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sos (存在与虚无·曲水流觞),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文明在中世纪的艰难脚步 (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Apr 27 21:19:07 2006), 转信
二.基督教的胜利
中世纪文明的另一重要起源是基督教精神。早在中世纪开始之前,基督教就已经与古希
腊罗马文化展开了一个碰撞、交融的过程,并逐步取代古典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
态。
基督教源于希伯来人的宗教――犹太教。犹太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历史上曾多
次被异族征服。在“巴比伦之囚”期间,犹太人企盼着一个复国救主弥赛亚降临人间,
拯救犹太人脱离苦难。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关于弥赛亚将至的预言流传甚广,处于奴役
状态的犹太人普遍相信,上帝耶和华将派弥赛亚来人间解救他们,并把他们引致没有苦
难的“千禧年”的幸福生活。至公元前1世纪,由于宗教观点和态度的不同,犹太教分为
四个派别:撒都该派、法利塞派、艾塞尼派和奋锐党派。到公元1世纪初,一个犹太教的
支派把在加利利传播上帝福音的拿撒勒人耶稣(约公元前4-公元29年)认作基督,亦即
弥赛亚,在与正统派的斗争中逐渐脱离犹太教,形成了基督教。
关于耶稣的记载都来自于《圣经》中的《新约》。《新约》是耶稣死后几十年后其信徒
的作品,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耶稣及其门徒传教的故事。据《新约》说,耶稣是童贞女
圣母玛丽亚的儿子,是上帝的“道”或“逻各斯”在肉身中的显现。他受天父上帝派遣
来到人间,向人们宣讲上帝之国即将来临,鼓励人们进行忏悔,转变道德,教导人们去
除卑鄙、贪欲、仇恨、虚伪和自私的感情与态度,停止追逐财富和权力,净化灵魂,自
我克制,以仁慈之爱对待上帝和他们的同胞,怎样待己,就怎样待人,以善报恶,宽恕
自己的仇敌,以便死后进入天国。对于当时的犹太教,耶稣感到很失望。他认为,犹太
教法师过分注重礼仪和清规戒律,忽视了先知的理想,消弱了人们对道德的思考。他主
张,摩西戒律的实质要比字面上的戒律更重要,他以先知的热忱劝导人们通过与上帝的
直接交往,通过同胞间的互爱,实现内心的道德转变和心灵深处的变化。在这些学说中
,耶稣更多地体现了希伯来历史上存在的宇宙主义倾向,而摈弃了另一种狭隘的排他主
义倾向。
希伯来传统的卫道士――犹太法学者和祭司们将耶稣的学说视为对古老传统的一种威胁
,希伯来的统治者认为他是一个挑动人们藐视安息日及其它宗教礼仪的煽动者。在统治
巴勒斯坦的罗马人心目中,他还是一个政治颠覆分子,他将人们对救世主的期望煽动为
对罗马统治者的反抗。当犹太人首领将耶稣送交罗马当局后,罗马总督庞修斯?彼拉多用
传统的刑法把他钉死在耶路撒冷郊外的各各他山冈的十字架上。
耶稣蒙难时,基督教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教派。耶稣的追随者们,其中主要的是十二信徒
,相信耶稣是一位神遣的先知,是人们盼望已久的救世主。耶稣被处死以后,正是这些
追随者对耶稣葬后第三天就升天的信仰,才使基督教运动得以兴起。不过,在一段时间
里,基督教仅限于犹太人,基督徒被称为犹太基督徒。基督教在从犹太人的圈子走向世
界性宗教的过程中,外邦犹太人保罗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保罗(约公元5-67年)生活在小亚细亚东南部希腊城市塔尔苏斯,属于散居在巴勒斯坦
域外的成千上万个外邦犹太人中的一员。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保罗意识到,基督教思
想也适合于非犹太人,于是,他开始向异教徒传播基督教。在布道过程中,保罗走遍了
罗马帝国全境。他宣称,由于亚当当初蔑视上帝所导致的恶果,所有的人,不论是犹太
人还是异教徒,都是有罪之人。耶稣降临人间,就是为了将所有的人从罪恶和死亡的深
渊中拯救出来。耶稣以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来为人类赎罪,使所有人死后都有可能进
入天国,享有永恒的生命。在耶稣心目中,犹太人和异族人没有什么区别,耶稣的使命
就是拯救整个人类。犹太人认为,他们信仰的是民族宗教,是与他们的民族历史相联系
的,而保罗则认为,耶稣的教义超越了各个民族的历史经验,新的基督教团体不是一个
民族所独具的,而是一个世界性的团体。耶稣不仅实现了希伯来人对救世主的盼望,而
且还满足了所有人的精神需求和期待。保罗通过宣讲救世主死而复活,坚持认为摩西戒
律已被新的基督教教义取代,使基督教同其犹太根源决裂,变成为一个新的宗教,从而
极大地提高了对非犹太人的吸引力。保罗利用基督教义中包含的个人主义和宇宙主义,
创立了一个面对整个人类,而非面对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环境的希伯来一个民族的世
界性宗教。
基督教产生以后,逐渐对希腊-罗马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以致于在公元4世纪末成
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然而,基督教在现实社会的传播过程却是艰难曲折的。起初,
罗马政府对宗教采取宽容的态度,基督教的活动没有受到过多的干扰。罗马帝国的世界
主义使许多国家的人民成了罗马公民,为向所有民族敞开大门的基督教世界主义铺平了
道路。但是,随着基督徒人数的增长,罗马帝国的官员们开始担心,基督徒可能会成为
政治颠覆者,基督徒的布道将会把人们对罗马的忠诚转向上帝。许多罗马人也认为,基
督教是社会秩序的大敌。尤其是基督徒们拒绝接受罗马信奉的诸神明,不从事罗马的祭
典,藐视角斗士的竞技,不去公共浴场,赞美非暴力主义,不愿将罗马死去的和活着的
皇帝敬为神明,不愿为罗马国家服兵役,终于在公元64年尼禄任罗马皇帝时遭到迫害。
不过,这时的迫害是局部性的。在以后的两个多世纪中,罗马皇帝们发布了一系列反基
督徒的敕令,大肆屠杀基督徒。尤为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所掀起的迫害基督徒的运动最为
残酷。在这次运动中,许多基督徒被夺去了生命。然而,这些迫害却进一步坚定了那些
最为虔诚的信徒的决心,并且还赢得了许多新的皈依者。他们对那些视死如归的殉道者
的英勇气概满怀敬意。在无法扑灭基督教运动的情况下,罗马帝国转而开始在帝国境内
争取这些日益增多的基督徒的支持。311年,迫害基督徒运动的积极推动者、继任戴克里
先为罗马皇帝的加列里阿终于认识到,专制的暴力不可能消灭如此众多的基督徒,因而
在将要死亡的时候以他自己和他的共治者李锡尼、君士坦丁的名义颁布了一道一般性的
宗教宽容敕令,明确地宣布基督徒可以自由地、私下地信奉自己的宗教;可以自由地、
私下地参加自己的宗教集会;没有什么恐惧,丝毫不受干扰。但他们必须履行以下条件
:对政府、对已经规定的法令要予以应有的尊敬;同时希望他们在举行崇拜时,为罗马
帝国、为皇帝、也为他们自己向自己所敬奉的神虔诚地祈祷。在加列里阿死后展开的激
烈的帝位争夺战中,君士坦丁的强敌是前皇帝马克西米安之子马克森提。他们最紧张、
最具有决定性的战斗是在距离罗马不远的台伯河米尔维恩桥附近进行的。大战前夕,信
仰混杂的君士坦丁曾祈祷他所信仰的所有的神。但当晚,他却梦到在太阳上出现了十字
架的形象,并且听到有声音说:“用这个做标记,你一定会战胜”。312年10月28日,马
克森提战败身死,高举基督教旗帜的君士坦丁部队终于取得了胜利,整个帝国西部于是
归君士坦丁所有。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与他的共治者李锡尼共同颁布了米兰敕令,
宣布绝对的信仰自由,将基督教与罗马帝国其他宗教置于完全同等的法律保护下,命令
发还在最近的迫害不义没收的教会财产。君士坦丁并在晚年正式受洗入教,成为第一位
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帝王。基督教对君士坦丁亦感念至深,称其为“第十三位使徒”。随
后,君士坦丁的继任者们加速了基督教的发展,以及罗马境内的基督教化运动。至公元
390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基督教立为罗马国教,并同时宣布其它的异教崇拜是非法的。到
此,基督教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当然,教会在战胜自己的敌人、赢得自由的过程中
,也渐渐地处于罗马帝国皇权的控制之下,从此教会与国家的命运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了。
在罗马帝国官方的支持下,4世纪出现了普遍皈依基督教的现象。基督教迅速地成为地中
海区域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然而,由于理论上、组织上、制度上的发展未能迅速适应教
众和影响范围的急剧扩张,基督教内部出现了教派林立的局面。只是由于帝国最高统治
者的干预,这种纷争才得以解决。324年,君士坦丁战胜了李锡尼,从政治上统一了罗马
帝国,然后立即着手统一基督教会,以便与大一统的政治秩序相适应,为帝国的统一提
供精神信仰方面的有力支持。325年,君士坦丁亲自出面召集罗马帝国各地教会的近300
名主教在尼西亚举行会议,解决各地教会在教义和教会体制方面的争端。这就是基督教
历史上第一次“普世主教会议”。君士坦丁亲临会场,使大会谴责了当时最具实力的异
端阿里乌派。会议最终通过的文件“尼西亚信经”成为对所有基督教会均有约束力的教
义,它为基督教走向规范化、并最终成为国教铺平了道路。此后数十年间,阿里乌派与
正统派之间的斗争,随着帝王们宗教信仰的倾向而此起彼伏。有时阿里乌派首领被迫流
亡,有时正统派首脑遭到放逐。直到坚定信奉正统派信仰的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阿里
乌派为非法,正统派才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从此,阿里乌派开始转向在边界上的一些日
耳曼部落中发展,而正统基督教则统治了整个罗马帝国。
基督教的胜利有着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诸多方面的原因。罗马帝国奉行的宗教宽容政策
为各种宗教进入罗马社会生活提供了可能性,而罗马人的政治、军事扩张则使这种可能
性成为现实。当然,在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这种宗教宽容政策并没有造成对罗马传统
宗教的冲击。然而,罗马帝国官方信奉的奥林匹斯山诸神体系是一个民族的、英雄的、
此世的宗教,而不是一个个人的、平民的、来世的宗教。诸神主宰着民族的盛衰和英雄
的成败,却对凡夫俗子的心灵痛苦极少问津。随着罗马帝国的由盛转衰,个人的心灵慰
藉逐渐成为哲学和宗教的主题。早在希腊化时代,随着独立城邦的消失,离异感、孤独
感和缺乏共性就已成为个人十分关注的问题,人们在开始寻找着一种新的关系结构。在
罗马帝国时代,社会的腐败堕落也日益严重。一方面,人们对世界幸福的渴望进一步衰
竭,对人类理性的信心更加丧失。人们越来越感到自己和这个帝国以及帝国里的城市没
有关系,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使人们热切期望寻到一个新的归宿。“这个庞大的帝国对于
它融成一个强大的整体的各族人民,不能给他们抵偿丧失民族独立的损失,它既不能给
他们内在的价值,也不能给他们外在的财富。世俗生活的气息对古代各族人民来说已变
得枯燥无味,他们渴望宗教。因此,他们暗中摸索各个民族带来的偶像崇拜和宗教仪式
,东方的宗教和西方的宗教开始互相交融了”。 罗马公民开始在希腊罗马文化之外信奉
能解脱个人罪孽、使人获得拯救与永生的东方宗教。这里,有埃及的“伊希斯”女神,
有波斯的救世主“密特拉”,有小亚西亚的“伟大地母”,等等。而最为成功的,则是
信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基督教。天国的福音给了人们以鼓舞,满足了人们的归属需要。基
督教为个人提供了城邦和世界国家所无法提供的东西,即个人和上帝之间的密切联系,
个人和另一个更高境界的联系,以及在一个相互关爱的信仰团体中的成员资格。另一方
面,来自遥远国度的神圣福音与罗马世界的声色犬马的噪杂之音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
给辗转在深渊中的人们的心灵以深深的震动,它以唯灵主义的理想、禁欲主义的生活态
度,撼醒了沉溺在物质主义和纵欲主义之中麻木扭曲了的灵魂。
作为救世主的基督耶稣的品格、经历、死亡和复活,对人类苦难的关注,以及出于对整
个人类的爱而在十字架上担当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这些更是深深地吸引了那些贫穷的
、处于社会底层的被压迫的人民。“把一个曾当过木匠,常与渔民、当过娼妓的妇女及
类似的下层人物为伍,曾被罗马当局钉在十字架上并承诺要解救所有的门徒――无论自
由民或奴隶,男子或妇女――为己任的人奉为救世主,是容易为人们接受的,但自君士
坦丁改变宗教信仰以后的年代里,基督教被富人和权势阶层接受,并得到一连串信奉基
督教的罗马帝王的支持”。 基督教传播着爱的福音,宣扬一种崭新的民主的道德,提倡
谦让、逆来顺受、爱自己的仇敌。还主张个人的价值不取决于出身、财富、教育和才能
,并给身受厄运、感到死亡恐惧的人们许诺以永恒的生命,让他们进入天国,领受天父
的慰籍,给生与死的现实问题提供了令人慰藉的答案。在这里,广大的人们终于找到了
精神的寄托,基督教胜利地占据了他们的心灵。
基督教的成功既是现实世界令人失望的结果,也是与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分不开的。为了
保持信徒对信仰的忠诚,为了让更多的人皈依基督教,使自己不受其它教派的冲击,为
了管理本教机构,基督教发展了一个有组织的信徒团体,这就是能够将其信徒紧密地团
结到一起的基督教教会。它称其成员为兄弟姐妹,对于那些孤独的、被遗弃了的、对公
共事务的幻想破灭了的人们来说,满足了他们渴望归属的迫切需要。同时,基督教会不
要求人们履行那些痛苦的和昂贵的入教仪式,并且欢迎女信徒,为那些贫困和残疾的人
提供社会服务,接纳奴隶、罪犯、道德上的罪人、以及其它被社会遗弃的人,向一切处
于苦难之中的人们伸出友谊之手,提供心灵慰籍,从而不但确保了原有教徒的忠诚,而
且还不断地赢得了新的皈依者。以后,基督教教会组织逐渐发展出教皇制和修院制,成
为整个中世纪最强有力的社会组织。
基督教思想的胜利,也是与古典主义文化的衰微分不开的。前面已经指出,在希腊化时
代,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主义哲学在更加关注人的道德伦理生活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出
现了宗教意识倾向。在罗马帝国后期,古典文化愈益从理性走近宗教,哲学家们越来越
渴望摆脱令人窒息的尘世,与一个更高的理想世界进行接触,以尘世之外的东西安抚个
人。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潜心于灵魂和上帝融为一体的神秘主义,其哲学追求不是
通过理性,而是通过精神的陶醉去接近上帝。这种越来越偏离理性与世俗价值观念的倾
向,已经为基督教的胜利传播做好了准备。对此,哲学史家W. t. 斯塔斯说道:哲学是
基于理性基础上的。将直觉和陶醉置于思维之上,这是哲学的死亡。在新柏拉图主义中
,古代哲学走向自我毁灭,普罗提诺的哲学是基于理性的绝望。从此以后,哲学让位于
宗教。 在古典主义文化衰落的背景下,基督教为精神破灭的希腊罗马世界提供了一种理
想生活的理论,这就是个人永生的希望,它取代理性世界观占据了思想的宝地。从此,
人们不再将理性看作是理想的生活指南,而是让自己的智慧屈从于感情和想象。科学和
哲学再也不能与宗教相抗衡,宗教比理性更加具有征服人的心灵的力量。在精神危机的
世界里,它赋予了人生新的意义,为那些梦幻破灭的人展示出了新的希望。
--
<<社会契约论>>是一本好书,应当多读几遍
风味的肘子味道不错,我还想再吃它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v: 219.217.225.11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9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