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hampaign (原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徐永光:背负使命不回头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Mar 28 18:46:52 2000), 转信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五十年人物谱
希望工程恐怕是新中国社会公益事业最精彩的
创意,它的主要策划者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理
想主义是这一代人与生俱来的烙印———
徐永光:背负使命不回头(五十年五十人)

             李泓冰
  主持大名鼎鼎希望工程的,是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青基会蜷
缩在北京一个小四合院,院子把着后园恩寺胡同的入口,与茅盾
故居为邻。这小胡同细细长长的,很不起眼儿,从前这里走出过
茅盾,而今进进出出的是青基会秘书长徐永光和他的同事。
  京城就是这样,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随处都能听到历史人
物的足音,它也兼容并包地给外省来闯天下的人物以宽广的舞台
。眼前这条小胡同,先后迎纳了两个来自浙江的后生:乌镇的书
生茅盾,后来文名满天下;温州的邮差徐永光,则可谓桃李满天
下———由他及其同事策划的希望工程,使200余万因贫困而失学
的孩子重新读书!
  日前一家机构评出“震惊世界的100项策划”,中国的希望工
程与“诺曼底登陆”之类并列其中。两年前,在面向年轻人进行
的“中国最好的思想教育活动”调查中,希望工程以76%的得票
率遥遥领先,比第二位高出50个百分点。中国16岁以上的市民中
,参与希望工程捐助的达63%……
  而希望工程的“始作俑者”徐永光的自我评价却是:“我并
不是什么大人才,只是做事比较认真而已。”
  童年最难忘的,是寡母在菜油灯下补袜底,是窗前慷慨激昂
的有线喇叭
  青基会那座绿叶纷披的小四合院,把灼人的阳光挡在门外。
看门大娘问明来意,高腔大嗓地说:“哦,你找永光啊?”那里
上上下下没人叫徐永光职务的,都叫“永光”。
  初识徐永光,突出的印象是谦和。他的平民意识很顽固,至
今出差总是独来独往,绝不带人“伺候”,且不肯用秘书:“何
必为我浪费一个人?”这主要缘于他贫寒的出身。
  徐永光1949年出生于浙江温州。幼年时父亲去世,母亲靠着
补袜底把他们姐弟5人养大。童年时让他记忆最深的,除了“家门
口那块在寒风中摇曳的‘袜子补底’招牌和母亲在菜油灯下纳袜
底时的情景”,就是挂在他窗前的一只有线喇叭。对于几乎没有
课外书读的徐永光来说,那是他的启蒙老师,无论是音乐,还是
时政新闻,都听得津津有味。
  中国和苏联“掰”的那一年,他11岁,天天入了迷似地听广
播里慷慨激昂的“九评”。那种势若破竹、横扫千军的气概,使
一个偏居南方小城的少先队大队长胸襟为之大开。让这个穷孩子
每天心事重重的,不是柴米油盐和语文算术,而是国际共运中的
“较量”。
  幼年失怙,不识字的寡母忙于家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徐永光自由自在地生长着,没有过分的管束,属于孩子的活力与
创造力、想象力也自由自在地发芽生根。
  “整整十年,人仿佛只是生活在精神世界里”
  这样的男孩,又根正苗红,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文化大革
命”,并理所当然地成为红卫兵小将。只是他“站错了队”,卷
入残酷的“派仗”,被关、被打,死去活来。为了逃避这一切,
他在1968年开始了军旅生涯。退伍后成为温州邮电局的邮递员,
因为觉得走街串巷投书送报太有一种英雄气短的味道,他转而当
上邮电局的汽车修理工。
  新中国成立后持续许久的政治运动,给了像徐永光这样出色
的平民子弟以怎样的影响?他的一段话说破了玄机:“整整10年
,人仿佛不是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中,而只是生活在精神世界里
。缠绕你的,全是理想、信念、狂热、挫折、痛苦、忧患、求索
、迷惘,间或的一丝希望又稍纵即逝。这种灵与肉的煎熬磨炼,
是对你生命意志的挑战。”
  徐永光积极参与了历次政治运动,但“非主流”的色彩很重
。这种“非主流”的思想激动着他,在1976年周总理逝世之后,
忧心于“巨星殒落,大厦将倾”,与朋友在温州最高建筑邮电大
楼挂出巨幅挽联。在当时,这是一个带有异端味道的行动。
  诸如此类的行为,使工人徐永光引起有关方面注意。“四人
帮”一倒台,其爪牙从组织上被清算,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徐永
光被举荐到了团中央。
  那是1978年6月,共和国即将出现一个伟大的转折:结束“文
革”,走向改革开放。
  从团中央组织部长之位离任,去当“乞丐头儿”,依然咄咄
逼人
  记得有人对红卫兵那一代人轻蔑地说:“那是喝狼奶长大的
!”然而,当年纷乱矛盾的极“左”说教,实在漏洞百出,即使
是在精神上喝过“狼奶”的人,只要不惮于独立思考,只要人格
上独立不倚,是不难从迷惘走向觉醒,并成为承前启后的中国之
脊梁。
  徐永光就是其中的一个。责任意识强,把国家民族的命运看
得极重。他身上深深烙着他那一代人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烙印。
  “团员证争议”,很能体现徐永光的性格:
  1988年,在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奇葆领导下,担任“共青团
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组长的徐永光,同时也担任着团中央组织部
长之职。他急切地期待着团的十二大能够通过他主持制定的《关
于建立团员证制度的决议》。当时农村青年流动加剧,原先那种
团员流动需县级团委开具介绍信接转组织关系的做法显然已经落
伍。实行团员证制度,团员只需持证证明自己的团员身份。这项
化繁为简、治瘫治散的制度性改革,在团内阻力颇大。有代表甚
至声称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否决团员证制度。
  徐永光感到极大的压力:这项改革受挫,意味着团的体制改
革付诸东流。为此,他决心“背水一战”,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
政治生命。他组织“支持派”与“反对派”辩论,还准备自己抢
话筒据理力争!他的行为甚至被传为“不择手段”。结果还好,
一项争议最大的议案,居然在表面的平静中得到通过,多数代表
投了赞成票。
  接踵而至的是团中央委员差额选举,徐永光以得票倒数第二
当选。朋友们为他捏了一把冷汗,而他坦然且欣慰,因为由他主
持起草的共青团体制改革方案在会上得以顺利通过。
  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的徐永光,此前是两年一个台阶,37岁就
成为正局级干部。然而从“团员证争议”可以看出,他那种咄咄
逼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个性,容易得罪人。徐永光自己也意识
到了这一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作“做官不得要领”。于是,
他选择了从局部突破的另一条路———到刚刚成立的中国青少年
基金会当秘书长。
  这是1989年3月。而青基会的第一项策划就是希望工程。看着
徐永光想方设法到处募捐,有朋友实在想不通:放着似锦前程不
走,去当什么乞丐头儿呢?“这家伙,真是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
义者”。
  希望工程:从艰难出生到无疾而终,徐永光十年无悔
  一个注册资金仅10万元的基金会,成立之后能干什么?开始
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徐永光与助手郗英杰、李宁、杨晓禹等一起商议。他几乎立
即想起3年前在广西下瑶寨时看到的惊人的贫困:一个村子居然没
出过一个初中生,现有的小学生辍学率超过90%———对,救助
失学儿童!这“灵光”一现,得到大家的首肯,这成了轰轰烈烈
、持续10年、社会参与度极高的希望工程交响乐的第一个音符。
  在科学的管理下,希望工程被一位学者评价为“腐败近乎于
零”,从鲜为人知走向如日中天。
  徐永光恐怕代表了中国较年轻一代人的智慧闪光,他们的可
贵处就在于,生命中的创新冲动完全是建设性的。希望工程就是
典型之作:创造性地唤起了民间的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将埋没
于市民社会的积极力量精心发掘出来。
  可是,徐永光又给了大家一个“没想到”:临近世纪之交,
他要终结希望工程———这是他和同事们的十年心血呵!他苦口
婆心地劝说想不通的人们,他显然是铁了心了。
  几年前一篇关于希望工程的报道中说:只要中国还有一个因
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希望工程就不会结束!徐永光也对朋友虔敬
地说:“希望工程是我的宗教!”
  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还余音绕梁呢,徐永光到底是怎么想的
?中国没有上不起学的穷孩子了?显然不是。在采访中,我将自
己的疑惑和盘托出,甚至问出“你是不是想自己全身而退”这样
不甚礼貌的话来。
  徐永光的一番话勉强说服了我:
  ———你说希望工程最大的效益是什么?是那区区16亿元捐
款?那点钱连修两公里地铁都不够。希望工程再成功,也不可能
救助所有失学儿童,它给我们的,决不是有形资产的积累,而是
树立了一种品牌、一种信誉,这种无形资产是无价的。
  ———希望工程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了一种神圣的象征,社
会对它的要求很苛刻,绝不能有丝毫缺失。然而任何事物都逃不
掉由盛而衰的法则,我们干吗非要等到一件美好的、神圣的物件
某一天“叭”地掉在地上成了碎片再撒手呢?到今天,希望工程
还比较完美,把它送进历史博物馆,让它成为一种理念、一种模
式,一座可供挖掘的精神宝藏,这价值与意义,远比再多救助几
个失学儿童要大得多。
  ———希望工程当年提出时,不仅老百姓,连教育部门都没
有意识到因贫困失学的现象有多么严重。而今政府和社会都警醒
了,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
  徐永光终结了希望工程,但青基会的事业还“未做成”。一
件件精彩的策划联翩而至: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保护母亲河—
——绿色希望工程、三辰影库租赁网建设、全国青少年国际互联
网络知识大赛……
  他在一步步实施对自己、也是对青基会的期望:开拓中国民
间非赢利组织的发展之路,推动社会文化、环境保护、崇尚科学
的不断进步。
  “我找到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舞台!”
  似乎雄心勃勃的徐永光,却就此话锋一转,说:“再过几年
,青基会再成熟一些,我就要退了,最好退到老百姓,或许可以
教点书什么的……”
  这就是徐永光的又一过人之处。
  点评
  只要你和徐永光打过几次交道,就会被洋溢在他身上的旺盛
的精力、对创造与成功的渴望、对冒险和新事物近乎非理性的狂
热、面对挑战时不可思议的亢奋所震惊。徐永光用了12年的时间
,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上升到了决策层,这段职业经历对他此后
的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使他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各种运
作规则,懂得如何与各种各样的人与部门“打牌”,掌握纵横、
斡旋、协调的技巧,获得了驾驭和支配各种资源的能力。
  职业生涯与平民背景所赋予徐永光的种种,对于在中国这样
的环境里,一个类似青基会这样的民间社团的生存和发展来说,
是至关重要的。
  康晓光(社会学学者)
  《华东新闻》 (1999年08月20日第1版)








黑龙江省公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电 话:0451—4655169

--
    感情是一个难以驯服的野马
    理智却是一个严厉的马夫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3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