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skcover (⊙生活终有不如意≮<),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毛泽东文革理论的得失与“现代性”的重建(注释)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Aug 31 18:30:31 2000),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hilosophy 讨论区 】
【 原文由 camels 所发表 】
 注释
[1] 费孝通,《行行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第 24 页。
[2]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王山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164 页。
[3] 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第 1 页。
[4] 李锐,同上注,第 233 页。
[5]Andre Malraux, Anti-Memoirs (New York, P.373, 1968).
[6] 转引自王绍光,《理性与疯狂》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第 19 页。
[7] 王力,《现场历史:文化大革命纪事》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第 67 页。
[8] 转引自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三联书店, 1988 年,第 36 页。
[9] 梁漱溟,“两年来我有了哪些转变”,《梁漱溟全集》,第六卷,第 869-870 ,山
东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10] 转引自梁漱溟,同上注,第 870 页。
[11] 同 [8] 注,第 49 页。
[12] 王占阳,《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 143 页。
[13] 同上注注第 143 页。
[14]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 ? 的回顾》 ( 上卷 ) ,第 65 页, 1991 年。
[15] 这一结论是王占阳先生根据大量考证做出的。同 [12] 注,第 637 页。但据胡乔
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11 页记载,不提“毛泽东思想”是因
苏联反对。
[16] 邹谠,《 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第 74 页。
[17] 李泽厚,同 [8] 注,第 85 页。
[18] 王绍光,同 [6] 注,第 38 页。
[19]Richard Kraus, Class Conflict in Chinese Soci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89-142.
[20] 邹谠,同 [16] 注,第 85 页。
[21]当然,文革中也有不少正面制度建设的萌芽,如1970年的财政分权化和乡镇企业的
发展等等,但总的来说,是“破”大于“立”。
[23]Blumenberg在中文世界里不如哈贝马斯那样为人所知,但实际上Blumenberg是比哈
贝马斯更具原创性的当代德国思想家。可参见哈贝马斯本人对Blumenberg的讨论,载Ju
rgen Habermas,Postmetaphysical Thinking,MIT Press,1992,pp.206-224
[27]哈佛大学法学院Roberto Unger 教授曾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发现
用于解释具体历史现象时,它“既过宽,又过窄”。见Roberto Unger,Social Theory
,198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101-109。如果只用“工资劳动”来定义“
资本主义”,则中国宋代就可以算“资本主义”,但若加上“工业资产阶级”的限制,
则英国也不能算作“资本主义”。
[28]Ellen Wood 的The Pristine Culture of Capitalism(verso,1991)一书生动地
记述了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关于英国何时形成“资本主义”的辩论。其中观点
之一竟然是说英国1970年才达到“资本主义”!这一辩论表明,“国家”理论是马克思
主义中的薄弱环节。
[34]实际上,毛泽东的错误也并不简单。研究庐山会议的中外学者承认,在庐山会议之
前的郑州会议和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已在强调纠正“浮夸风”。后来庐山会议忽然转而
“反右”,与彭德怀历史上与毛泽东的纠葛和彭德怀刚从苏联访问回来,不无关系。毛
泽东并不是简单的全然不顾“客观约束”的“唯意志论”者。
[41]引自王力,同[7]注,第103页,这是毛泽东73岁生日(1966年12月26日)时的重要
谈话。毛泽东从来不过生日,这次过1966年生日是意味深长的。
[43]毛泽东历来倒是主张“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戴晴女士的《王实味与野百合花
》中记载,毛泽东事先是不知道王实味被杀的,事后他又多次追究贺龙的责任。问题在
于,“不可侵犯权”在毛泽东那里没有制度化。
[44]“平等的保护”是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第一节的重要内容。Roberto Unger将它
扩展为更一般的“不稳定权”。见Roberto Unger,The Critical Legal Studies Move
men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45]费孝通先生形象地将这种国有产权束的分离与重组叫做“一厂两制”。同[1]注,第
409页。
[46]参见拙作《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
[47]林克,徐涛,吴旭君,著《历史的真实——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证言》,香港利
文出版社,1995年,第250页。
--

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
        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172.111]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Asboy.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