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吐蕃的族源与兴起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28日12:33:46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一、吐蕃的民族来源
藏族,唐以前无专称。自唐代始称吐蕃。蕃,古音读如“博”,藏文作“Bod”,与古
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巫教“本”(Bon)互通,古代藏族的族称或导源于此。“吐”,多认为
是古汉语“大”的同音字。吐蕃效唐,对外自称“大蕃”,唐朝改“大”,而易之以同音
字“吐”,故称“吐蕃”;另一说,“吐”源于藏文“Lho”,Lho是吐蕃王族的发祥地,
即今西藏山南地区。二说并存,而以前说较为普遍。
吐蕃民族的来源,据14世纪成书的《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传
出最早的人类,其后,子孙繁衍,分别在今西藏各地开垦平地,建筑城邑。直到聂赤赞普
,即吐蕃王系第一代赞普(王)从天降临,才有了君臣之分。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首府泽当
(藏语,意为游戏的平地),传说即猕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场所;泽当附近的山上,还有“
猴子洞”的古迹。这种“猕猴变人”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性,也
是古代藏族对本民族来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
《新唐书》援引《后汉书》以来诸史籍,认为“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
河、湟、江、岷间”。在西羌诸部中的发羌、唐族,早在公元1—2世纪时,即居住在析支
水迤西,其地距中原绝远,互无往还。《新唐书》根据“蕃发声近”的理由,认为吐蕃即
发羌的后裔。另一说,吐蕃是鲜卑族的南凉王朝秃发利鹿孤之后。秃发利鹿孤有二子,一
名樊尼,一名傉檀。傉檀为西秦乞伏炽磐所灭;樊尼率残部臣服于北凉沮渠蒙逊。北凉亡
,樊尼率所部过积石山,西越黄河,成为诸羌部的首领。
古羌人西迁而形成吐蕃之说,源于古汉文史籍。此说忽视了民族的发展和演变,将吐
蕃的形成过程,包括与其它民族同化、融合的历史简化甚至曲解,自然不是科学的论断。
或谓吐蕃先民来自印度。自佛教传入吐蕃后,一些佛教徒为扩大佛教的影响,臆造出
吐蕃王室的始祖聂赤赞普出身于印度王室的说法。自聂赤赞普下传31代,即吐蕃王朝的建
立者松赞干布,但是史实及人种、语言、考古等方面的资料表明,吐蕃族源“南来说”毫
无科学根据,而且这一反科学的伪说还为帝国主义侵略和分裂我国领土西藏,制造了口实
。
青藏高原自古就有人类居住,大量的考古发掘的材料,推翻了这里地高天寒、荒野千
里,古代不会有人栖息繁衍的传统观念。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已经有人类生存,近20
年来,在定日、申扎等地都发现了旧石器。自1958年起,西藏林芝陆续发现古代人类头骨
和伴生石器、陶器等。经过科学鉴定,“林芝人”是新石器时代或金石并用时期的人类遗
骸,属蒙古人种,即黄种,为现代A组西藏人的祖先。
1978—1979年,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多座房屋遗址和大量的石制工
具,以及骨器、陶器、粟米、动物骨骼等。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卡若遗址早期距测定年(
1981)4655年,晚期距测定年3930年。当时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过的是以农业为主的定居
生活,兼营狩猎和畜牧业,有粗糙的纺织物,能够制造彩陶,有用骨、石和贝壳制做的装
饰品等。
从以上考古发掘材料可知,至迟于距今4000年以前,距奴隶制的吐蕃王朝建立2700年
以前,藏族的先民就已经在现今西藏地区创造了多种经营、极富特色的物质文化。据此,
足以排除古代西藏无人居住的臆断。 二、鹘提悉勃野部的兴起
现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流域,是吐蕃民族的发祥地。早年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史称
“鹘提悉勃野”部,或“悉勃野”部。又称“雅隆部”。雅隆河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自然环境很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传说中自天而降的聂赤赞普,在到达雅隆河流域后,
做了六牦牛部的领袖。
被尊称为“圣神赞普鹘提悉勃野”的聂赤赞普及其后六代赞普,史称“天赤七王”,
史籍记载多神奇玄怪色彩,不尽可信。
止贡赞普继“天赤七王”后登位,不久,王权为属臣攘夺。10年后,止贡赞普的次子
布岱贡杰即位。此时,悉勃野部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把木头烧成木炭,熬煮
皮子,取得皮胶,挖出铁、铜、银三种金属,木头上钻孔制造出犁轭,二牛共轭把平川开
成田地,引湖水入渠,田里撒下种子。”当止贡赞普和布岱贡杰在位时,已有来自香雄部
(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一带的本教传播,而且由名为“仲”和“德乌”的本教巫师护
持国政。此二王史称“上丁二王”。
此后,吐蕃王统世系又有“中累六王”、“地带八王”、“下赞三王”的记载,史实
都少于“上丁二王”。“下赞三王”下传为拉托托日宁协(《新唐书》作佗土度),传说
他在位期间,有佛教、佛塔等物从天而降。拉托托日宁协约在公元4世纪中叶时在位。抛开
神话传说,估计此时已有零星佛教势力传入悉勃野部。
拉托托日宁协后三传为达日聂赛(《新唐书》作讵素若),即吐蕃王朝建立者松赞干
布之祖父,达日聂赛之子、松赞干布之父为囊日论赞(《新唐书》作论赞索)。当达日聂
赛父子在位时,悉勃野部的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度量衡和杂交牲畜犏牛和骡,
畜牧业已实行储草过冬。此时,悉勃野部以武力兼并邻部,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囊
日论赞亲自向作战有功的臣下,封赐了土地和奴隶。这是古藏文史籍中关于“奴隶”一词
的最早记载,时当公元6世纪。当然,悉勃野部绝非此时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只是在此之
前古藏文史料中未见有关奴隶制度的任何记载。
在悉勃野部兴起的同一时期,其邻近地区还有被称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势力,它们
在现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区一带)、塔布(今山南地区东部)及雅鲁藏布江中
游的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各据一方,分散发展,其社会发展阶段,也与悉勃野部相
近,彼此之间语言相通,且有比较密切的交往。随着悉勃野部实力的发展壮大,它们与悉
勃野部的关系,或联盟,或对峙,或先盟而后叛,情况各异,直到囊日论赞力挫群雄,悉
勃野部才取得独占的优势地位。
吐蕃王朝的建立
一、松赞干布统一诸羌部
囊日论赞时,悉勃野部的实力已自雅隆河流域扩展到拉萨河上游今墨竹工卡一带。当
悉勃野部兼并邻近诸部,北迁拉萨河流域时,表明吐蕃王朝的雏形已经确立。
但是,此时新建立的奴隶制吐蕃政权还很脆弱。囊日论赞对新征服或新归附地区的贵
族,加以封赐和笼络,他敢于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贵族,或授予军权,麾师平叛;或委
以重任,官居卿相,因而招致了旧贵族的极大不满。随后,囊日论赞自己的庶民心怀怨望
,王妃所属的庶民则是公开发动叛乱,外戚如香雄、苏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
相继叛离,囊日论赞内外交困,最后被人毒死。在此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囊日论赞之子
松赞干布(《新唐书》作弃宗弄赞,?—650)幼年嗣位,开始了他显赫一生的政治生活。
松赞干布即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主,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位后,首先平
息本部的叛乱,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原来叛离的属民,又都重新归入他的统辖之下。约
于633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邻近诸部往来不断增多的形势下,
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此时,吐蕃社会的农牧业生产有
了更大的发展,度量衡也适应生产的发展而趋于统一,吐蕃王朝的实力日益强大。
松赞干布在吐蕃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诸羌部。如苏
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以及属于鲜卑人的吐谷浑部,将它们变为吐蕃
的属部。于是,吐蕃王朝的统治范围直接与唐朝相接。松赞干布的武力征伐,是为了扩展
吐蕃王朝的实力,但在客观上他兼并诸部后,结束了以往各部落后、分散和孤立发展的局
面,促使它们和吐蕃结为一体,推动了它们之间的一次融合,使它们走上了共同发展的道
路,因此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二、松赞干布制定军政制度
吐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羌部的陆续归附,为松赞干布制定各项施政措施奠定了基
础。
在军事制度上,松赞干布仿照中原地区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了四个被称作“如”的
军政组织,即乌如,以今拉萨市为中心;约(左)如,以今乃东县昌珠寺为中心;叶(右
)如,以今南木林县为中心;如拉,以今拉孜、谢通门县为中心。如,藏语意为部或翼。
每个如又分为上下二支如。每个如的马匹呈不同毛色,旗帜也各不相同,以示区别。
吐蕃的职官制,基本上是在松赞干布时期确立的。王朝中赞普以下总管朝政的是大相
(论茞)、副相(论茞扈莽)各一人,但副相非常设职。主管王朝外部,即管理属部及对
外侦察、征讨等事务的官员是都护(悉编掣逋)一人。主管王朝内部事务的官员是内大相
(曩论掣逋)、内副相(曩论觅零逋)、内小相(曩论充)各一人。主管王朝司法事务的
官员是整事大相(喻寒波掣逋)、副整事(喻寒觅零逋)、小整事(喻寒波充)各一人。
整事大相或译刑部尚书。这些职官的设置,显然受到唐朝官制的影响。
吐蕃王朝的职官,往往在名前冠以“论”或“尚”字。论,一般指与王室有直接亲属
关系的大臣;尚,是和王室通婚的各大贵族出身的官员,原义是舅父。
松赞干布还确定了“告身”制度,即用不同质料制成的臂章,以区别官阶的高下。一
等瑟瑟(翡翠),二等金,三等银镀金,四等银,五等铜。臂章钉在方圆三寸的粗毛布上
,悬在臂前。估计松赞干布时期,吐蕃的告身制度尚属草创时期,形制和等级的区分也较
为简单,因此,汉籍《册府元龟》和藏籍《智者喜筵》对告身制度都有不同的记载。到公
元8世纪中叶赤松德赞时期,告身制度发展到了更加完备的阶段。不同的记载是以不同历史
时期的具体情况为根据的。这种“告身”制是吐蕃奴隶制社会的等级制度在职官制度方面
的具体反映。
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松赞干布制定了严酷的法律。他以佛教“十善律”为根据
,在吉雪(拉萨河下游)的学玛那地方制定吐蕃法律二十部,松赞干布及其臣下都盖印于
其上,以昭郑重。这些法律的内容大致是“对争斗(者)罚款。对杀人者依死者的地位罚
命价。对盗窃的人罚赔八倍,连同原物共为九倍。对通奸者折断其肢体,流放到其它地方
。对说谎的人拔断其舌头。又令臣民皈依三宝,恭敬信奉,报父母恩,孝敬奉侍。对恩人
及父叔长辈的意旨,不可违背,以德报德。对贤良的人和出身高贵的人,不能与他们争斗
,要听从他们的吩咐。学习经典文字,明白其中的道理。相信业、因、果,戒绝恶行。帮
助亲友邻居,勿生侵害之心。品行端正,心存天良。酒食有节,知耻存礼。按期还债,称
量时勿行欺骗。未受别人的委托授权之事,不要参与。谋划事情时应自持主张,勿听妇人
之言。是非难以判断时,请地方神祗护法作证,立誓赌咒”。这些法律虽然是以佛教的教
理为标榜的,但实际上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特权,强调各阶层的社会地位不容逾越
,对被统治阶级则是以严刑峻法镇压。《新唐书·吐蕃传》记载的“其刑,虽小罪必抉目
,或刖、劓,以皮为鞭抶之,从喜怒,无常算。其狱,窟地深数丈,内囚于中,二三岁乃
出”,既反映了吐蕃刑罚的残酷,也可以看到统治阶级的意志在量刑方面所起的决定作用
。
三、文字的创制与佛教的传入 关于藏文的创制,藏文史籍比较普遍的记载为,松赞干
布派遣其大臣吞米桑布扎,携带黄金等贵重礼品,去天竺(今印度)学习文字,吞米桑市
扎在天竺南方,向通晓文字声韵之学的一位名叫李金的婆罗门求教,学习了梵文和其它文
字的字母。学成后,进行综合比较,创制了一种有30个字母、4个元音符号的拼音文字;他
还把《宝云经》、《宝箧经咒》、《大悲白莲花经》等佛教经典带回吐蕃,于是吞米桑布
扎成为吐蕃第一位精通翻译和文字的圣人。但是,据藏文《雍中本教史》的说法,藏文导
源于古香雄文,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即已形成藏文并付诸使用。这一说法较为可信。
如果藏文的创制始于公元7世纪,藏文不可能在当时就得以普遍而迅速地推广。事实上,藏
文在7世纪时,已经在吐蕃广泛使用。如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字由创制到使用,都必须经历
一定的历史过程,而且文字的创制也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肯定地说,历史上总会有吞米
桑布扎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发展藏文的事业上,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积极作用,因而受到
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吐蕃自从创制了文字,随后即有了本民族文字的著作和译述,吐蕃民族的文化也随之
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佛教传入吐蕃以前,吐蕃原有的宗教是本教。本教是一种原始巫教,占卜吉凶,祈福
禳灾,驱鬼降神,巫术医病等为其主要活动。本教最早兴起于香雄部,创始人辛饶米沃且
,约于“上下二王”时传入吐蕃,其巫师备受王室倚重。古代吐蕃设有“孤本”的职位,
辅佐赞普,参预政务,此人即是本教巫师。著名的《布顿佛教史》更明确地指出:“在这
(指拉托托日宁协在位期间引者)以前,西藏的政治,都是由本教徒来治理的。”《新唐
书·吐蕃传》载:赞普与其臣岁一小盟,三岁一大盟。主持会盟、刑牲的人,无疑也是本
教巫师。
佛教自7世纪正式传入吐蕃。此时吐蕃王朝建立不久,以松赞干布为首的吐蕃王室,积
极地从汉地和天竺等地引进佛教。这是因为佛教作为阶级社会的宗教,能够更为有效地服
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原始的本教则是无法与佛教相比拟的。另外,当时吐蕃的四邻,
如南面和西面的天竺、泥婆罗(今尼泊尔),北面的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
,东面和北面的汉地都是佛教盛行的国家和地区,这也为佛教的传入吐蕃提供了条件。
641年(唐贞观十五年),唐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随带去一尊释迦牟尼佛
像;此前,松赞干布还迎娶了泥婆罗国的尺尊公主。尺尊公主也带往吐蕃一尊释迦牟尼佛
像。这二尊佛像至今保存完好,它们既是佛教在7世纪时传入吐蕃的标志,也表明了佛教是
从中原汉地和天竺、泥婆罗一带等不同地域传入吐蕃的。
佛教传入吐蕃后,松赞干布主持修建了一些寺庙,它们分别是魇胜寺4座,再魇胜寺4
座,分魇胜寺4座及大昭、小昭等寺。这些寺庙据说都是为了“镇服妖邪”而建立的供佛神
殿,不是剃度僧人的僧伽组织。与此同时,将佛教经典翻译成藏文的工作也有了开端,除
吞米桑布扎外,还迎请天竺的枯萨热、泥婆罗的锡拉曼殊和汉地的大天寿和尚等人,参加
译经工作。
虽然佛教在吐蕃王室的大力扶植下,在吐蕃社会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佛教也受
到来自本教的反对和抵制。本教在吐蕃民间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而且还得到各地方豪
酋势力的支持。在吐蕃王朝近300年的历史上,佛教和本教经历了长期的、起伏多次的斗争
。这一斗争反映了吐蕃不同的奴隶主集团的利益角逐,影响深远,宗教斗争并非问题的实
质。
四、松赞干布开创的对唐关系
松赞干布即赞普位后,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施政措施,使吐蕃王朝的实力日趋
强大。当时唐朝正致力于重新统一全国的大业,各民族的领袖人物,在这一历史潮流的推
动下,纷纷归附于被尊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松赞干布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
,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公元634年(唐贞观八年),他向唐朝遣使入贡,请通婚,并
先后用兵于与唐朝邻近的吐谷浑、党项、白兰诸部及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向唐朝显
示其实力。
640年(贞观十四年)松州战役后,松赞干布派大相噶·东赞(《新唐书》作禄东赞)
到长安,献黄金及其它珍宝以为聘礼,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噶·
东赞也接受唐朝授给的“右卫大将军”的职位。
641年(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由唐朝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入蕃,抵达黄河
源附近的柏海(今扎陵、鄂陵湖),松赞干布也从吐蕃远道赶来柏海迎接,并以子婿之礼
与李道宗相见。此后,李道宗返唐,文成公主由松赞干布陪同前往吐蕃。松赞干布特地在
逻些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宫室,他自己认为“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征辽东班师回朝,松赞干布再次派噶·东赞到长安奉表
献礼。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朝派王玄策出使天竺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
,会国王尸罗迭多卒,帝那伏帝(今比哈尔邦北部)王阿罗那顺发兵拒唐使入境,王玄策
奔吐蕃求援。松赞干布会合泥婆罗及西羌章求拔部,共同出兵天竺,俘阿罗那顺,遣使赴
唐献捷。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高宗李治即皇帝位,随即授给松赞干布“驸马都尉”的官
职,封为“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受封后,致书于唐朝大臣长孙无忌:“天子初即位,下
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同时还奉献了金银珠宝15种,向唐太宗致祭,唐高宗又
加封他为“賨王”,赐杂彩3000段,还为他刻了石像,列于唐太宗陵前。
650年(唐永徽元年)松赞干布在逻些病逝,唐高宗在长安为之举哀致祭,还派遣右武
卫将军鲜于匡济,携带皇帝诏书前往逻些,参加祭奠仪式。
由此可见,早在公元7世纪初,吐蕃王朝与唐朝的臣属关系即已确立,而且这一关系为
此后形成的藏族与祖国各民族之间互依互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松赞
干布在开创吐蕃与唐朝政治关系方面的功绩是巨大的。此外,松赞干布作为奴隶主阶级的
代表人物,对待邻区的先进封建文化,以其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敢于敞开大门,积极引
入,既不是故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也不是原封不动,照搬邻区的一切,这种开
放进取的精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吐蕃王朝的强盛
一、噶氏家族的专权与衰落
松赞干布去世后,其孙芒松芒赞(《新唐书》作乞黎拔布)继位,国事由大相噶·东
赞代行,是为噶氏家族专权之始。
噶·东赞当政期间,抚服边地,规定赋税,区分“桂”(武士),“庸”(奴隶)等
级,清查户籍,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也日臻完备。噶·东赞为人沉勇有
谋,善机变,用兵有节制,在吐蕃王朝中,声名显赫,是一个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相。66
7年(唐乾封二年),噶·东赞卒,其子钦陵兄弟先后执掌王朝实权。在噶氏家族掌权的5
0年间,吐蕃王朝的实力又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对外不断进行武力扩张。 670年(唐
咸亨元年),吐蕃攻占安西四镇: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焉耆(今新疆焉
耆回族自治区县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于阗(今新疆和田市西南),构成了对
唐朝一向重视的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即“丝绸之路”的威胁。唐朝派出以薛仁贵为 首的1
0万大军攻吐蕃,在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县切吉草原)遭到钦陵的阻击大败。吐蕃攻占安
西四镇,既可镇慑西羌诸部,又把持了这一通商要道上的税收,而且四镇之地距吐蕃本部
不远,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便于控制,因此,吐蕃争夺唐朝安西四镇蓄谋已久。安西四
镇既被吐蕃攻占,唐蕃之间的征战日趋频繁,此时吐蕃的军事力量正处在强盛。发展的时
期。 噶氏家族擅权期间,芒松芒赞及其子都松芒布结(《新唐书》作器弩悉弄)都是
年幼即赞普位,王朝的军政大权一直控制在噶氏家族手中,赞普位高而无实权。钦陵驻军
于今青海省东部,实力有增无已,而且还培植了一批雄厚的亲信势力。在钦陵当权期间,
曾经发生过大藏地区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起义事件(687)。大藏(rtsang—chen)疑是大
宗(tsong—chen)之误写。宗,即宗喀(今青海省涅中县),为钦陵驻军所在地。
在吐蕃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是对立的阶级。王室和贵族是奴隶主阶级。奴隶
主以下的都是属民。属民包括平民和奴隶。奴隶中的一部分是从被征服地区掠夺来的人民
,一部分是平民在阶级分化中破产下降而变成奴隶的。奴隶要为奴隶主从事生产,或被用
于家务劳动及随军的勤杂人员,这一部分奴隶称为“庸”,奴隶主还把一部分奴隶和平民
编入军旅,让他们参加作战,这一部分人被称作“桂”。作为社会等级,“桂”的地位显
然要高于“庸”。 奴隶主阶级豪华奢侈,以残暴的刑杀维护其统治,甚至将奴隶殉葬
,或作为盟会祭天的牺牲。当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压迫达到一定极限时,其贪婪的刀锋又
转向平民。吐蕃的贵族将领,在对外进行武力扩张时,劫掠财富,中饱私囊,虏获人丁,
以扩充奴隶的数量。对内则是征调频繁,加重赋税。使奴隶和平民不堪其苦,促使吐蕃社
会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吐蕃王室对于奴隶和平民的剥削压迫,与贵族奴隶主殊无二
致。但是,贵族将领们的跋扈专横,拥兵自重,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大不利于王室的集
权统治,王室亟需稳定局面以巩固集权,贵族将领的行径,构成了对王室权力的严重威胁
。此时,吐蕃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逐渐深化了。
676年(唐仪凤元年)芒松芒赞去世,其子都松芒布结即赞普位,贵族及地方豪酋,多
拥兵作乱者,王室将乱事次第平息。695年(武后天册万岁元年),都松芒布结已届成年,
首先处死噶氏家族的重要成员赞辗恭顿,随后于698年(武后圣历元年),以“出猎”为名
,先派兵执杀钦陵的亲信2000余人,再派人召见钦陵,钦陵拒不受命,都松芒布结亲自领
兵讨伐,未战,钦陵兵溃自杀。钦陵弟赞婆率钦陵子莽布支投唐。唐封赞婆为“归德郡王
”,授“辅国大将军”,封莽布支为“安国公”,授“左羽林大将军”。按,莽布支疑是
钦陵子论弓仁,《新唐书·论弓仁传》对其封赠有异说。噶氏家族对吐蕃王朝的专权至此
告终。
二、清水会盟前的蕃唐、蕃诏关系
吐蕃和唐朝之间,原与吐谷浑、党项、白兰诸部相隔,双方的军事力量,最初并未直
接接触。松赞干布在向唐朝请婚之前,即曾在吐谷浑部及松州施展武力。松赞干布去世后
,噶氏家族专权,钦陵等人都致力于军事扩张,唐军在大非川失利后,不仅吐谷浑复国的
计划破灭,而且使安西四镇成为唐蕃长期争夺的要地。都松芒布结在位初年,“吐蕃尽据
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嶲等州,南邻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
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此时吐蕃的辖区,已直接与唐朝相连。
自噶氏家族失势后,唐朝与吐蕃接连在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姚州(今云南省姚
安县)及安西四镇之一的龟兹等地交相攻击。704年(武后长安四年),都松芒布结亲征西
洱诸部(今云南省大理市一带),卒于军。其子赤德祖赞(《新唐书》作弃隶蹜赞)冲龄
即位,吐蕃因赞普年幼,军事失利,于706年(唐神龙二年)主动与唐盟和,史称“神龙盟
誓”。唐蕃关系暂趋缓和。710年(唐景龙四年),唐中宗李显以雍王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
与赤德祖赞联姻。
713年(唐开元元年),吐蕃贿赂唐将杨矩向唐索取“河西九曲”(今青海省海南藏族
自治州茫拉河流域)之地,作为金城公主“汤沐邑”。吐蕃据水草肥美的河西九曲后,秣
马厉兵,积极备战。
714年(开元二年),吐蕃毁约攻兰州以东,深入渭源。唐玄宗李隆基征调军队奋力反
攻,挫败吐蕃军。
729年(开元十七年),唐军攻克石堡城(今青海省湟源县南)。734年(开元二十二
年),唐蕃于赤岭(今青海省湟源县日月山)定界,形势暂趋稳定。不久,唐蕃间又在凉
州、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茂州(今四川省茂县)等地相互进攻。地处河湟门户的战
略要地石堡城,唐军得而复失(742)。其后,唐将哥舒翰于749年(唐天宝八载)再次攻
克石堡城,但是军卒死亡数万人,得不偿失。由于吐蕃军力集中河湟,固守石堡,唐将高
仙芝于747年(天宝六载),越帕米尔高原。攻破受吐蕃控制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吉尔吉
特),借以加强唐朝对安西四镇的控制。
755年(天宝十四载),吐蕃利用安禄山叛唐事件,大举东征,占据唐河西陇右之地后
,又向今甘陕界上进攻。
763年(唐广德元年),吐蕃大将达扎路恭(《新唐书》作马重英)领兵乘虚攻占唐都
长安,唐代宗李豫出走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吐蕃立傀儡皇帝李承宏(金城公主之
侄),停留15日,引兵西退。吐蕃一度攻占唐都长安的事件,标志着吐蕃在军事力量上的
顶峰阶段。至此,河西陇右诸州,已尽为吐蕃攻占,唐蕃间虽以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
)为界,但吐蕃军仍不时越过泾州,北上掠取秋稼。
在西南,原是唐蕃界上的松州、维州(今四川省理县西),先后被吐蕃攻占,茂州及
黎(今四川省汉源县)、雅(今四川省雅安市)诸州也屡受吐蕃攻掠。吐蕃曾于704年(武
后长安四年)征服西洱河流域,唐朝为了与吐蕃争夺今滇西地区,707年(唐景龙元年)派
唐九征率军攻至漾、濞二水,烧毁吐蕃架设的铁索桥,断吐蕃通往西洱河流域的通道,并
立铁柱于洱海以纪功。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蒙舍诏皮逻阁统一六诏之地,合称南诏,
定都太和城(今云南省大理市),受唐册封。唐朝极力笼络南诏,以为抗击吐蕃的助力,
但南诏又有联蕃御唐的意图,早在皮逻阁统一六诏之前,皮逻阁就曾亲往吐蕃向赤德祖赞
致礼,拉拢关系。748年(唐天宝七载),皮逻阁卒,其子阁罗凤即南诏王位,唐诏失和。
751年(天宝十载),阁罗凤迎战唐将鲜于仲通,吐蕃派军助阁罗凤,大败鲜于仲通于西洱
河,翌年(752),吐蕃封阁罗凤为“赞普钟”(钟,吐蕃语,意为弟),给金印,号“东
帝”,阁罗凤改元赞普钟元年,蕃诏正式结盟。
吐蕃王朝的衰落
一、赤松德赞的业绩
755年(天宝十四载),赤德祖赞为臣下谋害,子赤松德赞(742—797,《新唐书》作
娑悉笼腊赞、乞立赞)继赞普位。赤松德赞即位后,首先处死因叛逆获罪的贵族末氏和朗
氏,籍没其财产,巩固王室权力。随即进一步强化奴隶制的统治,继续推行扩展实力的战
争,加重对属民的剥削,使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更趋尖锐。吐蕃奴隶制社会自公元8世纪中
叶起,已开始由全盛走向衰落。
赤松德赞在位期间,吐蕃王朝的职官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设置了九大尚论,即《
新唐书》所记“尚论掣逋突瞿”。告身制度此时更趋完备。据《智者喜筵》记载,告身各
等又有大小之分,大相佩大瑟瑟告身,副相和内大相佩小瑟瑟告身,内副相和整事大相佩
大金告身,内小相和副整事佩小金告身,小整事佩银镀金告身,其下军政官员人等,分别
佩大小银铜告身,最低一等的铁告身,赐给作战有功的勇士佩带。在军事制度上,赤松德
赞在原有四如的基础上,增置孙波如,五如下共设61东岱。东岱,即千户所,由东本主其
事。此时,吐蕃的军政组织更加健全。另外,通恰(藏语原意为观察使,汉文史籍作节度
使)一职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是占领地区的高级官员。
在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在吐蕃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佛教自7世纪传入吐蕃后,虽然得到王室的大力扶植,但与传统的本教斗争激烈。赤松
德赞年幼即位,贵族那囊氏掌权,那囊氏与信奉本教的大臣极力反对佛教,王朝发布禁佛
令:驱逐佛教僧侣,改大昭寺为屠宰场,将文成公主带往吐蕃的释迦牟尼像埋于地下,后
又转移到芒宇(今西藏吉隆县一带),还有一些佛寺遭到摧毁。赤松德赞成年后,力图发
展佛教,在清除了反对佛教的贵族势力后,废除了前此颁布的禁佛命令。请天竺寂护,莲
花生等人主持兴建了首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在今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雅鲁
藏布江北岸。建寺年代诸说不一,大致应在8世纪后半期)。首批剃度出家的7人,史称“
七试人”,都是贵族子弟,是为藏族历史上第一批佛教僧人。
自佛教传入吐蕃后,与本教经历了长期起伏多次的斗争。佛教在赤松德赞的大力扶植
下日益得势。为了抵制本教势力,佛教徒向赤松德赞提出与本教徒就教义优劣,进行公开
辩论,以决胜负的建议。赤松德赞接受了这一建议,在敦喀(今西藏穷结县境内,一说在
墨竹苏丕蒋布才宫前)组织佛教和本教的代表人物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赤松德赞宣布
佛教获得胜利,本教则被判定为非法的宗教,凡不愿放弃信仰的本教信徒,都被流放到边
远地区,从而巩固了佛教在吐蕃社会的优势地位。随后,佛教内部也展开了一场斗争。由
于佛教主要自汉地和天竺传入吐蕃,二地僧人分别坚持自己的观点:汉僧持“顿悟”之见
,天竺僧则主张“渐悟”,彼此互不相容,迫使赤松德赞决心以辩论解决佛教内部不同见
地的斗争。辩论约自792年至794年间在桑耶寺进行,由赤松德赞亲自监督。最后以汉地佛
教失败宣告辩论结束,天竺佛教遂在吐蕃取得独占的合法地位。这一佛教内部的斗争,史
称“顿渐之争”。
赤松德赞极力发展佛教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王室集中政治上的权力,削弱贵族和地
方豪酋的势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吐蕃社会的封建因素迅速增长,导致吐蕃奴隶制度
的矛盾日益加剧,平民和奴隶的负担加重,贫富分化的趋势突出,被统治阶级的起义事件
迭有发生。显然发展佛教,在缓和阶级矛盾,抑制世俗贵族的权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史实证明;赤松德赞发展佛教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二、清水会盟
783年(唐建中四年),唐朝和吐蕃在清水(今甘肃省清水县西北)会盟,重新划定双
方边界。
唐德宗李适于779年承袭帝位,此时唐蕃双方都有息战求和的愿望。这是清水会盟的历
史背景。
吐蕃军自长安西退后不久,又联合回纥军攻唐。唐将郭子仪在764—765年(唐广德二
年至永泰元年),先后挫败吐蕃与回纥联军于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和泾阳(今陕西省泾
阳县)。
767年(唐大历二年)四月,唐蕃再度和盟于长安兴唐寺。先是765年三月,唐蕃于兴
唐寺和盟,十月,吐蕃即背盟,联合回纥军攻唐泾阳。767年四月和盟后,九月,吐蕃又背
盟,围攻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游骑至潘原、宜禄(均在今陕西省长武县境
内),郭子仪率重兵在长安以西严备。不久,唐军破吐蕃军于灵州,明年,吐蕃军又攻灵
州,进逼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又被唐军击退。
779年(大历十四年),南诏王阁罗凤卒,孙异牟寻立。冬十月,吐蕃军与南诏军会合
10万之众,分兵三路,攻唐剑南道(今四川省剑阁县以南、长江以北,治成都)。此时南
诏已成为吐蕃属国,南诏被迫出兵是为了替吐蕃取得蜀地作为“东府”,俘获的工伎都送
往吐蕃的首府逻娑城(逻些异称,即拉萨市),而且还要向吐蕃纳岁赋一缣。唐将李晟率
兵破蕃诏联军于大渡河外,联军死八九万人。异牟寻退守羊苴城(今云南省大理市)。吐
蕃为了安抚刚刚即位就在军事上遭到挫败的异牟寻,封他为“日东王”。
自吐蕃军攻陷成都到清水会盟之前,唐蕃之间处于较长时期的和战不定的形势。唐朝
在兵力上的弱点,以及诸藩镇拥兵自保,不听朝廷调动,使吐蕃得以利用时机,以与唐和
盟掩盖其占地掠民的目的。 779年八月,唐德宗即帝位三个月后,派太常少卿韦伦入
吐蕃,送还战俘500余人。韦伦抵吐蕃时,赤松德赞已获悉剑南蕃诏联军战败,遂热情地接
待了韦伦,并说:“我乃有三恨:不知天子(代宗)丧,不及吊,一也;山陵不及赙,二
也;不知舅(德宗)即位,而发兵攻灵州,入扶、文(今甘肃省文县),侵灌口(今四川
省都江堰市)三也。”赤松德赞复遣使随韦伦朝唐,德宗李适再一次派韦伦赴吐蕃送还在
剑南战役中吐蕃被俘人员。赤松德赞见到韦伦重来蕃地,并再次送还战俘,“欢甚,授馆
,作声乐,九日留”,又派其相论钦明思等50余人随韦伦朝唐,献方物。
781年(唐建中二年),德宗派遣殿中少监崔汉衡、判官常鲁出使吐蕃。赤松德赞提出
以灵州迤西的贺兰山划界,双方派员在边境会盟,并要求唐朝派佛教高僧入蕃讲经,德宗
答允了吐蕃的会盟要求,并应吐蕃之请,派遣高僧良琇、文素去吐蕃,“一人行,二岁一
更之”。经唐蕃双方约定,783年(建中四年)正月在清水会盟。
清水会盟是唐蕃之间的一次重要会盟。唐朝派陇右节度使张镒等7人为会盟使,吐蕃以
大相尚结赞为会盟使。清水会盟的主要内容是划定双方边界:将黄河以北的贺兰山区划作
“闲田”,驻守在闲田内的双方兵将,维持现状,不得相互进攻;双方均未驻防的闲田,
也维持现状,“不得新置(兵将),并筑城耕种”;黄河以南自六盘山、陇山,沿岷江、
大渡河南抵磨些诸蛮(今云南省西北部)划界,以东属唐,以西属吐蕃。会盟后,唐蕃又
分别在长安和逻些会盟,旨在确认清水会盟的合法性。然而,清水会盟后不久,又发生了
平凉劫盟的事件。
三、平凉劫盟
清水会盟确定了唐蕃边界后,吐蕃在军事方面的优势明显地超过唐朝。唐朝由于内乱
频仍,对吐蕃一直处于守势。清水会盟当年(783)的十月,唐朝发生了“朱泚之乱”,叛
臣朱泚攻占长安,德宗出走奉天。吐蕃尚结赞请求出兵助唐收复长安。德宗派崔汉衡出使
吐蕃,同意吐蕃出兵,唐朝“许成功以北庭、伊西(今新疆北部)与之。”784年(唐兴元
元年)四、五月间,唐蕃合兵击破叛军于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此时吐蕃军因气候炎
热,加以疾疫流行,撤兵西去。唐军收复长安。吐蕃军并未参与彻底平定朱泚之乱。唐朝
遂以此为借口,不答应给吐蕃以北庭、伊西等地,只应许厚给缯帛。尚结赞对唐朝食言毁
约深表不满,决计报复,并准备乘机除掉唐朝镇守西北地区的三大将领。他认为“唐之名
将,李晟与马燧、浑瑊耳,不去三人,必为我忧”。发生于787年(唐贞元三年)五月的平
凉劫盟事件,就是尚结赞报复唐朝和企图除掉唐朝三将的具体行动。
吐蕃于786年(贞元二年)九月,越泾、陇(今陕西省陇县)、邠、宁(今甘肃省宁县
)等州,进兵至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李晟击退进犯蕃军,十月,再挫蕃军于摧沙堡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尚结赞既不断遣使向唐求和,又派兵攻取盐(今宁夏
盐池县北)、夏(今陕西省横山县西)二州。唐德宗担心将帅生事邀功,力主罢兵而与吐
蕃和盟。十二月,罢李晟兵权。翌年(787年)三月,吐蕃又遣使求和,唐将韩游瓌觉察到
吐蕃求和的反常:“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但是德
宗仍然主和,甚至还想联合吐蕃,共击回纥,答应与吐蕃和盟。德宗命崔澣见尚结赞,尚
结赞以归还盐、夏二州,表示求和“诚意”,还提出请唐朝派浑瑊主盟的要求。唐朝答应
派浑瑊为会盟使,崔汉衡为副使。会盟地点几经磋商,最后决定在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
)。
787年(贞元三年)五月十五日,唐蕃会盟于平凉。尚结赞预先埋伏骑兵于盟坛西部,
做好劫盟的准备,浑瑊在出发前,李晟警告他,此次会盟非比寻常,必须严加防备;但是
唐德宗却命令浑瑊,不要猜疑对方,要表示出会盟的诚意。致使浑瑊首鼠两端,莫衷一是
。会盟开始前,浑瑊等人应尚结赞之请,入幕更着礼服,此时,吐蕃伏兵在击鼓的号令下
,从四面蜂拥而至,浑瑊觉察后果断地只身从幕后逃出,乘马突围,唐朝会盟官员自崔汉
衡以下60余人,皆被扣押。此次劫盟突袭事件,唐军死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尚结赞又
乘胜大掠邻近诸州县,然后退至清水县境内。 平凉劫盟事件后,唐德宗深悔坚持与吐蕃和
盟的失误,为尚结赞求和说项的唐将马燧,也被唐德宗罢免了军权。尚结赞除掉唐朝西北
三将的企图终于得逞。然而,此后30余年唐蕃之间未能和盟,直至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
、吐蕃彝泰七年)再度和盟。 四、吐蕃与南诏解盟
南诏王异牟寻自779年剑南战役受挫后,国势日衰。他既担心唐朝的进一步攻击,又惧
怕吐蕃的吞并。由于吐蕃连年与唐作战,又想争夺对西域的霸权,而与回鹘、大食为敌,
战线拉得过长,以致财源枯竭,兵力不足。为此,吐蕃加紧了对本部和属部的剥削,南诏
也深受吐蕃统治之苦,因而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异牟寻之师汉人郑回,极力劝说异牟寻俟
机归唐,异牟寻早已对吐蕃不满,经郑回的劝说,也有背蕃归唐的想法。
788年(贞元四年)四月,异牟寻委托东蛮鬼主骠旁、苴梦冲、苴乌星朝唐,转达了异
牟寻背蕃归唐的意愿。唐朝热情地接待了骠旁等人,并厚予封赏。十月,吐蕃发兵10万,
准备攻打西川,同时征调南诏兵协同作战。异牟寻此时虽已有归唐之志,但还不敢公开背
叛吐蕃,也出兵数万人屯于沪北(沪水之北)。
唐剑南节度使韦皋深知异牟寻心怀犹豫,致书异牟寻,鼓励他早下背蕃归唐的决心。
但此事被吐蕃察觉,于是吐蕃对南诏产生猜疑,加以韦皋派间谍离间蕃诏关系,吐蕃责令
南诏送大臣之子以作人质,蕃诏关系遂公开恶化。但吐蕃仍未放弃对南诏的控制,既有诱
惑拉拢,也有武力胁迫,旨在断绝南诏与唐朝的联系。
789年(贞元五年)二月,韦皋致书异牟寻,劝他速作定夺。此后韦皋又数次致书异牟
寻,均未收到回音。791年(贞元七年)六月,韦皋派遣原来阁罗凤使唐人员、当时做唐朝
讨击副使的段忠义,携韦皋的招谕书信及唐德宗的敕书返回南诏。
吐蕃得知唐朝派使者到南诏的消息后,也派使者到南诏,责难异牟寻私结唐朝,破坏
联盟关系。异牟寻欺骗吐蕃使者:唐使原是南诏人,韦皋听其返回,并无他谋。为了消除
吐蕃的疑虑,异牟寻将段忠义执送吐蕃,请吐蕃讯问处置。但是吐蕃仍不放心,继续向南
诏索取大臣之子,送往吐蕃以作人质。已经恶化了的蕃诏关系更趋紧张。
此时,勿邓酋长苴梦冲潜通吐蕃,为了反对与唐朝交好,他隔断了南诏使臣朝唐的道
路。韦皋于792年(贞元八年)二月,派兵执杀苴梦冲,重新打开内地通往南诏的道路。唐
朝的兵力与南诏的接近,更引起吐蕃的猜忌,“每云南(南诏)兵至境上,吐蕃辄亦发兵
,声言相应,实为之备”。
韦皋于792年十二月,再次致书异牟寻,表明了欲与南诏共同驱逐吐蕃,然后在边境上
筑大城一座,彼此派兵相保,永同一家。此时异牟寻背蕃归唐之意已决,793年(贞元九年
)五月,异牟寻遣使分三路到成都去见韦皋,“上表请弃吐蕃归唐,并遗皋帛书”,韦皋
当即护送南诏使臣至长安,德宗赐异牟寻诏书,还命令韦皋派人到南诏对异牟寻进行抚慰
。 794年(贞元十年)正月,唐使崔佐时与南诏王异牟寻会盟于阳苴城附近的点苍山
。盟文表明南诏归顺唐朝,与唐共同讨伐吐蕃;南诏地方事务,唐朝军队不要干预;南诏
归还原来唐朝管辖的地段,以铁桥为界,各守本土。会盟毕,异牟寻斩吐蕃使者,废吐蕃
所立的封号。吐蕃与南诏的结盟关系至此结束。
五、牟尼赞普与赤德松赞的兴佛
南诏与吐蕃决裂后不久,赤松德赞于公元797年去世,其长子牟尼赞普(762—798,《
新唐书》作足之煎)继赞普位。牟尼赞普与其父同样实行扶植佛教的政策。史载,他曾强
迫所属臣民,向佛教寺院布施财物,前后发布过三次平均属民财富的命令,都未能解决社
会上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矛盾。牟尼赞普强制推行的“三均财富”,直接触犯了贵族奴
隶主的经济权益。他在位不满二年,即被代表贵族利益的母后侧绷氏毒杀。牟尼赞普的被
害,表明了吐蕃奴隶主阶级内部斗争趋于激化的事实。当时,吐蕃社会中的奴隶,被剥削
、受奴役的程度更为深重。平民也经不起两极分化的冲击,有很多人下降为奴隶。到公元
8世纪末叶时,吐蕃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已明显日益加剧。
798年(贞元十四年),牟尼赞普的幼弟赤德松赞(764—815,藏文史籍又称赛那累)
,在其师僧娘·定埃增桑布的协助下,即赞普位。赤德松赞时,佛教僧侣在王朝中的地位
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在政治上拥戴赞普登位,为赞普排解疑难,深受赞普的信赖。娘·
定埃增桑布由于拥戴赤德松赞有功,成为掌握吐蕃朝政的中心人物,唐人称之为“钵阐布
”(一作钵掣逋)。《新唐书》称“钵阐布者,虏浮屠豫国事者也”;《册府元龟》称之
为“国政蕃僧”。足见其政治地位之显赫。赤德松赞为了表达他弘扬佛教的意愿,以及对
娘·定埃增桑布的崇敬,曾先后两次授予娘·定埃增桑布盟书誓文。赤德松赞还作出赞普
从幼年到即位,要跟随高僧学习佛法,吐蕃全境臣民都必须信奉佛教,禁止以任何手段对
佛教诽谤中伤,以及优礼僧人等多项规定。在赤德松赞晚年(814),又下命令厘定翻译佛
经的统一语词,为吐蕃文字的规范化和译经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吐蕃自与南诏决裂,其南线军势减弱。799年(贞元十五年),吐蕃以5万之众击南诏
及嶲州(今四川省西昌市),遭到异牟寻和韦皋的有力抵抗,兵败西退,吐蕃南线将帅、
属部又接连降唐。为了摆脱困境,吐蕃在北线攻唐灵、盐二州,攻入麟州(今陕西省麟游
县)。801年(贞元十七年),唐德宗令韦皋攻吐蕃南线所据维(今四川省理县东北)、雅
二州,以牵制吐蕃,异牟寻也积极配合唐军出击。吐蕃遣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领
兵10万救维州,又大败,士卒死过半,论莽热被俘。
赤德松赞为了挽救败局,竭力发展佛教,以巩固王室集权,缓和阶级矛盾。他重用钵
阐布执掌朝政,钵阐布力主与唐言和。
804年(贞元二十年),吐蕃遣论乞冉及僧人南拨特计波等54人使唐。可见此时僧人在
吐蕃王朝中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810年(唐元和五年),唐宪宗李纯敕书钵阐布·娘·定
埃增桑布,对他“辅赞大蕃,叶和上国”,“思安边陲”,“令息兵甲”,备加称赞;对
吐蕃提出归还唐朝安乐(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境)、秦(今甘肃省天水市)、原(今
宁夏固原县)三州之议,深表赞许,并望早日交割。到赤德松赞晚年,唐蕃关系由于钵阐
布的掌政而有了很大的改进。 六、长庆会盟
815年(唐元和十年),赤德松赞去世,子赤祖德赞(藏文史籍又作热巴坚,《新唐书
》作可黎可足)继赞普位,年号彝泰。赤祖德赞以崇佛的登峰造极而著称于史。他制定了
一人出家为僧,由七户臣民负责供养的制度,还制定了以恶指指僧者断指,以恶目视僧者
剜目的严刑峻法。他顶礼僧人,广建寺院,王朝政务由僧人钵阐布主管。为了继续巩固王
室集权,抑制贵族的势力,赤祖德赞多次遣使赴唐,请求和盟。
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十月,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吐蕃会盟专使为礼
部尚书论讷罗。唐朝派丞相崔植、王播、杜元颖等17人与盟。822年(长庆二年、彝泰八年
)五月,唐朝和盟专使、大理寺卿刘元鼎率领使团去吐蕃,与吐蕃以钵阐布·勃阑伽允丹
为首的官员在逻些东郊会盟。会盟前,赤祖德赞接见并宴请刘元鼎等唐使。会盟由钵阐布
升坛主盟,依惯例,与盟人员都要履行歃血的仪式,钵阐布因是僧人,不歃血,只饮郁金
水为誓。会盟毕,吐蕃遣使随刘元鼎至长安,又派人到大夏川(今甘肃省大夏河)召集东
道将领100多人宣读盟文,要求他们信守不渝。
823年(长庆三年、彝泰九年),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刻盟文及与盟人名于
其上以纪其事(按,现只存唐蕃会盟碑一通,在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前。长安碑已
不存)。双方在盟文中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叶同如一”,“
各守本境,互不侵扰”,“烟尘不扬”,“乡土俱安”。还规定了唐蕃双方人员往来路线
和供应办法等具体事项。在现存唐蕃会盟碑的背面,还记述了唐蕃和盟关系的始末:对唐
朝文成、金城公主先后嫁到吐蕃,唐蕃间长期和战不定的形势作了回顾;对极力主张与唐
和盟的赤祖德赞作了充分的肯定。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吐蕃
的经济、文化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唐蕃双方人民而言,会盟反映了他们想望
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
会盟8次,此次会盟是第8次,即最后一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
吐蕃王朝的崩溃
一、达玛禁佛“灭法”
赤祖德赞积极崇佛的政策,特别是极力提高僧人的政治地位,使钵阐布主管王朝的行
政大权,引起了反对佛教的贵族势力的强烈不满,一部分贵族制造钵阐布·勃阑伽允丹与
王妃属卢氏“私通”的谎言,致使赤祖德赞误杀钵阐布·勃阑伽允丹。838年(唐开成三年
、吐蕃彝泰二十四年),赤祖德赞被贵族杀害,原钵阐布·娘·定埃增桑布也被杀。赤祖
德赞之弟达玛(《新唐书》作达磨,藏文史籍作赤祖德赞之兄),被反佛教的贵族拥戴,
继赞普位。
达玛在位仅四年(838—842)。此时,吐蕃社会的阶级矛盾更趋尖锐,加以吐蕃农牧
区又连续发生了空前的瘟疫、霜雹和洪涝灾害,反对佛教的贵族遂制造舆论,把一切自然
灾害都归咎于信奉佛教所致,而达玛又是一个“嗜酒,好田猎,喜内,且凶愎少恩”的人
,他原是受贵族拥戴才得以即赞普位的,自然他也要受到贵族的摆布。据敦煌古藏文史料
记载,达玛即赞普位初期,仍然依照吐蕃惯例,发愿礼佛弘法。此时,他采取了和赤祖德
赞截然相反的政策,下令封闭吐蕃境内的全部佛寺,焚毁佛教经典,佛像被抛入河中,强
迫所有僧人还俗,不愿还俗者,被迫从事屠夫、猎人等违反佛教戒律的职业,有些高僧还
遭到杀戮。达玛镇压佛教的措施,在吐蕃境内雷厉风行,使佛教在吐蕃已经形成的势力,
受到严重的挫折。因此,尊信佛教的人视达玛为牛魔王下凡,而称他为“朗达玛”。朗,
藏语,意为牛。达玛的禁佛措施未能维持很久,公元842年(唐会昌二年),他被佛教僧人
拉隆·贝吉多杰刺死。
达玛的禁佛与赤祖德赞的崇佛,实质上是吐蕃奴隶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转移奴
隶和平民的斗争方向,维护和巩固奴隶制统治的不同手段,而其表面现象则是佛教和本教
的斗争。
达玛被刺前,王妃已怀孕,王后为争夺权位,也伪装成有孕。843年(会昌三年),王
妃生一子,为防王后抢走,白昼由人围绕,晚间用许多盏灯光守护,以故取名欧松,意为
光护。王后买得一乞人之子,胁迫朝臣认可系她所生,名永丹,意为母坚,即母亲坚持认
定的。永丹在《新唐书》上被记载为王后之兄·尚延力之子,名乞离胡。 达玛被刺
后,欧松和永丹分别被不同的贵族集团操纵,争夺赞普宝座,互不相让。永丹以逻些为根
据地,自称“赞普”,而达玛的亲生子欧松,却被排挤到约如,即今西藏山南地区东部一
带,与永丹对立,双方进行了长年的斗争。
二、吐蕃在河陇地区的统治解体
当吐蕃王室分裂的信息传到吐蕃属部,各领兵将帅也拥兵自重,相互混战。
公元842年(唐会昌二年)冬,吐蕃驻洛门川(今甘肃省武山县)讨击使论恐热,利用
吐蕃王室分裂之机,阴谋夺取政权。他以讨伐王朝中控制实权的綝氏家族为借口,以永丹
“无大唐册命,何为赞普”作号召,发兵西征。此时,以永丹为代表的吐蕃王室势力,派
尚思罗统大军,并发苏毗、吐谷浑、羊同等属部的军队配合,迎战论恐热。论恐热利用吐
蕃长年统治属部,属部人民对吐蕃敢怒而不敢言的矛盾,使苏毗等属部的军队分崩离析,
最后,尚思罗兵败,被论恐热缢杀。论恐热合并尚思罗及苏毗等属部的兵力,共10余万人
,势力较前更为强大。
当时,吐蕃驻守鄯州的节度使是尚婢婢。据《新唐书》记载,尚婢婢是羊同人,出身
于吐蕃高官门第,他为人宽厚,又有学问,赤祖德赞很仰慕他的为人,命他担任鄯州节度
使。尚婢婢在鄯州为官,很有威望。论恐热率军西征,必须先除掉尚婢婢,以免退路被切
断。论恐热自恃人多势众,以为尚婢婢一介书生,不是他的对手。二军在大夏川交锋后,
尚婢婢巧布伏兵4万之众,诱使轻敌深入的论恐热身陷重围,几乎被生擒。
844年(会昌四年)春,论恐热又聚集兵力,向尚婢婢镇守的鄯州大举进攻,激战多次
,未能取胜。851年(唐大中五年),论恐热朝唐,求河渭节度使官职,遭到唐宣宗的拒绝
。此后,论恐热与尚婢婢长年混战,最后,两败俱伤,同归于尽。《资治通鉴》记载这场
混战的后果是“二千里间,寂无人烟”,“赤地殆尽”,使这一地区内的各族人民,遭到
长达20余年之久的沉重的战争灾难。
唐朝趁吐蕃王室分裂之机,于844年(会昌四年)议复河湟18州建制,派刘濛为巡边使
,命令他储备粮饷、军械,探听吐蕃兵力的虚实。849年(大中三年),吐蕃秦、原、安乐
三州及原州所辖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靖、木峡、六盘等7关的守将降唐。前此一年
(848),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人张义潮率众起义,吐蕃在沙州的守将闻风远逃。
851年(大中五年),张义潮以瓜(今甘肃省安西县),沙、伊(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密市)肃(今甘肃省酒泉市)、鄯、甘(今甘肃张掖市)、河(今甘肃省临夏市),西
(今新疆吐鲁番市)、兰(今甘肃省兰州市)、岷(今甘肃省岷县)、廓(今青海省贵德
县)等11州图籍归唐。唐授张义潮防御使,其后,唐朝又在沙州设立归义军的建制,张义
潮又被唐朝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兼11州观察使。与此同时,吐蕃镇宁河、渭(今甘肃平
凉)二州的将领尚延心降唐,受唐封武卫将军,任为河、渭等州都游奔使。从此,吐蕃占
据长达百余年的河西陇右地区,又重新回归唐朝。此时唐朝的实力较前更为衰弱,已经濒
于全面崩溃。此后不久,全国统一的局面,即为分裂的五代十国所取代,吐蕃社会也同样
进入了一个互不统属的分裂割据时期。
三、嗢末及奴隶平民起义
吐蕃王朝崩溃后,各属部相继叛离。在河陇地区屯垦的原吐蕃随军奴隶,自号“嗢末
”(一作温末,或浑末),利用吐蕃奴隶主统治的分崩离析,首先发动了起义。
嗢末集团的组成,除吐蕃屯垦奴隶外,还包括当地各族各部的劳动人民。因为来自吐
蕃的随军奴隶,在屯垦过程中,必然要与被吐蕃奴役的当地各属部的劳动人民共同生活,
吐蕃的残酷统治使他们结成了同命运、共呼吸的关系。起义一经发动,其势即锐不可当。
到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河、渭二州的嗢末起义军,已聚众10000余帐,当地吐蕃奴
隶主阶级的统治土崩瓦解。起义范围又进一步扩大,遍及甘、肃、瓜、沙、河、渭、岷、
廓、叠(今甘肃省迭部县)、宕(今甘肃省宕昌县)各州。
862年(唐咸通三年),历史上有嗢末朝唐入贡的记载,到875年(唐乾符二年),唐
西川节度使高骈,结合嗢末部鲁耨月及前述吐蕃降将尚延心部,进驻现今四川省大渡河流
域一带,可见嗢末部的势力有自河陇地区向川西北发展的趋势。直到10世纪初,后梁历史
上仍有嗢末部活动的记载。
被称作“邦金洛”的吐蕃奴隶平民反上起义,于869年(咸通十年)在康地区(今西藏
昌都、四川甘孜一带)爆发。由手工匠人出身的领袖韦·阔希列登率领的起义军,自东向
西挺进,沿途各地参加起义军行列者不计其数。此时,乌如地区的大奴隶主没卢氏和巴氏
互相征伐,相持不下,起义军利用他们火并之机,直捣吐蕃奴隶统治的腹心地带。另一支
奴隶平民起义军也在乌如地区发展壮大,为首的奴隶领袖是韦·罗泊罗穷。约如地区的奴
隶主驱使奴隶群众引水修渠,有来自工布地区的奴隶领袖6人,领导群众于夜半起义,提出
“砍断山头,不如砍断人头”的响亮口号,杀死了以尚结赞内赞为首的奴隶主,起义人领
导的起义军攻下秦瓦达则(今西藏自治区穷结县),愤怒的奴隶一举掘发了吐蕃赞普的陵
墓。此时,奴隶平民大起义的声势,达到了顶峰阶段。当时的奴隶主阶级惊呼这次起义是
“一鸟翔空,群鸟飞从”,还说,这次起义是由于钵阐布·勃阑伽允丹无罪而被处死,含
恨转生为夜叉,是他驱使众多“凶神恶煞”入于人心,才发动起来的。尽管统治阶级对这
次起义作了许多歪曲,但是奴隶主的残暴统治,在起义的强力冲击下,已无法继续维持。
发生于9世纪后半期的奴隶平民起义,延续了数十年之久。奴隶主或被起义军杀死,或
向边远地区逃窜。如 吐蕃王室欧松之孙尼玛衮,在起义军的追杀下,仅带少数仆从西
逃边远的阿里地区。此次起义推进了藏族社会的发展,新兴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取代
了奴隶占有制的旧生产方式。从此以后,藏族逐渐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
--
携书弹剑走黄沙
瀚海天山处处家
大漠西风飞翠羽
江南八月看桂花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3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1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