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巴黎和会始末(3)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r 19 05:44:26 2000), 转信


    列宁的对外政策
    沙皇政府参加协约国集团,把俄国人民推进了帝国主义战争的火海。三年多的战
争吞噬了俄国的大量财富,使国民经济趋于崩溃边缘,而资产阶级财团、富商乘战争
之机囤积发财,又加重了国内的经济危机。广大民人民和前线士兵对沙皇政府深恶痛
绝,反战的革命情绪不断高涨。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二月革命“变帝国主义战争为
国内战争”,继而推翻了帝国主义的临时政府,取得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政府成立。从此,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新的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对外政策,把对外政策与国内政策协调起来。11月 8日,
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亲手起草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和平法令》,新的外
交机关即外交人民委员部也开始工作。苏维埃政府建议所有参战国政府和人民立即缔
结不割地不赔款的民主和约。和平法令指出:“政府认为凡是把一个弱小民族合并入
一个强大国家而没有得到这个民族的同意合并、希望合并的明确而自愿的表示,就是
兼并或侵犯别国领土的行为,不管这种强迫合并是发生在什么时候,不管这个被强迫
合并或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的民族的发展或落后情形如何,最后,不管这个民族
是居住在欧洲或是居住在远隔重洋的国家,都是一样。”苏维埃政府决心“根据上述
对各民族一律公正的条件,立即签订和约,终止这场战争”。和平法令指出:“本政
府废除秘密外交,决意在全体人民面前完全公开地进行一切谈判,并立即着手公布地
主资本家政府从1917年 2月至10月25日所批准和缔结的全部秘密条约。宣布立即无条
件地废除这些条约的全部规定,因为这些规定多半是为俄国地主和资本家谋利益和特
权的,为大俄罗斯人保护和扩大兼并的领土的。”苏维埃政府给予芬兰人民以完全的
国家独立并于1917年12月31日作出专门决议。1918年 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
关于土耳其所属亚美尼亚”的法令。这些初步措施已表明苏维埃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是争取世界和平,争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而和平共处有助于通过谈判解决
一切国际争端。
    1917年12月 9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开始举行有苏维埃俄国、德国、奥
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代表参加的和谈会议。苏维埃代表要求会议公开进行和各方
有权全文公布会议记录,并根据和平法令总的原则,建议以六项纲领为和平谈判的基
础:(一)对战时被侵占的领土不得进行任何强迫合并;占领上述地区的军队应在最短
时期内撤出。(二)凡在此次战争期间,丧失政治独立之各国人民,其政府独立应予完
全恢复。(三)战前未享有政治独立的各个民族,保证有可能通过全民投票自由地解决
归属于哪一国的问题,或国家独立的问题。进行全民投票时,应当保证该领土内的全
体居民享有充分的投票自由,侨民和难民亦不能例外。(四)在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
民族的权利应得到专门法律的保障,即保证其享有文化和民族的独立;如有实际可能,
并保证享有行政自由。(五)任何一个交战国不承担向其他国家支付所谓的“战争费用”
的义务;已经缴付的赔款应予退还。私人因战争而遭受之损失,其补偿应由一项特别
基金支出,此项基金由各交战国按比例分摊。(六)殖民地问题均按照上述第(一)、
(二)、(三)和(四)款所列原则处理。在听取了苏维埃代表团的建议之后,德方代表屈
尔曼要求休会一天,事实上会议中断三天。早在12月18日,柏林举行了一次有德国首
相赫特林以及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参加的会议。12月25日夜晚,和谈复会,屈尔曼在会
上提出了德国集团对苏维埃条件的答复。他声称:各盟国代表认为“俄国宣言的主要
特点可以作为和平谈判的基础。但是,必须十分明确地指出,只有一切参战大国保证
毫无例外和毫无保留地在一定时期内,切实遵守适用于各国人民的共同条件,俄国代
表团的建议才可能实现。德国外交官在本国舆论界面前,把自己打扮成和平的创造者,
在接受俄国和平方案问题上引起了一阵喧嚣,使德军统帅部焦虑不安。12月27日第二
次会议上,苏维埃代表团就占领区撤军问题发言指出:完全依据缔约双方关于它们没
有掠夺计划和愿意缔结不割地和约的公开声明,俄国从它在奥匈帝国、土耳其和波斯
的占领地区撤出自己的军队。四国同盟各国则从波兰、立陶宛和库尔兰以及俄国其他
地区撤出它们的军队。屈尔曼为答复苏维埃代表团的建议,提出了一项经奥匈帝国同
意的反建议,在12月28日,德国宣读了和平条约方案,其中没有提到有关领土问题争
执的条款。和平会议开始体会。
    和谈进入第二阶段,列宁建议把谈判地点改到斯德哥尔摩或其他中立城市进行,
于1918年1月2日分别致电德、奥、土和保四国代表团,指出德国集团在领土问题上的
提法,即使从德方12月25日宣言中有限制的解释来看,也同民族自决权自由的原则相
矛盾。这份电报在奥匈帝国国内引起一片惊慌。1918年1月4日德国首相赫特林在其国
会上发言,对指责其奉行兼并政策一事表示抗议,准备打出“乌克兰牌”。这一暗中
策划的外交诡计,因德奥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利害关系不一致很难实施。乌克兰中央拉
达的代表,慑于人民群众的不满,便向苏维埃建议开始谈判,这样拉达同时开始与互
相排斥的三方进行谈判。这期间,没有一个主要参战国表示要参加和平谈判,德国转
入外交攻势。1918年 1月10日举行的第二次会议上霍夫曼首先起来强烈抗议苏维埃政
府向德国军队发出的呼吁书和电报,四国同盟的代表也表示支持,屈尔曼把他手中傀
儡——乌克兰民主主义分子推到前台,询问苏维埃代表团团长,以“他的代表团今后
在这里是否想继续作为整个俄国的唯一外交代表?”公开挑衅。这时,奥匈帝国首都
爆发粮食骚动,德国的罢工浪潮日益高涨,科隆、汉堡、慕尼黑、埃森和其他大城市
掀起了人民群众运动。德国统帅部坚决要求尽快结束和谈,苏维埃代表团要求和谈再
次休会10天。
    2月9日,四国联盟的代表同乌克兰拉达签订了和约。其基本思想是乌克兰保证在
1918年7月31日前向德奥提供100万吨粮食、4亿个鸡蛋、重达5万吨的活牛羊及油脂、
糖等,以换取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军事援助。在这项条约的秘密附件中,奥匈帝国保证
在东加里西亚建立乌克兰自治州。同一天,鲁登道夫从柏林电告屈尔曼,在与乌克兰
缔约24小时后,坚决要求苏维埃代表团接受德国的和平条件。鉴于十分复杂的国内和
国际形势,为挽救苏维埃共和国,列宁决定向德帝国主义作出让步。他指出,签订和
约就是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矛盾。“我们缔结单独和约,就能在目前可能的最大程度
上摆脱两个彼此敌对的帝国主义集团,利用它们相互之间的敌视和战争,这种敌视和
战争阻碍它们勾结起来反对我们,以取得一定时期的行动自由,来继续进行和巩固社
会主义革命。”但是,2 月10日,托洛茨基违背列宁关于签订和约的指示,竟宣布苏
维埃俄国“不战不和”。这一叛卖声明,将给苏维埃共和国带来致命的后果。2 月18
日,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至黑海发起了全线进攻。
    列宁在摧毁敌人抗拒签订和约的行动之后,于 2月19日向德国发出下述电文:“
鉴于既成的局势,人民委员会认为有必要表示自己的态度,愿意根据德国政府在布列
斯特——里托夫斯克所要求的条件,正式签订和约。”2 月23日10时30分,德国才发
来复文共10项,要求在48小时内接受和约条件,批准不得迟于两周。3月5日,苏维埃
政府批准了布列斯特和约,和约没有确定俄国边界,德国只同意在俄国军队完全复员
和普遍和约签订之后,才撤出和约规定的边界以东的领土,企图利用这个和约来扼杀
苏维埃政府和奴役俄国。协约国外交当局也企图利用苏维埃共和国的困难处境以达到
自己的目的。而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却利用这个和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停战协议与停战谈判
    1918年,德、奥、保、土等帝国集团军事形势迅速恶化。10月,奥匈帝国在意大
利战线惨败,德军在乌克兰、克里木和南高加索进攻遭苏俄人民军队的英勇抵抗。协
约国在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亚眠战役和圣米耶尔战役后继续进攻,德军节节败退,战
线已开始崩溃。战争引起德奥帝国内部一系列的革命,波兰脱离奥匈帝国,革命烈火
直烧到奥地利本土。1918年 9月14日,柏里安伯爵照会所有参战国政府,奥匈建议媾
和。保加利亚退出战争,于9月29日在萨落尼加签署停战协定。10月1日,德国向威尔
逊发出照会求和。10月 5日,奥匈帝国也表示要参加德国停战的建议,但威尔还断然
拒绝考虑奥国的建议。协约国的进攻彻底打垮了土耳其军队。10月 8日,美国国务卿
蓝辛代表威尔逊复照德国,要求德政府接受“十四点”及后来总统历次声明中提到的
一切条件。10月30日,英国同土耳其于停泊在摩德洛司港内的“阿哈梅隆号”英国军
舰上,签署了停战协定。德国统治集团和军界急于签订停战协定,于11月 6日成立了
外交大臣M·埃尔茨贝格尔为首的停战委员会。11月7日晚,德国代表团的汽车打着白
旗越过前沿阵地,于次日晨来到法国巴黎北部的贡比涅森林的雷通德车站。协约国联
军总司令福煦元帅的列车就停在这里。德国人一到,福煦高傲地问道:“你们来干什
么?先生们。”德国人回答说:“我们想听听您的停战建议。”福煦说:“我们没有
提过任何停战建议,我们很愿意继续打下去。”德方代表无可奈何,只得表示“无法
继续打下去”,请求福煦提出停战条件。11月11日清晨5时,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
    在协定签署前不久,协约国为此出现严重的矛盾。法国希望大大削弱德国这个竞
争对手,英国则不希望法国的力量过于加强,想同美国一道,给德国留下一定数量的
军备,以便“利用德国这个堡垒来反对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另一方面,英国又抨
击美国“海上自由”。英法不仅力争战争损失索赔,而且还要补偿战时的全部支出和
消耗,以致美国竟要挟直接同德国和奥匈帝国举行谈判。德国为了保存尽可能多的力
量和可靠的部队,委派文职代表去进行和谈,信誓旦旦地保证要履行一切条款,而将
军们却千方百计的去制造阻挠执行这些条款的障碍,如在停止潜艇战后还击沉了“廉
思德号”客轮。这完全证实了人们给德国军人“胜利时残忍,失败时卑鄙”的评价。
    贡比涅停战协定规定,德国应保证在15天之内从比利时、法国、卢森堡等国境内
的占领区撤退,放弃阿尔萨斯—洛林和罗马尼亚,撤离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协定第十
二条规定德军撤离俄国领土,须“盟军认为时机适当,并考虑到上述地区的内部情况。
”第十六条又指出,协约国“旨在维持秩序”时可自由进入自东部边界德军撤出的领
土。协定还要求德国应放弃布列斯特条约和布加勒斯特条约。被德军俘获的人员应遣
返回国,但俄国战俘应继续扣留。德国向协约国交出5000门重炮,3 万挺机枪,1700
架飞机,5000台机车和5000辆汽车,6艘主力舰,8艘重型巡洋舰,10艘巡洋舰和 300
艘潜艇,继续保持对俄封锁。这些条款充分证实协约国以德制俄的意图。
    贡比涅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瓜分世界的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已经结束,同时
表明,帝国集团的彼此争斗,由战场的血腥厮杀转变为会议桌上的勾心斗角,真正意
义的瓜分开始了。
    贡比涅停战协定签订后,美、英、法、意、日等几个主要战胜国各怀鬼胎,为吞
并世界,于1919年 1月18日在法国巴黎举行帝国列强的分赃会议,签订了掠夺性和约,
建立了凡尔赛体系,为再一次战争埋下祸根。
    协约国和德国集团进行了为期36天的停战谈判,期间,德国曾五次请求媾和,协
约国均未同意。由于协约国一直未能结束预备性谈判,停战谈判延长了两次。战胜国
结成同盟的原则是“一道作战,各行其事”。战后,协约国之间矛盾深重,彼此背道
而驰。德国这只受伤的猛兽,恶狠狠地舔着伤口,机警地注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当
时,德国国内已经出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停战谈判的条件也难兑现。德国统治
集团的立场是宁肯把柏林送给民族的敌人,也不把它交给革命人民。1918年1月16日,
停战谈判又延长了一个月。
    列强提出掠夺纲领。停战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决定和约的条件,因此,关于和
会程序问题的争论,各帝国列强紧紧围绕掠夺纲领展开。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美国走上了直接参与瓜分世界的战争道路。它竭力干预欧洲事务,计划建立一个受美
国保护的巴尔干联邦,力图阻止英、法两国的过分强大,搞垮英日同盟,削弱日本在
远东的影响,使美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国际认可。为此,威尔逊一再坚
持他在1918年 1月宣称的“十四点”建议,以抵消由列宁签署的《和平法令》所产生
的影响。美国在“十四点”中大谈什么“公开外交”、“海上航行自由”、“裁减军
备”、“公正地处置殖民地”、“建立国际联盟”。这些虚伪的和平主义言词,一时
欺骗了一些参加和会的弱小国家代表。
    法国为建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妄想肢解德国,力图削弱这个竞争对手;同
时又反对美国过多的干预欧洲事务,对威尔逊的“十四点”并不完全支持。它坚持以
莱茵河为法国边界,在河东建立一个置于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还力图在欧洲东部
建立一个由它控制的军事集团。在和会上,法国外交立场很强硬。
    英国不仅要确立其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而且要继续保持在全球的海上霸权,继续
扩大“日不落帝国”的版图。主张削弱德国的舰队,特别反对威尔逊“十四点”中关
于“海上航行自由”的原则。
    意大利提出了独霸亚得里亚海的纲领,要求得到阜姆港,使之成为向巴尔干扩张
的重要基地。
    日本想利用西方列强的矛盾,实施它在亚洲大陆的掠夺计划,急于使它在大战初
期强占的中国山东半岛合法化和“在最短期间内解决”。可见,每个帝国列强都想在
会议上多捞一把,然而,“他们在每个问题上都是互相拆台的”。
    对苏维埃的敌视活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冲破了世
界帝国主义阵线,促进了殖民地以及附属国人民的觉醒,因此,被各帝国列强视为眼
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意、日等一面高唱建立“战后
和平新秩序”,另一面又策划密谋,多次商讨制定对付苏维埃的计划。因此,所谓“
俄罗斯问题”也就成为巴黎和会上的一个重要议题。
    巴黎和会没有邀请苏联代表参加大会,但在和会召开前苏联政府早就向各交战国
政府建议,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震动很大。在和会开幕前的一次会议
上,法军统帅福煦认为不解决“俄罗斯问题”,“协约国就有可能失去战争果实的危
险”,主张加强对苏联的武装干涉。最后,英国首相荣合·乔治建议让苏联派代表来
巴黎,迫使苏联就范。威尔逊也赞同与俄国代表团进行谈判,但先决条件是俄国人必
须“撤出立陶宛和波兰”。法国和意大利反对同苏联政府进行谈判。操纵巴黎和会的
美、英、法、意等国,在对待苏联的立场上没有根本的原则分歧,只是策略和方法不
同而已。威尔逊和劳合·乔治一方面主张借他人之手对苏联干涉,一面又玩弄外交手
腕,企图通过谈判使苏联陷入协约国的圈套。和会授权威尔逊呼吁俄国一切政治集团,
各派三名代表前往巴尔马拉海中的王子岛,在美、英、法等国代表的参与下进行谈判,
同时要求苏联红军停止攻势和缔结停战协定。当时,协约国集团还与反对苏联政府的
高尔察克缔结了一项协定,答应给高尔察克匪帮以大力支持。为戳穿帝国主义的阴谋,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联表示愿派出代表去王子岛进行谈判,并准备在沙皇政府
的战前借款问题上做出一定让步,支付其贷款利息,同意在苏联境内给一些资本主义
国家以租让权,先决条件是:从苏联境内撤出一切外国军队。这就使威尔逊、劳合·
乔治等帝国主义分子处于被动地位。因为协约国策划王子岛会议的目的,就是企图利
用外交谈判,阻止红军的胜利进攻,以便让协约国和俄国白匪帮争得喘息时机。
    王子岛会议流产后,美、英又决定组成一个以威·蒲立特(出席巴黎和会的美国
代表团成员和情报官)为首的特别代表团前往苏联进行活动,并向苏联政府提出协约
国的谈判条件,其核心是要求在各条战线上停战,原地保留所有事实上上存在的政府,
待苏联军队复员,交出或销毁剩余的军火后,协约国军队开始撤出俄国。为了摆脱战
争,苏联政府愿意停战媾和,但要求对协约国代表提出的条款做一些修改和补充。规
定“俄国境内所有事实上存在的政府在其辖区内保持政权,但人民自愿更换政府的情
况除外。同时,应当互相保证不使用武力来推翻任何政府”。“一切外国军队应一律
撤出俄国。对各个反苏政府的一切军事援助应予停止……”。通过谈判,苏联代表与
蒲立特在莫斯科签订了一项停战议和的预备性条约。当蒲立特回到巴黎后,威尔逊和
劳合·乔治等认为这个条约对英、美不利,不让“公布蒲立特的报告”,要求“保持
条约秘密”,否认委托蒲立特签订任何条约。可见,巴黎和会不仅是列强的分赃会议,
而且是武装干涉苏联的组织中心和大本营。
--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7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