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hampaign (原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马承源:一生但为文物谋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Mar 28 18:47:11 2000), 转信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五十年人物谱
马承源:一生但为文物谋(五十年五十人)
姜泓冰 沈燕华
1995年岁末,香港荷里活道。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和副馆
长汪庆正在“闲逛”。在一家古玩店,马承源盯上了一件形态别
致、制作精良的青铜器,的肩部刻有“王夫差吴金铸女子
之器吉”的12字铭文。按照古代礼制和常见青铜器铭文的惯例,
马承源推断,这是春秋晚期吴王夫差为一位身份低微的平民女子
专铸的酒器。而这女子,或许该是西施。
这也是吴王夫差礼器的首次被发现。古董商开价150万港币,
而当时上博账上仅存资金20万元。马承源多方设法,终于使香港
著名实业家何鸿章先生斥资购下这件,并捐献给上博。有人问
马承源,为什么一定要买回那只?他说:“这是件国宝啊,我
是搞文物工作的人,看到了而不想办法把它抢救回来,那么我上
愧对祖宗,下愧对子孙!”
在国内文博界,马承源是著名的青铜器及古文字权威、文物
鉴定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曾获美国洛克菲勒三世奖
、法兰西荣誉勋章。对上海博物馆职工而言,马承源则是备受尊
敬的老馆长———没有他,上博不可能有国内文物庋藏“半壁江
山”与青铜器藏品“世界第一”之誉;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美轮
美奂的上博新馆。这个说法虽有些夸张,却是记者几次从上博人
那里听到的原话。
解放后新上海博物馆开馆的第一位观众,30年后,成了上博
馆长
想不到,这位享誉国际的文博专家早年还是我党一位年轻的
地下工作者。
抗战胜利后,正读高中的马承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入
大夏大学,读历史,搞学运,因为上了“黑名单”,组织上把他
转移到苏北,进党校学习。
上海解放时,一身黄色粗布军装的马承源回到上海,干教育
,搞工业,从事思想政治和经济理论工作,还差点儿成了仪表厂
的公方厂长。在业余时间,他对文物古籍兴趣浓厚,常跑古玩市
场,能识金文。1952年,上海博物馆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天开馆
。还在教育局工作的马承源是参观上博的第一个人。老报人陈向
平为这样的人才“错位”而可惜,向当时的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彭
柏山推荐。于是,1954年,27岁的他成了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
任。报到那天,马承源早上7点多就赶到位于南京路跑马厅钟楼的
上博,眼巴巴地等着开门。当时心花怒放又迫不及待的心情,71
岁的马承源记忆犹新。那是他一生“得其所哉”的转折点。
近代以来,上海已形成了较为发达的文物市场,私人收藏丰
富。上海博物馆占了地利之先。建国初期,陈毅市长重视文物征
集工作,收到捐赠品,往往由市长出面送奖状、副市长出面设宴
感谢,并发给奖金。一些收藏大家如苏州潘氏、合肥李氏等,出
于爱国热忱,纷纷积极捐献。马承源和当时上博的专家、员工们
一起,努力摸清沉在民间的收藏家情况,动员捐赠;利用文物市
场,“拦截”、收购;“大跃进”中,到有色金属冶炼厂驻守,
“炉口夺宝”。建馆之初只有文物1.6万件的上海博物馆,到19
66年前后,在青铜器、书画收藏方面已大大跳了一级。
因为专心与文物打交道,在以后的一次次极“左”干扰中,
他被打上“白专”罪名,受过党纪处分,“文革”中甚至升级为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黑秀才”。“再怎么批判、罢官,
文物征集工作还让我做就行”,是马承源想了好久得出的结论。
北京来的红卫兵小将找上门来,博物馆赶紧自己组织“闹革命”
以保护馆藏。一些收藏家因担心而要求捐献,还有一些人被抄家
。马承源与馆长商议,以政府的名义与红卫兵组织联络,说明文
物是国家的财宝,不要破坏,博物馆可以“代管”。那段时间,
他们日夜守在博物馆,随时准备出发,清点、鉴定,向藏家和里
弄居委会说明情况,并出具收据、清单。“文革”后,不少藏家
看到安然度过劫难的藏品,感激复感慨,不少人当即决定,变“
代管”为捐献。
今生最大一本书不是“写”的
1964年,马承源组织编写的中国第一本彩版工具书《上海博
物馆藏青铜器》出版,很快被翻印流传于国外;他写的《中国青
铜器》是“文革”后研究青铜器的第一本通论性著作,牛津大学
随即翻译出版,影响极广,还是海峡两岸共用的大学教材;他主
编的《商周青铜器纹饰》和《商周青铜器铭文选》(4册)因见解
独到,成为专业人士案头必备书;《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
分册》和今年刚出齐的《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分册》(16册)
,更是本世纪最完整、系统的青铜器图录研究大全。一本本书,
一篇篇论文,一次次准确鉴定,渐渐确立了他作为青铜器和古文
字专家的地位。
然而,对马承源而言,他此生最宏大的一本著作却不是用笔
写出的。那就是崭新的上海博物馆。这部大书的“读者”,也大
大多于读得懂其文物专著的人。1980年,马承源率团到美国巡展
,在大都会博物馆台阶上伫立良久,回来就调整陈列,使上博内
部展室焕然一新,赢来赞誉。此后,每次出访,工作之余,他从
不去别处观光,就泡在各个博物馆中,不仅看展品,还要资料,
询问有关建筑设计、陈列室灯光、色温、玻璃橱窗反光处理等细
节,希望中国能早日有自己的现代化博物馆。申请报告写了一份
又一份,常有朋友善意地调侃:“新馆开始造了吗”。最终,是
他直接写信给市委书记黄菊,以不懈努力为上博赢来了今天的一
块“风水宝地”和5.7亿元的资金。
从1993年新馆打下第一根桩起,马承源一直“钉”在工地上
。这是一生最辉煌的梦想,他不允许有半点瑕疵。从选择建材到
设计陈列、保管,他都亲力亲为,画了部署图纸,又制展览小样
。60多岁的人,还常常上下脚手架,吃饭时间秘书总是把盒饭包
在旧棉袄里,再发动人们去找他。去出差时,他关照秘书每天打
电话汇报进度。访美归来,预知飞机将在晚上10点到达,因为第
二天一早要去北京开会,就约了馆里其他几位领导,晚上11点到
他家谈谈新馆,一直到次日凌晨3时多。他的办公室与新馆工地隔
开一条路,马承源特地买了一副望远镜,一空下来就举镜眺望。
一次,他对着外墙的花岗岩贴面看了很久,告诉日本的施工人员
,说两块石头间的接缝有误差,两条线不平行。对方不信,在他
的坚持下只好爬上脚手架测量,结果证实误差了几毫米。这下人
们可服了,叫他“马内行”。
为了“中国的一流的现代化博物馆”梦想成真,他付出了健
康代价。1996年10月新馆正式开幕前,在香港征集文物的马承源
突然中风,经积极治疗才得缓解。
“开瓶酒来喝喝”
不少上博员工“怕”马承源。因为他对工作要求严格,表情
也严肃傲然为多———因为陷在自己的思想中而对周围熟视无睹
。跟他出差,他眼里只有博物馆、文物,办好事就走,不为风景
名胜所动,缺少情趣。他自我放松的办法,不过是换一种文物摩
挲、换一篇文章写写。中风以前,他喜欢喝酒且酒量不错,海内
外的老朋友常常送酒。但他每次叫“开瓶酒来喝喝”,必是为了
刚为馆中收到了珍品、或新馆建设有了大进展。
然而,有机会走近他的人则说,他是个“老好人”,爽气,
讲情义。他至今记得那些对上博作过重大贡献的收藏家及家属,
每年至少去探望一次。他动情地说:“那些无价之宝,捐献者只
要卖掉一件,就足以让后人享受几代,我们能不感念关心他们吗
?”上博新馆投资中,有8000万元是募集来的,不少展品也出自
那些已经或正在成为上博老友的海外富商、名流的捐献。几十年
了,马承源和汪庆正等人,为他们作了多少义务鉴定,还以老朋
友的诚意,爽快地打开库房,请爱好文物的他们欣赏,相互切磋
。有了这些朋友的相帮和市领导的支持,上博才从香港和海外救
回了那一批批珍贵的文物:战国竹简、晋侯编钟、吴王夫差
、南北朝石刻造像……
今天,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上,已拥有21个门类60万件文物
、珍品达12万件的上海博物馆新馆,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一
个标志。马承源也卸了馆长之职,专心于学术,培养人才,依然
很忙。
《华东新闻》 (1999年08月18日第3版)
黑龙江省公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电 话:0451—4655169
--
感情是一个难以驯服的野马
理智却是一个严厉的马夫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3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62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