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mouse),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纪念抗美援朝:永载史册的“第一次”(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0月16日15:07:54 星期一), 站内信件
齐德学 鲍明荣 曲爱国 萧石忠 陈传刚 包国俊
新华社首次公开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参战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的当天,“联合国军”总部首次得到报告:发现有中国
军队参战。但他们认定这不可能,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干预的黄金时机已过,
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扭转此时的朝鲜战局。
●第一次战役胜利后,新华社以援引朝鲜新义州电台广播的形式,首次公开
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消息。
●第二次战役中,毛泽东在起草志愿军向平壤进攻的新华社新闻稿中首次公
开使用了“我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从此,中国的新闻报道开始公开使用“中
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入朝参战。当时,美国当局和军方对
此均毫不知晓。为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达成战略上的突然性,志愿军入朝时
均换穿朝鲜人民军服装,隐蔽身份,入朝后,部队夜行昼伏,严格保密。
10月25日,志愿军在开进中与敌军遭遇,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枪。当
日中午,南朝鲜第1师向美第1军团司令部报告:“在云山和熙川北部,有2万中
共军正在待命。”这是“联合国军”第一次提出发现中国军队的报告,但他们认
定这不可能,因为节节胜利的美军师全面投入战斗,北朝鲜军队的残部气数将尽
,中国干预的黄金时机已过。
同日,志愿军取得两水洞战斗胜利后,彭德怀司令员曾专门致电毛主席,请
他核示战报新闻,建议以朝鲜人民军总部公报的形式,报道“我军于25日全歼狂
妄北进的敌军先头部队”。毛泽东于10月27日回电:“暂时不宜发表作战新闻,
待战役告一段落再发表为宜。”
11月5日,志愿军第一次战役告捷。毛泽东致电彭德怀:“为了迷惑人的目
的,目前还是不宜以联合司令部的名义发表战报,而应以人民军总司令部的名义
发表战报,但在战报中应当有几句话提到此次作战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志愿部队(简称志愿部队,对外不称志愿军,对内则称志愿军)参加,并且打得
很勇敢。”
11月7日,经中朝两国政府磋商后,新华社以援引朝鲜新义州电台广播的形
式,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由志愿军总部起草的战报,内容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
共和国人民军总司令部顷发表公报称:共和国人民军最近在朝鲜西北部的作战中
取得重要胜利。在此次作战时期,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的组成
,这个志愿部队在人民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之下,和人民军一道参加了作战……
”。
消息一公布,立即引起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响。中国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坚定立场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并首战告捷,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
人民中得到了一致支持,同时也引起了美国及“联合国军”其他参战国的极大恐
慌。
时至12月初,“联合国军”全线败退,志愿军乘胜追击。毛泽东亲自起草了
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向平壤进攻的新华社新闻稿,《人民日报》于12月
5日予以发表。在这篇新闻稿中,毛泽东首次公开使用了“我国人民志愿军”的
名称。从此,中国的新闻报道开始公开使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
阵地战第一次成为我军主要作战样式
●抗美援朝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阵地战成了志愿军的主要作战样式,
这在我军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它标志着我军阵地战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
阶段。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战线上,构筑了以坑
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体系,形成了牢不可摧的“地下长城”,并创造了坑道
战术。
●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戴维逊曾这样评论毛泽东:在朝鲜战场上,“他改变
了某些既往的观念和行动方法,打了他一生中竭力避免的阵地战。……如果你对
毛泽东一切都记不得,那么,你只要记住,他是一切战略家中最重实效、最主张
批判地接受经验的一个”。
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1951年6月,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的军事力量已形成均势
,战争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出现了相持局面。双方均已看到,谁都难于打败对方而
迅速结束战争。于是,双方都进行了战略调整,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从此,
阵地战成了志愿军的主要作战样式,直至战争结束,历时两年零一个月。
1951年8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依托野战工事艰
苦奋战,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的夏、秋季局部进攻,初步取得
了阵地防御作战的宝贵经验。志愿军总部及时总结推广在夏、秋季防御作战中出
现的坑道工事雏形,于1952年春夏,利用战场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朝鲜人民军一
起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战线上,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体系
,形成了牢不可摧的“地下长城”,并创造了坑道战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能不能
守的问题。另外,物资运输问题得到解决,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改善。因此,志愿
军在战场上越战越强,越战越主动。
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志愿军和人民军依托坑道工事,进行全线战术
反击作战,先后对敌营以下兵力防守的60个阵地进攻77次,几乎是攻则必克,攻
则必歼。相反,敌人的猖狂进攻,却寸土未得。上甘岭一战,志愿军创造了依托
坑道工事进行坚守防御的典范。
1953年夏季,志愿军以打促谈,从5月13日至7月27日,采取稳扎稳打,由小
到大的方针,连续发动了3次进攻作战,特别是7月13日开始的金城战役,一举突
破了敌人4个师防守的正面25公里的坚固防御阵地,突入纵深最远达18公里,创
造了阵地进攻战役的经验,并最终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
定上签字,结束了朝鲜战争。
志愿军首次释放百名战俘
●夜幕降临,几辆载着美军和南朝鲜军103名战俘的卡车,躲过美军飞机的
轰炸,开到了两军前沿阵地。当我方人员向战俘们交待了通过美军警戒线的方法
,同时告知,万一不能通过,仍可回来时,战俘们感动得与我方人员拥抱。
●战俘释放后对我军俘虏政策的宣传,引起了美国军事当局的极大恐慌,他
们连忙封锁消息,隔离战俘,并加强对战俘的监视活动。
●第一次战役中,敌人负隅顽抗、拒不缴枪的占多数,被生俘者很少;志愿
军首释战俘后,第二次战役中,就两次出现了美军百人以上集体向我投降的局面
。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中共毙伤敌1.5
万余人,俘获战俘1000多名。由于我军入朝前,各部队大都已取消敌军工作部门
,入朝时有的尚未恢复,有的刚刚起步,部队中熟悉此项业务、了解敌军情况和
懂外语的干部很少,并且由于敌方的欺骗性宣传,当时敌军官兵并不了解我军宽
待俘虏的政策。在第一次战役中,敌人负隅顽抗、拒不缴枪的占多数,被生俘者
不多。另外,由于部队缺衣少食,医疗设施及药品匮乏,尽管对战俘的供应标准
要超过我军一般人员,但仍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针对上述情况,11月17日,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向彭总汇报了有关战俘的
问题和开展瓦解敌军的一些想法。彭总听后表示完全同意,当即致电请示中央军
委,拟释放100名美、李伪俘虏,以扩大我军优待政策的影响,打破敌军怕杀心
理。第二天,毛泽东回电:“你们释放一批俘虏很对,应赶快放走,尔后应随时
分批放走,不要请示。”
彭总看完电报非常高兴,指示杜平抓紧时间办理。杜平亲自挑选了一些优秀
政工干部、翻译和汽车司机来完成这项任务,还指示收容所的同志,对将要释放
的战俘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美国武装入侵朝鲜是错误的,侵入中国台湾
海峡更是错误的,多数战俘能接受这些观点。释放前,还安排他们理发、洗澡,
换了新衣服,发了路费,晚饭时还特意加了几个菜。最后,召集所有战俘在一间
宽大的木屋里开了一个欢送会。18日夜,103名战俘(内美俘27名,伪俘76名)
便经我前沿阵地释放。
志愿军首释战俘震动了整个世界,特别是在美国朝野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
美联社记者怀特亥和勃伶斯通过多次采访战俘,于11月23日以独家新闻报道了此
事的详细过程,并大量引用了战俘的自述:中国人民志愿军“对他们好”,他们
“得到了和中国人一样的口粮”,他们“有一种平等的感觉”,“志愿军用他们
有限的设备治疗了伤兵”,“中国人不搜美军士兵的口袋,并且让他们留着他们
的香烟、金表和其他私人的东西……”
我国政府也进行了大力宣传,并公开了在押美军俘虏的一封联名信。对此,
美国军事当局极为恐慌,急忙封锁一切消息,同时将战俘与部队相隔离,并加强
对战俘的监视活动。据美联社报道:“报界的代表们被禁止访问被释战俘,所有
军官都奉令不得泄漏关于释放的消息,这是‘极端秘密’。”法新社也透露:“
军方一些部门极度不安。他们确实把消息扣压了38小时,美国新闻处甚至要求禁
止发表最有意义的详细情况。美国的通讯社的首脑们尽量把这说成一件小事……
另一方面,这些战俘走到任何地方,都有一个美国将军和若干上校陪着,好像是
非常照顾他们似的。”
尽管如此,我军的优俘政策还是在美军官兵中不胫而走,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第二次战役中,就两次出现了美军百人以上集体向我投降的局面。
人民空军第一次参战
●人民空军赴朝作战,是我国空军作战部队组建不到1年后打的第一仗。此
前,有相当数量的志愿军飞行员甚至还没有开过机炮,更谈不上有空战经验;而
美军飞行员则“喝”过成千上万吨航油,飞过上千个小时,最多的达3000小时,
并参加过二战。
●李汉首开击落美机纪录,赵宝桐、王海各击落、击伤敌机9架,创造了志
愿军空军个人战绩的最高纪录,为人民空军的战史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在考察战场后感叹地说:“共产党中国几乎一夜之
间就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1950年12月,志愿军空军开始以大队为单位进驻前沿机场,在原苏联空军的
带领下,进行实战练习,旨在取得空战经验,揭开空战之“谜”,树立必胜信心
。12月21日,志愿军空4师第10团28大队由辽阳驻地开赴安东浪头机常
1951年1月21日,第28大队与美空军进行了第一次空战。这天上午,美空军
出动F-84战斗轰炸机20架,沿平壤至新安州一线对铁路线进行轰炸,企图阻滞
志愿军的后勤供应。志愿军空军大队长李汉率领5名飞行员架机迎击,到达宣川
上空时,4号飞机的张洪清发现右上方有2架美机一闪而过,遂警惕地保持着战斗
队形,继续向安州方向搜索前进。接近安州时,发现美F-84飞机正在1000米高
度上对清川江大桥进行俯冲轰炸。对于李汉编队的突然出现,美机毫无准备,有
些慌乱。李汉率队乘机迂回到4架美军飞机左侧400米处,自己很快瞄准美军的长
机开炮射击,将其击伤。
1月29日下午1时许,一批美机在定州、安州上空盘旋,企图袭击安州火车站
和清川江大桥。李汉率领8架飞机迅速飞向战区。1时40分,编队飞临定州以西上
空,发现左前方有一批美机在活动。他们没有贸然冲上去直接攻击,而是利用阳
光隐蔽,迅速迂回至美机后方,占据高度优势,仔细观察。美军的16架F-84飞
机,分为上下两层,每层8架,都是4架在前,4架在后,正在寻找对地面攻击的
目标,没料到已被我机盯上。李汉决定乘其不备,攻击上层的8架飞机。当美机
活动到我机群右下方时,李汉果断发出命令:“2中队掩护,1中队攻击1随即率
领1中队右转下降高度,向上层的8架美机猛冲过去。美机在惊慌之中分成两个4
机向左右转弯摆脱,李汉紧跟着左转的4架美机作了一个急转弯,顺势咬住1架美
机,逼近至400米时按动炮钮,三炮齐射,当即将其击落。位于下层的8架美机企
图反扑,担任掩护的2中队,以猛烈的炮火将其驱散。我编队乘胜追击,又击伤
敌机1架。此战,李汉首开击落美机纪录,为人民空军的战史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空军先后有12个歼击机师和2个轰炸机师参战,
共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
--
----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jxjdadmin.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0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