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慕尼黑协定》签订纪实(2)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r 19 05:35:59 2000), 转信

纸面上的安全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在其著作《慕尼黑——悲剧的序幕》一书
中写到: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得到过用白纸黑字写着的、不受侵略的保护,比1938年春
天的捷克斯洛伐克在纸上得到的保护更完整,更牢靠的了。
    贝内特在他的书中还曾评论道: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事实上间接证明了“条约迷”
的荒谬。他说,在两次大战之间的那些年代,“条约迷”把欧洲折磨得够苦的了,一
旦条约和大国的压倒一切的其他利益相冲突时,条约的神圣性就荡然无存。捷克问题
的结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捷克斯洛伐克是中欧地区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但面对强邻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实
力自我保护。只好把国家的安全寄托在集体安全体系之上。为此,捷克斯洛伐克的设
计者和建筑师马萨里克和贝奈斯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呕心沥血,精心筹
划,为捷克斯洛伐克在战后国际安全体制中寻找最佳的立足点。通过一系列“条约”
为国家构筑安全的堡垒。
    但是,客观地说,正是在他们寄予厚望的盟国的帮助下,希特勒德国埋葬了他们
的祖国。从这一点上看,这更是一场悲剧。
    捷克斯洛伐克是国际联盟的成员国,根据国联公约第16条的规定,当它在受到武
力威胁时,无论威胁来自何方,都将得到国联及其成员国全面、充分援助的保证。其
中包括英国和法国。
    1925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签订了《法捷互助条约》。条约规定:如捷克
斯洛伐克或法国和德国之间为维持普遍和平所缔结的保证不能履行而遭受损害时,法
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按照国际联盟盟约第16条行事,相互约定彼此立刻给予支援和协助。
    1935年 5月,捷克斯洛伐克又和苏联签订了一项类似的条约——《苏捷互助条约
》。根据这项条约,一旦法、捷根据条约采取行动时,苏联有义务援助捷克。但是,
条约同时又规定,只有在法国对捷履行义务时,苏捷才有义务互相支援。这后一个条
件是捷克提出的,主要是怕影响它与英、法两国的关系。
    为了支持《法捷互助条约》和《苏捷互助条约》的执行,法国还于1935年 5月和
苏联签订了《法苏互助条约》。目的就在于完成一项包括东北欧各国,即苏联、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苏联邻近的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在内的安全协定。两国都保证向
遭受德国侵略的上述国家之一给予援助。
    作为英、法、意、德、比、波、捷 7国1925年10月签订的《洛加诺公约》的一部
分,捷、德两国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仲裁条约。在1938年 3月,德国仍受这一条约的约
束。《洛迦诺公约》就曾明确规定,要求英国帮助法国和比利时抵抗任何无端的进攻。
    而且,面对德国的威胁,捷克斯洛伐克还是有所预见并作了大量的防御性工作和
一系列安全保障相衔接。在与德国交界的地区,他们的防御工事就搞得很出色。在那
里,他们在法国人的帮助下,模仿法国的样式修筑了一道小型马其诺防线。捷克中央
参谋部深信,借助这一纵深的防御工事,他们装备精良的40个师能顶住德国的进攻至
少可达 6个星期之久。他们希望到那个时候,法国和苏联可以依照互助条约的规定在
西面和东面与侵略者交起手来。他们希望从盟国那里得到条约规定的保障,这并不过
分。
    遗憾的是无论条约还是盟国都没有给捷克真正带来安全保障。除了苏联以外,没
有一个国家在这场紧张局势中真正明确表示并认真准备在事件发生时会给捷克以应有
的援助,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一个小国的利益大动干戈。在苏台德危机爆发后,苏联
向捷克提出,即使法国不援助捷克,苏联也准备履行自己的条约义务,捷克最终并未
接受。贝奈斯之所以决定接受慕尼黑的条款而不想单独战斗或是在苏联作为唯一盟国
的情况下进行战斗,主要是因为他不愿意使他的国家遭受对德战争所造成的大量死亡
和破坏,并且认为,如果苏联参战,“西方会认为我们是使中欧布尔什维克化的工具
”,并“会在一场德苏战争中撒手不管”。
    还有 3月末的时候,当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刚刚过去一个多星期,苏台德区的问
题刚冒出头来,法国和英国政府之间就对此进行了磋商。两国的态度是一致的。
    当然,法国在理论上表示他们准备保卫捷克斯洛伐克以示尊重他们的条约义务。
但是,在实际上他们却根本没有作好应战的准备。这一点是法国军事首脑明确指出来
的。他们曾经严肃地警告说,法军的主要力量和多数资源都放在沿法国东北部边境的
马奇诺防线上。它并不具备在自己国境之外进行一场战争的条件。这当然是法国防御
性战略决策的结果。
    英国人不像法国人,他们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没有明确的条约义务。而且,他们
也根本不想打仗,不想在中欧地区为了一个遥远小国的利益打仗。张伯伦反对一切可
能不由英国政府自主作出的参战决定,对可能将英国拖入战争的中欧动荡局势甚为恐
惧,所以,当他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及其同僚们进行磋商的时候,就很容易找到共同语
言了。
    这就是为苏台德危机寻求“和平解决”的方法。为此不惜采取妥协与绥靖的政策。
    1938年 4月,达拉第前往英国与张伯伦磋商。张伯伦对达拉第说,英国是不会为
捷克斯洛伐克作战的,并劝法国也这样做。
    张伯伦和达拉第说什么希特勒的全部要求,只不过是为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
同胞“申张正义”而已。张伯伦还说:“希特勒要求的是民族自决,而不是征服”。
两国商定,由英国政府出面警告德国“充分了解到自己所作所为的危险性”,同时,
两国政府又在布拉格采取联合外交行动,促使捷政府向德国作出更大的让步。为此,
一方面英法表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会卷入军事冲突,另一方面,在5月7日,两国
驻捷公使正式要求捷政府与苏台德德意志人达成“全面的持久的解决方法”。
    在“和平解决”原则与妥协和绥靖方针之下,在希特勒、张伯伦、达拉第以及墨
索里尼的手中,从3月到9月,围绕苏台德区的问题,中欧局势几起几落。
    希特勒丢面子与贝奈斯丢人
    春天来了,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而英国和法国政府对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压力
却一天比一天沉重。他们要捷克斯洛伐克给予苏台德日耳曼人以范围极广的让步。
    在内外的压力之下,布拉格宣布赦免了1200名纳粹政治犯,同时,在苏台德区允
许汉莱因实行选举、扩大德意志族的权利等政策。但是,在柏林的授意下,汉莱因以
政府拒绝苏台德区完全自治为由,于 5月19日突然中断了同捷克政府的谈判。同一天,
德国报纸报道了军队调动的消息,德军四个摩托化师已在捷克边界集结,并且做好了
袭击波希米亚的全面准备。
    德国不顾英国三番五次地劝告,要用武力和武力威胁解决苏台德问题,不惜破坏
欧洲的稳定,这引起了英法的极度不安。英法决定对德国施加压力和影响,以迫使德
国在英法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行事。也就是说要通过妥协,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解决
问题。因此,在以后的48小时内,欧洲出现了1914年 8月以后最繁忙的外交活动和最
紧张的军事准备,是英、法、苏和捷克团结一致抵抗德国侵略的最后一次表现。
    面对德国的挑衅,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于 5月20日发布“部分动员令”,征召后备
役人员和某些技术人员入伍。
    5 月21日,法国外长发表谈话指出,如果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将履行《
法捷互助条约》的义务。
    同一天,英国驻德国大使也对德国外长表明,如果法国履行《法捷条约》的义务,
英国政府不能保证在事件的压力下不会介入。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说得更加干脆:
“德捷战争就意味着法德战争,因而也许或迟或早成为英德战争。”
    在五月危机以及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期间,苏联政府也多次发表声明,要同法
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一起采取一切措施以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
席团主席加里宁甚至公开声明:“互助条约不禁止每一方提出援助,无须等待法国”。
    捷德边境的对峙引起的国际紧张局势,形成了所谓的“五月危机”。
    在这次危机中,英、法、捷、苏虽然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但是在抵制德国采
用武力威胁一个小国、破坏整个欧洲的和平与稳定这一点上,有着某种共同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的顾问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实行政治退却。他们警告元首说,
德国军事机器能够在不遇抵抗的情况下进军奥地利,但其准备状况却不足以在两条并
且可能是三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在多方的压力下,希特勒又羞又恼地发布了命令。
    5 月23日,希特勒指示外交部告诉捷克斯洛伐克公使,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没有
任何侵略意图,德军在德捷边界集结的传闻“毫无根据”。26日,汉莱因奉希特勒之
命恢复了同捷政府的谈判。五月危机得以暂时缓和。
    但是在德国,希特勒一怒之下隐居了起来。他有一个星期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
    希特勒的报复心理使他把丢人的起因和责任紧扣在贝奈斯和捷克斯洛伐克人身上。
因为如果布拉格政府不进行动员,法、苏就不会支持他们,英国也就不会发出那个模
棱两可的警告。他感到不快,必须让贝奈斯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为此而受到惩罚,感受
他的报复的全部分量。
    五月危机中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立场和英、法、苏不同程度的对德强硬态度以及
危机最终得到缓解的结果都表明,面对法西斯的侵略,只要有关国家携手合作,坚决
抵抗,采取坚定的集体安全立场,侵略行为是可以制止的,和平是可以维护的。
    但是,英、法在五月危机中所表现的较强硬的立场并不意味着它们放弃了既定的
绥靖战略。他们的目的仍是不惜任何代价维持“和平”。因此,到 7月26日,张伯伦
派沃尔特·伦西曼勋爵以“非官方身份”赴捷“调查”并充当苏台德德意志人党与捷
克斯洛伐克政府的“调解人”,为英法“普遍的绥靖”政策开辟道路。
    伦西曼奔走于苏台德和布拉格之间,不断胁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企图以肢解捷
克斯洛伐克为代价达成英德妥协。
    在压力下,为了赢得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贝奈斯总统准备作出一个最后的让
步。
    于是,9月4日,苏台德德意志人党的领袖孔德和西伯科夫斯基被召到赫拉德欣宫,
受到了贝奈斯总统的温和而镇静的接待。
    贝奈斯不说任何开场白就把一张白纸推到他们面前,说:“请把你们党关于日耳
曼少数民族的全部要求写下来。我预先答应你们,我会立即满足这些要求。”
    孔德好像挨了雷击,难以置信地盯着总统。而西伯科夫斯基则生气地坐在那儿,
一声不吭。
    “来吧,真的。写啊!”总统说。
    苏台德领袖们依旧不愿意动手写。他们坐立不安。这同他们期望从这次会见中得
到的截然不同。他们原来准备遇到的是不妥协。
    “好吧,如果你们不愿意写,我来写。”总统说,“要写什么,你们告诉我。”
他把那张白纸拉到自己面前,拧开他的自来水笔,坐着等他们。
    这样,在苏台德德意志人党领袖的口授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总统写下了后来
成为“第4号计划”的东西。然后,他签署了抄本,把它交给了孔德和西伯科夫斯基。
    除了拒不接受捷克斯洛伐克应该扭转其外交政策这一要求外,“第 4号计划”确
实体现了“卡尔斯巴德纲领”的几乎所有 8点,包括要在一个民主的捷克斯洛伐克共
和国中为一部分居民建立一个法西斯的政权这一点。
    见奈斯总统把“第 4号计划”交给伦西曼勋爵的时候,在一份随文附送的照会中
说得非常清楚,这些最后的让步是他以及他的政府在英、法外交代表的直接压力下作
出的。但是,他的看法是:“由于柏林政府的众所周知的计划以及汉莱因党的目标”,
甚至这项建议德国人也不见得会接受。
    果然,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对他们高到极点的要求做出了无条件的让步,使苏台德
阵营惊恐万状。
    “天哪!他们把什么都给了我们了!”9月5日,当“第4号计划”在党的秘密会议
上宣读的时候,苏台德德意志人党的副头目卡尔·弗兰克大惊失色地喊道。
    立即,详情被用电话报告给了在阿舍的汉莱因。汉莱因也发现这种情况丝毫也不
合他的胃口,于是不等文本送到,他就于第二天清晨前往德国。并且,他发现在柏林
和苏台德的情况一样,也对捷克的投降普遍感到惊恐万状。
    好在有一棵救命的稻草被及时地抓住了。9月7日清晨,在莫劳斯卡奥斯拉瓦的
一次游行示威中,据说一个苏台德德意志人党的代表被一名捷克骑警用马鞭抽打了。
这就足以作为借口,全面中断同捷政府进行的谈判,在苏台德区煽起了民众骚动。直
到9月15日,苏台德区的肉博战才平定下来。
    开始于 6月23日的谈判就这样以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对他们自己的胜利成果突然感
到惊慌而告终,而这一胜利是在伦西曼勋爵和英、法政府极其热烈的支持下得到的。
    于是,贝奈斯总统在9月7日的《泰晤土报》上读到了这样一项建议,要捷克斯洛
伐克再作牺牲,牺牲的规模是连苏台德德意志人党本身都从未提出过的,即割让领土
给德国。

--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8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