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可持续,有未来),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周代饮馔技艺述论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Aug 20 15:12:10 2006), 转信

作者:沈天鹰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4-1-10 23:29:28发布)

中国古代的饮馔,技艺精湛,源远流长,是一份属于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早在周代,
中国饮馔就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技艺,这种技艺从食物的初加工,一直到可口的馔食,每
一个环节无不闪耀着先民的智慧之光,同时也反映出周代社会的文明发展水平。因此,从
各类史料中考察周代的饮馔技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食物初加工的精进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这期间,先民们通过
碾盘、碾棒、杵臼等对谷物进行粗加工,是难以提供大量去壳净米来满足饭食需要的。所
以从殷墟出土的殷人牙齿经分析,齿冠均磨损得非常严重,反映了谷物加工不甚发达,殷
人是连壳一起粒食,只有少数贵族才有权享受去壳谷物。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
工方法的一次飞跃。石岂,即石磨,《世本·作篇》云:"公输班作石岂",其原理是"合
两石琢其中为齿相切以磨物"。谷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为主变为以磨为主,随着石磨的
普及,周人的饮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后来,人们还发明了由畜力和水力代替人力去推
动石磨。迄今为此,石磨仍在农村中常常使用。

与谷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类加工更为考究,而且,作为对肉类初加工的选割,与后期烹
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尤其是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
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据《周礼·天官·内饔》记载:"牛夜鸣则臭;
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鸟苧色而沙鸣,狸(腐臭);豕盲视而交睫,腥;马黑
脊而般臂,蝼。"那么,什么样的畜禽适宜宰割入食呢?《礼记·内则》载:"牛曰一元大
武,豕曰刚鬃,豚曰循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
"可见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
然后施行宰割。这一方面是为了解剖牲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牲肉分类,便于烹调,同时
还具有礼仪性的意义,在进食时,各式各样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序进
行,这些都是由肉类所切割成不同形状所决定的。

二、烹饪方法的多样

有关烹饪的史料表明,炊器的多样化是与饮食的多样化分不开的。我国烹饪方法是由少渐
多,烹饪技艺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地发展的。周代的烹饪方法已非常多样,主要有煮、蒸
、烤、灸、炸、炒等。其中,炸、炒是周代青铜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后所出现的崭新烹饪方
法。出土的周代炊器,多属蒸煮之器,可以看出,这时的烹饪方法以蒸煮食物为多见。
当时用于煮食物的炊具主要的是釜、鼎、鬲等。据文献所载,釜与鼎这两种煮器似乎有所
分工,釜主要用于煮谷物或蔬菜,如《诗经·采苹》中云:"于以湘,维 及釜"。鼎则用
于煮肉,因为鼎在周代,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炊器了,而已成为一种礼器,是各级贵族的专
用,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广大平民则不能使用铜鼎。作为炊器时,贵族们也主要用铜鼎来
盛放肉类和其它珍贵食品。如《周礼·天官·烹人》云:"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郑
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及盛于鼎。"

鬲,主要用于煮粥。容庚在《殷周青铜器通论》中说:"鬲,发达于殷代,衰落于周末,
绝迹于汉代。"周代,贵族盛馔用鼎,常饪则用鬲。

蒸是利用蒸气烹饪的一种先进方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气烹饪的国家。周代的蒸顺
有甑和。由于蒸具将食与水分开,纵令水沸,也不致触及食物,使食物的营养价值全部
保持于食物内,不易遭受破坏。

关于周代有无"炒"这种烹饪方法,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美籍华裔学者张光直认为:"在周
代文献里……最主要的似乎是煮、蒸、烤、炖、腌和晒干。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的方法,
即炒,则在当时是没有的。"(1)

事实上,考古资料已经证明,炒烹饪法最迟在周之春秋时期就已出现。1923年在河南新郑
春秋时期的墓中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炒炉",据考古工作者鉴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
青铜炊器。该炉高11.3厘米,长45厘米,宽36.6厘米,形状类似长方盘,上面铸铭"王子
婴次之炒炉"。此器质地较薄,很适于煎炒之用,对此,有学者指出"东周时代若干盘形之
器并不尽皆是水器,《礼记·礼器》注:'盆,炊器也'。似指新郑所出'王子婴次之炒炉
'"。(2)另外,从文献上看,炒菜在当时也不会记载,如《楚辞·大招》中的"煎鲭
苨雀,遽爽存只",其烹饪方法是在锅中放少量的油,经加热后,将鱼和肉放入,反复翻
搅至熟。与此相印证的是,在楚国区域内。也相继出土了一些可作煎炒之用的炊具,如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曾出土了一个青铜炉盘,分上下两层,下层为一炉,上层为一盘
,盘的两边有环链提梁,形同现代的吊炉炒锅。出土时盘上遗存有两副鱼骨架。(3)
这表明,楚人已经开始用煎炒之法进行烹饪。只不过当时的煎炒菜肴,不如现代技艺精
巧,煎炒之间亦无严格的区别,炒菜的品种也十分有限,但它对后世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
和提高,却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周代是中国传统烹饪方法的初步定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食物的品种不断增多,各
种炊具的相继发明,更新和更先进的烹饪方法的涌现也顺理成章,如炒、炸、炖、煨、烩
、熬以及腊、醢、菹脯等腌制菜肴之法,都为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工
精类多的饭与膳饮食,顾名思义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饮是清水和菜汤,食是用谷物做
成的饭。这种饮与食并列对举的形式出现,在周代的文献中较为多见,如《礼记·檀弓》
载:"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又如《论语·雍也》载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实际上,在正式的场合里,因周代贵族将饮食归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重视,
并为此多有明文定制。如《礼仪·内则》将饮食分为饭、膳、羞、饮四部分;《周礼·天
官》所记"膳夫"的职责为"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食用六谷,膳用
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吕。"这四部分,简而言之,就是饭(主食)、菜(副食)和
汤饮。

1、饭 以饭为主食的中国饮食结构,几千年来根深蒂固,这国古代谷物农业的长期发达
直接相关。《论语·乡党》有一句关于饮食安排的话:"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朱熹《论
语集注》释为:"食以谷为主,故不以肉胜食气。"是告诫人们不要使吃肉的量超过吃饭的
量。周代普通人家的日常饮食,不外乎吃喝粥,如《左传·昭公七年》中所载:"
于是,粥于是,以糊于口。"稍稠一些,象糊一样的名;稀而水多的名粥。另代,周代
的饭,不仅五谷可以做饭,大麦、菰米等都可以用来做饭。《礼记·内则》所列天子的饭
食品种为:"饭:黍、稷、稻、梁、白黍、黄粱、糈。"平民百姓常以"黄梁饭"为饭中佳品
;另一类是以多种原料制作的饭,如王室贵族所享用"八珍"中的"淳熬"、"淳母"就是以稻
米、黍米加肉酱做成的饭。

2、菜 膳羞即指菜肴,周代的烹饪艺术也主要是在菜肴的制作上表现出来的。从《周礼·
天官》所记载负责王室饮食的官员高达两千三百人,说明周王室中庖厨之事的重要性。也
正是这一庞大的饮食管理机构,把周代的菜肴制作技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周代菜肴
已渐形成色、香、味、形这一中国烹饪的主要特点,周代名肴"八珍"足以表现其烹饪艺术
的成就。《礼记·内则》记有"八珍"及烹饪方法,现录如下:

淳熬:煎醢,加于陆稻上,沃之以膏。

淳母: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

炮:取豚若将,圭刂之刳之,实枣于其腹中,编萑以苴之,涂之以谨涂。炮之,涂皆干,
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膻,为稻粉糅溲之以为酏,以付豚,煎诸膏,膏必灭之,巨镬汤
以小鼎芗脯于其中,使其汤毋灭鼎,三日三夜毋绝火,而后调以醯醢。

捣珍:取牛、羊、麋、麇、鹿之肉,必月灰。每物与牛若一,捶反侧之,去其饵,熟出之
,去其膻,柔其肉。

渍: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湛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酱。

熬:捶之,去其膻,编萑布牛肉焉,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干而食之。施羊亦如之
,施麋、施鹿、施麇皆如牛羊。欲濡肉,则释而煎之以醢。欲干肉,则捶而食之。

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肝 :取狗肝一,巾蒙之其腡,濡炙之,举腡其焦,不蓼。

周代"八珍"的出现,是我国烹饪形成为一门艺术的重要标志,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
饮的科学性,以炮豚为例,首先将小猪洗剥干净,腹中实枣,包以湿泥,烤干,剥泥取出
小猪,再以米粉糊遍涂猪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状,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内,把小
鼎又放在大镬鼎中,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酱醋调味食用。这一道菜先后采用
了烤、炸、炖等三种烹饪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余道。"八珍"开创了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
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撩乱的各种菜肴,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在菜名上
也袭用"八珍",至今还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宝粥"之类,虽然内容在不断更新,但
名称却历代相沿,说明周代"八珍"在我国饮食史上占有不可抹灭的地位。

周代菜肴烹饪还存在着地区性特点,这在文献中亦有反映。《楚辞·招魂》中对南方楚国
宫廷筵席中菜肴的多样化、精细化进行了艺术描写。其中"大苦咸酸,辛甘行些"一句强调
了楚人在烹调过程中重视五味的运用,显示出当时地处长江流域的楚人与中原周王室在菜
肴烹制与调味上的侧重不尽相同。

3、汤羹 汤古代称为羹。

最初的羹,称之为太羹,意为太古之羹,周代以前,汤羹是一种不加五味的肉汤,这也是
羹的最原始的做法。后来随着烹饪技术的进步,制羹的技术才逐渐复杂起来,至少在周代
,五味已加入了汤羹之中。如《尚书·说命》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春秋时,人们
更认识到做羹的关键在于水火和五味的调和和适度,齐桓公的饔人易牙,就是调羹名手。
(4)周代羹的名目很多,几乎所有可以入口的动物肉类皆可作羹,其名称随着肉
的品种不同而各异,见于文献中的羹名有羊羹、豕羹、犬羹、兔羹、鳖羹、鱼羹、脯羹等
,这些羹除用肉外,还要加上些经粉碎的谷物,这是羹的传统作法,所以郑玄在《礼记·
内则》注中云:"凡羹齐宜五味之和,米屑之糁。"而平民之家若要食羹,多用藜、蓼、芹
、葵等菜来代替肉,正如《韩非子》中云:"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羹在周人饮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日常佐餐下饭,都以羹为主,羹是最大众
化的菜肴,所以《礼记·王制》说:"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只是到了后世,随
着菜肴品种的增多,羹才逐渐沦为一种辅助性的菜肴品种。综上所述,周代的饮馔技艺
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代中国烹饪之所以能称誉全球,中华
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与二千多年前周代在烹饪技艺上的精进、菜肴品种上的创新密不可
分的。

注释:

(1)张光直:《中国古代饮食和饮食具》,载《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版。
(2)陈家梦:《寿县蔡侯墓铜器》,载《考古学报》1956年第2期。
(3)后德俊:《楚人和鱼》,载《中国烹饪》1980年第5期。
(4)参见《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与齐景公的对话。2001年8月11日晨

作者:沈天鹰,河南省洛阳市。471000,洛阳博物馆。

出处:《农业考古》2003年第1期,编辑部惠寄 


--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 John F. Kennedy 
一个真正善于施教的人,要使青年生长和发展完全,一定是十分透彻地充满了敬人的态度。
最好的生活,就是创造性的冲动占最大的地位,而占有性的冲动占最小的地位。
一切使人成为伟大的,都是从要得到好东西的尝试中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从同以为坏的
东西作斗争而产生出来的。 —— 罗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