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hampaign (原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杨怀远:扁担相伴到白头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Mar 28 18:44:53 2000), 转信

手中小小扁担,使他赢得无数赞誉,也使他几经风雨。
支撑他握紧扁担不放松的,惟有不变的“为人民服务”信
念———

杨怀远:扁担相伴到白头(五十年五十人)
本报记者陶峰

  提起杨怀远,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小扁担。记者去他家中采访
,最想看的正是闻名已久的扁担。
  果然不一般:一根根油光锃亮,长的有一米七,短的只有四
十三厘米。还有一根折叠式扁担,打开一米多长,收起可放进一
个小旅行包。不过,最奇特的不是扁担的式样,而是上面密密麻
麻写满的字迹:那都是几十年间南来北往的旅客的赠言———“
大海上的明珠”、“雷锋魂”、“扁担精神永放光芒”,还有不
少用外文写的赠言。
  杨怀远说,如今家中只保留了十根扁担。这几十年来,自己
挑断挑坏的、“文革”中被造反派没收砸断的、被上海革命历史
博物馆收去馆藏的、赠送给“南京路上好八连”等先进英模单位
的扁担,总计有四十七根。
  “雷锋”这个名字改变了他———小扁担里挑出了“服务学

  杨怀远挑起第一根小扁担,是在一九六三年。那时的他才二
十七岁,刚从部队转业到上海海运局,被分配在民主五号轮上当
五等舱的客运服务员,跑上海到青岛航线。一开始,眼看着一同
转业的战友们都干上了民警等好工种,他心里还有点不是味道:
整天扫客舱、倒开水,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儿。然而,一九六三
年,一个响亮的名字———“雷锋”,彻底改变了他。
  杨怀远把自己与雷锋里里外外做了一番对照:年龄相仿,他
比雷锋大三岁;都是贫农家庭出身,同是幼年丧父,都放过牛,
给地主打过长工,只不过一个在湖南,一个在安徽庐江;同在新
中国建立初期参军,在解放军的大熔炉中受到了锻炼。为什么自
己的思想觉悟比起雷锋差得那样多?他反复琢磨,最后下定决心
:哪里也不去,就在客运服务员这个岗位上,做一颗为人民服务
的螺丝钉。
  六十年代,从上海到青岛航线的旅客中,有许多是到沪探亲
的胶东老大娘。船到港、车到站,眼见老大娘吃力地迈着小脚、
背着大包下船赶车,杨怀远紧步上前———“大娘,行李我来替
您挑下船、送上车,不收一分钱。”他的第一根小扁担就这样挑
了起来。
  杨怀远默默地在五等舱———客轮的最底层为旅客服务着:
送水送饭,介绍旅途知识,带小孩,洗尿布。自然,少不了那条
小扁担。久而久之,旅客只要一看见杨怀远熟悉的面孔,就感到
放心和欣慰。渐渐地,杨怀远又从小扁担之外琢磨出新的一套服
务技术,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海上客运服务的小工具,方便箱里
五花八门,从奶锅、感冒药到针线包和补鞋机,相当齐全。到了
八十年代,这个方便箱充实到一百三十多件工具。为了能与聋哑
旅客交流,他还自学了手语。
  总理为他掖过被角———人民满意是最大的褒奖
  一九六三年,杨怀远被评为上海市五好职工。这是他转业到
地方后获得的第一个殊荣。从此,伴随着他一次又一次的出海,
数不清的掌声、鲜花、奖章投向了杨怀远和他的小扁担:上海市
劳模、全国交通战线劳模、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全国
海员工会“金锚奖”、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受到党和国家三代领
导人的亲切接见……杨怀远的名气越来越大,小扁担精神传遍了
全国。
  六十年代末,毛主席接见全国各行各业的英模。会见结束后
,代表们回驻地休息。此时,处理完一天国务的周总理匆匆赶来
,看看这些英模代表休息得怎样。正巧杨怀远进了被窝还没睡,
见总理到了,急欲起床迎接。总理忙按住他的身子,坐在床边和
他聊了几句家常,还亲手帮他掖了掖被角。老杨至今说起此事仍
激动不已。
  杨怀远把各式各样的奖状、勋章统统装在一个大纸箱里,而
常置于手边的是那些没有忘记他的旅客的照片。杨怀远说,如今
退休在家,翻翻这些老朋友们给他寄来的信和照片,心里还是暖
乎乎的,“这说明旅客们没有忘记我”。二十三年前,女旅客傅
仁美带着襁褓中的小儿子蒋惠忠乘船。风大浪高,傅仁美晕船呕
吐,杨怀远精心照料了她。二十三年后,已是新郎的蒋惠忠伴新
娘从上海回青岛时,又巧遇了杨怀远。一声“杨伯伯,您当年抱
过我”的呼唤,让杨怀远百感交集,夜不成寐。他的顺口溜又脱
口而出:二十多年情谊长,船更代换仍未忘。春来秋去人已老,
当年大嫂变大娘。喜看岁月结甜果,怀抱婴儿变新郎。类似的名
字老杨还报得出一串:孙芦萍、陈玉兰、邓海霞……
  顺口溜记的不光是服务琐事,还有时代变迁
  相熟的老朋友都知道,除了小扁担,杨怀远的顺口溜也几乎
可称得上一绝。老杨童年家贫,没有进过一天学堂,当工程兵时
整天开山放炮抡大锤,也没学多少文化。现在的文化底子全靠六
十年代政治学习一个字一个字的积累。生活中每有所感,每有所
思,就是杨怀远的顺口溜文思泉涌之时。
  海上三十五年,杨怀远记录下来的顺口溜如同一部航海日志
,既有对客运服务规律的总结,也有述事记人的感慨。他出版的
第一本书《讲点服务学》,很多独具特色的生动语言就来自于日
常记录的三千多首顺口溜。如这首《母子板》:母子板,挂床边
,床铺加宽增方便。放放腿,搁搁脚,既能坐,又能睡……又如
这首《扁担歌》包含着他对生活变迁的仔细观察:六七十年代土
特产,八十年代三大件,九十年代河海鲜———九十年代了,扁
担还是那根扁担,但挑运的行李已经悄悄大变样。旅客捎带的河
海鲜挑到船上,存放到冰箱里,旅客下船时他又从冰箱里取出挑
到岸上。
  80年代初,杨怀远被选拔进上海海运局领导班子。天天上下
班有小车接送,但见不到日日相伴的大海、客轮、旅客,他心里
空空落落,别扭得浑身难受,开会更是开得头昏脑胀。他的顺口
溜又脱口而出:“会议开得真辛苦,整天坐在505(指会议室)。
要想老杨干劲鼓,必须走出505。”老杨说干就干。1985年,他接
连三次向领导打辞职报告,坚决要求回到与他朝夕相伴的客轮上
去,做一个普通的服务员。有老熟人再三劝他:别犯傻,你老杨
为人民服务那么多年了,好不容易到现在,当领导的实惠你自己
不考虑,总要为老婆孩子考虑考虑吧。但他去意已决。领导充分
考虑到老杨的个人意愿,又把他调回基层,跑长途海客运航班。
大连、广州、厦门航线连轴转,这一干就一直到去年正式退休。
老杨说:“又见到了来来往往的旅客,又为他们挑上了熟悉的小
扁担,心里畅快!”
  一场官司让他拍案而起———为人民服务永不过时
  有人说,杨怀远的性格脾气,就像他手中的小扁担直来直去
。1984年,一名作家采访他,作家的观点是:改革开放了,小扁
担的服务应该按质论价,这才符合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言
谈之间频频把杨怀远的思路往这个方面引导。老杨越听越别扭,
当场与其辩论:我的小扁担30多年没收过旅客一分钱。改革开放
了,为人民服务的好传统不能丢。两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结
果这位作家未经深入采访,在其后的一本小书中,竟亮出了“小
扁担已经过时、杨怀远观念落后”的观点,对老杨本人及家庭的
介绍也尽多不实之词。
  在上海市总工会的帮助下,杨怀远一纸诉状,将那位作家告
进了法院,要求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官司历时3年,几经曲折,
终获胜诉。
  这场风波着实让杨怀远很感慨:“文化大革命”时造反派批
斗小扁担是“服务好要出修正主义”,如今改革开放,难道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用不着小扁担了?“船舱高高低低,旋
梯上上下下,走道弯弯曲曲,行李有轻有重,硬是只有小扁担才
能应付自如嘛。只要旅客还认准我的小扁担,我就要把它一直挑
下去。学雷锋、为人民服务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杨怀远35年与小扁担做伴,背后是家庭巨大的付出。他多次
说,这辈子对得起旅客、对得起组织,唯独对不起自己的妻儿:
35年没在家过春节,22年没有休息天,累计有1360个休息日在海
上度过。30多年来,他自费为旅客购买了300多把雨伞、200多根
拐杖。记者看到,他一家三代5口人住的是30多平方米的房子,家
具摆设看上去已多年没有更新。
  “一没资,二没产,只有几根破扁担。”杨怀远这样说起时
,有几分自嘲,更有几分自豪。这是他无怨无悔的选择。
  《华东新闻》1999年8月27日
  
--
    感情是一个难以驯服的野马
    理智却是一个严厉的马夫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