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neman (依旧夜行),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匈奴的故事(6)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Jan 25 20:38:26 1998), 转信
在扫清了莱茵河流域的通路之后,阿提拉率领他的匈奴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势直
杀向高卢的心脏,包围了奥尔良。匈奴人强劲而迅猛的军事行动不仅使西罗马危在
旦夕,而且更直接地威胁着各新建之日尔曼国家的安全。罗马大将阿埃丘斯受命组
织了一只同样强大的联军来迎击阿提拉。阿埃丘斯的联军主要由罗马高卢人组成,
同时西哥特人、阿兰人、勃艮第人也与他们传统的敌人──罗马人联合起来一起保
卫高卢。法兰克国王也被说服加入了进来。尽管联军的所有各方都对匈奴人有一致
的仇恨,但对于阿埃丘斯来说,能够把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有效的军事联盟,仍
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阿埃丘斯号称是“最后一个罗马人”,在451年前的很
多年里一直是西罗马最杰出的将军,并一直担任着瓦伦丁三世的首席政治顾问。在
此前的四十多年间,罗马帝国的皇帝们在强大的外敌面前一个个变得软弱而退缩,
在西罗马更是如此。瓦伦丁三世皇帝为了躲避蛮族骚扰己迁住拉文那。无论与任何
人相比,阿埃丘斯都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来保持帝国晚期的强大和繁荣。
由于西罗马联军的抵抗,匈奴人对奥尔良的包围没有能够达到即定的目标。阿
提拉没有想到会遇到来自西罗马联军的如此强烈的抵抗。他显得有点聪明过头了,
生怕在奥尔良围墙外面拖陷得太久,所以于6月14日放弃了围攻。阿提拉撤退到
了今天法国香槟地区的开阔平原上,这给了西罗马联军的士气以极大的鼓舞,匈奴
人并非不可战胜。6月20日,在沙隆附近卡太隆尼平原上,一场恶战发生了。最
初,阿提拉显然是被自己的命运的突然转折所震惊,他对能否取胜没有信心,对当
撤兵与否亦不能决断,他躲在车阵里直到下午也不出来。阿提拉原想拖到天黑以
后再开始战斗,但他最终还是把兵力投入到战役中。
在阿提拉的阵列里,右翼是杂牌日尔曼人,左翼是东哥特人,最精锐的匈奴军
队则处于正中位置。阿埃丘斯采取了另一种布阵,他把最不可靠的阿兰军队放在罗
马联军中间,用来对付匈奴人的正面突袭;西哥特人部署于右翼,而他自己的罗马
军队则处于左翼。很明显,阿埃丘斯希望能够有效地打击匈奴人较弱的两侧,然后
对匈奴主力部队来个两面包抄。在战役初期的小规模冲突中,当罗马人在匈奴主力
的右侧占据一处高地后,阿埃丘斯的这种布阵看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从后面
的战况的分析来看,仅管阿提拉自己的匈奴主力在所有这六只军队里是最强的,但
他两翼的日尔曼人同盟军则要明显弱于对手。
紧跟着,西方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之一就发生
了。阿提拉与处于罗马联军中心的阿兰人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当匈奴人把阿兰人压
退时,其右侧的罗马军队发动了突然的进攻。同时,匈奴人向前的运动也把自己另
一侧暴露给了西哥特人的进攻,结果使匈奴人的力量遭受到重创。但实际上战役的
结果并未分出胜负,双方的死伤同样极其惨重。战况的残酷程度是空前的,据称双
方死亡人数估计有16到30万人。西哥特王西奥多里克在混战中一头栽下马来,
被乱兵杀死。阿提拉如果不是于危急之中保持镇定,也难逃厄运。阿提拉撤回到他
的车阵中,一直呆到夜幕降临也不出来,他的弓弩手把罗马人挡在外面。
由于匈奴人所遭受的打击,阿提拉首先想到的是保持住其精锐兵力,因此无心
恋战,想伺机脱身。恰好西奥多里克的死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西哥特人由于国王
的死去所发生的政局变化,新的继承人不愿再继续参战,急于回国登基,甚至阿埃
丘斯对其确立王位也表示支持。于是,其王兄于半夜时分偷偷跑到匈奴人的营账内,
与阿提拉签定了城下之盟,网开一面地放走了匈奴联军。后者则于凌 晨悄悄溜出战
场,从而避免了一场更为惨烈的、流血更多的战役。
事实上战役到此时已经结束了。在罗马联军一方有人主张第二天追讨阿提拉,
但阿埃丘斯没有采纳。也许他希望保留着这个虽然遭受了打击,但仍然有相当实力
的匈奴军队,以便保持与日尔曼蛮族之间以马名义的联盟。由于阿埃丘斯的放手,
阿提拉得以轻易撤走并越过了莱茵河。很多人谴责阿埃丘斯对匈奴人太便易了。不
用讨论阿埃丘斯的政治动机,仅从军事上说,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实际上罗
马联军损失也是及其惨重的,而阿提拉不过是一只受伤的老虎,他的军事力量仍然
很强大。因此阿埃丘斯的做法应该是明智的,能够把匈奴人驱赶出帝国领土已经是
相当的成功。确实,阿提拉于次年得以有足够的力量入侵意大利,并造成了极大的
灾难。但假如当年匈奴联军在高卢成功地实施了一次有效的反击,那么整个西方的
历史就要重写了。
--
~~ ~~``
~~ ~~
~~ ~~
~~ ~~
~~ ---------我是Loneman,但是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孤独.........
※ 来源:.紫 丁 香 pclinux.hit.edu.cn.[FROM: 202.97.230.15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