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ge (金雕),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我们这1000年 (9)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Jan  3 12:07:22 2000), 转信

人口
作者: 葛剑雄 (12/30/1999)
  自在地球上占据支配性地位以来,人类在这一千年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上都达到了
某种高峰,有些人种消失了,有些人种却壮大了,也开始了对繁衍的有效控制
  与人类至少有200万年的历史相比,过去的1000年实在只是一个瞬间。但正
是在这瞬间,全世界的人口出现了令人瞠目的变化。
  公元1000年时,全球的人口大约有2·65亿,而眼下已经突破60亿大关,
1000年间增长了22·64倍。
  公元1000年时的中国,正处于北宋、辽对峙时期,还存在着大理、回鹘、吐蕃
等政权,合计人口近7000万,而中国的人口目前已逼近13亿,1000年间约增
长了18·57倍。
  公元1000年时,今天上海市的辖区还没有全部成陆,上面只有一个县城,现在
已拥有1200多万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城市。但从1994年起,上海的常住人口已
经连续6年出现负增长。
  这三种情况正好代表了以往1000年间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
  人口的增长或减少取决于两个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但都受到自然环境和
人类社会的制约。
  自然环境的变迁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气候的变化,气温的升高或降低,降水量的增
加或减少,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和剧烈程度;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泥石
流、海啸、地面与海平面升降、水土流失;生物灾害;还有各种疾病、传染病、虫灾、
某些物种的异常增减。这些变化及其造成的灾害对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相当明
显,在人类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尤其如此。10世纪末,世界各国各地都还处于农耕和
游牧阶段,对天灾既无法预报,也不能有效地防御,只能忍受或用迁移的办法躲避。一
次大面积的持续干旱往往会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亡,14世纪初的“黑死病”(来自中
亚的淋巴腺鼠疫)的传染曾使整个欧洲的人口减少了1/4到1/3,1556年1月
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陕西华县的地震创造了死亡83万人的纪录,
17世纪前期的气候异常使大多数地方的人口出现停滞或倒退,1845年来自美国的
马铃薯病虫害在3年间导致100万爱尔兰农民死亡,本世纪60年代初的饥荒使中国
至少损失了1800万人。
  但人类自身的活动对人口的影响更大,也更直接。其中战争和屠杀是破坏性最大的
一项,如13世纪前期蒙古骑兵对黄河流域、中亚和东欧的征服过程伴随着成千万人的
死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到达美洲的欧洲殖民主义者屠杀了大批土著居民,在层
出不穷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中丧生的人不计其数,专制政权的酷刑又始终是大多数国家平
民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仅欧洲就丧失了800万士兵的生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亡的欧洲士兵更高达1700万。战争造成的人口损失并不限于
直接的杀戮,由于战争破坏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体系以至生产停顿,物资毁坏,瘟疫流
行,饥荒爆发,社会混乱,导致更多人口的死亡。如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10
00万士兵的同时,因为营养不良和疾病等造成的“过量死亡”达1500万,还少出
生了2000万人。
  在19世纪以前,大多数国家的统治者和民众都希望人口繁衍,但他们的政策、信
仰、婚姻和生育方式,却往往起着相反的作用,社会环境也迫使一部分人不得不推迟婚
龄,限制生育,以至不婚不育。例如,在盛行多妻制的情况下,一部分男子找不到配偶
,一部分妇女无法充分生育;某些宗教信仰或道德观念造成大批教徒终身不婚不育,寡
妇不得再嫁;出于现实需要而用原始的方法避孕,甚至不惜危及妇女的生命;因无法供
养子女,或出于性别歧视,或出于迷信习俗,杀婴现象曾相当普遍;沉重的赋税徭役、
兵役使青壮年无法及时婚配,或只能减少生育;在饥荒和战乱时,贫民往往抛弃子女,
甚至“易子而食”。
  自然灾害对人口的影响与人类社会有密切的关系,天灾与人祸往往交织在一起,天
灾因人祸而加剧,战争、动乱、水旱灾害、瘟疫、饥荒同时爆发所造成的损失至为惨重
。如13世纪前期蒙古灭金期间曾使中国北方的人口减少了70%以上,太平天国战争
造成的死亡和少生人口约占当时总人口的22%,高达1亿,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口的
损失超过3000万。人类不合理的经济开发和对天然植被的大规模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加重,由此造成的人口损失难以估量。在工业革命以前,不少国家
和地区的人口数量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徘徊不前;自12世纪至15世纪,全世界的人
口几乎没有什么增加:天灾人祸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正因为如此,1700年以前的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基本都是这样二种模式:高出生
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人口的增长率很低,增长
相当缓慢。从1000年至1700年这700年间,世界人口从2·65亿增加到6
·10亿,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19‰。同期中国的人口从0·7亿增加到约1·5
亿,年平均增长率仅1·09‰。当然,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这700年间的人口并
不是平均增长的,不断有高低起伏,以至大起大落,但即使是在增长最快的年份,增长
率也不过10‰上下。
  进入18世纪后,世界人口出现了较大增长,特别是该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的发生
使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人口快速递增。中国的清朝正处于鼎盛阶段,100年间人口翻了
一番。到1800年,世界人口达到9亿,100年间净增2·9亿,年平均增长率为
3·9‰。仅中国就为世界增加了1·7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6‰。不少国
家和地区已经受不了如此迅速的人口增殖,英国的马尔萨斯、中国的洪亮吉等都深感人
口危机的严重性,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于1798年应运而生。
  马氏的结论建立在两条永恒法则的基础上————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
的情欲是必然的,“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土地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有限。
人口若不受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既然如
此,到一定的时候,人类就只能靠饥荒、战争和瘟疫这类“抑制”的办法来解决人口问
题了。此论一出,马氏立即被一些人斥为“人类的敌人”,但此后全球人口的飞速增殖
却不幸证实了马氏的观点:1900年达到16·25亿,比1800年增加了80%
;1950年增加到25亿,而在过去的50年间又不止翻了一番,一举突破60
  亿。与此同时,由创纪录的人口而引起的环境和社会和社会矛盾与日俱增,日益尖
锐,马氏指出的“抑制”手段居然成了残酷的现实。
  但我们也要看到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经过了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初期的迅猛增殖后
,一般都已完成了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即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过渡到了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有的甚至已经达到零增长或负增长。其他国家的发达
地区,如中国的上海,也已进入这样的阶段。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通
过有效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已下降到10‰左右;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的进
步,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近年已开始减慢。这就动摇了马尔萨斯理论的基础————尽
管人类永远需要男欢女爱,却可以自愿并有效地控制生儿育女。至于土地为人类提供生
产、生活资料的能力,尽管的确是有限的,但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土地和资
源的观念和手段的更新,这个极限是可以推迟的。
  以往1000年间、特别是后500年间人类的大规模迁徙,使地球上的人口分布
更趋合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中国的南方、东北、西北和台湾等岛屿,俄
罗斯的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日本的北海道,北美大陆,南美腹地、澳洲大陆和新西
兰等地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城市的现有居民,大多是移民的后代。移民曾经是人类抵御
灾害和实现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今后仍将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身高体胖曾经是财富和健康的象征,但直到本世纪初,人类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几乎
没有显著的增加,只是这100年间、特别是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平
均身高、体重,才有了明显的增加。但现在人们已经明白,人并不是越高越好,过重更
会影响健康,所以尽管世界上一部分还在为营养不良或吃不饱饭而担忧,大部分人正致
力于减肥和健美。不过可以肯定,未来的人类必须控制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就像有意识
地锻炼身体一样。
  虽然我们不能说现在的人类必定比1000年前有更高的智力,但智力得到不断开
发是不争的事实,至少我们不必担心人类的智力必然会退化。
  基于这样的信念,我认为,在下一世纪或下一个1000年间,人类绝不会无限制
地增长,中国的人口将稳定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人类的生存质量将有明显的改善,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人类对自身的控制和不断取得进步。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