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巴黎和会始末(4)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r 19 05:45:13 2000), 转信

巴黎和会的分赃方案
    举世瞩目的帝国主义列强分赃会议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开幕,至1920年1月21
日结束。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有一千余人,美国的工作人员最多,而英、法等国也都
派有相当庞大的代表团。正式向大会登记的记者有一百五十多人。
    1 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的镜厅中开场。东道主法国之所以选择这地方作为
大会的开幕地点,其用意是:48年前的这一天,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在凡尔赛宫的镜厅
中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法国总统彭加勒致开幕词,他以胜利者的口吻讥讽战败了的
德意志帝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出席会议的国家有27个,共分四类:第
一类是“享有整体利益的”交战国,即美、英、法、意和日本;第二类是“享有局部
利益的交战国”;第三类是“与德国集团断绝外交关系的国家”;第四类是“中立国
家和正在成立的国家”。后三类国家的代表在大会期间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各国代
表名额规定为美、英、法、意和日本派 5名全权代表出席和会;比利时、巴西和塞尔
维亚各派3名;中国、希腊等国各派2名;新西兰 1名。大会还预先声明:“俄国选派
代表的条件有待讨论有关俄国问题的会议时决定”。从一开始,一切事情都集中于由
5 大国的总理和外长组成的10人会议。在大会的进程中,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头目仍感
机构庞大,不便于进行秘密交易和解决和约中的难题,因此又把10人会议机构分开,
成立了“四巨头会议”(威尔逊、劳合·乔治、克列孟梭、奥兰多)和“五人会议”(
美、英、法、意四国外长和日本代表)。因意大利的奥兰多的主张极少采纳,其欲望
不能完全得到满足,有时中途愤然离开会场,实际上,美、英、法首脑成为整个大会
的中心人物和一切重大问题的“仲裁者”。
    1919年 1月25日,威尔逊在和会第一次全会上阐述了国联应是整个和约的不可分
割的组成部分的论点。参加会议的代表决定暂时撇开国联问题转入其他问题的讨论。
各大国立即提出了盘算已久的主张。法国要求瓜分多哥和喀麦隆,劳合·乔治说“东
方问题和殖民地地问题不那么复杂”,他提议讨论从德国手中夺来的殖民地以及土耳
其领地的归属问题。代表们认为不应把殖民地归还德国,究竟如何处置引起了争执。
威尔逊坚持主张德国殖民地问题和协约国占领的土耳其领土问题应在国联范围内解决,
并建议在国联委任统治制度基础上实现“先进民族”托管。这时,英、法两国提出要
求,一旦委任统治原则通过,即应在各国之间分配委任统治权。美国对此不肯让步。
10人会议的代表们开始进行单独谈判,威尔逊同其他代表无休止地争吵,会议气氛紧
张。美国总统顾问豪斯在 1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看来,一切都完了……总统很凶,
劳合·乔治很凶,克列孟梭也很凶。总统同他们谈判时,第一次失去了自制……” 。
2 月17日,同德国的停战协定期满结束。谈判仍由福煦元帅主持,他向德国要求履行
原有的条款,同时又提出了补充要求,即德军撤出波兹南、中西里西亚的大部分地区
及整个上西里西亚。德国政府抱着反正无需履行诺言的希望,决定接受福煦的要求。
这样,一项期限未定的短期停战协定签订了。
    4 月25日,德国政府按邀请电到凡尔赛,以领取初步和约的文本。德国方面已经
知道协约国阵营中的意见分歧。德国外长力求尽量广泛地利用敌营垒中的矛盾,同英
国代表,特别是同美国代表建立联系。德国政府召开了一连串的会议,制订反提案。
4 月30日,德国代表团抵达巴黎,直到5月7日才被召到凡尔赛宫。和会秘书捧着一本
厚厚的书走到德国代表席前,将这本和约条款交给了德外长布罗克多夫·兰曹。德国
人花了两天多时间研究和约条款。5 月12日,柏林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和谢
尔曼部长从阳台上向聚集街头的人群发表演说,谢尔曼喊道:“让那些想要签署这种
和约的手趁早烂掉吧!”5月12日,布罗克多夫·兰曹请求延长签复的期限。5 月29日
又向和会主席递交了复照,说明德方反对和约全部条款,并向大会提出了反提案。正
当四巨头会议研究德国反提案时,交战国非官方代表拜访了布罗克多夫。德国从某些
方面了解到,战胜国在裁军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德国希望这些矛盾有助于德国求得某
些让步,但这一希望落空了。6 月16日,克列孟梭在随和约修订本附送的一件照会中
强调说,德国对于“今天这一条约文本,要么完全接受,要么完全拒绝”,要在五天
内作出答复,否则,“以武力实施上述条款”。德国代表团启程返回柏林,政府即召
集一系列会议。期间德法两国举行了秘密谈判。布罗克多夫·兰曹的观点未被接受,
于是他宣布辞职。6 月21日,德政府通知和会,它准备签署和约,但不承认“德国人
民”应负战争罪责。
    6 月28日,德国新任外长贝尔来到巴黎,代表战败国一方在“协约及参战各国对
德和约”上签字。代表战胜国签字的一方是美、英、法、意、日等26国。因签字仪式
在凡尔赛宫举行 ,故通称《凡尔赛和约》。
    和约签订后,美、英、法又在国联盟约问题上勾心斗角。国联盟约是凡尔赛和约
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中“确定约章,组织国联”的主张为基
础,把“正义”、“和平”之类的美丽词藻写进国联盟约里,使这个掠夺性的帝国条
约,罩上了一层欺世盗名的“和平”面纱。在制定《凡尔赛和约》时,威尔逊热衷于
建立国联这一骗人机构的真正目的不是战后的和平,而在于适应战后美国垄断资产阶
级的需要,抵制苏联政府的和平建议所产生的影响。在会上,法国代表不同意先讨论
国联问题,反对将国联盟约与和约问题连在一起。而英国代表则模棱两可,含糊其词。
美、英、法三国发生意见分歧。
    美国想通过国联这个机构建立委任统治制度,取得对战败国殖民地和其他地区的
委任统治权,并将其“十四点”中有关“海上航行自由”,“拆除经济壁垒”等原则
和在国联管理区内实行“门户开放”的原则写进国联盟约中去。威尔逊说“国际联盟
本身就是一个同盟,它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同盟”。这就是说,美国既反对英法结盟,
又要拆散原有的英日同盟,这就必然引起英、法、日的反对。威尔逊费了很大气力,
终使英法等国接受了委任统治原则。其根本原则是如果德国殖民地被吞并,那么德国
人势必要求将这些殖民地的价值折算为补偿,施行委任统治原则则可保证毫无补偿地
夺取德国的殖民地。通过激烈的外交争锋,英、法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英国提出的盟
约草案,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帝国集团,国联就应帮助它维护其殖民帝国,而不致遭到
后起列强的侵犯。法国的建议的目的是想通过国联巩固法国对德国的军事优势,提议
建立一个隶属于国联的国际参谋部。最后在英、美两国方案的基础上,拟成国联盟约,
1919年 2月14日,威尔逊在和会上报告了国联盟约草案,于 4月28日表面上“一致通
过”。
    战胜国在对德和约上的矛盾贯穿巴黎和会始终。凡尔赛和约中的绝大部分条款是
关于处理战后的德国问题。如同国联问题一样,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与德国之间引起
争论,但更主要的斗争还是在几个帝国列强之间进行。
    对德和约条款是在没有德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进行的。5月7日,以德外长布罗克
多为首的代表团被召到凡尔赛宫,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洋洋得意地说:“清算的时刻到
了。你们向我们请求和平,我们同意给你们和平。现在我们把这项和约的文本交给你
们。”克列孟梭强调指出,战胜国已庄严决定:“运用我们所掌握的一切手段,充分
满足我们应当取得的合法权益。”对德和约的条款十分苛刻,主要表现在割取德国领
土、限制军备武器和要求赔偿巨款等方面。凡尔赛条约不仅使德国海外殖民地丧失殆
尽,而且对欧洲的德国疆界也做了很大变动。德国丧失了原有国土的 1/8,全部人口
的1/10。关于战后德国的军备,禁止德国实行普通义务兵役制,限定陆军不能超过10
万人,不能拥有空军,不能使用坦克和重炮,海军只能拥有36艘军舰,禁止使用潜艇。
至于莱茵河以西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别由国联占领 5年、10年和15年。确定
德国的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
    在确定德国赔款、割地和限制其军备问题上,美、英、法三国代表各有图谋。关
于德国赔款数目,一开始定的很大,分配比例上法国坚持58%,英国只得25%。美国不
愿德国经济过分削弱,反对杀鸡取卵,以免法、英把这只产金蛋的德国母鸡“至于死
地”。
    在割取德国领土问题上,法国为了控制莱茵河流域,要求将萨尔地区并入法国。
美、英等国反对法国的这一要求,只许法国享有萨尔煤矿的开采权。
    在限制战后德国军备问题上,美国开始主张保留德国的几乎全部武装,遭英、法
等国反对。于是,美国代表又向大会建议保存60个师团的德军装备,同样不被采纳。
为保留未来欧洲均势,促使德、法对抗,英国不愿过度削弱德军力量,最后确定为德
军保存10个师(10万)的兵力。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山东问题上也同样是既勾结又争夺,中国的合理要求和基本
权益未受到应有的尊重,神圣的领土被分割。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
签字。
    凡尔赛条约签订之后,战胜国便着手同德国的盟国谈判,又分别签订了《圣日尔
曼条约》、《纳伊条约》及《特里亚农条约》和《塞夫尔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
性质同凡尔赛条约相似,构成了战后凡尔赛体系。
    《圣日尔曼条约》是于1919年 9月10日,在邻近巴黎的圣日尔曼宫签订的对奥和
约,故名《圣日尔曼条约》。当时美国政府没有批准本条约,到1921年 8月24日在维
也纳单独与奥国订立和约。根据《圣日尔曼条约》,奥利地应将伊斯特利亚、克罗地
亚和达尔马戚亚部分地区,古斯滕兰及提罗尔南部割让给意大利。为了在匈牙利和奥
地利之间打进一个楔子,把匈牙利的布尔根兰划归奥地利,布科维纳并入罗马尼亚。
军事条款规定奥地利必须废除强迫征兵制,限制奥国陆军“不应超过 3万人”;军舰
和商船应交给战胜国,不准拥有空军。哈布斯堡帝国从此不复存在了。
    战胜国对保加利亚的和约是于1919年11月27日在巴黎城郊纳伊签订的,故又称《
纳伊条约》。该条约规定,保加利亚西面的马其顿和蒂莫克河下游地区划归南斯拉夫,
南多布罗加地区划归罗马尼亚;爱琴海沿岸的色雷斯地区,暂由英、法、意、美等国
控制,1920年后转归希腊;取消保加利亚的义务兵役制,“陆军兵员总额不得超过 2
万人”;保加利亚必须承担225亿金法郎的巨额赔款,限37年内偿清。
    由于匈牙利在1919年发生革命,战胜国直到1920年6月4日才与匈牙利资产阶级政
府在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签订和约,俗称《特里亚农条约》。该条约规定斯洛伐克和
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划归罗马尼亚,克罗
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归并南斯拉夫,匈牙利军队不得超过3万人,多瑙河由战胜国管制。
战争赔款22亿金法郎。
    1920年 8月10日,英、法、意、日等几个主要战胜国与即将垮台的土耳其苏丹政
府在法国签订了《塞夫尔条约》。该条约对土耳其规定了异常苛刻的条件,不仅使土
耳其失去了以前阿拉伯半岛的大片属地,而且连它的一些本土都被英、法、意、希等
国占领或成为其势力范围,其领土面积“丧失4/5,其军队限额不得越过 5万人(包括
3.5万宪兵部队)。《塞夫尔条约》是凡尔赛体系中最带有奴役性的一个条约,使土耳
其不复成为一个独立国家。1919年至1922年,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
继续发展,推翻了在《塞夫尔条约》上签字的土耳其苏丹政府。后来,协约国又在19
23年7月同土耳其资产阶级政府签订了《洛桑条约》。
    凡尔赛体系是几个主要战胜国建立的帝国列强“和平”体系,是美、英、法、意、
日等国为瓜分销售市场、争夺殖民地的势力范围,并建立各自的霸权而进行的分赃、
勾结和暂时妥协的外交硕果。凡尔赛体系一建立,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各主要战胜
国之间,就包含着各种矛盾因素,连同1921年美国发起召开的华盛会议一起,为未来
冲突埋下了根源。

--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4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