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ge (金雕),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我们这1000年 (13)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Jan  3 12:11:45 2000), 转信

学校
作者: 杨东平 (12/30/1999)
  教育不仅仅使人适应既有的社会,并具有创造性,学校也不仅仅作为传递知识和文
化遗产、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增进知识的场所而存在
  公元1000年,是中国宋朝的咸平三年。那一年的科举破了纪录,共录取进士4
09人,诸科1129人,总计多达1638人。发达的科举制,造就着重教兴学的社
会风气。在乡间的村学、义学或私塾中,儿童们摇头晃脑地背诵着“万般皆下品,惟有
读书高”。《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流传千年的启蒙课本。遍布大江
南北的书院和理学的兴盛,使官学之外私学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1180年,朱熹重
修白鹿洞书院完毕,邀请陆九渊前来讲授“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一章,并将讲义
刻于院门石碑之上。朱熹加注刊刻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
儒生的基本教材。
  中世纪的欧洲,教堂的钟声和骑士的马蹄声交织。在教会管理的教区学校、唱诗学
校、经院学校中,师生们虔诚地诵经、祷告,教育被视为一种自我拯救的途径。109
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在宫廷、贵族及武士家庭中流行着骑士教育。骑马、游
泳、投枪、击剑、行猎、下棋、吟诗成为“骑士七艺”。
  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1131年建立)、博洛尼亚大学(1158年)、法国的
巴黎大学(1150年)等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那时的大学没有图书馆、实验
室或教室,教师在学生的住处、公共场所及街道旁讲学,如古希腊的智者那样。由于课
本主要靠手抄,大学教师是惟一有书的人,争论和答辩于是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并流
传至今。在与教会持续的较量中,大学逐渐取得某种独立性和自治权,对教师资格的认
可最终由教会转移到大学。被教师行会接受的人被称为硕士、博士或教授,处于学徒等
级的年青的新手称为学士。大学开始设立自己的标准,世俗的权威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一个自由的、争论的、科学的世界逐渐呈现。
  文艺复兴的时代来到了。源自古希腊的“身心既善且美”、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
在欧洲复活。新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培养神父和僧侣,而是如拉伯雷所说的“巨人”——
——高贵善良、能文能武、多才多艺的“全能的人”。1423年,维多里诺在意大利
开办了一所名为“欢乐之家”的贵族学校,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早期实践。儿童和教师
在朋友般的亲密气氛中学习和生活。学生以学习古典语文为中心,同时学习数学、天文
、历史和自然科学,以及音乐、舞蹈、骑马、射箭、游泳和开展各种游戏。
  当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的时候,中国建立了明王朝。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下
令全国普遍设立社学,为封建时代第一次提出普及教育的主张。1393年,最高学府
国子监的学生总数达到了8124人。王守仁、湛若水等在书院的讲学,使儒学发展为
心性之学。科举制病态毕露,科场案件迭起。1645年河南乡试,一考生将“皇叔父
”写成“王叔父”,主考官被押到刑部治罪,为清代文字狱之始。
  商业社会的出现和科学进步加速了文化变迁。培根写下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名句
。1705年,牛顿被女王封为爵士,安娜女王和王子特地步行到剑桥大学参加授爵仪
式典礼,以示重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的《大教学论》,称教育为“把一切事物
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18世纪中期,全欧洲最有影响的教育书籍是卢梭的《爱弥
尔》和加乐太的《论国民教育》。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主张,认为应当使儿童置于
教育过程的中心,从而打开了囚禁儿童身心的大门。
  18世纪,多数欧洲国家均完成了国家接管教育的过程,为低层平民举办的国民教
育开始兴起。在美国向西部拓荒的路程上,留下了一处处学校和教堂。普及教育成为深
入人心的民主主义理念,并发展为公立学校制度。杰斐逊相信:“自由若不掌握在人民
手中,尤其是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民手中,它就永远不可能得到保证。”大工业时代的学
校教育在19世纪宣告完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理论,使“学科中心、教师中心、
课堂中心”成为学校教育新的金科玉律。1837年,福禄培尔在德国开办了世界上第
一所幼儿园。洪堡在柏林大学的改革,确立了学术自由的准则,科学教育开始与人文教
育并驾齐驱。
  已经落在世界强国之后的中华帝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1862年,培养
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学,开中国近代学校之先河。在沿海城市开放口岸,出现
了外语学堂、武备学堂、教会学校等一批新型学校。1872年,容闳率第一批留美幼
童詹天佑等30人赴美留学,启动了至今澎湃不息的留学潮。
  中国进入20世纪的标志性事件是教育变革。1903年颁发的《奏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成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1905年,清庭宣布废止实行了1300
余年的科举制,遍设学堂,广开民智。洋学堂里,孩子们上午“子曰诗云”、下午“声
光电化”,唱着“长亭外,古道边”的新歌。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奠定了思想自
由,兼容并包的风气。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接受邓兰春、王兰等9名女生入校旁
听,开始了男女同校的历史。
  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宏观地改变了19世纪形成的学校
面貌,杜威“儿童中心”的理论,使儿童成为教育世界为之转动的小太阳。1918年
,美国改革中等教育,实行“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中学教育新的“七项基本原则”
是:健康,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有效的家庭成员,基本学习过
程的掌握,合乎道德的品质,职业训练。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彻底否定了20年代杜威的巨大影响,建立了高度集权、计划
统一的教育体制。苏联的教育官员自豪地声称,可以确切地知道全苏联每一个教室现在
在上哪一课。法西斯主义教育形成一股逆流。1933年,德国教育部长称,“种族、
武器、元首和宗教”为其教育纲领的基本概念。
  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无不将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的重要工具。中国按照苏联模式大
规模地改造和重建教育。凯洛夫取代了杜威,俄语取代了英语,“专家”取代了“通才
”。由于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冷战格局下世界各国的教育竞争加剧。六十
年代世界性的学生造反突显了严重的教育危机。红卫兵运动、“文化大革命”造成中国
教育的中断和荒废。美国以反战和民权运动为背景的青年学生运动发展为“嬉皮士”的
狂欢。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导致了戴高乐政府的下台和深刻的教育改革。世
界范围的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学会生存”、“终身教育”成为新的教育理念。超越了
“象牙塔”的现代大学成为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和“世俗的教会。”
  1977年,中国重新实行高校招生考试,恢复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学校教
育重新回到了五六十年代。考试中心、分数至上等陈旧传统的复活,演变成“应试教育
”的严重弊端。千百万学生在死记硬背和题海大战中苦度青春。星期天,城市中游动着
哈欠连天的琴童、画童大军。1988年,一个叫苏明娟的农村女孩渴望的目光打动了
中国人的心,200多万贫困儿童因“希望工程”捡回了希望。1998年,中国财政
性教育经费支出仅占GNP的2·55%。1999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达15
3万人。
  按照最新宣布的计划,2000年中国高校将猛烈扩大招生人数,从153万扩至
300万。高校“教育现代化”再次成为激动人心的目标,引导我们向新世纪的出发。
但是,“如何现代化”,则继续是缠绕着“教育”的老问题。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