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sila (child),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帝国是怎么炼成的--英帝国海上霸权的演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an  9 20:49:49 2007), 转信


帝国是怎么炼成的--英帝国海上霸权的演变 

蓝色的海洋吸引着每一个年轻人,自童年时便对海洋有着痴迷的向往,大海又是人类博弈的最大舞台,自古至近有过多少霸主,从西班牙到荷兰再到英国、今天的美国,有过多少英勇的军人,为之流血,海军的白色制服远比陆军的绿色军服吸引人。 

    鄙人早年读过国防大学的《世界海军史》对海权有点研究,二十一世纪的海洋地位凸显,国人更应关注海洋,为此我不避拙劣文笔写下此文,推荐大家阅读“德国的挑战”此段愚颇费时日。英荷战争资料叫少部分摘录。 

    整个19世纪被称为“英国的世纪”,在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海军大败法西联合海军,从此开始了“日不落帝国”的黄金期,直到一战英国丧失世界海运垄断地位位置为止,此后大英帝国的国威仍然持续了数十年。 

    要谈英国海上霸权必谈英国海军,英国皇家海军是唯一一个经历世界海军发展史却依然强大的海军。从桨船时代到风帆海船时代再到蒸汽机铁甲舰时代, 

一:英西“无敌舰队”之战 

    英帝国的海上霸权最早可以追溯到1588年的英西战争也就是“无敌舰队之战”,在这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下西班牙王国的海上霸权,早在15、16世纪之交,西班牙葡萄牙就开始了最早的殖民扩张,16世纪,老牌的军事殖民帝国西班牙在西半球横行霸道,垄断了许多地区的贸易,其殖民势力范围遍及欧、美、非,亚四大洲。据统计,在1545-1560年间,西班牙海军从海外运回的黄金即达5500公斤,白银达24.6万公斤。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的私利和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这支舰队就是著名的‘无敌舰队’为什么获得无敌舰队的称号?因为在和英国作战之前几乎是大遍天下无敌手,尤其是1571年奥斯曼土耳其对欧洲的攻势咄咄逼人之时,在教皇庇护五世倡导下欧洲各国联合一体组建了基督教联合海军,其中西班牙的海军又占最大部分,在勒班陀海战中基督教海军大败土耳其海军,此战是奥斯曼衰败的开始。战胜但是欧洲最强的土耳其海军的舰队自然是无敌的! 

    与此同时,十六世纪的新教运动席卷欧洲大陆。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不断,甚至发生战争,英国自国王亨利八世因和侍女安妮的婚姻问题进行宗教改革后就与罗马天主教庭的关系一直充满矛盾,而西班牙王室一贯采取支持天主教庭反对新教,使得英西两国关系一度出现紧张局面,直到亨利八世死后他的大女儿天主教徒玛丽·都铎即位英国国王并和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结婚才使情况有所转变,使英国和西班牙暂时的联合到一起。哪知到了1558年,玛丽·都铎突然病死,亨利八世与安妮所生的女儿伊丽莎白·都铎即位,伊丽莎白不是天主教徒,而是英国新教徒,这对罗马教皇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和罗马教皇联成一气的腓力二世自然怀有一肚子的不满,尤其是失去了对英国的统治地位,自然十分窝火。可罗马教皇提出让伊力莎白的表妹信仰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即位英国王位,而当时玛丽·斯图亚特正好与当时的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二世结婚,腓力二世害怕玛丽即位后使得英法联合,这样对西班牙大大不利,就没有同意这一要求,而是暂时让伊丽莎白即位英国王位。 

    而伊丽莎白即位后,大力支持新教运动,尤其是尼德兰爆发为摆脱西班牙统治的新教革命,腓力二世为维护其统治自然进行血腥镇压,处死大批异教徒,疯狂掠夺尼德兰的财富,这种办法无疑是火上焦油,尼德兰人民终于无法忍受西班牙的残暴同志进行了武装起义。英国与尼德兰有着传统的贸易关系,西班牙此举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利益,同时伊丽莎白又一贯坚持支持欧洲新教运动的政策,尼德兰爆发革命后,英国立刻给予支持,给起义军提供资金,为尼德兰北方的“海上乞丐”部队提供军事基地,用于打击西班牙船只。更令腓力二世恼火的是伊丽莎白暗中支持“海盗”劫掠从美洲运到西班牙的金银运输船。这里面有更深一层的影响,就是英国已开始向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挑战,英国本身是个岛国,商业日益发达,国家经济严重依赖海上贸易,而此时海上贸易的大部分已被西班牙所占有,要想改变这一态势必须在海上打败西班牙夺取海洋制海权。伊丽莎白提出英国的商业必需由英国海军给予保护,而此时英国海军只是些武装民船,真正的战船只有二十多艘根本无法与强大的西班牙舰队相抗衡。为此她便暗中鼓励和怂恿英国的海上冒险家们破坏西班牙的海上贸易,掠夺西班牙的“金银船队”,从侧面打击西班牙的海上霸权,自己暗中提供资金和装备,结果,英国的“海盗”活动使西班牙每年损失高达数百万银圆。 

    最早进行海上劫掠的是英国人霍金斯,伊丽莎白直接给他提供战船和资金,在海上屡屡袭击西班牙的商船,抢得了无数的金银财宝,几次满载而归,并给了伊丽莎白丰厚的回报,不久另一位出名的“海盗”他的表弟德雷克也加入到他的船队,尼德兰革命后,英国“海盗”又秘密遵照伊丽莎白的命令不但给具有同样性质的尼德兰“海上乞丐”提供方便,甚至加入到他们当中,悬挂革命军的旗帜,打击海洋生命线。对于这样的行动,西班牙也不是无动于衷,怎奈“海盗”实行的都是打了就跑的战术,专门打击西班牙海上的薄弱环节。而他们的基地实际都在英国,这一点,两国心照不宣,腓力二世自然把所有的仇恨都集中到了英国和伊丽莎白身上。 

    此外,欧洲的政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短命的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二世登基不到一年就死了,玛丽·斯图亚特回到苏格兰,腓力二世看到来自法国方面的威胁消失,就开始算计除掉伊丽莎白,这时苏格兰的新教运动蓬勃发展,玛丽·斯图亚特和其第二个丈夫达恩里勋爵因政治原因而闹翻,不久之后玛丽就派人刺杀了达恩里,结果遭到遭到苏格兰贵族的反对,玛丽被废黜,她和达恩里所生的十三个月大的儿子詹姆士一世被拥立为苏格兰国王。玛丽逃到表姐伊丽莎白那,结果遭到囚禁。这时,为了尽早除掉伊丽莎白,腓力二世积极鼓动英国的天主教势力阴谋拥立玛丽为英国国王,结果被伊丽莎白提前得知,挫败了这次行动。伊丽莎白也同样支持欧洲的新教运动,反对西班牙的统治,并派遣霍金斯、德雷克、弗罗比希尔等一批“海盗”屡屡偷袭西班牙在美洲等殖民地,不但劫掠大量的财富,也打击了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几个西班牙在美洲重要的港口城市连遭摧毁。西班牙驻英国大使向英国政府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毫无结果。 

    实际上,对于英国的一系列破坏行动,腓力二世不是不清楚,他早有察觉,只是尼德兰的武装起义和与土耳其人的战争脱住了他的军事力量,暂时没有多余的力量对付英国。于是腓力二世和罗马天主教庭勾结在一块,罗马教皇发布命令要求让玛丽·斯图亚特继承英国王位,英国的天主教力量秘密组织发动政变,准备刺杀伊丽莎白,结果伊丽莎白不顾任何力量的反对,果断搜集表妹玛丽·斯图亚特的罪证将她处死。玛丽·斯图亚特被处死是欧洲天主教的一次巨大的失败,为此,罗马教皇发布命令,号召欧洲各国联合讨伐伊丽莎白。腓力二世此时干脆就明目张胆以自己是前英国女王玛丽·都铎的丈夫为由要求得到英国王位,自然遭到伊丽莎白的拒绝。 

    当然,伊丽莎白也明白眼下腓力二世只是因为其它事务而缠住了手脚,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腾出手来用武力来吞并英国。为此伊丽莎白也没有闲着,她召回两名著名的“海盗” 霍金斯与德雷克,令他们统领海军大权,着手进行海军重建工作。 

    霍金斯奉命重建海军后,根据他以往的经验,重新设计了一种海军战船,当时欧洲的海战模式依然停留在古老的亚克兴海战模式上,船上装载着大量的重装陆军士兵,基本采取一旦交战就派战船立刻撞击敌舰,派遣陆军士兵登上敌船进行白刃战。虽然装备了火炮也仅仅起到掩护辅助作用或者是对岸轰击,所以当时的战船在设计上如同海上城堡一样有着高大的敌楼。霍金斯根据新军事技术的发展激烈的反对这一古老的海上战术在海战中继续延续,他认为海战就是海洋作战和陆军没有关系,随着火炮技术的革新,海上交战应该以远距离火炮交战为主,废弃近处白刃战模式。针对当时的这种情况,霍金斯在设计新战船时取消高耸的前后敌楼和舰艏的撞角,采取了一种相对轻巧简单的战船设计,废弃了装载陆军的堡垒式设计,这种战船由于只装载操纵战船的海员所以重量轻,航速快,机动性强,而且威力更大。主要是由于霍金斯采取了对战船的新式武装,在战船两侧装备了数量较多的火炮,这种火炮的口径虽然不及加农炮的大,但是炮管很长,射程较远,射速相对提高了很多,能够发射17磅重的金属弹丸,这种炮弹虽然是实体弹丸内部没有散碎弹片对有生力量杀伤性不高,但对木制船体有着极强的穿透力。所以这种看似外表简单的新战船,虽然没有西班牙战船的那种华丽程度,实际却具有极高的战斗能力。经过霍金斯对海军的改革后,英国海军的实力大大加强,战斗舰船达到上百艘,已有向西班牙挑战的实力。 
早在1580年,腓力二世就曾计划和法国天主教势力联合共同入侵英国,结果因法国发生内战而作罢。1581年尼德兰北方成立了联省共和国(荷兰),腓力二世得知后拼命派兵镇压,联省共和国抵挡不住,屡战屡败。结果为了保护英国在尼德兰的经济利益,伊丽莎白派兵直接将尼德兰北方沿海城市占领,支持联省共和国的抵抗运动,这等于首先向西班牙宣战,而此时玛丽·斯图亚特被处死,伊丽莎白拒绝了腓力二世的王位要求,屡受伊丽莎白打击的腓力二世决定对英国发动远征。 

    然而,远征计划的实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身为英国海军指挥官的霍金斯与德雷克实行海盗战术,屡屡偷袭西班牙舰队的重要港口,击毁焚烧战船数十艘,毁掉了无数宝贵的军用物资。但是一开始就受到打击的腓力二世并没有动摇远征英国的计划,虽然为组织这次远征花费了大量的财富,但对他来说这些钱财只不过是每年从美洲掠夺来的一小部分,而当前重要的是怎样除掉英国这根在海洋中的钉子。所以这些事情反而坚定了腓力二世的决心。 
1588年,所有出征的工作准备就绪,可西班牙最出色的海军统帅克鲁兹上将突然去世,腓力二世只好改派克鲁兹的副手。米地拉公爵出任舰队司令官,虽然米地拉坚决要求辞职,可腓力二世不允许。同时腓力二世又调集了大量的陆军,准备用舰队护送这批陆军登陆,并派帕马公爵出任陆军总司令。这样,拥有战船一百多艘,船上所载的海员、陆军和其他人员人数总共达六万多人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在米地拉的指挥下向英国本土发动远征。 

    出征也是极不顺利的,在向英国进发的途中米地拉发现临时赶制的水桶根本不可靠,大量宝贵的淡水漏光,其它腌制食物也发生了腐烂,船体也发生了漏水,需要修补,船员也大批的生病。米地拉建议取消这次远征行动,等到来年再发动进攻,遭到了腓力二世的拒绝,他命令舰队重新采购补给物资再次出征,并向米地拉强调避免与英国舰队接触,直接护送陆军登陆。这样,重新采购了补给物资后,米地拉命令舰队再次起航,向英国进发。 
另一方面,已被伊丽莎白授予海军中将军衔的英国海军司令官霍金斯、德雷克已征得女王的同意完全享有海军自主指挥的权利,可见机行事,在这样具有高度的指挥权利之下他们决定夺取制海权,主动出击,御敌与海面之上。 

    在海面上颠簸了大约一个月后,西班牙舰队进入英国水域,此时经过长时间的航海,舰队人员早已疲惫不堪,早在进入英吉利海峡前,舰队参谋们就劝说米地拉在海峡入口处等待,在海峡狭窄处等待英国海军出战时将其歼灭,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只要是一个稍有海战经验的海军指挥官就会欣然接受,可是本来对军事就是个外行的米地拉根本不懂得如何进行海战,况且腓力二世早有言在先让他直接护送陆军登陆,所以他拒绝了这一建议,直接命令舰队开入海峡,结果探听到他航行路线的英国海军迅速做出了准备,在离本土很近的海域以逸待劳,准备迎击西班牙舰队。 

    1588年7月21日,天公似乎不作美,风向突变,海上风浪很大,使西班牙舰队在逆风中艰难航行,西班牙战船依然采取古老的堡垒式战船设计,船上装有撞角和可以发射的弹簧挂钩,用于撞击和攀登敌船,船上敌楼高耸,装满了全副武装的陆军士兵,完全是按照亚克兴海战模式设计的海军,而在这样的天气中如海上城堡般的西班牙军舰在这种天气中根本行动不便,更不用说有效的去冲撞攀登敌船。另外西班牙船上虽然装备了大量的火炮,可在战术使用并没有超出古代投石机与弓箭的使用范围,大多是小口径石弹炮和大口径加农炮,仅仅是对人员的杀伤,所起到的也只是一种辅助作用。而且火炮分布也太过分散,有的在战船正前方的敌楼上,有的在船后方,有的在船两侧,分布不均匀,形不成有效的火力。

 此时英国舰队正好迎面驶来,米地拉命令西班牙舰队做好战斗准备,西班牙舰队首先开炮,并努力使战船向英国舰队冲去,但此时的英国海军在战舰数量上已拥有一百七十多艘超过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一百二十多艘,并且采取新的战术,由于战船上不装载白刃战的陆军,就不可能实行和西班牙人一样的战术,英国战船全部一字排开,组成战斗阵列,使集中在侧面的新式火炮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战船的炮位全部具有可替换结构,大大增强了炮位火力发射率。由于新式的17镑炮发射距离长,使英国海军可以提前强占有利的射击位置。 


    双方一面开炮,一面试图完成自身的有利的战术位置,西班牙要求的能够快速冲到英国舰队的面前,因此从大战的一开始就试图靠近英国舰船,可在这样一个风浪极大的天气里,这项战术动作根本不可能得到完成,而西班牙所发射的炮弹由于射程相对较近,根本打不到英国战舰。英国舰队则努力使舰队完成最有效的炮战队形,可海上的风浪也同样影响了英国人,使他们也无法完成最有效的炮击队形,而西班牙舰队虽然在英国长炮弹的射程范围之内,但不在有效威力距离之内,而且左右摇晃的船体使炮手无法精确射击,所发射的炮弹纷纷打偏,即使击中敌船也因为发射距离太过遥远使炮弹威力减弱无法击穿西班牙战船的船体,就这样,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中,双方炮战了一天,谁也无法取得优势,而船上的炮弹储备却成吨成吨的消耗,到夜里双方的炮弹都已消耗掉将近一半的储备,西班牙舰队的各舰舰长劝说米地拉公爵占领英国海岸南部的维特岛,以便得到弹药补充,这个建议得到了米地拉的同意,舰队遂起航向英国南部海岸驶去,而霍金斯已估计到了西班牙舰队的企图,当即命令英国舰队跟踪追击,可到夜半身为英国领航指挥官的德雷克“海盗”作风不减,竟然单枪匹马去劫掠西班牙“宝船”,结果破坏了夜间灯火管制致使英国舰队大乱,米地拉乘机得到机会,重整西班牙舰队,向英国舰队发动反击。7月23凌晨双方在维特岛附近又展开了激战,这次战斗更加激烈,双方的炮弹相互对射,此时英国人明显占了优势,西班牙人难以接近英国人,而所发射的炮弹又占不了优势,英国舰队所实行的长炮战术炮火十分猛烈,西班牙人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被击沉数艘战舰,更要命的是舰队已消耗完最后所剩的弹药,米地拉无奈只得命令舰队向加来方向撤退。英国舰队的炮弹也同样消耗殆尽,但由于离本土很近可以到附近的港口补充,而西班牙舰队却得不到任何补充。 

7月26日,西班牙舰队在海面上投锚休息,此时传来消息:荷兰海军封锁了港口,帕马公爵的增援部队已无法赶来。得知这个消息后,米地拉十分沮丧,决定大军休息一夜,然后撤回西班牙。 


    而霍金斯却不让西班牙人休息,午夜时分,乘着顺风,霍金斯挑选了几支装满火油的小船点燃火向西班牙舰队顺风扑去,看到英国人的火攻船,米地拉吓的魂飞魄散,急令舰队斩锚逃走,结果失去海锚的西班牙战船全部顺风飘走,英国人乘机追击,由于西班牙人的炮弹早已打光了,所以英国人放心大胆的接近西班牙人开炮,此时英国舰队由占着上风。所以在英国人的直瞄射击下,西班牙人损失惨重,相当一部分的战船被击沉。西班牙舰队继续被风向北吹去,米地拉对夺取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已失去信心,看到胜利无望,他只好带领舰队撤回西班牙,结果大量受伤船只中途沉没,由于补给断绝和物资匮乏,大量船员死于口渴、饥饿与疾病,当9月12日米地拉回到西班牙时,舰队所剩船只还不到出征的一半。而英国舰队却伤亡甚少。 

    战争一直进行到1603年,伊丽莎白去世,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继承了王位,恢复了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和西班牙结盟,战争以天主教恢复在英国的统治而告终。 整个海战中西班牙人没有成功进行过一次接舷战,英舰一直和无敌舰队保持距离,一直都是长距离炮战,如果说勒班陀海战是桨船时代的终结,那么“无敌舰队”之战就是风帆海船时代的开始!这是英国海上霸权的奠基石。 



二:三次英荷战争 

记得《海权论》的作者马汉曾在书中提到: “如果说英格兰是为大海所吸引的话,荷兰却是被赶向大海的。没有大海的存在,英国或许会一蹶不振,而荷兰则会败亡。” 此言明显道出了这三次战争的主动方与被动方。 

    尼德兰(今荷兰)在16世纪前期还是西班牙的属地,1566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到1581年才在尼德兰北部建立起独立的荷兰国家。其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据说是“不太可能养活其八分之一的居民”。“土地的贫瘠与海岸无险可守的本质驱使荷兰人首先从事了渔业。随后,加工保存鱼类方式的发现给予他们除了进行国内消费以外还能用以出口的物质,并由此奠定了他们财富的根基。”或许正是有了“上帝造海,荷兰人筑堤”的精神,至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荷兰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以商业和海上运输业为主,尤其是它的造船业使之成为了当时最大的海洋运输国家:1637年,荷兰拥有了制造排水量高达1500吨、装有100门大炮的三层甲板的战舰“海上君主”号的能力。到1644年,荷兰拥有1000多艘各类船只作为战舰保护商业顺畅,1000多艘大型商船进行海上贸易,6000多艘小型商船用于捕鱼业和内陆运输业,并拥有8万多名堪称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水手。17世纪上半叶,它已经发展到拥有商船1.6万艘,据当时的英国经济学家贝提的统计,1670年船舶的总吨位是:荷兰90万吨,英国50万吨,西班牙、葡萄牙共25万吨,法国15万吨,荷兰占了世界海运的四分之三。商业上的霸权以炮舰为后盾,荷兰人垄断了世界的贸易,充当各地贸易的中介人、承担商品的转运业务。当时欧洲南方和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欧洲与东方之间的贸易几乎全部掌握在荷兰人的手里。五大洲的各个角落遍及了他们的足迹,亦难怪他们会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像“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荷兰人还大力发展海外殖民地事业,夺取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以东方为主):1595年,荷兰商人组织商船到达印度的果阿、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摩鹿加群岛等地。1602年,荷兰商人、贵族建立“联合东印度公司”,公司据说拥有商船队、军队和统治的权力。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在印度各地不断扩张:1603年在爪哇、1606年在马六甲打败西班牙、葡萄牙海军;1605年,抢占了盛产香料的帝汶岛;1619年,荷兰兴建了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作为据点,后又到了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苏拉威西;1621年,荷兰建立西印度公司,势力扩张到美洲;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台湾(后于1661年为中国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1642年,塔斯曼尼亚岛为荷兰航海家发现;1640年,荷兰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马六甲;1648年(另说1652年),荷兰在南非建立了好望角殖民地;在北美以哈得逊河流域为基础,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并在河口夺取曼哈顿岛建立新阿姆斯特丹;在南美洲,荷兰殖民者占领了安得列斯群岛中的一些岛屿。 荷兰的大规模海上殖民扩张与西班牙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但同大肆扩张、正处于上升阶段的英国则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英国,正如众人熟知的那样,掠夺殖民地的活动与荷兰大体上为同一个时间段。早在1584年,英国人就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按:弗吉尼亚为“处女”意,伊莉莎白女王未婚之故。)1588年,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为海外扩张拓宽了道路。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1607年,在印度占领了第一块殖民地。1609年、1610年、1619年,英国先后在苏拉特、冈比亚、马德拉斯建立了自己的商站。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到达今美国东北的马萨诸塞州,一批为逃避斯图亚特王朝迫害的清教徒按民主制建立了他们的殖民组织。至1640年,英国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17世纪初的一倍多。 

    然而荷兰在海上的霸权严重威胁到了英国的利益,双方的矛盾尖锐起来。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受到荷兰的排挤,为争夺印度尼西亚的香料,两国贸易公司连连在海上发生武装冲突。161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打败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双方缔结协议,规定荷兰有权输出东方香料的三分之二,而英国公司仅能输出剩下的三分之一,迫使英国的殖民重心转向了印度,此充分显示了当时两国实力的对比。6000艘荷兰船只在波罗的海张帆遨游,几乎完全封闭了英国与北欧各国的贸易途径,使得英国在木材、树脂、大麻等方面物资奇缺。荷兰商人到处排挤英国商人:不仅在北美殖民地到地中海和西非沿岸地区,甚至在英国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上,据说仅仅与巴巴多斯进行贸易的荷兰商船就是英国商船的两倍。尤其令英国人恼怒的是,荷兰人在英国周围海域大面积自由捕鱼,并将捕到的鱼置于英国市场销售,此严重影响了英国捕鱼业的发展。据统计到17世纪上半叶,荷兰的海外投资比英国多了15倍,船只多了10倍。如果单一国家构成世界格局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此时的荷兰无疑已经取代了葡萄牙、西班牙重组了世界体系。 

    17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的资产阶级或许正忙于进行国内革命,无暇与荷兰争霸。但到了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宣布为共和国之际,形势发生了转变。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开辟新的海外殖民地、拓宽海外市场,而荷兰对于海上贸易的垄断成了这种需求最大最直接的阻碍和威胁。英国“护国主”克伦威尔当政时期为此制定了控制海洋的战略。他非常重视海军的组建,专门成立了“海军委员会”负责建造为海战设计的新型战舰。从此英国海军一改了伊莉莎白女王时期战时征召武装商船和海盗船的习惯做法,而将武装商船和海盗船作为预备役用。英国海军从1649年的39艘猛增至1651年的80艘,其中大部分是二层甲板、并拥有60至80门炮的巨型战舰。据说规模最大的“海上主权”号,排水量为1500吨,四层甲板104门重炮,水兵800多人,最大的炮弹净重60磅,一次齐射的炮弹重达一吨。另外,克伦威尔还加强海军训练和管理:改善水兵的薪饷膳食;制定所谓的“奖金”制度,犒劳俘虏或击沉敌舰有功的士兵;还专门从陆军中选出兵士担任职业海军军人,并任命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指挥海军。陆军军官罗伯特·布莱克(1599-1657)就是此时被任命为海军统帅,而后成为一代海军名将的。这样的海军改革使得英国海军在战争爆发之时实力远远超过了荷兰:据说1652年,荷兰仅有战舰60艘,最大战舰仅配备40至50门重炮。 

    有了强大的舰队做后盾,英国人渐渐变得有恃无恐起来。165l年2月,英国议会派出两位特命全权大使出使荷兰,提出两国应该结成更紧密、更真挚的同盟--即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在国际条约和国际同盟中,两国应该像一个统一的国家那样采取行动,在某些场合下,甚至在内政问题上,荷兰三级会议应服从英国议会的决定。这个建议自然遭到了荷兰三级会议的断然拒绝。于是1651年,著名的《航海条例》由英国议会颁布。这是英国在完成战备后对于荷兰的公然挑衅,也是重商主义的典型产物。《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得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送到英国、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国有关殖民地的船只运送;不许英国商人进口中介商品;只有英国船只所捕的鱼制成的鱼品才许可在英国进口,从英国出口的鱼品也必须由英国船只运送,等等。此《条例》中的各款明显是针对大量从事“中介贸易”和海运的荷兰,是对荷兰的严重挑战。 

    荷兰提出抗议要求英国废除,遭英国断然拒绝。于是双方都意识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剑拔弩张的形势下秣马厉兵式扩军备战展开了。英国在原有的基础上紧急动员了125艘武装商船;荷兰也在1652年大量征用商船,使海军舰艇扩充至226艘。但正如上文所述,荷兰的战舰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是难以和英国抗衡的。

--
人变得孤苦伶仃,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里或者在自身之外,都找不到可以依赖的东西。怨恨是依赖的反面:当一个人给出了一切,他总觉得收到的回报还不足够。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9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4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