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印度的崛起:潜力与制约因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l 28 16:09:59 2003)


印度的崛起:潜力与制约因素   (点计数:3354) 
 
作者:孙士海    http://www.pen123.net.cn 2003-1-21 8:50:15 士柏咨询网 

  
       印度的政治领袖早在独立之前就相信印度注定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半个世纪过
去了,这一愿望没能实现。印度既没有崛起为世界大国的硬权力,也不具备这样的软权力
。于是印度的战略家断言,印度只要拥有核武器并保持最低的核威慑,就一定能够成为未
来世界中的多力量中心之一。[1]

    国际上的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也都做出了类似的预言,[2]例如美国前国务卿亨利
·基辛格认为:“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
、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以及大量中等国家和小国”[3]。基辛格谈到印度
时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他显然看到了印度成为强大力量的种种制约因素。

    不容置疑的是,到下个世纪中叶,印度的综合国力将会获得显著的增强,它将成为印
度洋地区的头号强国并在世界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崛起为世界大国却是一个比
较缓慢和长期的过程。印度具有某些崛起的条件和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阻碍其大国
化的进程的制约因素。 



    一、印度崛起的条件和潜力 



    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该国综合国力的变化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
响力。核武器固然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威慑力量,但它绝不是世界大国的标志和必需
条件。苏联的解体、德国和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都清楚地表明了核武器并非国家兴盛
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在构成综合国力的诸要素中,军事实力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他的因素,诸如人口、资源、经济、科技等有形因素以及民族凝聚力、社会、政治的稳
定性和外交能力等无形因素也很重要。对于印度来说,以上诸要素中既有其崛起的有利因
素,也有其制约因素。

    印度崛起的潜力和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具有崛起的国家意志

    印度独立以后,以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首的政治家们决心把历史上曾经饱
受异族统治屈辱的印度建成一个强大、统一的、在国际社会受到尊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世
界大国。早在独立之前尼赫鲁就对印度未来在世界上的地位做了明确的阐述:“印度以它
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
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4]。 尼赫鲁在他一次著名的
全国广播讲话中,也表示印度命中注定要成为世界上第三或第四位最强大的国家。印度认
为自己的国际地位不是与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相比,而应与美国、苏联和中国相提并论。
[5]

    在独立后的年代里,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内大批具有世界眼光的中产阶级
的出现,印度跻身世界大国行列的愿望更加强烈也更加自信。可以说,在当今的印度,实
现大国地位已经不仅仅是少数政治家们的理想,它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的意志。在印度的
政治中心新德里,尽管政治家和战略精英们党派不同,意识形态各异,但都共同认为印度
注定要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和国家之一。[6]不容质疑的是,今后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
,都会把争取世界大国地位作为国家努力实现的对外战略目标。

    (二)有利的地缘战略环境

    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印度显然是最具潜力成为头号强国的国家。与太平洋地区同时
存在几个大国的情况所不同的是,在印度洋沿岸的40多个国家中,印度在国土面积、人口
、资源、经济规模、科技能力和军事实力上是惟一的最大国家,其他中小国家的综合国力
与印度相差悬殊。

    虽然现代武器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已大大地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但地理因素仍具有重大
的战略意义。印度的地缘战略位置在印度洋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印度位于印度洋北部
的正中央,其本土伸入印度洋纵深达1600多公里,犹如一艘巨大无比而又永不沉没的航空
母舰,可起到遏制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的作用。印度的历史学家K·M·潘尼伽认为,孟加
拉湾和阿拉伯海两个要害区域都在印度的掌握之中,理想的地理位置使印度堪为海权国。
印度的军事实力和有利的地缘战略位置,将来很有可能使印度成为印度洋上最具战略抵达
能力国家。在21世纪,如果印度不与它国爆发全面的战争,不发生长期的大规模社会动乱
,它则很有可能成为印度洋地区的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头号强国。

    (三)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

    印度的战略精英认为,“印度作为一个大国出现,它将不象英、法、德和日本,而是
类似美、苏、中那样的发展。前者国力的增长是伴随着领土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征服;而后
者力量的增长却主要靠的是(即使并非全部)其本身的资源、人口和广袤的地区。”[7]


    印度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七位,可耕地面积居世界第二位,除石油以外,其它战略性
资源藏量丰富。矿铁资源仅次于巴西和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三位,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
可开采200年以上。印度拥有世界最高品位的铝土矿,可采储量约28亿吨,占世界储量的8
%,居世界第五位。其它储量较多的矿物资源还有铜矿,储量4.2亿吨;各种品位的可开采
的铅锌矿约2亿吨;锰矿2.3亿吨。[8]

    在印度的能源资源中,煤的储量相当丰富,各种煤的探明储量为1920亿吨,目前年产
2.5亿吨,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煤国之一。水电资源相当充沛,发电潜力可达6000亿度,目前
已开发利用的只占18%。核燃料资源也比较丰富,如果用于增殖反应堆上,铀的储量为120
0亿吨煤当量,钍的储量为6000亿吨煤当量。但是,印度的石油资源贫乏,可开采储量只有
7.6亿吨,按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可再开采20多年。[9]目前国内约一半的石油消费需靠进
口。天然气储量也只有6970亿立方米,只能维持20多年。值得指出的是,印度拥有漫长的
海岸线和20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浩瀚的印度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矿物和能
源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将大大弥补陆地资源的短缺。

    (四)能够保持基本的政治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印度独立后大体上沿袭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建立的议会民主制。从半个世纪的实践来
看,尽管民主政治经历了各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它已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扎下了根基
,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新兴中产阶级的广泛认同。通过议会民主制,政府把各种
政治力量纳入了合法的政治斗争轨道,从而避免了大规模暴力革命的发生和政治上的基本
稳定。在迄今已经举行的12次大选中,每一次选举都保证了国家政权的平稳更迭和政府组
成的合法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主政体对社会矛盾的缓解和调节能力。印度政策研
究中心的主任帕南迪卡在评论印度的政治制度时指出:“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它都不是
最有效率的,然而它具有内在的稳定性”。[10]

    从80年代末开始,印度出现了政治动荡的局面,但这不会危及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
转,也不至于影响到国家重大政策的连续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具有较大弹性和调和能力的
政治体制具有保持政治基本稳定的能力;另一方面,被英国人称为“钢铁骨架”的文官体
制在国家出现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可以起到重要的稳定作用。

    印度独立以后,各种形式的民族的或地方的分离主义运动此伏彼起。一些西方学者曾
经预言了印度的分裂。但是印度中央政府通过镇压和安抚的手段平息了大规模的分离主义
运动。虽然民族分离主义的倾向难以完全消除,但其势力和影响已经大为减弱。可以说,
印度现在已经基本上渡过了国家分裂的最危险时期,当今的印度比其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
更加统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分离主义仍将是印度的心腹之患,但国家分裂的可能性极
小。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与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等多民族国家不同,长期的反抗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的民族
独立运动促进了印度的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和形成,印度独立后实行的许多内外政策进一
步增强了“印度民族国家”意识并逐渐得到了大多数国民的认同。特别是独立后形成的强
大的中产阶级是印度保持统一的中坚力量。因为这个阶级认识到国家的统一符合他们的根
本利益。

    第二,印度建立了一支全国性的由中央直接指挥的军队和一支全国统一管理的,在中
央和地方上起到联结作用的文官队伍。印度历来有文官统治、军不干政的传统,军人和文
官都不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这种作法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军队和文官对国家的效忠,并
对政治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分离主义在印度仅仅是一个个的孤立势力,一般局限于某个地区,如果没有强
大的外来势力的支持,难以形成气候。在议会民主体体制下,一些民族和地方分离主义势
力的上层分子被纳入政治斗争轨道或得到政治权力之后,通常都会放弃分离主义要求。


    第四,印度的社会结构虽然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但是其中又有着基本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的载体就是印度独特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印度教不只是一个宗教或一个
社会制度;它是印度文明的核心。”[11]在印度文化的千百年来的熏陶下,印度社会的主
流在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精神特质方面和生活习惯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基本的
一致性。这就是所谓的 “印度性”。正像尼赫鲁所观察到的那样,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印
度人,无论他信仰何种宗教,来自何地,但他总是认为自己是印度人,同样也被别人看作
印度人。[12]这种文化上的基本一致性对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

    (五)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壮大,未来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印度经济实力的主要表现在于它的经济规模巨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印度国内
生产总值为3240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五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13180亿美元,居第五位。
到2020年,印度可望成为世界第四位经济大国。[13]

    在工业领域,印度已经建立起种类齐全并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绝大部分的资本
货物实现了自给。农业在绿色革命之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基本可以自
给。此外政府已经建立起充足的粮食储备,即使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也不会出现普遍的
饥荒。今日的印度已经彻底改变了依赖从美国进口,把粮食“运到嘴边(ship to mouth)
”的状况,今后农业增产的潜力仍然很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经济总的来看增长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在很大
程度上窒息了经济发展的活力。1991年以来,印度开始推行以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
全球化为取向的经济改革。这些改革标志着印度已从根本上摒弃了尼赫鲁时期制定的经济
政策和发展模式。从印度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看,虽然它不可能成为亚洲的一只新虎,创
造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奇迹,但是如果改革能继续深入,增长率有可能达到7%左右的较高水
平。

    虽然印度经济改革的趋势难以逆转,但近年来的改革进程明显放慢,一是由于改革的
难度增大;二是政治上的原因。在印度这个社会多样性、利益多元性,同时又实行民主政
治的国家,强调妥协、调和以及意见的一致性已成为政治家们缓解国内矛盾和避免冲突的
一种政治文化。避免极端和走“中间道路”的态度体现在政府推行的各种政策之中。任何
重大的、自上而下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来自传统势力或既得利
益集团的反对和阻碍。在缺乏一个强大的政党和有力、稳定的中央政府的情况下,改革只
能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妥协和调和中进行,因此印度今后的改革将是一
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六)科技能力位于世界前沿

    印度独立后对科学与技术,特别是前者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尼赫鲁相信,印
度的未来靠的是科技发展,而且科技发展要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14]。经过几十
年的发展,印度在原子能研究与应用、空间技术、大型计算机研制、电子技术、生物技术
、新材料技术、海洋勘探开发等高科技和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现
在本国能够自行研制卫星及其发射系统,是世界的第七大空间国。印度的计算机软件开发
行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软件出口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据印度自己估计,到2008年,
其软件业可以轻易获得1000亿美元的年收入。比尔·盖茨1997年访问印度时曾认为印度将
成为21世纪全球的软件超级大国。印度人自信在未来几年中,将具备成为信息技术和软件
超级大国所需要的所有必要条件。[15]

    目前印度科技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财力投入不足,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
效机制。但其未来的科技能力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到21世纪中叶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名
列前茅的科技大国之一。这首先是因为印度庞大的经济规模和潜在的巨大市场使之有能力
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其次是印度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学基础设施。目前国
内从事科技研究的机构有1700多所,拥有一支庞大的科技队伍。讲英语的科技人员存量仅
少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16]印度高等教育发达,每年大约有2万名理工科毕业生,许多
理工学院的毕业生质量很高。第三,经济改革将促进私营经济进入科技市场,外资的流入
和市场的开放有利于先进科技的引进和开发。

    (七)军事能力居于世界前列

    自60年代以来,印度的军事力量迅速扩大。现在印度已建成一支兵力庞大,装备比较
先进,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军队。军队人数100多万,居世界第四位。空军拥有幻影-20
00和苏-30等先进战斗机。海军拥有一艘航空母舰和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现已决定购买俄
罗斯“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并将对其进行现代化改装。印度还拟自行建造
一艘轻型航母。这将显著提高印度的海上战略抵达和力量投放能力。

    1998年印度成功地进行了5次核试验,已经研制出多种近程和中程弹道导弹,具有开发
洲际导弹的潜力。1999年4月再次试射成功的“阿格尼”Ⅱ型中程导弹的射程为2500公里,
可携带核弹头。印度今后将把财力主要投放到核武器和导弹的研制方面,很有可能开发洲
际弹道导弹。有分析认为,21世纪初期,印度将建立起陆基、空中和海上三位一体的核威
慑力量。核武器、弹道导弹和应用于军事目的的卫星使印度具备了一定的战略威慑能力,
从而使其朝着真正的军事强国目标大大迈进了一步。

    印度早已认识到,依赖武器进口,它永远也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强国,为此印
度特别强调军事力量建设的自力更生。由于技术能力和经济基础的限制,印度目前还没有
获得自行设计和生产世界最先进武器的能力,距离达到武器装备完全自给的目标仍有相当
大的差距。但是,印度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结构较完善、门类较齐全、具有较高研究水平
的国防科研和生产体系。现在它不仅在轻武器装备方面实现了自给,在现代化常规武器的
研制方面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21世纪初,印度利用西方和俄罗斯技术自行生产的先进坦
克、轻型战斗机和核潜艇都将投放部队使用。印度计划从1995年到2005年,军队武器装备
的国产化率要从30%提高到70%。

    (八)在大国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作为南亚地区的大国,印度在世界大国的力量平衡中具有重要的分量和战略价值。冷
战一开始,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想把印度拉进自己的阵营,但是印度却坚决地选择
了不结盟政策。不结盟政策使印度获得了重要的利益:既迎合了国内民众中普遍存在的独
立自主的民族主义心理;又避免了因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导致国内政治上的分裂;在国际上
,既避免了卷入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从美苏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又在广大的
第三世界国家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从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印度在大国关系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它的“摇摆不定”[1
7]很有可能使其成为大国竞相争取的对象。一个事实上拥有核武器和战略威慑能力的印度
不能不受到大国的重视。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印度不仅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巨大市场,是
最大的民主国家,而且在战略上是制衡中国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的一
些战略家明确提出美印联盟制衡中国的建议。例如哈佛大学的亨廷顿在1998年1月访问新德
里时提出,“印度面临三种选择:保持孤立,则被边缘化;与其他亚洲国家站在一起,则
永远处于中国的阴影之下;与美国结为战略盟友,不仅能够繁荣经济,还有助于建立战略
盟网,最大程度地保证世界和平。”[18]

    冷战期间,印度与美国的关系龃龉不断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美巴结盟和印苏结盟,
使两国均把对方视为“敌人的朋友”。冷战结束以后,巴基斯坦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地位下
降,美国断绝了对巴的援助,印度与俄罗斯的结盟关系也不复存在,美印关系有了较大的
修复和发展。印度积极寻求与美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样做既可以使美国为首的西方国
家承认其大国地位,也有利于从美国得到更多的贷款、投资和技术。印度人民党的一些知
识分子也曾断言,为了印度的利益,该党并不害怕与美国合作。[19]印美之间虽然互有需
要,也存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但是两国结盟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除非印度感
到其国家安全受到了来自中国或俄罗斯严重的威胁。 

    虽然印度与美国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基本一致,但两国在许多领域的分歧和利
益冲突将制约两国关系的发展。首先是两国在贸易、知识产权、人权、核武器和克什米尔
等问题上存在着冲突;其次,两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的立场也远非一致。美国的战略
目标是保持其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保持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里的领导作用
,按照美国的政治模式和价值取向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印度从其争取大国地位的目标出发
,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在此方面,尽管印度与中国和俄罗斯有着共同的立场,但印度也不
会与中、俄结盟。实际上印度没有同意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今年访印时提出的建立中
、印、俄三边战略关系的建议。印度是一个民族主义色彩浓厚并追求世界大国地位的国家
,在外交上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性。它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环境:既要受到大国重视,
又要不被大国强制。在大国的竞争中使自己拥有更大的外交活动空间和回旋余地,从而能
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于自身发展和崛起的机遇。 
    二、 印度崛起的制约因素
    (一)人口负担沉重

    国力的强大与人口的数量有着重要的关系,对于世界性大国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只有
具备较多的人口才能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是人口
过多,则会超过了本国资源和生产力的承载能力,成为国力增长的限制性因素。与人口的
数量相比,人口的质量显然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因为人口的素质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
国家强盛的首要条件。

    就印度的人口而言,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显然都是其综合国力增长的制约
性因素。印度独立时的人口只有3.4亿,1997年增长到9.5亿,据世界银行预测,2050年时
将达到16.23亿。人口的迅速增长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影响了人民生活的
改善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在现代社会,大量的低技能劳动力不仅不能成为经济发展所需要
的宝贵的人力资本,反而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人口爆
炸已经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加剧了对资源和就业的压力和竞争
,而这正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最主要根源。

    从人口质量上看,印度独立后显然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比如,人口预期寿命从1951年
的32岁提高到1998年的61岁。识字率由1951年的18.3%增加到1998年的62%。但是与其他国
家相比,印度的人口素质仍然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根据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的统计
,印度的人文发展指数(HDI)1970年为0.254,在114个国家中排名第82位;1995年印度的
人文发展指数虽然提高到0.446,但在174个国家中仅排名139位。[20]

    印度独立以来,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但是没有解决严重的失业和贫
困问题,也没有实现经济增长的成果在社会主要集团中比较公平合理的分配。几亿的贫困
人口和40%的文盲无疑是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同时它也严重地制约着印度的大
国化进程。

    严重的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不仅削弱了印度的社会凝聚力,而且已经成为社会动乱的
主要根源。在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使大多数无地、少地农民对获得土地的渴望更加强
烈。不同种姓和阶级之间,当地人与外来移民之间为争夺土地而发生的暴力冲突屡见不鲜
。在城市,由于农村人口为寻找就业机会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和生活条
件恶化。失业、贫困、恶劣的生存条件、贫富两极分化以及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使许多生
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由于对前途感到绝望,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心理,有
的甚至成为反社会分子。在教派主义势力的煽动下,民众对社会的不满很容易转变成宗教
狂热,而且暴力色彩也就更为突出。1992年阿约迪亚事件后发生的杀人、纵火、抢掠等大
规模的暴乱几乎全都发生在大的城市中心。在城市化最快的苏拉特和孟买,骚乱的程度比
其它城市更为严重。 

    (二)现代化进程深受传统社会文化的制约 

    在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核心是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当今的印度在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以及思想观念上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某种意
义上讲,这些变革就像是缓慢进行着的革命,既充满了痛苦,又充满了希望。在现代化的
进程中,印度就像是一只背负着重物的巨象。众多的人口构成了它庞大的身躯,而它庞大
的社会躯体上的重负则是其传统性和多样性。这使得它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艰难而又缓慢
。 

    在当今的印度,无论是社会的组织结构、宗教文化和思想观念都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
并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最典型的例子是已经沿袭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和种姓观念至今仍
然深深地根植于印度社会之中。宗教的排他性和种姓的等级性把社会分裂成一个个互相排
斥、彼此对立的社会集团。印度社会的分裂性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使
政府的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受到阻碍。而且使印度成为一个缺乏社会和政治凝聚力的国
家。马克思曾指出:“既然在一个国家里不仅存在着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对立,而且存在
着部落与部落、种姓与种姓的对立,既然一个社会建立在它所有成员普遍的相互排斥和与
生俱来的相互隔离的均势上面,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难道不是注定要做侵略者
的战利品吗?”[21]

    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城市地区的种姓观念逐渐淡薄。但在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在北方
邦、比哈尔邦和中央邦等讲印地语的地带,各种形式的种姓歧视依然盛行。这些地区的社
会发展、进步明显落后于另外的邦,如喀拉拉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这正如马克思早在10
0多年前所指出的那样:“种姓制度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22]

    印度是世界上最富于宗教传统的国家之一,在这里,宗教不仅仅只是一种个人信仰和
精神寄托的方式,它还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个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民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到国家的政治、经济都深受传统宗教文化
的影响。印度教是印度的主体宗教,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和核心。这是一种比较“出世”的
宗教,宣扬轮回转世的宗教理论,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解脱为最高境界,几千年来,浸润着
宿命论和精神修炼的宗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印度民族内向的、自我封闭以及因循守
旧的心理特征。即使是在当今的印度,这种特征仍然比较突出。与另外一些民族相比,印
度人遵从传统的意识显然更为深厚。印度的一个著名科学家尖锐地指出,“西方的知识分
子寻求发现光荣的未来,而印度的知识分子寻求发现伟大的过去”[23]。当前的印度教复
兴思潮就突出地表明了印度传统文化的顽固性。 

    80年代以来,印度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印度教复兴思潮,一种新的印度教认同正在确立
。很显然这种现象“是对现代化所造成的紧张状态和异化状态的反应”[24]。印度教复兴
主义的积极分子“常常是‘成功的商人和官员’,印度新闻界称他们为‘身穿藏红色衣服
的雅皮士’。90年代初其支持者越来越多地来自‘印度稳健的中产阶级印度教徒— 商人和
会计师、律师和工程师’,以及来自‘高级文官、知识分子和新闻记者’”[25]。虽然印
度中产阶级复兴传统文化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抵制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入侵,但是印度教文化
的复兴,特别是印度教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必然对印度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盛产生阻碍
的作用。

    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是否具有自我变革的精神和能
力。在当代印度,少数的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不仅很少受传统的束缚,而且具有强烈的变
革意识。然而,包括一部分新兴中产阶级在内的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仍然深深地处于传统
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之中。在印度的传统的社会结构依然没有彻底打破,传统意识观念依然
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情况下,任何现代化的变革显然需要付出更为艰难的努力。任何重大的
自上而下的变革在具体实施时总要面临传统势力和思想的挑战和阻碍。印度几乎所有的变
革往往带有一定的迟滞性和不彻底性。印度今后的社会变革将是一个长期、缓慢、痛苦、
甚至带有血腥味的过程。 

    (三)政治上进入动荡不定时期

    独立后的前20年是印度政治上的最稳定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稳定的主要原因因为它有
一个强大的政党— 国大党。但是自60年代中期以后,国大党便一步步地逐渐走向了衰落。
它的得票率从前三次大选中的46%降到了第十一次大选的29.7%。[26]国大党的衰落主要是
逐渐失去了社会基础。在领导民族独立运动的年代里,国大党几乎动员了全国的民众反抗
殖民统治,它代表了整个民族的利益。独立以后,印度民族与殖民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消失
了,被民族斗争长期掩盖下的民族内部矛盾开始显现。不同社会阶层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
突不仅表现在国大党的外部,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了国大党的内部。这就是国大党后
来不断分裂的最本质的原因。

    国大党的衰落表明印度社会的政治力量对比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力量趋于多元化。印度独立后实行的民主政治和普选制迅速唤起了民众的
政治意识,增加了政治需求,拓宽了政治参与面。各种社会集团被动员起来卷入了国家政
治,从而使印度是世界上最为政治化的国家之一。在这个由众多民族、语言、宗教、种姓
构成的多元性社会中,不同的社会集团在争取和维护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政治
势力,这使印度政治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代表不同的教派、种姓和地方
民族主义利益的政治力量正在崛起并不断壮大。随着印度民主化进程的发展,政治多元化
的趋势将会更加突出。 

    第二,代表印度教教派主义的政治势力上升。在国大党走向衰落的同时,具有浓厚民
族主义和印度教教派色彩的印度人民党却迅速崛起。该党利用广大印度教徒的宗教热和对
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感赢得了政治上的支持。印度人民党有着比较明确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文
化价值观念。它认为,一个在意识形态上缺乏凝聚力的国家,在外部的冲击下难免不出现
解体的危险,因此复兴印度教可以增强民众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另外,在当今全球化时
代,一个民族只有具备其独自的特征,才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才能在世界上获得应有的
地位。印度人民党和其它印度教教派政党倡导的印度教民族主义之所以在众多的印度教徒
中具有吸引力和号召力,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刻社会背景。首先,国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
世俗主义的建国原则已经失去了号召力,因此,意识形态和世俗的民族主义更容易被宗教
民族主义所取代;其次,周边国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和国内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冲突
的加剧刺激了印度教徒的“危机感”;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对西方经济和文化冲击的反应。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捍卫印度教传统文化和经济民族主义思潮也比以往任何时候表现得更
为强烈。 

    第三,中、低种姓的政治力量迅速崛起。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生活
中的一些传统职能减弱,但种姓正在逐渐转变为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
断加强。由于种姓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它们成为政治势力重要的社会基础和政治
斗争的工具。

    随着教育的普及,落后种姓的政治意识逐渐觉醒,要求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获得
平等权利和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他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政治权力的重要性。有些邦内
出现了分别代表中等种姓和低等种姓利益的政党。由于这些种姓占有人数上的优势,因此
很快就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并能够在邦议会选举中获胜成为邦执政党。这种现象
表明,印度的政治权力正在从城市的中、高等的种姓和阶级手中转向农村中的中等和低等
种姓和阶级手中。

    第四,地方政治势力日益强大。无论是在独立前,还是在独立后,印度始终就存在着
严重的地方主义。这既有历史的根源,又与印度的民族、语言的社会结构有关。从历史上
看,除了短暂时期以外,印度从未实现过国家的完全统一,因此它也从未建立过强大的中
央集权统治。英国殖民主义者声称统一了印度,但在约五分之二的领土上仍存在着数百个
独立或半独立的土邦。长期的小国林立和地方政治势力割据使印度的政治文化具有很大的
多元性和分散性。

    印度独立后,政府在国内少数民族的强烈要求下,按照民族— 语言的原则划分了各邦
。这种划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之间的矛盾,但同时也助长了地方民族主义的发展和政
治地方化的趋势。印度虽然实行联邦制,但中央集权过重,因此中央政府与邦政府在中央
集权和地方自治问题上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随着地方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在
政治上也要求得到更大的权力。许多代表地方民族主义势力的政党要求扩大自治权的呼声
不断高涨。

    80年代以来,地方政党的实力不断增强,有的在本邦建立了政权,有的成了最大的在
野党。在中央一级,任何政党只有在地方政党的支持下才能上台执政,中央政府的命运在
很大的程度上要取决于地方政党对它的支持与否。这种情况增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党的
依赖性和小党为了地方的利益向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这种政治权力地方化和分散化
的趋势不仅导致中央对各邦控制能力的削弱,而且可能使国家的一部分权力从中央向地方
转移,形成地方政府权力坐大的情况。目前,在一些重大的国家政策,甚至外交政策方面
,地方有了越来越多的发言权。中央和各邦的权力平衡正在被打破,印度中央高度集权的
联邦体制有可能转向真正的联邦制。

    综上所述,当今的印度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导致
了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政治上的动荡不定。议会民主制在缺乏强大的政党和稳定政府的
情况下,政府的工作很难具有效率。执政党为保住执政地位,需要平衡各个阶级或集团之
间的利益。政府的政策往往是妥协和调和的产物。另外,在印度这样如此庞大的国家,中
央政府的脆弱不稳和缺乏权威性必然削弱国家的治理能力,影响国家内外政策的有效实行
,从而对印度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国内的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印度不仅人口众多,而且社会结构复杂,民族、宗教和种姓矛盾尖锐,这些因素不仅
构成了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孕育着现代化道路上的危机,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威胁
着政治上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从独立至今,印度始终被民族、宗教和种姓问题深深困扰着。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印度
社会的痼疾,不仅最难解决、耗时最长、而且最容易导致大规模的动乱和暴力冲突。由民
族、教派冲突引发的社会暴力事件已日益成为该地区比国家之间的战争更为严重的安全问
题。印度前陆军总参谋长V·N·夏尔玛尖锐地指出:“印度的最大弱点并不是经济,而是
内部的不和。它所面临的最危险的威胁可能不是来自边界上的敌人,而更可能来自内部的
导致民族、种姓和宗教之间暴力活动与日剧增的政治斗争;来自政治上不惜一切代价地争
夺选票;来自掌权者与夺权者这些不共戴天仇敌之间不惜使用一切手段的明争暗斗。在我
们这个所谓的民主政体中,公正的选举也是令人怀疑的,因为犯罪化的政治利用金钱和暴
力左右选民”。[27]

    印度独立后的民族、宗教的暴力冲突造成的人员死亡大大超过了三次印巴战争的死亡
人数。印度民族问题中最严重的是民族分离主义的倾向,有些民族中的激进势力还开展了
不同规模的武装斗争或暴力恐怖活动。虽然民族分离倾向还不至于产生国家分裂的危险,
但它严重地威胁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的民族自治或民族分离主
义运动经过政府的安抚或镇压似乎已经平息,但民族问题往往与政治、经济、语言、文化
以及社会的权利、地位等问题相互联系,彻底解决非常困难。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在一定
的时机下很有可能爆发出新的冲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越来越频繁,冲突的规模越来越大
,涉及的地区也越来越广。[28]此外,种姓之间的暴力冲突和集体屠杀贱民事件也是屡见
不鲜。这些暴力活动大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尤以比哈尔邦、北方邦和安得拉邦最为严重。
随着人口对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中,以土地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骚乱
可能有增无减,印度东北部和中部的表列部族也都潜伏着动乱的危险。

    综上所述,印度的民族、宗教问题与印度社会的基本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
的缓慢和不平衡,社会、文化结构的多样性和发展的迟滞及不平衡,民众的普遍贫困和贫
富的悬殊、教育的不发达以及由于人口的压力而对资源和就业竞争的加剧,这些多方面的
因素构成了民族、宗教和种姓冲突频发的根源。

    另外,印度的现代化正在打破维持社会平衡的传统的组织结构、制度框架和思想观念
;整个国家面临着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的压力;教育的普及和新闻媒介的广泛传播使越
来越多的民众卷入了政治,促进了他们政治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的觉醒,当政府不
能满足民众日益提高的期待时,社会中集聚的各种不满情绪便有可能爆发成宗教、民族、
部族、种姓等不同集团社会之间的冲突,在缺乏强有力政府的情况下,这些冲突便意味着
暴力和动荡。

    (五)缺乏安全稳定的地区环境

    印度是南亚地区的大国,但是这不意味着印度已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占有了主宰地位
。它的主导地位受到来自巴基斯坦的严重挑战。到目前,无论在意识形态上、文化上,还
是在经济上,印度还不具有影响或控制周边中、小国家的软权力。在该地区,只有印度和
尼泊尔是印度教为主体宗教的国家,其余各国皆为伊斯兰或佛教国家。在经济上,各国之
间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在安全观念上,印度与其他国家基本上是相互冲突的。这些特点
就大大限制了印度利用软权力吸引、团结周围中、小国家的能力。

    印度在其独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几乎完全陷入在地区内部的纷争之中,在短短的24
年中,它与巴基斯坦之间进行过三次战争。这是影响印度崛起的重要原因。目前,印巴之
间的冷战状态仍然存在,两国间的军备竞赛还在不断升级。现在两国都拥有了包括核武器
和导弹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不仅意味着相互遏制、威慑和防御对方的能力得到加
强,同时也意味着即使是打一场常规战争,对两国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
将是一场难以承受的巨大灾难。虽然核武器并不一定导致核战争,但是印巴的核竞赛无疑
增加了两国间核失控的危险性。一旦由于情报错误或技术事故导致核战争,对任何一国来
说都不啻是一种自我毁灭。如果印度今后仍然不能摆脱与其宿敌巴基斯坦的军事对抗,那
么,它很可能陷入与巴基斯坦之间的核军备竞赛而不能自拔。 

    印度与其他周边国家在边界、水资源、跨国移民以及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纠纷或矛盾
今后很可能导致与邻国关系再趋紧张。印度国内的印度教复兴已经使国家出现了印度教化
的苗头,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不仅会使国内印度教徒与一亿多穆斯林的关系更加不睦
,而且可能还会影响到印度与周边穆斯林国家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印度在国内和地区内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
难仍将使其不得不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外的安全问题上,这必然大大限制了它在更
广泛的范围发挥重要作用的能力,它迈向世界大国的步伐也无疑将受到很大的制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见K·Subramanyam, Nuclear India in Global Politics, World Affairs, July-
September 1998. 

    2.美国前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其所著《大棋局》一书中,把印度视为与美
、法、德、俄、中并列的世界上六个地缘战略国家之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
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冷战后的世界是由七个或八个主要
文明构成的,印度是文明的核心国家之一。“在正在形成的全球政治中,主要文明的核心
国家正取代冷战期间的两个超级大国,成为吸引和排斥其他国家的几个基本的极”。

    3.Henry A Kissinger, Diplomac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94, pp.23-24.


    4.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中译本,第57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
年。

    5.V·M·Hewitt,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South Asia, Manchester Unive
rsity Press, 1992 p.195。

    6.Stephen Philip Cohen, Indian Perspectives on War, Peace, and Internation
al Order, Paper for the Summer Workshop on Defence, Technology and cooperative
 Security in South Asia.

    7.K·苏布拉马尼亚姆,《印度的安全前景》,第216页,新德里,1982年英文版,转
引自陈平生主编,《印度军事思想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4页.

    8.《1998年印度年鉴》,印度政府信息和广播部出版,第565页。

    9.Government of India: Eighth Five Year Plan. 

    10.见 Introduction, in V·A·Pai Panadiker ed, Fifty Years of Swaraj: High
lights and Shadows, p.3. 

    11. Braudel, On History, p.226.转引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
的重建》,中译本,1998年新华出版社,第30页。

    12.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中译本,第64-65页。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8年。

    13.见 Introduction, in V·A·Pai Panadiker ed, Fifty Years of Swaraj: High
lights and Shadows, p.3. 

    14. Raja Ramana,Science: New Frontiers and Beyond, in Hiranmay Karlekar ed
, Independent India The First Fifty Yea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176


    15. Dewang Mehta, 印度:从软件乐园到软件超级大国,载《今日印度》1999年4月,
印度使馆出版。

    16. Dewang Mehta, 印度:从软件乐园到软件超级大国,载《今日印度》1999年4月,
印度使馆出版。

    17.亨廷顿认为印度是西方与非西方之间摇摆不定的国家。参见塞缪尔·亨廷顿《文明
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8年中文版,新华出版社,第273页。

    18. Internet, sapra, 28 January 1998. 

    19. Stephen Philip Cohen, Indian Perspectives on War, Peace, and Internati
onal Order, Paper for the Summer Workshop on Defence, Technology and cooperati
ve Security in South Asia. 

    20. Tata Services Limited, Stastical Outline of India 1998-99, p.267. 

    21.《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第69页。

    22.《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第73页。

    23.P·V·Indiresan, Technology: Surmounting Cultural Hurdles, in Hiranmay 
Karlekar ed,Independent India The First Fifty Yea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
998, p.176.

    24.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译本,1998年新华出版社
,第96页。

    25.转引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译本,1998年新华
出版社,第100页。

    26. N·Ram, Political India Over Fifty Years, Frontline,1997, Aug. 9-12. 


    27. General V·N·Sharma,“National Security: More Threats from Within”, 
Hindustan Times, December 18,1994. 

    28.参见孙士海主编《南亚的政治、国际关系及安全》,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43.3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8.5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