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sos (存在与虚无·曲水流觞),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文明在中世纪的艰难脚步 (5)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Apr 27 21:19:50 2006), 转信

基督教的胜利传播还在于它能够从异教世界汲取多种多样的思想因素,以致形成为世界
性宗教。它的大部分教义直接来自犹太教,如神的名字、宇宙的起源、世界的历史、十
诫、原罪的教义以及上帝的天命。某些思想则来自一些神秘宗教及波斯的宗教,如来世
和善恶之间的永恒冲突等观念。此外,从希腊主义罗马哲学中汲取有益的因素也是基督
教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学者G. 汤姆逊指出:基督教在当时是地中海世界两种
最突出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文化――犹太教和希腊主义的混合产物。后来,
主要从希腊的哲学和修辞学方面,又吸收了许多原先所没有的思想观点。 许多基督教早
期作家公开承认,基督教教导的东西同希腊人是一样的,柏拉图和斯多亚学派教导的东
西同基督教是一致的。他们将希伯来的文化传统和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融为一体。他
们认为,希腊哲学知识能够给予基督教信仰以合乎逻辑的解释,能够理智地批驳异教徒
对基督教教义的责难。由于采用了希腊哲学的语言和范畴,使基督教学者得以能够用理
性术语解释神谕和上帝的存在,从而将基督教教义从一种单纯的信仰发展出一个庞大的
神学体系。从哲学观点上来看,基督教的思想持续不断地承受着柏拉图的传统,而且,
天主教神权政治制度的创始人,既不是耶稣或保罗,也不是奥古斯丁,而是柏拉图。对
斯多亚主义的吸收仅次于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的一些典籍,如《新约?使徒行传》,几乎
一字不差地抄袭晚期斯多亚派哲学家塞涅卡,以致后者被恩格斯称为“基督教的叔父”
。另一位晚期斯多亚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著作《手册》,长期以来也被基督教会采纳
为教科书。斯多亚学派的世界主义、禁欲主义等思想,为基督教神学的发展打下了深刻
的烙印。罗马帝国时代亚历山大里亚城的犹太神哲学家斐洛,把柏拉图和斯多亚派的学
说同犹太教及其典籍《圣经》相结合,从而创立了早期希腊主义化的犹太宗教神学,达
到调和希腊哲学和《圣经》、调和理性主义和启示运动的顶峰,深刻影响了新柏拉图主
义和基督教及其神学,以致恩格斯把他称为“基督教的真正父亲”。可以说,基督教的
神哲学史不是从一个基督徒开始的,而是从斐洛开始的。而长期在天主教中占据统治地
位的奥古斯丁神学体系的基本特征就是柏拉图主义。在理念-逻各斯学说、关于神、目
的论、三位一体说、时间学说的论证、关于理想社会的学说以及喻意解经法等一系列理
论问题上,基督教教义都接受了希腊哲学思想的重要影响,与之相互结合在一起。由于
融进了希腊哲学思想,基督教更容易为那些精通希腊文化的人所理解,因此,它也能够
吸收一些受过教育的人加入教会。总之,与其它古代宗教相比,基督教几乎兼容并蓄,
因而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用希腊理性主义表达基督教信仰的活动,被称为基督教的希腊化运动。它意谓着理性思
想这一宝贵的希腊文化成就并未完全丧失。事实上,古典文明的遗产对中世纪的影响,
正是通过基督教来实现的。不过,希腊文化这一次未能再次上演它的国土、民族被马其
顿人、被罗马人征服时“被征服者在文化上征服了征服者”的那种辉煌。基督教的希腊
化并不是古典主义对基督教的胜利,恰恰相反,它是基督教对希腊思想的胜利。希腊哲
学为适应基督教启示的需要,不得不牺牲掉它的最基本的内容。尽管基督教利用了希腊
哲学,但基督教的基础却不是希腊哲学的理性,而是自己的信仰。在整个中世纪,希腊
哲学一步步沦为神学的婢女,只能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延续着自己的传统。 

罗马帝国时代即中世纪开始之前的基督教文化属于早期基督教文化阶段,也被称为教父
学文化阶段。在这一时期起领导作用的大多数教父都用希腊文写作,因而被称为希腊教
父。但在4世纪中叶用拉丁语写作的三位拉丁教父,对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发展进程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他们就是圣安布鲁斯(340-397年)、圣哲罗姆(约340-420年)、圣奥
古斯丁(354-430年)。“君士坦丁改变宗教信仰,只是基督教与希腊-罗马文明在漫
长而意义重大的融合进程中的一个事件。当早期基督教作家探索如何将他们的信仰在理
智上为人们所尊敬的希腊哲学的外表之中表现出来的时候,这个进程就已经在进行了。
在四世纪末及五世纪初的三位基督教思想家圣安布鲁斯、圣哲罗姆及圣奥古斯丁――通
称‘拉丁教会神学家’――的著作中这种努力达到了最高程度”。 

圣安布鲁斯是意大利米兰主教,对古典文化非常熟悉。他以希腊文明的文学、哲学传统
为依据,大量汲取柏拉图、西塞罗、维吉尔及其他文化巨匠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基督教
著作,创造了许多赞美诗及关于圣经、教理和道德的书籍。他力劝教士们不要追逐财富
,为如何对待贫困、老弱、病残和孤儿提供了人道原则。他站在教会与国家斗争的前列
,捍卫了教会免受世俗政权干涉的自主权。由于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血腥屠杀塞萨洛
尼卡地区的起义人民,安布鲁斯开除了他的米兰教会的教籍,迫使他认罪求恕。这一事
件树立了教会利用教籍问题干预世俗政治的先例,为后世基督教长久铭记。他的格言“
皇帝是教会的一员而非教会的主人”,也成为中世纪教会与世俗政权争权夺利的基本依
据。 

圣哲罗姆被认为是三位拉丁神学家中学识最为渊博的一位。他青年时代在罗马学习拉丁
文学,一生崇拜西塞罗、维吉尔、卢克莱修及其它拉丁语作家,曾对自己以基督徒身份
迷恋于异教文化的研究而深感不安。据说,他曾因梦中耶稣对他说“你是一个研究西塞
罗的学者,不是一个基督徒”,并拒绝拯救他而大为惊恐,一度放弃对所有异教著作的
研究。然而,对古典文化的喜爱使哲罗姆陷入了深深的痛苦,经过长时间的彷徨和思索
,哲罗姆最终得出了可以正当地把希腊罗马文献用来为基督教信仰服务的结论。哲罗姆
早年曾一度为苦行生活所吸引,象隐士一样住在安条克附近的哈尔基斯沙漠里。返回罗
马后,成为教皇达马苏斯的秘书。因为攻击教士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受到诋毁,于是,他
离开罗马在伯利恒附近建立了一所修道院,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祈祷和宗教研究。“哲
罗姆手下的修道士们致力于抄录文札,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无数修道士持续进行这项工
作。从长远来看,这项工作的结果是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重要文献,否则这些文献早
就消失了。由于哲罗姆及其后继者所完成的这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现代世界享受到了
他们的极大的恩惠”。 哲罗姆最大的功绩是将《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由希腊文和
希伯来文翻译成了拉丁文,他的作品――《圣经》拉丁语版本在西方教会中成为官方认
可的圣经版本。 

圣奥古斯丁是早期基督教最重要的神学家,也是呼吸着罗马世界空气的最后一位伟大的
基督教思想家。他出生于北非的努米底亚行省,青少年时代生活放荡,自称无恶不作。
在重视利禄功名的父亲的影响下,奥古斯丁先后在迦太基等地学习和研究拉丁语古典文
化。然而,在奥古斯丁的内心中,却活跃着一个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不安灵魂。他前
前后后几乎接触了当时罗马世界流行的所有哲学流派,甚至还信奉过摩尼教,后来为新
柏拉图主义所吸引,并在其母亲的劝导和米兰主教安布鲁斯布道的启发下,抛弃摩尼教
转而成为一名基督徒,并从此完全抛弃了青年时代沉溺于声色享乐的堕落生活,忠心耿
耿地致力于基督教的传教事业。395年,奥古斯丁被任命为希波城的主教。 

在大量繁重的教会活动之余,奥古斯丁一直在紧张地思考着基督教的理论,他一生撰写
了大量的神哲学著作,探讨了神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许多核心问题,如三位一体的性
质、至善的上帝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的邪恶的关系、自由意志与天命的关系等,从而为
基督教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神哲学体系。5世纪初,罗马世界帝国正处于崩溃的前夜,
希腊化的罗马世界观正处于解体之际,奥古斯丁的神哲学思想也就成为接替处于垂暮阶
段的古典主义的基督教思想的主要奠基者。在理性与信仰、哲学与基督教的问题上,奥
古斯丁摈弃了古典人文主义关于理性独立的根本精神。他主张信仰是人生的最高权威,
理性必须以信仰为向导。他说;“研究的正确方向,必须是从信仰出发。” 没有信仰就
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理解,理性本身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没有神的引导,个
人就缺乏理解终极真理的能力,也无法获得道德上的再生。不过,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下
成长起来的奥古斯丁对古典文化仍保持着一份尊敬,也仍然是柏拉图主义的崇拜者。所
以,奥古斯丁仍然肯定理性的力量。认为“要是我们没有理性的灵魂,我们甚至不能信
仰。” 因此,“信仰寻求理解”。与哲罗姆一样,奥古斯丁也认为,真正的基督徒不应
当欣赏异教的论著,但可以为达到基督教的目的来利用它们。因此,奥古斯丁的原则是
利用理性或哲学来为基督教服务。就像R. A. 玛尔库斯指出的那样:“使古典文化的遗
产为基督教服务。奥古斯丁不只对中世纪人的思想的形成,作出了许多的贡献,而且,
通过使用正在崩溃的大厦的材料,有助于使某些古代的成就继续保持生命,为了在不同
的基础上,缔造一种新的文化。” 中世纪基督教最伟大的神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也指
出:“奥古斯丁浸透了柏拉图学派的各种学说,不管任何时候,奥古斯丁在他们的学说
里,发现了任何和信仰一致的地方,他就采纳了它;发现了那些和信仰相违背的东西,
他就纠正了它。” 事实上,奥古斯丁同古典主义的根本不同在于,他认为,真正的知识
是基督教的知识,上帝的知识以及上帝对人类的寄托和期待。这种知识的出发点是对上
帝和圣经的信仰。仅以自身为目的的世俗知识几乎是没有价值的,知识的真正价值在于
,它充当了理解上帝意志的工具。因此,理解是为了信仰,只有信仰了才是可以理解的
,或者说,理解是手段和途径,信仰才是出发点和目的。他指出:“不是为了抛弃信仰
,而是通过理性之光去理解,这种理性之光,你是凭借信仰,已经是牢牢地把握住了的
。” 这里已孕育着中世纪经院哲学关于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的思想。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克了罗马这座“永恒的城池”,洗劫数日方离去。面对这一突发
的巨大灾难,整个罗马帝国的人们惊恐万状。异教徒们质疑基督教:难道不是基督徒拒
绝祭祈古代诸神,才招致降祸于罗马的吗?难道不是基督徒拒绝服兵役,才导致罗马帝
国消弱的吗?甚至基督徒们也对此忧虑重重:为什么正义会遭受磨难?先知们预言的天
国又在何方? 

当雅典城邦制发生危机时,柏拉图的《理想国》曾经提出用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国家来
根除雅典社会的弊端的希望。如今,当罗马帝国陷入危机时,奥古斯丁却撰写了《上帝
之国》,指出世俗之国并非基督徒的寄托所在,理想的国度只能存在于天国。所以,基
督徒不必为罗马的不幸而过分伤心,真正的基督徒是上帝之国的居民。与上帝之国相比
,罗马的崩溃是微不足道的。奥古斯丁为那些因罗马的不幸而痛苦不安的基督徒提供了
心灵的慰籍和希望。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国》一书的第一部分中列举了罗马人的累累罪恶,指出罗马陷落是
罗马人罪有应得。在第二部分中,奥古斯丁展开了自己的历史神学原则,论述了善占统
治地位的“上帝之国”和恶占统治地位的“人间之国”之间斗争的起源、发展和终结。
从上帝创世开始,人类就形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爱上帝、服从上帝的一方构成上帝之
国,它们追求精神生活,向往善;爱自己、对抗上帝的一方构成了人间之国,它们追求
世俗生活,向往恶。二者的斗争就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奥古斯丁把人类
历史看作是按照神的意志和救世计划发展进步的过程,认为上帝之国必胜,人间之国必
败。尽管与上帝之国相比,人间之国是罪恶的、不完美的,但是,它不会很快被上帝之
国所取代。因此,世俗之国必须建立在基督教的原则上。教会不能对国家置之不理,而
要引导国家使人类免受其罪恶本性的侵害,避免相互残杀。上帝已化身耶稣,为了把人
类从原罪的牢笼中解救出来而降临人间,用自己所遭受的惩罚和痛苦来唤醒世人。不过
,基督之死并没有为所有的人打开进入天国的大门,道德和精神的再生,不是来自个人
的意愿和努力,而是出自上帝的恩典。只有少数人才被上帝恩准进入上帝之国,而大多
数人则注定要永远留在人间之国,死后受罚被抛入地狱。他抛弃了奥里根天上地下终将
合一,魔鬼也能获救的思想,认为上帝预先选定的得救者与厌弃者终将永远分离。他遵
照圣经关于上帝六天创造世界、第七天休息的说法把历史划分为七个时期,指出他那个
时代正处在第六个时期,正是善恶斗争的关键时刻。教会并不是上帝之国,但它是上帝
之国的摹本。它遵照上帝的意志,把上帝的选民聚集起来,为上帝之国作准备。奥古斯
丁以柏拉图主义关于永恒的理念世界和暂时的现象世界的理论为基础的完美的上帝之国
和腐败的世俗之国的划分,以及由此必然得出的结论,即代表上帝之国的教会,高于代
表世俗之国的国家的学说,在整个中世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西方教会同世俗君主争
夺统治权提供了理论根据。他的神学框架中所隐含的历史进步思想却也对后世历史研究
,特别是近代历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奥古斯丁及其同时代人物安布鲁斯和哲罗姆共同努力的结果,使基督教文化在古典文
明的基础上扎实地建立起来。430年奥古斯丁去世时,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的融合已基
本完成。成为中世纪基督教和西方文明的基础的希腊-罗马传统之所以有力量,主要是
由于这三位拉丁神学家及其他与他们一样的人,证实了人们既可以是基督徒又可以是研
究西塞罗的学者”。 在希腊罗马时代的古典文明伴随着日耳曼人的征服而受到毁灭性摧
残的状况下,只有基督教才作为旧世界的唯一遗产得以真正的保存、继承和发展,以致
随后成为中世纪一切思想领域里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此可以说,融希伯来宗教
精神与希腊罗马理性精神为一体的基督教为中世纪文明提供了最重要的根基,成为中世
纪文明中一个最为根本,最为决定性的思想来源或精神因素,基督教是中世纪文明的塑
造者。西方中世纪文明是一种基督教文明。 


--

   
<<社会契约论>>是一本好书,应当多读几遍
风味的肘子味道不错,我还想再吃它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25.11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6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