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newtown (小牛),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关于“台湾独立运动”的历史来源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Fri Oct 6 15:30:28 2006)
转自维基百科,不代表本人赞成文中观点,仅为大家提供其相关知识,孰是孰非自己思考。
台湾独立运动,简称台独运动或台独,现代是指在基于国民主权原则及台湾全体住民公民投票选择决定的条件下,建立主权独立国家台湾共和国1的政治运动。
不过,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的许多民族主义人士,把所有不认同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诉求的人士、政治主张及运动,均称为“台独”。
发展过程
[编辑]
前言
虽然台独运动的起源可以溯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但是,多数的学者认为战前的台独运动和战后的台独运动在性质上并不相同。战前的台独运动(当时多同时沿用“台湾民族运动”或其他类似的标签),在本质上所要对抗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而战后的台独运动,其所要对抗的对象,则由早期的国民党政权,在近年来逐渐转变为海峡对岸的中国共产党政权(许维德 2001,139)。
简单来讲,我们可以将这个运动在历史上的发展简单分成以下三个阶段:(1)二次大战以前的发展(1945年以前),特别是以成立于1928年的“台湾共产党”作为代表团体,其主要的抗争对象是统治台湾的日本帝国主义;(2)战后两蒋威权统治时代的发展(1945年-1988年),特别是以1970年成立于美国纽约的“台湾独立联盟”、70年代发韧于台湾本岛的党外运动、以及之后的“民主进步党”作为关键性的指标团体,其抗争的主要对象是由两蒋所控制国民党政权;(3)台湾民主化以后的发展(1988年-现在),由于民主化的进展,也由于台湾人和外省人的逐渐融合,这个阶段的台独运动,其主要的抗争对象在相当程度上转化为海峡对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除了传统主张台湾独立的团体以外,台湾官方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看成是这个运动的支持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不同阶段的转折中,分属不同阶段的台独运动团体,彼此之间不一定有组织上明确的联系关系。
[编辑]
二次大战以前台独运动的发展
如果论及战前的台独运动,最值得加以讨论的,是成立于1928年、以“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的组织型态而成立的“台湾共产党”。在该党成立时所提出之政治大纲的第一节,提出了“台湾民族”的概念,认为台湾人乃是列宁当时所倡导之殖民地革命当中的弱小民族。该纲领认为,台湾民族在近代世界史的发展过程中,从17世纪荷兰之占领南部、西班牙之占领北部开始,就是台湾殖民地历史的序幕。其后,郑成功征服台湾,割据荷、西殖民者所占领的土地,同时又将中国的封建制度介绍到台湾。台湾民族的最初形成,就是在殖民与封建的交织过程中在进行的。之后,台湾人又历经清朝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而终于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建立起台湾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连带感(陈芳明 1994,292-3)。为了完成台湾民族的解放独立运动,台湾共产党在该纲领提出了以下的政治口号:
1. 打倒总督专制政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2. 台湾民族独立万岁
3. 建立台湾共和国
…… (引自陈芳明 1994,295)
参见 郑氏王朝、台湾民主国、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
[编辑]
战后两蒋威权统治时代的发展
* 如果论及战后台独运动的发展,发生于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绝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二八事件本身并没有出现任何台独主张,但被认为对台湾人产生独立想法有重大的影响。虽然根据目前的史料,在该事件以前也有零星之台独主张的出现(另见“许丙”条目),不过,台湾人在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一开始,确实是抱著欢欣鼓舞的心情,期待著五十年来异族统治下台湾人与统治者之间“差别待遇”的结束。未料,陈仪政府在台湾的倒行逆施,不但终于造成“二二八事件”的爆发,也使得台湾人对从中国来之统治者感到失望,而导致战后新一波台湾独立运动的兴起。
* “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受害者陈明忠〈被扭曲的历史集体记忆〉一文认为,台独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不是“二二八事件”,而是国民政府在1953年起实施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台独运动的原貌,实际上是因国民政府土地改革政策而没落的台湾地主子弟的反抗运动。在政府实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后,因此而没落的台湾地主子弟,分别远走日本、美国,并在日、美发动‘反国民党、反共反中国’的‘两反运动’,此一反抗运动后来进一步与台湾本土中小企业结合而壮大,而这些中小企业主,许多也是由地主转型,同样因土改政策对国民党政府感到不满。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是日据时代台湾的抗日领袖林献堂。林献堂在日据时期率领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的统治,却在台湾光复后,因为不满土改政策,远走日本,并在日本支援主张台独的邱永汉。”“‘二二八事件’被扭曲为‘台独运动的开端’,是鼓吹台独运动者为政治目的所做的历史扭曲。”
* 不过,由于国民政府在二二八事件以后,对于台湾本岛实施极度严厉的特务统治和白色恐怖,并将台独定位于“中共同路人”的叛国。许多知识份子亡命海外。这些亡命海外的知识份子,在找寻台湾这个岛屿之出路的时候,分成两个不同的发展路线:有的人开始寻求台湾的自主独立,先后在香港、日本、美国等地组成台湾独立团体;另有极少部份的社会主义者,则投入中国大陆,并于1949年之后加入红色中国的阵营(请另外参见“战后台湾的左翼运动”。前者就是此阶段前期的台湾独立运动主要推动者 --- 海外台湾独立运动。而早期在岛内明白揭橥台湾独立的,则以1960年代彭明敏、魏廷朝、谢聪敏等人提出的“台湾人民自救宣言”最为著名。
* 另外,在1970年以后,随著中产阶级的逐渐茁壮,被国民党之威权体制压抑了二十年的本岛异议人士,也开始透过选举慢慢集结起来,在民主和本土化的大旗下,和国民党展开抗争,这就是党外运动以及1986年接续该运动而成立的“民主进步党”,他们可以算是此阶段后期之台独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也因此,在该段时期,国民党将“中国共产党”、“台独分子”、“党外人士”视为“三合一敌人”。这论调,甚至到1990年才真正销声匿迹。
[编辑]
海外台湾独立运动
被称为“海外台独运动初期最著名的领导者”(李筱峰语,见李筱峰 1995,102)的廖文毅,于二二八事件后,虽然因为遭到通缉而亡命海外,然而,他还曾经一度在“联邦”与“托管”之间举旗不定,后来才标举台湾独立的旗帜。1948年,廖先在香港成立“台湾再解放联盟”。1951年,廖又在东京成立“台湾民主独立党”,接下来又分别在1955年9月和1956年2月先后组织“台湾共和国临时国民议会”以及“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1960年2月,由王育德主导,几个台湾留学生在东京成立了“台湾青年社”。另外,还有史明结合几个团体,于1967年4月成立“台湾独立联合会”,次年解散,再创“独立台湾会”。
随著台湾留学生的在海外各地的逐渐增加,这个原本以日本为根据地的独立运动,也慢慢扩展到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许多新的台独运动团体相继出现,比如说“全美台湾独立联盟”、“欧洲台湾独立联盟”、以及加拿大“台湾人权委员会”等。进入70年代以后,分散在全球各地的部份台独组织联合起来,组成世界性的“台湾独立联盟”,并将总部设于美国。
二二八事件之后在海外兴起的台湾独立运动,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台湾民族论”。不过,他们的共同点,则是对所谓的“外省人”有相当的疑虑和排斥,而该运动独立的对象,也是以控制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为目标。然而,1970年代中叶以后,独立运动阵营开始接受“在台大陆系人”,而产生新的观念,认为“不管出生何地,不管何时来台,凡是认同台湾的,都是台湾人”。黄昭堂将这种对台湾人的新观念称之为“无差别认同论”(黄昭堂 1994,214-8)。
[编辑]
党外运动以及民主进步党
1986年11月民主进步党成立,并在‘基本纲领--我们的主张’2开宗明义论述:‘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而此一基本纲领上的论述常被称为‘台独党纲’。
虽然,民进党党纲第一款末了附加‘交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的条件,近几年该党也发表了较温和的‘保持现状等于台独’、‘承认中华民国国号’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但是一般人认为,民进党基本主张仍是主张台独。
[编辑]
台湾民主化以后的发展
1970年代起,强调住民自决,寻求台湾独立的主张逐渐成为岛内外台湾独立思想的主流。基本上,随著台湾内部族群的交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坚持宣称拥有台湾的主权,台湾独立运动的诉求重点开始转变成结合台湾的住民(包括二次大战后来台的中国大陆人士及其后代),共同建立一个主权国家,以抗拒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台湾视为其一部分的政治主张。
在台湾团结联盟成立后,李登辉主张台湾目前已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只是国名称为中华民国,因此应该放弃中华民国宪法,重新制定一部为台湾合身订做的新宪法,并且将国家名称正名为台湾,至此台湾独立运动逐渐转变为“台湾正名”运动。例如王献极发起的908台湾国运动。
[编辑]
反对台独之法理论点
部分反对台独运动人士认为:在国际法上,一个国家的一部分是没有权利举行可以改变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公投的。1960年联合国《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联合国第1514(XV)号决议)规定:只有前殖民地国家享有自决权,可以通过公民投票取得独立。(参见[1])
1960年的《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规定:“任何旨在部分地或全面地分裂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破坏其领土完整的企图都是与联合国宪章的目的和原则相违背的。”
1970年《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还为防止“民族自决权”被滥用作了专条规定:“民族自决权”原则,“不得解释为授权或鼓励采取任何行动,局部或全部破坏或损害在行为上符合上述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及自决权原则并因之具有代表领土内不分种族、信仰或肤色之全体人民之政府之自主独立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统一。”参见[2]。
以上说法显然认为台湾本身既非国家,根本没有“自决”的条件与资格。然而现有的法理学不全赞同该主张。
[编辑]
“中华民国宪法”有关台独的条款
由于“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其领土包蒙古西藏在内的大陆领土: “第四条 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经国民大会之决议,不得变更之。” “第九十一条 监察院设监察委员,由各省市议会,蒙古西藏地方议会,及华侨团体选举之。其名额分配依左列之规定”。 “第一百四十三条中华民国领土内之土地属于国民全体。”
所以依照中华民国宪法之规定: 变更领土及宪法之投票理应由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所有人民共同投票才有效。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台独的条款
由于: 联合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并且联合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并且联合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所以依照联合国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规定: 变更领土及宪法之投票理应由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所有人民共同投票才有效。
[编辑]
民调所显示的对台独支持率
台湾人民对台独的支持率,在民调上,因为设计与解读的困难,一直没有很明确的数据。国外常使用民进党支持率等同台独的数据,但在支持民进党不等于台独情况下,此说法也失真,尤其是近年民进党执政后,已鲜少积极宣传独立主张。另一方面,若将偏向维持现状列入‘实质台独’,高达七至八成的支持数据更失偏颇。
一般而言,广义维持现状仍是台湾人民近几年的基本且稳定的民意趋向。但倾向未来独立的支持者正因为中国大陆的武力恫吓而逐渐升高。基本上,不管泛蓝(国民党,亲民党)或泛绿支持者 (民进党,台联)的想法都趋于台湾(或中华民国)的独立与否应交由台湾两千三百万人民决定。(参见陈水扁的废统言论以及马英九的尊重人民的台独选项)
2006年2月10日据马英九引用的民意调查结果为:57%受访者赞成维持现状、16%赞成独立、17%赞成统一。”;但2月16日据亲绿的自由时报所做的民意调查则为问及“您希望台湾的未来应该是走向独立,还是跟中国统一”时,有35.4%选择独立,选择统一的为11.8%,维持现状有38.2%,回答不知道的也有14.6%。而当问题设为“如果台湾的未来,只能从独立与统一两者间选择,请问您比较支持哪一项?”时,则有49.3%民众选择独立,另有 26.1%选择统一,另有24.6%民众回答“不知道”。 [3]
而根据台湾国策院2006年2月15日的民意调查显示:51%受访者不主张台湾最后一定必须与中国大陆统一,78%受访者认为台湾前途应该由台湾人民自行决定。 2006年3月9日根据海基会所做最新民调显示,国人对两岸关系发展取向上,有高达33.1%民众选择独立,选择统一者为21.8%,维持现状者为26.9%。[4]
[编辑]
台湾独立运动的代表性人物
[编辑]
以香港为据点之台独运动的代表性人物
(按照姓氏汉语拼音的英文字母顺序)
* 廖文奎:早期台湾民族主义思想重要的理论奠基者,1950年代由“台湾再解放联盟”所发表之《福尔摩沙发言(Formosa Speaks)》的作者;为美国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哲学博士
* 廖文毅:成立于香港之“台湾再解放联盟”的创始人之一;1956年成立于东京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大统领;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化工博士
* 谢雪红:日治时期“台湾共产党”(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创建人之一;二二八事件时台中“二七部队”的指挥;成立于香港之“台湾再解放联盟”的创始人之一
[编辑]
以日本为据点之台独运动的代表性人物
(按照姓氏汉语拼音的英文字母顺序)
* 陈智雄:曾任“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的东南亚巡回大使,于1963年为自己的政治信仰而被国民党政府枪决,有人称他为“视死如归的台独勇士”
* 辜宽敏:总统府资政;日本台独运动重要领袖,曾任“台湾青年会”委员长;创设《台湾春秋》、《黑白新闻周刊》等杂志
* 郭荣桔:日本台独运动领袖、曾任“世界台湾同乡会联合会”首任会长;日本久留米医科大学博士;本身也是成功的企业家
* 侯荣邦:日本台独运动领袖、曾任“台独联盟”日本本部中央委员
* 黄文雄(作家):现任“台独联盟”日本本部委员长;台湾旅日知名作家,有关中国史的著作等身,迄今日文著作达四十余部
* 黄昭堂:现任“台独联盟”总本部主席;日本“昭和大学”名誉教授,东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为相当优秀的学者
* 廖文毅:1956年成立于东京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大统领;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化工博士
* 罗福全:现任台湾“亚东关系协会”会长;1966年“全美台湾独立联盟”(United Formosans in America for Independence)创始人之一,美国“台独联盟”机关报《台湾公论报》前发行人;美国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经济学博士
* 金美龄:总统府国策顾问;日本台独运动领袖,曾任“台独联盟”总本部中央委员;“JET日本语学校”校长、“学校法人柴永国际学园”理事长
* 史明:“独立台湾会”创始人;《台湾人四百年史》一书的作者;是左派台湾独立运动的代表性人物
* 王育德:日本“台湾青年社”(“台独联盟”日本本部前身)这个组织及《台湾青年》这份刊物的创办人;《台湾:苦闷的历史》一书的作者;为东京大学文学博士
* 许世楷:现任台湾的驻日代表;曾任“台独联盟”总本部主席、“建国党”主席;东京大学法学博士
* 林建良:曾任在日台湾同乡会会长,日本外国人登录证“正名运动”的发起人。东京大学医学博士。电子报台湾之声、日本之声编辑长。
[编辑]
以北美洲为据点之台独运动的代表性人物
(按照姓氏汉语拼音的英文字母顺序)
* 蔡仁泰:“总统府”资深顾问、“世界台湾商会联合总会”创会总会长
* 蔡同荣:现任台湾立法委员;“台独联盟”第一任主席、“台湾人公共事务会”首任会长;为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政治学博士
* 陈翠玉:曾任“台大护校”校长、“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护理教育行政顾问;海外台独运动参与者、“妇女台湾民主运动”发起人和发言人
* 陈芳明:现任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美国洛杉矶《美丽岛周报》总编辑
* 陈锦芳:国际知名画家;曾获2001年联合国“全球宽容奖”(Global Tolerance Award)、曾任“世界台湾同乡会联合会”事务局专职人员;为巴黎大学美术史博士
* 陈隆志:美国台独运动重要的理论家之一;“纽约法学院(New York Law School)”教授;曾任“国际人权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for Human Rights)会长、“北美洲台湾人教授协会”(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会长
* 陈唐山:外交部长;曾任“全美台湾同乡会”会长、“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会长
* 陈婉真:政治异议份子、美国台独运动参与者;曾任《中国时报》记者
* 陈文彦:总统府资深顾问;前“北美洲台湾人教授协会”(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会长、前美国“台湾人公共事务会”(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会长;“华盛顿首都大学”(University of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心理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
* 陈以德:美国台独运动重要领袖之一;于美国费城发起“台湾人的自由台湾”(Formosans’ Free Formosa)此一组织的所谓“费城三杰”之一;后任教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保龄绿州立大学”(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 郭倍宏:美国台独运动领袖,“台湾学生社”创始人之一,曾任“台独联盟”美国本部主席,是联盟迁台成功的灵魂人物;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土木工程博士
* 洪哲胜:前美国台独运动领袖、曾任“台独联盟”美国本部副主席、“台湾革命党”总书记;台独运动阵营里面比较坚持社会主义路线的人士;“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工程博士
* 黄文雄:“台独联盟”盟员,1970年拿枪行刺当时访美的蒋经国,其时正就读于康乃尔大学社会学博士班,之后因此案在海外流亡近三十年
* 黄武东:牧师;曾任“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的总干事;于1972年与黄彰辉牧师等人发起“台湾人民自决运动”;著有《黄武东回忆录》一书
* 黄彰辉:1972年与黄武东等人于美国发起“台湾人民自决运动”;曾任“台南神学院”院长、以及总部位于伦敦的“世界神学教育基金会”总干事
* 罗福全:现任台湾“亚东关系协会”会长;1966年“全美台湾独立联盟”(United Formosans in America for Independence)创始人之一,美国“台独联盟”机关报《台湾公论报》前发行人;美国“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经济学博士
* 彭明敏:1964年〈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宣言〉三位起草人之一,被补时为台湾大学政治系系主任;曾代表民主进步党于1996年竞选总统失利;为巴黎大学法学博士
* 王康陆:前台独联盟台湾本部秘书长,1993年10月12日晚间应邀前往中国文化大学演讲结束后,于阳明山仰德大道上的一场严重车祸中丧生。拥有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农业学博士学位
* 吴木盛:曾任“全美台湾同乡会”会长;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化工博士
* 张灿鍙:前台南市市长;“台独联盟”任期最久的主席;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化工博士
* 庄秋雄:曾任“台独联盟”美国本部副主席;著有《海外游子台独梦》等书;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机械工程博士
* 王桂荣: 商人
[编辑]
以欧洲为据点之台独运动的代表性人物
(按照姓氏汉语拼音的英文字母顺序)
* 卢修一:1983年因“独立台湾会”案件被捕,裁定三年感化教育;为巴黎大学政治学博士,被捕时为中国文化大学政治系主任
[编辑]
以台湾本岛为据点之台独运动的代表性人物
(按照姓氏汉语拼音的英文字母顺序)
* 高俊明:曾任“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干事;并以该会名义于1970年代发表三次国是声明,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使台湾成为新而独立的国家”
* 黄纪男:老牌台独政治犯,曾因“廖文毅台独案”三次被捕入狱达二十二年之久
* 黄华:总统府国策顾问;政治受难者;台湾本岛台独运动参与者
* 黄信介:前“民主进步党”主席;当选过台北市议员、增额立法委员;美丽岛事件受难人
* 辜宽敏:总统府资政;日本台独运动重要领袖,曾任“台湾青年会”委员长;创设《台湾春秋》、《黑白新闻周刊》等杂志
* 李镇源:“建国党”首任主席;曾任“台湾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国际毒素学会”会长
* 苏东启:1961年“苏东启台独案”主角,时为云林县议员,该案被牵连者达三百多人之多
* 詹益桦:党外运动基层党工;1989年于郑南榕葬礼中,在总统府前引火自焚,抗议国民党当局对郑南榕的迫害
* 郑南榕:《自由时代周刊》发行人;因于刊物上刊登许世楷的〈台湾共和国宪法草案〉而遭叛乱罪起诉,后以自焚抗议国民党对言论自由的箝制
[编辑]
注释
* 1. 这个国家的名称常被设定为台湾共和国 --- 和其他的可能国家名称(如“台湾”、“台湾国”、“台湾民国”等,见黄昭堂 1998,122)相比,“台湾共和国”这个名称似乎是台独运动者最喜爱的新国家名称。许世楷的〈台湾共和国宪法草案〉(见许世楷 1993)是用“台湾共和国”这个名称。另外,林义雄于1989年从美国带回台湾发表的〈台湾共和国基本法〉、李宪荣所提的〈台湾共和国宪法草案〉、以及民进党新潮流系所提的〈台湾共和国宪法草案〉都是采用“台湾共和国”这个名称(施正锋 1998,第二章﹔1999,141,注21)。
* 2.民进党党纲包含:基本纲领、行动纲领、台湾前途决议文、等共两纲领,三决议文。其基本纲领第一条全文为: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国家领域主权和国民身份的确立是现代主权国家对内建立法政秩序、对外发展国际外交的前提。台湾主权独立,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且台湾主权不及于中国大陆,既是历史事实又是现实状态,同时也是国际社会之共识。台湾本应就此主权独立之事实制宪建国,才能保障台湾社会共同体及个别国民之尊严、安全,并提供人民追求自由、民主、幸福、正义及自我实现之机会。....因此我们主张:(1)依照台湾主权现实独立建国,制定新宪,使法政体系符合台湾社会现实,并依据国际法之原则重返国际社会。(2)依照台湾主权现实重新界定台湾国家领域主权及对人主权之范围,使台海两岸得以依国际法建立往来之法秩序,并保障双方人民往来时之权益。(3)以台湾社会共同体为基础,依保障文化多元发展的原则重新调整国民教育内容,使人民之国家、社会、文化认同自然发展成熟,而建立符合现实之国民意识。基于国民主权原理,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及制定新宪法的主张,应交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
* 3.根据中华民国陆委会的于2005年11月25日的调查,支持广义维持现状民众为82.1%,支持台独的民众为10.3%。若包括“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独立”的民众(14%)在内,倾向独立的民众占24.3%,超过倾向统一的民众(14.1%,其中尽快统一占2.1%)。而2006年2月10日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为:57%受访者赞成维持现状、16%赞成独立、17%赞成统一[5]
[编辑]
和“台湾独立运动”相关之学术研究书目举隅
[编辑]
英文
* Chan, F. Gilbert. 1982. China's Reunification and the Taiwan Question: The Seeds of Nationalism, A Bibliographical Survey. Canadian Review of Studies in Nationalism, Bibliography 9: 1-21.
* Chen, Lung-chu, and Harold D. Lasswell. 1967. Formosa, Chin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Formosa in the World Communit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 Chen, Tzu-sung. 1995. Taiwan Consciousness: An Invisible Hand That Rocks the Democratic Cradle. Ph.D. dis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 Hughes, Christopher. 1997. Taiwan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National Identity and Statu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 Hung, Chien-di. 2000. In Search of Taiwanese Identity: Trauma, Formation, and Recovery. Ph.D. diss., Drew University.
* Kerr, George H. 1965. Formosa Betray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 Lai, Tse-han, Ramon H. Myers, and Wou Wei. 1991.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In A Tragic Beginning: The Taiwan Uprising of February 28, 1947, Tse-Han Lai, Ramon H. Myers, and Wou Wei, 188-91.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Lin, Wen-cheng. 1993.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The Case of Taiwan. Ph.D. diss., 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 Tufts University.
* Lo, Ming-cheng. 1994. Crafting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The Origi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7, no. 2: 198-223.
* Martin, Joseph. 1985. Terrorism and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A Preliminary Study. Taipei: Institute on Contemporary China.
* Mendel, Douglas H. 1970. The Politics of Formosan Nationalis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Shu, Wei-Der. 1998. The Emergence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A Preliminary Work on an Approach to Interactive Episodic Discourse. Berkeley Journal of Sociology 42: 73-121.
* ______. 2002. Who Joined the Clandestine Political Organization? Some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the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In Memories of the Future: National Identity Issues and the Search for a New Taiwan, edited by Stephane Corcuff, 47-69. Armonk, N.Y.: M. E. Sharpe.
* ______. 2005. Transforming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Diaspora: An Identity Formation Approach to Biographies of Activists Affiliated with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h.D. diss., Syracuse University.
* Wakabayashi, Masahiro. 1995. Two Nationalisms Concerning Taiwan: A Historical Retrospect and Prospects. In Divided Nations: The Experience of Germany, Korea, and China, edited by Jaushieh Jowesh Wu, 170-192. Taip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Wang, Mei-ling T. 1999. The Dust that Never Settles: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Campaign and U.S.-China Relations.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 Wu, Hsin-hsing. 1994. Bridging the Strait: Taiwan, China, and the Prospects for Reunification.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编辑]
中文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 陳佳宏,1998,海外台独运动史:美国“台独”团体之发展与挑战,50年代中至90年代中。台北:前卫。
* ______,2004,战后台湾独立运动之发展与演变(1945-2000)。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论文。
* 陈隆志,1993,台湾的独立与建国。台北:月旦。
* 陈铭城,1992,海外台独运动四十年。台北:自立晚报。
* 黄国昌,1995,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台北:五南。
* 黄仁杰,1993,台独运动与台海两岸国家统一政策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论文。
* 黄徙,1992,台独的社会真实与新闻真实。 台北县板桥市:稻香。
* 贾亦斌主编,1993,论“台独”。北京:团结出版社。
* 江宜桦,2001,新国家运动下的国家认同,见林佳龙、郑永年主编,民族主义与两岸关系:哈佛大学东西方学者的对话,页181-216。台北:新自然主义出版社。
* 赖建国,1997,台湾主体意识发展与对两岸关系之影响。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论文。
* 林劲,1993,“台独”研究论集。台北:海峡学术。
* 柳金财,2001,国府迁台以来反对势力台独论述的形成、理论建构与转型。台湾史料研究 17:71-98。
* 马起华编,1988a,台独研究。台北:中华民国公共秩序研究会。
* 夏潮基金会编,1999,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论文集>。台北:海峡学术。
* 许维德, 2001,发自异域的另类声响:战后海外台独运动相关刊物初探。台湾史料研究 17:99-155。
* 张炎宪、胡慧玲、曾秋美,2000a,台湾独立运动的先声:台湾共和国(上册)。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 ______,2000b,台湾独立运动的先声:台湾共和国(下册)。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 张炎宪、曾秋美、陈朝海编著,2005,自觉与认同:1950-1990年海外台湾人运动专辑。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 周军呼,1980,“台独”意识型态及其策略之研究。政治作战学校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编辑]
参考书目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 陈芳明,1994,殖民地革命与台湾民族论:台湾共产党的1928年纲领与1931年纲领,见施正锋编,台湾民族主义,台北:前卫。
* 黄昭堂,1994,战后台湾独立运动与台湾民族主义的发展,见施正锋编,台湾民族主义,页195-227。台北:前卫。
* 黄昭堂,1998,台湾的独立与国际法上的基础,见黄昭堂,台湾那想那利斯文,页111-32。台北:前卫。
* 李筱峰,1996,一百年来台湾政治运动中的国家认同,见张炎宪、陈美蓉、黎中光编,台湾近百年史论文集,页275-302。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 施正锋,1998,当代政治分析。台北:前卫。
* 施正锋,1999,台湾族群结构及政治权力之分配,见施正锋,台湾政治建构,页127-71。台北:前卫。
* 许世楷,1993,附录一:台湾共和国宪法草案,见许世楷,台湾新宪法论,修订版,页215-28。台北:前卫。
* 许维德, 2001,中国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台湾独立运动:简评三本90年代中国出版的“台独研究”专书。思与言:人文与社会科学杂志 39:89-164。
喜欢Hebe~ ^_^
http://www.sheshow.net/gb2312/wallpaper/34.jpg
※ 修改:·newtown 於 Oct 6 15:32:57 2006 修改本文·[FROM: 210.46.79.5]
※ 修改:·newtown 於 Oct 6 15:33:25 2006 修改本文·[FROM: 210.46.79.5]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0.46.79.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5.7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