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文化大革命研究专辑(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Oct 17 19:47:22 2000), 转信

~~~~~~~~~~~~~~~~~~~~~~~~~~~~~~~~~
             文化大革命研究专辑
       目录(zs9702a,zs9702b)
~~~~~~~~~~~~~~~~~~~~~~~~~~~~~~~~~
       文化大革命与中国农村政治的民主化
                   ——北方农村文革中的变迁         司养眼
       文革所处的世界和历史时刻
         --文革群众运动发展与结束的原因另探   萧喜东
       毛泽东文革理论的得失与“现代性”的重建    崔之元
       我在台湾所体验的文革             陈映真
~~~~~~~~~~~~~~~~~~~~~~~~~~~~~~~~~
 订阅、稿件、问题和建议等寄:chinaway@idt.net
—————————————————————————————————
 《中国与世界》万维网地址:http://www.chinabulletin.com
—————————————————————————————————
  ◎1997《中国与世界》 总第四期,一九九六年十月一日创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91-9562
 【编者按语】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主流舆论和主流学术界,对文革的评价走到了一个“~
彻底否定”的简单片面的极端。文革是“十年浩劫”、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
 时期”、“文革把中国的经济带到了崩溃的边缘”等等论断,在中外媒体和主流~
 知识分子话语里,已经被接受为天经地义的真理;把道听途说当事实,把个人感~
 情当历史,用这样的方式来解释一场人类历史上重大复杂的事件,竟能象《圣经~
  和中国八十年代初的伤痕文学相似,海外的“文革受迫害文学”近年有泛滥~
 之势。诚然,许多受过迫害或是目睹过亲友受迫害的人确实有理由根据自己的经~
 历陈述出遭受不公正对待的史实。但是仅仅因为有受迫害的经历并不等于就有资~
 格成为解释文革的权威;受迫害者个人经历的故事也无法用来说明这场牵涉到亿~
万中国人的命运、对中国与世界都发生重大影响的事件的全部意义。“受迫害文~
 学”中所表达的政治理念,更应加以分析批判,因为受迫害的经历并不能自然而~
  近年来,也有一些敢于反潮流的学者对文革和文革时期这段中国的历史做出~
了有独立性的探讨(如:Mobo Gao, "Maoist Discourse and a Critique of t~
he Present Assessmen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Bulletin of Concern~
ed Asian Scholars, 1994; 高默波“毛泽东幽灵还在大陆徘徊”《香港社会科~
 学学报》一九九六年秋季;Chris Bramall, In Praise of Maoist Economic P~
 学学报》一九九六年秋季;Chris Bramall, In Praise of Maoist Economic P~
lanning: Living Standards and Economic Devlopment in Sichuan since 1931; ~
 Sephen Endicott, Red Earth: Revolution in a Sichuan Village;本刊今后将~
 对这些文献作进一步介绍)。本期《中国与世界》将发扬科学的怀疑精神,针对~
   相信本期的文章将促使读者开始思考那些被主流言论当成是明摆着答案、用~
 不着讨论的问题:说文革的动乱有十年之久根据何在?说文革把中国的经济带到~
 了崩溃的边缘又有何凭据?文革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日用品凭票供应~
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原因哪些与文革有关?哪些与文革无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
 文革的十年比文革前数千年的中国历史还要黑暗?就因为文人学者写的几本书是~
   本期的四篇文章从各不相同的角度回顾了文革,包括陈映真先生从海峡对岸~
 、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下艰难孤独的环境中苦求真理的一个青年的角度,生动地~
 展示了文革在大陆以外的劳动人民和追求进步的人们中间的巨大感召力。这些文~
 章都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文化大革命中,亿万的中国人不是没有头脑~
的蚂蚁,他们是以历史的参加者和创造者的姿态积极投入文革,在当时的历史条~
件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批判修正主义深入到每个人的~
 信仰观念和思想意识,成为每个人的自觉的语言和思考方法,忽视这一点,就无~
 法理解文革的群众性与合理性,就只好诉诸所谓毛泽东的错误、野心家的权力斗~

  对文革的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评价,部分地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阶层~
自身的不同的立场和政治态度。正如《文化大革命与中国农村政治的民主化:北~
 方农村文革中的变革》一文所揭示得那样,作为占中国的绝大数的农民,是民主~
 的实践者,而他们在文革中所追求和实践的民主,和当今一些知识分子精英所鼓~
噪的“民主”是多么的不同!文革中的民主措施,如受过教育的人下放到农村参~
 加劳动,在精英看来,是变相劳改,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农民才应该一辈子和土地~
打交道,而知识分子永远应该作城市老爷。作为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特别是~
作为他们当中大多数的贫农、下中农,他们对文革的看法,至今为止并没有得到~
   对文革期间中国的经济建设也应有一个全面公正的评价。不应忘记中国是在~
文革期间成为一个石油出口大国,中国是在文革期间发展了一系列高科技国防项~
 目;在文革期间中国重工业的增长率高达百分之十点一至百分之三十七点九之间~
 。大家知道,乡镇企业现在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大支柱之一。然而,这些乡镇企业~
 ,正是在大跃进、文革中涌现出的一系列新生事物的基础之上才发展起来的,如~
社队企业、厂社挂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和城市技术人员下放农村等。文~
革中其他类似的新生事物,如科学种田、农村合作医疗、教育革命、工农兵上大~
  崔之元《毛泽东文革理论的得失与“现代性”的重建》一文提出了很多不同~
凡响且有争议的观点。相信这些观点以及围绕这些观点的争论有助于我们搞清问~
题,加深认识。也有一些人指出:马克思之后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流派和各种社~
会主义实践,只有毛泽东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最忠实地发扬了马克思学说的最~
 根本的精神,就是它的彻底革命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比任何人都更准~
确地继承了马克思的遗产。也需要看到,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犯了很多错误~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教条化。而总结斯大林功过的努力,受到~
了修正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所掀起的非斯大林化浪潮的严重干扰,为捍卫列宁的~
事业,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反击非斯大林化浪潮。反修斗争和扬弃斯~
 大林错误的努力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斗争中艰难地并行。马克思的学说仍然被~
 世界上绝大多数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当成他们自身解放事业的最丰富最强大的思想~
 武器库。要把毛泽东与文革和马克思主义有关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革命学说~
   限于篇幅和主题,师京的《日本与泡沫经济——兼论美日关系》的下半部分~
        文化大革命与中国农村政治的民主化


   日月如梭,转瞬已经是文革三十周年了。这场发生在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国~
 家的社会革命在这三十年中几经沧桑。自从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给文革下了~
结论,文革便成了“十年浩劫”,“十年动乱”。国内对文革的评价一面倒且不~
说,海外学术界对文革的评价也多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⑴。许多曾对文革持肯定~
   “十五年、二十年后的今天回顾往昔这段离奇怪诞的恋爱闹剧,我们,包括~
 我自己,应该如何反省呢?这场闹剧纯粹是天真无知与自我多情的结果,是傲慢~
与偏见的结果,一无是处,应该受到贵遣责与自责。我们在学术上太不严谨,太~
  “学术界对毛思想和文化大革命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我们~
这些过去曾把它们理想化了的人。当然这种变化不仅限于我们这些人。实际上没~
有人再把毛思想当作一回事,大多数人认为文革是人类的一场灾难,甚至是历史~
   这种转变的根据是什么呢?对有些人来说十一届六中全会后出版的各种“伤~
痕”文学起了很大的作用。形形色色的回忆录,如《革命之子》⑷,《自来红》~
⑸,《暴风雨之中》⑹,《上海生死情》⑺等,确实把文革描绘得很黑。Edwar~
d Friedman认为这些作品“雄辩地证明毛主张推行的极端共产主义正把中国带向~

   然而,在中国政治气候剧变后出版的这些回忆录式文学作品是否可以构成彻~
 底否定文革的可靠依据呢?即使这些伤痕文学描写的悲惨故事都是真实的,它们~
 所代表也只中中国社会少数人的经历。正像我们不能以美国社会存在的暴力,犯~
罪和无家可归现象来否定整个美国社会,负责任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没有理由~
 不对文革作全面的研究考察,便让这些伤痕文学左右自己的判断力。如果不谨填~
,不全面地看问题,重蹈上面几位学者的复辙的事还会发生。况且这些伤痕文学~
 描写的多是城市的情况。农村的情况又是怎样呢?中国毕竟是个农业国,百分之~
八十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同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其他目睹者对文革的肯定~
报道呢?我们不必为文革中发生的怪异现象和罪恶辩护,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因为~
这些怪异现象和罪恶,而彻底否定文革取得各种社会进步。即使伤痕文学描写的~
  邹谠(Tang Tsou)说文革是中国历史上最压抑的时期⑼。然而对什么人~
 最压抑?又是谁压抑谁?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文革中的经历不同,提出这个问题是~
理所当然的。文革中的红卫兵和普通民众打破了对社会名流和特权阶层的迷信,~
跟他们平起平坐地辩论。那些当权者高高在上惯了,自然要感到压抑。或许更使~
他们感到压抑的是,他们不得不从事一些他们一直鄙视的体力劳动。然而普通工~
 农决不会感到压抑,他们能写大字报批评他们的上司,跟他们的上司辩论,为什~
么要感到压抑呢?当然文革中实行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和大辩论是有限度的。~
人们不能批评毛泽东和少数受他保护的人。然而这并不致于使文革成为中国历史~


   文革是一场错综复杂的社会革命,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在研究文革~
 上发生见树不见林,或者见林不见树的事情是很容易的。本文讨论和是北方农村~
 几个地方文革中的点滴经历和变迁,旨在说明文革中的许多其他的方面,值得研~
 究,或者尚研究的不够。本文所用的部份材料是中国近几年来出版的方志,和八~
五年以来作者在农村进行的八次考察过程中,与二省四县十几个村子里的几百名~
 农民交谈的材料⑽。同时作者在农村长大,偶尔也会夹有个人的经历和观察,毋~
  一些西方学者简单地把文革视为一般的农民造反而已。他们认为文革把群众~
发动了起来——“但只是为了找出叛徒分子,并帮助毛主席指定的接班人夺取政~
权而已。”⑾从表面上看,这个说法似也不无道理。文革与许多普通农民造反确~
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若把文革看作是一个过程,我认为文革对普通农民是一个民~
主教育的过程,远非一般农民造反可比,因为普通农民在文革中获得了名副其实~
的政治权力--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迫使当权者正视这些意见的权力。它给了中国~
农民一种前所未有过的权力意识。农民获得这种权力意识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
  文革中的学毛著运动,对增加农民的权力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文革中毛泽~
 东的著作和语录本几乎达到人手一册,⑿毛泽东的最高指示及中共中央的许多文~
件,方针政策,都直接地传达到农村。⒀群众大会是文革中最普遍的一件事情。~
这是很有革命色彩的一件事。有史以来,中国统治者历来奉行的都是孔夫子民可~
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统治哲学。文革完全打破了这个传统,让老百姓知道政府~
的方针政策。我考察过的十二个村子里,年轻人在文革中办起了夜校,辅导人们~
学习毛泽东的著作和语录。那些不能去夜校的老人,年轻人则上门去辅导⒁。一~
时间不分男女老少,认字与不认字的,人人都能背一些毛泽东的语录和老三篇。~
我考察过的十几个村子里,每个村子都有年轻人组织的毛泽东思想业余宣传队,~
 演出样板戏和一些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宣传普及毛泽东的一些基本主张和观点~
  在外界看来,这是不折不扣的个人崇拜。⒃诚然这是个人崇拜的一个变种。~
但是这种崇拜是学毛著运动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普通农民在毛泽东的书里找~
到了他们要找的答案。许多外界的学者没有意识到的是,毛泽东的著作在学毛著~
   美国有一个喜剧电影叫《外交礼仪》⒄,影片中的女主角,单纯天真,被一~
帮子政客摆布来摆布去。有一天她偶然读到了美国宪法,茅塞顿开:这些政客打~
 着宪法的旗号,干得却是不合法的事。她于是决定竟选公职,以改变这种状况。~
 对她来说,宪法是促她觉悟的催化剂。如果不是读到宪法,她就不会认识到她本~
 身的权利,和周围那些政客的胡作非为。这当然是电影,把平凡的生活戏剧化了~
 。但它却揭示了一种简单的道理:知识就是力量。文革中有句老生常谈,说毛泽~
 东思想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他们手中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
的武器。⒅毛泽东的话在文革中的确成了普通农民手中的武器。他们用毛泽东的~
 话与当权派辩论,写大字报批判当权派。就连高农民一头的村长和公社干部们,~
在毛著这个“宪法”面前也是平等的,也得服从这个“宪法”。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毛著运动促进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平等,促进了普通农民的民主意识~
  批评者说学毛著运动是盲目地把毛泽东的话作为最高权威。⒆文革中没有人~
 对毛泽东的著述从理论上进行严格地、系统地考究。⒇这的确是一件令人遗憾的~
 事。但服从权威本身并没有错。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民都得服从本国的宪法和法~
 律。法律和宪法就是一个国家的权威,人们对本国的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往往是不~
 能质疑的。比方说在美国社会中律师法官成千上万,似乎并没有人怀疑或考究宪~
法的权威,只是无条件地服从宪法的权威。批评者没有意识到的是,普通农民对~
  有西方学者认为,人们学毛著并非因为人们认为毛著有什么价值,而是人们~
别无其他选择。(21)那些七、八十岁的文盲农民为什么要学毛著呢?如果他~
 们拒绝学毛著,中国政府、以及当时的红卫兵又能拿这些七、八十岁的老妇老翁~
怎么样呢?我曾问农村的老人为什么他们要学毛著。他们说他们学毛著因为毛泽~
 东的话说的句句有理,说到他们心里去了。(22)看来文革中的学毛著运动能~
  有西方学者认为毛著内涵少得可怜,说“花很大的功夫和想象力也难促摸透~
 毛的‘资本主义复辟’和‘新兴资产阶级分子’等概念的含义”。(23)但对~
 许多农民来说,这些概念并不难懂。资本主义复辟就是丧失土地革命所取得的成~
 果,回到解放前的生活状况。新兴资产阶级分子就是指那些不参加劳动,却对群~
 众指手划脚的官老爷。(24)西方学者若觉得毛著的含义太少,真正意义难以~
 捉摸,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的背景知道的不够多。但对许~
多中国人来说,毛著可以说是雅俗共赏。不识字的农民能够明白其道理,专家学~
 者读来也不俗。这也就是毛泽东的著作的吸引人之处。就拿老三篇之一的“为人~
民服务”来说,片幅不长,却提出了几个很浅显却又很重要的原则主张。第一条~
原则便是革命者除了为了民服务外,不应该有私心杂念,这一条便把当权者的自~
私、腐化堕落的行为打上了不合法的烙印。第二条,真正的革命者不应怕别人批~
评指正。这一原则授权普通民众批评监督当权者。如果一个领导者害怕批评,不~
 允许民众批评他,他就不配作民众的领导者。第三条原则是革命队伍中的所有人~
,不管地位多高,资格多老,都是平等的。那些以权势压人,欺侮老百姓的行为~
和作法都是不合法的。所有这三条原则都是有利于平民百姓的,都是限制当权者~
的。用农民的话说,则是毛泽东说出了普通农民想说的话。(25)中国历史上~
下几千年,普通农民几乎总是受人欺侮,受官府摆布,有谁把普通农民与官老爷~
 放在平起平坐的地位过?只有毛泽东这样做了。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农民愿意读毛~
 泽东的书,能背一些毛泽东的语录的缘故。这或许也就是毛泽东死后这么多年,~
 几经反毛者的抹黑,却仍为普通农民深深爱戴的缘故。文革前农村干部滥用职权~
 问题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普通农民不知道也不敢与村干部抗争。学毛著运动从~
  中国农民需要毛著这样的权威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权力意识。几千年的专~
制统治,使中国农民形成了逆来顺受,明哲保身的心态和处世哲学。他们需要用~
一种非常手段来克服几千年的历史形成的思想意识。文革中的学毛著运动在这方~
 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文革前许多地方的生产队干部,多是由村干部指定,村干部~
 则常常由乡或公社干部指定。文革中基本上改变了这种作法。在我考察过的十几~
 个村子里,生产队长在文革中都是由社员选举。如果社员对生产队长的表现不满~
 ,年底选举的时候就可以换掉他。有的地方,生产队长不得不一年一换人。(26~
 )这种现象本身的效果好与坏很难说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普通农民的民主意~
  普通农民对大队干部的人选的影响力在文革中也得到了加强。文革前,普通~
 村民对村党支部的选举没有置喙的余地。文革中,村民可以间接地影响大队干部~
的人选。文革中,大队干部不再简单地由乡或公社干部挑选指定。公社干部得到~
农村去听取社员的意见,然后与村里的群众组织协商考虑大队干部的人选。(27~
)在党员较少的情况下,主要村干部的人选没有多少挑选的余地。文革头几年,~
 革委会的成员不需要党员担任。文革中期农村党员数量大增。如某县的统计显示~
 ,党员人数由一九六五年的14,015人增加到一九七八年的27,16~
5人。(28)差不多翻了一番。在我考察过的村子里,党员数量都有明显增加~
。有的村子由三名党员增加到十名,而且多是以突击的方式发展的。(29)~
党员数量增加了,村民在挑选村里主要干部时便有了的更多的挑选余地。也给党~
 员干部增加了一种竞争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不能再垄断村中的权力。干得不~
 好,村民会到公社去抗议,别人就会取他而代之。我考察过的一个村子,村支书~
 在一九七二年与一位社员争执时动手打了该社员一耳光。事后社员抗议,公社不~
 得不出面罢免了该支书。(30)在另外一个村子,一位公社党委书记一九七三~
年在村民大会上讲错了话,让村民抓住了把柄后与其进行了辩论,那位公社书记~
理屈词穷,不得不向社员承认错误。(31)学毛著运动显然促进了农民的民主~
  文化革命后的一些回忆录和文学作品常常把文革中发生的一些“打、砸、抢~
”事件与红卫兵联系在一起。(32)应该承认红卫兵的确应该为相当一部份的~
打砸抢事件负责。但是把红卫兵运动与文革中的一些过火行为划等号也是错误的~
。许多不了解内情的人,说中国的一些文物古迹在文革中幸免于难是奇迹。(33~
)实际上一些文物古迹在文革中遭到破坏才是不可思议的。中国农村的许多文物~
 古迹,庙宇佛像早在文革前就遭到了破坏。蒋介石三十年代搞新生活运动,在农~
 村就搞了拉庙运动,把许多庙宇推倒,把其中的偶像捣烂。(34)中共当政后~
 ,又把许多幸存的庙宇改造为学校或村政府办公室。(35)许多局外人不了解~
内情,不见了昔日的庙宇,或许会以为是红卫兵破坏了这些庙宇。这当然不是要~
为红卫兵的过火行为开脱。红卫兵运动和文革中的过火行为和犯罪行为应该区别~
对待。任何社会都有犯罪现象,任何人群中都或许有一些犯罪分子。因为红卫兵~
 中有人参予了过火行为或犯罪行为,就将其全部否定是不公平的。要正确地认识~
红卫兵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所起的促进作用,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红~
卫兵运动。作为一场社会革命来看,红卫兵运动中的许多过火行为在当时未必象~
现在看来这样过火。
  文革伊始,是中学的红卫兵先带头发难的。在我考察过的几个县里,他们给~
自己学校的校长和少数几个学术权威剃了阴阳头,游街。(36)按通常的行为~
标准来衡量,这确是过火行为。学生如何可以这样对待师长呢?但如果把文革前~
老师对学生拥有的权威和老师对待学生的方式态度考虑进去,这种过火行为作为~
一个革命的开始,是否有矫枉过正的意思值得商榷。文革前学校中的师道尊严,~
令人窒息。学生在校外的路上见到老师也必须远远停下来,弯腰给老师施礼。课~
 堂上老师距高临下,学生也很难跟老师平等地讨论问题。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健康的。对师生双方都是不公道的。老师得处处时时装出道~
貌岸然的样子来维持其尊严,而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在这种气氛中难免不受到~
  学生发难后,工人和农民都动了起来,成立了各色各样的红卫兵组织。有人~
误以为红卫兵都是由官方组织并操纵的。如刘国凯在评论农村文革时说:“农村~
的特点是千篇一律,村长和支书参加了哪一派,全村则跟着加入哪一派。”(37~
)这有点过于简单化了。勿庸置疑,中国之大,或许会有这样的村子存在。但如~
 果把中国农村都看成这个样子,则就大错而特错了。要接受刘国凯的结论,那首~
先得假定中国农村是铁板一块,没有分歧和矛盾存在。即使文革前的农村是这个~
  在我考察过的村子里,红卫兵组织都是群众自发成立起来的。而且每个村子~
一般都有三、五个群众组织同时存在。即使其中有一个或二个组织有保护村长或~
支书的倾向,还有另外的组织与之抗争。而且村子里的这些红卫兵组织并不是孤~
离的,他们与公社里,省里和县里的红卫兵组织都是有联系的,互相支持的(38~
)。通常的情况是一派红卫兵组织要打倒村子里的支书或村长,而一派红卫兵组~
 织则觉得村长或支书虽有问题,但未必得打倒。这二派观点不同的红卫兵组织为~
 了战胜各自的对方,又与本村其他观点类似的红卫兵组织谈判联合起来。(39)~
为了证明他们是革命造反派,他们都召开批斗当权派的大会,写大字报、与当权~
派辩论,与跟自己观点不同的组织辩论,并游当权派的街。有的村干部在这些过~
  文革前的中国农村,没有很好的渠道让农民发表他们的意见,诉说他们的苦~
衰。农民的怨气便只能一点点地积累起来,能量越积越大,等待时机爆发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批斗村干部时的一些激烈作法或许不象看上去那样过分。~
这些行动帮助农民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力量,也让当权者得到一个教训,了解村民~
的能量。这一切都是中国农村政治民主化所需要的。有些村民注意到,文革前社~
  有人会说文革中两派红卫兵之间的争斗,大字报论战,以及批斗当权派的群~
众大会等作法,是小题大作,惹是生非,耽误了生产,破坏了团结。那个时代的~
 许多作法,现代人会不以为然,会觉得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但我们没法否认文革~
 中的这种大辩论、大字报和批判大会是农民觉醒的过程。他们在大辩论、大字报~
 和群众大会上发表的许多意见和观点或许没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但这些运动本身~

 和群众大会上发表的许多意见和观点或许没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但这些运动本身~
  大辩论、大批判,对村干部的批斗和游街,为农村的新权力机构的出现打下~
 了基础。贫下中农协会,有的地方叫贫民会,在村党支部瘫痪后,开始行施领导~
权。(41)贫下中家协会在村子里的群众基础要比先前的村领导机构大得多。~
 他们是由村子里百分之九十左右的村民选举产生,能更好地代表村民的利益,对~
 村民的要求和愿望更关心。根据社员的要求,村子里的贫下中农协会定期要求生~
 产队和大队向社员公开帐目,国家给村子里的救济粮,都由村民讨论决定如何分~
 配。(42)有的村子生产队增设由群众直接选举出来的群众代表。群众代表参~
加队委会的会议,分掌生产队的财务。国为群众代表掌有生产队仓库的钥匙,没~
   文革中农村的其他群众组织也很活跃。(44)民兵连把村子里的年轻人联~
 系了起来,妇女联合会则把妇女发动了起来。这些组织虽然都有官方的色彩,但~
 他们无形中为普通农民,特别是家庭妇女们,提供了参予政治活动的机构和场所~
。通过这些机构和组织,他们可以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使村子里的当~
   一九六七年底到一九六八年,全国各地造反组织联合夺权,形成气候。农村~
 各造反组织也成立了夺权筹备组织。我考察过的村子中,通常的作法是根据每个~
组织的人数多少,选出相应的代表参加筹委会。(45)筹委会与贫下中农协会~
 协商决定被打倒的干部中哪些人可以参加新的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当时讲~
 老中青三结合,为的是让新的权力机构更有代表性,并把年青人的闯劲与中老年~
  新的农村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显然从文革中学到了一些重要教训。他~
们知道群众的力量,知道他们的权力来自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他们比较能听~
群众的意见。文革中成立的革委会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大都积极地参加生产劳~
动。有的地方县一级的革委会领导一年参加生产劳动近二百天,公社一级的干部~
参加生产劳动二百多天。大队干部参加生产劳动近三百天。(46)生产队干部~
则天天跟社员一样劳动。(47)这跟文革前农村干部的情况大不一样。文革中~
 许多地方集体经济有很大发展,社员生活有很大改善,跟当地干部积极参加劳动~
  有史以来,中国人上学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当官和光宗耀祖。这种传统观念~
到文革前一直没有改变。(48)农民送子女上学,希望他们最终能够离开农村~
 。北方某县的调查显示,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五年间,除了三年生活困难时期~
,该县的大部份高中毕业生都上了大学,离开了农村,一去不复返。从共产党一~
 九四九年建国到一九六五年,该县共培养了一千六百一十六名高中毕业生,其中~
八百四十一名上了大学。没考上大学的七百七十五名高中毕业生,或被招干,招~
 工,入伍。几乎没有下农村。(49)在文革开始的一九六六年,许多上千人的~
 村子,竟没有一个高中毕业生。可悲的事实是,文革前十七年的中学教育没有给~
   文革打破了这种局面。文革一开始,大学停止招生。政府鼓励中学毕业生到~
 农村落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对北方某县的调查表明,仅一九六八年上半年一~
 季,就有八百八十名城市知青到该县落户。(51)大批城市知青的到来,提高~
   文革后的一些政府领导人,说知青上山下乡,成为文革的受害者,说他们本~
 应该留在城市上学。(52)西方一些学者称城市知青上山下乡是一场悲剧。(~
53)一些中国人则说,城市知青被当作雇工和奴隶。亳无疑问,对知识青年来说~
他们的确在农村吃了不少苦。开始的热情过去后他们会发现农村的生活远比他们~
想像得艰苦。这是不奇怪的。但这不是我要讨论的题目,我这里要讨论的是知识~
   诚然许多知识青年并没有在农村待很久。但他们对农村的影响却远比他们实~
 际待得时间长。这些城市知识青年,大都经过文革初期的战斗洗礼,有一股天不~
 怕,地不怕的闯劲。他们掌握许多农民没有的书本知识,见过一些农民没有见过~
的大世面。这些都是农村需要的品质。农村干部过去对村民指手划脚,发现这些~
城市来的知识青年非常不好对付。知识青年敢于同村干部争吵,甚至动手打架。~
他们说话办事的方式,让许多村干部感到头痛,(55)是不奇怪的。但他们与~
村干部打交道的作风,对其他农民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农村政治的民主化是有积~
极意义的。
   相比之下,本地的回乡知青对农村政治民主化和农村发展所起的作用则更大~
 ,因为他们的数量远远超过城市知青的数量。北方某县的统计资料显示,一九六~
 六年到一九七六年的十年间,该县有六万五千五百九十七名初中毕业生,一万九~
 千一百三十名高中毕业生回到本县。(56)总共有八万四千七百二十九人,平~
 均每村八十五人。这样多的知识青年进入农村社会,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人~
  下乡回乡知识青年,有农村人口原先没有的知识、技能和勇气。他们不安于~
现状,敢于改造现状。他们认真地开始改造农村的面貌。许多回乡和下乡知识青~
年自己动手给村子里拉上了电,装上电灯,接上了有线广播。(57)有了电后~
,许多地方开始了电力灌溉和村办企业,使农村的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民的~
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知识青年受文革的锻炼,不愿盲~
  文革前农村存在着严重的贪污和滥用职权的现象,其原因之一是中国农民的~
政治素质太差。他们好多人没有文化,不知道自己的政治权利,不知道如何使用~
自己的政治权力,保护自己的利益。文化大革命中的学毛著运动,实际上是一场~
政治教育运动,帮助农民了解他们应有的政治权利,并学会使用这些政治权利。~
 红卫兵运动看似过火,实际上对推翻旧的权力结构、旧的思想意识,建立新的权~
力结构。新的思想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下乡回乡知识青年给农村带来了新知识,~
新观念和新作风。他们从人力上为农村政治的民主化和农村生产现代化,作出了~
重要贡献。文革中的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互相联系的,互相补充的。它们是促进~
中国农村政治民主化和生产现代化的三个重要因素,犹如天时、地利、人和。这~
 三个重要因素的存在,为中国农村政治的民主化和产量跃进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
 础,并促进生产的大发展,但这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范围,只能在另外的场合进~
   本文着重讨论了文革的积极意义,这并不是因为作者不了解文革中存在的一~
些弊端。作者不愿谈论这些黑暗面与弊端,是因为这些方面已被过多的人过多地~
讨论过。由于他们只谈文革的负面作用,不谈文革的正面作用,他们实际上严重~
   文革结束后的一些中国领导人,从根本上讲是不懂辩证法的。他们对文革中~
的一些过火行为不满,便把文革中许多好的东西也否定了。把文革中许多起来造~
 反的年轻人打成了三种人,他们要纠正一些错假冤案,则把许多对案正案也给推~
翻了。许多老干部在文革中受到一些冲击,挨了群众的批斗,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他们过去在处理与群众的关系上显然不够民主。让他们受一点冲击,接受一点~
 民主教育,对他们本人不是没有好处的,对中国政治民主化则是很有益的。他们~
 若能接受文革的教训,摆平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就不会再受群众的冲击。一些中~
 国领导人在文革中受了大字报、大批判和大辩论的冲击,就把人民群众喜爱的这~

 国领导人在文革中受了大字报、大批判和大辩论的冲击,就把人民群众喜爱的这~
些发表言论的形式全给取消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且看今日中国官僚阶层的~
 贪污现象。中国政府一再反贪肃贪,收效总是不大,原因就是中国政府不肯放手~
依靠广大群众。依靠广大群众似乎又成了搞群众运动了。实际上群众运动,无非~
 就是真正的民主运动。无非就是让人民群众参予政府,监督政府官员。其实没有~
   实际上搞不搞“群众运动”,并不依哪一个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毛泽东逝世,中国的群众性运动搞得的确比较多。这倒不一定~
像有些人所说,毛泽东有好斗癖,以搞群众运动整人为乐。他恐怕也是无可奈何~
 而为之。贪官污吏犹如自然界的害虫。害虫太多,就得想法消灭之。群众运动犹~
如自然界的天敌。这种天敌是毛泽东等老一代中国领导人创造出来的。他们比较~
善于利用这一天敌来消灭贪污这个公害。这些年来中国领导人不再用群众运动这~
 个“天敌”了,贪污腐败这个公害无限地漫延开来。现在它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
大敌。中国领导人也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了。因为放任贪官污吏发展下去,后果~
  许多人以为文革是一场失败了的革命。这要看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从表面上~
看,文革中进行的许多改革措施都已被推翻或否定了。领导文革的人大都啷当入~
 狱,很多人已经作古。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很难说文革失败了。文革中宣扬的好~
 多民主思想已经在人民群众中扎根。不是否定文革就可以消除的。且看中国老百~
 姓对贪官污吏表示不满的语言,几乎全是文革时的思路和逻辑。(59)毛泽东~
死后这些年,骂他的文章和书籍车载斗量,可中国工农大众对他的爱戴似乎有增~
无减。原因似乎也很明显,毛泽东文革中倡导的民主政治,似乎很得人心,很让~
   农村的改革看上去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中国农村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
 一些地方,计划生育工作基本上失控。单干破坏了集体时代建立起来的社区精神~
,使农民又回到了各人顾各人的状况。致使一些五保户没人照管。(60)农民~
 从这些老人的处境,看到子女是他们防老的唯一依靠。许多农民仍然有五个或六~
个孩子,(61)并不是他们不明白计划生育的道理和重要性,而是他们有实实~
在在的后顾之忧。国家工作人员自己享受各种社会福利,如公费医疗和退休金制~
 度,却不考虑农民的实际困难,不帮助农民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强迫农民接受~
他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措施。有的地方出现了抓人,甚至拆房子的作法。(62)~
  农村干部近几年的贪污越来越严重。集体时代建立起来的财务制度被破坏。~
 收支经常是支书一人经管,且无帐可查。(63)许多乡、村干部早已丧失为人~
民服务的原则,想方设法多捞一把。这样严重的腐败现象在文革后还会出现,原~
 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否定文革的结果。否定了民众监督政府的权利,必然造成~
   具有讽剌意味的是,中国人在文革中发明的许多先进的民主作法——如工人~
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等——被文革后的中国领~
导人像垃圾一样丢掉了,却正在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发现,并逐渐采用。中国人自~
己是否应该深刻反省一下,认真地学学辩证法,把一刀切的毛病克服掉。只有实~
实在在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才会真正进步。不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还会~
⑴ Arif Dirlik and Maurice Meisner, "Politics, Scholarship, and Chine~
se Socialism," in Arif Dirlik and Maurice Meisner 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经验》纽约,Sharpe出版社,1989年,第7页。
⑵ Jean Chesneaux, "My Fourty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Anstrali~
 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第22卷,1989年7月,第137~
 页。译文由本文作者译。
⑶Andrew Walder, "Actually Existing Maoism,"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
 f Chinese Affairs, 第19卷,1988年7月,第155页。译文由~
 本文作者译。
⑷ Liang Heng and Judith Shapiro, Son of the Revolution, 纽约:Af~
red A Knopf出版社,1984年。
⑸ Gao Yuan Born Red. (Stanford: Stanford Hniversty Press,1985)
⑹ Yue Daiyun, To the Stor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cess~
, 1985)
, 1985)
⑺ Nie Cheng, 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 (New York: Grove Press,1987~
)
⑻ Edward Friedman, "The Flaws and Failure of Mao Zedong's Communist ~
Fundamentalism,"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第18~
 卷,1987年7月,第148页。译文由本文作者提供。关于Edward Fr~
iedman早先对文革和毛泽东的态度和看法可参考 Edward Friedman, "The Inno~
vator," Mao Tse-Tung in the Scale of History, Dick Wilson 编,剑桥大学~
出版社,1977年。
⑼ Tang Tsou,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Post-Mao Reform, (Chica~
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148页。
 ⑽ 文革研究在中国仍是一个敏感的题目。为了保护与作者合作过的有关人~
 员,本文不使用具体的人名和地名,请读者原谅。
⑾ Walder, Actually Existing Maoism, 162页。
 ⑿ 丁县县志编辑委员会,丁县县志,送审稿,大事记篇,第七十一页。
⒀ 与农民访谈,1995年9月。
⒁ 与农民访谈,1995年9月。
⒂ 与农民访谈,1995年9月。
⒃ Tang Tsou, Cultural Revolution, 147页。
⒄ Protocol 《外交礼仪》Herbert Ross导演, Andrea Sylbert~
制片,1985年5月发行。
 ⒅ 农民讲,这句话在文革中几乎天天可以听到,见到。
⒆ Walder, "Actually Existing Maoism,"157页。
⒆ Walder, "Actually Existing Maoism,"157页。
⒇ 同上。
(21) 同上。
(22) 与农民访谈,1994年8月。
(23) Walder,"Actually,"157页。
(24) 与农民访谈,1994年8月。
(25) 与农民访谈,1994年8月。
(26) 与农民访谈,1995年9月。
(27) 与农民访谈,1995年9月。
 (28) 丁县县志,送审稿,第十九篇十九页。另见Marc Blecher, "Consensual ~
Politics in Rural Chinese Communities," Modern China,Vol.5, No.1.该文~
描写农民参予农村政治活动的情况。
(29) 与农民访谈,1993年7月。
(30) 与农民访谈,1986年5月。
(31) 与农民访谈,1995年9月。
(32) Simmon ley, Chinese Shadow, (New York:Viking Press,1977),该书多处~
谈到红卫兵破坏文物的事。
 (33) 同上,该书多处感惊叹西安,北京,曲阜,杭州等地的文物古迹,竟没有~
毁于红卫兵的破坏。
(34) 与农民访谈,1986年5月。
(35) 与农民访谈,1986年5月。
 (36) 丁县县志,送审稿,大事记篇69页,与农民访谈,1995年9~
月。
月。
(37) 刘国凯,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New York: ~
M. E. Sharpe, 1987) 78页。
(38) 与农民访谈,1995年9月。
(39) 与农民访谈,1995年9月。
(40) 与农民访谈,1995年9月。
 (41) 丁县县志,送审稿,第十九篇,第41页。
(42) 与农民访谈,1994年8月。
(43) 与农民访谈,1995年9月。
(44) 与农民访谈,1995年9月。
(45) 与农民访谈,1995年9月。
 (46) 黄骅县地方志编辑委员会,《黄骅县县志》,海潮出版社,1990年,~
第353页。
(47) 与农民访谈,1995,1994,1993,各村农民都提供了同样的~
情况。
(48) Thomas Berstein, Up of the Mountains and Down of the Village, (New H~
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5。
 (49) 丁县县志,送审稿,第十九篇,第21—22页。
(50) 与农民访谈,1990年5月。
 (51) 丁县县志,送审稿,大事记篇,第79页。
 (52) 王震,说服知识青年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立志把边疆建设好。《人~
民日报》1979年2月11日。
(53) Anne Mclare.The Educated Youth Return: The Poster Campaign in Shangh~
(53) Anne Mclare.The Educated Youth Return: The Poster Campaign in Shangh~
ai from Nov,1978 & March 1979.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79年第二期,第3页。
(54) 同上,第4页。
(55) 与农民访谈,1990年5月。
 (56) 丁县县志,送审稿,第27篇;第25页。
(57) 与农民访谈,1993年7月。
 (58) 《黄骅县县志》354页,该县自1978年到1984年进行了多次的~
否定文革,处理三种人的政治措施。把文革中的一些改革措施逐个否定。
(59) 农)民访谈,1995年9月。该位农民告诉我说,他对一位县检~
 察院的干部说,“你们不要以为老百姓心里不明白,你们吸的高级烟,喝的名酒~
,坐的进口小汽车,住的小洋楼,你们的钱都是哪里来的?老百姓心里清楚得很~
 。”就连这位检察院的主要干部也承认,按照毛泽东时代的标准他也早就进监狱~
了。
(60) 与农民访谈,1995年9月。作者亲自跟一位五保户谈过。该老人已~
 经87岁,年轻的时候夫妇二个为集体努力工作了几十年,而且还担任过大队~
和小队干部。现在老了,集体也解散了。五保制度也不存在了。他八十七岁还得~
下地干活,村子里的干部连他的税都不肯给减免,直到他找了多次,1995~
年才开始给他免税待遇。
 (61) 在我考察过的村子里,五、六胎的家庭很普遍。从分田到户到一九九三年~
左右,农村计划生育在许多地方完全放任自流。近一二年又开始紧了起来。
(62) 我跟许多被拉倒过房子的农民谈过话。
(63) 农民对此意见很大。我去过的村子,有的没有帐。有的连会计都没有。有~
的虽有会计,也只是挂名,支书把现金都操在自己手里,连收的公粮,也直接存~
在自己家里。生产大队的仓库都给折掉卖了。
  作者在农村考察时,不以官方和学者的身份,而是与农民交朋友,住在农民~
家里,吃农民的饭,喝农民的水,有时参加农民的劳动。谈话过程中,不用提纲~
 ,而以让农民讲自身的经历为主。偶尔问一二个问题,帮助农民回忆。只要农民~
不停下来,一般不打断农民的话。这种方式得到的材料,比较自然,减少了考察~
者对农民可能产生的影响。
          文革所处的世界和历史时刻
  中国文化大革命是二十世纪最独特也最倍受争议的一次群众运动。其中争议~
 最多的一部分,也就是文革初期的群众运动淬然而止的情形、原因和后果。众所~
 周知,一九六八年夏天,文革运动的领导者们为解决广西省严重的武斗问题,发~
布了《七·三布告》,其严厉的措施也应用到其它省份,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手~
段,制止了各地的混乱现象,也将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性运动告一段落。这一段历~
史,被后来的一些人解释为毛泽东亲自发动文革的群众运动,又出尔反尔亲手结~
束文革的群众运动。进而推断,毛泽东只是利用了在文革中前后兴起的各种派别~

束文革的群众运动。进而推断,毛泽东只是利用了在文革中前后兴起的各种派别~
,而达到自己打倒政敌的目的。于是得出造反派受骗上当,被蒙蔽被利用等等说~
  这里,首先应该指出,毛泽东是文革群众运动的发起者、支持者和同盟者,~
他发动运动时冲破层层障碍,一次不行,再试一次,直到基层群众的大民主运动~
全面铺开;毛泽东对参加造反运动的群众的支持是在顶着反对派的强烈抵制,越~
过党政官僚程序的繁文缛节直接通向基层群众;同样,从群众中爆发出来的参与~
 大民主的巨大积极性,也反过来印证了毛泽东文革部署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历史~
上的所有群众运动中,很少有象文革这样与领袖的紧密关系;历史上的所有政治~
 事件,也很少有象文革这样具有如此广泛的群众性。在文革斗争最激烈的时刻,~
 发生了秩序混乱、宗派主义、极端行为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和造反派本身~
的纪律、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等问题有关,也和那些反对与不理解文革运动的社~
会势力的抵抗等因素有重大关系,特别是后者,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毛泽东和其~
它文革运动领导者在文革运动各阶段中的进退部署和反对各种极端倾向的前后变~
 化,只能说明运动本身发展规律和各种客观条件对领导者的主观意图的制约,而~
不能推断出什么所谓毛泽东发动文革的“真正的”、“背后的”动机。毛泽东发~
 动文革的整个思想动机,应从毛泽东本人在文革前后的言论中,以及毛泽东晚年~
   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在已经指出的造反派自身问题、保守派抵抗和运动~
 本身发展规律等因素之外,再指出一个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和制约中国文革运动发~
 展的变数,即国际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六十年代中国所处的世界和历史时刻。要~
想说明文革的最重大的意义,要想理解文革作为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又是“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继续”这一貌似矛盾的论断的深刻性,要想理解~
为什么文革群众运动曾向“中华人民公社”的最高理想冲击而又从激进的高潮回~
 落,就必须理解:新中国在战后东西方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抗争中的特殊地位~
,进入六十年代以来全球反体制运动的高涨,以及全球性的世界革命运动的交错~
   毛泽东早在一九四○年,就已经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作了论述,特别是对从新民主主义阶段到社会主义~
阶段的继续革命的问题作了有深刻预见性的展望。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处于最~
艰苦的时刻,在陕北的共产党领导人对当时西班牙人民反对欧洲法西斯国家干涉~
内战的斗争,和埃塞俄比亚人民反对法西斯意大利侵略的斗争表现了极大的关注~
和同情。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以及当时全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都不是孤立的,而~
 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它们的共时性,也就是同属于~
一个世界性和历史性的革命时代。毛泽东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划分了前后两大世界革命时代,即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和无产阶~
级领导的新的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在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世界革命时代~
,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性质的革命,(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
会主义),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世界革命,也即是“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①~

会主义),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世界革命,也即是“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①~
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国家发生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并“~
在革命的战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成了~
 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
义发展扫清道路”,同时“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②。在~
这个整体性的世界革命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特别是由“~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到“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
   二战结束迎来了这个世界革命的黄金时代。二战后发生的几次最大规模的局~
部战争,都是属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性质的革~
命战争,包括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等。当然战后对世~
界影响最大的一场革命战争,是中国的解放战争,因为它不仅在占世界人口四分~
之一的国家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打破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防线,更因~
 为它所起到的巨大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用:中国革命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
陆上处于帝国主义压迫下的、以农民问题为主要社会问题的不发达国家,探索出~
一条反帝反封、农村包围城市、人民战争、无产阶级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道路。将中国革命的经验推广到这些亚非拉地区,就能形成一个以广大的“世界~
的农村”包围“欧美帝国主义城市”的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民战争。全世界人民的~
反帝斗争互相支持,将许多条绞索套在帝国主义的脖子上,将它分割开来打败。~
   中国革命这样的特殊地位和特殊经验,也成为六十年代中苏两党在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总路线上的分歧的根源之一: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集团愈来愈向美国~
妥协投降,成为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和合作者,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则坚持不~
应放弃武装斗争。新中国的地位和使命规定它要想成功地向社会主义阶段迈进,~
 必须从世界革命的迅猛发展中得到支持,也就必须积极支持世界上各国各地区人~
民的反帝反殖斗争。支持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从而和反对现代修正主~
义的斗争紧密不可分。这里面,反帝反殖与反修防修的关系,有国际和国内两个~
层面上的内容。在国际上,苏联领导集团追求美苏缓和体制,企图和美国共同控~
制和扑灭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从而帮助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以世界市场~
和自由主义为内容的新殖民主义得以“和平发展”,或是对民族解放斗争采取利~
 己主义的操纵利用。在国内层面,苏联体制日益脱离群众,依赖专家和精英治国~
 的路线,在追求利润挂帅、物质刺激方面,迅速地象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关系和~
 经济关系靠拢。如此发展下去的道路,将不再成为对被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地~
区人民争取独立后建设国家的有吸引力的榜样,而和美国所推销的新殖民主义相~
差无几,并日益趋同。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又是互相影响,互相加强。在中共“~
 九评”中所着重分析的在修正主义路上走得最远的南斯拉夫,其对外关系上对帝~
 国主义的和解,经济上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接轨”,和国内以“市场化”、“私~
有化”为内容的南斯拉夫特色“改革开放”并行推进。④同样,中国六十年代初~
在外交路线上被一些人提出的“三和一少”(对国际帝修反要和,对世界人民的~
反帝斗争援助要少)的右倾主张,与国内政策中的“三自一包”(自由市场、自~
负盈亏、自留地,包产到户)等市场化、单干风的倾向相辅相成。总之,国际上~
 帝国主义的压力,和国内资本主义残余和自发势力的影响,形成一种合力,压迫~
 社会主义国家改变革命的初衷,放弃斗争性,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反抗者转变~
   与反帝反殖、反修防修共同构成战后世界矛盾斗争整体的另一条线索,就是~
 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所酝酿的反体制运动。这样的反体制运动,是在~
 战后二十多年国际冷战体制内,西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进入六十年代开始衰退~
 的背景下高涨起来的。而西方反体制运动,又和世界上非西方国家人民的反帝斗~
争,和以中国人民为主的反修斗争紧密地连在一起。首先,从二战结束到六十年~
代,是西方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全盛、并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以劳动工序无~
限细分、机器技术专用化、劳动过程无限单调化、工人技能不断降低、大众消费~
主义为特点的西方福特主义社会生产调控方式即将显露危机,苏联社会主义体制~
也暴露出弊病,而中国社会主义的独立探索和大胆实验引起了西方进步人士的注~
 意。为闯出一条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缩小城~
乡、体脑和工农三大差别,毛泽东大力支持人民公社这一崭新的社会组织,并在~
 《五·七指示》中提出了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文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工农~
 要知识分子化、知识分子要工农化等设想。中国人民的实践力图打破西方资本主~
 义工业社会的官僚化、精英化社会形态是最合理、最有效、并是一切非西方国家~
 所必须仿效的制度的神话,为西方知识界反思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在西~
 方校园和西方青年学生中,也开始积极反对为统治阶级和精英所服务的教育制度~
   第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进步运动开始冲破统治阶级所强加的冷~
战话语,也开始批判苏联和追随苏联的西方共产党放弃革命斗争和革命理想、脱~
 离群众、日益官僚化和精英化的倾向。为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仗义执言~
并无私帮助的中国,以及中国人民试图走出一条群众性、参与性的真正的社会主~
 义道路的努力,赢得了西方进步力量的极大关注和期望。一个有别于“旧左派”~
   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的思想文化战略~
 。西马主义者提出除了经济、政治革命,还需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群众意识和~
文化思想,夺取在思想领域的领导权。而毛泽东则在文革的纲领中提出:“资产~
 阶级虽然已被推翻,但是,他们企图用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
习惯,来腐蚀群众,征服人心,力求达到他们复辟的目的。无产阶级恰恰相反,~
必须迎头痛击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切挑战,用无产阶级自己的新思想~
 ,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来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⑤中国文化大革命~
“改造人的灵魂、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宣言,在西方的校园和街头引起了极大~
  包含有以上几个内容的西方内部的反体制运动,进入六十年代开始高涨,在~
 中国文革爆发后的一两年内达到高潮。具体引发这一系列运动的触发事件,主要~
是美国在印度支那进行的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侵略战争。美国人民和其它西方国~
 家人民反对越南战争的抗议行动,很快就自觉地发展成为反帝反资的革命运动,~
 并和本国内的反对种族主义、争取民权运动结合,和国际上被压迫民族的反帝反~
殖的民族解放斗争结合,形成了一场蔚为壮观的世界革命的大排演。⑥由于美帝~
 国主义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由美国战争干涉所引起的越南民族解~
放斗争成为整个六十年代世界反体制运动的关注重心,而由于越南民族解放斗争~
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紧密联系,以及中国与越南之间的重要~
的地缘战略关系,中国成为世界上民族解放革命的坚强后盾和大后方,也成为西~
  由上所述,进入世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基于一个罕见的历史机会,从半殖~
 民地半封建东方古国脱胎出来的一个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发~
达核心国家内反体制革命运动的一面战斗旗帜。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反修~
 斗争、西方的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反体制运动、以及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三重焦点。正是在当时这样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在世界进步人民中间形~
成了这样的共识:世界革命的中心,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移向东方,移到了亚洲~
   如上所述,中国作为世界革命的同盟军,它自身革命的命运也就和世界革命~
的其它组成部分的命运休戚与共,成败相系。亦如上所述,在整个“帝国主义和~
 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内,世界革命的各个组成部分,各具不同的社会性质,在它~
们相互支援、响应的同时,也存在着紧张和矛盾。不同国家内部的不同社会性质~
 的革命,以及同一革命中具有不同社会性质的不同阶段,既互为依托,又互相制~
约。总之,作为整个时代特征的世界革命,是一个相互关联、前后衔接、交错不~

约。总之,作为整个时代特征的世界革命,是一个相互关联、前后衔接、交错不~
平衡发展的过程。比如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国家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主要表现~
为对帝国主义及其奴仆的革命战争形式,而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则需要在无产阶级~
 专政下对经济基础进行改造,至于在“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阶段”,主要表现为触~
及灵魂的文斗,和在上层建筑的“斗批改”,但由于国际上战争危险的存在,国~
内阶级斗争的存在,以及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混杂交错,也会偶尔表现为~
 暴力冲突。毛泽东经过对社会主义的独立思考,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本身就是一个~
   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反体制运动,包括东方的反帝斗争、西方的文化革~
 命,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继续革命,具有并行性和不平衡性发展的特点。⑦这种~
 特点的一个最大的表现,就是革命与战争的两种前途交替出现,且在一定程度上~
互相排斥。毛泽东认为:“关于世界大战问题,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战争引~
 起革命,一种是革命制止战争。”这个简要精辟的论断,不仅揭示了世界范围内~
战争与革命的两种因果关系,也指出了革命与战争的两种可能的先后顺序,而这~
 两种相反的顺序,则对具体某一国、某一革命有着巨大的决定作用。具体说,中~
国文革的进程和成败是与世界范围内革命和战争的总的形势(包括帝国主义战争~
、民族解放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继续革命)相联系在~
 一起的。在世界范围内、在一定时刻,是革命,还是战争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中~
国文革运动的命运。当然,战争能够引起革命,革命能够阻止战争,但革命和战~
  现在,不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上革命与战争的情势。~
和战后任何其它时期相比较,六十年代是最为革命动荡的年代。从亚非拉的广阔~
大陆,到西方国家的大都市和校园,是一派“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
 革命”的景象。“山雨欲来风满楼。”“天下大乱,形势大好。”“四海翻腾云~
  首先来看,在帝国主义远东前线地区的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五十年代的战~
 争风云在退却,而充当美国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和远东堡垒的日本、南朝鲜和台湾~
 ,除了台湾社会在蒋家王朝的专制下相对平静外,在当地社会内部都掀起了空前~
 的革命浪潮。日本人民斗争的焦点是声援亚洲其它地区(主要是中国和印度支那~
 )的反帝斗争,以及反对美国的军事占领,比如著名的三里冢反对建机场斗争等~
。在一个时期内,由工人、农民、学生和左翼革命者的斗争发展到了大规模群众~
 性街头抗争的对抗性方式,严重地冲击了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对战后美日~
   假如说六十年代在日本列岛出现了革命制止战争的情态,在中国边境以南,~
 战争的风暴则愈演愈烈。美国六十年代在东南亚的军事冒险,和它五十年代在朝~
 鲜半岛和台湾海峡的战争行动一样,是为了围堵中国革命所产生的巨大的示范作~
用和辐射效用。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国家,和中国有着相似的社会文化条件,传统~
上受中国影响,中国革命波及到这些国家几乎是注定的。而一旦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这些国家取得胜利,中国革命的模式就会更进一步地传播到亚非拉广大地区,~
 从根本上危及美国的战后世界体系。而一旦扑灭中国周边国家的革命,也就能有~
 效地封锁中国,加大中国革命政权的困难、加强和平演变的内外条件。这就是六~
 十年代在印度支那的战争与革命的情势。美国于一九六四年开始轰炸越南北方,~
 次年三月在南方投入地面部队,此后不断增加参战部队,在一九六九年最高峰时~
达五十四万。美国在印度支那镇压当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的侵略战争最后“搬~
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反而引起了更彻底的革命,导致了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亚洲其它地区,在那些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相似的农业社会中,革命的~
 力量迅速地发展起来,很多国家的革命者都自觉地学习中国革命的经验。在印度~
 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展成为一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政治力量,然而由于各种主客~
 观条件的原因,印尼共产党一九六五年蒙受了类似中共一九二七年“四·一二”~
 浩劫的重大损失。在九卅运动失败后,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有三十多万人遭到杀~
 害。一个正在走向中国革命之路的亚洲大国的革命前途受到空前的挫折。在中国~
周边的缅甸、泰国和印度,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人民游击战争,其中在缅甸直接受~
到了文革的冲击和影响。在帝国主义所企图控制的咽喉地区的中东,帝国主义及~
 其仆从的战争冒险,特别是一九六七年六月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美军出兵干涉黎~
巴嫩等,则起到了唤醒当地人民的革命意识的作用,兴起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
  在西半球独树一帜的古巴革命和切·格瓦拉的英雄主义,六十年代在拉丁美~
洲和非洲广大地区发生影响。从亚非拉的广大地区,到欧洲国家的半边陲地区,~
如伊拉克、香港、墨西哥、尼日利亚、阿根廷、希腊等,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
性的街头抗争、游击斗争、或反帝、民族主义性质的夺取政权斗争。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在六十年代也不平静。在波兰、南斯拉夫,出现了学~
 生对抗学校和政府当局的运动。当然,东欧国家中最为举世瞩目的一个事件就是~
“布拉格之春”运动以及随后苏联的入侵。六十年代出现在捷克斯洛伐克和其它~
 东欧国家内的社会运动,与六十年代世界各地反体制运动所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
 以学生青年为主力军,然而在苏联东欧领导集团长期统治下的东欧社会,社会官~
僚化、政治空洞化,其社会运动也因此缺乏六十年代世界上其它地区青年运动所~
 具有的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明确倾向。另一方面,“布拉格之春”运动中,上层~
 知识分子精英(包括很多是所谓“自由主义的”共产党人“改革派”)主导了整~
 个运动的走向和话语结构。尽管如此,带有极大群众性的“布拉格之春”运动,~
 一旦脱离上层精英的操纵,一旦由广泛的工农群众接管领导权,在六十年代的气~
 氛下,它具有转变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反修革命的前景。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日~
 ,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苏军出兵的借口,即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现~
“反社会主义倾向”,一部分是事实,但这恰恰也是苏联路线长期忽视无产阶级~
 政治、忽视社会主义内部的矛盾斗争所导致的。一旦出现了问题,又惊慌失措,~
不敢发动群众,害怕大民主,不敢依靠工农阶级,而采取简单粗暴的镇压和践踏~
 别国主权的手法。苏军侵略暂时扑灭了动乱,也断送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把“布~
拉格之春”推向社会主义反修革命的可能,更建立了社会帝国主义干涉他国的恶~
劣先例:“勃列日涅夫主义”以所谓“有限主权论”和“国际专政论”,来酝酿~
   在整个六十年代的世界动荡中,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最直接威胁的,还~
 是来自体系中心国家内的反体制运动。在所有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国家中,都~
 出现了不安的骚动。具有明确革命倾向的社会运动在帝国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中~
 心的都市和校园里此起彼伏。特别是在一九六八年,欧洲出现了自十月革命以後~
 的半个世纪以来最壮阔的革命浪潮和最激动人心的革命前景。在北美,民权运动~
、反战运动和学生运动等“新左派”反体制运动对战后美国社会的稳定繁荣产生~
   一九六七年十月,大约二十万人聚集在首都华盛顿举行反战示威。同时,有~
 三万五千多名青年冲击美国国防部,与警察发生冲突。一九六八年四月四日,美~
国主张非暴力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被害身亡,由此将反战、民权和学生运~
动与体制之间的冲突骤然提高。四月三十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占领大学教~
 室楼。一周后,纽约警察攻入五栋建筑,造成一百四十八人受伤,七百多名学生~
被捕。五月二十一日,再次爆发了占领教学楼事件。八月二十八日,美国民主党~
 在芝加哥举行代表大会。反战运动和其它运动的示威抗议者和警察发生了严重的~
 冲突,警察用警棍和催泪弹镇压示威者,警察殴打学生的场面通过电视画面传给~
 美国公众。然而,激烈的反体制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美国的统治阶级,尼克~
  大约同时,在大西洋对岸的法国,发生了二十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内第一场社~
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尝试,并向着胜利作了最为有力的一次冲击,然而力量斗争的~
 平衡在最关键的一刻滑向保守的一方,世界革命在资本主义核心环节打开缺口的~
 努力功亏一篑。从一九六八年三月二十二日起,由农泰尔文学院、索邦学院和巴~
 黎大学发源的左翼学生运动,发展到五月中旬,已经成为包含法国社会各界群众~
的全民性反抗运动,巴黎及整个法国的百万工人大罢工,一些工厂的工人还关押~
 经理,占领和接管工厂,使法国处于经济崩溃和政治失控的边缘。戴高乐于五月~
 三十日对全国发表广播讲话,以混淆视听、号召保守派反扑等等手段,并调动军~
 队,挽回了危局,“巴黎五月”运动被瓦解,法国人民痛失了一次历史性的宝贵~
  从全球的角度看,六十年代,特别是六十年代中后期,发生在世界各地区的~
 (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所有组成部分,即中心、半边陲和边陲地区,都处在~
 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激变中;各种革命运动所共同具有的青年性,加强了~
它们之间的共时感和团结感、认同感。另一方面分别发生在西方的“以革命反对~
战争”为主导的“新左”运动,和东方的“以战争争取革命”为主导的传统的反~
帝民族解放斗争同时并行发展,表现出世界整体革命的不同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关~
(二)中国文化大革命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作是“革命中的革命”⑨,也处于西方~
 意义下的“反精英新革命”、“文化革命”与东方意义下的“反帝传统革命”的~
 交汇点和重叠部分。因此发生在不发达的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核心~
国家内新左运动的最先进的革命旗帜,中国成为世界范围内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
实践的先锋。
(三)中国除了有先进革命的使命(即“革命中的革命”)之外,还要支援民族~
解放斗争和面对帝国主义战争威胁,因此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这给中国文化大~
革命中的两个内容,即自身社会的继续革命、不断改造,和支持和巩固周边国家~
的民族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造成了极大的紧张关系,两个目标之间在长远来~
   文革群众运动进入六十年代末形势急转直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要从世界范~
 围内的反帝、反修、反体制运动的失利和退潮中去寻找。一九六八年以後,战争~
 引起革命的可能渐渐压过了革命制止战争的前景,特别是由于中国周边的战争可~
能性骤然加大,帝国主义(包括社会帝国主义)中心先发生革命、从内部自行瓦~
   我们现在再在世界局势的背景下来看中国的文革。文革所处的六十年代与五~
 十年代的最重大区别是:在中国周边地区,特别是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局势趋~
于稳定,战争的威胁向南转移到印度支那半岛,而且这一次帝国主义采用了谨慎~
 得多的策略。六十年代这一变化,为中国专心解决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问题提供~
了宝贵的空间。可以肯定,假如六十年代在朝鲜半岛或台湾海峡出现帝国主义战~
 争挑衅的话,文革运动本身的限制就会大很多。即便如此,文革中在东南沿海的~

  发生在印度支那半岛上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文革的关系是复杂曲折的。二战后~
 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通过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不断深化,以及对边缘地区的~
融合纳入、深化、结构化的过程达到自身的生存和扩张。任何不发达国家的民族~
 解放运动都是对这个过程的反制和威胁。特别是在那些社会经济条件和中国相似~
的国家里,遵循中国革命的人民战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等战略的民族解放运动,其~
 多米诺骨牌效应就更大。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对围堵发生在中国周边地区的革命不~
 遗余力的原因。受中国影响,越、老、柬、印尼、缅甸、泰国乃至印度和日本走~
 上中国革命道路的前景,构成对中国本身的继续革命的巨大支持和推动。另一方~
 面,中国周边的民族解放运动,大多表现为革命战争形式,既给中国本身造成战~
 争压力,也要求中国在必要时给予人力和物力支持。更由于中国革命本身的不平~
 衡性,在境外和社会内部还存在着反动势力,存在着战争和复辟的直接威胁。总~
之,中国周边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在长远意义上支持和推动中国的继续革命,在~
短期意义上,燃在中国近旁的印度支那战火制约着中国内部大民主的实行,要求~
 国家机器的稳定和强化(11)(境外的那些更多地表现为社会革命而不是革命~
战争的群众运动,如在香港和印尼六七年发生的斗争,才反而会对中国文革产生~
 激进化的作用)。整个六十年代,美国对印支战争的卷入呈愈来愈深入之势,在~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达到极点。美军于一九七○年春天开始轰炸柬埔寨,一~
 九七一年指使西贡军侵入老挝,从而把战争扩大到整个印度支那。地处前线的中~
国广西省,由于有国防和援越等的多种限制,文革形势落后于其它省份,直到一~
 九六八年夺权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发生了群众组织拦截援越抗美物资的严~
 重问题。是在严峻的外部情势下,《七·三公告》制止了国内运动妨碍国际反帝~
任务的不正常现象,并为全国的群众运动鸣锣收兵。在国内运动进行斗批改的收~
 尾工作的同时,周恩来总理到达战事吃紧的河内声援越南和老挝人民,表示“中~
 国将不惜做出民族的最大的牺牲”。在短期和局部意义上,战争抑制了革命,革~
   西方反体制运动在资本主义内部制造震荡,并有可能从堡垒内部瓦解资本主~
 义核心部分的前景,为文革的大民主提供了极大的活动空间。进入六十年代末,~
西方反体制运动开始落潮,中国文革的这个空间也渐渐闭合。毛泽东在准备和部~
 署文革的同时,多次发表支持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言论(见附录),包括一九六~
 三年和一九六八年两次发表声明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美帝国主义种族歧视的正义斗~
争和革命暴动,其中在六八年四月十六日发表的《支持美国黑人暴动的声明》中~
明确指出:“世界革命进入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美国黑人争取解放的斗争,是~
全世界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总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当代世界革命的一个组~
成部分。”文革中建立巴黎公社式崭新社会的思潮和群众运动的高潮与西方反体~
 制运动的动荡的高潮于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六八年同时达到波峰。巴黎“五月风暴~
 ”未能对体制产生转变性作用;在西德、意大利和日本等地的群众性的抗争渐渐~
 低落,转变成少数孤立的红军分子的城市游击战争;美国尼克松当选总统后开始~
大规模扩大印支战争;在这样的情势下,西方内部的革命制止帝国主义战争的可~
  另一方面,苏联东欧内的仅有的几起群众运动,遭到苏联统治集团的消防式~
的镇压,没有发生革命制止战争的情况,反而是出现了苏联战争机器制止革命的~
 反常现象。一九六八年八月苏军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对中国文革的命运产生了极~
大的影响。苏联领导集团所推销的“有限主权论”和“国际专政论”,矛头直接~
 对准中国,准备对中国采取帝国主义式的战争侵略。一九六八年三月以後,苏军~
 在中苏边境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武装挑衅。苏联统治集团还发出讹诈,声称要对中~
国采取先发制人的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一时间,社会帝国主义在北面的战争威~
胁甚至超过了帝国主义在南面的威胁,中国被迫做出了“大打、早打、打核战”~
的准备。这也是促使文革中的群众运动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迅速复员的一~
  中国文革上是六十年代发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一场新型革命的组成部分。这~
场世界革命的斗争场所遍布于广阔的第三世界民族解放战场,和帝国主义国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都市与校园。因此,中国文革也和世界革命的浪潮同长同消~
 ,和世界反帝反殖、反资反修的革命斗争命运与共,而不会有单独的和局部的胜~
 利。文革群众运动失利的悖论,群众运动内部派别激烈冲突的悖论,也就是在世~
  文革的群众运动在六十年代末迅速复员,而且在一些省份只取得了妥协性的~
结果,这个原因不仅要从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无政府思想、宗派主义和右倾回潮~

结果,这个原因不仅要从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无政府思想、宗派主义和右倾回潮~
反扑等现象中去寻找,更重要的是,也应注意到:在西方国家内,从巴黎的拉丁~
区到北美的伯克利校园,在第三世界地区,从玻利维亚的山岭到苏门答腊岛的热~
 带丛林,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带,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的平衡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在中国的南边和北边,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战争成了首要的威胁。全球~
 性的革命性转变的机会,在一九六八年转瞬即逝。也正是在这个时刻,毛泽东指~
 出:“按照列宁主义的观点,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后胜利,不但需要本国无产~
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而且有待于世界革命的胜利,有待于在整个地球上~
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使整个人类都得到解放。”(12)因此,中国文化大革~
命取得巩固性成果的机会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失去的。由于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都~
共存于这场世界革命中,也都反映到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斗争中来,因此,文化大~
革命始终无法以一刀切的手法分清不同性质的矛盾,分清宗派主义和政治立场的~
区别,分清意识形态和形式主义的区别。也最终没有能够找到一种完善地协调人~
  我们或许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文革斗争中的不同派别之间,中央文革和群众~
派之间,毛泽东和群众之间的在夺权问题、建立公社制的新政权机构等问题上的~
 认识差距,以及他们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不断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到国~
 际形势中革命与战争的两种互相排斥的前景的不断波动,及其所产生的对革命策~
 略的影响。象一九六七年一月上海人民公社的建立与被取代,和一九六七年夏天~
外交部夺权等事件的变化与转折,应该说都有这个重要因素。可以想象,假如在~
文革群众运动的同时,从苏联内部爆发大规模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从而使苏联东~
革命始终无法以一刀切的手法分清不同性质的矛盾,分清宗派主义和政治立场的~
区别,分清意识形态和形式主义的区别。也最终没有能够找到一种完善地协调人~
民内部矛盾的方式,从而建立起巴黎公社式的民主制度。

  我们或许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文革斗争中的不同派别之间,中央文革和群众~
派之间,毛泽东和群众之间的在夺权问题、建立公社制的新政权机构等问题上的~
 认识差距,以及他们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不断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到国~
 际形势中革命与战争的两种互相排斥的前景的不断波动,及其所产生的对革命策~
 略的影响。象一九六七年一月上海人民公社的建立与被取代,和一九六七年夏天~
外交部夺权等事件的变化与转折,应该说都有这个重要因素。可以想象,假如在~
文革群众运动的同时,从苏联内部爆发大规模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从而使苏联东~
欧国家走上反对修正主义的道路,假如在西欧和北美的反体制运动能够在更大程~
 度上根本动摇世界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心,中国文革在群众大民主和巴黎公社民主~
制度的路上也会走得更远、成果更巩固。

  以上的分析能够让我们从一种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文革中的种种现象。比如~
说,文革中出现了好人斗好人的问题,甚至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发展成为对抗性的~
 、暴力的冲突。怎样来解释那些互相斗来斗去的派别,在基本出发点上却是一致~
的呢?文革中同样出现了由思想意识和政治立场所主导的新的阶级划分。这两个~


--
※ 来源:.北京大学未名站 Psyche.pku.edu.cn.[FROM: liujia@ibmstone.pku.]
[阅读文章]  回信 R │ 结束 Q,← │上一封 ↑│下一封 <Space>,↓│主题阅读 ^X或p

--
※ 修改:·alert 於 Sep 10 22:07:46 修改本文·[FROM:   202.114.3.161]
※ 来源:·武汉白云黄鹤站 s1000e.whnet.edu.cn·[FROM: 202.114.3.142]
※ 修改:.zcm 于 Oct 17 19:45:27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2.1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