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alio (芷水),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红头发红胡子的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Nov 30 21:45:07 2004), 转信
红头发红胡子的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
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1123—1190),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著名的皇帝。因其身材高大,容貌奇伟,尤其有一口红色的胡须,故世人[意大利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红胡子腓特烈”。
脏特烈出生于1123年。他的父亲是霍亨斯陶芬家的士瓦本公爵腓特烈第二,他的母亲朱悌丝是威尔夫家族的巴伐里亚公爵亨利第四的女儿。当时,霍亨斯陶芬与威尔夫是两大敌对家族,他们各据一方,互相混战,腓特烈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种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环境中度过的。诸侯贵族相互间的争权夺利给少年腓特烈以深刻的影响,在他年轻的心灵里萌发着夺取权力、统一德国、扩张领土的思想。
1152年,腓特烈的伯父——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去世,29岁的腓特烈以士瓦本公爵的身份,于当年3月4日当选为德意志国王,即腓特烈一世。腓特烈受过相当教育,富有才干,自认为罗马皇帝的继承者,并希冀获得这种权力。
腓特烈一世登基前夕,在亨利三世时一度处在从属于皇帝地位的罗马教皇,通过“沃尔姆斯协定”,几乎取得了与皇帝平等的地位。这是腓特烈一世所不能容忍的。他一心耍象奥托一世及亨利三世那样驾驭教皇,并使其成为他统治帝国、对外扩张的工具。实现这个目的第一步,必须使罗马教皂给予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153年腓特烈首次进军意大利。其时罗马正发生政变.商人、手工业者和小骑士联合起来,从教皇手中夺取了城市政权,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布累斯齐亚人阿进德为其实际首领。阿诺德既反对教皇,也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教皇尤金尼乌斯写信给腓特烈,指责起义者重新选举出元老院议员和执政官以及自行拥带一个皇帝,同时,要求德国国王速进罗马,讨伐阿诺德。来信正中腓特烈下怀,他立即与教皇签订了《康斯坦茨条约》,商定腓特烈不与阿诺德合作反对教皇,教皇答应为腓特烈加冕,允许他掌据帝国权力。但当腓特烈到达罗马时,教皇尤金尼乌斯三世没有来得及为他举行加冕仪式就死去,由一个精力旺盛的英格兰人阿德里安继任为新教皇 。腓特烈擒获并吊死了阿诺德,为教皇免除了一大忧患,因此,阿德里安四世承认了《康斯坦茨条约》,下令为皇帝加冕。教皇提以了一个侮辱性的条件,即在他下马时,腓特烈必须为之带缰扶蹬。排特烈大怒,加冕礼不得不拖延。直至1155年6月18日,教皇才在一片抗议声中于罗马为腓特烈完成了加冕礼。自此,腓特烈正式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比较容易地得到教皇的加冕以后,腓特烈并没有意识到战胜教皇,占领意大利已不象其前人那么容易了。当时,意大利北部诸城市已经发展起来,他们不愿罗马皇帝来干涉他们的内政;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诺曼王国还非常强大,它时刻伺机向北扩张,企图控制罗马教皇。该国国王罗格二世曾支持阿诺德向罗马
教皇进攻,当腓特烈率军进入罗马时,他又转向教皇,反击腓特烈;在东部,拜占廷帝国在地个海地区的事务令起着重要作用。
腓特烈的前任康德拉三世看到了这一点,他曾与拜占廷皇帝康宁努斯·曼纽尔一世签订盟约共同反对诺曼人。但腓特烈竟不承认这一盟约。曼纽尔一世曾建议他与拜占廷公主结婚,共同向诺曼底王国开战,腓特烈一世予以拒绝,造成了与拜占廷关系的裂痕。上述一切给红胡子腓特烈推行侵略意大利的计划以很大的阻力。【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1154年,诺曼底王国国王罗格二世去世,其子威廉一世即位。诺曼底内部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诺曼贵族举兵反叛新国王。教皇阿德里安四世马上给予叛乱贵族以声援,曼纽尔一世也与叛乱集团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成廉一世。腓特烈眼看时机成熟,决定攻打诺曼王国。但是,那些没有从腓特烈一世手中获得利益的德国贵族断绝了对腓特烈的援助,而且曼纽尔一世也只是虚张声势,并没有真正举兵进攻,致使腓特烈侵占诺曼王国的计划破产。这是腓特烈远征意大利的第一次失败。但这次失败不仅更刺激了他的侵略野心,而且使他明了,只有完全控制本国贵族,迫使他们在物质与人力上给他的远征以支援,才能达到占领意大利的目的。1155年腓特烈退出罗马,他的第一次入侵意大利至此结取。
在腓特烈获取皇位的时候,他的强大对手是他的近亲威尔夫家的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当时,为了笼络亨利,脏特烈将奥地利亨利二世的巴伐利亚领土和梅克伦堡赐给了他。第一次远征失败后,腓特烈又把帝国东部新占领的斯拉夫土地上的主教授职权赐给他。与此同时,腓特烈提升波希米亚公民弗拉底劳斯二世为国王,并恢复了本国主教在主教授职权之争时丧失的政治权力。他还于1156年,娶勃艮第伯爵的女儿碧特丽丝为后。这一切措施使腓特烈暂时获得了本国大诸侯的支援,他再一次开始了对意大利的远征。
意大利北部富庶的城市一向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侵占的目标。这些城市曾以高额金钱向以前的皇帝赎买暂时的和平。红胡于腓特烈并不以金钱为满足,他要夺取意大利城市的全部财富及其来源。面对腓特烈的强大攻势,意大利北部15个城市以米兰为首组成伦巴底联盟;摆脱了阿诺德和诺曼人胁迫的教皇,也为阻挡腓特烈向中部意大利进犯站到了伦巴底一边。
1158年,腓特烈第二次入侵意大利。他旨先围攻米兰城,然后在隆卡里亚平原召开会议,有意大利北部所有城市的代表参加,在会上,腓特烈宣布:帝国皇帝有权向所有的城市委派自己的官吏以监督各城市的自治,有权向各城市征收赋税,这些决定如果实现将给帝国每年带来三万银磅的收入,也将给部分德国贵族捞来不少好处。米兰等城市反对帝国的这些特权,因而遭到镇压。经过两年的攻战,1162年,米兰沦陷。腓特烈的军队彻底毁坏了这座城市。除了留下做为农奴的居民以外,绝大部分人被赶出城外,并在城内中心广场犁出许多深沟,撒上盐,意思是:谁要反抗,就使反抗地区变成荒地。腓特烈命令士兵砍下俘虏的头,戏谑地踢来踢去,以显示对反抗者的蔑视和惩罚。尔后,腓特烈又用极其残暴的手段迫使伦巴底各城市服从隆卡里亚会议的决定。1162年末,他回到德园。腓特烈为要征服西西里,于1163年,他又第三次远征意大利。由于受到意大利各城市反对力量的钳制,他的目的未能得逞。然而腓特烈并末放弃他征服意大利的野心。
1159年,教皇阿德里安四世逝世,红衣主教罗兰当选为教皇,即亚历山大三世。新教皇坚决主张教皇的职位独立于皇帝之上。这一主张引起了与腓特烈为敌的诺曼国王咸廉一世、拜占延皇帝曼纽尔一世以及伦巴底城市的支持。腓特烈怒不可遏,对抗性地拥立了红衣主教渥大维为教皇,即维克托四世[伪教皇],并于1160年召开了帕维亚会议,确认维克托四世为真正的教皇。亚历山大三世闻悉后,毫不犹豫地开除了腓特烈的教籍,英国、法国、西班牙、伦巴底诸城市,匈牙列以及拜占廷皇帝曼纽尔纷纷站到教皇一边。1161年,亚历山大退居法国,于是在基督教教会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法国、罗马两位教皇对立的现象。腓特烈企图劝说法王路易七世出面解决教会的分裂,遭到失败。亚历山大企图使腓特烈重新入教,也没有成功,至此,教皇与皇帝争夺权势的斗争达到了高峰。
罗马[伪]教皇维克托四世在1164年逝世后,亚历山大三世回到罗马。腓特烈不能容忍。这时,支持亚历山大三世的西西里的诺曼国王威廉一世去世,于是,1166年,腓特烈发动了第四次对意大利的远征。腓特烈大举攻打罗马,亚历山大三世仓惶出逃,但英勇的伦巴底城市居民奋起反抗,给腓特烈军队以迎头痛击。腓特烈的军队染上了时疫,死伤惨重,军心涣散,不得不单身只马逃回德国,宣告了他第四次远征意大利的失败。
不断的失败,使腓特烈意识到:仅有德国贵族做后盾是远远不能战胜意大利的,还必须获得国际关系上的优势。因此.腓特烈改变了他的战略:一方面,与法王路易七世以及英王亨利三世订立和约;另一方面于l170年派汉堡主教往亚历山大三世处求和,并派使节往拜占廷修好两国关系,企图在国际局势稳定的前 1174年,腓特烈第五次进攻意大利,以武力迫使伦巴底城市停战。接着,1176年,第六次发动战争,妄图一举吞没意大利。这时,各自强大起来的德国贵族拒绝继续给腓特烈以支持,诺曼底、拜占廷、教皇亚历山大三世都积极支援伦巴底城市,使腓特烈在1176年的雷纳诺战役中彻底失败。这一年,腓特烈不得不与伦巴底同盟签订条约,放弃其对北部意大利各城市的一切要求,并在1177年的“威尼所和约”上承认了亚历山大三世为真正的教皇。在教皇撤消开除他的教籍的处分时,腓特烈被迫吻教皇的双足;教皇也给了腓特烈一个“和平之吻”。为了杜绝以后皇帝对教皇选举的干预,亚历山大三世于1179年制订了新的《教皇选举法》。规定教皇只要有红衣主教三分之二的赞成票就可以当选。这表明了腓特烈在皇帝与教皇斗争中的完全失败。而1183年与伦巴底城市再次签定的和约,承认城市有选举市长的权利,完全废除隆卡里亚会议的一切决议,则标志了其侵略意大利政策的破灭。
腓特烈并不甘心他的失败。1186年,他让自己的儿子,即后来的亨利六世,与诺曼王国王位继承人康斯坦斯结婚,企图用封建联姻继承的手段把南意大利合并到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尽管如此,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仍然没有建立一个包括意大利在内的中央集权的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在对意大利的战争失败以后,转向镇压国内拥兵自立的诸侯贵族。他从狮子亨利于中夺回律贝克,于1180年盖尔豪森贵族议会上废除了狮子亨利的职位,将其所辖的威斯特伐里亚赐给科伦大主教、巴伐利亚给了威特斯卑克的奥托。狮子亨利流亡英国。此后,腓特烈规定:只有直接从皇帝手中获得土地的贵族才是帝国侯爵。皇帝的权力在德国国内获得了巩固。然而这种权力并不是以兴盛起来的城市的进步力量和当时社会发展中的进步因素为基础,而是建立在封建阶级相互间的矛盾和对立上,因此只能暂时保持,而且虚有其表。这些措施的实行,只是削弱旧的割据势力而为新的割据提供条件,使德国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
到了晚年,腓特烈仍没有改变他的扩张野心。为了占领拜占廷——他曾轻蔑地称其为“小希腊”——而不顾自己曾与教皇敌对并受了教皇的侮辱,于1189年3月底以自己65岁的高龄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在这次远征中,腓特烈没有如愿占领拜占廷,只是对拜占廷进行了残酷的大掠夺。1190年年底,他继续率军东征,东渡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小亚细亚。6月10日,在渡过离塞琉西亚不远的急湍的塞勒夫河时,腓特烈溺死。享年66岁。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为了增强皇权而对教皇以及国内分裂贵族的坚决抵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的进步作用的,但他对意大利屡次发动的侵略战争却极不得人心,最终导致了他的惨败。红胡子腓特烈死了,然而,德国长期内流传着一则神话,腓特烈正安眠于帝国的奇佛豪森城堡之中,待他醒来以后,他将重新起来战斗,德意志缰出现一个黄金时代。这则神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人民要求统一的思想。1890—1896年间,人们还在奇佛豪森城堡为腓特烈树立了纪念碑,许多浪漫派作家为他撰书立说,歌功颂德。
第二位被罗马教皇外交手段打动的君主是德皇红胡子腓特烈(1152—1190在位)。40年前,血气方刚的腓特烈曾以士瓦本公爵的身份追随其父康拉德三世参加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然而,东征的德国十字军被“异教徒”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的残兵败将壮着怯胆在地中海东岸“巡游”了一番之后,两手空空地回到了阔别两年之久的德意志故地。
前车之鉴可作后车之师。但是,前一次东征的惨败并未给已经年迈的红胡子腓特烈多少教训,征服世界的宏愿驱使他不顾年老体衰的不便,踏上了“主的征途”。
红胡子腓特烈之所以义无反顾地参加由教皇发起的“圣战”,可以从其以往的对外政策中找到历史渊源。
红胡子在位38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恢复并巩固“神圣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统治权。
他首先将精力投入到北部意大利,在近20年的时间中,他多次派兵伦巴底,企图取得对伦巴底各城市的霸权。德皇的巨大攻势迫使伦巴底各城市联合起来,在教皇的直接支持下,城市联盟与红胡子腓特烈展开猛烈的军事和政治争斗。1176年,双方在林雅诺摆下阵势,血战之后,腓特烈以惨败告终。一向以意气风光、盛气凌人而著称的红胡子腓特烈不得不随境就俗,在罗马教皇面前卑躬屈膝,并于1177年与教皇和伦巴底城市联盟签订了屈辱的“威尼斯和约”,红胡子腓特烈在北部意大利的经营就此告终。
在北部意大利的失败,也未能使红胡子金盆洗手,终止其图谋霸权的一贯宗旨。他要励精图治,把深不可测的目光投向南部意大利和西西里。
西西里的经济、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欧洲到北非最为便利的捷径,从此到东方也相当方便。西西里岛沿岸的一些港,如墨西拿、巴勒摩、喀大尼亚等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西欧船只的集散地。西西里王国的统治者凭借着天然的地理优势而获得了巨额财富,诸多从事商业的国家都在觊觎着这一不可多得的要地。
在军事上屡战屡败的红胡子腓特烈这次放下了手中的钝刃,要用“婚姻外交”的手腕达到占有西西里岛和南部意大利的目的。
负有说媒任务的使者穿梭在西西里和德意志之间,腓特烈的计划大获成功。1186年,他的长子(后来的德皇亨利六世)与西西里王位继承人康士坦西亚公主在米兰共和国的天主教堂中举行盛大的婚礼。
成功的婚姻外交,其威力绝不亚于在战场上所取得的胜利,在满目和谐的气氛中可以让对手心甘情愿地将一切奉献出来。亨利与西西里公主的成婚,使西西里乖乖地落入了德国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手中。
拥有西西里并不是红胡子腓特烈的最终目标。他自认为是加洛林帝国查理大帝的继承者,其目标是要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版图。据有旧时罗马帝国一部分的拜占庭帝国成为红胡子的目标,他希望能够通过向东武力扩张达到统治地中海世界的雄心。他曾轻蔑地说:“小小的希腊算得了什么?朕要让他匍匐在伟大的神圣罗马帝国的脚下!”
罗马教皇的游说正合腓特烈的心意。尽管曾经低三下四地在教皇面前承认错误,但腓特烈并没有忘记教皇是自己的死敌。但是,如今利益在即,这位“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毅然捐弃“前嫌”,成为教皇麾下的一员猛将。
1188年3月底,年近六旬的红胡子腓特烈宣布:为主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余热,要通过十字军东征获得宗教功德、世俗利益双丰收……
英国国内陡起的战事推迟了英法十字军东征的开始,本来平应联袂起程的两国骑士领主却落到了红胡子腓特烈之后……【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初春的德意志,乍暖还寒,德皇宫廷却已热闹喧嚣起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正在布置善后事宜,向皇储亨利交待一些自己出发之后但仍放心不下的国家大计。
经过一年的准备,1189年3月,红胡子腓特烈跨上战马,率领德国十字军,从多瑙河畔的累根斯堡正式出征,沿着当年布永的哥德弗卢瓦所走的战线向东进发。
十字军的人数远远比不上从前,农民们已经不再向往“神圣的东方”。虽经红胡子腓特烈的苦心征集,但所得的骑士和步兵总数也只有3万人左右。
40余年的戎马生涯磨练了德皇坚强而狡猾的意志,如今的腓特烈已经不再是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时的那位莽撞单纯的士瓦本年轻的公爵了。战争并不只局限于弹丸之地的沙场,决定战争得失成败的也并不只是兵力的多寡、武器的优劣。它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如果能将战场以外的各种因素充分利用起来,完全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条件,那么战争的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腓特烈施展了沙场之外的外交功夫。
东征开始之前,为了保证十字军进军线路的畅通无阻和粮秣供应,腓特烈先后与匈牙利和拜占庭进行外交谈判,因为从德国到东方“异教徒”的领地需要经过这两个国家。
谈判所取得的成果令红胡子腓特烈相当满意。匈牙利国王培拉三世不愿得罪一手遮天的邻国皇帝,当即表示同意,德国十字军可以假道匈牙利东进,并且供给十字军以充足的粮食。后来的结果表明,德国十字军的确安全而顺利地走出了匈牙利。
与拜占庭帝国的谈判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起码当初是如此。1188年12月,拜占庭使臣到达累根斯堡西北的纽伦堡。谈判商定,德国十字军可以自由地经过拜占庭领土,同时拜占庭还以优惠的价格向德国十字军出售粮秣。为了表示诚意,德国方面也作出一些姿态,腓特烈向拜占庭使臣保证,他的军队决不对拜占庭作出任何敌意的行动。但是话出之时,红胡子在心里暗道:“小希腊何足挂齿,来日方长……”
对于腓特烈的友好誓言,拜占庭方面并不敢深信不疑,皇帝以撒二世更是心怀恐惧。种种迹象已经表明,红胡子腓特烈不会成为自己的朋友。
首先,最近盛传,以“基督教保卫者”自居的腓特烈与拜占庭的敌人、邻近的爱科尼阿姆苏丹基利什·阿斯兰有着一种“超越宗教信仰”的奇特关系。两国舍弃了“上帝”与“真主”的对立,竟然走上了结盟的道路。腓特烈从基利什·阿斯兰方面获得诺言:德国十字军可以比较轻松地经过小亚细亚。当然,后来的事实表明,这种传言并不完全属实。但是,尽管是谣言,也不能不使拜占庭皇帝胆颤三分。
其次,红胡子腓特烈在东欧国家的一系活动也使拜占庭皇命忐忑不安。本次十字军开始之前,保加利亚民族起兵反抗自己的宗主国拜占庭,爆发了长达两年的起义(1185—1187年)。起义之后,拜占庭不得不忍痛割爱,一个独立的保加利亚王国出现在拜占庭帝国的身旁。同时,塞尔维亚也从拜占庭帝国分离出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这两个国家虽然已经独立,但它们对当初的宗主国仍抱有近乎刻骨的敌意和仇恨。
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两国与德皇在欧洲的交往,让拜占庭余悸难消。1188年12月的纽伦堡会议上,德皇与塞尔维亚大公斯提凡·涅曼雅的代表商谈两国关系问题;1189年7月,当德国十字军抵达塞尔维亚的尼什城时,腓特烈与当地的行政首脑进行了“气氛融洽”的会晤;同是在尼什,德皇又与来自保加利亚的贵族代表进行商谈。其中心问题当然都免不了谈到拜占庭这个“小希腊”。
但是,红胡子腓特烈尚有高明之处,他并不与这两个国家直接结盟,而是以长者的身份为这两只失途的羔羊指点迷津,让它俩去与拜占庭直接交锋。然而,这已经不能不使拜占庭皇帝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
除此而外,复国的梦想也使得拜占庭皇帝对一次又一次的十字军东征心怀不满。
12世纪末叶,尽管拜占庭为内忧外患所缠绕,国土日趋缩微,但它们不愿放弃重新夺回被“异教徒”占领之地的企图。1185年,西西里国的诺曼骑兵和水师两次攻入拜占庭本土,并一度占领了拜占庭的第二大城市帖撒罗尼迦。另外,北部意大利的各城市共和国也频频发动进攻,迫使拜占庭让出种种特权。
即便如此,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首都君士坦丁堡仍是与东方进行贸易的重要中心,拜占庭仍然积极地参与东方的贸易活动。
西方国家借“圣战”之名在地中海地区争夺霸权,当然触痛了拜占庭的神经: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原本是我拜占庭帝国的国土,如今十字军在那里舞刀动枪,岂不是僭越我拜占庭的“神圣权利”?失去的江山应由我拜占庭去收复,怎能让它落到西方世界之手?无奈马瘦毛长,拜占庭身虚体弱,力不从心,只能眼看着西方军人在曾属于自己国土的地中海东岸建国立业,谋取暴利。气可忍,声可吞,但心头的怒火却越积越甚。
德国十字军进入了拜占庭的领土。
令红胡子腓特烈恼火的是,当初与拜占庭皇帝约好的条件如今成了一纸空文!山重水复,阻碍重重。十字军所走的道路显然刚被破坏,骑士们的马匹时常仆倒在地,无法继续前行。山道、关隘被希腊士兵严密把守,德国十字军很难
顺利通行。当初以撒二世答应供给的廉价粮秣,现在也不见踪影。
红胡子腓特烈派往君士坦丁堡的使臣有的被拜占庭皇帝扣留甚至遭到拘禁。两国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不过,德国十字军同样也未能履行当初的诺言,他们不习惯讲理守法。刚进入马其顿,十字军人便纵火焚烧非利波波利城郊,1189年8月底,进占城区。
1189年10月,红胡子腓特烈的使臣从君士坦丁堡回到了非利波波利,他满脸怒意地向红胡子说道:“陛下,我们再也无法忍受了2君士坦丁堡总主教在讲道中,竟把‘基督战士’比作猪狗。他向信徒们宣布:即使杀人以十计的惯犯,如果他能杀死百名十字军人,其以前的罪行可以一并赦免……”闻听使臣此言,腓特烈的那撇胡子顿时竖立起来……【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1189年深秋,红胡子腓特烈数次写信给留守国内的儿子亨利(未来的德皇亨利六世),指示他与北部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以及阿科那等城妥协,征用它们的船只,武装以德国军队,准备从海陆两路同时围攻“背信弃义”的君士坦丁堡。腓特烈还特别指出,要亨利竭力争取罗马教皇的支持。
拜占庭皇帝以撒二世也并没有闲坐皇宫,1189年夏天,他就已经与“异教徒”的首领、十字军的“最凶狠”的敌人萨拉丁结盟,其条件是:萨拉丁支持以撒二世反对德国十字军,而以撒二世则支持萨拉丁反对基利什·阿斯兰。与德
皇阱特烈一样,拜占庭皇帝也舍弃了“宗教信仰上的差异”,让“上帝”与“真主”会聚一堂,握手言欢。
德皇对拜占庭的战争似乎要拉开序幕了。但是罗马教皇并不信任红胡子腓特烈,更不愿让这位不久以前还是自己敌人的皇帝在拜占庭捞到好处。另外,王储亨利在北部意大利的努力也未获成功,热那亚等城市不愿冒损兵折将的风险。
拜占庭再一次避免了杀身之祸,当然这只是暂时的逃避。西方国家时刻也没有忘记东方这块肥地。
拜占庭皇帝以撒二世在庆幸逃生之余,决定对德国十字军作出一定“让步”,让他们顺利通过拜占庭的土地。
1190年3月底,德皇率领十字军从阿德利安诺普出发,行军数百里之后,横渡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小亚细亚。
德国十字军在这里开始了更为艰辛的历程。“异教徒”们早已将道路破坏殆尽,十字军沿着小亚细亚西部崎呕的小路艰难地跋涉。另外,拜占庭尽管让他们“顺利”过关,但却拒绝供应他们粮食。而义,当十字军在“异教徒”占领区缓慢向前蠕动的时候,还不断受到小股穆斯林的袭击。基利什·阿斯兰的后人已经与萨拉丁化敌为友,开始结盟反对十字军。
和前两次十字军一样,德国军队尝到了“斋戒”的甘苦。疲乏围顿的骑士在饥渴中向“圣地”进发,倒毙的死马和路旁的山果野菜成了他们的美味佳看。
1190年5月,十字军占领了爱科尼阿姆,将城内可得的东西洗劫一空。饱餐痛仗之后,十字军携带战利品继续前进,到达了地中海岸边的西里西亚。此时十字军的情绪开始渐渐稳定下来。
但是,始料不及的事故凭空而来,死神正向红胡子腓特烈招手,而这位六旬老皇帝全然不知,仍兴致勃勃地扬鞭催马,向塞琉细亚狂奔。
1190年6月10日,红胡子腓特烈来到了离塞琉细亚不远的塞利夫山溪。望着对岸塞琉细亚的土地,德皇决定立即渡过塞利夫这条水流激湍的山涧溪水。小船在水中剧烈地颠晃,德皇正在预想着灿烂的未来美景,对眼前的险境早已超度物外。突然,一个巨浪扑来,掀翻小船,德皇连同其他几个卫士一同卷进1旋涡之中。
当十字军骑士们争忙赶来救援之时,红胡于腓特烈早已顺着汹涌的急流,飘得不知去向、无影无踪……
不知弥留之际的德皇脑海里浮现的是怎样的一幕:是上次东征时的惨败,还是在教皇面前的卑颜?是外交婚姻的成功,还是治下诺大的德意志帝国?是自己未竟的东征事业,还是即将接任的王储亨利?或许,他什么都没有来得及细想,就被“异教徒”的污泥浊水尽噬了。
喝基督教“圣水”长大的德意志皇帝,如今勉为其难地狂饮于“异教徒”的塞利夫山溪,而后将永远在这里坐镇着“异教徒”的山山水水……..
对于德皇的死因,尚有不同的说法,如“在渡口马失前蹄”,“饭后洗澡不慎所致”,等等。
德皇一死,十字军成了无头之鸟,立即解体四散。
一部分骑士立即从塞琉细亚地区到达安条克,但是,1190年夏,安条克爆发鼠疫,大部分骑士、贵族和基督教僧侣葬身于此;剩下的一部分则于1190年秋抵达阿克,与耶路撒冷王国的残兵败将会合。
不久,另一支由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尔德率领的一支德国十字军也开到了阿克。
这就是红胡子腓特烈精心准备一年之久的德国十字军的惨象……
--
◢◣
█ ◢█◣
◢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0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