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古代民族之匈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02日10:15:46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匈奴
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 又称胡。 其名始显于战国。
自西汉以来,中国古代文籍记述其先民即殷周鬼方、□
狁。当今学术界,仍多宗古籍;也有西来、北来等说。匈
奴无文字,以语言为约束。留传至今的少量古代汉语文
记录的匈奴语汇与氏族名,难于对其族属与语族作出准
确判断,目前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说,也还有别的一些
说法。
  早期的活动 匈奴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的最初活动
中心地区,为漠南阴山及河套一带。见于记载的匈奴第
一个单于,驻头曼城,在汉五原郡□阳县,其地当今内
蒙古包头市境。
  战国末叶,匈奴与东胡并强,常扰掠秦、赵、燕三
国北部边郡,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匈奴与东胡;秦始皇
复使蒙恬统30万众连成万里长城。(见彩图长城 中华
民族的象征。战国时齐、楚、魏、燕、赵、秦和中山等
国相继兴筑。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此为基础,连贯为一。
明代又进一步修筑,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约
6700公里。她是中国各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结晶。)
至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废单于推举制度,自
立为单于。从此,匈奴遂由族名,兼为单于国名。
汉代文物“单于天降”瓦当,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
郊出土
  公元前209~前174年,冒顿在位,控弦之士30余万,
南并楼烦、白羊王,东灭东胡,西走月氏,北服浑□、屈
射、丁零、鬲昆、薪犁各族。老上单于继冒顿,又从伊
犁河流域驱逐月氏,乌孙徙居伊犁河流域,实为匈奴属
国,又役属西域城廓诸国。于是匈奴东至辽河,西至葱
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北部草
原游牧各部中,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游牧军事政权。
  匈奴政权机构与官职 匈奴政权的机构分3部分:①
单于庭(首脑部),直辖的地区在匈奴中部,其南对着
汉地的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一带)和云中郡(今内蒙古
托克托县一带);②左贤王庭(东部),管辖的地区在
匈奴东部,其南对着汉地的上谷郡(今河北省怀来县一
带),东面连接□貉;③右贤王庭(西部),管辖的地
区在匈奴西部,其南对着汉地的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县
一带),西面连接月氏和氐、羌。
  匈奴游牧军事政权,由许多部落构成,各部包括众
多氏族,其著名贵姓有挛□氏(虚连题氏)、呼衍氏(呼
延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韩氏、郎氏等。挛□
氏最贵,单于皆出于此氏,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其
余呼衍、兰、须卜、丘林 4氏,世与单于联姻。此外还
有一些氏族,虽不如上各氏显贵,也享有较高社会地位。
凡废立、和战、祭天等大事,均由各部贵族会同议决。
  单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领,匈奴语称为“撑犁孤涂单
于”。匈奴语称“天”为撑犁,称“子”为孤涂,故“撑
犁孤涂单于”一词的意义,相当汉语“天子”。
  单于总揽军政及对外一切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
骨都侯由氏族贵族呼衍氏、兰氏和须卜氏担任。呼衍氏
居左位,兰氏、须卜氏居右位,主断狱讼。裁决了的案
件,用口头报告单于。
  左、右贤王是地方的最高长官。匈奴人尚左,单于
以下,即以左贤王为最尊贵,因而权力和地位也较右贤
王为高,并且常常是单于的“储副”。左、右贤王以下,
还有左、右谷蠡王、日逐王等号。再下则是左、右大将,
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等高官。
  匈奴男子,平常游牧于部落,战时即按部落编为军
队。另一方面,所有各级官员都是大大小小的军事首长,
除了单于自己统领军队、亲临战阵以外,自左、右贤王
以下,直至大当户,也都分别统军,指挥作战,大者统
领万骑,小者统领数千。这些统领万骑的军事首领共有
24个,被称为“万骑”(万骑长)。各个万骑长亦各自
置千长(千骑长)、百长(百骑长)、什长(十骑长)、
裨小王、 相封、 都尉、当户、且渠等官。都尉、当户、
且渠等都是中下级的带兵官,各以部众多少为区别权力
大小及地位高下的标准。
  单于庭和左、右贤王庭各有被划定的游牧地区,各
自在自己的辖区内组织军队,实行统治。所有及龄壮丁
既已编为骑兵,氏族首领则被任命为什长、百长或千长,
显贵氏族或家族则垄断和世袭万骑长或王、侯等高官要
职。通过这样的组织关系,迫使那些“甲骑”随同他们
去进行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与被征服各民族的关系 匈奴对被征服各民族实行
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其表现:①对于东邻的乌桓,自冒
顿单于将他们征服之后,就强迫每年输送牛、马、羊皮,
过时不缴,常常没收他们的妻子。②对于被征服的部族
或部落,如果能够把他们的人口迁移到匈奴去的,就强
迫他们迁移,使他们更直接地处于匈奴统治者的支配之
下。例如匈奴征服了西□部落之后,将部落酋长及其数
千人口一起迁至匈奴左地。③对于那些不能迁移的被征
服部族或部落,例如对西域各族,以日逐王驻西边,设
僮仆都尉等官于西域征收赋税,并且视西域各族人民为
奴婢。
  与汉朝的关系 匈奴与汉朝的关系,也经历前后两
个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冒顿初立时,即爆发秦末农民起义,继之五年楚汉
战争,匈奴南下夺秦九原郡(今包头及河套地区),与
汉朝分界于河南塞(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势力达到朝
那(今甘肃平凉市)、肤地(今陕西榆林县)。汉高祖
七年(公元前200),汉高祖亲统军击匈奴,至平城(今
山西大同东北),被冒顿围困于白登山, 7日始以计脱。
次年,纳刘敬谏,与匈奴和亲。匈奴通过与汉朝和亲,不
但获得了汉朝的公主为单于阏氏(匈奴人称妻、妾为阏
氏),而且每年还获得了不少絮、 缯、 酒、米、食物。
又与匈奴开关市,以利于南北农牧两大民族之间的物资
交流。以后经历高后至文、景60余年间,匈奴贵族屡屡
背约骚扰汉朝边郡,屠戮吏民,掳掠人畜,汉朝仅防御
处之。直至武帝即位(公元前141)以后,始着手强力反
击。 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开始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
经过元狩二年及四年(公元前121及前119)两次带决定
性的战役,匈奴大败,右地浑邪王率领4万余众附降于汉,
单于及左贤王亦皆遁走,河西走廊平定。匈奴主部不得
不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带,从此“漠南无王庭”。
  公元前57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和内讧,5
单于争立,内部大乱,陷于绝境。后来由于匈奴首领呼
韩邪单于稽侯珊在位(公元前58~前31),附汉为藩臣,
汉朝待以殊礼,位居诸侯王之上,且以大量物资提供匈
奴赈灾。于是汉与匈奴结为一家,关市大开,至王莽擅
政以前,60余年和平发展,汉、匈人民都得以安定,出
现了民众富庶,牛马布野的局面。匈奴单于也巩固了自
己的地位。
  西汉末年及王莽篡位时期,王莽采取侮辱匈奴单于
的政策,破坏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相安发展的汉匈
关系,至东汉光武时始得到改变。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
(公元48),驻牧于匈奴之南、管领南边八部之众的□
□日逐王比(呼韩邪单于稽侯珊之孙)归附汉朝,自立
为呼韩邪单于(即□落尸逐□单于),于是匈奴遂分裂
为南北两部。建武二十六年,置使匈奴中郎将于南匈奴,
帮助比设立单于庭帐(南庭)于五原西部塞,随后又让
他入居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
  北匈奴不仅常攻扰南单于,且屡掠汉边郡,侵迫西
域诸国,阻塞中西交通。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朝
廷利用北匈奴内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之间
的矛盾所造成的混乱,社会危机十分深刻的时机,发动
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出击。在汉将和南单于的联军合
击下,连年大破北匈奴于大漠南北及今新疆东部,北单
于受创遁逃,于永元三年率领一部分部众西迁。匈奴政
权全部瓦解,残留在漠北的一部分匈奴余众,有十余万
户加入了鲜卑;另有一部分始终留在漠北的西北角,直
至 5世纪初才被柔然吞并。残留在今新疆的匈奴余众则
在那里继续活动了60多年。
  匈奴的社会经济和风习 近数十年来国内外考古学
者在漠北的诺颜山、内蒙古及其他地区发掘上百个匈奴
墓葬,出土的属于公元前 3世纪以前及以后的大批铁器,
包括兵器(铁刀、铁剑、铁镞),生产工具(铁镰、铁
铧)和生活用具(铁马嚼、铁环、铁片、铁钉),以及
铁块、铸铁的模型与炼铁炉等,证明匈奴族约公元前 3
世纪在大漠南北兴起的时候,物质文化已开始进入铁器
时代。铁器文化使匈奴社会的生产力迈进到一个崭新的
历史阶段,不仅畜牧业大为繁盛,而且还推动了手工业
的发展。
  匈奴人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迁徙,过
着游牧的生活,住穹庐(毡制帐幕),食畜肉,饮潼酪
(牲畜乳制的乳浆),衣皮革,被毡裘。狩猎业和农业
居于次要的地位。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冶铁业,其次是
铸铜业和陶器制造业(匈奴墓葬出土了大批的铜器和陶
器)。此外,匈奴人经常与汉人互通“关市”。
  匈奴社会是否经过奴隶制,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无定
论。但《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人作战,把俘掠得来
的人口收为奴婢。因此,匈奴平民拥有奴隶的现象很普
遍,而匈奴贵族拥有的奴隶更多。《史记·匈奴列传》
又说:匈奴贵族死,他们的“近幸臣妾”(奴婢)从死
者多至数千百人。从诺颜山出土的匈奴贵族墓葬中,有
一个墓穴发现了17条辫发。这正是匈奴贵族拥有大批奴
隶和以大批奴隶殉葬的物证。
  匈奴人的婚姻习俗是:父死,妻其后母;兄死则妻
其嫂。故匈奴的一夫多妻(见一夫多妻制家庭)现象较
为普遍。
“汉匈奴栗借温禺□”方形驼印
  匈奴的后期发展和名称的逐渐消失 南匈奴自入塞
内附之后,受到汉朝中央政府的优厚待遇。和平、安定
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南匈奴人从入塞
开始,不仅分布边缘诸郡,而且与汉人错居。《晋书·
北狄匈奴传》说:“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汉
人杂处”,就是指东汉的南匈奴人而言。匈奴的“落”
即户的意思,每落以 5口计算,当时仅晋书所记这些入
居郡县的南匈奴人口就有2~3万人。与汉人杂居的以及
分布缘边诸郡的南匈奴人,朝夕与汉人共同生活,或经
常与汉人交往接触,自然受到汉人文化的强烈影响。因
此经过40年左右,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及汉族文化的影
响,他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匈奴人原分布在北边诸郡,如北地、朔方、五原、
云中、定襄、雁门、上、代、上谷(今甘肃东部,山西、
陕西北部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此后不断内
迁。顺帝永和五年(140)南匈奴发生内乱,左部句龙王吾
斯及右贤王合兵围攻西河美稷(南单于庭所在),后又
东引乌桓,西收羌、胡,侵掠并、凉、幽、冀4州。汉朝
为了避免这些人众的扰掠,乃将西河、上郡、朔方等郡
治南移,因此原来分布在西河、上郡、朔方等地的匈奴
人更为南下,大多数深入集中到并州中部的汾水流域一
带。这对于他们后来由牧畜业经济转向农业经济,提供
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匈奴有了很大的变化,除
南匈奴外,这时分解出名为 “屠各” 的一支活跃起来。
南匈奴和屠各散居在今甘肃、陕西、内蒙古和山西一带,
其中以聚居在山西的为最多最强。这两部分匈奴人,在
304~329年联合起来,先后在山西和陕西建立了“汉—
前赵”政权。从匈奴分解出来的另一支──临松卢水胡,
居于今甘肃河西走廊与青海之间,在397~460年,在河
西走廊一带建立了“北凉”政权。由匈奴与鲜卑两族融
合而产生的新的一支──铁弗匈奴,原先居于今内蒙古
河套一带,在407~431年,在今陕北一带建立了“夏”
政权。随着上述各政权的先后被消灭,匈奴的名字在南
北朝后期也逐渐消失。

  参考书目
 《史记·匈奴传》卷一百,中华书局,北京,1982。
 《汉书·匈奴传》卷九十四,中华书局,北京,1975。
 《后汉书·南匈奴传》卷八十九,中华书局,北京,
1982。

--
他沿着走廊走到峡谷边的露台上,一股月光下花的芬芳向他袭来,在中国这种
气味被称作"月光之芳香",他想象如果月光也能发出声音,那一定能够发出刚
才他才听过的声音。

          詹姆斯·希尔顿《失去的地平线》美国纽约袖珍书社1939年袖珍版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6.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3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