姚安县白鹤水
库,禄丰县黑井和妥安,牟定县琅井等处。据说这些地方出土的青铜制作的生产工具,属
滇西青铜文化的中期,年代相当于战国中期至西汉初期③。在这些地方中,德钦县永芝所
出土的工具,仅有一把斧头,而且当地较为高寒,恐怕这么一把斧头,未必就一定用于农
业生产。就是当地有农业生产,也不可能占主要的地位。除过德钦县一地外,其他有关各
地相距都不甚远,显然可能这里是一个农业地区。这个农业地区,应和滇池周围以及安宁
河流域相衔接。
这样的论述显然和司马迁的记载不相符合。司马迁固然曾经遍历过名山大川,也曾奉
使西征巴蜀,南略邛、笮、昆明④,可能轺车匆促,王命迫切,难于细究底蕴。现在已经
发现的这些往古遗址及遗物,就可使当时情形更为清晰。
应该指出:司马迁所规划的碣石龙门一线以北,实际上并非纯粹的游牧地区。战国时期,
秦、赵、燕3国的北陲皆与匈奴为邻,而燕国边外更还有东胡。这3国为了不再受这些游牧
族类的侵扰,都竭力扩展土宇。秦国的陇西、北地、上郡;赵国的云中、雁门、代郡;燕
国的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就都是这样设立的⑤。既然设立了郡,郡内也就
有了县。郡县的设立显示原来的匈奴人和东胡人都被驱逐退去,相继迁徙来的乃是各国内
地习于农耕的人们。这些习于农耕的人们来到新设立的边郡,应该是开辟农田,从事耕耘
。可是由于若干自然条件的限制,所有的土地难于都开辟为田亩,一些人不能不改而执鞭
放牧牛羊,甚至畜牧业的比重还要超过农业。《史记·货殖列传》所说的“龙门碣石北多
马、牛、羊、旃裘、筋角”,正是来自这些边郡的从事农耕的人们,和匈奴、东胡并没有
什么关系。
——————————————————
①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省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发掘简报》,刊《文物》,
1978年第十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
③王大道《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刊《云南青铜器论丛》。
④《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⑤《史记》卷一一○《匈奴传》。
匈奴和东胡虽被驱逐远飏,却仍未忘情于对农耕地区的侵扰掠夺。秦、赵、燕3国为了防
患于未然,都相继在北陲修筑长城。秦国长城修筑于陇西、北地、上郡之北。而赵国也自
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燕国的长城则是自造阳至襄平①。秦国的长城修筑于秦昭襄王时
,和后来秦始皇修筑的不同。秦昭襄王时修筑的长城,起于今甘肃岷县,经今临洮、渭源
,东北行,经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再经今甘肃环县北,又东北经今陕西吴旗、榆林
、神木诸县,而止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黄河岸旁的十二连城。这是在拙著《黄河中游
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一文中已经论证过了的②。赵长城所起的代,当指赵国所
设立的代郡而言,其地有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和山西阳高县等处。长城所止的高阙在今
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的西北,而不在其东北。这条长城是循着阴山修筑的。现在呼和浩
特市之北就有遗址,在阴山山脉的南麓。自呼和浩特市以西至包头市的一段,逶迤在大青
山南麓,在包头市北的大庙村附近的一段犹清晰可见。呼和浩特市以东,经卓资县、察右
中旗、集宁市、察右后旗、商都县、化德县与其东的燕长城相接③。燕长城所起的造阳在
今河北省沽源县和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等处,而襄平则在今辽宁省辽阳县。不过现在正蓝
旗以西就有燕长城,直至
——————————————————
①《史记》卷一一○《匈奴传》。
②史念海《河山集二集·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
③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刊《文物考古
工作三十年》。
化德县和赵长城相衔接。燕、赵的长城虽说都是为了防御而修筑,但两国修筑长城时绝不
会预先经过协商,使两条长城彼此联系起来。这可能是秦汉时的遗迹,而被推溯到战国时
期。今正蓝旗有燕长城,那是和史籍相符合的。燕长城自正蓝旗经多伦县,而折入河北省
围场县境,再东进入赤峰市境,经敖汉族和奈曼旗,折南伸人辽宁省①。辽宁省也有燕长
城遗址的发现,在辽西的就有南北两段。北段沿英金河北岸,横贯赤峰市、敖汉旗,从吉
林奈曼旗和库伦旗南部进入阜新县。南段经喀喇沁旗和赤峰市南部,越老哈河,过建平县
北和敖汉旗南部,进入北票县。南北两段间距40—50公里②。
秦、赵、燕3国长城的修筑,隔绝了匈奴、东胡和其南农耕民族,这应该是当时的农牧业
地区的分界线。虽然这3国的长城并不相互连接,但并无妨这条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构成
。不过这条农牧业地区分界线之南,畜牧业还占有相当的成分,甚至超过了当地农业的比
重。因而这个地区就可以称为半农半牧地区。司马迁所规划的龙门碣石一线相应地就成为
农业地区和半农半牧地区的分界线。由龙门碣石引伸出来的达到陇山东西的一线,也应作
如此解释。这条农业地区和半农半牧地区的分界线,是由于当时秦、赵、燕3国和匈奴、
东胡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而形成的。这对于陇山西南今四川、云南两省的西部是不会发生什
么影响的。
——————————————————
①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刊《文物考古
工作三十年》。
②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概述辽宁省考古新收获》,刊《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
四、小 结
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形成和变化,都各有其自然的因素和人为的作用。一般说来,自然
的因素往往超过人为的作用。人固然可以利用自然,并进而改造自然,但在自然因素过分
不适宜的地区,就不一定都能够充分利用,甚至还难加以改造。在这样的情况下,农耕地
区和游牧地区是很容易分别的。如果是在可农可牧的地区,则人为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
。习于农耕的族类就可尽量开辟田亩,从事耕耘。而习于游牧的族类却要改变田亩为草原
。其间的进退,更易都会促成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不少的次数,两周时期,前后就不尽相同。西周、春秋
和战国都各有其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
西周时的分界线是由陇山之下东北行,绕今甘肃的灵台县,折而东南行,由今陕西泾
阳县越过泾河,东北经白水县而至于韩城市龙门山下,再越过黄河,循汾河西侧,至于霍
太山南,又折而南行,过浍河上源,至于王屋山,更循太行山东北行,绕过现在北京市,
东南达到渤海岸边。陇山之南由于文献记载不足,又还没有很多的考古发掘,仅知今四川
广汉县有与农业有关的遗址,而今云南剑川县不仅发现了那时的生产工具,甚至还有碳化
的粳稻,这显然是农耕地区了。不过仅这两处是难以画出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的。
春秋时显然和西周时有很多的不同。陇山西南,今四川云南等处仍难作出具体说明,
陇山以东,则由今陕西凤翔、泾阳、白水、韩城诸县市之北,直抵龙门山下,再东越黄河
,循吕梁山东麓东北行,至于今山西阳曲县之北,又东南绕今盂县之南,东至太行山上,
再循太行山东麓,绕今北京市北,东南达到渤海岸边。
战国时的农牧业地区之间的分界线,司马迁曾作过具体的规划。他所规划的分界线是
由龙门到碣石。这条界线是由龙门山下东北行,斜贯吕梁山脉的南端,经今山西阳曲县之
北,再东北行越过太行山,绕今北京市北,又东北达到碣石山的海边,碣石山则在今河北
昌黎县。
司马迁规划的这条分界线,东端达于海边,已是尽头;西端只到龙门山,龙门山以西
还应继续向西南引伸,达到陇山之下。再越过陇山,顺嘉陵江上游西侧趋向西南,经今四
川省平武、茂汶诸县之南,西南过岷江,再经天全县西,荥经、汉源诸县之东,又经冕宁
、西昌诸县市之西,而达到今云南省剑川县及其迤西的地方。
由于战国后期,秦、赵、燕3国在和匈奴、东胡的斗争中不断开扩疆土,距龙门碣石一线
及其引伸线皆已相当遥远。秦、赵、燕3国为了防御匈奴和东胡的内侵,相继修筑长城。3
国的长城虽都各成体系,由于都在北陲,可以起着相同的作用。长城之内自然不会杂居着
匈奴和东胡,而是由内地迁徙人口来填补。这样,长城就成了新的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迁徙到长城之内的人口,不可能像在内地一样,完全从事农耕的操
作,只好兼事畜牧,因而龙门碣石一线及其引伸线之外,迄于长城之下,就成了半农半牧
的地区,龙门碣石一线及其引伸线的一部分,也相应地成为半农半牧地区和农耕地区的分
界线了。
原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一辑
--
╭─────── ╭─────────────────╮ ───────╮
│ ︱ ╭─┼─╮ 独立之精神 品一壶清茶 ╭─┼─╮ ︱ │
│ ─┼─╮ │ │ │ 自由之思想 翻二三古书 │ │ │ ╭─┼─ │
│ │ │ ╰─┼─╯ 入昔日梦幻 ╰─┼─╯ │ │ │
│ │ │ ╰┼╮ ╭┼╯ │ │ │
╯ ─╯─╯ ──╯╰──(5)文化艺术─◆History──╯╰───╰─╰─ ╰
※ 修改:·trijif 于 Oct 30 14:53:26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30.102]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9.2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