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inu (石弩),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50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Oct 7 10:40:06 2000), 转信
发信人: victd (扎布汗札萨克),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50)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Aug 22 12:26:15 2000)
第二十六章 从大同盟到冷战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
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于雅尔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中欧和东欧的革命,导致了革命对西欧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
却没有激起类似的动乱。革命并没有震撼欧洲大陆,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
大战带来了更大的物质损失和政治混乱。一个原因是平民大众极度疲乏。过去6年中,他
们经常遭到来自空中的轰炸,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乱,许多人还因逃难、作苦力或被监禁
而不得不离开家园。平民中被打死的达1000万,其中600万为犹太人,士兵中被打死的则
达1500多万。这一伤亡数字大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数字的两倍,所蒙受的物质损失
则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物质损失的13倍。
那些幸存下来的人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穷困和混乱。单在战争的前三年半中,就有3000
万欧洲人逃离或被赶出他们原来的家园,战争给束后,同盟国军队和国际救助机构将12
0O多万“难民”遣送回国,不过,仍存在着一个由100多万不愿回家的人组成的坚强核心
,他们多半为来自东欧的反共产主义者。诸民族的这种大规模的重组和伴随而来的寒冷
、饥饿和疾病一起使大多数欧洲人疲惫不堪、垂头丧气,不想革命。
获胜的同盟国军队对整个欧洲的占领同样是决定性的。苏联红军与英国人和美国人一样
,镇压了反抗,消除了混乱。社会结构方面的革命确在东欧出现过,但它是一种由莫斯
科指挥的、强加的革命。欧洲各共产党都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驯服工具,而不是本国革命
的鼓动者。因此,苏联、英国和美国在希特勒垮台后有效地控制了欧洲的发展。正是这
三大强国应对逐渐破坏战时大同盟、引起冷战的那些政策和事件负责。
一、战时的团结
在战争年代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以反对不共戴天的敌人的威胁。
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
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事业一样
。”
两个月后,即1941年8月14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在这一宪章中,
他们以理想主义的措词宣布了他们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原则。1942年5月,英国和苏联签订
了为期20年的互助条约,第二个月,美国和苏联又签订了《美-苏租借协定》;这两个协
约是同盟国合作的具体表现。合作的另一表现是1943年6月苏联人决定解散他们为推翻世
界资本主义而于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鉴于他们同西方列强的友好关系,苏联人这时
断定共产国际已没有用处,不过应该指出,这一决定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到19
39年时共产国际的主要官员已转入党中央书记处,他们在那里继续发挥作用。同盟国战
时合作的另一结果是1943年11月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这一国际机构紧
跟在军队的后面,向已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时为
止。它于1944年春开始工作,到1948年9月解散时,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2200万吨
物资,包括食物、衣服和药品。它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
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如果没有它所作的贡献,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实际上会更严
重。
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
战后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因内部不和而分裂了,
两、三年内便为时常象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同盟国的政治家在战争年代中未能认真地为战后的和解拟定计划,这一点加速了大同盟
的分裂。战争初期,他们确制定了《大西洋宪章》,这一宪章由丘吉尔和罗斯福于1941
年8月14日在美国巡洋舰“奥古斯塔号”的甲板上签署。它规定,战后的世界应没有贫穷
和恐惧,在这个世界中,未经有关民族同意不能改变领土现状,每个民族自己决定政府
的形式,所有国家的经济机会均等,解除侵略国的武装。不幸的是,人们没有为明确地
、切合实际地应用这些理想主义的原则去解决等待着和平结局的各种问题而作出什么努
力。1943年,在卡萨布兰卡、魁北克和德黑兰召开的会议都主要致力于军事战略,战后
问题只是偶然地、笼统地被提及。
到1944年秋时,政治上的争端已不再能避免。苏联红军向多瑙河流域上游的推进正迫使
德国人撤离巴尔干半岛,共产党领导的抵抗阵线的战士正填补这一真空。一个由共产党
控制的巴尔干半岛的前景驱使庄吉尔于1944年10月在莫斯科同斯大林会晤。这两位领导
人很快就对在这一有争议的半岛上划分的势力范围达成一致意见。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
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希腊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南斯拉夫则是英苏共同势力范围内的
缓冲地带。这样,丘吉尔为了应付战略形势不利这一燃眉之急,不得不承认苏联在巴尔
干北部的优势,以便维护英国在希腊的传统的首要地位。
就在丘吉尔与斯大林在莫斯科谈判的同时,英国军队正开始在希腊登陆。他们紧随撤退
的德军之后向北推进,但发现希腊抵抗部队已在他们之前占领了所有的城镇。这些由纪
律严明的共产党人领导的抵抗部队没有进行抵抗,因为这些共产党人忠顺地遵循克里姆
林宫会时的方针。如果这些共产党人知道斯大林满不在乎地处置他们的国家,他们是否
还会如此与人方便呢?思索一下这个问题是很有趣的。总之,他们向英国的小股部队表
示欢迎,虽然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他们能象有民族主义精神的铁托当时在南斯拉夫所做
的那样,轻易地阻挡英国军队前进。
尽管希腊抵抗部队一味顺从,但事实仍然是:在德国人撤离时,他们是这个国家中占优
势的军事力量。对丘吉尔来说,这是一种无法容忍的局面。11月7日,丘吉尔告诉他的外
交大臣艾登说:“依照我的看法,在为换取在希腊的行动自由而向苏联付出我们的代价
之后,我们应毫不犹豫地动用英国军队去支持由M.帕潘德里欧领导的皇家希腊政府。”
明确地说,丘吉尔的问题是如何有把握地做到解除抵抗部队的武装,以使国家政权转到
合法的皇家政府手中。各种解除武装的方案给提了出来,但没有一个能使双方满意。这
一争端促成了一场最终发展成激烈、残酷的雅典战役的武装冲突。英国和印度联军从意
大利迅速地开进了雅典,经过一个月的战斗之后,抵抗部队撤离了该地区。
2月12日,双方签订了和平协定(《瓦尔基茨停战协定》),协定规定,抵抗部队交出他
们的武装,作为回报,英国应许希腊进行选举和就国王回国问题举行公民投票。这样,
丘吉尔保住了在莫斯科时分配给他的势力范围:在战后数年中,希腊一直站在西方一边
。同样重要的是,在丘吉尔驱散左翼抵抗部队的战士时,斯大林意味深长地保持沉默。
英苏有关巴尔干问题的秘密协议在当时是生效的、起作用的.
二、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雅典的战斗刚刚停止,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便在雅尔塔聚会,举行了他
们在战时的最后一次会议。随着盟军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德国,有关战后解决办法的种种
问题这时不得不予以专门的、实际的考虑。他们在就远东问题达成协议时几乎没遇到什
么困难。斯大林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的60天内向日本宣战。作为回报,苏联将重新获
得千岛群岛和1905年丢失给日本的领土和特许权,其中包括萨哈林岛南部、旅顺港海军
基地的租借权以及与中国共同经管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权利。
关于德国,这次会议推迟了对包括赔款和边境问题在内的大多数问题作出决定的时间。
不过,会议一致同意,德国应划分成四个占领区(其中一个属法国),由盟国对德管制
委员会管辖。位于苏联占领区内的柏林应由四国共同占领和管理。引起战后重大冲突的
一个原团是未能就保证西方进入首都柏林这一问题达成明确的协议。
在雅尔塔进行的大多数谈判都与东欧新解放的国家有关。斯大林在这一地区处于强有力
的地位,因为他的军队已解放并实际占领了这一地区。此外,西方盟国和苏联早些时候
已同意,在战争结束之前,每个大国应对其军队在作战过程中所经过的那些地区的政治
发展实行监督。正如美国一位代表詹姆斯·F,贝尔纳斯后来所说的那样:“问题不是我
们将让苏联人做什么,而是我们能说服苏联人去做什么。”
假定是这种情况,那么,从西方的观点看,就东欧问题达成的种种协议在纸面上是十分
令人满意的。关于边界,苏联将得到经过修订的寇松线以东的波兰领土;寇松线是在第
一次世界大故后划定的,但随后被忽视了。作为补偿,波兰将得到东德的领土;对于这
一点,雅尔塔会议原则上一致同意,但推迟了作出最后的、明确的决定的时间。关于波
兰和南斯拉夫政府,斯大林同意,已在苏联支持下建立的各共产党政权应通过接受面向
西方的流亡政府的代表来加以扩大。流亡政府的代表对这种安排感到忧虑,这是可以理
解的,因为这种安排使苏联红军和共产党政府实际上合法地控制了国家。一种明白的政
策声明即《关于已被解放的欧洲的雅尔塔宣言》在理论上驳斥了流亡政府代表的疑虑。
这一宣言使三大强国承诺帮助已被解放的欧洲诸民族“建立能广泛代表所有民主人士、
能保证通过自由选举尽快成立关心人民意愿的政府的临时政府机构。……”
从表面上看,这一《宣言》意味着斯大林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让步。尽管斯大林控制了东
欧,但他已同意进行有可能使反苏政府执政的自由选举。不过,这一让步实质上是不重
要的。事实证明,《宣言》是毫无意义的,是经常发生摩擦的根源,因为各签字国对它
作了极为不同的解释。美国照字义解释了这一宣言——即可以进行自由选举,在东欧没
有势力范围。美国可以自由接受这种主张,因为前一年10月丘吉尔和斯大林在莫斯科达
成的协议对它没有约束力。但是,英国对《宣言》有矛盾情绪,原因是莫斯科协定使它
能确保它在希腊的地位。不过,《宣言》是诱人的,因为如果照字义去实施这一宣言,
那就会使英国有机会去重新获得它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已放弃的地位。
相反,斯大林坚持莫斯科协定,认为《宣言》只是用来装饰门面的。当英国人镇压希腊
抵抗部队时,他完全保持沉默。在雅尔塔谈判期间,他明确地向丘吉尔保证说,丘吉尔
可以“完全信任”他的希腊政策。作为回报,斯大林希望西方列强能尊重他在巴尔干半
岛北部的首要地位。当英国人逐渐与美国人一道要求严格实施《宣言》时,他既吃惊又
愤怒.斯大林在这一点上不肯让步,认为东欧各“友好”政府是苏联安全的先决条件。
这一关系重大的争端在 1915年7月至8月在波茨坦举行的下一个三国会议上变得十分清楚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尔纳斯告诉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说:“美国真诚地希
望苏联能与友好的国家为邻,但我们认为,它们应寻求人民的友谊,而不是寻求某一政
府的友谊。因此,我们希望这些政府能代表人民。”如果贝尔纳斯未察觉到他的建议从
根本上说是矛盾的,斯大林准备以其粗暴的坦率开导他说:“这些国家中任何一个由自
由选举产生的政府都将是反苏的,我们不能容许。”“友好”政府和“由自由选举产生
的”政府之间的矛盾是大同盟在以后几个月中分裂的一个主要原因。
不过,这还是以后的事。虽然在雅尔塔的对话很坦率、谈判很艰难,但会议总的来说是
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所达成的决议在当时也受到了欢迎,被认为是合理的、极有价
值的。当时,人们并不象某些人后来所声称的那样认为斯大林已得到了一个“赠品”。
相反,人们普遍地对雅尔塔会议表示欢迎,认为它是大同盟的顶峰。
三、联合国
战时同盟国的合作随着联合国的成立而再次表现出来。1944年秋,在华盛顿郊区的敦巴
顿橡树园,四大“发起国”——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一拟定了联合国宪章的最初
草案。在1945年4月至6月在旧金山举行的会议结束时,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最后的宪
章,大约4个月后,波兰也签署了这一宪章。到1964年年底时,联合国会员国已增加到1
15个(1965年3月减为114个,当时印度尼西亚退出了联合国)。新会员国中有些是战时
的敌人或中立国,但大多数是亚洲和非洲新独立的国家,亚非会员国在1964年时共有59
个,而在1945年的51个创始会员国中,亚非会员国只有13个。
同前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的建立是为了完成两大任务:维护和平与安全,妥善处理国
际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也是作为各主权国家的联盟而建
立的,它的宪章明确一规定,这个组织不得“干预基本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范围内
的事项”。
维护和平的任务主要交给安全理事会执行。安理会由 11个理事国组成。其中5个是常任
理事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其他6个是非常任理事国,经理事会推荐,由
大会选出,任期两年。所有实质性问题的决议必须以5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和两个非
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因为人们已认识到,只有大国意见一致时和平才能得到维
护。安理会拥有解决国际争端的广泛权力。它可以采用诸如调解或仲裁之类的和平方式
,也可以强行实施经济或政治制裁。如果这些措施解决不了问题,安理会还有权“通过
海、陆、空部队来采取维护或恢复国际和平所必需的行动”。为此,宪章规定成立一支
由各会员国提供人员和装备的“国际治安部时。当冷战的破坏性影响使这一部队无法成
立时,联合国在朝鲜、苏伊士和刚果危机期间便依靠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军事部队来进行
干涉活动。
冷战大大减小了安理会的作用,因为苏联对所有使它与西方列强发生冲突的重大问题都
行使了否决权。由于安理会不能发挥作用,联合国大会能扮演比原先所预定的更重要的
角色,因为1950年,大会被授予以下权力:在安理会因常任理事国意见不一致而不能维
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时,大会有权考虑安理会的事务。还应该指出,亚非国家的加入改变
了大会中的均势。所有联合国会员国都派代表参加大会,但每国只有一个投票权。重要
问题的决议必须以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其他问题上,有简单多数票就够了。由于亚非
国家已开始构成全体会员国中的绝对多数,因此,它们的观点显然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联合国的第二个任务——反饥饿、反疾病和反愚昧——交给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执行,这
一理事会制定了种种计划,这些计划的目的是要为占世界人口一半的挨饿的人提供较多
的食物,治愈占世界人口八分之一的患疟疾的人,拯救占儿童总数40%的、不满一岁就
已死去的婴儿,教育占世界成年人总数一半的、不会读书写字的文盲。为了达到这些目
的,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建立了许多专门机构,其中包括国际劳工组织、粮食及农业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又同国联一样,它在执
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通过提供保持友好关系的媒介,帮助
防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它已制止了不涉及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
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但是,它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的一系列局
部战争即“灌木林火”战争。在1962年的极度危险的古巴危机中,联合国也没有举行任
何磋商会议。尤其在欧洲大陆,联合国被证明几乎是软弱无力的。在那里,冷战扩大了
共产党集团和非共产党集团之间的鸿沟,这一鸿沟最后宽到不可逾越的程度。因此,各
大国自行其是,组织了相对抗的安全防卫体系,对每次危机都独自作出反应。同国联一
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
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
四、和平条约
联合国成立两个月后,日本投降,远东的战争结束了。这时,获胜的同盟国能专心致志
地筹建和平。它们的外交部长在伦敦、巴黎和纽约进行了长期谈判。最后于1947年2月顶
日在巴黎与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芬兰分别签订了和平条约。所有这
些条约都强迫战败国赔款,限制它们的军队,重新划分它们的边界。意大利将多德卡尼
斯群岛让与希腊,将萨扎尼岛割给阿尔巴尼亚,将几块小飞地让与法国,将威尼斯朱利
亚割给南斯拉夫,意大利还失去了的里雅斯特地区——这一地区被建立为“自由区”。
当最后提到的这项安排直到1954年仍不能实行时,意大利便并吞了这座由意大利人占优
势的的里雅斯特城,而南斯拉夫则占领了“自由区”周围的农村地区。意属非洲殖民地
被置于英国的暂时托管之下,它们的最终地位有待以后决定。
在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将它占领的希腊和南斯拉夫的领土归还给了这两个国家,但它
得到了它在1919年丢失给罗马尼亚的多布罗加南部地区。罗马尼亚将比萨拉比亚(从18
12年到1918年曾为俄国所占有)和布科维纳北部地区(主要由乌克兰人居住)让给了苏
联,但它收复了战争期间曾为匈牙利所侵占的特兰西瓦尼亚北部地区。在东欧,还有一
些不包括在卫星国条约内的领土变更,如:苏联从捷克斯洛伐克手中获得乌克兰人占多
数的喀尔巴阡-拉瑟尼亚地区,并得到了三个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
尼亚。尽管苏联对这些波罗的海国家提出主权要求的理由是它们原为沙皇帝国的一部分
,但西方列强仍不愿正式承认苏联对它们的并吞。
与这些卫星国条约的条款同样重要的是在他们的谈判中长期存在的外交上的争论,它加
速了大同盟的分裂和冷战的来临。这次谈判的气氛完全不同于雅尔塔会议上的气氛,苏
朕力求为轴心国的那些现在其势力范围内的卫星国获得有利的条款,而西方列强则因类
似的原因而捍卫意大利的利益。到条约签署时,意大利已被接受为西方的军事盟国,而
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则已成为苏联的忠顺的卫星国。这些条约也许会因为承认
了东欧的新的共产党政权而为以后的人们所记得。战争期间,丘吉尔时常宣称、他决不
允许苏联的势力范围向西扩展到北起什切青、南到的里雅斯特的一条线上。然而,正是
西方列强在巴黎签订和约时同意苏联将其势力范围扩展到这条线上。这样做时,它们承
认了欧洲的一种新的均势——在这一均势中,布加勒斯特、索菲亚、布达佩斯与布拉格
和华沙一起面向莫斯科,而不是面向巴黎和柏林。
五、东、西方冲突的根源
同盟国在签署卫星国条约之后未能马上与其他敌国缔结相应的条约。过了几年之后,才
同日本和奥地利达成和平协议,但与德国的和约仍未签订。调解的中止反映了东、西方
之间日益严重的不和。这种不和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用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崩溃后在欧
洲和亚洲出现的巨大的权力真空来予以解释。这些真空在政治领域同在物质世界中一样
是不自然的、暂时的。很明显,战争一结束它们就注定要被填补。问题仅在于由谁来填
补、如何填补。
这一重大问题涉及到权力关系的根本性的再调整。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这样的再调整
也是难以作出的、充满危险的,正如拿破仑战争后的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危机所
表明的那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
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变得更复杂、更危险。
在远东,由于美国在对日战争中起主要作用,并毫不犹豫地在和平解决及战后事务中扮
演相应的角色,形势变得很单纯。在欧洲问题却复杂得多。美国对它在欧洲的地位有矛
盾情绪,因为美国人历来讨厌在和平时期卷入旧世界的事务。这种厌恶在美国民众的立
即“让孩子们回家”的呼声中表露出来——其实,这个任务完成得很迅速,战后不出两
年,美国军队已从1200万人减为150万人。
美国的决策者们以为,由联合国处理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恢复这类较大的问题会抵
消他们从欧洲的突然撤离。他们还以为,战争结束时在已被解放的欧洲各国建立的临时
政权很快就会为自由选举后产生的政府所接替。因此,他们预计,随着苏联在东欧居支
配地位、英国在地中海和中东居支配地位、法国在西欧居支配地位,随着所有战时的同
盟国互相合作、牢固地控制德国,旧世界会找出公平的解决办法。
这些设想一个一个地都被证明是没有道理的。联合国安理会因苏联行使否决权而陷于瘫
痪状态。在东欧,没有出现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而是出现了苏联控制下的、略加伪
装的工具——“人民民主国家”。所预计的欧洲均势也被打破了,因为英国和法国虽在
名义上仍有“大国”的称号,但实际上已不是苏联的对手。
当美国正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内处于稳固地位。苏联的目
标是:扩张领土,恢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沙皇的疆域;索取巨额赔款,以帮助补偿毁灭
性的战争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在东欧建立能防止西方进一步入侵的“友好”政府。由于
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西方列强拚
命反对“人民民主国家”,认为它们代表苏联地方总督,而不代表有关国家的人民。作
为答复,苏联人一再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有关希腊右派恐怖主义的报道;在希腊,雅典
战役之后的各届政府都得到了英国的支持。正如詹姆斯·贝尔纳斯所说的那样;“每当
苏联人遇到使他们烦恼或使他们处于守势的问题,总是从希腊收集英国和美国的新闻报
道,发动反攻,这是他们标准的工作程序”。
东、西方在德国的冲突更为严重,因为东、西方在那里下的赌注更大。战争的结束使德
国没有中央政府。有的只是地方官员,在东部甚至连地方官员也没有,因为他们在不断
推进的苏联红军到达之前就已逃走了。为了占领德国,同盟国将它分为四个占领区:东
区(苏占区)、西北区(英占区)、南区(美占区)及与法国接壤的、较小的西南区(
法占区)。柏林也同样被划为四个区,为确保政策的一致性,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就设
在这座城市里。
当占领国面对管理德国的具体问题时,它们发现各自的目标和政策根本不同。苏联人要
求巨额赔款,还想进行一场将他们的占领区转变为另一个“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革命
——如果可能,他们还希望这场革命能将整个德国转变为另一个“人民民主国家”。为
此,他们赞成建立一个能促进其最终的共产化、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德国。同苏联人一样
,法国人也决意要索取大笔赔款,但他们愿意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他们认为,松散的
联邦对法国安全的威胁较小。英国人和美国人同法国人一样赞成建立一个联邦制国家,
但他们在经济问题上反对法国人和苏联人。
1944年9月,罗斯福和丘吉尔接受了条件苛刻的“摩根索计划”,该计划是由美国财政部
长小亨利·摩根索提出的,其目的是要把德国改变成一个工业结构大为缩小的田园式国
家。尽管这一目标在当时很诱人,但最终还是被放弃了,因为这一目标无法实现,除非
让大多数德国人挨饿。当美国和英国发现必须将大量的粮食运入其人口稠密的占领区时
,经济上的现实问题变得更加明显。大批德国难民已从东德和日耳曼少数民族在那里生
活了数世纪之久的中东欧各地区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些占领区。为了供养人数已剧增的全
体居民,伦敦和华盛顿认识到必须扩大而不是压缩德国的工业生产。苏联人的反应自然
是对此表示怀疑和不满。
围绕赔偿问题的争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先前,在1945年7月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美
、英、苏三国已一致同意苏联应从德国得到100亿美元的赔款,主要的办法就是提取德国
的国外资产,拆除苏联占领区内的工业设备和西方占领区内不为当地经济所需要的工业
设备。苏联人立即着手拆除东德的工厂,将工厂设备运回本国,同时还拿走了德国工厂
当时的产品;后一种做法是违背波茨坦协定的,这也是苏联人不愿让他人检查东德经济
的原因。作为报复,美国人和英国人于1946年5月停止将他们占领区内的赔款交给苏联,
并一再提高所允许的德国工业的水平。1946年12月,英国人和美国人又采取了下一个行
动,将他们的占领区合并成一个经济“双占区”。
到1947年初时,对德国实行的四国管理已经失败。为了解决冲突,四巨头会议于1947年
3月在莫斯科举行。美国人和英国人坚决主张对德国实行经济统一,法国人和苏联人则表
示反对。经过6周徒劳无益的争论之后,会议宣布休会。会议的失败连同此时宣布的“杜
鲁门主义”一起被有些人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六、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随即到来的冷战的最引人注目的表现是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对希腊内战的干预。共产党
领导的游击队前一年秋天就已在希腊北部山区出现。重新爆发内战的一个原因是经济状
况太糟,使许多穷困的农民加入了起义者的队伍。另一个原因是国际形势日益恶化,使
苏联集团嗽使和援助游击队反对英国支持的雅典政府。最后一个原因是虽然结束雅典之
战的《瓦尔基茨停战协定》规定实行大赦和正常的政治程序,但右派分子却不顾这一规
定,迫害政治上的对手。右派分子的镇压十分残酷,以致克莱门特·艾德礼首相干1945
年8月5日致电雅典说,他很关心有关“右派分子违反《瓦尔基茨停战协定》的暴行”的
报道。
这些情况促使民众大力支持起义,起义从北部山区扩大蔓延到伯罗奔尼撒半岛和一些较
大的岛屿。镇压起义可能成功的迹象似乎很不明显,因此,希腊面临着长期内战的前景
,存在着共产党最终获胜的可能性。1947年2月24日,这一形势变得十分危急,因为英国
政府这时宣布它不能提供确保战胜起义者所必需的大规模援助。如果没有伦敦的进一步
援助,雅典政权很可能无法维持到这一年年底。杜鲁门总统为应付这一紧急情况宣布了
以他名字命名的原则。这一原则的主要内容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必须支持那些正在
抵抗拥有武装的少数派集团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杜鲁门在阐述这一原
则时说,“希腊的生存如今正受到威胁,”他要求国会拨出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
这样,英国交出了它在希腊维持了一个世纪的首要地位,而美国则负起了阻止共产党在
地中海东部扩大其影响的责任。
事实证明,这一任务比预料中的还要艰巨。美国向雅典派遣了经济和军事代表团;1947
年3月至1919年6月间,美国为军事上的目的大约花费了4亿美元,为经济援助大约花费了
3亿美元。希腊政府军尽管得到如此慷慨的援助,还是不能制服敌人。游击队每当处境困
难时就分散开来,在新的地方又大干起来。1947和1948年的战役证明都是非决定性的。
1949年,这种均势发生了对希腊政府有利的决定性的转变。由于铁托元帅和斯大林闹翻
,铁托封锁了南斯拉夫边境,阻止苏联向站在斯大林一边的游击队提供任何援助。同时
,雅典军队为了打一场灵活的进攻战而不是镇守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正在重新接受美
国军官的训练。因此,1949年秋,国家军队能将游击队赶出他们的山区据点,并能到达
和封锁北部边界。
在经济领域中,与杜鲁门主义相似的东西是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5日,国务卿乔治·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讲话时指出,至少在以后几年中,欧洲的需要大大超过了它的支付能
力。他又说:“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
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
第二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匕已定。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
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这一巨大投资和欧洲
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
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然而,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
,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1949年1月,莫斯科设立了经济互助
委员会(莫洛托夫计划),将它作为东欧的、与马歇尔计划相当的东西。
这样,共产党世界和西方世界给区分开来了。这时,冷战已全面展开,在以后的5年中,
一个又一个危机不幸地接踵而来。
六、欧洲的冷战
为了有效地进行冷战,东欧各共产党联合法国和意大利的共产党,于1947年9月成立了共
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这一名称使人想到成立这一新机构只是为了收集情报,但实际上
,它重新开始了1943年5月解散的共产国际的工作。它使各成员党在反对“英美帝国主义
”的斗争中互相配合,例如,支持1947年年底由共产党控制的法国工会发起的起义性总
罢工。
1948年2月,共产党人在捷克斯洛伐克夺取了全部控制权,从而消除了西方势力在苏联势
力范围内的最后一个桥头堡。这个小共和国早些时候已试图在东、西方之间走一条中间
道路。在外交方面,捷克人接受了苏联的领导,但在内政方面,他们力图维护某些个人
自由,这些自由曾使他们的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年中成为中东欧唯一实行民主
政体的国家。当共产党人利用他们控制的警察和富于战斗性的“行动委员会”来接管政
府时,这种维持民主政体的尝试结束了。据说,因精通西方学问而闻名的外交部长扬·
马萨里克已在1948年3月自杀身亡。5月举行的选举使共产党获得了所期望的多数选票。
第二个月,大战前也领导过这个国家的年高德助的爱德华·贝奈斯总统被迫辞职。共产
党领袖哥特瓦尔德接替了他的职务,这样,除芬兰外,整个东欧这时全在共产党的控制
之下。
比共产党接管布拉格更引人注目的是始于1948年6月的拖得很久的柏林空运危机。由于苏
联人未能劝阻英国人和美国人不建立单独的西德政府,便采取报复行动,切断了通往柏
林西方国家三个占领区的铁路和公路。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随着柏林四国政府的结束
,西方列强没有必要再留在这座城市里。美国人进行了回击,他们通过前所未有的空运
向西方国家占领区的200万居民提供粮食、煤和其他必需品。到1949年春时,空运已取得
明显的成功,5月,苏联人宣布停止封锁。是月,西德议会正式通过了即将成立的“德意
志联邦共和国”的《基本法》,而东德人民代表大会则完成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
宪法。9月,联邦共和国在西德正式成立,第二个月,民主共和国也在东德成立。冷战就
这样将德国切成两半。
共产党各种好斗的表现——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变、柏林的封锁和希腊的连续不断的内战
——使西方列强相信,有必要建立一些防御联盟体系。1947年3月,英国和法国缔结了一
个军事盟约(《敦刻尔克条约》),1948年3月,这一盟约扩大到包括比利时、荷兰和卢
森堡三国(《布鲁塞尔条约》)。不过,很明显,西欧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便不可能得
到保护,因而,新大陆也参与了1949年4月4日华盛顿《北大西洋公约》的签署。这一公
约包括美国、加拿大、《布鲁塞尔条约》的5个参加国:意大利、葡萄牙、丹麦、冰岛和
挪威。后来,希腊和土耳其(1951年)以及西德(1955年)也加入了这最初的12个缔约
国。这一公约规定,“武装进攻一个或更多的”缔约国,无论是在欧洲、北非还是在北
美,“都将被认为是对所有缔约国的进攻”。最初,公约仅要求建立北大西洋理事会,
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北约组织成立了一支由一个司令部指挥的联合防御部队。这
支部队主要由美国提供资金。它的最高统帅也是美国人,不过各缔约国按规定提供了若
干师。这支部队从未强大到足以阻止苏联的大规模侵略,但它能打一场代价高昂的阻滞
战,能促使苏联人在向西推进前三思。
其时,苏联已在东欧作出相应的政治和军事安排。甚至在大战结束前,斯大林就已与捷
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波兰分别缔结了互助条约,到1948年时,又与前轴心国的卫星
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签订了类似的条约。1955年5月,苏联与东欧各国缔
结了一个更正式的、更广泛的军事盟约。这就是《华沙条约》,它是东方集团对《北大
西洋公约》所作的反应。于是,除德国外,欧洲也被冷战切成两半——在美国保护下武
装和组织起来的西欧和在苏联保护下武装和组织起来的东欧。
八、远东的冷战
1950年,冷战的焦点入欧洲转移到远东。这时,东方与西方在欧洲已成均势。但是,远
东的均势却为一个重大发展——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一所打破。正如布尔什维克革
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产品一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
产品。
蒋介石在1928年就已成为中国的主人,但从一开始起,他的国民党政权就受到了两大不
共戴天之敌—一国内的共产党人和国外的日本人——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
的处境变得特别困难。这个国家被分割成三部分:由日本人控制、由南京傀儡政府进行
管理的东部,由以延安为首都的共产党人控制的西北部,由以重庆为首都的蒋介石的民
族主义政府统治的西部和西南部。
蒋介石的政权正是在战争的几年中遭到了无可弥补的破坏。以往,蒋介石一向依靠保守
的地主阶级和较开明的大商人的支持。日本人侵占东部沿海地区时,大商人多半被消灭
,蒋介石只剩下内地自私自利的、目光短浅的地主的支持。他的政府变得越来越腐败,
不能对遭连年战争蹂躏并因此而觉悟起来的农民的需求作出反应。共产党人则与日益腐
败的国民党截然不同,在他们控制的地区实行土地改革,从而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支持。
他们还有一个纪律严明、十分有效的组织,这一组织使他们控制的地区摆脱政治和经济
混乱、恢复秩序。此外,他们还比民族主义者更成功地将自己描绘成是为赶走外国侵略
者、恢复中国的统一、自尊和伟大而献身的爱国主义者。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的形势就是如此。日本的投降使民族主义者和共产党人为接管日本
人在中国的占领区而展开激烈的争夺。共产党人命令他们的军队接管日本人占领的地区
,蒋介石立刻取消了这些命令,坚持认为,没有他的命令共产党人不得采取任何行动。
但共产党人并不理睬他,于是,共产党军队和国民党军队之间发生了冲突。随着内战的
迫近,美国派来了一个以乔治·马歇尔将军为首的代表团,企图使双方通过谈判达成解
决办法。但无论哪一方都不能克服自己对另一方的恐惧和怀疑,马歇尔的调解失败了。
到1947年时,最后的较量已即将到来。
共产党人占领了大城市周围的农村,他们得到了苏联人的支持,苏联人将日本人在满洲
交出的武器转交给了他们。民族主义者由于得到美国海、空军在运输方面提供的帮助,
占领了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大城市,还速调军队北上进入满洲。后一行动在战略上是一大
失策。国民党军队发现自己在满洲处于无法防守的境地,不得不于1948年秋向中国红军
投降。一连串类似的军事失败很快接踵而来。共产党军队从满洲突然发起猛攻,攻克了
华北各大城市。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向华南地区成扇形展开。当时,美
国驻南京大使向华盛顿报告说:“共产党之所以能极为轻易地渡过长江,是因为[国民
党]丢失了一些极重要的据点、最高指挥部意见不一、空军未能给予有效的支持。”
共产党的强大军队在南方甚至比在北方推进得更迅速。到1949年年底时,它已占领整个
中国大陆。蒋介石逃往台湾岛,而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则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实际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
折点。
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强行推行一种统一
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
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在这一结构顶端的共产党人能深入到每个公民中去,安排他们
从事新的工作,迫使他们以新的方式生活和思维。他们削弱陈旧的家庭体制、结束妇女
的低下地位、无视古老的经典而支持有助于建设新社会的新的文学艺术,从而根除了传
统的儒家文化。由于共产党人的管辖达到如此严密的程度、他们的工作效率又如此之高
,他们能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农业集体化并大大地加速工业化。而这,又使中国成为世界
上的一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被授以贪婪
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这一巨大变化影响到整个世界。华盛顿和其他首都都在密切注视着新中国,尤其是在它
介入朝鲜、西藏和印度北部的战争之后。莫斯科同样地关注着中国,特别是在赫鲁晓夫
和毛泽东之间出现历史性的分裂以后。那些不发达的独立国家也很有兴趣地注意着中国
——注意着中国共产党为了自力更生地改善中国的境况而正采取的种种办法。中国的人
口极其众多——据北京国家统计局统计,1953年时的人口为582603417人——因此,即使
中国仍是一个不发达国家,它也会是世界上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当世界四分之一的人
口进入一个极为生气勃勃的阶段时——中国1949年时的情况就是如此——人们完全有理
由断言,世界历史上已出现一个转折点。
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对美国来说是一大失败。不过在日本,战后的占领由美国作主。
日本与德国大不相同,由同盟国的一个最高指挥部管辖;该指挥部包括了各同盟国的代
表。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将军和绝大部分占领军都是美国人。
麦克阿瑟下达的命令是:解除这个国家的武装、使它非军事化,发展民主制度,建立一
种能独立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因此,他遣散了帝国的陆军和海军,取缔了爱国主义组织
,剥夺了加在天皇裕仁身上的神性,除去了教育中的军国主义成分。1947年,他颁布了
一部将天皇的统治权转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允许妇女与男人享有同等地位的民主
主义宪法。在经济领域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大规模地重新分配土地。到1952年时,90%的
可耕地已归从前的佃户所有。但是,搞垮曾控制了战前的工业、财政和对外贸易的财阔
的尝试却不太成功。最初的反财阀措施被废除,因为人们认为这些措施阻碍了经济的恢
复。
尽管对日本的占领远不象共产党在中国造成的大变动那样具有革命性,但还是对这个国
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人以往一向愿意接受外国的方式,但从未达到过他们自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来所有的程度。在这场斗争中遭受的巨大失败使人们对旧秩序产生了怀疑
。年轻的一代在寻找新的模式、新的领袖,而且他们这样做受到了很大的鼓励。
到1951年即这一占领已达到其大部分目的时,美国和大多数同盟国与日本缔结了和约,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苏联不在缔约国之内,它们认为和约的条款过于宽厚。和约恢复
了日本的主权,但这一主权仅限于日本的四个大岛。和约除了允许美国在日本保留军事
基地外,对日本没有任何军事或经济限制。美国还获得了对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和日
本原太平洋托管他的托管权。日本除了放弃台湾外,还让出了千岛群岛和萨哈林岛南部
(千岛群岛和萨哈林岛南部已划给苏联),但是,以后如何处置这些岛屿的问题尚未得
到解决。实际上,这一和约使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阵地的主要堡垒。为了支持这一堡垒
,美国在战后的头6年中花费了约20亿美元。由于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需要各
种商品,日本取得了十分惊人的经济进步,到1970年时,它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
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当时,在远东同在欧洲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冷战。苏联支持毛泽东,尽管
这种支持来迟了些,美国则妄想让蒋介石继续充当中国的统治者。相反,在日本,美国
对占领起了决定性影响,并利用这种占领进一步为自己谋利,苏联代表则进行抗议,尽
管这种抗议不起作用。一旦在中国和日本使上述结局明显地稳定下来,便出现了国务卿
迪安·艾奇逊所说的象在欧洲一样“结束混乱”、形成均势这种希望。1950年,当朝鲜
爆发战争、冷战变为热战时,这种希望破灭了。
九、朝鲜的热战
朝鲜的悲剧在于:它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座天然桥梁。中国和日本
曾多次为争夺朝鲜而交战,俄国偶尔也为争夺朝鲜而参战。从1895年起——正式地说从
1910年起——朝鲜已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此后,它实际上是一个殖民地,不过,独特
的是它由亚洲人而不是由欧洲人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
美国、英国和中国宣布,朝鲜应“在适当的时候”再次获得自由和独立。但是,日本30
余年的统治使朝鲜缺乏自治所必需的经验。因此,获胜的同盟国决定,在不超过5年的时
间内,朝鲜虽然独立,但仍由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托管。
随着日本的投降,美国和苏联军队源源不断地开入朝鲜。为了军事上的方便起见,他们
将北纬38度线定为其军事行动的分界线。同在德国一样,冷战的到来使分割朝鲜的这一
临时分界线牢牢地固定下来。苏联人在他们的占领区建立了一个由共产主义新人民党控
制的政权,美国人则在南方依赖说英语的朝鲜人,这些人通常都是保守的上层阶级的成
员。1948年8月,“大韩民国”在南方宣告成立,由李承晚博士任总统。一个月后,北朝
鲜人也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任首相。
这两位领导人本身就是两大占领区之间根本差别的象征。金日成当时只有30多岁,是莫
斯科培养的朝鲜共产党的书记,从1931年起,一直是反日的地下抵抗组织的战士。李承
晚是一位70多岁的老资格的政治家,从20世纪初起,就在同日本人作战。他是哈佛大学
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是伍德罗·威尔逊的学生和信徒,是卫理公会派的传教土,
曾作为朝鲜流亡政府的首脑在中国和美国生活了几十年。联合国的一个委员会曾企图在
分别以金日成和李承晚为首的两个政权之间进行调解,但没有成功。这两位领导人互相
极力反感,因此,1949年9月,这个委员会警告说,朝鲜有爆发内战的危险。
1950年6月24日,内战真的爆发了,当时,北朝鲜军队为了“解放”南朝鲜,突然越过了
三八线。几小时之内,联合国的那个委员会报告说。南朝鲜已成为侵略的牺牲品。第二
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美国提出的要求立即停火、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到三八线以北
的提案。同天下午和第二天,杜鲁门总统与他的顾问们协商,决定给南朝鲜以全面的军
事援助。6月27日,安理会要求联合国会员国“向大韩民国提供击退武装进攻、恢复该地
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所必需的援助。”于是,联合国在其短暂的历史上第一次决定使用
武力。安理会的决定之所以能获得通过,仅仅是因为苏联为了抗议安理会不准共产党中
国取代民族主义中国加入联合国而暂时拒绝参加安理会会议。
联合国有40个会员国响应安理会的呼吁,提供了粮食、运输工具和医疗队,有些会员国
还提供了作战部队。但是,作出主要贡献的,除南朝鲜之外,便是美国了,麦克阿瑟将
军担任了总司令。朝鲜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中国介入前为第一阶段,中国介入后为
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开始时,北朝鲜军队迅猛地长驱直入到离半岛南端的釜山港不到50
哩的地方。此后,1950年9月14日,一支美国军队在仁川登陆,远远地向三八线附近的海
岸推进,并在12天内夺回了南朝鲜首都汉城。北朝鲜军队因其交通线被切断,仓卒地向
后撤退,正如他们先前轻率地向前推进一样。到9月底时,联合国军队已到达三八线。
这时的问题是要不要越过三八线。由于拥有否决权的苏联已回到安理会,这一问题被转
交给联合国大会。1950年10月7日,大会决定“……为在朝鲜这一主权国家建立一个统一
的、独立的民主政府而采取一切有组织的行动”。第二天,美军越过三八线,迅速地占
领了北朝鲜首都平壤。到11月22日时,他们已到达朝鲜和中国满洲之间的分界线鸭绿江
。
此时,随着中国“志愿军”在苏联制造的喷气式飞机的支持下发起大规模进攻,朝鲜战
争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中国军队迅速地向南推进,看上去就象在重复战争的第一阶段。
1951年1月初,他们重新占领了汉城,但联合国军队这时恢复并坚守阵地。3月,汉城再
次易主,到6月时,战线大体上固定在三八线一带。战争第二阶段最重要的特点是:尽管
中国和美国都卷入了战争,但战争还是被严格地限制在局部地区。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
生,是因为美国和中国都不认为朝鲜的未来是真正关系到重大的民族利益的问题。因此
,美国没有使用原子弹,苏联也没有出兵。战争保持在一个“小事件”的水平上,尽管
战争的规模很大。
到1951年年中时,很明显,整个战线已处于僵持状态。大规模的战斗逐渐停止了,停战
谈判开始进行。经过两年激烈的、时常中断的谈判之后,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缔结
了一个停战协定。协定的条款反映了军事上的僵持状态。南、北朝鲜之间的分界线大体
上仍与战前相同。西方列强成功地遏制了朝鲜的共产主义,维护了联合国的权威。中国
人保卫了北朝鲜,使它成为满洲和西方势力范围之间的一个由共产党统治的缓冲国。当
时,朝鲜的大部分农村已遭破坏,大约10%的朝鲜人已被打死。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02.38.240.17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hinu.bbs@smth.org]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8.5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