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hl (飘渺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国文学史--元代杂剧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l 5 09:48:16 1999), 转信
发信人: bluebird (子衿),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Sun Jun 27 21:08:12 1999), 站内信件
发信人: NBASD@fjubbs (解连环), 信区: FJ_Chinese
标 题: 中国文学史--元代杂剧2
发信站: 辅大美少女梦工场 BBS 站 (Tue Nov 18 12:38:44 1997)
转信站: fjubbs (local)
元代杂剧
1 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
2 元代戏剧跟著前面宋杂剧下来,而后有了北曲的产生(金、元),虽是如此,然
而元代戏曲和前面的部份有了很大的不同,即是有了“表演动作”的存在,从艺
术面而言,不仅是文学艺术面的要求,后来许多的曲家或后来的剧作家,这些人
虽极讲究曲文的文艺性,而讲究了这些曲文的高度艺术,可是如再从戏剧的本质
面看来,实际上是包含了两个部份的。
1.文学部份:曲文中高度文学技巧的展现。
2.戏剧演出部份:表演动作的好坏,剧场本身的条件,周围的环境,表演时相关
的所谓空间的艺术表达。例:各种剧场上所表演出的效果…。
因此,戏剧本身便不能只从单一的文学角度去看而已。举例而言,一人独唱的现
象中,一般的剧作家,他让唱的人物扮演许多种角色,几乎在角色上是不让他重
覆的,即虽是同一人演两个角色,但绝不使两个角色出现于同一折之中,这样虽
会影向情节的进展,有时便显得不自然,若没有这样的限制,则多种角色在剧情
的表达上会更自然一些,但因为只有一人独唱,所以不能使由同一人所演的两个
角色同时出现。而这样状况所代表的是当时观赏戏剧的环境中,仍是一种小剧团
的规模,所以当时去观戏者有很大的兴趣是落在那位「正旦」或「正末」上。也
因如此,故观戏者并不见得会很在意剧情部份,所以当时剧作家写剧本时,也没
有花很多的心思去安排情节,结构上比较注重的是唱曲的曲子及曲文部份,注重
的是音声上的美好,文辞的美好,主角的吸引人与否…。这样对当时的观众便有
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观众只是为了看这个角色,因此,作者便安排了一个人也许
得扮演许多角色,有许多变化,变化后便可展现变化上的功力,这是吸引观众的
地方,同时也可能是同一角色在戏里前后有了身分上的变化(例:出家),这时
便得在服装上做变化,而这样的变化也是很吸引观众的。因此,从元以来剧团本
身的小规模,以至于角色上的变化安排等等,以及观赏戏剧的观众其本身的兴趣
所在,这样的情况下,因此,在当时戏剧发展的生态中,许多的剧作家可能是比
较忽略了戏剧本身“动”的部分,而成就了“文”的部分。虽然如此,但我们也
不否认戏剧是包含了文与动的两面的。至于戏曲中情节安排等,这些关注与否或
是重视曲文,则因剧作家观念上的不同而有不同,这里头便会出现了诗人化或戏
剧化的剧作家存在,是诗人之作或剧人之作的不同。
戏剧所包含的要素很多,课本中所提到的「曲文、宾白、科」则是中国戏剧中
最
基本的要素,即唱、说、动作的表演。但这三要素并不能表示戏剧最完备的情况
。扩展开以后,则包括了各种剧种,从各种剧种去界定戏剧时,要素范围便得加
大。简言之,戏剧有剧本、有演员、有观众、有演出的地点、演出的的空间即舞
台,舞台上要有设备…。(中国戏剧必须有讲唱文学的特质)
中国戏剧必须具备讲文学的特质,所谓“具备讲唱文学的特质”,是中国戏剧
中
小戏、大戏的分野。前期~宋部分,其戏剧性表演都属于「小戏」,金、元以后
的部分,戏剧包括了前述所有要点,称为「大戏」(元杂剧、明传奇…),所注
重的是具备讲唱文学的特质与否。(即九大要素)
中国戏剧有它约制下的规则性,同时它还有所谓的流动性,即代表一种变化,
这
样的流动性在中国戏曲的衍伸中,可以看的很清楚,这样变化,使得中国戏剧逐
渐成熟,而到了一完整的地步。而在发展变化中有著不同的因素,造成了不同的
结果。因此,统观中国戏剧时这两个它约制下的规则性,跟规则下的流动性,这
两方面于讨论中国戏剧时是需要考量的,也就是,中国戏剧并非一成不变的,是
一路变化下来的。
戏剧与音乐是永远结合一起的。所以音乐对戏剧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以此
为
源头追溯而上,则可以追溯至先秦。而戏剧另一项因素,是“动作”,而动作和
歌舞便有密切的关连,由此脉络而上,亦可推及到先秦。
有人追溯戏剧源头时,推得很前面,最早的有歌有乐有文字像这样的结合型态
便
视为戏曲的源头。虽这样的情形与后来的戏剧有关连,但并非是唯一的一个源头
。这样的源头较远了一点也模糊了一点。而贴切些的看戏剧的源起,则为早先先
秦时代的「滑稽」,例:史记滑稽列传中孙叔敖的后代子孙受政府照顾不周,因
而演出孙叔敖打蛇的故事,使皇帝看了有所感受。这便一种“表演”,一个人维
妙维肖的表演了另一个人,于声调、动作上都传达了另一个人物的演出,并达到
演出的目的,既达到了演出的目的,这便是一场成功的演出。就上例而言,是为
了感动帝王,而平日观众看戏,不外乎也就是让观众感动,陶醉在戏剧中,此乃
是一成功的演出。这样的源头说法是比较贴切的,从这个源头以下,到了汉也都
有演出,后直到唐代演出较显具体化,到了宋代就更清楚所唱的调子、曲文等等
。所以唐、宋时演出的关键性是与后来更有密切的关系。而金的诸宫调也影向了
元杂剧,到了后来的金院本更是元杂剧的先声。
※ 院本:行院所演之戏剧。(行院:金代的风月场所中女子所演出的场所)
戏剧发展源头──先秦 ,不成熟,没有确切型式,是一雏型期。
两汉、魏晋,到了唐较有具体规模。宋、金、元、明、清戏剧是照这样的一个
发
展轨迹而下的。
叶○○则把先秦时期称为蕴育期,往下发展到汉、魏晋、唐宋,把金元时期称
为
高峰期,然后明为成熟期。他在分期时从 (1) 戏剧创作 (2) 戏剧评论 两方面著
眼。
例:唐宋时有戏剧模式,虽不如元杂剧成熟,然此时却没`有戏曲的评论,偶虽可
见于文人的诗词中,但却无正式批评的论著,然元明后便有了,明代更为发达,
后来到了剧论的系统著作时,便发展到相当的规模了。叶先生将戏剧的衰萎时期
定在晚清,懂中国戏曲的人愈来愈少,中国戏曲便衰萎了。 大陆方面则因为身处
其地(江南、江北…)可以取得第一手资料,传承之间也就比较顺利、正确……,
而就戏剧本身的生命力而言,它有很多的剧种,例:现在流行的舞台剧、戏剧,
也
是一种戏剧,自民国后流行,亦可表现出戏剧的要点,展现戏剧的生命力,只是
型
式上的不同。所以,若说民国以后没有戏剧,则是不正确的;但若就中国古典戏
曲
而言,则是可以成立的。
--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 修改:.coco 于 Jul 4 21:48:20 修改本文.[FROM: 202.97.]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