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不朽的光榮 — 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中日实力对比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09日08:48:28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发信人: kilorocky (Wacht am Rhein),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不朽的光榮 — 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中日实力对比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Wed May  8 17:50:22 2002) WWW-POST

摘錄自鄭浪平著  第二十章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中國是在戰爭的各個層次上,都落後於日本,但是中國一直掌握戰略的主動,中國
人不怕
犧牲,結果獲得了最後勝利。假如用最為簡單的方式來歸納中日之戰的勝敗基本原
因,那
麼就是中國做到了「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中國也絕不停止抗戰」,但是日本做不到
「一億
人玉碎」的犧牲。




------------------------------------------------------------------------
------
--


日戰爭可以說是是一場典型「跨越時代」的遭遇戰,其主要的關鍵,不僅在於雙方
武器裝
備上的巨大差異,更在於總體國力,舉凡經濟、社會與文化結構上的差別。當時的
日本,
已是一個工業化的軍事強國,無論是社會組織與國民觀念,都已能適應現代化的總
體作戰
已是一個工業化的軍事強國,無論是社會組織與國民觀念,都已能適應現代化的總
體作戰
。但是當時的中國,卻仍在落後與農業化生產的社會結構之下,因此難以發揮總體
作戰的
能力。同時日本對外的作戰力量是團結一致的,中國則有著國、共對立以及各地山
頭的分
裂問題。

所以,在討論中日雙方的有形戰力對比,雖然可以作出數量化的分析,但是由於其
中結構
的不同,很難單憑數量化的對比,而得知其中真正的差異。這就是為什麼全球各國
的軍事
專家,對於中國抗日戰爭能力的評估,與事實的表現,會有非常重大落差的原因所
在。只
有透過中國軍民所付出的血、淚、犧牲,才能發現真正事實的層面。

20.1 中日雙方總體國力的比較
當時,日本已是二十世紀的軍事強國,有著健全的工業化生產基礎,陸海空軍隊所
使用的
先進武器,全部是由自己設計與生產的,日軍又有先進以及完整的軍事組織體系與
半世紀
以上的徵兵制度,因之日本的軍力,無論是裝備還是人員,都是現代化的作戰結構
。而中
國還是處在十九世紀的落後國家,主要的軍事觀念還是來自一批前清遺老的領導人
物,仍
然以複雜的個人關係做為運作的基礎,率領一支近乎文盲的軍隊,剛剛開始知道運
用買來
的一些二手軍火,國家既沒有工業化的經濟結構來支持戰爭的後勤需要,就連徵兵
制度以
及全民動員的總體戰,還是完全在摸索的階段。

從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變)日本開始入侵中國東北的領土起,中日雙
方就處
在不斷的對立與危機之中,其中也經過幾次局部與激烈的戰火衝突,但是中日雙方
一直沒
有正式的宣戰,中國在近五年又十個月的折衝與忍讓下,被日本佔領了整個東北,
一半的
內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萬的中國人成為亡國奴。日本在中國的境內,
事實上
內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萬的中國人成為亡國奴。日本在中國的境內,
事實上
取得全部帝國主義宗主國為所欲為的特權,但是日本對於自己能否取得對抗蘇聯及
與美國
決戰的戰略優勢,仍然充滿著不確定,因此對華的侵略也就逐步的越陷越深,終於
在盧溝
橋事變的衝突中失控,迫使中國選擇了最後關頭的全面抗日作戰。

中日雙方這場全面與持續的歷史大決戰,總共進行了八年一個月又三天,兩軍雙方
總共進
行過二十二次的會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十萬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戰鬥
(雙方
兵力在一萬人以上),以及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戰,中國軍方傷亡了三
百六十
萬人,日軍傷亡了一百一十萬,中國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萬人,接近六千億美元的
財產以
及無數的文物遭到日軍的摧毀與劫掠。

以戰爭規模而言,這場決戰的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與最為慘烈的戰爭,雖然最後中
國終於
與盟國一起戰勝了日本,可是結局卻是最為奇怪的悲劇:日本這個侵略者、戰敗國
不但能
夠全身而退,不負責一文錢的賠償責任,甚至能夠保有它所侵略的琉球群島。 
[1]

為世界的正義、和平犧牲最大的中國,除了得到了一個戰勝國的頭銜外,只有無數
軍民的
死傷,及社會與家族累積數世紀的基礎完全被侵略者的戰火消耗殆盡;雖在名義上
成為創
立聯合國的四強,但是卻丟掉了外蒙古二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還加上將東北的交
通動脈
、港口無償給蘇聯使用。 [2]

在中日兩國正式全面開戰時,日本全面現代化已經有半世紀以上的基礎,日本帝國
在當時
是全球最強的陸軍與海軍國之一,它又擁有堪稱世界一流水準的工業基礎,能夠大
量生產
及自己研發最為先進的陸海空軍武器。當然最為重要的是,日本近乎全民皆兵的總
體戰爭
及自己研發最為先進的陸海空軍武器。當然最為重要的是,日本近乎全民皆兵的總
體戰爭
體制,日本全國最為優秀的年輕人,都以參軍為榮,軍隊體制完整,軍官與士兵的
訓練與
素質都有很高的水準,因此日軍的戰鬥力,單以陸軍野戰師的有形兵力、火力相比
,中國
陸軍(當然是與整編後的中央軍)與日軍需要三比一才能平衡。

但是事實上,就連中央軍完成整編的二十個師的陸軍部隊中,大部分的德式裝備也
沒有運
到,若是以中國地方諸侯軍隊的兵力與火力做為比較,華軍對日軍需要五比一,甚
至是八
比一,才能達到戰力平衡。如果加上日海、空軍、戰車與毒氣的聯合作戰,日軍更
是佔到
絕對的優勢。 [3]

而反觀中國,就算在開戰之時,全國還不能算是達到真正的統一,將近一半地區,
還是維
持半獨立的狀態,現代化的工業只在沿海商港零星的出現,國內連主要地區的道路
交通,
都沒有完成,除了陸軍使用的輕兵器與彈藥可以自行生產(其實數量不足,質量也
很差)
,陸軍重武器與海、空軍的主要作戰裝備,還是全靠進口,不但經常是有錢買不到
貨,而
且最多也只能買到別國淘汰的二手貨而已。

軍隊戰力低落的最為主要問題,還不在火力裝備的不足。當時的中國飽經軍閥割據
的戰亂
,中國人民普遍看輕軍人地位,當兵是走投無路的暫時選擇,一有另外的機會,還
是離開
部隊,軍官的素質也是一樣的低落,根本沒有現代化科技的常識,不會運用現代化
的作戰
方式(當然有少數的例外,中央軍校即是一例,後來的知識青年從軍又是一例),
而中國
部隊之間的所有無線電通訊,從戰爭開始到結束,日軍都能監聽與解破,更是造成
中日戰
爭中,華軍在戰場上失利的重大原因。


但是當時中國的知識份子,對於政府不能立刻抗日,一向是「動口又動手」的,不
過自己
卻少有參軍的,造成愛國青年與文人,打中國政府內行,打日本兵罕見的局面。直
到知識
青年從軍(青年軍)的運動興起之後,中國的抗日精神,才真正衝破了這個扭曲的
結構。
在軍事專家的眼中,中國的部隊有如拿著破舊武器的「苦力」,是自衛隊與民團的
型態,
根本還不懂得現代化正規作戰的戰術。中國軍隊最大的問題是,將、校缺乏戰略與
戰術的
兵學修養,軍隊缺乏強大攻堅的火力,更沒有高效率的後勤系統支援。當然中國也
沒有工
業化的經濟基礎,與現代化的社會動員結構,可以支持全面的戰爭。這些就是國際
戰略專
家,根本不看好中國作戰的原因了。

20.2 雙方軍力的對比
就雙方軍力的比較而言,日本的陸軍常備兵力為十七個師團,三個航空司令部,以
及砲兵
、騎兵、戰車、化學兵等特種部隊,總兵力三十八萬,但是擁有四百萬服過兵役,
可以直
接動員參戰的後備部隊。當時日軍的師團,兵力編組上,相當於我國的軍,最高指
揮官是
中將;日本的旅團,相當我國的師,最高指揮官是少將編階;日本的聯隊,相當我
國的旅
,最高指揮官是上校編階。日本「軍」的編組,彈性極大,兵力比中國的集團軍還
要大。


當時中國的陸軍部隊共有一百八十三個師,以及炮兵、騎兵等特種部隊,總兵力為
一百八
十萬人,但是這些部隊的編組、裝備、訓練,可以說是比「八國聯軍」還要複雜與
混亂。
真正經過整編的部隊,只有二十個師(同時多數的進口武器還沒有到手),同時華
軍根本
沒有受過軍訓的後備部隊,徵兵制度也才剛剛開始在部分地區試辦,因此當時中國
的人口
雖多,但是能夠徵用的兵源卻相當的缺乏,素質更低(單是體檢就有一半以上不及
格),
雖多,但是能夠徵用的兵源卻相當的缺乏,素質更低(單是體檢就有一半以上不及
格),
因此部隊的實際人數,比編制上的規定要少許多,當時叫做「空名」。

在陸軍戰力中,日軍擁有訓練嚴格有素的軍士官兵,以及重炮火力、加上戰車、靈
活的通
訊設備以及大殺傷力的化學武器,並有良好的海空火力支援,更為重要的是,日軍
對於中
國的情報搜集,可以說是非常的深入與完整,後勤與兵力補充非常的具有效率(日
軍甚至
擁有中國內地詳細與精確的地圖,但是華軍卻有時連粗劣的地圖都沒有)。反觀中
國陸軍
部隊在戰場作戰時,最為缺乏的是攻堅的重炮、反戰車(坦克)武器及步兵用的輕
重支援
火力,此外中國軍隊的通訊與保密均差,後勤、醫療(幾乎完全沒有醫療可言)與
兵力補
充系統,可以說是亂無章法。

在海軍而言,日本擁有完全自行設計與生產的世界一流的海軍武力,日本有全球首
屈一指
的主力艦、航空母艦等完整的艦隊,共有二八五艘大型的軍艦,海軍總噸位為一千
四百萬
噸。而中國只有能夠在內河與沿岸活動、小型、陳舊的艦艇五七艘,五萬九千噸。
因此以
海軍的戰力而言,中國海軍與日本海軍是連正面交火的能力都不具備,只能進行偷
襲、爆
破以及施放水雷作戰。

就空軍而言,日本擁有自己設計與生產的各式空軍飛機,其中屬於陸軍的航空部隊
有三十
個聯隊,一二八個中隊,一四四三架戰機。屬於海軍的飛機共有七三 ○架,佈署
在航空
母艦上。而中國只有購買二手與拼裝的各國不同型的飛機三○五架,分成三十二個
中隊,
更不要提中國的訓練與後勤支援,在系統、經費與訓練上的複雜與落後了。

因此根據當時協助國民政府的德國軍事顧問估計,假如中日雙方一旦進行全面戰爭
,中國
因此根據當時協助國民政府的德國軍事顧問估計,假如中日雙方一旦進行全面戰爭
,中國
的海軍在一星期之內就失去戰力,中國的空軍可以支持一個多月,中國的陸軍最多
可以維
持六個月,而中國的軍火後勤生產量,也最多能夠支持六個月的戰爭耗損。[4] 最
糟的是
,中國主要的工業與軍火生產中心,只有點的分佈,而且大都在日軍第一波攻擊距
離之內
。所以西方軍事專家的觀點看來,日軍只要在會戰的戰場上,殲滅中國幾個精銳的
集團軍
,再佔領以及摧毀中國的軍火工業生產地,中國實在就無法再打下去了。

從當時的國際局勢來說,日本與德國、義大利簽訂了軸心協定,至少在外交上,有
歐洲強
國的呼應。雖然蘇聯一直是日本最大的潛在敵人,日、美的關係也存在著矛盾,但
是在當
時,國際社會是以綏靖主義為外交主流,因此日本可以無視國聯的呼籲與九國公約

(Nine-Power Treaty) 的要求,任意地侵略中國,而不至於擔心自己受到外交與經
濟的孤
立。而在當時,除了蘇聯要利用國民政府來消耗日本戰力,因此決定給予中國一些
實質的
戰爭後勤支援之外(還是在國民政府容共之後才開始),德國是考慮到蔣介石剿共
的政策
,以及防止蔣介石倒向蘇聯,因此是中國最大武器供應國(但是關鍵的三十個整編
師、全
德式武器的交易,並未成功),並且允許德國軍事顧問在華幫助蔣介石訓練軍隊,
擬定戰
略,而美國、英國都只願意和中國進行一些武器的交易,並不願意直接捲入中日之
間的衝
突。

除了這些國家不願與日本爆發戰爭之外,另外的原因,就是根據國際戰略專家的分
析,中
日之戰,日本將居於絕對的優勢,中日戰爭的時間單位將是以月來計算,因此任何
對華的
實質軍事援助,在時間上都來不及發揮功效,而只會平白的得罪日本而已(持這種
論點的
「專家」之一,當然包括當時美國使館駐華武官史迪威(Joseph Stilwell)上校
,後來
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當時西方國家的評估是,中日全面戰爭一旦爆發,最快一
個月,
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當時西方國家的評估是,中日全面戰爭一旦爆發,最快一
個月,
最慢六個月,中國就會失去一切的作戰能力,而向日本無條件投降。因此「三月亡
華」論
,並非日本強硬派軍方一廂情願的誇大說法而已,而是有科學分析、實際數據來支
持的專
家共識。

20.3 中國民族主義所激發的潛能
不過,這些「科學」與「數量」的作戰能力對比,是沒有辦法了解中國民族主義所
產生的
那種死裏求生的犧牲精神,中國人所承受日本的欺凌與侵略已經夠多了;中國人有
著寧願
戰死,也不願屈服的共識與決心,雖然中國軍隊在訓練、裝備與後勤方面,的確不
是日軍
的對手。但是中國軍民在維護國家民族生存與尊嚴的自衛作戰中,所表現出來優秀
的潛能
,的確改變了許多戰前的預估,中國能夠在日軍絕對優勢火力與戰力下,遭受到近
乎無法
計算的死傷與打擊,卻竟然能夠堅忍不拔、支撐下去,甚至能多次反擊而讓日軍遭
到重創
,因而的確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變日軍大本營對於侵華戰爭預估,以及讓西方軍事
專家感
到震驚甚至是尊敬。中國能夠孤軍與日進行長達四年又五個月的全面戰爭,讓日本
無法解
決中國事變,這就是中國民族主義的勝利,當然也是中國人民數不盡的犧牲所換來
的成果


事實上,日本將盧溝橋事件擴大為華北事變之時,是絕對沒有想到,這會是中日之
間歷史
大決戰的開始。當時日本的參謀本部堅決認為,日本的世仇大敵絕對是蘇聯,而日
蘇之間
的歷史決戰隨時可能展開;其次是日、美之間的矛盾,也開始升高到有爆發軍事衝
突的可
能,因此日本應該儘量減少在華的軍事行動,但是為了擴大與蘇聯決戰的戰略縱深
,日軍
最多可以考慮攻佔中國的內蒙與華北。就可立刻設法結束中國事變,而全力為與美
、蘇的
決戰準備。但是來自陸軍省的看法是,日軍在華北,最多只要經過一場或是幾場主
力決戰
,因而的確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變日軍大本營對於侵華戰爭預估,以及讓西方軍事
專家感
,它就可以迫使中國放棄抵抗意志,而任日本予取予求。當時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盤
如下:
最好的情況是在日軍攻佔平津之後,中國就被迫接受日本的和平條件,讓冀、察特
殊化,
日本就順勢攻佔內蒙,控制華北。 不然日軍可在黃河以北,捕捉並殲滅華軍的主
力兵團
,順帶攻佔內蒙古,中國也必然屈服。最壞的打算是,主力仍在華北決戰,但是另
外派兵
直接攻擊長江三角洲,拿下中國的工業、金融與政治中心(上海、南京),那麼中
國絕對
會投降的。但是日本絕對沒有想到,它就是封鎖了中國所有的海岸線,又深入攻佔
通往四
川的外圍,中國仍然不放棄作戰的意志。



--
※ 来源:.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129.187.254.9]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1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