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inu (石弩),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6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Oct 7 09:59:05 2000), 转信
发信人: victd (扎伦图布札萨克),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6)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Aug 18 12:44:50 2000)
五、对人口和种族的影响
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在旧石
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约10
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000,可到了距金1000O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
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约增长42倍(见第二章第四节)。现在,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
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因此,人口数的增长也比过去更迅速。在距
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
代 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见图2“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增长不是普遍的,而是有选择性的。正如前文所述,在技术革新中领先的各民族
,其人口的增长也遥遥领先。因而,就象从前的人类胜过并取代了他们的原始祖先那样
,现在的农人胜过并取代了狩猎者。“胜过”并“取代”的确切过程可能如下:由于实
行组放型农业,各村庄很快受到了逐步增长的人口压力。于是,过剩的人口散布到周围
新的地区,在那里开垦土地,建立起新的村庄。他们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因当地环境而异
。如果这些地区有一些边沿地带不适宜农业移民们开发,那么当地人就可以把这些地方
当作避难所,使自己生存下来。非洲的情况就是这样,那里曾广为分布的俾格米人和布
希曼人被分别挤到了茂密的丛林地带和荒凉的沙漠地区。北美洲的情况也是如此,那里
曾广为分布的操绶绶尼语的印第安食物采集者受普韦布洛农人们的排挤,而不得不离乡
背井。(见图4“狩猎者的后撤”和图5“农人的扩张”)。
农业移民和当地人之间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关系,即共生关系。迄今仍在刚果森林区盛行
的情形便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那里过渔猎生活的俾格米人向耕种土地的黑人提供肉类
、蜂蜜和其他森林产物,再从黑人那里接受作为报等的谷类和铁制武器。因而,这两个
种族能够和平共处,并保持各自的特点。
农业移民和当地食物采集者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相互通婚,彼此逐渐融合。当人口压力
又逐步形成时,新的混血儿居民便又向新的地方迁移,进而又与那里的当地人通婚,逐
渐融合。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就这样被传播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而在农业最后到达的那些
地方出现的人,则成为其种族类型与最早的创始者完全不同的人。因之,尽管小麦、牛
、轮子和犁发源于中东,然而把这些东西带入中国北部的移民却是纯粹的蒙古种人。农
业由中东向西传入欧洲,由大草原传入非洲南部时,发生了与上述情形类似的迁移和异
族通婚。今天存在于赞比亚南部的黑人与布希曼人的混血儿就是对后者的一个证明。
一伙又一次的迁移使农业传播到全球各地。迁移的最后结果是,1O000年以前组成全体人
类的狩猎者,到公元100O年时,减少到仅占人口的1%。职业的转变转而又导致种族的变
动。全球种族分布图表明,10000年以前,高加索种人、蒙古种人、黑人、布希曼人、俾
格米人和澳大利亚种人这六个种族之间大致是平衡的。(见图3“全球种族分布。’)但
到公元1O00年时,这一平衡遭到了剧烈的变动,此变动有利于从事农业的蒙古种人、高
加索种人和黑人,而不利于仍过渔猎采集生活的布希曼人和俾格米人。澳大利亚种人之
所以能维持原状,只是由于他们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岛屿上,还没有被任何从事农业的人
发现。这些岛屿直到18世纪时才被欧洲的探险者发现。当这一发现迟迟地但终于来临时
,岛屿上不幸的土著居民遭到了更加悲惨的结局。
农业革命对种族的影响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和东亚表现得最为明显。东亚地区的
蒙古种人牺牲散居各地的俾格米人和澳大利亚种人的利益来向四面八方扩张,从而为他
们今天在人口数量上占居压倒其他所有种族的优势奠定了基础。同样,非洲的黑人享有
农业和铁制工具给他们带来的种种好处,他们冲出原来居住的大草原,穿过雨林地带,
扩张到非洲南部。于是,非洲的黑人、布希曼人和俾格米人到公元前4000年还一直保持
的相当合理的种族平衡,到公元1000年时,从根本上遭到了有利于黑人的破坏。从整体
上综观全球,农业革命对种族的影响是,给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建立起一直持
续到今天的蒙古种人、高加索种人和黑人的优势。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02.38.240.17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hinu.bbs@smth.org]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