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打倒索伦,拯救锡安,迎接planck时代),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牛津《技术史》中文版面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Mar 3 14:29:37 2005), 站内
据北京日报记者王鸿良2005年2月28日报道
七大卷的牛津《技术史》中文版,已由我国著名技术哲学家陈昌曙主持,动员了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百名专家学者执译,近日终于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
这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技术史》,是一部资料丰富的国际技术史巨著,在帝国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资助下于1950年开始筹划编写,1954年至1958年出版了第Ⅰ—Ⅴ卷。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长查尔斯·辛格等4人为主编,内容涵盖远古至19世纪末。这5卷出版后受到各国学术界的重视,很快被译成意大利文、日文出版。
由于其他三位主编相继作古,由特雷弗·I·威廉斯主编,第Ⅵ—Ⅶ卷1978年完成出版。这两卷的内容主要涵盖20世纪上半叶,一些章节的内容实际上已写到20世纪70年代。
这是一部自远古至20世纪中叶的综合技术史,全书共194章,每章均由该领域的专家撰稿,内容翔实,涵纳30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和插图。
《技术史》的四位主编均为现代国际知名的科学技术史学家。虽然《技术史》撰稿人大多是英国学者,对其他国家、民族的技术成果可能反映不足,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科学技术史领域的世界名著的分量。
英国《自然》杂志的评价是:“这七卷著作构成了一座学识纪念碑。”《美国历史评论》断言:这部著作“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对这一主题的最全面的处理,对任何学术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198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姜振寰在北京图书馆发现了《技术史》日文版,大体浏览后深为其内容的浩瀚、图文并茂所惊叹。1986年,姜振寰与东北工学院陈昌曙、远德玉教授商议后,决定发动几所工科院校出版社联合翻译出版。这一倡议得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华中工学院、中南工业大学、成都科技大学等六所工科院校的支持,于1986年10月在华中工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并成立了译审委员会。然而由于大学出版社经费不足,征订数有、又太少,从1989年到1997年,仅出了后面的三卷计六册,还有四卷已无力再组织翻译出版了。
2001年3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签订了《技术史》一至四卷中文版出版权授权合同。
经过编译委员会及出版社的共同努力,《技术史》中文版的出版工作如今终于按计划完成了。
在肯定《技术史》的重大学术意义之余,柯俊院士也表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部书的作者对我们中国的技术史不可能有太多研究。而事实上,以“四大发明”为例,中国历史上对人类技术的进步也有许多重大贡献,近年来,我国的学者对中国的技术史也有了很多深入研究,希望不久的将来,参照《技术史》一书的成功范例,我们对此也能有很好的总结。
--
人的逻辑是人世间的最高逻辑,强权的逻辑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最高逻辑,接受这个最
高逻辑的检验,只有这样做,强权的逐渐进化才有希望,社会进步的代价才可能减至最低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落实。否则,强权没有不走向大奸大恶的。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强权,而是不承认强权的原罪,败则天不假时,成则得意忘形。
手中掌握强权时的态度永远都应该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 修改:·trijif 于 Mar 3 14:29:47 修改本文·[FROM: 202.205.10.10]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205.10.1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8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