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绘画-雕塑-建筑),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第四章 宗教改革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8 12:26:37 2006), 转信
第四章 宗教改革史
第一节 德国的宗教改革
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大体分为路德和梅兰希顿的运动。
1. 马丁·路德
路德(Martin Luther: A.D.1483-1546)是农夫汉斯·路德(Hans Luther)和马嘉
烈大·路德(Margaretta Luther)之子,生于1483年11月10日。路德的父母在艾斯莱本
(Eisleben: 路德的出生地)作务农,后迁往曼斯菲尔德转业为矿工。
他的父母都是严格,敬虔祷告的人。爱里克·艾里克森(Erik Erikson)在他的著作
《青年时期的路德》中指出因父亲的严格教育使路德以不正常的心态渡过了少年时期和青
年时期。
路德大概有三次挨父亲狠狠的耳光后,将上帝和父亲联系起来理解上帝为可怕的审判
官,而且把自己描写成为哑巴鬼附着的孩子,是精神混乱的(identity crisis:自我整
体性危机)年轻人。
但是很多历史家们批评说,爱里克(Erik)的解释只引用了片面的、部分的资料。当
时的教育法与现代不同,是非常严格的,因此历史学家们认为心理不正常的解释是不可取
的。
路德与父母一直保持着深深的爱。他十分孝敬父母,路德生平的后半期没有任何与父
亲隔阂的记载资料。
路德在马格德堡(Magdeburg)学习(1497-1498),从老师们那儿学到了中世修道院
式的共同生活的灵性。他在爱森纳赫(Eisenach)学习(1498-1501)了耶稣会的灵性。
路德在那儿结交了很多朋友,他们成为他一生的挚友。
特别在爱尔福特(Erfurt:1601-1505)完成了人文科学的学士课程,学习了文法、修
辞学、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等,并且从老师加百列·比尔(
Gabriel Biel: d: 1495)学习了奥卡姆(Ockham)的唯名论(Nominalism)。
比尔和奥卡姆深陷于柏拉图哲学和奥古斯丁神学,路德从他们那儿受到了批判亚里士
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神学的智慧训练。因而路德接触了奥古斯丁和神秘主义的著作,并
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1505年,路德按父亲的意愿攻读硕士学位(M.A.)后准备研究法学,但是7月2日与朋
友在斯道特亨(Stotternheim)附近突遇雷霹后,他呼求着矿工的守护圣人圣安娜,发誓
祈祷说:“我愿意作修道士”。这个誓言不是深思熟虑的决定,而是在极大的危机下说出
来的告白。
7月17日,他不顾父亲的极力反对,进入了奥古斯丁修会的属会爱尔福特修道院。促
使路德进入修道院最大的原因是灵里的吸引(Anfechtung),即为了发现“我如何发现慈
爱的神?”的问题,而通过长期的属灵斗争的结果。这一问题与“善行义人化”(
Work-Justification)思想有联系。
中世经院主义强调的善行义人化是将爱上帝,信赖上帝的能力,即人类有成就第一诫
命的能力归向于人。路德的这种灵性诱惑也是从中世灵性训练中得来的,即为极力达到上
帝的要求,而引起对善的不安,对频临死亡的惧怕,对是否得到救赎预定的怀疑之不确切
性等。
如果没有这些灵性困惑,人们就不会为自己或者在炼狱中受苦的亲人购买赎罪券了。
因而当时的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对灵魂得救的确信。路德的苦恼是对灵的关心,即与慈爱的
神见面,得到救恩的确信。用心理学分析不能解释的对灵性的执着和热忱使路德成为了修
道士。
路德1507年2月27日
在爱尔福特被按立为神父,受副司令官比克尔(Vical General)之命学习神学。他的老
师奥古斯丁隐修院院长斯陶皮兹(Staupitz)认为路德是个智力和宗教灵性卓越的年青人
,于是1502年向腓特烈推荐他为维腾贝格(Wittenberg)大学教授。
1509年3月路德获得圣经神学学士学位(Baccalaureus biblicus)后开始讲经院神学
派的彼得·隆巴多(Peter Lombard)的系统神学书《文章》(Sentence)。
1508-1509年期间,路德得到斯陶皮兹的帮助以神学知识克服了灵性上的问题。
1510年为了强化奥古斯丁修道院的规章和重新整顿的问题,路德被选为代表派往罗马
教廷。他为了得救恩的确信,用膝盖爬上教廷的台阶,然而却险入了深深的绝望。不但如
此,他此次罗马之行成为他概叹和批判罗马教会世俗化的开端。
当他回到爱尔福特,再一次由斯陶皮兹推荐当了维腾贝格大学的教授。1511年以后,
他一直住在那儿度过了余生。
1512年10月,路德被授予神学博士学位,同时成为责任讲解圣经神学的教授。从1513
年起,以神学教授的身份工作了三十年之久,同时1512年他担任奥古斯丁修道院的副院长
,1515年成为奥古斯丁修会的地方负责人(district vicar),1514年起成为维腾贝格教
区的牧师。
1513年-1515年讲解“诗篇”,1515年讲解“罗马书”,1516年-1517年讲解“加拉太
书”,1517年-1518年讲解“希伯来书”,并由此展开了他的神学,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同
事。
1518年-1521年,第二次讲解“诗篇”等内容。初期的讲解是立足于经院神、以谦卑
神学为基础的,但后来逐渐向福音主义神学转变。特别是在第一次讲解“诗篇”时经院主
义要素较多,第二次重复讲解时不得不从福音主义角度讲。
1513年以后,他渐渐开始反对经院主义,批判是经院主义神学的基础的贝拉基主义,
即批判通过人类先天本性之自由意志的决定和努力,作为善行的结果可以得救的救赎神学
。
并且,路德以奥古斯丁神学和——与贝拉基主义争论的神学思想为根据,强调人的意
志在人类救赎上的奴隶身份,主张只有靠信得到的恩典才能得到救赎。
这种新的神学发现在其著作《反对经院哲学的讨论》(Disputation Against
Scholastic Theology: 1517年9月4日)里得以充分体现。终于1517年10月31日,他写了
《九十五条论纲》贴在维腾贝格大学的城堡礼拜堂的正门上。
事实上路德与中世天主教神学的决别,根据他的自传中所说——1514年用拉丁语著述
编辑的前言是从对罗马书1章17节的解释开始。他反复读经,反复默想这段经文时,将严
厉审判的“神的义”(righteousness of God: iustitiadei)理解为宽容我们、爱我们
的“神的义”。他告白说从前他最讨厌的罗马书1章17节成为了他最喜爱的经节,成了天
国的门。路德将这次经验表现为“塔之经验”(Tower Experience: Turmerlebnis)。
路德原本并无掀起宗教改革的意图。所以《九十五条论纲》并没有用简单的德语写,
而是用复杂的学术语拉丁语写,是为了引起学术讨论。但是与其本意正相反,《九十五条
论纲》瞬时间被印刷、被翻译成欧洲各国语言,被传遍开。
所以别无他法的情况下,卷入一场命运式的论争中。1517年至1521年争论一直持续,
最终被罗马天主教清逐出门,甚至皇帝查尔斯五世宣布剥夺路德的法律保护权。1521年,
在沃尔姆斯(Worms)帝国会议里当听到皇帝的这个宣言的时候,他留下了一句名言“神
啊,我在这儿! 求你帮助我!”(Here I stand, help me, God!: Ich stehe hier,
helfe mir, Gott!)。
后来,他在萨克森地方选侯腓特烈四世的庇护下,穿着骑士的衣服,以骑士身份隐姓
埋名生活在瓦特堡(Wartburg)。这期间路德完成用简单的德语翻译圣经的伟大工作。
他不在期间,卡尔斯塔特(Andreas Karlstadt: D 1541)领导维腾贝格,当时因从
兹比卡乌(Zwikaw)来的激进派宗教改革者们——也叫兹比卡乌预言者(Zwikaw
Prophets)的影响掀起了属灵的体验比神的话语更重要的运动。路德的门徒梅兰希顿(
Melanchthon)也无可奈何地跟随了这个潮流。
1522年3月路德从返后,严厉指责留在维腾贝格的宗教改革者们的错误,并通过讲道
阐明了路德的神学立场。他强调神的话比体验更重要。
1523年以后,宗教改革受农民战争的威胁。初期路德站在农民的一边,但因腓特烈地
方行政官突然去世,为了得到地方行政官和贵族阶级的支持而完成宗教改革,开始批判农
民,并站在统治者的一边。
托马斯·闵采尔(Thomas Muntzer)以农民战争的神学根据攻击路德,并且1524年伊
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of Rotterdam)著书《自由意志论》(De Servo Arbitrio
)来攻击路德。路德1525年著书《意志的奴隶身世》(Doservo Arbitrio)与人文主义运
动彻底分离。
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地理领域上扩大到许多地方。他们寻求路德的忠告,在教会生活中
开始介绍改新教信仰。路德通过大量的书籍和刊物出版扩大了影响力,讲演,讲道连续不
断。
1525年6月13日,农民战争结束后路德与曾经是修女的凯瑟琳·冯·波娜(
Katharina Von Bora)结婚。此举带来了不好的反应,不仅天主教以修道士与修女结婚为
理由非难他是天主教犯奸淫堕落的圣职者,连改新教的同志们——宗教改革的同志们也认
为他结婚的时间不恰当,因为当时很多地区农民战争还没有结束。
事实上农民战争跟路德的自由运动和改革运动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为实现他们自己的
自由。路德的著作《论基督徒的自由》是农民战争的教课书,所以他们指的是在农民们为
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时期,在他们的运动遭受挫折、失败的时期,路德不应该考虑个人的幸
福。
甚至亲近的同工们也批评他,梅兰希顿对路德没有向任何人没讲他到底想要做什么也
表示不满。
但是在农民战争运动中路德也是身不由己的。他开始让修道院的修女们结婚,最终其
他人都嫁人了,惟独剩下了凯瑟琳还没有嫁人。虽努力为凯瑟琳寻找丈夫,但并未成功,
因此路德与她结婚解决了这问题。
凯瑟琳慎重又有智慧地料理家务。当时路德提供给学生和客人的是地方行政官腓特烈
送给他的修道院(Black Cloister)(作为路德的个人财产),路德的夫人将其管理得井
井有条。路德一直保持着幸福的婚姻生活,并不特别操心经济上的问题。
出版社应诺每年支付给路德四百gulden——比教授的薪水还高给路德,但他拒绝了。
他不取任何利润出版著书。1522年出版新约圣经的翻译本,1534年完成旧约圣经翻译。
由1525年开始的路德与茨温利(Zwingli)争论发展为1529年的巴塞尔(Marburg)争
论。何塞的腓利(Philp of Hesse)——何塞地区的政治领导,为其地区改新教的联合,
结盟召集了会议,结果,因改新教内部不能团结,最终分裂。
这次几乎所有的宗教改革家们都参与争论的结果,分为路德的同体论(Real
Presence)和茨温利的象征论(Symbolism)。
路德受亚历山大学派基督论的影响,解释复活的基督身体作为神性和人性合一的实体
(communicatio idiomatum),不仅在宝座的右边也可以出席圣餐(ubiguity:
omnipresence)。相反,茨温利受安提阿学派基督论的影响,解释说复活的基督在宝座的右
边,因而不能出席圣餐。
1530年召开的奥格斯堡(Ausgburg)会议是皇帝查理五世为解决宗教争论而主导的会
议。他把参加宗教改革的路德派选候们称为“改新教徒”(Protestant)。这话是“反抗
者”之意,并且因为路德被帝国驱逐不能站在皇帝面前,所以会议期间他呆在萨克森地区
(地方行政官们管辖的宗教改革发源地)南部的肯普滕(Coburg)城。
路德很难过不能跟同事一同去奥格斯堡。性情温顺、具有妥协性的他的同工梅兰希顿
负组成奥格斯堡信纲(Augsburg Confession)的全部责任。路德虽然不能参加会议,但
因路德教徒们有胆识的行动使他很高兴。(虽在某些问题上批判奥格斯堡信纲)
此次会议后,改新教国家受到威胁,于是1531年结施马尔卡登(Schmalkalden)同盟
。这作为政治、军事的同盟,是为了防御皇帝的军事力量而成立的组织。
1536年形成了中部德国神学家们和南部德国神学家们达到神学上的一致的维腾贝格合
约(Wittenberg Concord)。茨温利去世后(1531年),路德的神学渐渐影响到德国西部
。
在马丁·巴策尔(Martin Bucer)的努力调和下,路德虽然同意由西部德国改革者起
草的解释圣餐教义文本,但因一直有一些差异而没有达到完全一致。
并且同一时期,约翰·阿格里科拉(Johann Agricola)的废弃律法式的解释引起了
争论。这是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话题,就是义认化(称义)的恩典与律法的福音关系是怎
样联系的问题。
强调律法只起到令人知罪作用的路德神学会陷入律法废弃论(Antinominianism)的
倾向。但路德自己表现出反对阿格里科拉的立场。
曾支持改新教的政治统治者何塞的腓利(Landgrave Philip of Hesse)1540年重婚
,导致德国改新教在政治上开始走向衰退,这事公然成为改新教的障碍。因而,改新教的
施马尔卡登同盟最终削弱,而皇帝立志于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路德没有经历到斯马克
尔德战争(1546-1547),而且在他一生中从没察觉到皇帝的长时间军事冲突计划。
路德晚年,对谁也不能扭转历史车轮的改新教未来和德国人的将来十分关心,在他最
尖锐的论文《给最亲爱的德国公民的警告》(Dr. Martin Luther's Warning to His
dear Geman People:1531)中,强烈地表示出默示文学式的期望。
他在论文中表示担心世界的末日逼近,为了让神的审判延迟,指出德国政府应该悔改
,应当努力在灵性和道德方面觉醒。他从末世论的角度强调批判犹太人礼拜行为的不当性
和教廷的腐败性。
他身体一直很弱,特别是从1521年起受不眠症的困扰,没得到恢复。1525年是因胆结
石,1537年是因不知名,不知因的疾病受苦了很长时间。又受耳朵发炎病之苦,到了晚年
得了心绞痛,最终因心绞痛离世。
虽然有这样多的病症,但是创造式的力量一直支配着他的生活,直至去世之前还一直
生气勃勃。他为了解决曼斯腓尔德(Mansfield)伯爵们的法律争论,去他的出生地艾斯
勒本(Eisleben),后在那儿去世(1546年2月18日),被葬于维滕贝格的城郭教堂。
2. 腓利·梅兰希顿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十个月后,得到了梅兰希顿(Philip Melanchthon)的大
力支持。梅兰希顿1518年8月以哲学和希腊文学教授的身份来到维滕贝格后,成为路德教
宗教改革的第二人物。若称路德为“德国的宗教改革者”的话,那么就可以称梅兰希顿为
“德国的老师”( Preceptor Germaniae)
梅兰希顿本名为施瓦尔切得(Schwarzerd: Black+Earth),根椐当时人文主义形式
,他的祖父(祖父的表弟)给他改为希腊式的名字路希林(Reuchlin)。因此就变成了梅
兰希顿(μελαν+χθων)。
梅兰希顿1497年2月16日生在Bretten in the Palatinate。他的父母是直正、敬虔的
人。他父亲叫斯巴尔切尔特(Georg Schwarzerd),是位制造诸候兵器的家庭手业者。梅
兰希顿比路德小十四岁,比加尔文大十二岁,在神学上可以将他看作是加尔文与路德的中
间者。
在十六世纪,对个人学问上的训练起萌比当今早得多。梅兰希顿1509年考入海德尔堡
(Heidelberg)大学,十四岁获得文学学士,十六岁在蒂宾根大学获文学硕士(
M.A.Tubingen)。他的拉丁语和希腊语比德国还流利,并且文笔优美,谈话优雅,甚至还
用希腊语和拉丁语写诗呢。
梅兰希顿在蒂宾根任教讲古代文学。他编辑了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的著述,
1516年出版了拉丁语语法书,1518年出版了希腊语语法书。这本希腊语语法书,直至放弃
版权为止,一共出版了十八版。
1515年伊拉斯谟在他的著作《新约注解》(Annotations on the New Testament)中
极力称赞了梅兰希顿。他的祖父路希林夸奖说在当代除了伊拉斯谟以外,再没有象梅兰希
顿一样的知识分子。在某些方面梅兰希顿比伊拉斯谟更优秀。
他的名声很快被传扬开。英谷尔斯特(Ingolstadt),莱普滋西(Leipzig)、维滕
贝格等地都聘请他作教授,但最后他决定应聘于维滕贝格当希腊语教授。
他起初研究百科全书式的各式各样的学问,后来渐渐被神学的魄力所吸引。他经历了
约翰式而不是保罗式的经验,他训练敬虔、作礼拜、集中精力埋头研究圣经,认识到教会
的腐败并确切地感到改革的必要性。
去爱尔福特时,他虽年仅二十一岁,但赢得了同事和同学的尊敬和称赞。他虽个子矮
小,其貌不扬,但高高的额头和蓝眼睛显示出他博学的风采。并且他那谦虚、礼仪端正的
举止流露出内在的美善与伟大。1519年(二十二岁)虽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却被他谦虚
地拒绝了。
他以圣经注释学和卓越的希腊语实力为基础讲学。
1518——提多书
1519——诗篇,罗马书,马太福音
1520——罗马书,马太福音
1521——罗马书,哥林多前书,歌罗西书,哥林多后书
1522——约翰福音,创世记
1523——约翰福音,罗马书,罗马书共讲了七次
另外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讲授了伦理、逻辑、希腊语及希伯来语语法,而且还教授
Plato,Plutarch(1519),Homer(1518,1519,1522),Pliny(1520),Lucian(
1521),Aratus(1522),Hesiod(1522),辨证法和修辞学(Rhetorics: 1521)等。
但是,他的神学讲义比专业讲义更多。专业哲学讲义是普通学生们听的,但神学讲义吸引
了很多学生。
不仅德国的学生,连欧洲全地的学生都相继涌来,甚至王子、公爵、贵族阶层也慕名
而来,到1520年末,路德的讲义只有四百名学生出席,而梅兰希顿的讲义却吸引了六百多
名参加。1518年12月,就已经有四百名学生听他的讲义。
虽然蒂宾根、纽伦堡(Nurenberg)、丹麦、法国、英国等地纷纷邀请他,但他一直
留在爱尔福特直到去世。
他虽然没有被按立,一生也没有上过讲台。但是,他在自己的教室里用拉丁语向不懂
德语的外国学生讲解福音书。
梅兰希顿于1520年与卡特林娜(Catherina Krapp)结为百年之好,他常常抬举夫人
。他夫人也经常与他分享家庭生活的喜悦和试炼。他们生了四个子女,梅兰希顿经常一边
看孩子,一边读书。他们一家人每天背三次使徒信经。
梅兰希顿为了培养灵性的品德,增进灵性的敬虔而研究并教导神学。梅兰希顿在决定性的
神学论争中失败导致他丧失了领导者的地位,这是因为他的缺乏自我主张的性格和为人的
懦弱的缘故。
梅兰希顿曾三次遭到争论的失败
1. 1521-1522年在Wittenberg Disturbance(慈比卡乌预言者的圣灵信仰运动)
2. 1530年在《奥格斯堡信纲》的协商上
3. 在斯马卡特战争之前的宗教会谈中。
梅兰希顿常以儿子的心来尊敬路德。1520年4月梅兰希顿说:“与路德分离还不如去
死”。并且,路德也十分欣赏梅兰希顿的学问,并尊他为宗教改革的同工。路德于1518年
10月11日在奥格斯堡写信称梅兰希顿为“我最珍爱的腓利”。
1518年11月22日,路德在信函中用希腊语称梅兰希顿为“解放者(ελευθερι
υ?)”。这句话象征着从梅兰希顿那儿学到的高水准希腊语实力和在争论中腓利对所受
到的审问的克服。
1529年在梅兰希顿的歌罗西书注释的序言中,路德称赞说:“我比较粗犷,有斗争性
。我是为了与撒但和恶魔争战而出生的。我应该除去前面的石头、荆棘和野林。但腓利老
师是从神那得到温柔、安静撒种,欢喜浇灌的恩赐”。
若路德是善于争战的人,那么梅兰希顿是好和平的人。路德的书散发出火药味、用词
激烈、向敌人咆啸、压倒敌人;梅兰希顿则亲切、温和、满有节制;路德如同雷电轰发震
怒,梅兰希顿则使路德安静。
路德作为创造性的天才,开辟了开拓者的新路,而梅兰希顿则是勤勉、深奥的学者。
路德从不跟天主教和茨温利妥协,而且寸步不让,但梅兰希顿是妥协的、和平的、为恢复
隔阂而努力的人。他们两家的院子是相通的,即使在大的矛盾中,他们也互相安慰,互相
鼓励。
路德是农夫出身,通过修道院式的禁欲主义,形成了宗教改革思想;而梅兰希顿出身
于中产阶级,通过古典研究形成了家教改革思想。
所以,路德在普通的市民中展开了宗教改革运动,梅兰希顿则在德国学者中掀起了宗
教改革运动;若没有路德,梅兰希顿就决不会成为第二个伊拉斯谟;路德是最伟大的宗教
改革者,梅兰希顿则是最伟大的基督徒。
梅兰希顿是调和人文主义文化和圣经神学和敬虔的人,是最终医治基督教的分裂和斗
争、实现基督徒一致及天主教徒精神的先驱者。
1521年梅兰希顿出版第一部系统神学作品《神学的基本主题》(Loci Communes) 时
显示出他系统式的思考天才。这本著作作为路德教的最佳杰作,可以与加尔文的《基督教
要义》相媲美。这两部著作都经过他们一生不断地修改。并且,第一个改新教系统神学作
品都由平信徒写下来的,真是令人嘱目的事。《神学的基本主题》代替了彼得·隆巴多的
《文章》,作为路德教神学的教科书在维滕贝格大学被讲授。
路德称自己的圣经译本和梅尔希顿的《神学的基本主题》是最伟大的神学杰作。路德
的著作是为在百姓中间巩固地建立宗教改革而用德语写的,而梅兰希顿专为学者们用拉丁
语写的。
梅兰希顿的著作比路德的著作更为有逻辑性和合理性。1521年4月完成的这本《神学
的基本主题》,在12月以《Loci Communes Rerum Theologicarum》为名出版。
经过反复修改,1559年出版了最后一版。 他在二十四岁出版此书,这对当时有影响
力的学者们是一场新鲜的冲击。这思想是在争论中成长起来的,因而为《奥格斯堡信纲》
(1530)开辟了道路。这本书共二十四章,从神和创造开始到身体的复活,并以基督徒的
自由结论。
因这本著作是从他的“罗马书讲解”(七次讲义)发展而来的,其中心思想不是善行
,而是在基督里的神的恩宠。他强调了借着恩典的宽恕和救赎的教义,还强调了人论。所
以,可以将它看成是福音主义的大宪章(Magna Charta)。
比起预定决定论(necessitarianisn),梅兰希顿更强调神人协作说,这是他在神学
上的变化。他研究圣经及初期教父,起初,与路德一样肯定人类意志的奴隶性,但受伊拉
斯谟影响发现了斯拖伊式命运论和决定论的危险。他对所有行为的决定性预定,即大卫的
奸淫、犹大的背叛、保罗的悔改等解释与起初路德的观点一样,但后来逐渐改变了。
他认为在悔改里有神与人的协作(Synergism),开拓了阿明尼乌主义(Arminianism
)的道路。他同阿明尼乌一样认为先有神的恩典(initiative)人类才能有回应。
1535年,他认为神既不赋予犯罪的原因,也从不让人犯罪,只有恶魔的意志和人的意
志是恶的根源。并且认为人类本 性虽然腐败,但并不是毫无希望地彻底腐败了。没有圣
灵的帮助就没有灵性的对神的感情、敬畏或爱神。神先呼召、感化、帮助,我们只要跟从
既可,但是人类的本性既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神的思宠。接受的自由意志的决心导致了人
的悔改。因此,神的话语+圣灵+人类意志=悔改之公式得以成立。
梅兰希顿接纳了希腊教父科里索斯滕(Chrysostom)的强调人类自由意志的观点。根
据科里索斯滕的观点是神感化、引导自由意志。约翰·卫斯理也接纳了科里索斯滕的神人
协作说。他也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东方教父神学的传统。在这一点上,梅兰希顿与卫斯理相
似。因此在改编的《奥格斯堡信纲》十八条中提及了神人协作说。
但是他批判善行功劳思想,即批判通过善行的功劳得救。 在《神学的基本主题》的
法语翻译版的序言中,加尔文对梅兰希顿不相信永远的预定表示惊讶。但这并不影响两人
之间的友情。
梅兰希顿虽然没抛弃信仰义认化(称义),但强调了信仰上善行的必要性。他反对律
法废弃论,即强调不是为了得到救赎的条件或功劳,而是对神旨意的福音意义上善行的必
要性。在这里说明神人协作说式的人类意志的参与是为了善行而有必要。
梅兰希顿在对圣餐的解释上介于路德的肉体临在说和茨温利的象征说中间,主张加尔
文的灵的临在说,并且重视与基督在灵里面的交通。1540年他改了《奥格斯堡信纲》中的
第十条。删去了反对茨温利的章句,接纳了改革教会式信纲。但是,并没有接纳茨温利的
单纯记忆和象征概念。
(讨论题目)
讨论一下路德和梅兰希顿思想之间的差别。
找一下今天的中国教会状况和德国宗教改革时代状况之间的类似点。
第二节 瑞士的家教改革
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分为两种。一是以苏黎世为中心的茨温利的宗教改革运动和以日
内瓦为中心的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
1. 茨温利的苏黎世宗教改宗运动
宗教改革家茨温利47岁(1484-1531)便结束了一生。他出生于瑞士的在维尔德豪斯
(Wildhaus),曾在伯尔尼(Berne:1498-1500),维恩纳(Vienna:1500-1502),巴塞尔
(Basle:1502-1506)受过教育。
1506年他被按立为神父,在格拉鲁斯(Glaarus)牧养教会(1506-1516)。他尊敬伊
拉斯谟,并潜心研究人文主义。虽路德,加尔文批判伊拉斯谟和人文主义,但茨温利是深
受伊拉斯谟影响的宗教改革家。
因此,像伊拉斯谟一样,他将耶稣尊为我们道德的典范,而不是救赎主,象伊拉姆一
样喜欢道德教育和实践的生活胜于教义。并且,象伊拉姆一样认为哲罗姆是比奥古斯丁更
为优秀的教父。
1513-1515年之间,他任随军神父参加了摩尔哥纳(Marignano)战争。 1518年12月
11日他被选为苏黎世牧师,在那儿,茨温利一生奉献于宗教改革运动。
瑞士的宗教改革是从1519年茨温利的新约讲义开始的。他在讲道中攻击炼狱说和修道
院制度。他在1522年4月的著作《Von Erkiesen und Freiheit der Spysen》中主张信徒
应当从教皇的主教和统治中获得解放。
君斯坦丁(Condtance)的主教约翰·华波(Johann Faber)为解决此问题来到苏黎
世时,茨温利在六百多名听众面前,以六十七条决议成功地为自己的立场作了辩护。
他的神学根据是福音,他批判教皇的权威和弥撒的牺牲及禁食节期和圣职人员独身等
。他特别反对四旬节期间禁止食用包括香肠等肉食,主张在四句节期间也继续吃苏黎世最
有名的香肠。市议会全力支持茨温利,立茨温利为主教,并宣言为独立的教区。
第二次争论(1523年10月26日)时,茨温利强调废除弥撒、礼拜堂里面的圣画和圣像
。他虽专功音乐,但却反对在教会中使用乐器,理由是乐器妨碍集中精力听道。在此期间
,茨温利于1524年4月2日与1522年以来一直被他的同工认为是他妻子的安娜·莱因哈德(
Anna Reinhard)在教会举行了婚礼。
1524年11月16日,在给马特·阿伯(Matthaus Alber of Reutlingen)的信中,茨温
利开始表露出他对圣餐的理解。他主张象征说(Symbolism)。他解释说不是“This is
my body”, 而是“This is symbolizes(signifies) my body”。
他以约翰福音六章为跟据主张肉体是无益的,惟独灵是有益的。他将圣餐比喻为新郎
的戒指,正如妻子看着丈夫所给的戒指想念出远门的丈夫一样,通过圣餐回想记念新朗耶
稣的爱。
因这种象征圣餐论,茨温利最终在1529年的马尔堡(Marburg)宗教争论中神学上与
路德分裂。他反对天主教的变体论(Transubstantiation:味道、味和模样依然存在,但
饼和葡萄酒的本质变为基督的身体之说法)和路德的同体说(Consubstantiation: 饼和
葡萄酒虽不变,但基督的身体参与圣餐的说法)中出现的基督的身体的参与(feal
presence of the body of Christ)。
他根据安提阿派的基督论,主张复活的基督身体在宝座右边,不能参与圣餐。
茨温利的宗教改革运动向瑞士的其它地区继续扩展。在波陵的论争中茨温利获得了成
功,巴策尔、圣加伦(St.Gall)、沙夫豪森(Schaffhausen)等地区开始帮助他的宗教
改革。如此扩展后,导致五个森林地区(Lucerner, Zug, Schwyz, Uri, Unterwalden)
强烈反对茨温利。
最终1531年,五个森林地区的城市掀起反对茨温利的战争,茨温利以牧师身份随军出
战,最终于1531年10月11日在卡佩尔(Cappel)战争中牺牲了。从他的死也可以看出,他
是热切希望其宗教改革不仅成为教会改革,而且成为社会改革,乃至在政治改革上有所发
展。跟路德不同,茨温利反对政治家的独载,主张由多位贵族统治的民主化贵族政治(
Aristocracy),而不是君王的独裁政治(Monocracy)。
2. 加尔文的日内瓦宗教改革运动
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是出生于法国努瓦永城(Neyon)的宗教改革家
,但实际上他的真正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以瑞士的日内瓦为中心展开的。
1523-1528年他在法国巴黎就读神学,但对圣职的呼召有所怀疑,因而最终也没有接
受按立,只是作一位平信徒。并且他还对信仰的问题也有所怀疑,从1528年起在奥尔良(
Orleans)和布尔日(Bourges)就读法律。
在那儿他受到了改新教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1533年加尔文为恢复教会原本的纯洁性
而深感宗教改革使命在身,从此与罗马天主教会分开。
1534年加尔文回故乡努瓦永城放弃12岁时所受的天主教圣职特权时,受到宗教迫害。
1535年他逃往巴塞尔在那儿埋头研究,并写了有名的《基督教要义》(Institutio
Religionionis christianae)第一版(1536年3月)。当然他花费一生的时间,反复修改
此书,但这本书成为代表改新教的第一部系统神学作品。当时他年仅27岁。
1536年7月应盖鲁恩·华勒尔(Guillaume Farel:1489-1565)真挚的邀情,加尔文留
在日内瓦,并协同参与日内瓦市的宗教改革。但他们以过于严格的宗教生活要求日内瓦市
民们而引起的强烈反对 。
例如,为了严格的信仰训练,有黜教的权利,不仅要求每周举行圣餐,而且还要求市
议会决议全市民的信纲。最终,他们被赶出日内瓦,不得不在施特拉斯堡(Strassburg)
过了三年流亡的生活。
在流亡的三年期间,他为法语民众牧会,也应邀到神学院讲授神学,而且与马丁·巴
策尔(Martin Bucer: 1491-155)结为挚交。1539年出版了罗马书注释(1514年),还与
德国宗教改革家梅兰希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541年,加尔文接受邀情重返日内瓦,支持加尔文的一派获得了政治上的势力,而加
尔文则为建立旧约之神政政治奉献了十四年。他组成了新的教会统治制度,有牧师、博士
、长老、执事。加尔文指导并管理由平信徒和圣职者组成的教会会议(consistory)。
当然,加尔文并没有行使立市议会之上政治权力,单单处于以圣经的教导教训的预言
者的位置上,但这教会会议拥有开除教籍的权利,并实施于日内瓦全市民的个人生活之上
。因而会议禁止市民跳舞、赌博、要求他们过严格的宗教生活。为此有时市民被流放,甚
至被处刑。
扎库斯·哥路特(Jacques Gruet:1547),包尔·莫纳特(Paul Monnet:1549)等
人因奸淫罪和对加尔文的诬陷罪而被处刑,塞尔维特(Michael Servetus:1553年)因否
认三位一体被定为异端以火刑处死。到1555年,所有的反抗销声匿迹,加尔文成为日内瓦
市的老师,由法国市民的身份转变成永久的日内瓦市民。
从1555 年开始直到去世(1564)加尔文再没有受到任何挑战,日内瓦市成为维持最
严格的道德水平的圣市。他坚持不懈的教导旧约的神政政治和道德生活,1559年成立日内
瓦学院(Academy of Geneva)继续实行他的教导。
在日内瓦市牧会期间,加尔文作为教会的政治家、宗教的辨论家、教育家、作家,其
名声和影响力得到广泛传扬。他在神学上的洞察力、注释上的才能、语言上的知识,使他
成为宗教改革家中最有力的著述家。他的《基督教要义》是路德派之外的改新教会中最有
权威的书。
(讨论题目)
对于加尔文的日内瓦市成圣运动(宗教改革运动),你是如何想的!你认为今天这种
社会成圣运动有可能实现吗?
第三节 激进派宗教改革
激进派宗教改革(Radical Reformation)也被称为再洗礼派(Anabaptists)运动。
这话是希腊语的ανα(再)+βαπτιζω(洗礼)结合而成的。他们否认自己的子
女们受婴儿洗礼,强调有信仰的成人才应该接受洗礼,所以叫他们再洗礼派。对此激进派
宗教改革运动,分为几个阶段说明。
第一阶段是托马斯·闵采尔(Thomas muntzer: 1490?-1525)和滋比卡预言者(the
Zwikaw Prophets)等人。这些滋比卡预言者们就是路德被监禁在巴特堡城时到比登堡城
掀起灵性运动的人,他们强调灵性经验(梦、异象、预言)比圣经更重要。
托马斯·闵采尔也是强调灵性运动的人,他利用陶勒尔(Tauler)的用语说明灵性体
验的阶段。
首先是西勒哥朗德(Seelegrund),即灵魂的深渊。在这灵魂的深处人类能感到对神
的敬畏和恐惧。闵采尔认为这敬畏所在之处即是经验上帝的地方。即弃掉世俗的欲望使灵
魂的深处得以空虚(empty)。
惧怕神的灵要求人的自我死亡。只有自我彻底地死、成为空虚的时候,基督临在灵魂
的深渊中,圣徒才能被圣灵充满,神的国才降临在圣徒的心中。这与中世的神秘合一(
Unio Mystica)是相通的。
得到与神合一后受到灵的诱惑。这种诱惑的暴风雨极其强烈,连生活的意欲也丧失了
。诱惑的暴雨过去后,灵魂终于达到了忍耐和等待的朗威尔(Langweil)。在恳切而坚持
不懈的等待中得到圣灵的恩赐,然后成为圣灵居住的圣殿。
竭力主张说这种灵性力量是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即是应该举起基甸的刀,建设但以理
预言的第五帝国运动。
闵采尔的内在之光(inner light),即灵的深渊的体验和参与社会行动的灵性由后
来的贵格派(Quakers)运动所继续。并且,顾登·拉普(gordon Rupp)说闵采尔是最初
的卫斯理宗教徒,因为他强调卫斯理式的体验信仰。但是,卫斯理比起体验更重视圣经,
然而闵采尔比起圣经更强调体验、异象、梦、预言或启示。
闵采尔对农民战争深感同情并与农民们一起参加革命(1525),最终在摩尔哈森(
Mulhausen)战争中牺牲。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追认他为精神之父。
第二阶段是瑞士兄弟们(Swiss Brethren)。1525年他们在苏黎世强调了信徒的洗礼
。他们也强调与世俗权力集团(Magistracy)的断决。这种运动瞬时间传入瑞士的山村和
莱因河流域和德国的西南部。巴瑟萨·胡布迈尔(Balthasar Hubmaier:C.1485-1528)和
汉斯·登克(Hams Denck)是此运动的领导者。
第三阶段是雅各·胡特(Jacob Hutter:d.1536)在摩拉维亚(Moravia)建立共同所
有制共同体,经过很多的苦难和彷徨,最终在美国发展成为胡特(Hutterites)派。
第四阶段是莫奇奥利茨派(Melchiorites),或被称为霍夫曼派(Hoffmanites)的集
团,由霍夫曼(Melchior Hoffmann: 1495-1543)领导。这派产生于德国西北地区,霍夫
曼强调幻影说的基督论和等候千禧年王国的到来。
第五阶段是1533-1535年在蒙斯特尔(Munster)市建造流亡所,梦想在那儿建设圣徒
的天国——第二耶路撒冷。开始由约翰·马特斯(John Mattys:d.1534)领导,后来由
雷登的约翰(John of Leyden:1510-1536)领导。他们在长期的斗争中因失去了很多男人
,就实行旧约式的一夫多妻制,发展成过激的左翼运动。
第六阶段是莫诺尼特派(Mennonites),是由门诺·西门斯(Menno Simons)在荷兰
(Holland)和弗里斯兰(Friesland)重新组织的共同体。他们与第二阶段的瑞士兄弟们
的立场相似,是和平主义者、反暴力主义者。作为很有影响力的共同体扩散到其它大陆和
美国。
因否认三信一体,被加尔文以火刑处死的迈克尔·塞尔维特(Michael Servetus)也
属于再洗礼派。还有因主张单一神论而被判为异端的法斯特·索西诺(Faustus Socinus
)也拒绝婴儿洗礼,后来加入门诺派。
再洗礼派不仅受到罗马天主教,而且也受到改新教的严重迫害。路德、加尔文、茨温
利等都对再洗礼派进行猛烈地批评。因迫害数万名再洗礼派信徒死去,直到现在也受到严
重的批判。但后来再洗礼派的赞美学和殉道论从同情角度上得到学问上的研究。最早的英
国清教徒运动家约翰·史密斯(John Smyth)等是门诺派信徒。
17世纪和18世纪浸礼教曾被误认为是再洗礼派。但是后期的浸礼教徒与再洗礼教徒不
能混为一谈。作为英国的清教徒运动一个分支的浸礼教越过大西洋,来到美国建立了世界
最大的改新教派的教会——浸礼教会。因此,不能将再洗礼派(Anabaptist)和浸礼教(
Baptist)混为一谈。
(讨论题目)
从激进派宗教改革中可以学到些什么,你认为他们的问题是什么?
第四节 英国的宗教改革
英国的宗教改革是偶然地以英王享利八世的离婚事件为借机掀起来的。享利八世与凯
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结婚生六个孩子,但只有玛丽(Mary)公主幸存。
出于生一个继承王位的太子的野心,他欲想娶宫女安娜·波莲(Anne Boleyn)为妻
,但教皇克莱蒙特七世不承认他的离婚。
享利八世罢免了教皇,禁止了提供给教皇廷的一切钱,宣布所有主教的叙任由国王亲
自批准,而1534年11月颁布所谓《至尊法案》(The Act Supremacy),宣布英国国教独
立。还宣告在英国国教领土内,最高元首为享利八世自己。
但是他与安娜·波莲也没有儿子,生下女儿伊里莎白后再次离婚,与简(Jane
Saymour)结婚,最终生下一子爱德华(Edward)。
享利八世承认圣职者的婚姻,和路德一样接纳三种圣礼,即洗礼、圣餐、告解。他虽
接受因信称义的路德教义,但承认为死者举行的弥撒等天主教仪式。
享利死后,儿子爱德华六世继承王位时,托马斯·克兰漠(Thomas Cranmer)——坎
特伯雷大主教于1549年和1552年各出版了《公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和《礼
拜仪式书》,而且还拟定了宣告英国国教信仰的《四十二条信纲》(Forty-two Articles
)。
首创时虽受到路德神学的影响,但渐渐深受加尔文神学的影响,四十九条信刚中带有
路德神学,但三十九条信纲(Thirty-nine Articles)带有不少加尔文神学要素。加尔文
的作品以很快的速度被翻译出版,他的《教义问答集》(Catechism)成为大学教课书,
1561年他的《基督教要义》被翻译出版。
爱德华去世后,1553年玛丽女王登基,她为解母亲所结下的怨恨重返罗马天主教。她
恢复教皇的最高权威,监禁克兰漠大主教,开始迫害所有改新教徒。最终1556年3月21日
在牛津(Oxfrod)将克兰漠处死于火刑。
玛丽死后,1558年伊利莎白登上王位,重返改新教信仰。在能力和洞察力最象父亲的
她聚集所有回故乡的改新教徒,任命马修·帕克尔(Matthew Parker:1504-1575)为坎
特伯雷大主教,采取了中和罗马(天主教)和日内瓦(加尔文)的立场的教义(via
media)之方法完善了英国国教,这被称为伊利莎白式的确立(Elizabethan Settlemen)
。
她在教义上接受了改新教加尔文主义神学,制订了《三十九条信纲》,仪式和制度上
采取了罗马天主教样式。
她将保留英国的监督制度,而将享利的“最高元首”(Supreme Head)改为“最高统
治者”(Supreme Governor),以此坚固自己在英国国教的统治者地位,为国家的统一和
宗教的一致制定了天主教的阶级制度。
结果这种宗教的安定,一方面受到来自罗马天主教的挑战,另一方面更受到热情的宗
教改革家清教徒(Puritans)的挑战。所以可以说伊利莎白时代并没有掀起对宗教的觉醒
及热心,单单只是强调了政治上的、社会上的宗教改革。
(讨论题目)
今天现代中国教会要改革的是什么?对于教会的不良化、神学上的贫乏、歪曲的灵性
经验、矛盾的教会制度、因教权主义而发生的政治矛盾、宗教改革信仰和神学的丧失等各
个方面讨论一下中国教会改革。
--
http://trijif.bokee.com/trijif/inc/matrix2.jpg
黑客帝国2
http://trijif.bokee.com/trijif/inc/gump.jpg
阿甘正传
http://trijif.bokee.com/trijif/inc/rock.jpg
勇闯夺命岛(绝地任务)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2.2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3.59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