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巴黎和会始末(1)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r 19 05:42:53 2000), 转信
两声枪响点燃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6月28日上午,波斯尼亚省会萨拉热窝市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检阅完军事演习后,乘敞篷汽车,在总督与市长的
陪同下,前往萨拉热窝市政厅。当汽车刚刚转过一个繁华街口,从街角转过一年轻人,
衣衫不整,右手插在衣袋里,向汽车疾扑过去。
斐迪南大公的卫士蓦然觉得情形不妙时,那年轻人已掏出枪来,瞄准大公夫妇连
发两枪。一弹穿进斐迪南脖颈,一弹穿进斐迪南夫人中腹。但见两股血箭猛然喷出,
在阳光照射下,分外刺目。
刺客被捕后,方知是个塞尔维亚人,名叫加弗利尔·普林西波。
普林西波决没有想到,他这两枪固然击毙了令人痛恨的军国主义分子斐迪南,也
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不过,火药桶的形成却可以追溯到几十年
前。
早在1873年,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玩弄政治外交手腕,拼凑了德、奥、俄“三
皇同盟”。德法战争和俄土战争,使俄德、俄奥关系迅速恶化。
1878年,“三皇同盟”条约到期没有续订,代替它的是1979年10月 7日德奥的秘
密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缔约一方受到俄国攻击,另一方将以“本国的全部武装
力量”,予以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在受到其他列强攻击时,双方保持“善意”中
立。意大利在与法国争夺突尼斯中失败,失去了地中海的均势,经俾斯麦拉扰,投靠
到德奥一方,并于1882年 5月20日在维也纳签订了盟约,形成“三国同盟”,主要矛
头指向沙俄与法国。为了摆脱孤立的境地,1887年法国向俄国提出了结盟呼吁,并向
俄国提供了19亿法郎的两笔借款。到1892年,两国缔结了法俄军事条约草案,规定一
方在受到德奥意攻击时,双方应以所有兵力相互支援;一旦与别国作战,法国应提供
130万兵力,俄国应提供70到80万兵力。1893年12月27日,沙皇批准了“法俄协定”,
使欧洲分裂为森严对立的两大营垒。
进入20世纪后,俄德两国争夺的地区转向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沙俄一直把巴尔
干和土耳其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也想在巴尔干争做霸主。1903年,德国同土耳
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这条起自博斯普鲁斯海峡,经小亚细亚进
入美索不达米亚直抵波斯湾的所谓“3B”铁路,使柏林——拜占庭——巴格达联成一
气,如果这一计划实现,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势力就能直捣近东和波斯湾,控制整个土
耳其和小亚细亚。这不仅激化了俄、德矛盾,也加剧了英、德矛盾,因为它威胁着英
国在北非、西非和印度的殖民利益。1900年俄土又签订条约,土耳其同意不将小亚细
亚北部铁路的租借权让给任何一国。
德国的迅速强大打破了欧洲的“均势”,使得英国不得不抛弃“辉煌孤立”的外
交政策,调整对外关系。1920年 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借日本之手,削弱
了自己在亚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加强了在远东的地位。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寻求途径
同与其争夺殖民地的宿敌法国接近。1903年4月,英王爱德华七世访问巴黎,“亲善”
开始;6月,法国总统卢贝回访,两国外长就非洲殖民地问题进行谈判。到1904年4月
8 日,签订了英法协定。英法协约的成立,使德国不安。它在外交上采取措施破坏英
法协议,使俄国脱离法国未获成效。俄国外交大臣拉姆兹多夫宣称:“我们朋友的朋
友就是我们的朋友。”1907年 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
约”最终形成。
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准备。各盟国一面利用外交会晤进行和平欺诈,一面疯狂
进行扩军备战。德国国会通过了军事法案,积极主张推行“冒险海军”政策,并于19
05年12月至1906年 1月,在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主持下制定了在东西两条战线上对法
俄作战的计划,即《施里芬计划》。外交部秘密资助“泛德意志同盟”,宣扬“必须
建立一个日耳曼民族的德意志帝国,一个置于德国霸权之下的日耳曼民族的世界的帝
国”。针对德国实施的海军法案问题,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曾经供认:“真正决定我们
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为此加速扩充海军。在海军作战方面,海军大臣
温斯顿·邱吉尔竭力主张英法海军联合,英、法、俄分别进行协调动作。1912年 7月,
英法达成两国舰队合作的默契,同时法俄也签署了一项秘密海军条约,规定英国海军
应在北海战优势,法国海军在地中海占优势,俄国则在波罗的海和黑海占优势。在协
约国内部,除拼命增加军事实力外,也广泛进行协调作战的各项准备。同盟国与协约
国剑拔弩张,怒目对峙,战争叫嚷甚嚣尘上,战争危机频频发生。
首次交锋,法国得了一分
第一次危机于1905年发生在摩洛哥。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北临地中海,西接大西洋,丹吉尔港口扼守着大西洋进
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是非洲大陆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法国统治着摩洛哥的大部分国土,德、英、意、西等国都想扩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势力。
为了巩固自己在北非的“特殊权益”,法国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1900年,法国同
意大利订立协定,规定意大利在的黎波里(利比亚)有行动自由权;1904年 4月,法英
协约签订,接着又同西班牙进行谈判,并于10月在巴黎签订协定,规定两国在摩洛哥
的势力范围和各自的帝国权益。1905年 1月,法国向摩洛哥提出“协助”对其行政、
军事、财政等进行全面改革,企图完全控制摩洛哥的内政和经济。为了试探英法协约
的牢靠性并遏制法国的扩张,德国决定在摩洛哥采取干预行动。1905年 3月31日,德
皇威廉二世在首相毕洛陪同下突然到丹吉尔港访问,在摩洛哥国王和各国公使面前发
表煽动性演讲,要求各国在摩洛哥的地位“绝对平等”,“决心维护德国在摩洛哥的
利益”,并通过摩洛哥公使拒绝法国的改革计划。随后,德国向美、英、法、西、俄
等国照会,指责法国违反了马德里公约(1880年签),以战争相威胁。德皇威廉二世狂
妄地讲:“我向法国抛出手套,而法国人不敢把它俯拾起来”。法国外长德尔卡塞主
张对德国的挑战予以坚决回击,于1905年 5月,派军舰去丹吉尔进行恫吓。英国统治
集团中的一部分人也积极主张给法国以军事援助。德法关系一时高度紧张,战争大有
一触即发之势。但法国总理卢维尔及内阁认为英法协约还不稳固,盟友俄国因日俄战
争和1905年国内革命还没有从困难中脱身,如果法德开战,“英国的海军没有轮子,
不能代替俄国的炮兵,也不能保卫巴黎,”主张把同德国的关系暂时缓和下来。因此,
1906年 1月14日在西班牙的阿耳黑西拉斯召开国际会议,有13个国家参加。这次会议
,是以牺牲摩洛哥主权为代价,推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一次交易。德国想借此在外
交上战胜法国,削弱英法协约的效力。俄、英、意、美四国代表在会上都支持法国,
使德国陷入孤立而被迫让步,只好暂时搁下对摩洛哥事务的干涉。
这次交锋法国得了一分。德国并不愿就此罢休,它想在其他地方扳回一分。
1908年,土耳其发生了反对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奥匈帝国认为这是正式吞
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良机。同时,认为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可能改变
土耳其亲德的政策,而使俄国在巴尔干和土耳其的地位提高。俄国也认为这是分割土
耳其领土和染指黑海海峡的有利时机。为了实现各自的侵略野心,它们采取互相欺骗、
麻痹对方的外交手段,于1908年 9月16日,俄奥两国外交大臣在布赫劳举行会谈,双
方达成秘密协议。会谈后,俄国外交大臣伊兹沃尔斯基前往英、法等国探询对布赫劳
秘密协议的意见,英法表示不满。1908年10月 6日,奥匈宣布正式将波斯尼亚和黑塞
哥维那并入自己的版图。俄国由于目的未达到便向奥匈提出抗议,企图利用塞尔维亚
人民的正义要求,煽动对奥战争。1909年2 月,亲德的土耳其政府在德国影响下,与
奥匈签订协定,并以250万英镑的代价放弃了波、黑两省名义上的主权。1909年3月21
日,德国通过它驻彼得堡大使向俄国建议,用各国换文方式进行磋商解决争端。要求
俄国同意波、黑两省并入奥匈的既成事实。德国还声明,如果沙皇俄国继续支持塞尔
维亚,那么,俄国“将不仅要同奥匈作战,而且将同德国作战”。沙俄认为自己对德
奥开战的准备和力量都不足,又没有得到盟国英法的有力支持,只好对德奥让步。波
斯尼亚危机加深了各帝国主义在巴尔干的矛盾,俄国对德、奥十分憎恨,而奥匈与塞
尔维亚的敌对关系也更趋尖锐,埋下了发生萨拉热窝事件的火种。而列强间的争夺也
更趋频繁与激烈。
巴尔干半岛成了火药桶
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附近发生了反对国王和帝国主义侵略的人民武装暴动。
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借口,派兵去摩洛哥实行镇压,于 5月占领了非斯。
德国外交大臣吉达伦在5月3日给威廉二世的报告说:“非斯的被占领,可能就是法国
吞并摩洛哥的先声。我们只用抗议方法,不会获得什么东西。”7月1日,德国驻巴黎
大使交给法国外交部长一份备忘录,佯称因摩洛哥局势“感到不安”,同一天,德国
的“豹号”炮舰抵达阿加迪尔,并将炮口对准该城,进行威胁。接着,法国驻柏林大
使会见德国外交大臣,双方开始谈判。但德法之间的矛盾在此危机期间激化到战争随
时可能爆发的程度 8月18日,俄国总参谋长会议重申,一旦发生法德战争,俄国将站
在法国一方。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向法国表示,如德国向法国开战,英国将履
行自己对英法协约的义务。最后,德法双方都作了一些让步,于11月 4日达成了协议,
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一切特权。1912年 3月,法国迫使摩洛哥签订“保护制”条约,
除一部划归西班牙外,摩洛哥终于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最紧张的时刻,意大利为夺取北非土耳其属地的黎波里,突然
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黎波里位于地中海南岸,与西西里岛遥相呼应,占领黎波里
是意大利争夺地中海霸权和向北非扩张的一个重要步骤。1912年 4月,意大利海军炮
轰了达达尼尔海口,土耳其封闭了海峡,禁止一切国家的船只通过。这时俄国想趁火
打劫,表示愿意给土耳其“支持”,要求土耳其将达达尼尔海峡单方面向俄军舰开放,
遭英法德反对。由于巴尔干各国对土耳其的战争迫在眉睫,土耳其只好在外交上对意
大利让步,于1912年10月18日在洛桑订立《意土和约》,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割给
意大利。
意土战争加速了巴尔干四国同盟(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反对
土耳其力量的结合。1912年 3月13日,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签订一项反土防奥的军事
同盟条约;5月,保加利亚与希腊签订同盟条约;8月,门的内哥罗也加入这个同盟。
四国订立同盟后,便积极准备对土耳其的战争。9 月,四盟国宣布动员,开始向土边
境集结军队。10月初,向土提出照会遭其拒绝,便于17日向土进攻,爆发了第一次巴
尔干战争。11月 3日,土耳其呼吁请各国进行和平调解,12个帝国主义大国乘机干预
巴尔干。俄国在法国支持下开始局部动员,竭力鼓动对奥用兵。德国声明坚决支持奥
匈,威廉二世宣称:“在必要时候,德国不惜进行欧洲大战。”沙皇尼古拉二世对其
巴尔干公使说:“在这个时机,我们必须避免任何可能引向战争的事件,我们要等五
六年之后。”最后,由于英法态度坚决,使德国改变立场并说服奥匈同意召开国际会
议 。
1912年12月,巴尔干四国同盟对土耳其的和谈会议和英、法、俄、德、奥、意欧
洲6国大使会议同时在伦敦举行。经过各方讨价还价和大国间的背后交易,于5月13日
签订了和约。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巴尔干盟国对土耳其的胜利而告终。但在分配战果
时,四国同盟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
大部分土地极为不满,于是,两国秘密谈判,联合反保。俄国想维系巴尔干同盟,以
对抗德奥,便支持塞尔维亚和希腊,确保让步,结果保加利亚倒向奥匈帝国,并在其
怂恿下向塞、希两国军队发动进攻,开始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这次战争与前次不同,它完全是巴尔干各国王朝统治者争夺领土的战争,加剧了
巴尔干各国的分裂和对立。其交战国背后是德奥和俄英法两大对立的帝国军事集团。
两次巴尔干战争之后,两大集团为争夺盟友大力展开外交攻势。俄法的外交进攻,加
速了罗马尼亚退出三国同盟并向协约国靠拢;加剧了希腊同土耳其与保加利亚的敌对
关系,使希腊在战争中倒向协约国阵营。
--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