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hl (飘渺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8 乡土史与历史意识的建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l  5 11:42:24 1999), 转信

发信人: bluebird (子衿),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Jun 24 19:20:50 1999), 站内信件

乡土史与国家认同

  当今台湾乡土史的研究和教学与国家认同难以截然分开,这是「台湾经验
」,外国可能比较少有。首先还是回到上文提过的乡土史范围界定的基本问题
,随著个人的政治立场而有广狭之异。如果认定台湾是一个国家,那么辜柏特
以县为乡土史范围之极限正适合这派人的胃口;如果主张台湾不是一个国家,
而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么乡土史的范围便可以扩大到全岛,这有中国方志学的
传统作依据。我的高中历史教育新构想采取同心圆的思考模式,由近及远,从
台湾及其周边开始建立新的历史意识,在台湾目前的政治光谱中,左右两端的
人都说这是「历史本土化」,当然他们也都对本土化赋予不同的好恶。历史教
育应不应该本土化,的确值得讨论,如果把本土化理解为强调乡土史,人不能
离开乡土,所以不论政治立场如何,应该不至于断然排斥吧。即使以中国而言
,地域那么辽阔,民族那么复杂,文化那么多样,各地区也都有他们的乡土史
,在台湾,历史教育重视台湾史又何必疑惧呢?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我主张
台湾史即是乡土史。

  其实我的新构想不能用一时的政治立场来诠释,以意识型态来看新构想是
对历史教育改革的大误导。现在我们讨论相对于国家史的乡土史及其政治意识
的关系,若从东汉乡土史盛行以前的历史著作传统看,或许可得到一些启发。

  国家史是历史著作的范围,往往与政权统治的领域重叠,不论中外都有长
久的传统。即使到二十世纪下半叶,欧洲讨论乡土史的学者,以乡土史──国
家史──世界史作为思考模式,也是从政权统治出发的。在国家范围内的地区
历史是乡土史,超出国家范围的历史则是世界史,又称作国际史(interna-
tional history)。中国古代在秦始皇统一以前是多国并立的状态,从西元两
千年前的万邦或西元一千年前的千国以至西元五百年前的百数十国,终于剩下
七大国,最后统一为一个帝国。在大一统之前,各个国家多有历史,孟子说:
晋国国史谓之乘,楚国谓之□杌,鲁国谓之春秋(《孟子·离娄下》);墨子
引证过周、燕、宋、齐等国的春秋(《墨子·明鬼下》),刘知几甚至说墨子
读过百国春秋(《史通·六家》)。这些都证明在城邦时代,每一邦国自有其
国史,我们今日还看得到的《国语》大概保留其中的一些面貌,东晋时墓葬出
土的《竹书纪年》应该就是魏国的国史。

  秦汉统一以后,独立邦国消失了,国史随之而亡,不过刘向分《国语》二
十一篇以为《新国语》五十四篇,整理《战国策》,以至东汉袁康的《越绝书
》和赵晔的《吴越春秋》(即《吴春秋》和《越春秋》),都在天下一家的格
局下保留古代国家史的观念。上文说过的地区耆旧先贤传比《越绝书》是退一
步,宋元以下的方志比地区先贤传又退一步。国家史的萎缩隐然与中央集权同
步。清朝对方志学有特别心得的章学诚看到这一层问题(《方志略例》卷一方
志立三书议),他说:《周官》的外史掌四方之志,若晋《乘》、鲁《春秋》
、楚《□杌》,即是一国之全史。但「方志不得拟于国史,以言乎守令之官,
皆自吏部迁除,既已不世其家,即不得如侯封之自纪其元于书。」这些话都是
事实。不过在皇帝权威下,章学诚是不敢对大一统的意识型态有任何微辞的,
故以春秋国史反映「列国之自擅」,犹如「后世割据之国史」,当然万万「不
可推行于方志」。见解虽不高明,时代处境使然,可以同情地理解。但他进而
以为「《周官》之法乃是同文共轨之盛治,侯封之禀王章,不异后世之郡县」
,硬把周代封建说成和秦汉郡县一模一样,连诸侯国史这个事实也想否认,皇
权淫威之厉,大一统思想之深入人心由此可见端倪。

  台湾的历史教育不敢面对台湾史,是否也是章学诚这类心态的反映呢?从
中国文化传统来说,排斥台湾史或乡土史是说不过去的。中国传统史学有所谓
「正统论」这个议题,三国分立,司马光作《资治通监》以曹魏为正统,到朱
熹编为历史教材《通监纲目》时,则改以蜀汉为正统。因为司马光生于北宋,
而朱熹乃南宋偏安时期之人,正统云云其实是随历史学者对社会国家所处时代
与形势的反映而异的。现在我的新构想重视台湾史,引起无谓的反弹,如果他
们不尊重这块土地,能不能也请他们体会一下以前中国史家的用心?不要认贼
作父。

--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 修改:.coco 于 Jul  4 23:02:27 修改本文.[FROM: 202.97.]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