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文摘27.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Oct 17 19:39:13 2000), 转信

转信站: whbbs!ustcnews!ustcbbs



                重新评价林彪

                 ·马怡阳·

◇ 中共历史又.....


  中共史上的最大谜案——林彪元帅的千秋功罪,在他故去二十年后,突然出现戏
剧性的转变。去年七月一日,在中国大陆公开放映的超级战争巨片《大决战》中,被
毛泽东定性为“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和卖国贼”的林彪,
又一次成为伟大的军事家和革命家,获得中共现体制的重新肯定。

  这部反映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三大战役的巨片,投资六千万人民币,动用兵
员十二万众,摄制过程两年半。全片共分三集,长达十一小时二十分钟,超过苏联的
《解放》(九小时),日本的《战争与人》(九小时)和美国的《战争风云》(十一
小时),创下世界同类战争巨片的纪录。

  影片第一集甫一放映,便因为对历史人物林彪的重新肯定而轰动海内外。影片再
次创下中共修改历史,史为今用的记录。过去,林彪生前死后的历史已被篡改过两次
:一次是林彪在文革中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时,御用文人将林彪变成中共军队的创建
者。一九二七年秋,毛泽东、朱德两支武装在江西井冈山会师,创建了红军,被修改
为毛泽东林彪井冈山会师。而事实上林彪当年只是红军中的一名营长,只有二十多岁
。传闻后来朱德在人民大会堂看到“上井冈”的著名油画时,不知道自己已被人家施
了换头术,还对护理人员说:“这油画画得不好,我当时没那么年轻。”

  第二次是七一年林彪死后,中共又篡改“平型关大捷”和“辽沈战役”的历史。
笔者当时正在小学就读。记得某一天语文课上,老师突然命令大家拿出铅笔刀,将课
本中“平型关大捷”一文裁掉交给校革委会焚烧。老师宣布林彪已经不是毛主席的接
班人,而且平型关之战不是林彪指挥的。林彪事件给文革中的中国强烈的震撼,使人
民从革命的狂热中清醒过来,开始了怀疑与思考。

  虽然《大决战》对林彪的重新肯定并非正式的红头文件,但它所显示的意义极不
寻常。整个影片的构思由中共第二号实力人物杨尚昆发起,由军委秘书长杨白冰亲自
肯定林彪,由少将萧穆挂帅为拍摄总指挥,并获得邓小平、王震等人的支持。根据国
内军界人士的透露,整个影片的主要用意,便在于肯定林彪的历史功绩和对中共军队
建设的贡献。

  从中国的一切出版物上消失了二十年后,为什么已故的林彪突然冒了出来?是中
共的老将军们突然良心发现,要为林彪平反昭雪吗?不会,包括杨尚昆在内,目前在
台上的军方将领,大部份都在文革中受过林彪的排挤。不难看出,肯定林彪的目的在
于安抚军方对杨家将控制军权的不满。杨家将希望籍着肯定林彪,来收编他留在军中
的庞大的四野力量。

  《大决战》肯定林彪的历史地位不是第一例。两年前军史书籍《雪白血红》发表
后,便肯定了林彪对辽沈战役的贡献,结果遭到文化部长贺敬之的批判,要惩罚作者
。结果杨尚昆的弟弟杨白冰出面干涉,保障了作者的安全。杨白冰的用意很明显,是
要拉拢林彪四野在军中的力量。杨尚昆在《大决战》第一部的首映式上讲话时说:“
不能因为林彪在晚期走上反党道路,就一笔勾销他在历史上的作用。”“说林彪对战
争术一无所知是不正确的,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我认为林彪打仗很有一套。”

  杨尚昆的讲话获得军内特别是四野将士们的普遍好评。其实,在中国从未有谁怀
疑过林彪的军事才华。中共军队在抗日光复后对国民党多次战争胜利,都与林彪个人
的战争指挥艺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林彪指挥的四野,在东北赢得对国民党的第一个
战役——辽沈战役。并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

  “解放”后林彪从国防部长一直做到由党章规定下来的毛的正式接班人。在文革
初期,毛泽东籍着林彪和四野力量,才成功地压倒了刘少奇和邓小平,并平息了由陈
毅、徐向前等军方将领发起的不满文革的“二月逆流”。林彪势力的迅速膨胀,使晚
年多疑的毛泽东起了戒心。同时,林彪本人看到文革造成的灾难,和与苏联的紧张对
峙的危机,也开始对文革不满,准备纠正毛泽东的做法。

  时隔二十年回头看林彪与毛泽东的权力之争,当可以理清一些历史迷雾。被中共
党史称为“第九次路线斗争”的林彪、陈伯达反党集团,事实上是第一个挺身而出,
试图挽救文革灾难的共产党异化力量。从六六年到六九年,中国内部进行着惨烈的文
革,国家机器陷于瘫痪,国民经济逐年下降。在外交上,中国同时反对美国和苏联,
已引发苏联对中国进行核摧毁的杀机。毛泽东本人仍然执迷不悟。在这样的危机面前
,林彪遂萌发取代毛泽东,挽救中国命运的政治企图。

  一九七一年三月,林彪集团制定了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改革计划,题名
为《五七一工程纪要》。在《纪要》中,林彪对毛泽东的文革路线,进行了第一次全
面的批判。他指出:当代中国已成为“披着社会主义外衣的封建王朝”,要对“毛泽
东制造的一切冤案平反”。在国民经济方面,林彪认为毛泽东的错误路线使中国老百
姓生活品质下降,“国富民穷”,“生产长期停滞不前。”“五七干校等于变相劳改
”,“知识青年等于变相失业。”林彪等人制定了军事政变计划,要刺杀毛泽东,并
在广州另立中央。

  《五七一工程纪要》是中共党高层第一个修改毛泽东路线的改革计划。尊重历史
,我们应当给予林彪中共党内第一个改革家的名誉。如果林彪的计划成功,中国的文
革浩劫,会提前五年受到制止。七五年邓小平重新上台所施行的一套恢复生产力的政
策,与《五七一工程纪要》如出一辙。足见林彪的政变和改革计划,实际上代表着中
共党内制止文革灾难,挽救国民经济,恢复社会秩序的普遍要求。

  林彪是中共少见的军事奇才之一。也是中国政治中的一位畸形发展的人物。他一
九0七年生于湖北黄冈,又名林育容。一九二五年从长沙步行四百里,投奔广东革命
政府,黄埔第四期毕业,并加入中共。曾任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八路军一一五
师师长。抗战初期一九三七年在山西平型关指挥战役歼灭日军三千多人,是为第一场
对日大军团作战的胜利。当时林彪采用机动和伏击战术,利用山地抑制了日军飞机,
火炮和坦克的优势,是一次以低劣装备战胜精良敌军的范例。

  在国内战争中林彪指挥的辽沈战役,更是一次成功的战争范例。国共双方投入的
兵力第一次超过百万人,战斗十分惨烈。林彪首先切断平沈线重镇锦州,使在东北的
五十万国军失去后援,遂决定了整个战役的结局。在长春一役,城中的百姓因饥饿而
死者便高达十五万人(见《雪白血红》),是为整个国共内战决定性一役。

  中共党史对林彪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文革时代。说林彪在四九年以前便反对党中
央,是一种牵强而无人信服的政治宣传。战争时期林彪除担任抗大校长外,一直率领
他的军团在外,远离中共中央的政治斗争旋涡,只是一个边关大将。

  中共建国后头十年,由于身体多病,及深知毛泽东的兔死狗烹术,林彪为了避免
成为韩信,在五十年代深居简出,鲜少在政治场合露面,与中央各派系均保持良好的
关系。直到一九五九年彭德怀事件发生后,才在毛泽东的要求下涉足政坛,担任国防
部长。

  六十年代中共权力斗争和国家发展方向均出现激烈动荡。在毛刘周朱陈林邓七大
巨头中,从事国家建设的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均对毛泽东大跃进的做法
不满,联合进行经济调整。毛泽东的个人威信,已降到遵义会议以来的最低点,被迫
退居二线。毛泽东开始起用爱将林彪,决心以武力为后盾夺回失去的领导权,巩固自
己的地位。于是,过去无甚政治抱负的林彪,突然面对一个大好的政治机会,可望成
为中国的第二号人物。

  当时林彪虽然对毛泽东的政策另有看法,但在他的处境别无选择:支持毛泽东便
可登峰造极,不支持毛泽东,势将在日后遭到毛的报复和整肃。林彪自然地选择了前
者,于一九六三年在军队中掀起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运动,再通过“全国学人民解放
军”运动,将毛的威信重新树起,并在全国的工厂农村建立起庞大的民兵武装。毛、
林联手搞的政治激进主义和个人崇拜,终于使极左政治泛滥,导致了日后的十年文革


  文革中毛泽东与林彪的合作十分协调。林彪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无恶不做,同时迅
速扩张自己的势力。在一九六九年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林彪成为毛泽东的法定接
班人被写入党章。只要毛泽东一死,林彪将会按照党章的明文规定,成为中国的国家
元首。因此,“革命创造的无边的可能性”使林彪的权力欲从五十年代的压抑到六十
年代末的恶性膨胀。于是,毛与林之间的权力斗争突然激化。双方都想把对方当做替
罪羊,结束文革的无政府状态。一九七一年三月林彪集团制定了否定文革的“五七一
工程纪要”,准备发动武装政变,不料毛泽东已有所警觉,遂联合周恩来的势力开始
安排清除林彪的势力。九月十三日,按照中共公布的破绽百出的说法,林彪政变未遂
,乘坐一架三叉飞机投奔苏联,因燃油不足,坠落在外蒙境内温都尔汉。林彪及其妻
子叶群、儿子林立果和八名随员全部死亡。

  林彪之死至今是一个历史之谜。但如何评价林彪,则是对当前中国政治有着重大
现实意义的问题。从七三年批林批孔运动透露的讯息可知,不同于中共许多第一代革
命家对革命原则和主义的忠诚,林彪的思想和信仰,是马基雅维里的权术政治加孔夫
子的儒家哲学。结果,两千年前的孔夫子陪着他受尽大批判之苦。

  林彪是中国本世纪大革命产生的一个畸胎,身上有许多难于解释的矛盾之处。他
在建国的最初十年内,似乎对权力无甚兴趣。可是文革乱世一到,他又如鱼得水般地
角逐权力。他在文革前期极力支持毛泽东的革命极端主义,但后来又第一个站出来要
制止毛泽东的胡作非为。他一生效力于中共的阶级革命,但骨子里却信仰着“克己复
礼为仁”的儒家传统伦理。林彪事件,林彪之死以及林彪现象所揭示的中国社会的扭
曲和矛盾,是中国当代政治史上的一大迷思,一个难于定论的课题。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邮件网关 [cwhuang@seu.edu.cn]
※ 修改:.zcm 于 Oct 17 19:37:39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