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奔涌的星空),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匈奴的起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28日23:05:19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匈奴的起源--从人类学的角度试作分析

当伊朗人种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占据着草原地带西部即南俄罗斯时,无
疑地
还包括图尔盖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亚;草原地带的东部是处于突厥-蒙古种民族的统治之
下。
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国人所知。匈奴一名与后来
罗马
人和印度人称呼同一蛮族的名称(Huns[Hunni]和Huna)是同词源的。可能这些匈奴人


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


已经被中国人称为严狁。更早一些的时候,他们可能被称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
作“
胡人”。在历史的黎明时期,中国人所知的胡人是指那些当时居住在中国边境上,即在
鄂尔
多斯、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马斯佩罗推测:所谓北戎即“北部之戎”,分
布在
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纪时已经归降于


的中国人。赵武灵王(大约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从他们那里夺取了山西最北部
(大
同地区),实际上还夺取了今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约公元前300年)。正是为了有效地防


些游牧民的进攻,秦国(陕西)和赵国(山西)的中国人都改他们的重车兵为灵活的骑
兵。
这一军事改革带来了中国服装上的彻底变化;弓箭时代的长袍被从游牧民那里学来的骑
兵裤
子所取代。从游牧民哪里,中国武士们还模仿了羽毛装饰的帽子、“三尾服”和后来对
名为
“战国时期”的艺术起到很大作用的“带扣”。也正是为了防御匈奴,赵国及其邻近诸
国的
中国人开始沿其北部边境垒起最初的城墙,后来秦始皇统一和完成了城墙的建筑,成为
了长
城。
据中国史家司马迁记述,正是在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匈奴似乎成为一支统一的、强大的


,他们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统帅着,单于的全名汉文译音是撑犁孤涂单于,中国人把
这些
词解释为“像天子一样广大的首领”。在这些词中可以发现突厥-蒙古语词根,特别是
“撑
犁”是突厥-蒙古语词(Tangri,天国)的译音。在单于之下,有两个最大的官职,即
屠耆
王,意为左右贤王。汉文译音“屠耆”与突厥字(doghri)有关系,意思是“正直的”
、“
忠实的”。就基本上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所能谈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单于住在鄂尔
浑河
上游的山区,以后成吉 己姑 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这儿。左贤王——原则上是单
于的
继承人——住在东面,可能在克鲁伦高地。右贤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尔伯特·赫尔曼
认为
的那样,在杭爱山区、今乌里雅苏台附近。接下去,匈奴统治集团内依次有:左右谷蠡
王、
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然后是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
这个
游牧民族,在行进时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一般行进的方向是朝南,这在突厥-蒙古种
各民
族中已成为习惯;类似的现象在匈奴的后裔、6世纪的突厥人中,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


可以看到。
中国人描绘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征,我们在他们的继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
。威
格尔概括道:“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胡须浓密
,而
领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只耳环。头部除了头顶上留着一
束头
发外,其余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长齐小腿的、两边开
叉的
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处收紧。一条
短毛
皮围在肩上,头戴皮帽。鞋是皮制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捆扎紧。弓箭袋系
在腰
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腰背部,箭头朝着右边。”
上述服装的一些细部,特别是裹齐踝部的裤子,对匈奴人与斯基泰人来说都是共同的。
有许
多习惯也是相同的:如葬礼上的牺牲。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在酋长(或首领)的墓上,
割开
其妻子及随从们的喉咙,至于匈奴人,其人数达到上百或者上千。希罗多德(IV.65)
记载
,斯基泰人将敌人的头盖骨在沿眉毛平处锯开,在外面用皮套蒙上,里面嵌上金片,作
为饮
器使用。《前汉书》证实了匈奴人中有同样的习惯。这一习惯特别是从老上单于用月氏
王的
头盖骨来饮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确实,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把头看作战利品的。希罗
多德
(IV.64)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战利品中展示他们砍下的敌人的头颅以及挂在马缰绳上的
头皮
,以示夸耀。
在匈奴的后裔,即公元第6世纪的突厥人中,一个战士坟墩上的石头,其数目是与他一生


杀敌人的数目成比例。这种嗜血性的风俗也同样盛行于印欧种和突厥-蒙古种的游牧民
中。
斯基泰人用敌人的血洒在插在一个小土堆上的神圣的短弯刀上,以及喝一杯被他杀死的
第一
个敌人的血。匈奴人在订盟约时,要用人头盖骨制成的容器喝血。在悼念死者时,斯基
泰人
和匈奴人用小刀把脸划破,“让血和泪一起流出来”。
像斯基泰人一样,匈奴人基本上是游牧民,他们生活的节奏也是由他们的羊群、马群、
牛群
和骆驼群而调节。为寻找水源和牧场,他们随牧群而迁徙。他们吃的只是畜肉(这一习
惯给
更多是以蔬菜为食的中国人很深的印象),衣皮革,被谢裘,住毡帐。他们信奉一种以
崇拜
天(腾格里)和崇拜某些神山为基础的、含混不清的萨满教。他们的单于或者最高君主
,在
秋季召集全体匈奴人(这个季节马最壮)课校人畜。所有的中国著作家都把这些野蛮人
描述
成顽固的掠夺者,他们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耕地边缘,侵袭人畜和抢劫财产,然后在任
何还
击可能来到之前带着战利品溜走。当他们被追赶时,他们的战术是引诱中国军队深入大
戈壁
滩或是草原荒凉之地,然后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况下,以雷雨般的 头W犯险 ,直到
他们
的敌人被拖垮,被饥渴弄得精疲力竭,他们才一举而消灭之。由于他们的骑兵的机动性
以及
他们的弓箭技术,这些方法相当有效。在从最初的匈奴到成吉思汗时期的所有草原居民
中,
这些方法都很少变化。对于所有那些由马上弓箭手组成的部落,无论是东方的匈奴人或
是西
方的斯基泰人,这些方法都是共同的。正如希罗多德所陈述的,斯基泰人对付大流士就
是采
用同样的策略。大流士及时地意识到这种危险,并且在这种“退出俄罗斯”可能终止灾
难的
来临之前就撤退了。有多少中国将领后来因为缺乏这种谨慎,他们受到匈奴人佯装逃逸
的蒙
蔽而进入   牧怪兀谀嵌獾搅送郎蹦兀?
至于匈奴在突厥-蒙古种各民族中的语言位置,一些作者,如白鸟库吉倾向于把他们归
入蒙
古种人。相反,伯希和从汉文译本所提供的反复核对的几次巧合中,认为全面来看,这
些匈
奴人应该属于突厥种,特别是他们的政治领导人。
匈奴的首次出击和月氏的迁徙
匈奴作为一支令人畏惧的势力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是在公元前第3世纪末,正是此时中国


朝(前221-206年)的统治下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秦朝建立者秦始皇(221-210年在位
)预
见到这一危险,与将军蒙恬完成了修建长城的工作。从公元前215年起,长城一直起着保


国领土免受匈奴侵犯的作用,约在公元前214年蒙恬把匈奴赶出了今天称之为鄂尔多斯的


,即黄河河套内的地区。然而,与此同时,匈奴人在头曼单于(死于约前210—209年)
的率
领下,以攻月氏而开始了他们的扩张,月氏人直到当时一直居住在甘肃西部。在东方,
头曼
之子、继承者冒顿(约209-174年在位)打败了满洲边境上的另一支蛮族——东胡。冒
顿利
用秦亡汉兴(前206-202年)之间爆发的削弱中国势力的内战,于公元前201年入侵中国

西
省,围其首府太原。汉朝的建立者高帝奔赴太原,驱赶匈奴,然而反被匈奴围困在平城
附近
的白登山,即今山西边境的大同地区。后经谈判,方得解围,协议中,汉高祖给予匈奴
优惠
。把一位中国公主或者是宫女嫁给单于为妻,正如以后的中国诗人们所吟:可怜的“鹧
鸪”
嫁给了“蒙古的野鸟”。
大约在公元前177或176年,冒顿第一次给甘肃西部的月氏人带来了灾难,他声称已经征
服了
月氏。冒顿之子,继承者老上单于(约公元前174-161年在位)后来结束了月氏的威胁
,用
月氏王的头盖骨做了饮器,把月氏人驱逐出甘肃,迫使他们向西迁徙,由此产生了发端
于亚
洲高原的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各民族大迁徙。
月氏一名(至少是以这种形式)仅以它的汉文译音而流传下来。然而,许多东方学专家
长期
倾向于把月氏人与吐火罗人(他们于公元前2世纪从突厥斯坦迁往巴克特里亚,希腊历史


们从这次迁徙中了解了他们)以及与希腊历史学家们称呼的印度-塞人等同起来。按此
分类
,吐火罗人与印度-塞人是一个民族在两个时期内采用的两种称呼,人们认为这个民族
与斯
基泰人有姻亲关系,或者说它属于印欧种人,这一确认主要基于以下事实,即:在今甘
肃西
部的中国境内——按中国史家们的记载,该地区在公元前第2世纪初期已经是月氏人的地


—地理学家托勒密最迟在公元后2世纪提到了一支塔沟里人(Thagouri)、一座塔沟里峰


个塔沟拉城镇。此外,斯特拉波提到在从希腊人手中夺取巴克特里亚的诸族中有吐火罗
人(
Tokharoi),正好是这时候,中国史家们表明月氏人到达了其迁徙终点大夏,也就是巴
克特
里亚的边境。两种发展进程如此一致,似乎形成了强有力的论据,支持那些把中国编年
史上
的月氏人看成是希腊史家笔下的“吐火罗”、梵文抄本中的“Tukhara”和以后罗马时期


印度-塞人”的历史学家们。此外,迟至公元第5和第8世纪,塔里木北缘绿洲上的居民
仍说
印欧语,塔里木北缘如果不是月氏人早些时候的地盘的话(因为这些月氏人被证明是甘
肃的
土著居民),那么,当时其中部分地盘至少是属于在吐鲁番、焉耆和库车的、与月氏人
或多
或少有些亲属关系的部落。直到最近,语言学者们还称这些印欧语为吐火罗语,尽管今
天他
们满足于将这些语言标明为库车语、焉耆语等等。然而,在历史黎明的时期,印欧语部
落向
远东前进了很大一段路是有可能的。这一假设使人们易于接受,因为西西伯利亚、也许
甚至
是 着了箍 地区,似乎在公元纪年以前,已经有与斯基泰-萨尔马特人有亲?关系的各

居住,以及费尔干纳和喀什噶尔-带的天山南北两麓在阿赫门尼德时期就有说东伊朗语
的塞
人居住。因此,今突厥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就该是布满了印欧种人,喀什噶尔附近的那些
印欧
种人属东伊朗人,在酒泉的、库车的印欧种人属吐火罗人。月氏人相当于后一种人。
然而,中国历史地理书所提供的早期资料都涉及到“印欧主义”在这些前哨地区所遭到
的第
一次倒退。这一点我们已经看到,冒顿单于(约209-174年在位)率领下的匈奴人严重
地挫
败了月氏。继任的老上单于(约前174-161年在位)杀月氏王,并让人把他的头盖骨制
成一
个杯子。他迫使这些月氏人离开甘肃,穿过北部戈壁向西逃亡。其中小部分月氏人,中
国人
称之为小月氏,在南山南部地区的羌人或吐蕃人中间定居下来,正如两个半世纪以后成
书的
《前汉书》所记,他们使用羌或吐蕃人的语言。其余的月氏部落,中国人称为大月氏,
企图
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盆地定居,但很快被乌孙(其音为Oo-Soon)人赶走。中国史
家们
描写这些乌孙人是蓝眼红须。查尔彭蒂尔把乌孙一名与“阿息”(Asioi)一名联系起来


阿息是萨尔马特人中被称为阿兰人这一支的另一个名字——他认为乌孙人是阿兰人的祖
先或
亲属。如果这一假设正确的话,那么,在类似月氏和匈奴的压力之下,成群结队地向南
俄方
向迁移的必定是这些乌孙人,尽管比我们所谈到的时期确实要早一些,但斯基泰人正在
不断
地被萨尔马特民族所取代。
然而有可能,月氏被匈奴从甘肃逐出之后,他们向西迁徙的浪潮曾冲击着伊犁河附近的
乌孙
人。乌孙人暂时被新来者征服,但在匈奴的帮助下随即进行了反扑。后来月氏人重新向
西进
发,来到锡尔河(希腊地理学家们的亚克苏斯河)上游的费尔干纳地方(中国人称大宛
),
《前汉书》记载他们大约在公元前160年到达该地。在那里,他们处在巴克特里亚的希腊


边境上,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幼克拉蒂斯在巴克特里亚的统治必定已接近了尾声。
匈奴首次出击产生的影响和希腊在阿富汗地区统治的崩溃
塔什干、费尔干纳和喀什噶尔这些地区是由中国人称之为“塞人”(古音是Ssek),波
斯人
和印度人称之为“萨迦”(“Saka”或“Sha-ka”),希腊人称之为“萨迦伊”(Sak
ai,
“即我们的萨迦人”)的人居住。事实上,他们是“亚洲的斯基泰人”。他们组成了斯
基泰
-萨尔马特大家族中的一支,即他们是来自西北草原的游牧的伊朗人。由于吕德斯的著
作,
似乎有理由把塞语归属于他们,奥瑞尔·斯坦因使团在和田发现了属于中世纪初期的大
量塞
语手稿,塞语是一种东伊朗语方言。西迁的月氏对塞人的撞击在塞人中引起了总的反响
,导
致了他们入侵由亚历山大的继承者、希腊王公们所建立的巴克特里亚王国。根据到W.W
.塔
恩时代普遍能够接受的理论,在月氏的压力下,塞人越过索格底亚那地区,然后进入了
巴克
特里亚,在此取代了希腊人。在公元前140-130年间,游牧部落实际上已经从希腊国王
赫利
克勒斯手中夺取巴克特里亚,据斯特拉波记述,其中最有名的游牧部落是阿息人、帕夏
诺伊
人、吐火罗伊人和萨迦劳赖人,他们都是来自锡尔河北岸地区。要准确地识别这些部落
,在
任何情况下都是困难的。如上所述,查尔彭蒂尔把阿息人(彭沛乌斯·托古斯称为阿息
洛伊
人)看成是中国史家们曾提到的伊犁河畔的乌孙人。萨迦劳赖或萨迦卡伊似乎暗示一支
古代
塞人部落。至于吐火罗人,根掘H.W.贝利所坚持的假设,他们是月氏人最核心的部分

公元前128年,当中国使者张骞访问月氏时,中国史家司马迁提到他们,把他们当作为已


服和占领索格底亚那地区(指“妫水”以北,即阿姆河以北)的人。《前汉书》记道,
他们
已经在该地的监氏城建都。羽田亨认为该城名字在发育上与坎塔(kanda)城一致,kan
da是
马尔干达(markanda)或撒马尔罕的缩写。《史记》和《前汉书》都还记道,月氏已经
臣服
大夏(即巴克特里亚),虽然他们似乎没有占领其地,至少在当时还未占领。塔恩怀疑
(错
误地)被月氏人征服的巴克特里亚君主们可能仍是希腊人,而不是塞人,按此情况,塞
人未
能把希腊人从巴克特里亚赶跑。许多东方学学者认为,无论如何在其后不久,即大约公
元前
126年,月氏人不再满足于对巴克特里亚的宗主权,他们越过阿姆河,实实在在地占领了


。这种观点是以《后汉书》的一段记载为根据的,该书明确记道,月氏人移居大夏,由
五位
首领或翕侯(she-hu即叶护)瓜分了其他。事实上,与这些事件的时间比较接近的《前


》在这一点上似乎却不太清楚。它只记道:“大夏民(即巴克特里亚人),本无大君长
,臣
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当时这些人不可能还是粗暴的希腊冒险家们,而只能是某种
蛮族
),月氏徙来,皆畜臣之。”此文的意思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但有另一本不含糊的史
书,
即《后汉书》,它记道,公元84年,中国将军班超曾请求月氏王规劝索格底亚那地区王
(康
居王)。这意味着在当时索格底亚那地区与月氏国是完全区别开的,因此必须在索格底
亚那
以外的其他地方去寻找月氏人,很可能往南朝着巴克特里亚。在阿  河北岸稍稍逗留之
后,
他们渡过河,取代了巴克特里亚的塞人。据塔恩(他的观点我们不能接受),他们几乎
是直
接从希腊人手中夺取了巴克特里亚。无论如何,月氏人的迁徙是各族大混乱和横扫东伊
朗的
游牧民浪潮的标志。在南方,塞人受到月氏人在后面的攻击,占领了德兰吉亚那(即锡
斯坦
)和阿拉霍希亚(即坎大哈)。这一占领是永久性的,因为,从此以后,这些地区成了
“塞
人的地区”,按伊朗语名称是“  斯坦纳”,近代波斯语称之为“锡斯坦”。
所有这些游牧部落从锡斯坦猛扑向帕提亚帝国,几乎摧毁了它。帕提亚国王弗拉亚特斯
二世
在米底受到叙利亚国王安提珂七世的威胁,他企图进行塞硫古王朝式的再征服(公元前
129

),这种轻率的举动引起一些野蛮人前来救援。这些野蛮人来了,但是不久就倒戈,弗
拉亚
特斯兵败被杀(公元前128年或127年)。据彭沛乌斯·托古斯说,帕提亚新王阿特班努
斯二
世于公元前124或123年在对吐火罗人进行反攻中受重伤。这似乎可以证明,中国史上的
月氏
——如果像推测的那样,就是希腊史上的吐火罗人的话——从那时起就一直定居在巴克
特里
亚,后来他们使巴克特里亚成了“吐火罗斯坦”。帕提亚王密特里达提二世(前123-8
8年

继位,他确实阻止了游牧部落对帕提亚的入侵,甚至将他的宗主权强加于在锡斯坦的塞
人。
然而,在公元前77年,萨迦劳赖人在伊朗已经十分强大,他们自己挑选了他们的保护者
阿尔
萨息家族的辛刺特拉克斯或称沙拉特洛伊克斯,把他拥上帕提亚王位,后来辛刺特拉克
斯企
图反对他们,被他们乱箭射死(大约公元前70年)。
这些地区的塞人和月氏人以后的命运构成了伊朗和印度历史的一部分。在此回忆以下事
实就
足够了。塞人从锡斯坦和坎大哈扩张至喀布尔和旁遮普;然后,当这些地区被月氏人占
领时
,他们又扩张到马尔瓦和吉莱特,在那里,塞人的总督维持统治直到公元第4世纪。至于


特里亚的月氏人,中国史表明他们在公元1世纪建立了大贵霜王朝。《前汉书》说,这些


人是大约在公元前128年瓜分巴克特里亚的五部落中的一部。
《后汉书》记载了贵霜人的首领邱就却(古钱币上是kujulakadphises)如何降服其余的


部落,由此建立起贵霜帝国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是在印度-塞人帝国的名称下知道该国的


霜皇帝:库久拉·卡德菲斯或称卡德菲斯一世(公元30年至91年或92年);维马·卡德
菲斯
或卡德菲斯二世(92年至大约132年间);迦腻色迦(大约144年至172年间);胡韦斯迦


约172年至217年)和韦苏特婆(大约217年至244年)。他们将其统治从喀布尔扩张到北
印度
的部分地区(旁遮普和马图拉)。迦腻色迦在佛教向中亚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也为
人所知。此处提及此事的目的是要表明匈奴首次出击给亚洲的命运带来的巨大影响。匈
奴在
把月氏逐出甘肃的过程中,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这些反应在远至西亚和印度都能被感
受到
。阿富汗地区丧失了希腊化特征,亚历山大远征在这些地区所留下的最后的遗迹被消除
了;
帕提亚的伊朗暂时承受了震动;从甘肃被赶走的部落已经在喀布尔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
一个
意想不到的帝国。同样的进程继续贯穿于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历史。在草原一端发生的一
个轻
微的博动,不可避免地在这条巨大的迁徙地带的每一个角落都产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
后果

匈奴与西汉的冲突和西匈奴的分裂
月氏的西迁增强了匈奴的重要性。从此,他们控制了东戈壁的南北两面:在外蒙古地区
,单
于在鄂尔浑河地区,即后来被称为哈拉和林的附近建起一座单于庭帐。在内蒙古地区,
他们
是在万里长城的脚下。现在他们的骑兵已经敢攻入中国境内。公元前167年,他们进入陕
西

直至彭阳(中国都城长安以西),放火烧了这里的一座皇宫。公元前158年,他们返回渭


北,直接威胁着长安。公元前142年,他们进攻山西北部大同附近雁门方向的长城。在汉


(前140-87年在位)登基时,中国边境各处正受到他们的威胁。
当时,亚洲大陆的帝国是属于匈奴的。其单于的主要驻地(就游牧民有一固定驻地而言
)或
者至少是他的一个夏季大本营,是在上面提到过的鄂尔浑河河源处。被中国人称为“龙
庭”
的另一个中心地被认为是在更南面的戈壁滩上,靠近翁金河下游地区。武帝拟定了一个
计划
要把他们赶回老巢去。在行动之前,他设法与当时定居在索格底亚那的月氏人联合,企
图从
后方进攻匈奴。抱此目的,他派使者张骞出使月氏。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离开中国,几乎


就被匈奴俘虏,匈奴将他送往军臣单于处。他在那里被迫呆了10年之久。最后,他逃到
费尔
干纳(大宛)王那里,并由此到达索格底亚那(康居)。但是,月氏人满足了新占领的
、地
域,对戈壁地区的事情不再感兴趣。张骞只好重返归途。他再次成了匈奴的俘虏,匈奴
拘留
他一年多,最后,他于公元前126年回到了中国(公元前115年,张骞被派往伊犁地区的
乌孙
,由于乌孙人不敢与匈奴开战,张骞几乎没有收获)。
由于月氏人拒绝给予汉武帝希望得到的对匈奴的牵制,汉武帝在无援的情况下开始了对
匈奴
的战争。当时匈奴正在今北京方向发起习惯性的袭击(前129年)。中国将军卫青从山西


地区出发,穿过戈壁,远征至翁 鸷优系 龙庭,把匈奴赶跑。公元前127年,中国在鄂尔


和阿拉善之间、地处黄河岸边的朔方进行了军屯,以保卫河套地区。公元前124年,匈奴


朔方边境,卫青把他们赶跑。公元前121年,卫青的外甥、年轻的英雄霍去病,率领1万
骑兵
把匈奴从原月氏人和乌孙人占领的、离今凉州、甘州和瓜州不远的甘肃部分地区赶走。
占据
着这些地区的两支匈奴小部落(甘州附近的浑邪部和凉州附近的休屠部),不再臣事单
于,
归附汉朝,作为汉朝的盟邦被安顿在南山以北。公元前120年,在鄂尔多斯形成了一个坚


中国移民区。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前者从山西北部的库库河屯地区出发,后


北京西北、今宣化附近的上谷出发——横穿戈壁,而至今外蒙古,来到匈奴帝国的中心
。正
像阿尔伯特·赫尔曼推测的那样,卫青似乎还远至翁金河下游。他出奇不意地袭击了 林
尚?
单于,迫使他在猛烈的南风中逃遁,风沙吹打着匈奴人的脸孔。卫青消灭或俘虏1.9万
人。
霍去病进行了一次更大胆的远征,深入外蒙古约600英里,一直到达土拉河上游和鄂尔浑


游。他俘虏匈奴头目80余人,并在其境内的山头上举行了庄严的祭神典礼。霍去病回国
后不
久,于公元前117年去世。在咸阳(陕西)有这位伟大的骠骑将军的坟墓,墓上塑着雄伟


的高浮雕雕塑,描绘一匹马踩着一个野蛮人。
匈奴一经被赶回外蒙古,汉武帝就于公元前127-111年间,着手在甘肃建立了一系列郡
和军
府,以防匈奴卷土重来。从兰州延伸到玉门关,有武威郡(凉州附近)、张掖郡(甘州
附近
)、酒泉郡(肃州附近)和  煌郡,可以观月氏?地动静和保证丝路的?通。公元前108年


中国将军赵破奴向西北更远地区进军,直至罗布泊地区的楼兰国和今吐鲁番地区的车师
国。
他监禁楼兰王,并打败车师王。几年之后,中国与费尔干纳(中文称大宛)建立了商业
关系
,当时费尔干纳无疑是居住着东伊朗人和塞人,他们为中国提供产于河中地区的优良马
种。
大约在公元前105年,由于不满中国的这种索求,费尔干纳人暗杀了中国使者。公元前1
02年
,中国将军李广利进行了一次空前大胆的行军,率兵6万,从敦煌出发,直奔费尔干纳。


抵达费尔干纳时,只剩下3万人。他采取引水改道的方法降服该国的都城——可能是苏对


,即今乌拉秋别——直到他获得3千匹马作为贡赋后才退兵。
与此同时,北方的匈奴并未偃旗息鼓,武帝统治末期是以类似于瓦鲁斯(Varus)之难的


灾难为标志的,尽管远远不如瓦鲁斯之难那么严重。一位名叫李陵的中国年轻军官计划
对外
蒙古发动一次远征。他随身带领5千步兵从额济纳河北部支流上的居延出发。朝正北向翁


方向行军30天,在到达浚稽山——无疑地是在称为吐帕施山附近的某地——之后,他发
现自
己已处于8万匈奴的包围之中,匈奴中的马上弓箭手们开始驱逐这支小小的队伍。李陵朝


边境方向撤退,游牧骑兵紧追不舍。“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余三千余
人,
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然而,撤退的军团来到离中国边境30英里内的地方,
悲剧
发生了。“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时至黑夜,李陵企图在黑暗
笼罩
下偷袭匈奴中心地,杀单于,但他失败了。只有各自逃命。仅有400人突围生还,其余的


包括李陵在内,都成了俘虏。武帝闻之,勃然大怒。史学家司马迁曾企图为勇敢的李陵
挽回
名声而受到残酷的刑罚。“李陵之难”使汉朝中国在一段时期内放弃了在外蒙古进行反
攻的
政策。但是,这次灾难并未危及甘肃边境,因为受它拖累的不过是一支分遣队。
从这一时期起,匈奴的古物都是在外贝加尔省发现的。如上所述,有最近在特罗伊茨科
沙夫
斯克附近发现的德瑞斯特斯克墓地,墓中的西伯利亚青铜饰片可以由自公元前118年以后


的一些中国钱币确定其年代,而赤塔墓地的发现,据麦哈特确定,属于公元前第2至第1
世纪
。外贝加尔省成了匈奴的物资供应地,当游牧民们在秋季开始进攻鄂尔多斯环状地区时
,就
从这里提取补给。
在以后的一个时期里,匈奴和中国在长城脚下或是在蒙古地区都没有发生过公开的冲突
,彼
此为争夺塔里木北缘诸绿洲,也就是说为控制丝绸之路展开了斗争。公元前77年,罗布
泊的
楼兰王被杀,楼兰国与匈奴联合,起来反对中国的宗主权,中国在该地区的伊循屯民。
在汉
宣帝的统治下(公元前73-49年),中国在塔里木盆地的扩张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汉
宣帝
宣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公元前71年,中国校尉常惠去帮助伊犁河
流域
的乌孙对付匈奴。公元前67年,吐鲁番国(车师)加入了匈奴的追随者之列,被中国将
军郑
吉降服。公元前65年,另一位中国将军冯奉世推翻了叶儿羌王的统治,使该绿洲成为中
国的
属土。次年(前64年),事实上吐鲁番国在中国驻军撤离后立刻倒向匈奴,但是,在公
元前
60年,郑吉又重新占领其国。郑吉在焉耆南的渠犁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军营之后,他本人
作为
塔里木的保护者驻扎在焉耆和库车之间的乌垒,从他那里监视着整个塔里木地区。
于是,中国从匈奴手中夺取了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匈奴人本该进行一些徒劳的抵抗,
但由
于从公元前60年起他们就被一系列内战削弱的事实,他们没有进行抵抗。匈奴的两位野
心家
,呼韩邪和郅支,都要求得到单于称号。公元前51年,呼韩邪亲自到长安宫廷表示归顺
,企
图得到宣帝的支持。从公元前49年起,由于中国的保护,他战胜了对手,于公元前43年
以胜
利者的姿态在其家族的鄂尔浑河营地住定下来。公元前33年,这位驯服的匈奴人到长安
觐见
天子,得到了当时所有蛮族垂涎的最高报酬:与中国公主联姻。
被打败的郅支,把蒙古故地留给了那位依附中国的呼韩邪,向西到今天俄属突厥斯坦去
碰碰
自己的运气(公元前44年)。途中他打败了伊犁河畔的乌孙人,把 蠲艉优系 呼揭人和
威海
草原上的坚昆人纳入他的统治之下,使他们成为他的盟邦,他甚至侵犯曾经轻率地帮助
过他
的索格底亚那人(康居人),他在楚河和怛逻斯河畔的草原上扎营。这是西方大匈奴帝
国的
一个胚芽。但是中国人没有给他巩固地位的时间,因为在公元前36年,中国副校尉陈汤
在一
次异常大胆的袭击中直抵楚河畔,袭击郅支,并砍掉他的头(前36-35年)。在这一突
然的
戏剧性事件之后,跟随郅支迁到威海边的这些匈奴人消失了。西部的这些匈奴人没有记
下自
己的历史,因为他们缺乏与可以把他们的情况保留下来的任何文明大国的接触,如中国
记下
了东匈奴人的历史。直到公元第4世纪末,约370-375年间,当他们的后裔渡过伏尔加河


河入侵欧洲时,这些匈奴人以及他们的首领巴拉米尔和阿提拉才再现于古典历史上。
后汉(东汉)时期中国与匈奴的斗争;南匈奴的分裂
西匈奴的出走和东匈奴被排挤出塔里木盆地的事务确保了中国对中亚的霸权。然而,这
一形
势因以西汉覆灭为标志的中国内战(公元8-25年)而被破坏了。匈奴单于利用这些内战


了对吐鲁番国的保护权(公元10年),并袭击中国边境。科兹洛夫使团在库伦附近的诺
恩乌
拉发现了属于该时期的一个匈奴首领的坟墓,使我们可以目睹匈奴文化,其中有绣着程
式化
动物图案的织品,它们展示了西伯利亚-萨尔马特草原艺术和阿尔泰艺术特征;同样也
有来
自中国和希腊-罗马化的克里米亚的外来物,即一件属于公元2年制造的中国漆器和来源


梅里安人的博斯普鲁斯国的一块希腊式织品。
当第二个汉朝,即后汉,在中国王位上登极时(公元25年),中国对塔里木地区的保护
关系
还需要重新恢复。中国十分幸运,此时匈奴内部产生了分裂。公元48年,南方的8个匈奴


在首领比的率领下起来反对蒲奴单于,并归附中国。光武帝把他们作为盟邦安置在内蒙
古,
在戈壁南部边境,以及山西与甘肃的边境上。于是,南匈奴国建立起来,只要汉朝保持
强盛
,他们就继续是汉朝可信赖的支持者,直到第4世纪汉朝衰落时,他们成了汉朝的摧毁者


一故事与那些住在罗马帝国郊区、并成为帝国联邦的日耳曼民族中所发生的许多故事相
似。
此时,中国唯一的敌人是在外蒙古鄂尔浑河畔的原匈奴王国所在地的北匈奴。大约公元
49年
,抱着从侧面攻击北匈奴的目的,中国辽东太   劳擞量拷倥牧礁霾柯浞炊运牵
?
两个部落是在满  辽河上游流域的乌桓部落和鲜卑人部落, 时安 很可能属于蒙古种,
他们
在更北方的大兴安岭和嫩江河畔过着游牧生活。由于南匈奴的脱离和 诨浮⑾时暗 侧击
,北
匈奴遭到削弱,不再成为中国的严重威胁。
班超对塔里木盆地的征服
无论对这些希腊文地名及汉文地名之间所作的鉴定的正确性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自从
这条
一端是罗马和帕提亚帝国,另一端是汉帝国的、横跨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开通起,沿塔
里木
南北两缘绿洲上排列的印欧诸小国就开始有了相当大的商业重要性。事实上,匈奴与中
国人
为控制这些国家而互相争夺,前者从这些王国以北的阿尔泰山高地窥视塔里木,后者从
这些
王国以东的敦煌地区边境控制着出口点。
东汉对塔里木盆地的征服——或者是再征服——是在明帝(58-75年)、章帝(76-88
年)
、和帝(89-105年)在位时有步骤地进行着的一项事业。对此事业的功绩应归于几位伟


战士。公元73年,中国将领耿秉(骠骑将军)和窦固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初征,北匈奴在
汉军
到达之前就逃走了窦固的副将、中国出现过的最杰出的首领之一,“司马”或称骑都尉
班超
受命进攻在巴里坤的一支匈奴部落呼衍部,班超打败其部后,“多轨首虏而还”。同年
(即
73年),中国在伊吾屯兵,沙畹认定伊吾是哈密,而阿尔伯特·赫尔曼认为伊吾地处罗
布泊
以北,在楼兰和今营盘之间。74年,耿秉和窦固出发进攻吐鲁番地区,当时该地分为两
个小
国,由同一个王朝的成员们统治着:吐鲁番周围的南车师和在天山北麓接近古城的北车
师。
耿秉通过大胆的行军,首先进攻较远的古城车师,其王安得在汉军发动猛攻之前投降:
“他
出城,脱帽,抱住耿秉的马蹄,表示归附。”吐鲁番王安得之子受其父的影响也投降了
。两
支中国驻军分别留在北部车师(古城)和吐鲁番的鲁克沁。与此同时,班超的看法是“
不入
虎穴、焉得虎子”,他派出一支带有侦察员的小分队进入地处楼兰和  布泊西南的?善国

他施展一计谋而得知鄯善国王正在与一位匈奴使者密谋反对中国。夜幕降临时,他召集
部下
开会。照例他应该征求派给他的中国文官的意见,但是,他谨慎地没有这样做,他说:
“吉
凶决於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土也!”在沉寂的夜晚,
班超
率小队人马放火烧了匈奴使者们住的小屋,进而还以喊叫声和锣鼓声恐吓附近的人,然
后他
们把这些野蛮人或者是烧死、或者是砍头。事后,班超召见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头拿
给他
看。这位已经处于叛逆边沿的鄯善王,战战兢兢地又恢复了对中国的臣属地位。接着班
超把
注意力转到喀什噶尔的事务上。
在中国和匈奴都未干涉塔里木盆地上诸印欧小王国的事务期间,这些国家互相争吵不休
。中
国人称之为“贤”的叶儿羌王(公元33-61年),由于征服库车(46年)、费尔干纳和
于阗
,暂时获得了该地区的霸权,但他在一次大叛乱中去世。当于阗王在公元61年推翻贤时
,库
车接受了匈奴的保护。塔里木南部的霸权转入中国名为“广德”的这位于阗王手中,他
成了
叶儿羌的主人。在北方,控制权落到中国名为“建”的库车王手中,建在保护者匈奴人
的支
持下于73年夺取喀什。在这关键时刻,汉明帝任命处理该地区事务的班超到达喀什噶尔
。他
先到于阗,于阗王广德因最近取得的胜利冲昏头脑,偏向于听从匈奴的指挥,对班超十
分冷
淡。班超随即亲手砍下作为于阗王首要顾问的一位巫师的头。于阗王惊恐万状,重新归
附汉
朝,并杀匈奴使者以示忠诚。然后,班超前往喀什。库车王建是匈奴的属从,他已经征
服喀
什并且派他的亲信,一位库车人登上喀什王位。班超不畏艰险(他只带很少几个人)捉
住这
位库车王,废黜了他,恢复了原喀什噶尔王朝,以一位汉文译名为“忠”的人为王(公
元74
年)。
公元75年,明帝死前不久,在匈奴的支持下,塔里木爆发了一次反对中国保护权的大叛
乱。
焉耆王暗杀了中国都护陈睦。库车和阿克苏人开始包围在喀什的班超,被围一年多后,
这位
英雄开始反攻。与此同时,匈奴侵扰北车师(古城)王国,杀中国的封臣——北车师藩
王安
得,包围了中国的戊校尉耿恭在一个地区的堡垒。耿恭像他的同事班超一样,奋起英勇
抵抗
。在没有供给的情况下,被迫把他们装备上的皮带煮熟为食。他同与他呆在一起的一小
部分
人一直坚持到最后。然而,新皇帝汉章帝的朝廷命令班超和耿恭撤离塔里木盆地,因为
这些
不断的叛乱和维持中亚保护关系所需要的代价使朝廷灰心丧气。但是,班超意识到,这
种撤
退就是把该地区拱手交给匈奴。在撤回途中,他一到于阗就改变了主意,他违抗已经接
到的
朝廷命令,重返喀什。在他离开的短暂期间,喀什自然已落入库车人手中,也就是说,
落入
了匈奴一派的人手中。班超把库车集团的头目们斩首之后,恢复了他在喀什的住所,并
决定
不再离开。更有利的是,在78年,由于得到在喀什和于阗召集的或者是在远至粟特地区
征幕
的辅助军的补充,班超夺取了阿克苏和吐鲁番,“斩首七百级”。与此同时,中国在甘
肃的
驻军从匈奴手中重新夺取了吐鲁番的车师王国,斩首3800人,获取牲畜37000头。北面的


惊恐四逃。在班超和耿恭这些对手面前,匈奴算是碰到了他们的师傅。
班超在呈报给皇帝的奏章中,通过列举自己在西域的经验极力说服胆小的朝廷。他陈述
道,
那些被文人学士们谴责为无用的边区战争,实际上是最现实的防卫措施,很可能使中国
领土
免受匈奴人定期性的入侵,“取(中亚)三十六国,号为断匈奴右臂”。至于他采用的
方法
,可以简括为一个著名的公式:“以夷制夷”。确实,由于他用每一块新征服的绿洲为
他提
供的小分队来对付那些还处于叛乱中的绿洲,他完成了对塔里木盆地的征服。真正的中
国人
不过是一小伙冒险家或充军者,他们是为了在边疆多事的生活中获得新荣誉而来的。他
们靠
该地区的给养生活,他们保卫这一地区,以免匈奴游牧部落再来。班超解释说:“臣见
莎车
(叶儿羌)、疏勒(喀什)田地肥广,草牧饶衍、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这位与
达西
亚的征服者图拉真同时代的人也具有图拉真的军事观点。
主要目的是把匈奴人赶回外蒙古地区,让他们远离他们获取食物和财富的丝绸之路。班
超胸
怀此大略,粉碎了在喀什(80年、87年)和叶儿羌(88年)发生的新叛乱,并使 晾绾优
系?
乌孙人成了他的盟友。班超从他派出的探子们那里获得情报,以及他对蛮族心理了如指
掌,
每次他总是大胆地、出奇不意地打击敌人,在喀什,受他保护的傀儡王忠,于84年伙同
莎车
人、粟特人(索格底亚那人)和月氏人(或称印度塞人)一起叛乱。喀什王忠在被班超
从喀
什赶跑之后,于公元87年佯装自愿归附班超,并要求班超接见,在接见时,他随身带来
了一
支强悍的骑兵,用意是企图发起突然攻击。班超假装不知并相信拜访者的诚意,设宴款
待。
然而,当“酒一巡之后”,他捉住其王并砍下他的头。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从隐蔽处出
来,
猛扑向敌人,并把他们全部杀掉。公元88年,班超在攻莎车之前,只有一小支军队(汉
军与
于阗的援军一样多)去出击已经得到库车及邻近城市来的、大约有5万援军支持的居民们


夜间,班超佯装撤退,后来又急行军返回来猛攻该城,杀5干人,迫使城民投降。
现在,只有库车和焉耆还处于叛乱之中,这些地区正在四处收罗反中国的盟友,从蒙古
种的 
--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伊曼努尔·康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3.20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5.6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