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hampaign (原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铁人”团长李国安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Mar 28 19:16:42 2000), 转信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五十年人物谱
   
“铁人”团长李国安

  新华社通讯员 张忠顺 傅永国 新华社记者 易俭如
  内蒙古军区给水工程团团长李国安,二十年如一日率领部队
在水源奇缺的北国边疆寻甘泉,在贫水区打出了千眼甜水井。前
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致信中宣部和总政治部,代表草原人
民为他请功。江泽民同志会见李国安时,勉励他“再接再厉,为
人民再建新功”。
  不料,一场大病险些使李国安再也站不起来。手术后,他未
等病体痊愈,又长驱24800公里,在北部边疆水文地质资料
空白地带艰苦跋涉寻找水源,谱写了一曲为民造福的英雄壮歌。
  (一)
  1993年秋天,李国安刚结束全军“创业在军营”报告团
在首都巡回报告,便登上了返回的列车。谁知刚上车,他腰疼病
发作,一头栽倒在车厢里。列车一到呼和浩特,驻军和地方医院
组织最好的医生会诊,诊断结果是“腰椎管肿瘤”,若不尽快手
术,可能导致终身瘫痪。内蒙古军区领导当即决定,送他到北京
治疗。李国安躺在担架上,一遍遍地叮嘱前来送行的团领导:“
要尽快把水文勘探规划拿出来,我病一好,就要去考察……”
  在解放军总医院,医生们为李国安施行肿瘤切除手术。这一
来,他的腰椎上就留下了一条永远不能痊愈的骨槽。医生嘱咐他
:“伤筋动骨一百天,一个月之内千万不能下地走动。”
  李国安身在病房,心系边疆。内蒙古西部有个叫白音查干的
地方。由于风沙进逼,原有的一口浅水井日渐干竭,边防官兵只
得每天派车到100公里外拉水,牧民们逐水草而居,远走他乡
去游牧。给水团钻井连官兵们风餐露宿,昼夜奋战,但是新井凿
到近300米打出来的水还是苦涩的咸水。为了让团长安心养病
,他们暂时把这扫兴的情况隐瞒下来,并收拾好行装,准备撤回
营房。
  然而,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在京治病的李国安一听着了急:
草原人民日夜盼水,打井的事不能停啊!他打听到一位边防军分
区司令员在北京办事,就急匆匆地找去了。当疼得满头冒汗的李
国安,一步一颤地来到司令员住地,司令员被李国安的一腔爱民
之心所感染,连夜赶到边防,转达了李团长的心愿。钻井连的官
兵重新安营扎寨,开展科技攻关,终于在亘古荒原上打出了昼夜
出水量达120吨的甜水井。
  可是,李国安却因这次过早过量的活动,导致伤口恶化,接
连抢救两天两夜,才转危为安。为使李国安能直立行走,医生不
得不在他的腰部围上一条15厘米宽的“钢围腰”。
  (二)
  李国安刚能下地走动,就办理了出院手续。然而,在北京的
家中他仅住了一宿,第二天便在妻子的搀扶下来到北京站,乘火
车回到他魂牵梦萦的给水团。
  李国安腰部围着“钢围腰”,弯不下腰,转不过身,连上厕
所都蹲不下。不能马上到边防,他就琢磨着为驻地群众打井的事
。(⑴⑶)
  大青山脚下有个蒙古族群众聚居的民族村,饮用水含氟量高
,村里打井没有钱,李国安与团领导商量,决定补贴部分资金为
村民打井。他拄着拐棍到现场勘察地形,选择井位。施工26昼
夜,他5次到现场。当井打到200米深时,出的水仍是黄的。
李国安心急如焚,食不甘味。一连几天几夜,他反反复复看岩芯
,查遍了测井资料,经过仔细分析,找出了水质发黄的原因。当
日流量近百吨的甘泉涌出时,村民们穿上民族盛装载歌载舞欣喜
若狂,而李国安却瘫倒在床上。
  大青山上还有一口被群众命名的“幸福井”,也是李国安带
领官兵们开掘的。这里海拔近2000米,群众吃水全靠毛驴到
山下驮,往返一次需要三四个小时。为了尽快解决吃水难,李国
安又披挂上阵。
  团队驻地离施工点虽然只有20余公里,但对大病初愈的李
国安来说,却是一段艰难的里程。为了防止颠簸,他在椅背上垫
上靠垫,又在“钢围腰”外面系上安全带。司机马世胜注意到,
连着好几天团长吃饭时手都捏不住筷子。这样的盘山路,李国安
来回跑了8次,带领连队打出了昼夜出水量达600吨的甜水井
。群众为了感谢给水团,在水井旁矗立一块高高的石碑,上面写
着:“吃水不忘共产党,时刻思念解放军”。
  在大病初愈的日子里,李国安还拄着拐棍,翻山越岭,对大
青山一带的水源分布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根据长期积累的
地质资料,分析得出了大青山是一座巨大山体地下水库的结论,
摘掉了这里“贫水区”的帽子,从而为保护大青山的植被和水资
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
  连战告捷,李国安又向着新的目标进击。
  去年6月下旬,李国安冒着弥漫的风沙和难耐的酷热,沿着
八千里边防线驱车出发了。其他团领导和工程师纷纷劝阻,他说
:“考察八千里边防线,是我当团长后的最大心愿,我必须亲自
去,掌握第一手资料。”
  沿途是连绵不断的山丘,沟壑纵横的山谷,一望无际的戈壁
。一路上,李国安穿戈壁、跨沙海、翻山脊、下冲沟,哪里地形
复杂,就在哪里找水。为了给物探收集第一手资料,他每天几乎
有1/3的时间徒步行走。那使不上劲的腰,每跨一个沟坎都十
分艰难。
  徒步艰难,乘车的滋味也不好受。路上稍有颠簸,那围在李
国安腰部的钢板就挤压着肉皮。为了减缓身体的颠簸,李国安又
用两根安全带把双腿牢牢地绑在座位上,双腿被勒得发紫,脚肿
得连鞋带都系不上。晚上疼得他彻夜难眠。随行的司机小马看在
眼里疼在心上,再也忍不住了:“团长,咱们吃这么大的苦,为
啥呀!”
  李国安没有吱声,而是摊开那张随身携带的地图。图上圈圈
点点显示,八千里边防线上的水文地质资料空白带,已经用他们
艰难的足迹填补了。109眼经过勘探的井位,星罗棋布在边防
线上。再看一看为筹建我军第一个水文地质博物馆展室而采集的
6麻袋各种矿样、岩样、水样标本,还有那240个水瓶里所装
的极其珍贵的线形玛瑙、红玛瑙、紫云玛瑙奇石……
  看着看着,小马的眼睛湿润了。李国安一边给小马擦泪,一
边说:“小马,这一路上,你可没少受累。现在,咱们可以自豪
地说,解决八千里边防军民的‘吃水难’,心中有底了!小马,
咱们一道唱支歌吧!”说着,俩人亮起嗓子引吭高歌。
  “茫茫人海,终身寻找,一息尚存,就别说找不到。希望还
在,明天会好。历尽悲欢,就别说经过了。每一个发现,都出乎
预料。每一个足迹,都令人骄傲……”
  嘹亮的歌声,在草原上飞扬。这歌声,抒发了李国安八千里
路寻甘泉的一腔豪情。





黑龙江省公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电 话:0451—4655169

--
    感情是一个难以驯服的野马
    理智却是一个严厉的马夫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3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