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aplio (RR10),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红卫兵档案>> 2-1、大串连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Mar 28 13:30:11 2002) , 转信
发信人: semture (MMM), 信区: Triangle
标 题: 红卫兵档案>> 2-1、大串连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2年03月27日21:43:26 星期三), 转信
发信站: 【广通影迷俱乐部】 (发表於 2001-09-26 21:42:7)
2-1、大串连
”本 发出了总动员令
早在1966年6月初杭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就这样表
达了他的想法:全国各地学生要去北京,应该赞成,应该免费,到北京大闹一场才高兴
呀!毛泽东要“天下大乱”,所以有此想法。
8月4日,汪东兴在八届十一中全会华东组会议上说:最近每天有上千学生、
上百批来中南海接待室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情况,若是一些是外地来的,实际上成了串
连。8月16日,陈伯达在外地来京学生群众会上讲话,他根据毛泽东在杭州讲话的精神
说:“你们这次到北京来,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首都来,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策源地
来,经过很多辛苦,不怕大风大雨,你们的行动很对!”陈伯达当时任中央文革小组组
长,他的讲话,实际上是大串连的一个号召和动员。
8月18日,毛泽东对红卫兵大检阅。毛泽东是个诗人,他的浪漫气质使他选
择了大检阅的方式来发动群众,而大检阅确实也使刚刚兴起的红卫兵运动迅速掀起了第
一次浪潮。
大检阅后,各地红卫兵纷纷发出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声:“我们也要到北京
!我们也要见毛主席!”
于是,北上,南下,西进,东征。大串连轰轰烈烈兴起,红卫兵一次又一次
地被接见,被怂恿,被煽动。大批量青年学生从全国各地云集北京,虔诚地等待毛泽东
的接见,然后,他们又把革命的“火种”带往神州大地的四面八方。
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组织外地高等学校革命学生、中
等学校革命学生来北京参观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此《通知》中说:
“外地高等学校(包括全日制和半工(农)半读高等学校)革命师生,除了
有病的、已经来过或有其他原因不能来的以外,都可以组织来北京参观;高等学校教职
工可按每50名学生选出革命教职工代表1人参加。
“外地中等学校(包括全日制和半工(农)半读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中学)
按每10名学生选出革命学生代表1人;教职工按每100名学生选出革命教职工代表1人参
加。
“来京参观一律免费乘坐火车,来京参观的革命学生和革命教职工生活补助
费和交通费由国家财政中开支。
“到京后的伙食、住宿由北京市负责安排。在京时的饭费,由国家财政开
支。”
毛泽东常常突发奇想,做一番惊人之举。
1958年12月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批示印发《三国志》里的
《张鲁传》,并且写下长长的批语。毛泽东非常欣赏《张鲁传》中的置义米肉、置义
舍、以神道治病等作法,认为张鲁的五斗米道“带有不自觉的原始社会主义色彩”。入
道的信教者出五斗米,就可以吃饭不要钱,还有义舍可住,有神道治病,何其乐哉!毛
泽东大赞张鲁的五斗米道,是为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叫好,借古喻今,是毛泽东
常用的手法。
然而,效仿张鲁的五斗米道创办的人民公社“天堂”的神话,只是一阙让人
扼腕叹息的苍凉悲歌。
毛泽东的性格魅力在于他的永不服输。即使实践证明是失败了的东西,他也
能看到其成绩和光明的一面。毫无疑问,大串连中的“免费乘坐火车”、“饭费由国家
财政开支”等作法借鉴了人民公社的一些“经验”,目的仍是为达到“天下大乱”。这
样史无前例的《通知》,导致了数以千万人计的大串连。
经毛泽东批准大量印发的陈伯达1966年10月16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
说:
“大串连、红卫兵,这些都是群众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伟大创造。”
“大串连,这一直是毛主席极力支持的,并且主张把这种革命群众的革命行动大大推
广。”“这种串连,将使全国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各以相互交流,把全国文化大革命打
成一片,同时,可以使人们识别谁是真革命,谁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谁是真正的
毛主席的学生,还可以使人们识别什么是无产阶级司令部,而不是相反。”这里明白无
误地道出了支持大串连的意图。支持大串连,推广这种形式、这种方式,完全是为了鼓
动造反。
在学生大串连如火如荼之时,各地工人也纷纷到北京、到各大城市串连。交
通顿时十分拥挤,铁路运输不堪其负担,连车厢厕所内也挤进了六七个人,车厢下的弹
簧到了要断裂的程度。周恩来同中央文革小组商量,并经毛泽东批准,号召徒步串连,
号召有准备有计划的“长征”。可是只有少数学生徒步,多数学生依然乘车,周游全
国。大量的生活物资和生产资料难以调运,危及了国家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10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北京大中学校革命师生暂缓外出
串连的紧急通知》。11月16日、12月1日又连续发出通知:一律暂停乘火车、轮船、汽
车来北京和到各地进行串连。时届严冬,已有10万人挤到大寨,又有10万人挤到井冈
山,还不知有多少万人挤在韶山。天冷,粮缺,路塞,一些地方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
告急。军队动员了一部分部队连夜赶做大饼,并派直升飞机到大寨、井冈山空投大饼、
衣服、毯子。
在空投现场,成千上万红卫兵噙着热泪,连声高呼“毛主席万岁!”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对大串连的兴趣依然浓厚。1966年12月间,他提出了
在全国设立兵站以接待串连者。这个计划很庞大,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终于只好告
吹。但是毛泽东对大串连所寄予的厚望由此可窥一斑。
北上,南下,西进,东征……
当年的红卫兵们谁不记得那场规模空前的大串连?串连的往事和串连路上的
漫天飞雪搅和在一起,已被深深掩埋到了记忆深处,大串连的日子,是和充满浪漫气息
的青春联系在一起的,提起它,当年的红卫兵们谁都能讲几个动情的故事。在他们那一
代人的心中,这样的故事多如路边繁花,亮如天上星斗。
南方的一个小镇上,生活按部就班地缓慢推进着。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大检
阅的消息传到这里,已是强弩之末,但仍然还是掀起了一圈圈涟漪。刚跨进中学的5个
少年集合在昏暗的路灯下, 那脑 酿他们“长征”的宏伟计划。
老实说,对这场文化大革命,他们缺乏最起码的了解,连饱经沧桑的刘少奇
也感叹“老革命碰到了新问题”,这几个才十二三岁的孩子,又能苛求他们了解什么呢
?他们要去串连,说穿了,是图个新鲜好玩,是少年们对外部世界的憧憬和向往。
临到出发的前一天,他们才把这个秘密告诉家人。其中的一位家长坚决不
依,将少年反锁在屋子里,不许串连。可是这名充满奇思异想的少年却翻窗而出,冲到
长江边,扬言要投河,以死抗争。少年的家长跪在长江边,请求儿子回来,“有话好
说”。尽管如此,那个少年的家长仍落了个阻拦革命小将串连的罪名。
少年背着背包和他的几个战友一起出发了,然而他再也没有回来。在韶山,
少年死于一场车祸。当电报将这恶梦般的消息传回小镇时,少年的母亲当场昏死了过
去。
许多年之后,这位母亲仍然生活在儿子早夭的阴影中,她反复向人述说她的
懊悔:
“我真不该让他去的,我真不该--”南方的这座小镇,又多了一位现代祥
林嫂。
少年的故事很是平常,和后来在武斗中死去的那么多红卫兵相比,大串连中
的死者为数并不算多。更多的红卫兵高擎一杆“长征”的旗帜,在迷蒙的风雪中且走且
唱,不停地散发传单和毛主席语录片。大串连,是红卫兵们参加文化大革命的操练和预
演。
红卫兵大串连的洪流犹如春沙沙泛滥时涌出的条条山溪,迅速在全中国形成
了无数条布满红旗、红袖章的河流。北京、延安、井冈山、韶山、大寨、瑞金、遵义待
革命圣地聚集了密密层层的头戴身穿绿军装、头戴绿军帽的红卫兵。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1966年8月到12月,滞留在北京的红卫兵最多时达到250
万,大寨20余万,韶山40余万,井冈山茨坪仅三平方公里也聚集了20万,仅只有400个
铺位的井冈山大厦挤进了一万多人。夜幕降临,天空下着大雪,红卫兵们却三人合盖一
条被子,有的没拿到被子的,则六七个人围坐成一团,中间放条被子取暖,有的则干脆
在身上搭件衣服,将就着过夜……。
※ ※ ※
最幸运也最实惠的是北上到北京串连的红卫兵。毛泽东天安门城楼上的大检
阅,煽动起了他们心中潜藏的冲天豪情,天安门成了千百万红卫兵们心中最为向往的革
命圣地。
而且,北京是文化大革命的策源地,能一个子儿不花到那里串连,当然是件
幸福的事。对于南方的红卫兵来说,心中还有一个激动人心的秘密:到了北京,就能够
看见雪啦!有的红卫兵则一心只想着尝一尝北京烤鸭。尽管北京气候寒冷,天寒地冻,
但是上头有明文规定,“在接待站每个红卫兵可凭串连证领借一件大衣”,如此照顾红
卫兵,红卫兵的滚滚洪流更是从四面八方向北京涌来。
从内蒙古草原的牧羊少女,到西藏高原的翻身农奴;从天山脚下的维吾尔青
年,到图们江畔的朝鲜族小将……红卫兵跨越万水千山,聚集到了祖国的心脏--首都
北京。
一个红卫兵在讲述他串连途中的种种困难和险境,另一个红卫兵在汇报他家
乡文化大革命的情况;更多的红卫兵则来到清华、北大校园,学习革命经验,摘抄大字
报。
在接受过毛泽东检阅过的千百万红卫兵中,有一位来自西藏的翻身农奴,这
个17岁的红卫兵手捧一条雪白的哈达,口口声声说要亲手交给毛主席。那条雪白的哈达
上,有他们全村100多人的深重嘱托和签名。
然而,当毛泽东所乘坐的汽车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时,这位双手将哈达高高
举过头顶的西藏红卫兵才发现,毛泽东离他仍然十分遥远。他看见的毛泽东只是一点模
糊的影子,距离那么远,中间还隔着那么多人,这个全村人选出的唯一的代表,实在无
法完成乡亲们交给他的深重嘱托,他“哇”地一声,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当时的报刊上登载的一篇采访报道中写道:“时间啊,请你收住脚步;汽车
啊,请你开得慢些。翻身农奴的后代,西藏高原的红卫兵,要把人民救星毛主席多看一
眼啊!
在那‘百年魔 梏骢选暮诎等兆 里,他的阿爸被?毒的领主用马活活拖
死在戈壁滩上;他三岁那年,阿妈因为打碎了奴隶主的一个玻璃杯,就被打断了双手双
脚,含恨离开了人间。从此,他小小年岁,就成了这座人间地狱中的奴隶。是人民救星
毛主席指挥解放军进军西藏,使他和百万翻身农奴一起,翻身见到了太阳!今天,见到
了日夜想念的大救星,这个翻身农奴的后代怎么能够平静呢?”
这位红卫兵离开首都北京返回西藏之前,专门从住地跑到天安门的红墙下,
捧起一把泥土包进布袋里,他激动万分地说:“我要把这包天安门下的红土带回西藏,
撒在布达拉宫下。天安门和布达拉宫,是西藏人民最神圣电景仰的地方。”
※ ※ ※
10月25日,大连海院15名红卫兵举着“大连--北京长征红卫队”的旗帜出
发了。
一个背包,一个红袖章,一张尚未成熟的娃娃脸,却有与年龄不大相称的沉
稳和严峻。
他们此行,是要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徒步2000余公里,到达红太阳的身边。
经过近一个月的长 景 涉,他们终于胜利抵达目的地。为此,《人民日报》立即发出社
论《红卫兵不怕远征难》,文中写道:
“不坐火车汽车,徒步行军进行大串连,这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举……希
望各地的革命学生,在自愿和可能的条件下,也这样做。”
这样,一支支“长征队”组成了。有的红卫兵长征队索性按照当年红军长征
二万五千里的路线再走一遍,以示继承光荣革命传统的气魄和决心。
有的红卫兵甚至搞起了世界大串连,要把文化大革命的火种点遍全球。
1966年9月的一天,一辆国际列车在海拉尔被几十名红卫兵小将卧轨拦截。
列车喘着粗气缓慢停下,没等到车停稳,红卫兵一拥而上,挤进车厢,向苏联、东欧等
一些国家的乘客散发“红宝书”、语录片和红卫兵战报之类的传单,要外国人认真学习
毛泽东思想。列车被迫晚点5个多小时,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国际列车又才恢复
了正常。
同年11月4日,北京第100中学高三学生赵建军、武热河与北京56中学学生孙
智忠、北航附中学生瞿绍东4人,私自偷越国境进入越南,要求参加抗美援越战斗。
中国驻越大使馆将4名中国红卫兵到越南串连的消息报告了国务院,很快,
就接到了周恩来亲 是 署的电文:
“朱大使并告四位革命小将:
他们未经中越双方批准,私自越境,使我们感到为难。但他们在援越部队锻
练一个时期,在部队轮换时回国。如胡主席接见革命小将,应由大使陪同。请将4人姓
名、年龄、出身、家庭及住址等情况一并报来。此事下不为例。”
这种事,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外交上的被动。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气
候,这4名红卫兵的行动也被视作“革命”。此后,周恩来曾与陶铸等人谈过这方面的
问题。
陶铸找到周恩来那儿,皱着眉说:“听说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涉及国外,特
别是东南亚。”
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宣传毛泽东思想,不能强加于人。所以我们做什么
事情,一定要有全局观念。事情复杂,我们的头脑就不能简单。”
说归说,但是在毛泽东的大力倡导和直接支持下,红卫兵大串连的势头已不
可阻挡。
※ ※ ※
井冈山,红卫兵大串连向往的革命圣地之一。
据井冈山外事办公室保存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博物馆1966年的来宾登记表上反
映,红卫兵赴井冈山串连始于当年9月。
这个月到井冈山的有:东北农学院红卫兵、哈尔滨红卫兵、江西九江红卫
兵、桂林红卫兵、北京红卫兵、上海交大红卫兵、哈尔滨工学院红卫兵、井冈山共大红
卫兵、北京农业大学红卫兵、北京43中红卫兵、人大附中红卫兵、北大附中红卫兵、湖
南水利学院红卫兵、北京红卫兵战校、北京地质学院红卫兵等。
10月份的记载,顿显粗略,似有无法详细记载之难。月末的统计数字是:
“红卫兵共计40批,5743人。”显然,这个数字是不够完整的。
报告文学作家胡平、张胜友在《历史深思录——井冈山红卫兵大串连二十周
年祭》一文中,对井冈山红卫兵大串连的情况作了精彩详细的描述,文中写道:
“一夜之间,井冈山的肩头,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一道,承受了当
时中国最沉重的负荷;一夜之间,所有的机关、所有的商店、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学
校,有了压倒一切的任务。山上的中枢机构是红卫兵接待办公室,下设宣传组、秘书
组、生活组、保卫组。仅生活组,就配备50余名干部。接待办公室下辖17个接待站,在
茨坪就有7个。
」当 、拿山、厦坪、石狮口、罗浮、桐木岭、朱沙冲、黄坳、大井等处也分
别设有接待站。大部分接待站,由井冈山附近的吉安、泰和、荷花、宁冈、遂川、安
福、永新、永丰等县负责,每一个接待站由一个县来一套人马,从管理干部,到工作人
员、炊事人员,从搭棚到购置锅盆碗盏,全包了。所需经费和粮食,则由接待办公室拨
付。仅17个接待站的炊事员,加起来就有近千名。”
天南海北奔涌而来的红卫兵们走进苍茫的十万大山中,领略“苍山似海,残
阳如血”的诗画意境,心中的豪情又增几分。他们顾不得放下行李、落实住处,也顾不
得拂去满身灰尘、弄盆热水来揩把脸、泡泡脚,红卫兵们登上井冈山的第一件事,就是
来到博物馆中厅的毛泽东雕像前,齐声高诵《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
“毛泽东同志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天才地、创造
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巍巍五百里井冈作回音壁,那一字一句不像是从嗓子眼里流出来的,倒更像
是从血管里涌出来的鲜红的波涛。
背诵过语录后,一个个红卫兵在自己长征队的旗帜上写下各人的?字,“在
厅的两侧,摆满了献上的旗帜。谁都想让自己的队旗享有一个醒目的位置,占据更大的
面积。
为此,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收走一批。到大串连结束时,博物馆收到的旗帜,
叠在一起,下至地板,上至天花板,整整塞满了一个房间。”
大概是11月的最后几天,井冈山便下了第一场大雪。雪花纷纷扬扬,飘舞飞
扬,漫山遍野银装素裹,白雪铠铠,颇有诗情画意。尤其是那些广东、福建的红卫兵,
生平很少见到过雪景,更不用说大山区中的雪景了,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久久看着那
一派冰清玉洁的风光,流连忘返。
然而,欢乐很快被寒冷冲淡了。
气温迅速下降,树枝变成了一串冰条。屋檐下,长短不一的凌冰悬挂下来,
像是冬天寒冷的音符。红卫兵们躲进了接待站的竹棚子里,围拢在一堆堆嘶嘶叫唤的炭
火前,暖和一下哆嗦个不停的身体。
但是他们心中的热量似乎并没有降温。有消息说,毛泽东要来井冈山接待红
卫兵!
而且这消息被红卫兵战报的各种传单和号外喧染得有声有色。时间:12月9
日;地点: 钠 ;陪同参加接见的人员有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江青、陈伯达……。
各个接待站都在辟谣:毛主席不会来!毛主席不会来!我们没有得到这方面
的任何通知!
各个接待站都在疏导,乃至采取强制性措施,规定每个红卫兵在茨坪只能呆
两天,如果到时不走,就收回借的被子。
但是不取作用。先上山的红卫兵滞留下来,始终不愿离开这里;外省知道这
个消息的红卫兵已经到达南昌,不会不来井冈山;由南昌出发的红卫兵,到了吉安、拿
山,更是不能不上井冈山。
红卫兵固执地坚信,他们在运动初期在同工作组的斗争中遭受了那么深的压
抑,在步行串连途中经受了那么多的磨练,毛泽东不会不来接见他们!还有,毛泽东多
次表示要“重上井冈山”,如果今天在井冈山接见红卫兵,不是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吗
!
不能说红卫兵想得没道理。毛泽东是一个具有诗人气氛的政治领袖,诗的艺
术是象征的艺术。他能在武汉率领千万游泳健儿劈波斩浪,能在天安门广场大检阅动员
全国红卫兵向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奋勇冲击,又为什么不能来井冈山接见红卫兵,再来一
次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壮烈活剧呢?
毛泽东一定会来井冈山接见红卫兵的想法,如此根深蒂固地扎在上了井冈山
的红卫兵们的心里,“毛主席今天要来慰问我们红卫兵!”这话不知从谁的口中传出,
经过千百万红卫兵的耳朵和嘴,假话传得越来越像真话。终于有一天,一架运送治疗脑
膜炎药品的飞机在 坪降落下来,谣传多日的消息幻化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
胡平、张胜友在报告文学中写道:
“所有的眼睛都瞪着灰蒙蒙的天空,所有的耳朵都竖起来,力求捕捉到那非
同凡响的声音在大气层里引起的第一阵颤动……
“我们,还有这片人山人海,不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却胜似一个模子里
倒出来的。历史,还没有给我们认识自己、也认识同一代人的机会。
“世界上难有这样漫长的等待,世界上找不到这样耐心的观众。衣服单薄的
红卫兵们在零下二三度的旷野,等了半天,等了一天……
“那天上午,那片凝固了的、巨大的‘银幕’上,终于隐隐有了什么:由弱
而强了,是发动机的轰鸣声;由远而近了,是一架涂有八一红星军徽的直升飞机。
“顷刻间,那海,发生了海啸:‘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那
山,上下起落,左右错位,似乎是一座火山,即将要有一次伟大的爆发;那圈子,则像
一只四面受强气压挤压的脆弱的气球,随时都有可能破碎……
“直升飞机并没有立即着陆。它在低空作了多次的盘旋,那道道灼热的气
流,纷纷扫落树枝上的冰壳、冰凌,强大得像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在俯视人世间的芸
芸众生;它几次像是要着陆了,又猛地升上去,似乎又有蜻蜓般的小心翼翼,生怕让什
么东西吃了,或缠了去……
“身子向后顶去,脚板向前蹬去,解放军战士们的手拉得更紧了,彼此的五
指,宛如一道铁钩。
“这一刹那,站在高坡上的胡平看见,往前涌的人海扯出了后面的几个口
子,口子里都有结着一层薄冰的粪坑,粪坑里不断有闪避不及、被撞下来的红卫兵,其
势正如中国的改革者在1985年纷纷中箭落马!已挤到圈子边的张胜友看到:一个十五六
岁、操着宁波口音的红卫兵喊了一句:‘我要第一个和毛主席握手!’话音还未落地,
他和另一个红卫兵竟冲进了圈内,仅跑了七八米,许是被发动机喷出的气流那巫师般的
力量摄影住,他不动了,身体又往左侧了一下,旋即,飞机头部的螺旋桨劈将下来,一
股白色、粘稠的脑液似从高压水龙头里喷射出来,他的两颗眼珠子,也被打出七八丈
远……
“前面的红卫兵都呆住了!圈子内的另一个红卫兵更是呆住了,几秒,十几
秒……
足足半分钟之后,他走过去,双手捧起地上的一摊脑浆,将它们放回到同伴
的冒着热气的大半边脑壳里,似乎这样能够起死回生。
“上帝没有被感动。所有的欣喜,所有的痴迷,同时被螺旋桨劈得粉碎……
直升飞机运来的是几箱贵重药品——进口的阿拉明、新福林,还有血管紧张素等抢救休
克的针剂。
“红卫兵散去后,在这半边水田里,拾到了两大筐鞋子、袜子……
“直升飞机只能暂时停在了茨坪,螺旋桨劈坏了,在等着从南昌的向塘机场
运送新的螺旋桨来换……
“惊愕、愤怒的红卫兵们向空军造反了,他们誓死要揪出杀害红卫兵小将的
郐子手和幕后策划者……。”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毛泽东的挑战性格和造反情趣在红卫兵大串连中得到了一次满足。他自信他
代表着人民的利益、正义的事业和人类崇高的理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手,无论处于
什么样艰难险阻的境地,他相信自己支都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在他看来,文化大革命这
种形式很好。一次毛泽东曾对外国友人这样说:“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工厂的斗
争、文化界的斗争。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没有找到一种形
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
现在他自认为找到了这种形式,毛泽东高兴得不得了。大串连,红卫兵四处
点火,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终于成迅猛燃烧之势,这更使毛泽东感觉到兴奋。
早在大串连开始之前,一次讲到西安交大工作组限制学生打电话、电报、上
京告状时,毛泽东就说:“为什么不准包围省市委、报馆、国务院?西安交大不让人家
打电话,不让人家派人到中央,为什么怕人到中央?让他们来包围国务院!”在后来的
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说:“没有省委也不要紧,还有地委、县委呢。我看北京乱
得不厉害……”
这样的话,只有毛泽东才敢讲,也只有毛泽东才能讲,毛泽东有不同常人的
气魄,他曾经说:“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
们不干,谁干?”红卫兵要学习毛泽东,让天下大乱,让历史乱得斑驳陆离。
数以千万人计的红卫兵奔走在千山万水间,蔚为古今奇观。同时,北京的红
卫兵纷纷南下,散布文化大革命的火种。这些最早发起红卫兵运动的先锋,因为得天时
地利之便,对毛泽东和中央文革小组的声音听得最多,领会最深,他们的大串连也就有
着不同一般的意义。
每到一地,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贴大字报,搭辩论台,开展革命的大批判。批
判谁?
当然是批判当地的“黑省委”、“黑市委”。他们颐指气使的“天生革命
家”派头使许多人不满,连当地揭竿而起造反的红卫兵也被他们的革命阵势吓住了,连
代表一个省份的共产党最高层头头也能批斗?当地的红卫兵感到惊奇、疑惑和不理解。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向南下的北京红卫兵提出疑问,继而产生严重分歧。北京派出的红卫
兵先后在各地受挫。
在武汉,湖北省掀起了抓“南下一小撮”的活动,当地群众、红卫兵在辩论
台上与北京南下的红卫兵展开激烈辩论,随之“革命”升温,北京南下的红卫兵被围
攻、谩骂甚至被关押。
在上海,北京南下的红卫兵受到昼夜围攻。
在贵阳,数万名当地革命群众对南下的北京红卫兵层层包围。
……
但是,局势很快逆转,中央关于大串连的《通知》和中央文革首长们的讲
话,给红卫兵串连者们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反过来号召当地革命群众对操纵围攻北京红
卫兵的当地党政领导展开反攻。很快,北京南下的红卫兵和当地另一部分红卫兵联合起
来,形成极其浩大的声势。北京红卫兵犹如中国国内战争时期第二国际派来的“联络
员”,他们人数不多,权力极大,能耐也极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操纵掌握着当地
的运动势头。
11月4日,四川省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10月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会议
期间,北京来四川点火的红卫兵驾到,造了省委的反,三级干部会议停开,延长到12月
初才结束。
到了12月底,北京红卫兵进驻西南局机关和四川省委,局、省委负责人被拉
上街头轮番批斗。此时,西南局和四川省委的工作实际上已经中断。
12月初,北京聂元梓、蒯大富到南京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誓师大会,
他们号召当地红卫兵“踢开党委闹革命”,“要炮打司令部,矛头对准省党委。”果
然,南京市及江苏省的文化大革命烈火熊熊燃烧起来了。
除了批判之外,外出串连的北京红卫兵还有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大力宣传毛
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他们一次次发誓,要把全国变成一所毛泽
东思想的大学校,变成一片不掺任何杂质的红彤彤的汪洋大海。
这一想法最初是由北航“红旗”战斗队的红卫兵想出来的。红卫兵人人佩戴
毛泽东像章,手捧毛主席语录。在中央文革的支持下,他们组织各地红卫兵,在数天之
内,把全国各地大小街道的店铺门面、房屋墙壁统统涂上红色油漆,写上巨幅标语,连
小胡同里的建筑物也不肯放过。在商店、住房等处,红卫兵号召革命群众用红纸剪辑各
种忠于毛泽东的标志,贴上墙壁,大门也刷成了鲜红的颜色。在农村,则竖起一块块红
色牌坊,书写毛主席语录。那些在破四旧中已经改名的工厂、商店、街道、学校,则一
律都非得用红颜色书写不可。
“红海洋”开始泛滥,这种狂热的个人崇拜,其结果是形式主义盛行,造就
和影响了当时以及后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的社会风尚。宗教仪式般的“早请示晚汇报”出
现了;红小兵扛着红缨枪拦在路口,要过路者背诵毛主席语录的镜头出现了;一尊尊毛
泽东的巨幅塑像在城乡各地出现了……与此同时,一幕幕人间悲剧也重复出现了。一位
教师写标语发生了笔误,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坐牢20年;一个农民因背不出毛主席语录,
被绑押游街,他妻子因此投井自杀;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为把毛泽东画像上的 尘掸
掉,用手去扶那尊塑像的脖子,被说成“企图掐死伟大领袖”的恶魔,全家被押送下乡
改造……。
◎系暮煳辣挥邢氲剿堑目袢 和迷误会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如此恶劣的
后果。走过了文化大革命那一段泥泞的路途后,再回首当年的路,面对一枚枚青涩的果
子,他们无言,只有痛苦在嚼啃心灵,使灵魂难于安宁。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有这么一段论述:“产生各国人民运
动的,不是如史学家所想的权力,不是精神活动,也不是两者的结合,而是参与事件的
一切人们的活动,并且他们总是这样的结合的,即:最直接参与事件的人,负的责任最
小;反之亦然。”
在毛泽东要“天下大乱”的思想影响下,要那些当时才十七八岁的红卫兵先
行先觉,能预见由于他们的过失造成的严重恶果,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公正的。红
卫兵大串连,甘洒一腔热血,他们此时此刻的行动是迷狂的,是不计后果的。
※ ※ ※
井冈山上,造反的第一颗火种,是由东北农学院的红卫兵点燃的。
9月的一天,井冈山大厦前,十几个红卫兵和数十位于此数的当地干部、群
众,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辩论。
红卫兵一方的观点是:“炮打司令部!炮打井冈山管理局党委!”
与之对抗的观点是:“井冈山人不是阿斗,井冈山是文化大革命不需要外界
插手!”
针锋相对,火药味甚浓。一边是外来红卫兵,是毛泽东呼唤出来造反的“孙
猴子”;另一边是革命圣地井冈山的儿女,是从里红到外的无产阶级。双方都能从毛泽
东的语录中找到杀伤力极强的武器。
“吃共产党的饭,穿共产党的衣,进共产党的学堂,现在倒跑到井冈山上来
造共产党的反了!”显然,井冈山儿女们的生活节奏慢了半拍,他们似乎还不知道北京
的造反形势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辩论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愤怒的井冈山儿女情急之下,有人动手打人了。红
卫兵揪出几个打手,周围更多的人群一拥而上,说是劝架,推推搡搡中不断有人向外地
红卫兵暗送拳头。红卫兵跌跌撞撞后退。一场关于如何革命的争论演变成了街头地痞似
的打斗。
井冈山造反的第一粒火种熄灭了。熄灭得窝囊,让人总觉得不甘心。接待站
拒绝再留宿,当晚,这一行红卫兵只得怏怏下山。
11月,东北农学院的红卫兵再度上山。
这回情况不一样了。连毛泽东都在“炮打司令部”,井冈山党委岂有不许造
反的道理?
在罗浮,红卫兵首次揪斗了山上的一批领导干部。
在茨坪,红卫兵直奔公安局:“你们打电话去学院调查我们的成分、表现,
现在必须把黑材料交出来!”红卫兵听毛泽东的话起来造反,公安局却在背后整“黑材
料”,企图“秋后算帐”,红卫兵们的气愤可想而知。他们抡起斧头,把文件柜、办公
桌乱砸一气,木屑纷飞,纸张遍地。堂堂的无产阶级专政机关,在造反的红卫兵面前,
第一次丧失了威风。
在井冈山博物馆里,红卫兵在第一展厅的“八一起义”部分,涂写了“朱德
是个大军阀”、“贺龙是土匪”、“陈毅是老机(机会主义)、老右”等字句;在第三
展厅的一幅朱德毛泽东会师、成立红四军的巨型油画上,朱德的腿上被打了叉叉;在第
四展厅红五军坚持井冈山斗争部分,张贴了“这是为大阴谋家、野心家彭德怀歌功颂德
!”的标语;在几排起装饰作用的松柏木雕图案上,红卫兵发现12根叶针组成一圈,无
疑象征着国民党的党徽,当即撬下,作为一起严重的“反革命事件”,追查谁是设计者
及其家庭成分、社会背景;朱德题书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博物馆”横匾被倒了过来,并
书上“批判馆”三个大字取而代之……。
1967年1月,红卫兵正式封闭了井冈山博物馆。
揪出黑后台
1966年12月30日,晚10点。中南海小礼堂里,湖北省高等院校“赴广州专揪
王任重造反团”的红卫兵们一遍又一遍地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语录歌》和“谁
要不革命,就滚,滚,滚,滚它妈的蛋”的《造反歌》,等待陶铸的会见。
红卫兵的歌声在中南海上空回旋着。
时针指向11点。红卫兵不耐烦了,愤怒地喊道:“陶铸,快出来!”“陶
铸,快出来!”“快!快!快!陶铸快出来!”一阵有节奏的喊声过后,又齐声唱起了
《语录歌》:
“什么人站在革命人民方面,他就是革命派,什么人站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方面,他就是反革命派。什么人只是口头上站在革命人民方面而在行动上
则另是一样,他就是一个口头革命派,如果不但在口头上,也在行动上站在革命人民方
面……”
歌声停止下来,满脸倦容的陶铸刚刚结束了一个会议,匆匆忙忙赶到这儿来
了。
以下是红卫兵和陶铸的对话:
红卫兵:(呼口号)炮轰中南局!打倒王任重!打倒调和主义!打倒折衷主
义!……
陶铸:你们这种会议形式,对我是不恰当的,我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文革小
组成员,是接见你们。你们这种形式我不赞成。不能跑到中南海来闹事。
红卫兵:通令上讲得很清楚,我们要求解决问题,不是接见。
陶铸:你们觉得不是接见,这个会可以不开。
红卫兵:不开就不开。我们是要解决问题,被说成是斗争你,这个说法我们
不能接受。
陶铸:我现在是代表中央接见。你们80个人总不可能都谈,你们由5个人提
出问题,我来回答,如谈不完,还可再谈。
红卫兵:既然讲代表,就得15个代表。
陶铸:不行。原来讲座谈会是15个代表。
红卫兵:按你的要求,15个代表座谈,其他红卫兵听一听,算哪门子事儿?
看来,今天陶铸没有诚意。
陶铸:今天把江苏的代表都回绝了,怎么没有诚意?
红卫兵:是因为我们绝食才见到你。
陶铸:绝食我不赞成。你们要是不吃饭,我今天还不接见你们。
红卫兵:晓得这个样,应该不吃饭,看你出不出来见。
陶铸:别扯这个。今天讲5个,超过了5个就不讲。我来回答问题。
…………
红卫兵揪王任重的原因和背景已是一笔混乱的历史旧帐,梳不清理还乱。红
卫兵应用绝食的方式来求得陶铸的接见,其政治热情不能说不高亢,他们的全部过错在
于,整个红卫兵运动就是一场错误,于是红卫兵所有严肃的斗争(包括拿生命赌博的绝
食)就不仅显得微不足道,而且有些荒唐可笑了。
红卫兵不知道,仅凭他们的一腔热血是能于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重大课题
的。何况,由于他们所冲击的方向是错误的,他们的热血便像西班牙斗牛场上被刺倒的
公牛身上淌下的血液,只配遭到历史无情的嘲笑。
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例会上,陈毅在打瞌睡。朦胧中,陈毅感到有人在碰
自己的胳膊,他扭头一看,是叶剑英元帅。叶帅使个眼色,递给陈毅一张纸条,努努
嘴,没多吭声。陈毅戴上眼镜细看,叶帅递来的纸条上写着一首词:
串连炮轰何时了,
“展 知多少?
沙场赫?旧威风,
顶住小将轮番几回冲!
严冬过尽艰难在,
思想幡然改。
全心全意一为公,
共产宏图大道已朝东。
陈毅默读一遍,回过头来又默读一遍,心有所动。他提笔在信笺上飞快划了
龙飞凤舞的四个字:“绝妙好词!”后面的惊叹号又粗又重,浓缩进了陈毅此刻胸中的
激昂情感。
过一会,陈毅再次伸手,要过信笺,掏出笔记本,把信笺夹进笔记本中,叶
剑英明白,诗人陈毅一定是要唱和一首吧。
但是陈毅的诗始终没有唱和出来。红卫兵的冲击,使陈毅坠入惊涛骇浪中,
而陈毅不屈服的性格,更是激怒了红卫兵,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掀陈”高潮。
在北京外语学院的档案资料里,至今还保存着周恩来总理接见红卫兵的谈话
记录,其中1966年12月至1967年1月底,短短50天里,周恩来接见红卫兵达5次之多,累
计20多小时,谈话记录中,有一半的篇幅是为了说服红卫兵正确对待陈毅。陈毅生性直
爽、豁达,敢说敢做,不是周恩来用身体挡住那些明枪暗箭,恐怕十个陈毅也早已搁倒
了。
1967年1月19日晚9时,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北侧的窗户前,周恩来总理揭开紫
红色天鹅绒窗帘的一角,注视着人民大会堂正门前方万头攒动的红卫兵和卫戍区战士用
身体组成的警戒线。
坐在沙发上的陈毅,像头困在笼子里的美洲虎,再一次站起来说:“总理,
还是让我出去和小将们谈谈。”
“不行,我不准你去见红卫兵。”周恩来说。
下午,周恩来和陈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宾,还是被几万名红卫兵围困住
了。红卫兵一次次冲击警戒线,一遍遍呼喊口号:“打倒陈毅!”“交出陈毅!”3个
多小时过去了,这片由高音喇叭、手提话筒和几万条喉咙管组成的喧嚣声浪仍然没有平
息的迹象。
在天安门东侧,送面包和茶水的汽车不断开来,一队队红卫兵轮流到汽车旁
吃饭,同时,人民大会堂的几个大门仍被围得水泄不通。
周恩来心情沉重。一边,是要求造反揪斗的红卫兵;一边,是红卫兵要揪斗
的对象陈毅。周恩来知道,情急之下,红卫兵是有可能做出任何过激的行动的。
在一次揪斗会上,陈毅被叫到台前讲话,刚开口不久,会场发生了打斗,骚
乱中,一个腰扎皮带的红卫兵跳上主席台,重重打了陈毅一个耳光。在周恩来的保护
下,把陈毅带到了后台,骚乱才渐趋平缓。
还有一次,红卫兵当着陈毅和外国大使的面,把驻某国大使的皮鞋拉下,挂
在他的脖子上,硬是勒令他下跪、爬行,陈毅上去制止,红卫兵毫不理睬,还扬言要将
陈毅一起批斗。
这样的例子太多。周恩来觉得有责任要保护好陈毅。
。
负责警戒的卫戍区一位团长进来报告,第二道警戒线已被红卫兵冲垮,请求
调来武装部队。
周恩来断然拒绝:“不行。”
在这个时候调来武装部队,无异于火上加油。周恩来侧过头对陈毅交待:
“记住,不论发生什么情况,你都不准出去。”
周恩来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汉白玉的台阶上。借着广场上探照灯的光柱,他看
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
红卫兵挥舞着密密匝匝的拳头,砸向手挽着手的军人。此刻,一支骁勇善战
的军队,只得用自己的头和脸,去承受一场非战争的战争。那堵人墙微微波动着、颤抖
着,显然已经承受不住超负荷的压力,像洪水前即将坍塌的大堤。
周恩来心中滚过一阵复杂的感情,他猛地推开警卫员,走下台阶,扶起一个
头上还渗着血迹的战士。一道探照灯雪白的光从面前划过,冲在前边的红卫兵看见了周
恩来,飞向战士的拳头停在半空中,再也砸不下去了。
处理过无数错综复杂情况的周恩来,还从没有遇到过如此复杂的场面:
一边是红领章,红帽徽;
一边是红袖章,红语录。
周恩来深吸一口气,调理一下内心里的情绪,然后大步走过去,从一个军人
手中夺过手提话筒,大声向红卫兵喊话:
“你们今天一定要冲进人民大会堂,那就从我周恩来身上踏过去!”
周恩来的眼睛微微有些潮湿。他的声音在几万名红卫兵中间传送着,冲到前
边的红卫兵,一个个立信了,随即似湍急的江水打了个旋,往回卷去……。
“别往前挤了,停下,停下!”
“安静,听周总理讲话。”
红卫兵冲击的浪潮渐渐平息下来。
※ ※ ※
显而易见,红卫兵揪黑后台,是由中央文革小组指使暗示的。林彪、四人帮
两个反党集团被粉碎后,所陆续披露的大量材料证实了这一点,相信关注文革史的读者
也会关注这一事实,即:红卫兵只是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打狗棒的角色。狗打过了,打
狗棒也就被扔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 径 彭德怀的?况。
揪彭德怀,是由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最先提出来的。江青、康生全力支
持,王力、关锋一哄而上。
有后台撑腰,戚本禹亲自给当时北京名噪一时的“五大学生领袖”之一的韩
爱晶打电话,戚本禹说:现在文化大革命深入,你们可以到四川把“海瑞”揪回北京。
1966年12月的一个冬夜,成都市永兴巷7号彭德怀住宅被来自北京的红卫兵
包围了。
红卫兵翻墙而入,宣布中央文革的指示,要把彭德怀押往北京。
”本 ,党中央所在地,没有什么惧怕的。身经百战、突破过敌人无数次封锁
线的彭大将军,随红卫兵登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12月28日,火车抵达北京,红卫兵立即向戚本禹报到。当时,戚本禹正在人
民大会堂参加“碰头会”,他站起来,眉飞色舞地向与会者通报:“当代‘海瑞’彭德
怀已由红卫兵押回北京!”
周恩来一愣,迅速在心中作出决定。他站起来,说道:“此事由我来处理,
由我派人去接。”说毕,周恩来离开了会议室,亲自将彭德怀安置在京郊的一个军营
里。
在当时的情况下,连陶铸、陈毅这样步步紧跟毛泽东的干部都难逃批斗、挨
打的厄运,彭德怀作为人们心目中毛泽东的强硬对立派人物,其遭遇是可以想象的。错
综复杂的形势下,周恩来尽他的努力保护着一批共产党的干部。
彭德怀被监护后,于1967年元旦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
“主席:您命我去三线建委,除任第三副主任外,未担任其他任何工作,辜
负了您的期望。12月22日晚在成都被北京航空学院红卫兵抓到该部驻成都分部。23日转
北京地院东方红红卫兵。于27日押解到京,现被关在中央警卫部队与该红卫兵共同看
押。向您最后一次敬礼!祝您万寿无疆!彭德怀。1966年1月1日。”
这封信中有些字句的错乱,或许能证明彭大将军当时心中的惊恐情绪吧。
由于周恩来总理的保护,在1966年底到1967年的上半年,彭德怀虽然被关
押,但还没有受到后来那种非人道的折磨和摧残。1967年的酷暑季节,康生、陈伯达、
戚本禹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红卫兵领袖韩爱晶等,下达了折磨摧残彭德怀的指令。戚本禹
明确地说:
“你们要彭德怀交待反毛主席的罪行。他要是不老实,得对他厉害点,对他
不能客气。”
有中央文革的支持,红卫兵开会 径 彭德怀。年近七旬的彭德怀七次被“打
翻在地,踏上一只脚”,遍体鳞伤,惨不忍睹。
据北京卫戍区警卫战士向中央文革送交的一份报告中记载:“昨天北航开了
三四十人的小会斗彭德怀。会上打了彭德怀,打倒七次。前额打破了,肺部有些内伤。
明天还要斗。问韩爱晶为什么武斗,他说中央文革小组讲‘不要武斗,但对群众不要限
制太多(意不大武斗即可)’,并说总理的‘五不’指示是过时的,中央文革是最新指
示。”
在一份《关于彭德怀的监护情况》的原始资料中,对彭德怀的情况有这么一
段记录:
“自19日参加斗争会后,食宿大大减少,精神很苦闷……进室后就躺在床上
休息,胸部疼痛,呼吸困难,不断发出 ビ 哎哟的声音,当晚未吃饭,不能吐痰。让他
写材料时说:‘我现在不能写。’我们说,那不行。他又说:‘写不了,要不杀头算
了。’到22日精神稍好,起来后有点发牢骚,不断出长气……又躲在床上,但一夜未睡
好。20日说:‘今天胸部疼的面积扩大,而且又重了些,从床上起来很疼,也非常困
难。起时需要哨兵拉我一下,不然就起不来。’经医生检查胸部左右两侧第五根和第十
根肋骨骨折,脉搏和血压都有增加。”
在为样一种危难的处境中,彭德怀依然忧国忧民。一天看《人民日报》,一
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天的《人民日报》上登了一条消息,说到国际市场上销售镁
的情况,彭德怀浮想连翩,忍不住起身写信:
“总理:前日阅《人民日报》……因而记得去年四月到石棉矿厂(安顺场下
游20公里)考察时,该厂矿渣很好,堆积大渡河两岸,未曾利用,已流失不少。此种矿
渣含大量钙镁,其次是磷,还有其他矿物质。加工后即成钙镁磷肥,用于农作物的底肥
是很好的。石棉矿渣(矿余)占95%,年产四五十吨,设备简单,成本当然是很低
的。……此事可能被搁置。小事情本不应打扰您,但我不知应告何人,希原谅,顺祝您
永远健康。石穿。1967年4月20日晚。”
石穿是彭德怀的号。彭德怀信奉“水滴石穿”的哲学。他忧国忧民,身处厄
境还在想着钙镁磷肥。遗憾的是,现在红卫兵也在忧国忧民,在红卫兵的忧国忧民面
前,彭德怀的忧国忧民似乎太微不足道,应该让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7.33.3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7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