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ge (金雕),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我们这1000年 (11)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Jan  3 12:08:38 2000), 转信

居所
作者: 丁林 (12/30/1999)
  “居所”本身的发展,沿着人的尊严发现的走向向前延伸。
  现在,居所已不属于经济学社会学,不是文化比较,甚至不是传统意义的建筑学,
甚至已经没有理由只把住宅才叫“居所”了
  “居所”,不就是人类的“居住场所”,或“栖身之所”吗?
  一个简单的居所比较,有时会引发出所谓文化比较这样的重大课题。岭南大学奠基
人陈序经,就曾以其1924年对美国居所的考察,将我国“城市的达官贵人的住宅”
,“与美国的一般工人,农夫的住宅相比较”,前者竟“相形见绌”。他以典型的居所
比较作为重要的实证依据之一,构筑了他相当土气的“全盘西化”的文化主张,他直言
不讳的理论,直到今天读来还让我们饱受惊吓。
  
  就这么一个简单概念,和人类文明发展史这样一个复杂沉重的东西挂在一起,变得
含混暧昧起来。就说“穴居”,它曾是我们祖先最正常的居住状态。可是今天,谁要是
找个石洞,或者刨个山洞住进去,他怎么说冬暖夏凉都不管用,没人会承认他解决了“
居所问题”。他至少得把那个栖身之洞来点加工,再简单也要加工到今天陕北窑洞的文
明程度,才会被人承认。在中国余姚河姆渡村,距今六七千年前,已经有了榫卯结构的
住宅。可是漫漫几千年,人类的居所似乎还停留在一个距河姆渡不远的水平,它只是一
个避风雨的庇护所。居所开始有艺术风格,变得功能复杂,发展成为“住宅建筑”,是
在人对自身的重视和肯定开始的。
  人们常常以为居所简陋,是没有实力改进。从整体能力来说,长期的居所落后并不
是财力不够,而是因为人类把钱投向了权势与庄严。个体的人本身既被忽略,也就谈不
上他们容身的居所。在漫长历史中,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甚至帝王陵墓建筑,以人
类在它们身上所奉献的时间和金钱,智慧和信仰,才华和想象,已经耗尽心力,再没有
多少余力关照自己的居所。也许有人会说,皇宫算个例外。可是,就拿北京故宫来说,
眼看着满朝文武呼啦啦地跪了一地,谁又敢说,这不是一个中央王朝的政府象征,而只
是皇上的一个“居所”?
  只是到了最近一千年的后半叶,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人们才把建筑的视野收回自
身,注意起自己的“居所”,从此,“居所”本身的发展,沿着人的尊严发现的走向向
前延伸。在对文明发展灵敏的城市,曾经掀起一个个住宅风格发展的小浪潮。例如中世
纪到文艺复兴后贵族府邸的一波波浪潮,以及市民住宅的温情发展。而与此同时,另有
一条稳定线索,就是在静穆乡间,人在与自然和睦相处之中取得自信和尊严,逐步创造
出与自然相容的居所风格。后一种线索发展缓慢,没有一个个明显如西方的巴洛克时期
、洛可可时髦风格的阶段划分,但是它的发展却坚久而平和,以至到了本世纪末,我们
在发达国家旅行,最吸引我们眼光的,并不是城市里的那些摩天大楼,而是城市外围那
些环绕着片片绿地的平民“居所”一座座在自然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蘑菇”.
  即使就平民“居所”而论,在这刚刚过去的一百年里,平民的“居所”也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变化不是发生在“居所”的外观,相反,它们呈现出相当保守的面容。翻开
每期建筑杂志,都只有对一些小聪明产生的小惊喜。居所的变化是发生在它的内在本身
。假如我们仔细观察,甚至会大吃一惊。不经意间,门窗的密闭性开始越来越好;保温
材料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照明,通风,取暖,制冷,加湿,加负离子等设施的功能日趋
完善。设备在造价中的比例大幅上升。人类正是在自己的“居所”里,乐不可支地玩着
一个前所未有的游戏,为自己制造着“穴居”时代无法想象的舒适。还未走进家门,空
调已经启动,一旦走进家门,音响立刻播出取媚于你的音乐,手指一动,电视画面立刻
从亚洲嘈杂的人群切割到澳大利亚宁静的草原———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人类对于居所舒适的追求,终于被高科技迎合。居所被灌注了一个有生命的基因。
它开始活起来,张口开始呼吸。居所,从这一刻起,不再是一个简单庇护所,也不仅是
一个建筑艺术品。它演变为人的外沿,不仅遮蔽风雨,而且阶段性地隔绝了人与自然。
人们呼吸由居所预先呼吸过的空气,接受它提供的温度和湿度,也被迫接受在这个温暖
躯壳中生长的,大量莫名的微生物和病菌病毒。
  这时,居所不属于经济学社会学,不是文化比较,甚至不是传统意义的建筑学,甚
至已经没有理由只把住宅才叫“居所”了。对于室内工作的人,他们“居”于自己办公
室的时间,高达一天的三分之一。这样的居留空间,应该称之为“第二居所”。他们在
往返于住宅和工作两个“居所”之间时,依然套着汽车这样一个呼吸着的金属外壳,一
个变相的“居所”,可以称为“第三居所”。在这些“居所”过于密集的地方,甚至有
了“第四居所”————“城市”,那里的空气每一口都是被别人呼吸过的,更过分的
是,有可能不是被人呼吸过的,而是被“第一、第二、第三”居所呼吸过的。人的身体
被套在这样的四重“居所”里,后果已经显现:在发达国家,那里绝大多数的人在“第
一居所”生活,在“第二居所”工作,在“第三居所”往返,在“第四居所”交往,让
“居所”的呼吸功能代替自己在大自然中的直接呼吸,人的呼吸系统就此退化,一旦进
入自然空气,反而发生了一种呼吸过敏的奇怪病症。一些以前在旧环境生活的人,一旦
进入新环境,也会很快产生同样病症。更有一些莫名感染在流播。20世纪末,美国终
于决定炸毁两幢办公楼,其原因,仅仅因为居于其中的工作人员,都无可避免地患上莫
名病症,只知和大楼的气息一定有关,却找不出确切病因。居所千年修炼,终于成精。
它获得了自己的生命,获得了自己的呼吸。它活了,活得恐怖而神秘!
  面对一个新千年,虽然人类的大多数还没有进入20世纪后期的居所,可我们并不
因此轻松。今天的“神秘居所”,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有的国家,都在把
进入这样的居所,作为下一世纪的奋斗目标。即使今天尚不富裕的国家,它们率先富起
来的一部分,都无一例外地踏入“新居所”。富裕程度增加,居所的呼吸功能也就加强
,以至在风和日丽的天气,我们停在一个居所前,会猜测:今天里面呼出的是冷气还是
暖气?回答很可能是:不知道。
  进化论有这样的观点,就是生物的进化不是意味着它从低级走向高级,而是它改善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类凭着一颗聪明的头颅,在20世纪末,智化了自己的居所,却
大大弱化了自己适应自然的体质。人类在这个新世纪的当口,是不是应该停下来,先想
一想,再往前走呢?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