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skcover (⊙生活终有不如意≮<),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文革”中点校二十四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Sep  8 07:43:19 2000), 转信

“文革”中点校二十四史
刘进宝
  中国的文化有所谓“避讳学”,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已是司空见
惯之事。但还有一种“避讳”,即为仇者、敌人,甚至犯了错误的人
“避讳”,将他们的贡献,或正确的见解也一笔带过,甚至抹煞。
  众所周知,“文革”时期,中国的出版业除了领袖、伟人的著作
和儒法斗争等配合“形势”的出版物外,其他能够出版的寥寥无几。
但有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却是在这一阶段校点和出版的,这就是中
华书局版的标点本“二十四史”。
  为什么能在“文革”中集中大批的史学界一流专家汇集北京、上
海从事“二十四史”的点校整理呢?以往的文章、著作中,都只说是
毛主席、周总理关心的结果,包括许多当事人的回忆,也是语焉不详。
最近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顾潮女士的专著《历劫
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一书,才对其中一些细节得以明了。作为顾颉刚先生之女顾潮,已出
版了《顾颉刚年谱》、《顾颉刚传》,这次又以第一手的资料撰写了
这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传记。
  据顾潮女士提供的资料,1971年4月,北京召开出版会议,由于毛
泽东主席对于历史的偏爱,姚文元便在会上提出了二十四史的标点工
作。在“文革”以前,只有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
书》、《三国志》得以标点出版,4月2日,姚文元在致周恩来总理的
信中,提出此时应继续完成其他未标点的史书,以“作为研究批判历
史的一种资料”。当日周总理即在信上批示:“二十四史中除已有标
点者外,再加‘清史稿’都请中华书局负责加以组织,请人标点,由
顾颉刚先生总其成,究如何为好请吴庆彤同志提出版会议一议”。4月
7日,国务院办公室主任吴庆彤及国务院出版口、中华书局领导并中国
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顾颉刚先生所在单位)军宣队领导到顾颉刚
先生家中向其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随即顾先生便根据自己所了解的
情况开列了工作名单,但他不知其中有几位已在“文革”中去世,如
陈寅恪、蒙文通。29日,顾先生出席“廿四史”及《清史稿》标点印
行工作会议,会上讨论了他的计划书及中华书局的计划,决定抽调人
员集中到北京、上海两地,组成两个标点组,各承担若干部,分头进
行。每史都指定一个负责通读复阅,以统一体例。各史校点完毕,由
顾先生总其成,审查定稿后,由中华书局出版。
  5月中旬,毛泽东批准了这次会议所拟定的工作计划。由于有这一
尚方宝剑,中华局局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了许多史学界名流,如唐长孺、
翁独健、王仲荦、白寿彝、郑天挺、邓广铭、吴泽、罗尔纲、陈述、
王毓铨、孙毓堂、张政、启功、周振甫、阴法鲁等,参加了这一工
作。在当时特殊的政治形势下,“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在客观上
便保护了这些学界名流免遭批斗与专政的厄运,因为有些学者就是从
“牛棚”、“五七干校”中借调来的。因当时顾颉刚先生已年近八旬,
再加上体弱多病,以后整个“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校点工作,
实际上是白寿彝负责,并成立了点校组,由白寿彝任组长,赵守俨、
吴树平任副组长,唐长孺、翁独健、陈述、王毓铨等各史专家分工合
作完成的。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校点,从1971年5月开始,经北京、
上海两地80多位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于1973年底校点完毕,至
1978年全部出版。
中华读书报1999.10.27.

--
    I am watching you sweat as you run through the terrain, 
and then slowly without remorse, without a flinch, without 
a second thought I pull the trigger.

                    ------------    A Sniper tale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11.12]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Asboy.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7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