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参合陂●慕容垂●(九)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l 31 19:16:02 2001), 转信

发信人: climb (落叶松),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饮水思源站 (Tue Jul 24 18:01:54 2001), 转信

(九)
后燕雄踞关东,大致恢复了前燕所有的地盘。慕容垂握有当时天下最强大的一
支军队,却始终没有能够图谋关西,统一北方。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五胡之
中,鲜卑算是后来者,当时汉化的程度也比较浅。比较之前在中原搅得天翻地
覆的匈奴(包括羯)、羌(包括氐)二族,匈已经移居汉人地区很久,通婚和
文化渗透都已相当充分,而羌族经过东汉末年长期的羌战,以及魏晋时期的迁
徙,跟汉族的接触也比较深,丁零这样的旁支已经深入到河南。他们一旦建立
强大的政权,都比照汉族政权的思维方式,致力于征服天下。象苻坚建立的前
秦,简直是迫不及待地汉化和促进民族融合,积极进攻其他的中原国家,直打
到东晋。鲜卑进入中原最早还是匈奴刘氏和西晋的司马诸王作战时邀请他们来
助战的,建立前燕之后显得心满意足,并未对前秦和东晋发动大的攻势。慕容
垂复兴的后燕,不是不好战,几乎每年都有战事,而他的方向却和苻坚等人不
同。首先他对东晋没什么兴趣,只求无事,反而是东晋对后燕有些想法,在建
国之初就派兵干涉,后来发动过几次试探性进攻,都因为实力不济而作罢。关
西方向是最好下手的,但慕容垂似乎始终对苻氏家族抱有几分歉疚之意,从未
进攻苻丕和苻登在山西的地盘,后来更被西燕遮断道路,真把”不取关中寸土“
的誓言给兑现了。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北面。后燕多次对北方的游牧民族部
落用兵,数年之间,东胡系统的扶余部、贺兰部,东北方向的高句丽,纷纷败
在燕军的手下,后燕俨然成为蓟辽河套之间广大地区的宗主,包括拓跋魏国在
内的各个北方部族都向它称臣。
然而后燕经营北方还是留下了隐患。本来魏(代)国和铁弗刘卫辰部是百年的
世仇,魏国稍强,前秦苻氏一贯采取扶弱除强的政策,把拓跋氏直赶到漠北。
慕容氏则改为扶植魏国,并出兵夹攻,拓跋(王圭)终于获得全胜,斩杀刘卫
辰,把刘氏宗族几千人扔进了黄河,土地、牲畜和部众都大捞了一笔,实力急
剧膨胀。北方的均势打破了,拓跋(王圭)绝不是个甘居人下的人物,后燕不
久就开始感到压力,两国关系紧张。
【刘氏完全覆灭,只有刘卫辰的小儿子刘勃勃孤身逃出。这个刘勃勃就是后来
的赫连勃勃,他逃到西方,赤手空拳地建立起胡夏王国。这位末代的匈奴王,
把匈奴式的剽悍和残忍发挥到了极致,打得关西诸国头疼之极。赫连勃勃在荒
野上修起了他的国都统万城(今宁夏银川附近),他筑城的时候每完成一段土
版,就让士兵用长矛去刺,凡深入一尺以上则杀筑城者,不足一尺则杀刺城者。
以此恐怖政策来保证城的坚固,真说不上他是人是妖。东晋末年刘裕的大北伐,
本来已经攻占长安,但由于刘裕急于回国篡位,留下十几万大军在长安,也被
赫连勃勃的骑兵全歼,成果毁于一旦。
鲜卑人在中国建立的王朝,有一个奇怪的共性:他们对向南扩张,统一天下,
兴趣都不大。前后两燕对东晋基本上都是防御,虽然他们的武力实际上要强大
得多。后来兴起的北魏更为强大,前后四次进攻南朝,都是积极防御或者报复
性质,从未组织过目的明确的统一战争。反而是南朝动不动要北伐,荒唐如刘
义隆,孱弱如萧衍,都去捋过北魏的虎须,都被打得惨败,然而北魏也并不追
击到底。对比辽、金、蒙古,一提南征则兴高采烈,北魏的鲜卑人说起南征却
都皱眉头。北魏立国后把重兵设在北方边境防卫柔然,即所谓的“六镇精兵”,
当时的鲜卑人无不以做六镇军人为荣,跟南朝纠缠为耻。著名的拓跋宏迁都就
利用了这一点。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山西大同),大多数鲜卑贵族既反对
汉化,又反对迁都。拓跋宏先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严令南征,鲜卑人怨声
载道地上了路,走到洛阳天降大雨,拓跋宏乘机跟众人讨价还价,问是愿意继
续南征还是就在这里停下建都,大家都不愿继续走,于是妥协,迁都这样大一
件事就这样乱七八糟地搞定了。偶设想的原因,就是鲜卑的进入中原较晚,普
通人汉化很浅,对于与汉族地区融合大多持抗拒态度。但是最高统治者又往往
非常欣赏汉族的文化,甚至持一种孺慕的态度。北魏的皇帝接见南朝使臣常常
赞不绝口(南朝士大夫的个人风仪是够唬人的:)),惹的自己的群臣嫉妒。这
样的两个极端,形成一种张力,下层常常不肯出力,上层有时又会忍手,才让
南朝糊里糊涂混了百八十来年。】
后燕的政权结构相当矛盾。它强盛一时,除了拥有精锐的军队,还在于任用大
批的汉族知识分子作为行政官员和幕僚,行政比较有效率,这大概是慕容垂从
苻坚那里学来的。但是整个国家的上层胡气仍然太浓,慕容垂年纪已老,逐渐
把大权交到慕容宝手里,不仅称太子,而且称大单于。而宗室子弟大多封王,
各拥重兵,作战的时候也经常独当一面,象慕容农、慕容麟、慕容德等都各带
一支大军,分镇东北、西部和东南,和汉代匈奴式的结构颇为相似。这样分化
的结果,因为燕军善战,在各个方向都常打胜仗,但各自都不足以取得决定性
胜利。全国只有慕容垂能够服众,所以真正的大战,还得要他来统帅各部,御
驾亲征,而他已经是将近七十的老翁了。后燕身边有两根眼中钉:西燕,早已
结下深仇;盘据在河南滑台一带的丁零,忽降忽叛,经常在二燕和东晋之间钻
空子。公元392年,慕容垂决定先灭丁零,除去这个几十年的大患。此时的慕容
垂年纪虽老,战争经验已经无比丰富。面对据守黄河的丁零军,他并不强攻,
利用自己兵多,先分兵在上游黎津慢腾腾地造船,佯装渡河,等丁零翟钊领兵
扑过去,他却在四十里外的下游处派小股人马连续偷渡。消息杂乱,翟钊以为
中计,又回师下游。这时黎津方面的军队突然加快动作,一夜之间渡过去建立
了一个大营,丁零军大吃一惊,跑回来围攻,燕军坚守不战,同时主力在原来
的下游疑兵处,趁虚全部渡了过去。时当酷暑,翟钊被遛猴一样耍来耍去,早
已疲惫不堪,被燕军里应外合一夹击,顿时崩溃。慕容垂攻占滑台后继续追击
丁零,几乎把他们全部俘获,只剩翟钊一个人逃到西燕去了。此战胜得轻轻松
松。【回想后燕立国时对邺城长达两年的蛮攻,那个意气风发的慕容垂现在真
的变成老奸巨滑的“慕容老锤”了:))】
也许是感觉到来日苦短,第二年,慕容垂就忙着总攻西燕。有些将领颇有疑虑,
因为西燕军战斗力很强,而后燕连年大战,士卒疲惫。慕容垂的回答是:“吾
比老,叩囊底智,足以取之,终不复留此贼为子孙累也!”此言固然轻松豪迈
之极,但是隐隐能够看得出,他对自己身后,儿孙们的守成能力,已经打上几
个无奈的问号了。392年夏,慕容垂出兵七万,在邺城附近集结,又玩起了他
晚年最精通的把戏,虽然悬剑于敌人头上,却一个多月不见有啥动静。西燕慕
容永等一来慑于声威,二来素知他狡计百出,不禁怀疑后燕军将会派奇兵偷越
太行山(太行山是二燕之间的天然屏障,绵延数百里,只有七个只容单行通过
的山口),越想越怕,于是分兵去封锁太行山口,正面的台壁关口自然力量减
弱。人马调动还没停当,闷了多时的后燕军突然山崩地裂般从正面攻了过来,
一战而下台壁,西燕顿时门户大开。慕容永方知自己盲动中计,赶紧召回各部
计五万多人,准备与慕容垂决战,但正面的前军已经被后燕军的进攻气势所震
撼,大多投降了。【普通将士,毕竟是一族人好说话,不象慕容家族内部互相
斫杀那样你死我活】。发生在潞川的决战,颇象三国演义中曹操败袁绍的“十
面埋伏”之计,后燕军趁对方大批前军投降留出了真空,利于自己运动,摆下
了一个松散多层的包围圈,前部佯败引西燕军深入,然后四面八方一起截杀。
西燕军被打昏了头,死伤近万,更有大批士卒投降,晋阳不战而下。慕容永等
率领残部退守都城长子,几次忍不住想投奔后秦去,但一来指望慕容垂年老力
衰,不耐久战,二来遣使向北魏和东晋求救,又勉强支持了两月。北魏和东晋
都不乐于看到后燕太过强大,分别派出援军,还未赶到,人心已乱的西燕军人
就打开了城门。慕容永等被杀,这个流寇国家存在了短短十一年就灭亡了。两
国的援军扫兴而归,而后燕慕容宝等人看到昔日的藩国北魏居然敢兴兵来作对,
当然把它列为下一个目标。
攻灭丁零、西燕之后,后燕达到了她战无不胜的顶峰。而慕容垂在这辉煌的一
战中似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回到中山深居不出,把国家大事都委于太子慕容
宝。慕容垂的子弟中,能者甚多,偏偏这个最长的儿子慕容宝是个庸才,既有
花花大少的脾气,又十分傲慢,这段掌权的时间处理北方各族的外交弄得一团
糟,先和北魏撕破了脸,又得罪了不少部族,让他们倒向北魏。慕容农是个十
分能干的大将,但是性子很直也很安分,对大位没什么兴趣。慕容麟打仗也很
厉害,但野心勃勃,翻脸不认人,必要的时候老爹老哥都敢出卖,他和太子的
关系最差。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谋略和政治才能都很好,一直作为慕容垂的左
右手,他相当看不起慕容宝,事事不买他的帐。现在连灭两个大敌,外部压力
看来减小了,慕容垂又已经退居二线,各个亲王之间的关系顿时微妙起来。
395年对北魏的进攻是慕容宝一手促成,北魏在外交上得罪了他是一个原因,
恐怕他更深的想法是认为自己军功不足,想要接过老爹的位置,统帅各部来一
场大胜利。此次出征,后燕军精锐尽出,慕容农、慕容麟分别率部为副,慕容
德在后接应,四位折腾的主角都凑齐了。

--
--
※ 转寄:·饮水思源站 bbs.sjtu.edu.cn·[FROM: 61.167.126.219]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a.bbs@bbs.sjtu.ed]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