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Why,Mr.Anderson?),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一、晚清的经济历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pr 27 15:31:51 2005), 转信
晚清经济史最有趣的是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晚清经济发展的状况。有人认为晚清
经济并不是一个未发展经济,而是在城市中有相当发达的原始资本主义,或商业资本主义
,其形态相当接近中国 80 年代温州,江浙,北京浙江村中的个体和私人经济。第二个问
题与中国和西欧十八,十九世纪经济发展的比较有关,也与当时法国和英国经济制度的差
别有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会大大落後於西欧,为什么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不能
发展到现代资本主义。第二个问题的一个回答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不能从原始资本
主义发展到现代资本主义。这个回答从笔者看到的史料来看完全不符合史实。 与这个
问题的答案有关的就是对晚清洋务运动的评价。笔者看到的资料显示,洋务运动是个失败
的工业化运动,其失败不在於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在於政府的「国家机会主义」,用国
有企业的方式推动工业化,扼杀了私人自由企业的发展。
在分析这三个问题之前,笔者有必要说明我所采用的治史方法,笔者不同意孔子的「
述而不作」的治史方法,原因是历史研究从未有述而不作的,每本历史著作都有显含或隐
含的理论框架。这些框架对历史上各现象或变数之间的关系结构作一些假定,而记载历史
不可能不采用一个组织史料的框架。试想相信地心说的人写出的天体运行史与相信日心说
的人写出的必然会非常不一样。 实证的研究态度是在写史前,言明分析框架的假设,则
读者可以自行判断这些假设与史实之间的关系。当这些言明的假设之多样化到达足够多,
且在不同框架之间有充分竞争时,对理解历史最有帮助的框架才会在学界共识的基础上脱
颖而出。如果不言明潜在的对分析框架的假设,使读者误以为存在一个没有理论框架的纯
客观历史,则读者反而会轻易相信一些很没有竞争力的分析框架,而失去对分析框架的识
别和批判能力,因此反而使历史记?变得非常主观。
1.1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 (或商业资本主义)
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是指城镇中生产最终消费品的活动和商业活动中分工的发展,但
是这种分工没有在迂回生产性的制造机器和工具的行业加深,也不可能在发明创造新机器
的活动中加深,因此原始资本主义不能发展到近代工业资本主义。
阻碍原始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清朝末年的落後的政治,经济制
度。清朝一直1996才有专利法(费维恺, 1999下卷第一章,pp73-75),此前专门发明创造
不能得到商业化的收入,因此分工专业化不能在技术发明中加深,因而使中国的很多工业
技术都停留在胚胎阶段,不能形成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按照 Mokyr(1990,pp.235-50) 的
记载,英国的专利法相对於法国的政府奖励科技制度的优越性是英国工业化比法国走在前
面的原因。他还指出,有半数的新技术在英国不是靠专利法保护,而是靠保护私人企业剩
余权的普通法来保护。自由企业制度 (私人企业自动注册,不需政府批准) 可以用私人企
业的剩余收益权和剩余控制权对企业主的发明创造及企业家活动间接定价,因此,可以使
这种直接定价成本极高的活动卷入专业化和分工,且避免直接定价的高交易费用,因而新
技术,新的管理方法可以变成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而按费正清的记载 (Fairbank,1992,p179), 清朝末年的中国,政府垄断了一切大规
模有组织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企业,大型工商业,技术发明 盐,铁,火柴等大型
生产活动都被政府垄断,中国不但没有结社自由,也没有自由企业。任何大型生产活动是
不可能在没有与官府的特殊关系及批准,和监护下发展起来的 (见费正清1999,上卷p.19)
。皇帝不但对一般百姓的财产,生命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而且可以不经审判抄没大臣的家
产及处死他们 (见费正清:第一章,导言:旧秩序,上卷,p29;张灏,第五章,思想的
变化和维新运动,下卷,p345;剑桥中国晚清史 1800-1900年,中国社科出版社1993) 特
别是官府由於对反政府的地下政治活动的敏感,严格禁止自由结社,也影响到自由企业的
发展 在这种制度下,需要大型私人企业来保护企业家思想和知识财产的迂洄生产行业中
的分工当然不可能发展起来,加上1906 年前没有专利制度,所以以技术发明,技术在迂
回生产活动中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为特徵的工业资本主义不可能发展起来。
清朝的原始资本主义是属於当代经济学家所称的坏资本主义,其特点是政府利用其政
治垄断特权追求其私利,不惜损害社会利益。比如政府利用盐业官营,官窑,皇家织造与
民争利。没有成立私人企业的自动注册制,私人企业需要有权官负的监护,批准,政府也
利用其任意侵犯私人企业财产的特权从与官府勾结的商人处索取各种利益 (见费正清
1993.p19)。这种官商勾结是坏资本主义的另一特徵,正如 Landes(1998,p222) 所言,这
种坏资本主义造成了无效率的收入分配不公,整个经济主要是为官府和特权阶级生产,因
而市场狭小,分工不可能加深,生产力不可能提高。而Landes认为18 世纪的法国也是这
样一个收入分配不公,官商勾结的坏资本主义社会。而当时的英国是个税法公平,收入分
配比较公平,中产阶级有相当高购买力,整个经济为平民生产的好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当
时英国的市场容量大於法国 (虽然人口和国土小於法国),分工可以加深,人均收入比法
国高30%。mokyr,1993,p.56),费正清 (1993,p24)记载了清末税收的非制度化,不透明,
及事实上的累退税收制 (越富和有权势的人交的税率越低,制度化的贪污,行贿及官商勾
结盛行 (关於清朝成立企业需要官府特许的制度,及官商关系和政府对一些经济活动的垄
断,见费正清1993,pp19-20及何炳棣,Ho Ping-ti,1962,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rin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Columbia
Univeristy Press)。
问题是为什么法国的坏资本主义很快就被大革命推翻,而清朝的坏资本主义却可以苛
延残喘很长时间呢?很多历史学家将此归结于欧洲与东亚地理政治结构的差别,其中最有
名的是Baechler (1976,p.79) 的名言:「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根本源泉是同一文化下政治
的不统一及政治多元化。」欧洲的政治不统一创造了一种格局,规模相近的主权国之间有
激烈的制度竞争,加上自由移民传统,统一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使得有竞争力的制度有机
会胜出,而且会很快被创造性地模仿。
而18-19世纪的东亚,中国比其他国家大得多,其政治上是大一统的,早至秦朝就废
除了有利于分权体制发育的封建制度,而实行了一种政治上高度垄断的中央集权制度,它
有效地扼杀了地方和人民的创意,这应该是清朝制度和经济发展大大落後于欧洲的根本原
因。就政策层面而言,18世纪的英国早就经过了重商主义阶段,并完全放弃强调政府产业
政策,保护关税的重商主义,代之以单方面自由贸易,无产业政策,放弃保护关税,以及
逐渐放弃靠特许垄断特权获得税收的制度 (Mokyr 1993,p.44,north,1981,pp158-68)。而
当时的清政府还处在重商主义之前的政策思维水平上,奉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的产业政
策。在法律制度方面,当时的中国不但没有普通法中的公平司法,由案例在司法公正条件
下自发形成法律的概念,而且没有与中国法律制度类似的欧洲大陆法系中的民法概念?
因此当时的中国是个制度极不发达,政府能力极低的国家。清朝政府能力低下,还表现在
地方政府没有制度化的税收和政府财政,地方官员及办事人员主要靠制度化的贪污和受贿
维持生计,其中包税制和各种陋规就是不健全的税制与贪污的一个混合体。军队中官方鼓
励战胜时的抢劫也成为官兵收入的主要来源 (费正清1993,pp23-32)。 这种税制不健全和
不公平的状态也是坏资本主义的一个特点。在18世纪的法国坏资本主义社会中,税法因人
而异,特权阶级不交税,平均税率低於当时英国的平均税率。英国光荣革命後的好资本主
义社会中,税率对所有人都一样,且由民意代表机关决定,政府没有独立於议会的财权,
所以政府税收能力极强(Landes,1998)。中国清朝末年的坏资本主义与法国的坏资本主义
一样,税制不公,特权阶级交很低的税率,由於政府权力没有民意支持的合法性,所以只
能奉行所有成功的专制政府执行的薄斌轻徭政策,政府的税收能力很差,没有强大的公共
财政,因此公路,城市公共设施等公共事业几乎完全没有制度化的财政支持。这是为什么
第一批清朝官员出国时惊叹西欧公共财产可以用来做如此之多的公共设施和善举。
清政府的能力低下还表现在太平天国战争前後发展起来的厘金制。厘金制类似欧洲重
商主义之前的各地贸易关卡,对国内流通的货物在每个地方关卡收2-10%的厘金。由於对
跨省跨区贸易重复收税,这种税收制使贸易的交易费用极高,对分工的发展起著严重的阻
碍作用。欧洲重商主义虽然用各种产业政策和保护关税阻碍国际贸易,但它却以统一国内
度量衡,废除国内贸易关卡,减少了国内交易费用,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和分工的发展。
中国的厘金制虽然受到外国条约制的限制,但是一直要等到民国时代才被完全废止。
1.2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清末经济史上是一个彻底失败的运动 (郭廷以, 1993, pp544-600, 费正
清, 编, 上卷, 陈锦江, 1993, pp428-532, 费正清, 刘广字编, 下卷) 这个运动是在政
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因此以坚持清朝政府的政治垄断,没
有司法独立和保护私人企业的法律制度为基础。与民治维新模仿西方的政治、法律、经济
制度相反,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
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这种方法使得政府垄断工业的利益与其作为独立第三方发挥仲裁作
用的地位相冲突,使其既是裁判,又是球员,因此利用其裁判的权力,追求其球员的利益
。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
人企业的发展。而明治维新时不但在宪法中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且全面模仿英
国,德国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 (但却不放弃天皇的实权,不搞虚君共和) ,除了在人
民不知企业为何物时,办过几个模范工厂外,基本上不办国营企业。因此政府可以发挥公
平司法,执法的第三者仲裁功能,私人企业得以蓬勃发展起来。加上日本模仿专利法,公
司法,使得私人企业可以利用剩余权保护推广西方专利的收益,所以西方的技术得以广泛
在日本发展,二次大战後,日本人开始利用专利制度大量发明创造新技术,这使成功技术
通过私人企业的剩余权,经由购买专利的公司很快变成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清朝洋务运
动的特点不但是官方对大工业的垄断,也表现为亦官亦商,官商勾结。商人成功的首要条
件是与官府搞好关系和得到庇护,胡光墉 (见陈锦江,1993,pp482-483, 也见 pp.
495-512)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官商合办,官督商办是没有严格定义的概念,就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 (1872年) ,开
平矿务局 (1877年) ,上海机器织布局 (1878年) 而言,李作为官员是企业的老板,他使
用合股公司的形式从私商筹到资本,任命有捐纳的官衔或半官方地位的人做经理,很像政
府有控股权或控制权的企业。这类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老板既是制定游戏规则的政府大官
,又是参加游戏的主要成员,其双重地位造成的利益冲突使得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公平
和健全的市场秩序不可能建立,私人企业不能发展起来。官督商办企业有官僚机构的所有
弊病,裙带风盛行,官员滥用资金,贪污成风 (陈锦江,p488-490)。几个所谓私营铁路
公司的例子都说明,政府一直保留撤换这些所谓私人公众公司的总办,及其它干涉的权力
,这些干涉加上公司治理经验不足导致问题时,政府又借机实行国有化 (陈锦江,上引文
,pp503-509)。而不受官方干涉的私人企业,如茂新面粉厂大多生机勃勃 (陈锦江,
pp509-512)。
但与1949年後的国营企业相比,清朝末年的官督商办的企业更像一个近代企业。特别
是清朝末期政府在多次沉重打击下规划立宪改革後,於1904年1月21日颁布<商人通例>
九条和<公司商律>一百三十条,1905年颁布公司登记法,1906年通过破产法和专利法,
终於使中国的经济制度上了轨道。1904-1908年私人企业迅速发展,共有272家注册。但这
个良好发展趋势被革命和随之而来的民初动乱所打断。
清末经济史中还有几个有意思的问题。一个是清末农业发展与土地制度的关系,第二
个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民族经济的影响,另外一个是外国入侵 (包括国际条约制度,战
争和租界)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清朝末年的经济有一个二元结构,农村地区基本自给自足加上集市贸易。集市贸易主
要协调以外生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极低分工。外生比较利益是指天生生产条件或偏好不同引
起的分工和交易,而内生比较利益是指後天形成的比较优势。由於缺乏专利制度和保护私
人企业剩余权制度,在迂回生产和技术发明创造等活动中,分工和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不能
发展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集市和社会结构〉载《亚洲研究杂志》,卷24,第1期
(1964) ) 。这种农村经济的显著特点是,农民的主要消费是自己生产的,极少部分购自
市场,所以农业生产不是专业化和为了市场化而进行 (分工水平低) ,几乎很少有专业生
产一种蔬菜,水果的欧美式农户,更少有大规模雇工进行专业化商业化生产的农场。
以杨小凯等为代表的超边际分析文献 (见,例如Yang, 2001)指出,经济的发展是一
个分工演进的过程。当经济制度落後使交易效率低下时,社会就会在自给自足状态,这时
没有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分工,每个自然人自给自足生产各种产品。随著交易效率的改进,
自给自足的自然人就会分化为专业农民,各业工人,因而使生产力提高。这种分工演进的
动力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制度的改进,以及城市的发展。很多学者指出,不是剩余农产品
导致城市产生,而是城市化才导致专业农业和专业生产各种迂回农业机械的产品的出现,
因而使农业生产力提高,剩余农产品增加。
所以清朝末年农业的落後是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没有保护专利和企业私人财产的制
度造成的,而不是土地私有制和外国工业的入侵造成。清朝末年的土地制度已相当发达,
1887年清代的官方土地记录说明,华北和满洲,除了私人民田外,还有大量旗田,屯田和
皇庄,它们都是侵犯财产和战争的後果。到了十九世纪後期,对私人地产的保护不严主要
表现在对私田和特权阶级田赋税率的差别。另外官方和皇帝仍然有不经司法程序任意抄没
田产和其他财产的特权,也可说政府有能力侵犯财产的「剩余权」,虽然政府在和平和理
性时并不经常运用此种特权。特权阶级不经常运用此种特权的证据是,依靠侵犯财产,强
抢恶要,并吞土地的趋势并
不明显,因而土地所有权分配比欧美要平均。很少有官吏,富绅,有官方背景的垄断
商人拥有一万亩土地的例子。大约有50% 的农户为佃农和部分自耕农,货币地租已出现
,每亩现金地租为地价的5-10%,相当接见现代国家中市场的货币地租水平。实物地租约
占收成的 50% (费维恺,第一章:1870-1911 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势,费正清,刘广编,
1993,下卷) 这种分成地租制度曾被经济学家证明为不利於经济发展的制度,因为佃农没
有得到他的努力产生的全部边际收益,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 但是1970年代发展起来的资
讯经济学证明,在测度农民努力程度的交易费用很高,且生产有不确定性时,我们会有风
险分担和提高激励的俩难冲突,当低产量出现时,从分担风险出发,地主不应该对佃户有
很大惩罚,但从提供激励考虑,产量不高时地主就应惩罚佃户。而当佃农的工作努力很难
测度,生产中的风险很高时,分成地租就是这一两难冲突的最有效折衷。因此在一个自由
契约制度中自发产生的分成地租制度是种有效率的土地制度 (见 Stiglitz, 1977, 张五
常1976, 张五常还发现了废除分成地租制的土地改革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的经验证据)
。费维恺,在前引文中指出,中国的土地所有权的分布并不比当时的美国更集中,但是清
末特权阶级和政府侵犯财产的特权可能是土地市场不发达的一个原因。尽管民间自发的土
地买卖和租赁很普遍,但法律并不能有效地保护土地私有权在租赁买卖中不受侵犯,保护
土地产权的法律制度很不发达,例如有权以原价赎回已卖土地的权利是一种没有经过类似
普通法中衡平法原则,进化到自由买断所有权的制度的机会,这曾经是清朝土地纠纷和杀
人案的一个重要根源。 上引费维恺一文中还指出专业租田经纪人虽是土地制度相当发达
的标志,但地方士绅,地主与官府勾结也利用这种制度将土地税转移给佃户。这也应视为
中国式坏私有制的一个特点,富人与官方勾结,形成特权阶层,向穷人吸取政治垄断租金
。因此清朝末年的土地制度并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阻碍,但统治阶级政治上的垄断,
使得法律制度,经济制度不能有效保护私人财产 (特别是知识财产和私人企业剩余权) 是
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这使得交易效率低,农村的分工水平低,因而生产力低下。
与农村相比,中国的城市中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资本主义。按费正清的记载 (1993,
上卷,第一章) ,清末的人口增加,刺激了商业化的发展,所谓商业化就是分工的发展,
按文玫 (Wen, 1996) 的理论模型,人口增加会刺激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进步,清末原始
资本主义在城市中的发展使银行业,信贷业,行会和商会出现和发展,并提高了商人的地
位。分工发展的一个特徵是专业化水平高的职业会取代那些专业化水平低的职业,而且一
些在迂回生产中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会取代不依赖迂迥生产器械的职业。现代工厂制度内高
度专业化的各种纺织职业取代手工纺纱织布业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与当代全球化
过程中人们被迫从旧职业转到新职业的情形相同。但是由於清末的各种法律,经济制度并
不发达,交通运输条件也很差,所以这个工业化转型过程在当时不是太快而是与欧美日本
比较而言太慢。费维恺 (1993, pp25-40) 记载了两方面的抱怨,这个经济转型中过程吃
亏的手工业者抱怨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新的工业家却抱怨中国的自给自足经济使他们的新
生意扩展速度太慢。施坚雅 (1965) 和费维恺 (1963,下卷,第一章,pp.53-63) 记载了
如下史实,由於交通运输效率低,所以中国被分割成成千上万互不往来的地方市场,因此
分工只能在狭小的地方市场内发展,而不可能形成全国性市场及相应的全国性很高分工水
平。所以沿海大城市只是协调邻近区域的分工,而不能成为全国性分工网路的交易中心。
这使沿海与内地收入差距加大,也使沿海大商业城市的发展受到局限。这表现在最初创办
的企业很快发现地方市场饱和,利润下降。清朝末年保险市场不存在,政府的福利政策也
不存在,所以还不可能用保险市场及社会保险减少工业化转型造成的代价。这也是社会不
安定的一个原因。费维恺 (pp.73-83) 还指出,清末政府制度的落後造成用於促进交通运
输,司法,执法等提高交易效率的公共开支,大大低於欧美国家,这是当时清朝经济落後
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於外国企业有相对而言较好的外国制度和条约保护其权利,而中国政
府没有保护本国企业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所以中国私人企业的确有面临不平等的竞争的
问题,但这不平等的根源不是外国企业,而是本国政府的落後制度。
最後笔者介绍费正清 (1993, 上卷, 第5章),徐中约 (1993,下卷,第2章) 对不平
等条约、外国侵略和租界制度的一些对国内读者不太熟悉的记述。首先清朝末年很多清政
府与外国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清政府自取其辱,其中义和团事件是个典型的例子。这一
事件的背景是慈禧太后镇压戊戌维新运动後被国内外认为失去领导中国的合法性,因此她
的理亏心态成为触发义和团事件的内因。当时中国政府坚持不准民间自由结社的传统,视
独立於官方的教会为对清朝政治和意识形态垄断的威胁,因此企图利用义和团迫害教会和
外国人。慈禧一反镇压民间结社的传统,支持义和团,进攻外国公使馆,打杀外国人,这
在国际上被公认为犯罪行为,因而招致各国联军干涉,慈禧太后犯下这一罪行时,其关键
因素是被部下关於外国人支持光绪帝复辟的传言所激怒,所以此事件实质上是慈禧镇压光
绪帝改革後失去人心和统治合法性危机的暴发,而不是简单的外国人侵略中国。因此这类
事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不能简单归结为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清朝与外国冲突产生的条约制其实对中国经济有其正面影响。条约制把西方的法治概
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使清政府失去了其不受限制
的政府特权地位,特别是条约制度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
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英国对领事裁判权的要求在当时条件下也有其进步意义。
当时的中国不是一个法治国家,没有英国的领事裁判权,则英国人民和商人在中国根本没
有人身安全,及司法公正的保障。英国在租界及殖民地香港并不是由政府司法,而是由独
立於政府和告辩双方独立的主要由本地人组成的陪审团定有罪无罪,这是普通法不同於欧
洲大陆和中国成文法的地方。当然,从公正而言,英国人要求的人身,财产安全保障,及
司法独立公正的保障也应施于中国人,但是清朝的主权面前,英国人也只能争取到英国人
应有的权利了。通过租界,英国人的地方自治,独立和公正的司法,这套制度也的确惠及
中国人。中国的国民党,共产党,教会人士都曾经依靠租界的领事裁判权保护其人权。英
国在中国的租界基本实行地方自治,不是由英国政府,而是由租界居民选出的地方机构治
理租界。但有选举地方自治机构 (市政局) 权利的人由於选举法对财产和交税或交租额资
格的限制只占大约外国居民总数的十分之一 (见Feaer, Werker, pp.128-208) 英国这租
界的司法,税收,公共财政治理为中国人提供了学习现代政治,经济司法制度的最好教材
。中国现代城市公共财政制度,公共设施,建筑风格都身受租界影响 特别是英国租界提
供了司法独立,地方自治,从在法律面前平等,收入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结社自由,信仰
自由,言论自由,企业成立自动注册等榜样,实在是对中国的发展有很大正面意义。可惜
在革命运动乱发生後,租界的制度并没有被中国人系统地学习。费正清在前引文中还记载
了英国人在租界的俱乐部制度加自由结社制度怎样被用来克服中国人社会对公共事务的管
理,天生的免费搭车的心态。
与租界有关的是中国的海关制度。过去的很多史书都指称清朝卖国的证据是将海关权
利让与外人,其实这种指责是不准确的政治宣传。清末海关虽由英国人赫德管理,但他是
作为清政府的雇员,行使他的职权。他的管理不但使中国海关迅速现代化,而且使海关成
为最有效率,最少贪污的清朝官僚机构。他保证了条约制度对关税率的限制,因而促进了
自由贸易及公平税收,他也保证了用有效率的管理和制度为清朝政府提供了大量税收。刘
广京认为赫德管理海关的最大贡献是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杜绝了清朝腐败制度下贪官
对海关的扰乱 (见刘广京,1993,费正清编,上卷,第十章自强运动:导术西方的技术,
pp566-570)。
--
╭─────── ╭─────────────────╮ ───────╮
│ ︱ ╭─┼─╮ 独立之精神 品一壶清茶 ╭─┼─╮ ︱ │
│ ─┼─╮ │ │ │ 自由之思想 翻二三古书 │ │ │ ╭─┼─ │
│ │ │ ╰─┼─╯ 入昔日梦幻 ╰─┼─╯ │ │ │
│ │ │ ╰┼╮ ╭┼╯ │ │ │
╯ ─╯─╯ ──╯╰──(5)文化艺术─◆History──╯╰───╰─╰─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224.8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0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