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千年回顾--知识普及播种人(I)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Oct 29 13:48:16 1999), 转信
发信人: fischer (~~轻~~),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Jan 11 12:33:52 1999)
知识普及播种人
转载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 李气虹(1046年)开封报道
宋朝一名印刷工匠毕sheng,自创泥活字印刷术,声称比当时普遍
使用的雕版印刷术,更省时省工省钱。
56岁的毕升是以胶泥为材料,刻出一个个单字,作为组成一面
活字版的基本组成单位。由于这些单字可以自由排成不同内容的版
模,所以这些单字又称为“活字”,其排出来的版模又称为活字版。
毕升是在1046年(即他发明活字印刷术后的隔年)4月,在北宋
首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他的这项
发明。
毕升说:“眼下咱们所使用的雕版印刷,用完一次,就得把原版
扔掉;而我这泥版中的印章可以重新排版,可供下次使用,比起雕
版印刷更节省人工和时间。”
记者较后赶往1088年的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梦溪园,走访中
国著名科学评论家、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好友、《梦溪笔谈》作者
沈括,请他就胶泥活字印刷的原理,给予平衡客观的评论。
沈括认为,如果从事儒家或佛家经典的大量印刷,毕升的胶泥活
字的作业效率确实比雕版印刷术快捷许多。
沈括在回顾中国印刷术的发展时指出,雕版印刷术到了唐代已近
完善,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更被用来大量印制佛经佛像。这种印刷
术的发展到了宋代,水平更上一层楼,所印制的图书,十分精美。
他说:“雕版印刷与更早时的人工手抄相比,虽是一大进步;但
每印一部新书都要重新刻版,大部头的经书往往要历时数年才能完
成,费时费工费钱。书印完后如不重印,则刻版就要作废。”
至于胶泥活字,“从长远来讲,确实比雕版印刷节省成本。不过
,若只印两、三本,不见得会简易多少;若印上千本,则极为神速。
毕升死后,他的活版技术流传到我侄子手中,宝藏至今。”
对于胶泥活字的市场前景,沈括认为,这项发明虽在某方面较雕
版印刷优越,但在实际运用上也有些困难。首先是汉文的单字太多,
总数约在6万个以上,典籍中常用的汉字数目至少也在1万5000个以
上,要制作这么多的活字,本身就是一项艰巨工作。
其次,胶泥活字虽然长期来说比较节省成本;但要立刻制作1万
5000个常用单字,就得马上准备一大笔资金,光是这点,就让一般
印书坊主裹足不前了。
北宋政府所指定的印刷厂虽有这样的财力,但中国自汉朝以来就
有“重道轻艺”的倾向,要让政府注意到胶泥活字所带来的技术突
破,十分不易。
沈括无奈指出,孔子和孟子原本强调道德与技艺并重,但汉儒董
仲舒却强调以天尊地卑、君臣上下的伦理观念作为学术正统。唐初
经学大师孔颖达也曾说过:“以道德成就故在上也,艺术(指天文、
推算以及各种手工业技术)成就而在下也。”
沈括说:“本朝太祖皇帝也曾说过‘宰相须用读书人’,虽然使
得经学教化昌盛,也使‘重道轻艺’的思想成为主流。所以,在人
们的观念价值中,士(儒学读书人)地位最高,手工业者还比农夫
低。毕升的技术,要获得官府的重视实为不易。”
虽然如此,还是有人使用毕sheng的泥活字版来印书,沈括说:
“我所收藏的10卷《韦苏卅集》,就是用泥版印刷,其书纸薄如细
茧,墨印有如油漆般光亮。所以,我一定会在拙作中对泥活字大书
一笔。”
毕升的发明在后世得到高度的评价。共产主义理论家卡尔·马克
思(Karl Marx)博士在受访时说:“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
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对印刷术的历史地位给予极高的评
价。
《中国科技史》作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教授认为,中国
人的许多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但人们不能认为后来欧洲所应用的东西,都是从较早的中国人实
践中得来的。不过这些发明都有一共同点,就是它们在中国应用的
时期,确实早于世界其他地方。
--
Everytime I look into your eyes, I'm helplessly aware that
the someone I've been searching for is right there.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li.bbs@bbs.net.tsi]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