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巴黎和会始末(2)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r 19 05:43:32 2000), 转信
萨拉热窝事件引发外交战
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国的争取民
族独立的运动不断兴起,反奥的青年组织和秘密团体不断出现。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
人弗兰兹·斐迪南和奥军总参谋长孔拉德琳·盖曾道夫实行军国主义体制,不断向巴
尔干扩张,对塞尔维亚进行威胁。1914年5月,德奥举行军事会谈,6月12日,威廉二
世又同弗兰兹·斐迪南会谈,讨论了在巴尔干反对塞尔维亚的新联盟问题,商定一旦
发生奥塞战争,德国将支持奥匈。
6 月28日,奥匈帝国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斐迪南在去
萨拉热窝市政厅时,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这一事件使早已渴望战争的帝国主义者异常兴奋。奥匈外交大臣叫嚣现在是到了
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德皇威廉二世叫嚷:“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接着,
他召开首相、外交大臣和陆海军统帅会议,国防大臣报告帝国军队“一切准备停当”。
在协约国方面,俄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而如果俄国发生战争,法国定将履行同盟义
务;英国则玩弄狡猾的外交伎俩,它一面私下鼓励俄国备战,但不公开声明援俄,又
一面向德国表示要尽一切可能防止大国间的战争。直到 7月26日,英王乔治五世还向
德表示:“我们尽一切努力,不使自己牵入战争而保守中立。”这就给德国造成英国
不会立即卷入战争或暂时持中立的错觉,因而竭力鼓励奥匈把由萨拉热窝事件引起的
奥塞冲突推向全面的欧洲大战,决心以闪击战迅速打败俄国。
7 月28日,奥匈帝国断绝了奥塞间的外交关系,并对塞尔维亚正式宣战,这时整
个战争机器急速运转起来。7 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次日,威廉二世称:“德国
已处于战争威胁状态。”8月1日,法国总统彭加勒下令总动员。8月3日,德国对法国
宣战。英国内阁举行会议,决定参战,次日,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借口,对
德宣战。这样,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除意大利还在动摇外,都卷入了这场罪恶和血
腥的大厮杀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了。
萨拉热窝事件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战争由欧洲大陆很快蔓延到中近东、
远东和非洲等地。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战争以及巴尔干和意大利战场。两大军事
集团围绕各大战场态势所展开的外交战也风起云涌,使战火越燃越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秘密新闻
日本政府早有野心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排挤英、法、俄在华势力。
欧洲列强都卷入了战争,为日本在远东进行扩张提供了充分的机会。1914年8月15日,
日本政府未经繁琐的外交程序,就向德国提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无条件和无代
价地将胶州湾移交给日本,以便归还中国”,并限八天内答复。德国对此未予理睬。
日本遂于8月23日借“英日同盟”的名义对德宣战。9 月2日,日军在胶东半岛北面的
龙口登陆后,相继强占胶州湾、胶州铁路及若干德属太平洋岛屿。这种野蛮行径,引
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抗议,美英等国对此也极为不满。英国外交人士深知,日
本利用欧战,只是为了巩固它在远东的殖民地盘,无意分担对德战争的重负。当协约
国要求日本派兵去欧洲战场时,日本政府以“日本人不习惯欧洲的气候条件”为借口,
予以拒绝,只是给俄国供应一些弹药和军用装备,发战争横财。尽管如此,俄国仍然
欢迎日本加入协约国,目的是为防止日本侵犯俄国远东属地提供某些外交保证。
土耳其是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激烈争夺的对象。德奥拉拢土耳其,是为了与英、
法、俄对抗,争夺中东,切断英法同俄国的联系,以便从黑海和高加索地区进攻俄国。
英法拉拢土耳其,是要利用英国对土耳其海军的作用,控制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两
海峡,沟通英法与俄国的联系。土耳其政府也想从国际纠纷中捞到好处,在开战的第
二天,即8月2日,与德国极其秘密地签订了同盟条约。其实质是:如果俄国干涉奥塞
冲突,德国又站在奥地利一边,那么土耳其则有义务对俄宣战。条约规定将土耳其军
队交由德国全权指挥。这就使得土耳其实际上站到了同盟国一边。
然而,在同德国签订秘约后的第二天,土耳其政府就公布了奥斯曼帝国中立宣言。
土德盟约墨迹未干,土耳其即同俄国大使吉尔斯进行谈判,提议同俄国建立反德同盟,
这是青年土耳其党人外交手法的典型事例。事实上,土耳其准备进犯俄国,只不过要
等待从地中海进入海峡的德国舰队而已。9月9日,土耳其通知列强,它决定从1914年
10月1 日起废除领事裁判权,以摆脱帝国主义奴役,这在外交上造成了奇妙的后果。
各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向土政府递交内容相同的照会,抗议土耳其“擅自废除领事裁
判权”。各交战国双方因为担心失去它们在土耳其帝国的特权得不到补偿而联合起来
一致反土。德国外交官着手劝说土耳其尽快履行盟约义务并开始参战。德国在马恩河
战役失败,战局的变化使得它对土耳其参战的要求愈加迫切。各交战国为争取同盟者
展开了更加频繁的外交活动。10月11日,德国向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其条件
是立即参战。10月29日,德国舰队袭击了在黑海的俄国船只。11月 2日,土耳其与俄、
英、法断交,俄国对土耳其宣战,协约国大使纷纷撤离君士坦丁堡。继俄国之后,英
法分别于5日和6日对土耳其宣布“圣战”。德帝及其代理人把土耳其人民推到了一场
毁灭性的冒险之中。
意大利原是德奥的同盟国,在1912年的意土战争后,意大利脱离三国同盟的倾向
表现更明显。大战一开始,意大利政府举棋不定,各交战集团为争取意大利展开了紧
张的外交争夺,远东地区风云迭起。
意大利地处地中海,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拥有同法国不相上下的人力和一支
较强的陆海军,它的直接参战将对西区战场发生一定影响。8月3日,意大利国王通知
威廉二世,说这次战争爆发的情况与三国同盟条约文本中的参战理由的涵义不相一致,
并于当天公布了中立宣言。在发布这个宣言的同时,意外交大臣迪·桑·朱良诺秘密
告诉德国大使,如果得到足够的报酬,它将准备“考虑援助的方法”。第二天,意大
利驻俄大使对俄外交大臣萨佐诺夫说,意大利很难“从德奥方面获得所期望的东西”,
因而“可以与协约国谈判”,共同对付奥匈帝国。就这样,意大利一面向中欧列强敲
诈勒索,一面又同协约国谈判摸底,进行讨价还价。在英国的压力下,沙皇俄国也作
了让步,同意将达尔马提亚大部土地割让给意大利。至此协约国几乎全部满足了意大
利的要求。1915年 4月26日,意大利终于同英、法、俄签订了伦敦秘密条约。几天之
后,意大利正式退出德、奥、意三国同盟,于 5月23日正式向奥匈宣战,次日宣布与
德国断交。
大战开始后,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都力图把巴尔干的几个中立国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和希腊等拉向自己一边,由此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斗争。
保加利亚有一支比较强大的陆军,与土、罗、希、塞等国接壤,保倒向何方,对
于巴尔干战局都会起重大影响。战争开始时,保加利亚表面上宣布中立,实际上有明
显的亲德倾向。在争取保加利亚的外交斗争中,德奥帝国占主动地位。战前,德奥曾
大量贷款给保加利亚,并充分利用其同巴尔干各国的矛盾给予担保和许诺。大战开始
不久,德奥即与保加利亚商谈参战问题,利用保加利亚情报机构和外交人员,为德奥
搜集有关协约国的军事情报。战争局势的变化,终于决定了这场保加利亚争夺战的结
局。远征达达尼尔海峡的英法联军失败,德军突破东部俄军战线,准备集中兵力向塞
尔维亚进攻。保加利亚以为德奥胜利在望,纵使前途极为艰难,仍然铤而走险,决定
公开加入德奥集团。9月 3日和6日,保加利亚分别与德、奥、土签订保德条约,德、
奥、保三国军事同盟。9 月底,30万保军已集结到保、塞边境。10月20日,沙俄政府
向保发出照会,进行外交恫吓,企图使保加利亚当局“回心转意”,但俄国的目的并
未达到。
罗马尼亚拥有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铝等),可提供大量的兵员,但在经济上依
赖德奥并与德奥有同盟关系。1914年 7月,罗马尼亚在一次王室会议上决定拒绝再履
行同盟义务。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奥重又对罗马尼亚加强外交攻势。与此同时,协约
国也在争取罗马尼亚“在其认为方便时有权合并奥匈帝国境内的有罗马尼亚居民的地
区”,保证不让保加利亚侵占南多布罗加地区。罗马尼亚要求收复特兰西瓦尼亚得到
英法支持。1915年夏,正当罗政府准备同协约国签字参战时,奥军战势失利,俄军在
西线战场发动较大攻势,取得胜利。这时,罗马尼亚政府认为大战的结局一定是协约
国胜,方于1916年8月17日同协约国签订条约,8月28日向奥匈宣战,并“保证从宣战
时起,对协约国的敌国断绝一切经济关系和全部商品流通”。作为酬劳,协约国答应
将特兰西瓦尼亚、布科维纳的大部地区和巴纳特划归罗马尼亚。
希腊在巴尔干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直是两集团争夺的对象。由于英法资本在
希腊的利害关系,英国竭力想把希腊拉入自己的怀抱,并准备重建巴尔干同盟。大战
爆发后,希腊首相维尼齐罗斯向塞尔维亚宣布,希腊虽不能对奥宣战,但愿援助塞尔
维亚抵抗保加利亚的进入。8 月30日,他又表示希腊愿与协约国一道防御土耳其。对
于维尼齐罗斯反德亲英的政治倾向,希腊国王康斯坦丁极为不满。1915年 3月,希腊
国王免除维尼齐罗斯的首相职务。德国同希腊国王及其政治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利
害关系,总想把其拉入德国的怀抱。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希腊新政府只能假意声明对
协约国保持“善意中立”。希腊国王与德皇、沙皇和英王乔治五世都有亲戚关系,法
国主张对希腊国王采取坚决措施,但又不便对他采取过激的行动。到1917年俄国“二
月资产阶级革命”后,沙皇制度被推翻,协约国才一致作出废黜希腊国王的决定,向
康斯坦丁发出最后通牒。6 月12日,康斯坦丁次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成为协约国的
小傀儡。1917年6月底,维尼齐罗斯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而世界大战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北美。
早在1914年8月4日,俄、法、英对德宣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即宣布美国中立。
8 月19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中立咨文,宣称美国的外交政策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
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要求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
不轻易介入大的战争,并不放过任何一次利用战争发财的机会。开战以后,美国垄断
资产阶级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牟取暴利。1915年,美国对俄国的贷款和军需物资的
供应达4.705亿美元。对外贸易输出额1914年23亿美元,1916年约为 43亿美元,增长
83%。1916年7月10日威尔逊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必须在财政上援助全世界,但谁
援助世界,谁就应对它有所了解,并应依照自己的精神和意愿来统治它。”威尔逊淋
漓尽致地道出美国企图靠战争增长经济实力而取得世界霸权的野心。
“中立”政策是美国在一定时期争夺霸权的一种外交手段,中立或参战完全服从
于美国的整体利益。因此,美国在“中立”的伪装下,加强扩充陆军和海军,加速国
民经济军事化,等待交战双方相互削弱时参战,坐收渔利。战争的初中期美国外交活
动的重点是制造社会舆论。1917年初,德国发动和恢复潜艇战的目的在于阻止大量美
国商品按英国制海权规定的唯一航线驶往协约国各港口。为维护“海上自由”,美国
政府接二连三地发表抗议和照会,德国人的所作所为给威尔逊参战提供了充分的借口。
1917年1月31日,德国向美国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宣布从 2月1日起德国再次实行无限
制潜艇作战。威尔逊认为此备忘录“意味着战争”,于2月3日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
系。美国政府和资产阶级报刊针对德国潜艇的猖狂行径,大造战争舆论。4月2日,威
尔逊在国会发表参战演说,宣称“这场战争是德国以其行动强加到美国身上来的”,
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于对美国政府及人民作战”,
“这是美国唯一的选择”。4月4日,参众两院通过了美国对德宣战的决议,并批准了
为数达7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其中半数作为给盟国的贷款。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
5月26日,威尔逊提名约翰·珀辛任赴欧美国远征军总司令,首批部队于6月26日在法
国的圣纳尔泽登陆,其后陆续有200万人到达欧洲。12月7日美国又对奥匈宣战。
美国参战的真正目的是为将来在太平洋与日本争霸作准备。美国的宣战,进一步
掩饰了协约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原来许多宣布“中立”的国家受其影响,也纷纷
参加到协约国方面对德宣战,使整个军事形势向着有利于协约国方面转变。随着战火
的蔓延,还有一些弱小国家也被卷入了战争的漩涡。
从1914年到1916年底,大战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交战国双方都未能取得决定性
胜利,“鹿死谁手”,尚难预卜。随着战争由相持阶段向最后阶段转化,双方都开始
感到需要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因此,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在外交战线上也展开了激
烈的交锋。
从1916年下半年开始,“从英俄的反德联盟到德俄的反英(帝国主义性质)联盟的
转变”更趋明显。德国贝特曼政府竭力玩弄“和平”手腕,企图尽快同沙俄单独媾和,
以摆脱战争困境。而俄国“也想联合德国掠夺亚洲,反对英国”。与此同时,英国内
部的自由党人和保守党人主张与德国“按协商方式”达成和平,但国会持否决案。在
法国内部,不仅有人主张同奥匈进行和平谈判,还曾一度发生了被称为“破坏运动”
的亲德事件。1916年11月 5日德奥发表了关于建立“独立”波兰国的宣言。正当两大
集团吵嚷“和平”的时候,一直伺机行事,坐收渔利的美国也开始插手和平骗局。
1916年秋,威尔逊打着中立和不参战的旗号竞选总统,战胜了公开号召进行战争
的共和党人。他蝉联总统后不久,决定再次做出和平姿态,于12月18日照会各交战国。
针对德国12月12日提出的“议和建议”,1917年 1月10日,协约国向威尔逊发出照会,
列举具体媾和条件是:恢复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独立,德军从它占领的
法、俄和罗马尼亚领土撤退,“尊重各民族”及权利,肢解奥匈帝国的奥斯曼帝国。
照会建议按沙皇政府的设想解决波兰问题,“恢复波兰为沙皇俄国的保护国”。显然,
上述“尊重各民族”之条款,不过是外交辞令和宣传手段。1 月31日,德国政府将媾
和条件照会威尔逊,要求确定足以保证德国和波兰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的东部边界。
德外交当局试图玩弄种种花招,力图挽回局势,于1917年春,抬出德国社会民主党领
袖人物让·谢德曼着手筹备社会党国际会议,达到单独媾和的目的。布尔什维克揭穿
了德国的如意算盘,英法两国又从中作梗,斯德哥尔摩会议没有开成,但法国资产阶
级当中一股主张妥协尽快结束战争的“议和”派声势不断壮大。9月19日德国三党(社
会民主党、进步党、天主教中央党)使帝国国会通过一项决议,主张必须签订双方一
致同意的不兼并的和约。另外,英法外交当局向沙俄临时政府施加压力,支持克伦斯
基镇压人民革命,直接干涉俄国内政。英日两国此时业已达成协议,一旦俄国退出战
争,他们将联合起来向俄国发起进攻。
--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3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