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needspeed (天外飞仙),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新中国的生死之战--试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下)2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ul 26 09:24:56 2000), 转信

发信人: later (心静自然凉),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Jul 24 17:12:50 200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s 讨论区 】
【 原文由 redarmy 所发表 】
六、结语

  关于抗美援朝评价的这场非正式的讨论,折射出一个几乎无人提及却又无处不在的根
本问题──如何看待中国所在的国际社会?在近年来的私人接触中,我深感我国的许多群
众在政治上还相当幼稚,常常以国内的人之常情和社会关系在外交、战争等国际事务上作
不适当的类推,从而不甚理解我们的国际处境和危机决策。因此,本文在最后还有必要对
国际社会的性质和我国在其中的位置稍加探讨,进一步廓清抗美援朝的某些知识背景。

  国际、国内社会的比较问题非常复杂,社会各界的看法也不尽一致。本人在此只想强
调其中的一个根本区别,即国际社会从来没有象国内社会那样摆脱无政府状态。20世纪的
国联与联合国属于国际协调组织而不是世界政府,其职能、权力和权威均十分有限,对成
员的福利乃至生存不承担明确责任。即便国际社会有时存在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在很大程
度上也是特定时代的霸主强加于人的。因此国际竞争远比国内严酷暴烈,落后者挨打,软
弱者可欺。武力威胁和侵犯固然受到国际舆论的普遍谴责,但是否受到及时的惩罚还要取
决于实力,而不是有名无实的"国际法庭"不具约束力的裁决。美国1988年出兵巴拿马明明
毫无道理,可谁能给予制裁呢?试想兼并科威特的伊拉克假如属于世界级的强国,还会发
生海湾战争么?在科索沃危机中,美国公然对联合国搞"武装政变",国际社会的反应能力
如何呢?孟德斯鸠所描述的权力的自我扩张法则,在无政府主义的国际社会不但适用,而
且体现得更充分。对此似懂非懂的人,才会指望美国在朝鲜得手后便裹足不前,偃旗息鼓
。国际社会的成员不懈地追求公正的国际新秩序,而且不断地取得进展,然而理想的实现
看来至少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此之前,国际社会各成员的福利、生存和安全不得不主
要由自己来争取,实力、包括同盟的联合实力成为立国之本。

  在确认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前提下,一个容易产生的误解在于想当然地断定大国比小国
安全。事实上往往相反,大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更为复杂,因而往往比小国更不安全。它们
可能相互争霸,如20世纪的美国和苏联;它们的巨额财富可能成为强盗的猎物,如19世纪
的印度;它们可能成为霸权游戏中的棋子,如拿破仑时代和十月革命后的俄国;(39)新兴
大国(包括复兴大国)的对外关系尤其微妙,无论它们有意或无意,都难免冲击原来的霸主
,后者则竭力阻挡、压制前者,如15世纪的英国和西班牙。

  其中后三类大国的遭遇,中国都不能幸免。辽阔的幅员和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使我们
成了近、现代列强竞相淘金的宝地,除了不知深浅的日本力图独吞以外,其余均感到无力
独占而"协议"瓜分。有些人以为这是不幸中之万幸,其实象公娼一样被迫对所有衣冠禽兽
开放,何幸之有?进入冷战时期后,我国仍树欲静而风不止,成了两大阵营和美苏两超之
间寸步不让的战略要地。同时,两超内心里谁也不欢迎世界最大的新兴国家登场表演,有
如心胸狭隘的先生压制那些可能赶上甚至超过自己的学生。此外,随着英、法、德等老牌
帝国的相对衰落,地理位置又安排我国与当代世界的几乎所有大国(包括现代意义上一衣
带水的美国)为邻,在某种意义上不幸地成了全球的中心。种种因素聚合在一起,我们的
复兴之途注定山重水复,艰险悲壮,国家的生存实在是来之不易。几十年来几代爱国人士
屡屡发出"灾难深重"、"举世罕见的祸乱"之类的感慨,实在是言之不虚。因此,象我们这
样的大国必须成为强国,否则还不如小国走运。而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强国没有几个不
是冲杀出来的。所以存亡关头就要坚决打,甚至象抗美援朝那样,在友邻受到外部威胁时
不惜以攻代守打出去。该出手时不出手,无异于弃权投降,甚至束手待毙。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在经济方面形成了应有的忧患意识,并对经济发展发
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在国家安全方面,我们的社会同样应该形成一种必要的忧患意
识。无论对于理解抗美援朝还是国家的其他安全决策来说,这种意识都是不可缺少的主观
条件。

  注释:

  1、1950年10月高岗、林彪在东北军区军以上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2、本文中的"政府"采纳我国和欧洲的概念,特指行政部门。美国的"政府"则包括白
宫(行政部门)、国会和法院三大权力部门。
  3、参见马德普、霍海燕、高卫星主编:《变革中的中国公共政策》,第十七章:《
外交政策》,第一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外交政策回顾》,第406-407页。中国经
济出版社,北京,1998年1月第1版。
  4、(美)安德鲁·内森和罗伯特·罗斯著,柯雄等译:《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
的寻求》,第四章:《美国之迷》,第63页。新华出版社,北京,1997年9月。
  5、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写道:"我们的统一战线应
当以抗日为目的,不是同时反对一切帝国主义。"
  6、参见柴成文、赵勇田著:《板门店谈判》,《序》,第6-7页。解放军出版社,河
北,1989年8月第一版。
  7、(英)M·J·C·维尔著,王合等译:《美国政治》,第一章:《绪论》,第4页;
第三章:《两党制》,第67-68页。商务印书馆,北京,1990年。
  8、《板门店谈判》,《序》,第6页。
  9、在中国入朝参战前,美国飞机曾经不只一次轰炸、扫射吉林安东(今丹东)地区,
美国史学界把此事记在麦克阿瑟账上。
  10、参见《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第四章《美国之迷》,第62页。作
者坦承,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目的之一都是遏制中国的影响。
  11、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著,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删节本),第二卷
,第六篇《防御》,第六章《防御的手段》,第113页。中国人民战士出版社,北京,
1978年4月第1版。
  12、杜鲁门的原话:"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本的
和平解决或联合国的审议"。
  13、假如让美国驻有大量地面部队或海军陆战队,蒋介石很可能象吴庭艳等南越领导
人那样,被美国策动的流血政变除掉。除了个人因素(如二战时期罗斯福总统感到蒋介石
难以合作而策划过流产的暗杀活动)之外,蒋家父子也不愿让台湾在外国压力下独立。
  14、本人的看法曾得到对方知情人士的证实,而美国政府自然不会公开承认。
  15、《孙子》,《谋攻篇第三》,之[十四]。
  16、《战争论》(删节本),第二卷,第六篇《防御》,第五章《战略防御的特点》,
第109页。
  17、《三十六计》,第六套:《败战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18、参见沃尔特·G·赫尔姆斯著,解放军国防大学译:《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
,第一卷《停战谈判的帐篷和战斗前线》,第一章《导言》。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北
京,1988年8月第1版。
  19、《孙子》,《计篇第一》,之[六]。
  20、据未经证实的信息,近年来日本学者在美国发现了前韩国军官的一本三八线日记
,等到再次去查阅时,发现关键的几页内容已经神秘地被人撕去。
  21、借用系统论的概念Black Box(暗箱),指无法揭破转换过程、但可以分析输入和
输出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特定现象。
  22、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与韩国、日本、台湾及《东南亚条约组织》国家组织了一
个针对中国的"新月形包围圈"。
  23、中国的版图酷似一只面向东方的鸡,海南岛和台湾有如两条腿。
  24、《周恩来选集》下卷,《抗美援朝,保卫和平》,第51页。
  25、姚旭:《从鸭绿江到板门店》,第二章,第20-21页。人民出版社,张家口,
1985年9月。
  26、如果加上苏联就成了"三国五方"。
  27、1964年4月16日陈毅谈话记录。转引自姚旭《从鸭绿江到板门店》,第二章第22
页。
  28、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第四章第45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北京,
1990年10月第一版。
  29、到1953年夏季朝鲜停战时,我国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国民经济的承受力已经接
近了极限。
  30、参见《从鸭绿江到板门店》,第二章,第21页。
  31、七十年代末中美"蜜月"时期,两国的几十位专家曾相聚美国,交流对苏联问题的
研究成果,美国学者在会上透了这个底。
  32、例如抗美援朝,苏联不但不出兵,而且要偿付他们提供的武器装备。我国第一个
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所给的财政援助也是购买苏联产品的贷款。我国勒紧裤带,到六十年
代初才还清全部债务。
  33、我国在五十年代还没有核潜艇,赫鲁晓夫的建议是明目张胆的海上军事扩张要求

  34、诸葛亮曾向马谡交代:"街亭一无城墙,二无险阻。
  35、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1950年10月13日关于志愿军入朝参战的电报
(节录),这也是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一致决定;《彭德怀自述》,第十四章:《
抗美援朝》,第257页,人民出版社,北京,1981年12月第一版。
  36、参见《从鸭绿江到板门店》,第二章,第21页。
  37、《彭德怀自述》,第十四章:《抗美援朝》,第258页。
 38、19世纪初,俄国由于经济损失而退出法国反英的欧洲大陆封锁线,为此于1812年遭
受拿破仑的入侵;一战末的1918年,英、美等协约国又因为布尔什维克政府在十月革命后
退出反德联盟而入侵俄国。
  39、《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一卷《停战谈判的帐篷和战斗前线》,第二十三
章《回顾》,第565页。
  主要参考资料:

  1、《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抗美援朝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1990年9月第1版。
  2、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北京,1990年10月第一版

  3、柴成文、赵勇田著:《板门店谈判》。解放军出版社,河北,1989年8月第一版。

  4、姚旭《从鸭绿江到板门店》。人民出版社,张家口,1985年9月。
  5、马德普、霍海燕、高卫星主编:《变革中的中国公共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

  京,1998年1月第1版。
  6、《孙子》。
  7、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著,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删节本)。中国人
民战士出版社,北京,1978年4月第1版。
  8、(英)M·J·C·维尔著,王合等译:《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北京,1990年。

  9、(美)安德鲁·内森和罗伯特·罗斯著,柯雄等译:《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
的寻求》。新华出版社,北京,1997年9月。
  10、沃尔特·G·赫尔姆斯著,解放军国防大学译:《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解
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北京,1988年8月第1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教研室教师,解海南,1999年6月 

--
消灭美帝,捍卫和平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ak.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17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