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inu (石弩),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28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Oct 7 10:24:10 2000), 转信
发信人: victd (扎布汗札萨克),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28)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Aug 20 11:23:06 2000)
第五章 西方扩张时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不过,对东印度群岛和西印度群岛诸民族来说,由这些事件[欧洲扩张]产生的所有商业
利益已沉没。失却在它们所引起的可怕的灾祸之中。
亚当·斯密
当欧洲人由海路进入穆斯林世界和儒家世界时,他们最初的反应通常是尊敬和钦佩。这
些西方人仅在海战方面享有明显优势。在其他所有方面,他们发现,中东、南亚和东亚
诸民族实际上至少能与他们相匹敌。这就说明了为什么逝去三个世纪后欧洲人才能对印
度和中国稍加控制。
然而,在非欧亚大陆世界,情势完全不同。那时以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南北美洲
和澳大利亚诸民族在政治组织、经济发展和军事战斗力方面,均未达到与欧亚大陆相似
的水平。因而,它们都较早地屈服于欧洲人的统治,只是程度上殊为不同。本章论述西
方入侵时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形势和盛行的制度,着重说明为何19世纪以前撒哈拉沙漠以
南非洲除沿海地区外,仍是不可渗入的,为何南北美洲较易于侵入,为何澳大利亚从一
开始起便门户敞开。
一、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地理环境 就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以下称非洲)与欧亚大陆的关系而言,非洲呈现了一
幅似乎有悖常理的古怪图景。非洲完全不同于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一直与欧亚大陆保
持着持续的、只是有时颇微弱的联系。然而,欧洲人对非洲的侵入却比对南北美洲或澳
大利亚的侵入要缓慢得多。在其他新发现的大陆被开发和殖民后,非洲依然为“黑暗大
陆”达数世纪之久。到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非洲还只有沿海边缘地带和内地少
数孤立地区为外人所知。甚至到1900年,非洲尚有四分之一内地未被勘探。直到比较近
代时,制图员在绘制这黑暗大陆的地图时,仍大量地依靠自己的想象。正如迪安·斯威
夫特所描绘的:
在非洲地图上,地理学家们
用野生动物填补空白。
因此,对于不适于居住的丘原,
便填上大象以代替城镇的缺乏。
尽管东半球的非洲和欧洲相邻近,而且,自最古代起便保持着联系,然而,非洲却奇妙
地不为欧洲力量所渗透;其原因何在呢?从某些地理因素的作用中,可找到部分而非全
部的回答。一个因素是炎热、潮湿的气候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许多热带疾病;这些疾病
特别流行于地势低洼的沿海地区。并非整个非洲均有害身体健康:没非洲大陆北部、南
部和东部边缘区的是小而重要的地中海气候区和亚热带气候区;今天,大多数欧洲移民
就居住在那里。但是,非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有着不适于居住的气候,而这些地区却是
欧洲人通常首先遇到的。一位最伟大的非洲探险家评论说:
非洲是真正的魔王——自然界的反对人类兴旺的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在这里,众
蝇之王别西卜集结起由昆虫、扁虱和线虫组成的一支支蠕虫状的、禽兽似的军队。它们
……将一些微生物传送到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皮肤、血管、肠和脊髓中去;这些微生
物引起了种种致命的、毀形的或招致衰弱的疾病。
非洲大陆也是极难进入的。一个原因在于,海岸线未被大小海湾或内海所破损;虽然非
洲面积为欧洲的三倍,其海岸线却比欧洲的还短。缺乏象地中海、波罗的海或黑海那样
的内海,意味着非洲内地不向外界开放。非洲的这种难以进入,由于北部令人生畏的障
碍——撒哈拉大沙漠和尼罗河大沼泽地而得到进一步增强。沿东、西海岸的长达千哩的
沙提也是有效的屏障。即使这些屏障被穿越,还存在别的阻碍,即内地高原的大河沿一
道道悬崖朝低洼的沿海地带飞流直泻时形成的许多急流和瀑布。
而且,非洲内地还缺乏可与美洲大陆的金银或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相媲美的、易到手的财
源;这,也令早期欧洲人沮丧泄气。后面(第六章第一节)将看到,葡萄牙人率先从事
欧洲海外探险,是为了开辟非洲内地的黄金和奴隶贸易;这种贸易可获厚利,以往一向
由穆斯林商人控制着。但是,在葡萄牙人找到绕好望角前往东印度群岛中的香料群岛的
航线和西班牙人偶然发现墨西哥和秘鲁的宝藏之后,非洲贸易似乎微不足道。欧洲人为
了获得美洲种植园所需的奴隶,继续保持着非洲西海岸的据点。不过,这些沿海据点已
足够欧洲人用来实现其目的,因此,直到1788年非洲协会于伦敦建立时,他们才开始为
侵入内地作出认真的努力。
然而,地理环境并非阻碍欧洲人侵入的唯一因素。至少同样重要的是,非洲黑人的社会
、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总的发展水平非常高,足以有效地抵挡欧洲人的侵入达数世纪之久
。在探讨黑人的文化之前。我们先考察一下黑人的种族成分。
种族与人们时常设想的相反,非洲诸民族决非起于同一种族。撒哈拉沙漠以南,可发现
各种种族,并存在于整个历史上。不过,它们的起源和扩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个谜,故
权威们的意见也大相径庭。目前,最少遭到异议的种族划分承认,有四大种族:(1)布
须曼人,操科伊桑诸语言;(2)俾格米人,由于他们采用后来的征服者的语言,其原先
的语言至今不知;(3)黑人,操尼日尔-刚果诸语言;(4)高加索人,亦称为嘎普萨人
、库希特人和含米特人,操亚非语系诸语言。这四大种族似乎发源于维多利亚湖地区;
由此,布须曼人向南迁至非洲南部,俾格米人向西移入刚果和西非沿海雨林地区,黑人
向西迁至西非、向西北迁至当时肥沃的撒哈拉地区,高加索人向西北移入埃及和北非、
向东北移入阿拉伯半岛和西亚。
这里,要再次强调,这些种类和迁徙并没有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实际上,有位权威人士
将当前的认识,即认识的缺乏,概括如下:
……我们所能说的仅仅是:如果有谁站在苏伊士,面朝南和西带方向,那么,他念往前
走,见到的人往往皮肤愈黑。即使下这一判断,也得将布须曼人排除在外。……其实,
就经验而论:埃及人大体上是地中海的高加索人;倘有谁朝南和西南方向走去,会见到
一个逐渐的变化;沿几内亚海岸或在刚果森林里,是黑人的陈规旧习居支配地位。然而
,在地图上,并不能因此划一条无可争辩的“线”,即(用统计学以外的方法)区分部
落,声称一个部落确为高加索人的,另一部落确为黑人的。即便在黑人占绝对优势的部
落里,也会发现白皮肤、绿眼睛的人。……
文化 非洲诸文化是非洲与外界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相互影响就其程度而言,远远大
于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亚与外界所可能有的相互影响。以农业为例,农业发源于美索不达
米亚,公元前五千纪在埃及生根,可能由那里传播到了苏丹。苏丹是一片开阔的大草原
,位于撒哈拉南侧和热带雨林北缘之间,东起埃塞俄比亚高地,西至大西洋海岸。应该
指出,有些权威认为,这地区的农业是沿尼日尔河上游独自发生的。不管情况是否如此
,事实依然是,最终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得到栽培的植物,绝大多数是从外界引进的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自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经由尼罗河传入的大麦、小麦、豌豆和小
扁豆,由东南亚传进的香蕉、甘蔗,亚洲薯蓣和新型水稻,从美洲通过葡萄牙人和后来
的奴隶贩子传来的烟草、玉米、利马豆、莱豆、南瓜和西红柿。
对非洲来说,冶铁术的采用与农业的引进一样,是根本性的。冶铁术的确从外界传入,
最可能的发源地有两个。一个是迦太基,冶铁术可能从这里由经常来访的商人传播开来
;当时,商人仍能骑马穿越面积很小但正在扩大的撒哈拉沙漠。其后不久,马不再能活
着走完沙漠时,罗马人从中亚引进骆驼解决了这一问题。另一发源地是地处尼罗河上游
区、以喀土穆稍北的麦罗埃为都的库施王国。库施人主要为黑人,他们向亚述人学来了
冶铁术,并能很好地加以应用,因为他们国家不同于埃及,拥有丰富的铁矿和燃料资源
。麦罗埃很快就成为巨大的产铁中心。如今,在都城遗址周围尚可见到的一座座小山似
的矿渣堆亦表明,麦罗埃曾充当过中非的匹兹堡。库施人大概是用铁和文明的其他产物
来交换传统的非洲商品,如奴隶、象牙和鸵鸟羽。库施王国生存了一千多年后,于公元
3至4世纪衰落,不过在这之前,冶铁术已远远地传播到南面和西面。
农业和冶铁术的传播对非洲有深远影响。由于新的粮食作物和铁制工具使农业得以扩展
到雨林区,人口获得惊人增长。此外,非洲的种族组成发生根本变化,也对非洲有重大
影响。采用农业和冶铁术并从中得益的,是易受到外界影响的苏丹的黑人和高加索人,
而非外界进不去的雨林区和南部地区的俾格米人和布须曼人。因此,也正是前者,能大
大地增长人口,能凭借铁制工具和武器,牺牲布须曼-俾格米人的利益而向南椎进。
就主要操黑人语言的集团——班图人来说,这种扩张主义表现得特别显著。班图人从其
原先的中心地即喀麦隆高地出发,于公元初渗入刚果盆地,消灭或征服了那里稀少的俾
格米狩猎者。由此,一部分班图人向东南推进,于公元600至900年抵达肥沃、开阔的大
湖地区。然后,他们继续向南牺牲布须曼人的利益,穿越大草原;布须曼人遭到了与俾
格米人相同的命运。在这期间,其他班图人则沿着大西洋海岸直接向南驱进,最终与一
个新的种族霍屯督人相遇。现认为,霍屯督人只是较早学会畜牧的布须曼人,因改善了
饮食,故身材比其他布须曼人高大,别的方面则仍与后者相象。这些迁移说明了为什么
欧洲人到来时黑人已成为居支配地位的种族集团,而早一千年时他们却与高加索人、布
须曼人和俾格米人一起相当公平地分享这块大陆。
从根本上影响非洲发展的,不仅是农业和铁的引进,还有伊斯兰教的多方面的贡献。这
些贡献有一部分来自东非沿海的穆斯林殖民地,但更大一部分来自穆斯林北非。尽管罗
马帝国把沿全长4,000哩的非洲地中海海岸的所有可耕地全包括到自己境内,但其权力
从未能伸展到沙漠南面。似乎横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是在利克苏斯(今摩洛哥境内)、
大莱普提斯(今利比亚境内)与南面的尼日尔河大弯曲地区之间进行的。非洲人提供了
黄金、制香水用的灵猫香、作软饮料用的可乐果、奴隶,1300年后,还提供了铜;作为
回报,他们得到的是布匹、宝贝珠,尤其是盐,盐为整个苏丹所急需。
与北非的交往从公元7世纪穆斯林阿拉伯人侵占整个北非起,大大增加了。以后,穆斯林
还沿着非洲东海岸扩展其影响,他们先是以商人身份,自13世纪起,又以殖民者面目出
现。他们的殖民地统治了向南远至桑给巴尔的沿海地区,而他们的影响则更远地伸展到
赞比西河口。
穆斯林阿拉伯人从他们在非洲北海岸和东海岸的根据地,对整个非洲施加了深远影响。
他们对骆驼的使用远远超过罗马人,因而相应地扩大了横穿撒哈拉沙漠的贸易。同样,
在东海岸,他们向黑人内地换取象牙、黄金、奴隶,后来还换取铁矿石。铁矿石由船运
到印度南部,炼成钢铁,再装船运至波斯和小亚细亚,制成所谓的大马士革剑。他们从
外界进口、换取非洲商品的产品中,有中国、印度的布匹和中国瓷器;至今,在整个沿
海地区仍可找到中国瓷的遗迹。
这些贸易交往导致了穆斯林文化的渗透。伊斯兰教沿东海岸一直传播到桑给巴尔,并断
断续续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它从地中海沿岸南越撒哈拉沙漠传入苏丹。通常和一种新
的宗教信仰的传播情况一样,伊斯兰教首先为黑人统治阶级所采纳,然后渗入人民中间
。如此,黑人非洲一个重要部分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为庞大的穆斯林世界的一部分。因
此,14世纪阿拉伯大胆的旅行家伊本·拔图塔将苏丹也纳入自己的旅行范围,他曾东行
远抵中国。
苏丹伊斯兰教化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宗教事务范围。这在生活外观如姓名、服装、家
庭摆设、建筑式样和节日等方面能非常清楚地觉察出来。此外,在随着与外界联系的扩
大而到来的农业进步和技术进步方面,也能觉察出来。在东非,阿拉伯人从印度引进了
稻和甘蔗。有一篇记述博尔努王国的梅·伊德里斯·阿洛马(大约与英格兰的伊丽莎白
女王同时代)的文章还谈到,“在宽大、仁慈和慷慨的上帝(至高无上者)授予这位苏
丹贝的种种恩惠中,有土耳其滑膛枪手和许多擅长滑膛枪射击的家奴。”
伊斯兰教还大大促进了苏丹地区的文化生活。随着《古兰经》学校的建立,识字活动传
播开来。学者们能在苏丹各种大学里从事较高深的学习;这些大学中,以廷巴克图的桑
科尔大学最为闻名。它是仿照非斯、突尼斯和开罗的其他穆斯林大学建立起来的。学者
们习惯于逍遥自在地在穆斯林世界的这些和另外一些大学中间巡游,以便拜在某位大师
门下受业。穆斯林旅行家利奥(非洲的)于1513年访问了廷巴克图,发现学习气象的兴
旺是由于得到了统治者阿斯基亚大帝的支持。他写道:“这里‘廷巴克图’聚集着极为
众多的医生、法官、祭司和其他学者,他们由国王慷慨地供养。这里还有自柏柏里‘北
非’运来的各种手稿和书籍,它们比其他任何商品更能卖钱。”
伊斯兰教的采纳也提高了苏丹诸王国的政治内聚力。王国统治者们历来能要求对自己效
忠的,只是他们的嫡系亲属群体或氏族以及被承认为是同一伟大的原始祖先的后裔的旁
支亲属群体。但是,当王国扩大为庞大帝国时,这种亲属关系显然不足以作为帝国组织
的基础。帝国愈扩大,皇帝似乎愈不为大部分臣民所容受。皇帝无法将地方首领视作忠
实的家臣而予以依靠;后者往往率领自己的人民起来反抗帝国统治。这一制度问题由于
伊斯兰教帮助加强了帝国政府而得到解决。穆斯林学校和学院培养出一批有学问的人,
他们能组织起一个有效的帝国官僚机构。这些人不受亲属关系联盟的支融他们的切身利
益与帝国当局相联系,因而,当局通常能指望他们忠心耿耿地为自己服务。
农业和冶金业的进步、经济生产率的相应增长、地区间贸易的繁荣和伊斯兰教的促进作
用相给合,说明了从8世纪起非洲国家的建立过程。毫不奇怪,最复杂的政治结构出现在
苏丹;那里,长途贸易非常兴盛,伊斯兰教影响最为强烈。因此,苏丹地区崛起了三大
帝国:加纳帝国(700-1200年、马里帝国(1200-1500年)和桑海帝国(1350—1600年
)。桑海帝国从大西洋到内地,几乎伸展了1500哩;在这片广阔的疆域里,对许多不同
的臣民实行法律和同一行政体系的统治。桑海杰出的统治者阿斯基亚大帝(1493- 1528
年)是当时最出色的君主之一,比得上同时代的欧洲君主,在人道、宗教宽容和勤奋好
学方面更是胜过他们中的许多人。穆斯林作家将阿斯基亚描绘成是“逐走黑暗的耀眼之
光,是帮助上帝的仆人摆脱盲目崇奔、拯救国家于毁灭的救星;是信徒的保护人,乐善
好施,遍撒欢乐和礼物。”
应该强调一下,与人们往往设想的相反,伊斯兰教不是促成这些帝国的唯一力量,甚至
不是主要力量。实际上,加纳帝国的创立远远先于伊斯兰教影响,伊斯兰教直到11世纪
才影响到苏丹地区。而且,伊斯兰教世界对非洲不仅起了建设性作用,也起了破坏性作
用。苏丹诸帝国的崩溃在某种程度上是阿拉伯人穿过撒哈拉沙漠、进行毁灭性入侵的结
果。这些肆意掳损的远征军大批杀死当地居民,毁坏繁盛的农业区,破坏生利的贸易格
局。确实,在这方面,非洲历史与欧洲历史之间有惊人的相似处。中世纪后期,西欧能
领先于东欧,是因为后者遭到了东方的连续入侵,而前者自10世纪以后便不再受到侵略
。同样,苏丹诸帝国一度拥有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媲美的文明,到了近代却远远落后了
;原因在于,遭到了来自北方的侵略。这些侵略相当于蒙古人和突厥人对东欧的入侵,而
且事实上,就其后果而言,更具毁灭性。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一般发展水平因地区而殊为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陆被
显著地分隔成小块。自然障碍阻挡了诸大草原、雨林区和沙漠间的交往和迁移,所以,
一致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大体上,一地区的进步之大小,取决于它以往与欧亚诸文明中
心的交往程度。因此,政治单位既有仅承认地方酋长的单独的村社,又有苏丹的大帝国
。经济上的变动范围同样很大:从仍处于食物采集阶段的布须曼-霍屯督-俾格米人到历
世纪利奥(非洲的)在廷巴克图所见到的下述复杂情景:
奇怪的是,这里每天可见到有那么多的商品为人们所购买,而且,所有商品都非常昂贵
。从欧洲以每匹10个达卡银币购进的马,在这里又以每匹40个、有时是 5O个达卡银币的
价格卖出。当然,没有任何欧洲布匹,欧洲布匹每伊尔在这里卖不到4个达卡银币;如果
是优良的布匹,他们肯以每伊尔15个达卡银币的价格购买:一伊尔深红色的威尼斯布或
土耳其布在这里值30个达卡银币……但是,其他所有商品中,盐是最昂贵的。
葡萄牙先驱者首先与高度发展的西非诸民族建立了联系。他们这样做是很自然的;西非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使贸易交往有利可图。由于种植香蕉和薯蓣,不仅西非苏丹地区
,还有南面即几内亚的森林区,也经济生气勃勃、非常活跃。繁盛的农业供养了较密集
的人口、支持了兴隆的贸易。有位荷兰商人在1602年访问今尼日利亚境内的贝宁,对这
座城市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城市好象非常大;进城时,是走在一条路面未经铺设的大马路上,马路很宽,看去比瓦
尔克鲁克宽七、八倍……;估计除边缘外,马路长一哩(系荷兰的哩,约等于英国的四
哩)。在我骑马所入的城门口,我见到一座很高的堡垒,其土墙很厚,周围有一条又深
又宽的沟渠。……城门外,是一大片郊区。当走在前面提到的那条大马路上时,可见到
它两侧还有许多大马路,也是笔直向前的。……城里的住宅排列得很整齐,一幢紧挨一
幢,间距均等,就象荷兰的住房一样。…里面的房间呈方形,其屋顶中间没有闭合,雨
、风和光线可以由此而入。居民就在那里休息、用餐;但是,他们还有一些别的地方作
厨房和其他房间。……
国王的宫廷非常大,内有许多方正的大广场,四周长廊环绕,总有人在那里守卫着。。
…国王似乎有许多士兵,还有不少名门贵族,贵族来宫廷时都骑马。……城里可见到众
多男奴,正在手提肩挑水、薯蓣和棕榈酒,他们说这些东西是为国王准备的,还有许多
人在搬运马吃的草料;所有这一切都运送到宫廷中去。……
凡此种种意味着,这个正在同葡萄牙人做买卖的民族有着很复杂的背景,能够既不畏怯
,也不好奇地跟葡萄牙人打交道。对西非人来说,伴随葡萄牙人而来的贸易交往仅就其
规模而言是新的。商业活动本身并非一种陌生东西;那时以前,他们长期地同远至摩洛
哥和埃及那样的地区保持着贸易联系。因此,西非人对葡萄牙人前来所作的反应在方式
上截然不同于当时美洲印第安人对西班牙人所作的反应。诚然,森林区居民以往与阿拉
伯人无直接交往,对白皮肤的欧洲人、对其火器的巨大响声、对这些陌生人自海上而来
的事实(沿海诸民族对这一事实也非常敬畏),感到十分惊讶。然而,实情仍然是,葡
萄牙人来到非洲后,并没有象西班牙人在南北美洲那样,引起混乱和崩解。因此,非洲
人按自己决定的条件与欧洲人做交易。好几个世纪里。沿海酋长们一直拒绝让欧洲人穿
入内地,他们希望能保持自己作为欧洲买主和内地生产者之间的中间人这一有利可图的
位置。1793年,一位英国官员写道,非洲仍是一块未知的大陆,这“与其说是因为伴随
穿入内地而来的危险或困难,不如说是因为海岸居民对允许白人通过他们的国家颇存猜
忌”。他把这种猜忌归因于中间人的害怕,害怕“他们与欧洲通商的好处会减少并转移
到邻人那里;或者,内地王国会获得欧洲人的武器”,成为危险的对手。
美洲印第安人与非洲黑人在抵抗欧洲人侵入的能力方面所存在的这种差别,亚当·斯密
早认识到了,他在1776年写道:
尽管欧洲人在非洲沿海和东印度群岛拥有许多重要的居留地,他们在这些地区还是未能
象在美洲大陆及其岛屿上那样,建立如此众多、繁荣的殖民地。非洲以及东印度群岛这
一总的名称下所包含的几个地区,由诸野蛮民族居住着。但是,这些民族并未如同可物
、孤弱的美洲人那样软弱、无备;而且…他们的人数也多得多。……因此,在非洲和东
印度群岛,要取代当地人,要将欧洲种植园扩展到原先居民所占据的更大部分的土地上
去,是较为困难的。
二、南北美洲
地理环境 欧洲人能轻易地侵入南北美洲,迅速地将这两大洲置于自己的控制和开发之
下。这一情景发生了,尽管东半球和美洲大陆为一片汪洋大海所分隔,尽管它们之间在
哥伦布航海之前的历史时期中未曾发生过有效的联系。亚当·斯密所提到的印第安人的
“可怜、孤弱”的困境,确妨碍了印第安人坚持不屈地抗击欧洲人;但是,某些地理因
素也使他们更易遭受到侵害。
南北美洲和非洲大不相同,总的来说是易于进入的。南北美洲没有阻碍外人进抵海岸的
沙堤;其海岸线呈锯齿形,使沿海港湾较海岸线平直完整的非洲多得多。而且,南北美
洲内河水系十分发达,水路障碍甚少,为进入内地提供了便利通道;在非洲,则没有象
雄伟的、水流平缓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或圣劳伦斯河那样的大河。探险者很快就学
会了使用当地的桦树皮独木舟,他们发现,经过较少的陆上搬运,能从大西洋划独木舟
溯圣劳伦斯河而上,进入五大湖,然后,从那里向南,沿密西西比河进入墨西哥湾;或
者朝北,顺马更些河进抵北冰洋;或者往西,沿哥伦比亚河或弗雷泽河进达太平洋。
南北美洲的气候通常也比非洲的气候更富有吸引力。确实,亚马孙平原炎热、潮湿。大
陆南、北两极异常寒冷,但是,英、法移民在他们于格兰德河以北开拓的殖民地内繁荣
起来,西班牙人也在墨西哥和秘鲁感到安适自在,墨西哥和秘鲁成为他们的两个主要中
心。那里的气候跟西班牙没很大差别,无疑与酷热的黄金海岸和象牙海岸形成可喜的对
照。
种族 几乎全部土著民族都是从西伯里亚东北部渡过白令海而来的移民的后裔。所以说
几乎全部,是因为还有少数民族是在白令海移民到达之后,从南太平洋的岛屿抵达南美
洲西海岸的。这些南洋的亚尔古英雄发现过南美洲多少次,至今不知,但是,仅仅从已
驯化的植物得到的证据,便足以证实他们多次渡洋远征的事实。当业已高度驯化、离开
人类的帮助就无法幸存的同样植物在太平洋两岸均被发现时,它们的分布只有用人类的
迁移来解释。
然而,欧洲人在南北美洲发现的印第安人中,至少有99%的人是渡白令海而来的种族的后
裔;这一点仍是千真万确的。不久以前,人们认为,印第安人最早渡海去南北美洲的时
间大约在距今10000年时。新的考古发现和碳-14年代测定法的使用,使这一估计得到大
幅度修订。现在,普遍同意人类出现于美洲大陆的时间为距今20000年时,而且,这仅是
个大概数,也可能早于20000年。印第安人的最后一次大迁移大约发生在3000年前。然后
是爱斯基摩人,他们继续来回横渡白令海峡,直到近代政治环境迫使他们留在海峡的一
边或另一边时。无论如何,到这时,在美洲最接近亚洲的地区,人口已相当稠密,阻止
了进一步的迁移。
实际上,渡海到美洲大陆对早期印第安人来说,并不困难。那时,由于地球表面的水大
半被冻结成冰床,海面比现在低得多。因此,最早的移民穿过了宽130哩、连接亚洲东北
部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陆桥。海面上升后,乘原始小船能轻易地渡过白令海峡,因为海峡
很窄,渡海时能一直看见陆地。后来较先进的移民可能是先从亚洲驾船到美洲,然后继
续沿西北海岸航行,直到最后在今日所谓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登陆,直接在那里定居下来
。
渡海到阿拉斯加的人,大多继续前进,穿越育空高原中部的一个冰床峡谷,进入北美洲
中心地。推动他们奋力前进的力量也就是驱使他们迁移到美洲的力量——寻找新的狩猎
场地,并受到了来自后方部落的源源不断的挤压。这样,南北美洲很快就为分散的狩猎
者部落所占据。
所有印第安人,不论其起源如何,都可以归入蒙古种人。他们头上都长着独特的、笔直
乌黑的头发,脸部和躯体则汗毛稀少;他们颊骨高凸,幼儿脊骨基部还出现蒙古种人斑
点。不过,在不同部落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变化;最早的各种美洲印第安人比起后来的
美洲印第安人,与蒙古种人的差别要大得多,因为他们在我们今日所认识的蒙古种人充
分进化之前,便已离开亚洲。这些移民到美洲后,立即向四方分散,并以近亲繁殖的小
群体在各种地带定居下来;这一点也可以说明存在种种独特生理类型的原因。
美洲印第安人在所操语言上的差别较其生理外表上的差别要大得多。的确,要概括他们
的语言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实际上,每一种语音和语法结构都可以被找到。这种语言
上的多样性和生理上的多样性一样,是由于印第安人在很长时期内小群小群地迁徙到南
北美洲,到达后继续四处漫游、不断分散,才发展起来的。方言的变化很快变得很突出
,发展成为各别的语言。彼此密切联系的语言可发现于美洲广为分隔的各地区,它反映
了诸部落四下迁移的程度。最后结果是,现已有2,000种独特的印第安语被分类。这说
明,印第安人语言方面的变化几乎不亚于整个东半球;在东半球,据今所知,公元1500
年时存有语言3000种。印第安诸语言无论就其词汇量或其他任何方面而言,均不原始。
莎士比亚使用了约24000个词,钦译《圣经》使用了约7000个词,而墨西哥的那瓦特语使
用了27000个词;火地岛的雅甘人员被认为是世界上发展最迟缓的民族之一,却也拥有至
少30000个词的词汇量。文化人类学者已在美洲大陆划分出大约22个文化区——大平原区
、东部林地、西北海岸区,等等。还有一种基于食物获取方式的分类法较为简单,它将
美洲大陆的文化分为三大类:渔猎采集文化、中间农业文化和高级农业文化。这种分类
法不仅较简单,而且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也颇有意义;它有助于解释何以印第安人对欧
洲人入侵的反应十分多样。
高级农业文化位于中美洲(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和安第斯高原区
(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和智利北部)。中间农业文化通常在邻近地区,而食物采
集文化则在更遥远的地区——南美洲南部、北美洲西部和北部。
文化的这一地理分布有力地表明了如下事实:南北美洲与非洲相反,其最先进的地区不
是位于距欧亚大陆最近的地方。原因在于,西伯利亚东北部并未如同对非洲人作出了大
量贡献的中东和地中海流域那样乃一大文明中心。而且,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极区的气
候条件也明显地无助于象苏丹草原区所具有的那种迅速的文化发展。因此,在南北美洲
,进步的速度不是取决于某地区与欧亚大陆的接近度,而是取决于它是否适合农业的发
明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南北美洲的农业首先是在与欧亚大陆的农业发源地美索不达
米亚惊人相似的一些地区,即无需为准备农田而大面积地清除森林、有足够降雨量供农
作物生长的高原区,发展起来的。
大约公元前700O年,玉米开始在墨西哥中部高原半沙漠的谷地得到培植。以后数千年中
,两种主要的玉米品种通过杂交发展起来一种适应于半干旱的墨西哥高原,另一种适应
于潮湿的热带沿海地区。同时,其他植物如不同种类的两种南瓜、葫芦、宽叶菜豆、辣
椒、苋和鳄梨等,也得到了培育。农业从中美洲的这一最初的发源地向北面和南面传播
。约公元前3000年时,玉米传到美洲西南部,不过,直到公元750年才发生很大影响,因
为在这以前,玉米尚处于原始状态,食物采集的生产率较高。同样,在北美洲东部,印
第安人直到公元800年才开始主要以农业为生;800年前后,他们发展起基于若干种玉米
、蚕豆和南瓜的田间种植。在这期间,农业已从中美洲向南传播,于公元前75O年前后传
到秘鲁。但是,秘鲁还存在着很古时代的、非中美洲的玉米和蚕豆品种,这表明不仅墨
西哥高原,而且安第斯高原可能也有过原始的植物驯化地。
总的说来,印第安人驯化的植物有100多种,也就是说同整个欧亚大陆驯化的一样多——
这确是个非凡的成就。如今,美国农产品的50%以上皆从印第安人培植的作物中得来。
在人们作出种种发现、令人信服地证实东、西两半球的农业各有独立的起源之前,美洲
的植物没有一种曾在东半球得到栽培。
印第安人发明农业的地区,也是他们最先进一步发展农业并逐渐创立起“高级农业文化
”的地区。这转而又深深地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一般说来,其结果和在欧亚大
陆一样,使定居人口大大增加,并产生了与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无直接联系的复杂的文
化活动。换句话说,也正是在这些高级农业文化中,有可能发展起在某些方面可与西非
相媲美的庞大帝国和复杂文明。不幸的是,这些土生土长的美洲文明突然为西班牙人所
制服,从而,除了所驯化的宝贵植物外,未留下什么东西。
美洲的三大文明是位于今尤卡坦、危地马拉和英属洪都拉斯境内的玛雅文明,位于今墨
西哥境内的阿兹特克文明以及北起厄瓜多尔中部、南至智利中部、纵贯3,000哩的印加
文明。玛雅文明以其艺术和科学方面的巨大发展而闻名于世。它的成就包括独特的石头
建筑,列名于各时代伟大艺术中间的雕塑,以字体或记号为传统表意符号的表意文字,
以及可表明玛雅人胜过同时代任何欧洲天文学家、表明玛雅人是能干的数学家的天文知
识。同爱好艺术、文化的玛雅人比较起来,阿兹特克人粗野、好战——这一对比可使人
联想起东半球罗马人和希腊人之间的悬殊差别。阿兹特克人更注意军队,他们训练所有
强壮的男子从事战争,规定所有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他们的国家也组织得更为完善
,有十分发达的法院系统和照管穷苦人的种种安排。
印加人在物质成就方面甚至比阿兹特克人更先进。他们的出色的公路、堡垒和神庙是用
巨人的石块建造的,石块衔接严密,即使500年后的今天,也无法将小刀插入石缝间。广
泛的灌溉系统使印加帝国成为繁荣的农业区,其中有些灌溉设施至今仍在使用中。最重
要的是,印加人创立了南北美洲唯一的、一体化的、生气勃勃的国家——一个适合于对
外无限扩张、对内严格控制并施以家长式统治的国家。国家统制的手段包括:实行土地
、矿藏和牲群的国家所有制,强制信奉官方的太阳教,仔细地编制供征税和征兵用的人
口调查表,废黜地方世袭酋长,强迫居民到新地方定居以同化被征服民族,以及由国家
主办集体婚礼等。印加帝国很可能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极权主义国家。
虽然上述成就给人以深刻印象,事实却仍旧是,相当少数的西班牙冒险家能推翻并无情
地摧毁这三大文明;而且,这是在墨西哥和印加帝国至少各有300万人口(现有些估计数
为这一数字的5倍以上)的情况下发生的。其原因,最终可以用南北美洲的与世隔绝来解
释;与世隔绝使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混血人,尤其是落后于技术发展格外早的欧洲
人。到公元1500年,美洲大陆才达到了西欧在公元前1500年、中东在公元前3500年便已
达到的文明阶段。
当冲突随着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时,这恰恰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意味着印第安人发
觉自己在经济和技术上远远落后于侵略者所代表的文明。印第安人高度发展的艺术、科
学和宗教,不应用来遮掩他们在更多的物质领域严重落后的事实。这种发展的不均衡以
中美洲为最甚,在安第斯山区也很普遍。如农业,印第安人驯化植物曾取得了辉煌成就
,但在实际生产中却生效甚微。尽管他们人口很少达到东半球的人口密度,其耕作技术
的发展还是从未能超出供养自己人口所必需的最低限度。他们的工具仅仅是用石块、木
头或兽骨制作的。他们不会熔炼矿石,虽然他们确也同金属打交道,但几乎只是出于装
饰上的目的。他们唯一能建造的船是独木舟和远洋筏。他们没有为了陆上运输而利用轮
子,他们知道轮子,但只是将它当作玩具。除了安第斯山区所使用的、不能驮运重担的
美洲驼和羊驼外,人的背脊是他们唯一可得到的运输工具。
对这种技术落后的直接意义不应过于夸大。虽然印第安人用长矛和弓箭来对付西班牙人
的马和枪炮时,显然处于严重的劣势,但遭受了最初的打击以后,他们渐渐习惯于火器
和骑兵。而且,西班牙人不久便发现印第安人的武器锋利耐用,开始喜欢印第安人的棉
制盔甲而不喜欢自己的。有位征服者叙述道,阿兹特克人拥有两座装满各种武器的军火
库,其中有许多武器饰以黄金和宝石。它们包括大小不等的盾、军刀和一种大砍刀。大
砍刀得用双手挥动,刀口镶以燧石,极其锋利,比我们西班牙人的剑更能砍杀。此外,
长矛较我们的长,加上一端的矛头,足足长一寻,也镶有若干块锋利的燧石。矛头锐利
、坚硬无比,能刺穿最坚固的盾,而且切割起来象剃刀一样快;因此,墨西哥人甚至用
这些燧石刮脸修面。弓、箭也非常出色,箭头有单尖端和双尖端两种,弓上置有射箭用
的合适的皮带;抛石索则配有特意为其制作的圆石;还有一种大型的盾,设计得很巧妙
,不用时可以卷起来,仅在战场上才展开,能将人的整个身体从头到脚完全遮盖住。
这表明在西班牙人获胜的背后,除技术上的悬殊差别外,还存在其他因素。一个因素是
印第安请民族的政治组织松散。除西班牙人征服前一个世纪里建立的印加帝国外,任何
地方的印第安人都没有超出部落发展阶段。而印加人则似乎为其帝国的极其严格的统制
所削弱,因为当皮萨罗杀死他们的皇帝时,他们便缺乏继续进行抵抗的主动性。此外,
西班牙人能到处利用印第安人之间的不和,唆使一方反对另一方。例如,科尔特斯倘没
有曾为阿兹特克人所征服的、心怀不满的土著部落的积极援助,便无法赢得他的胜利。
在墨西哥,西班牙人还因阿兹特克人的战争观念而得到帮助。阿兹特克人认为战争是一
种短期的宗教仪式上的努力;他们主要感兴趣的是捕获俘虏,用其心脏供奉神灵,以保
证胜利。这种做法导致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为了捕获俘虏,印第安人不得不进行战争
,而为了赢得战争,他们又不得不提供更多的俘虏以博取神灵的欢心。最后结果是,征
服前不久,阿兹特克人沉溺于一次次大规模的人祭。印第安人为了维持献祭用的牺牲品
的供给,进行着单一的为战斗的战斗,即所谓的“花之战”;这是一种属于礼仪的争斗
,目的是获得献祭用的俘虏而又不遭受正规战争所引起的经济混乱。这类军事传统显然
是一种严重的障碍。西班牙人杀人以争胜,阿兹特克人则努力捕获俘虏。
中美洲和安第斯高地以外,是食物来集文化区和中间农业文化区。这些经济生产率更低
的地区,总的发展水平也相应地更低,因而,更易受到欧洲人的侵入。首先,其人口稀
少,不过,现有的各种估计数大相径庭。以目前愈益受到怀疑的较低的数字为例,印加
帝国有人口300万,而南美洲其余地区才100万左右。同样,格兰德河以南地区有人口30
0万,而以北地区也才100万。当欧洲人到来时,这些更不发达的地区的美洲印第安人简
直缺乏足够的人数来坚守阵地。他们这方面的弱点由于最早的探险者所带来的疾病而变
得更加严重。印第安人缺乏免疫力,被时疫夺去了大批生命,因此,早期殖民者常会发
现有空无一人的村落和遭遗弃的田地可予以接管。以后,当大批移民从欧洲迁来时,印
第安人毫无希望地给淹没了。首先来的是商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南北美洲,很少遇到竞
争和抵抗,因为南北美洲不同于非洲,没有竞争的士著商人阶级。接着出现的是移民,
他们为宜人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所吸引,前来的人数不断增加,淹没了不幸的印第安人
。虽然后者有时在绝望中拿起武器,但他们注定要失败,因为他们缺乏团结和基本的人
力物力资源。因此,随着得胜的白人占有上等土地,随着印第安人被驱逐到居留地或令
新主人不感兴趣的更不可取的地区,这场不平等的争斗较迅速地结束了。
显然,美洲的力量对比截然不同于非洲。地理环境、较少的人口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
组织的较低发展水平,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印第安人,使欧洲人得以接管南北美洲,而这
时,欧洲人在非洲仍被限制在少数沿海据点。对比起黑人,亚当·斯密称印第安人为“
可怜、孤弱的美洲人”,确是颇有道理的。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与世隔绝的程度超过了南美洲南端和非洲南端,是世界上是孤立的一块大陆。
这种孤立使某些古代形态的生命得以幸存到现代,其中包括桉属植物和诸如单孔目动物
和有袋动物的哺乳动物。18世纪后期,最初的英国移民到达时,澳大利亚还幸存着仍处
于旧石器时代阶段的古代类型的人。这些土著居民是大约30,000多年前渡海而来的三个
不同种族集团的后裔;30000多年前,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之间仅为狭窄的海峡所
分隔。这三个种族在当代土著居民中依然可分辨出来。人口占多数的是身材高条、四肢
细长的种族,他们皮肤褐色、体毛很少、头发波状、胡须卷曲,因为居住在对白人无用
的沙漠地区,所以能大量地生存下来。在大陆的气候凉爽、土地肥沃的东南角,则住居
着另一截然不同的、只有少数幸存者的土著种族;他们身材粗壮、皮肤淡褐色、体毛很
多、胡须浓密。沿东北海岸,是澳大利亚唯一为茂密的热带雨林所覆盖的地区,那里栖
息着第三个种族集团。他们是黑人中的一部分,个子矮小、体格单薄、有着蓬松的鬈发
和黝黑的皮肤。
这些种族的文化决不是相同的。文化最先进的是生息在东南地区的种族;那里雨量充足
,适宜长期居留。不过,整个大陆的土著居民由于完全与世隔绝,仍都处于旧石器时代
的食物采集阶段。其发展的迟缓在技术和政治组织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除了出于
装饰上的目的,一般不穿衣服。他们的住房在干燥地区是由简单、露天的防风林构成,
在湿潮地带则由低矮的圆顶棚屋组成,这些棚屋都是用任何可到手的材料匆匆拼凑而成
的。他们的主要武器为长矛、掷矛杆和飞标,都是木制的。他们不知道陶器,所用的器
皿只是少数编织而成的袋子和篮子,偶尔还有用树皮和木头制作的碗。作为食物采集者
和狩猎者,他们具有高超的技能且足智多谋。他们以范围广泛的植物和动物为食物,对
动植物的种类、习性和特征有详细的了解。他们竭尽全力地维持他们所赖以为生的动植
物的繁殖率。但是,因为不是食物生产者,他们用以保证充足的食物供给的方法不是栽
培,而是举行宗教仪式。典型的仪式是,将血液和他们渴望猎物或植物会增多的地方的
泥土混合在一起。
澳大利亚的政治组织几乎与技术同样落后。象大多数处于食物采集阶段的民族一样,土
著居民通常以群体和家族集团的形式生活、居住在一起,并转徙于一定的地区。他们没
有真正的部落,只有以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为标志的区域划分。因而,他们没有酋长、朝
廷或其他正式的政府机构。不过,这些土著居民具有非常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礼仪生活。
获得猎物的猎人,或采集一天归来的妇女,必须按照严格的规定和所有亲属一起分享自
己的劳动果实。在昆士兰北部的土著中间,若有哪位男子打喷嚏,凡听见者都得用手拍
打自己身体,拍打的部位随他们与打喷嚏者的确切关系的不同而不同。
澳大利亚社会的这些非物质方面如此复杂,以致对专门研究原始风俗的学者们来说成为
一件乐事。但是,这些方面的过早发展在18世纪后期欧洲人到来时,帮不了土著居民什
么忙。如果拥有繁荣的文明和广泛的农业社会的美洲印第安人无法抵抗白人,那么,处
于旧石器时代的澳大利亚人显然更没希望了。他们人数极少。在欧洲人到来时,总共才
30万左右。他们缺乏进行有效的抵抗所必需的武器和组织,而且,他们与美洲印第安人
和非洲黑人不同,对获取、使用白人的“火棍”不大感兴趣。因此,不幸的土著居民大
批地被英国移民残忍地杀死,这些移民中,有许多人是用船从拥挤不堪的监狱装运来的
不法囚徒。疾病、酒精中毒、彻底的屠杀和大批土地的没收相结合,使土著人口减少到
今天的45,000人左右,外加约80,000混血人。1853年,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一位移民
在以下这番颇有代表性的话中,暗示了澳大利亚人所受到的待遇:“澳大利亚土著种族
同莫希坎人以及其他许多已知的部落一样,由于天意,似乎注定要在文明的进步面前从
其本土消失。”
因巴斯海峡而与澳大利亚相隔绝的约2500名塔斯马尼亚人的命运更是悲惨。澳大利亚土
著居民所缺乏的东西,塔斯马尼亚人也缺乏,而且更为缺乏。他们没有掷矛杆、飞标、
网和其他一切捕鱼的工具。英国把他们最冷酷的罪犯送上塔斯马尼亚岛,这些人于1803
年登陆后,便开始追猪土著,仿佛土著都是野兽一般。在短短数十年间,大部分塔斯马
尼亚人被消灭。最后一名男于死于1869年,最后一名女子死于1876年。这位女子名叫特
鲁加尼尼,生于1803年,即白人入侵的头一年,因此,她的一生跨越了其民族遭灭绝的
整个时期。她临终曾恳求不要解剖她的尸体,但是,尽管她的请求很可怜,她的骷髅还
是被陈列在霍巴特博物馆——这是一个因为恰好定居在地球上某一难以进入、也受不到
外界促进的地域,故而注定灭亡的民族的命运的适当纪念物。托马斯·阿特金牧师曾亲
眼目睹这些土著的灭绝,不禁推断出某些不仅适合于塔斯马尼亚,也适合于世界上所有
类似区域——在那里,欧洲人遇到了物质技术发展受阻碍的民族——的结论:
的确,从所归纳的大量事实来看,我以为这是神授的政治学的一条普遍法则:如果靠狩
猎、捕鱼和挖掘地上的野草、块根果实过活的原始部落同以畜牧业,农业和商业为正业
的文明种族发生冲突,那么,原始部落会在文明种族的进步面前消失。……
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
5个世纪前,哥伦布踏上了圣萨尔瓦多这座巴哈马群岛中的小岛。他以为自己已经到达东
南亚,因此他把当地的土著居民称为印第安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哥伦布死后
不久,1513年,巴尔博亚(Balboa)到达了太平洋,1519年至1522年,麦哲伦(Magell
an)的探险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这时哥伦布的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
美洲是一个“新世界”这种认识引起了人们对印第安人起源的思索。他们要么起源于新
世界,要么就是从其他地方迁徙到那儿去的。认为美洲大陆人类单独起源的观点是不可
思议的,因为那将意味着存在二元的创造——在大西洋彼岸的伊甸园里也有一对亚当和
夏娃——这种信条与旧约的教义是水火不相容的。于是人们一致同意,印第安人必然是
亚当和夏娃的子孙。现在又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这些子孙是怎样从旧世界移居到新世界
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激烈的争论,在过去四个世纪里差不多提出了几十种理论,
而且到今天仍然不断有新的理论冒出来。
绝大多数理论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依据的是信念而不是理性。各种各样时髦的理论象
走马灯似的,盛行一时便一闪而过,每一种都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知识和偏见。关于美洲
印第安人的起源,最早的一种流行理论是犹太失落部落说,因为对当时来说旧约所记载
的古代希伯莱人种学材料几乎是“原始”生活方式的唯一已知的样式。因此早期的理论
家确信,印第安人是公元前721年为亚速王所征服、从撒马利亚带走的希伯莱部落的后裔
。一些失落部落说的拥护者认为,那些希伯莱人是通过穿越神秘的亚特兰蒂斯大陆到达
新世界的,但大多数人则认为,他们是经波斯到中国、再到白令海峡这条路线到达那里
的。
18世纪时,欧洲人对古代地中海各民族尤其是腓尼基人成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腓尼基
人以其航海本领而闻名,据信,他们曾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并曾跨越大西洋到达美洲。
然而,随着19世纪埃及的考古发现,埃及开始被认为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发源地。由于
中美洲的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非常相象,所以人们广泛地把这一理论当作事实。还有其
他许多关于美洲印第安人起源的时髦理论随兴随灭。这样,我们的“印第安佬”便被追
溯到希腊人、特洛伊人、罗马人、伊特鲁里亚人、塞西亚人、蒙古人、中国佛教徒、曼
丁哥人或其他非洲人、早期爱尔兰人、威尔士入、北欧人、巴斯克人、葡萄牙人、法国
人、西班牙人甚至缪和亚特兰蒂斯这两个“消失的大陆”的幸存者那里,而这两个大陆
据传在11,000年以前就分别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中沉没了。
所有这些说法都证明是不能成立的,或至少是值得怀疑的,只有一个例外:10世纪末期
北欧人定居纽芬兰得到了科学的证明。为什么这么多人曾经相信或者仍在相信这么多毫
无根据的理论,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错误地认为,相同的习俗就意味着共同的起源。相反
,你可以到任何一所第一流大学有关人类关系领域的档案处,要一份世界上所有民族具
有某些特定习俗——如表亲联姻的详细目录。你可以很快从全世界的民族中得到几十个
具有相同婚姻习俗的例子,他们这种相同的婚姻习俗不可能来自一个共同的源头。但是
,由于早期的作者不熟悉现代人类学这门科学,所以会想当然地认为遥远过去年代的相
同习俗之问存在着历史联系。
同样,表面上相似的制度或结构经仔细研考,也证明是截然不同的。埃及和中美洲都发
现了金字塔,但是中美洲的金字塔是宗教仪式的中心,而埃及的金字塔则是巨大的陵墓
。下面这个事实也同样重要:最新的发掘工作揭示出中美洲的金字塔几千年来是不断演
进的。中美洲金字塔经历长期发展这一事实,推翻了金字塔建造技术是从大西洋彼岸完
全成熟地移植过来的理论。同样,在加利福尼亚一种叫“尤基”(Yuki)的土语中,KO
这个词意指“go”(“去”),horn意为“come”(“来”),然而没有人根据这个例
子能得出结论说,尤基语和英语历史上曾存在联系。
即使古代旧世界的多数航海者到达了新世界,他们的文化将立即统治新世界的习俗这种
说法也是大有疑问的。那些认为希伯莱人、希腊人、罗马人、腓尼基人或其他民族的小
群体能够到达新世界,并且在广大范围的土著居民中传播他们的文化的人,必须考虑一
下18个西班牙人(16个男人和 2个女人)的经历,他们在科尔特斯(Cortes)到来的6年
前曾因船只关事到达尤卡坦海岸。除两个男人沦为当地酋长的奴隶外,所有的人都作为
牺牲献祭并被吃掉。其中一个幸存者完全成了土著人,他戴着精巧的鼻塞以及他所归依
部落的耳环,并且拒绝放弃其新的生活去重新加入科尔特斯的队伍。同样,我们知道威
金人确实到过纽芬兰,但他们都因当地印第安人的敌对行动而被迫放弃了建立殖民地的
努力。因此,直到现代的连发枪和机枪出现之前,小群体的到达要么被全部消灭,要么
就被当地的文化所同化。
这就是为什么1968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菲召开的一次学术专题讨论会得出如下结论
的一些原因。其结论是:“到目前为止——除了威金人的接触(那是在纽芬兰)——在
哥伦布之前的历史条件下,还没有从这一半球到另一半球的人工造具的确凿的考古发现
”。这次讨论会还一致认为:“目前并没有确实可靠的证据证明,在哥伦布之前人类曾
跨越大洋把任何一种植物或动物从旧世界引进到新世界,或者从新世界引进到旧世界。
但这绝不是说,没有发生这种事情的可能”。
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这类讨论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首先,它提出了人类文明
如何发展的基本问题——人类文明是从一个或若干旱期的中心扩散开去,还是世界各个
不同地区的独立创造。这个问题不仅触及美洲印第安文明的起源,而且牵涉到全球各个
文明的起源。文明是从中东向西北欧、北非、南亚和东亚传播呢,还是在这些不同的地
区独自发展成长起来的呢?扩散传播论者和独立创造论者之间的争论长期持续着,
我们日益认识到,这个问题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关于扩散传播和独立创造两
者的不同程度的问题。这种不同的程度并不取决于先入为主的看法基础上的虚幻想象,
而是取决于艰苦的研究和对结果的客观评价。考古学家对人类史前史的发现越多,就越
发认识到人类的所有分支对其环境的反应都是具有创造力的。他们的反应和成就的性质
及其程度有很大的不同,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尤其是前面述及的他们
受外界刺激影响的程度。
历史研究者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门外汉仍然认为,各色欧洲人、亚洲人或非洲人高
举文明的火炬,在前哥伦布时代踏上了新世界的海岸。事实上,今天的人类象旧石器时
代最初的人类一样,沉迷于对神秘事物的崇拜。他们墨守虚幻而简单化的解释,即使这
种解释与已知事实不符时仍是如此。我们以采集为生的祖先迷信他们的图腾、巫师或者
巫医。现代人对于飞碟、占八卦、纸牌算命以及占星术也有同样的迷信。本文的读者将
会认识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矾分校的天文学教授埃布尔(G.Abel)所作的下述报告的
重要性:
“我曾对选我的天文学概论课程的普通大学生进行民意测验,发现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对
占星术感兴趣,并且相信占星术。通过与国内其他地方同行们的讨论,我了解到同样的
比例到处存在,而且它也许相当准确地反映出美国人信仰占星术的比例。据估计,美国
大约有不下5,000名占星学家在这个领域谋生,有1200家以上的日报辟有占星术的专栏
。”
埃布尔教授的报告作于1975年。那以后的民意测验表明,相信占星术的人在逐步增加。
198O年到1985年间,美国13岁至19岁的青少年中,相信占星术人数的比例从40%上升到
55%。(张宇宏 张广勇 译 李国海 校)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02.38.240.17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hinu.bbs@smth.org]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5.1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