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美国简史》——独立战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n 29 09:27:27 2004), 转信

第二章  独立战争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都是
    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
    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
    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 



    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说,美国革命早在一六二O年就开始了。他说:「革命在
战争前就开始了。革命隐藏在人民的心里和思想里。」他还说,引导美洲人反叛的因素和
情绪,「应该追溯到二百年前,追溯到第一个美洲种植园建立以后的历史。」

    但是,作为一个实际问题来看,英国和美洲的公开分裂,是一七六三年开始的,比第
一个定居点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建立的时间晚一百五十多年。那时,各殖民地在经济力
量和文化成就方面,发展得很快。实际上,所有殖民地都已经有了多年自治的历史,总人
口已达一百五十多万,与一七OO年相比,人口增长了六倍。

    殖民地实际发展的含义是远非人口增长数字所能显示出来的。十八世纪时,由于欧洲
移民源源而来,殖民地又稳步发展。海岸附近的良好土地既然都已经让人占了,后来的人
不得不向内地发展,走向河流上游。从内地回来的生意人提到内地富饶的河谷地带,吸引
了农民带着家属到那片荒芜的地方去。虽然困难很多,但是,有进取心的移民还是接踵而
来。到了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边疆居民已经大量涌入申南多亚河流域。



    移民们注意本身权利
    英国直到一七六三年,还没有一个前后一贯的殖民地政策。他们的指导原则,是根深
蒂固的重商主义者的看法:认为殖民地应该把原料供给母国,在工业上不应和母国竞争。
但是,这个原则贯彻得很不得力,各殖民地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卑屈的。它们觉得它们
是自由联邦或者是国家,就像英国一样。它们和伦敦当局只有松散的联系。

    有时候,英国情绪高涨,国会或者王室要求殖民地的政府和经济活动服从英国的旨意
和利益,而大部份移民都反对这一点。由于与英国远隔重洋,移民不太害怕英国采取报复
行动。

    除了两地相隔遥远之外,美国早期的生活特色,也是原因之一。移民从地狭人稠的国
家来到这个广阔无垠的地方,因环境所致,生活方式就不得不变得以个人为重了。

    移民们承袭英国人为争取政治自由而进行长时期斗争的传统,便把自由观念写进了弗
吉尼亚的第一个特许状里,这个特许状规定,英国移民享有一切自由、特权和豁免,就如
 r他们诞生和生长在英国本土一样」。这就是说,他们可以享受大宪章和习惯法带来的好
处。

    起初,由于国王独断裁定,殖民地不受议会控制,殖民们得以享受他们的固有权利。
况且,以后多年内,英国国王忙于英国内部的重大斗争--这个斗争后来演改成清教徙革
命--没有工夫来执行他们的意旨。在议会注意到要按照帝国政策来改造殖民地之前,殖
民地已靠自己的力量变得很强大、很繁荣了。

    从开始踏上新大陆那一年起,移民们就按照英国约法律和宪法处理政事。他们成立了
议会和代议制政府,并且承认习惯法所保障的个人自由。但是,渐渐地,立法采取了美洲
的观点,对于英国的习俗和先例越来越不注意了。然而,殖民地摆脱英国的羁绊,并不是
一帆风顺的。殖民地的历史充满了民选议会和英王所委任的总督之间的斗争。

    虽然如此,移民们经常可以把皇家委任的总督架空,因为,一般来说,「除开议会之
外,总督毫无依托。」有时,总督奉命把有利可图的职务和土地送给有影响的移民,使他
们支持皇家计划。可是,这些殖民地的官员在获得了好处以后,十有八九依然故我,为殖
民地的利益服务。

    总督与议会之间不断发生的冲突使移民们逐渐领悟到英美之间在利害上的分歧。慢慢
地,议会接过了总督们和他们的评议院的权力,这些评议院都是由效忠于王室的移民所组
成的。这样,殖民地的行政中心便由伦敦转移到美洲各殖民地的首府。十八世纪七十年代
初期,在法国人最后被逐出北美大陆之后,英国便曾试图把殖民地与母国之间的关系大大
改变一下。



    英法冲突
    英国人在大西洋海岸地区建立农场、种植园和市镇的时候,法国人已经在加拿大东部
的圣劳伦斯河流域建立了另外一种殖民地。他们派遣的移民为数不多,但是,却派来了大
批探险家、传教士和皮货商人。他们占领了密西西比河,利用一系列的堡垒和商端口,成
立了一个新月形状的帝国,北起东北部的魁北克,南至南方的新奥尔良。这样一来,他们
势必把英国人限制在阿帕拉契亚山脉以东的狭长地带里了。

    英国人对于这种他们认为的「法国人的入侵」,早就进行了抵抗。英法移民之间的地
方性冲突早在一六一三年就发生过。最后,有组织的战争终于发生,这些战争是英法更大
范围冲突当中在美洲的抗衡。从一六八九到一六九七年,欧洲有「巴勒提拿特战争」,美
洲有「威廉国王之战」;从一七O二到一七一三年,欧洲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美洲
有「安娜女王之战」;从一七四四年到一七四八年,欧洲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美
洲有「乔治国王之战」。在这些战争里,英国虽然占些便宜,但谁胜谁负还未定局,法国
在美洲大陆上的地位还很巩固。

    到了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斗争进入了最后阶段。法国人在一七四八年签订了爱斯拉沙
伯和约以后,加强了他们对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控制。与此同时,越过阿利根尼山的英国移
民人数大增。于是,英法两国为了争夺一块土地,开始厉兵秣马。一七五四年,发生了武
装冲突,参加这场冲突的是二十二岁的乔治﹒华盛顿所率领的弗吉尼亚民军和法国的一支
正规军。紧接着发生了「法国和印第安战争」,即在美洲方面牵涉较广的「七年战争」-
-交战一方是英国人和他们的印第安盟友,另一方是法国人和他们的印第安盟友。英法两
国在北美洲的霸权,注定要由这场战争来解决。

    这时,英国殖民地之间,最需要的是行动和团结。法国人不仅威胁着大英帝国,而且
威胁到美洲移民本身。因为一旦法国控制了密西西比河流域,就可以阻止美洲移民继续向
西发展。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的法国政府,不仅增强了势力,而且在印第安人中间的声望
也大见增长。伊洛魁族印第安人是英国人的传统盟友,这时也倾向于法国人了。在这场新
的战争里,每一个熟谙印第安事务的英国移民都知道要避免灾难,就得采取激烈手段。




    统一的发轫
    这时,英国贸易部获悉英国与印第安人关系逐渐恶化,立即令纽约总督和各殖民地专
员召集伊洛魁族酋长开会,制定条约。一七五四年六月,纽约、宾夕法尼亚、马里兰与新
英格兰诸殖民地代表,在奥尔巴尼和伊洛魁族酋长会晤。会上印第安人诉了许多苦,代表
们因此建议采取适当行动。

    这个奥尔巴尼会议,原意是为了解决印第安人的问题,但是,会议发展到后来却超出
了其范围。它声明:各殖民地如果要长久生存,必须团结一致。参加会议的各殖民地代表
都一致通过了这个奥尔巴尼联邦方案。这个方案由本杰明﹒富兰克林起草,规定国王任命
总统,总统与各殖民地议会所选代表组成的评议会共同主政,各殖民地的代表人数,根据
殖民地在财政上所作的贡献大小而定。这个政府,主管所有英国在西部的利益,包括印第
安条约、贸易、防卫与定居点等事项。但是,后来各殖民地都拒绝接受富兰克林所草拟的
这个方案,因为没有一个殖民地愿意交出征税权和对于西部开发的控制权。

    总的来说,各殖民地对于支持这场战争的兴趣都不大,所有企图开导他们效忠国王的
计划都失败了。移民们认为这场战争只是英法两国争霸美洲的战争,看到英国政府不得不
派遣大批正规军来进行殖民地的战争。他们都无动于衷。就算看到打胜仗的是英军而不是
殖民地部队,他们也毫不遗憾。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限制贸易上的往来,这种贸易事实上
是「与敌人做生意」。

    尽管得不到殖民地的全力支持,尽管战争初期屡受挫败,英国由于占有优越的战略地
位,加上指挥得法,终于赢得了最后胜利。经过八年奋战,英国终于占领了加拿大和密西
西比河上游两岸之地,法国在北美建立帝国的美梦也就破减了。

    英国在美洲,在印度,甚至在整个殖民地世界战胜了法国以后,立刻面临过去忽视了
的问题:对于其帝国的治理问题。此时,英国必须把广大的殖民地组织起来,以便进行防
卫;协调各地与各处人民的不同利益,并把帝国行政费用更公平地分摊给各殖民地。

    英国的海外属地,仅北美洲一地,就增加了一倍多。原来只有大西洋海岸一个狭长地
带,现在增加了广阔无际的加拿大与密西西比河及阿利根尼山之间的领土。这些地方本身
就可以构成一个帝国。在人口方面,以前大多数都是英国新教徒或英国化的欧洲大陆移民
,现在则包括了法国的天主教徙以及为数众多的部份基督徒化了的印第安人。要保卫和治
理这块新领土和原有的旧领土,必须有大笔金钱和大量人员。「旧殖民制度」显然是不适
合的。甚至在威胁移民本身生存的战争到来的时候,该制度也不能使英国得到殖民地的合
作和支持,那么,在太平时期,在外来危险不存在的时候,又能期望些什么呢?



    殖民地居民反抗更严厉的控制
    英国人很明显是想建立一个新帝国体系,但是,美洲方面根本不希望有任何改变。移
民们对于高度独立早已很习惯了。他们要求的是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自由,尤其是因为现在
法国的威胁消除了。英国的政治家们,要想对殖民地实行新的制度,加强控制,就得想办
法应付已学会自治、并厌烦外来干涉的移民。

    英国人最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着手整顿内地。征服了加拿大与俄亥俄河流域以后
,英国需要实行一些安抚法国和印第安人的政策。但在这方面,英国王室便和诸殖民地的
利益发生了冲突。各殖民地由于人口剧增,一心想开发新取得的领土。为了获得新的土地
,各殖民地宣称,它们有权把边界向西扩展至密西西比河流域。

    英国政府害怕移民迁入新领地会挑起一系列的印第安战争,认为应该先让倔强的印第
安人安顿下来,以后再逐渐把土地开放给移民。为此,在一七六三年,英王宣布阿利根尼
山、佛罗里达地区、密西西比河与魁北克之间的土地,全部保留给印第安人使用。王室企
图以此把十三州对于西部领土的要求一笔勾消,同时阻止移民向西发展。这个命令虽然没
有认真实行过,不过,在殖民地居民的眼中,这种办法实际上把他们在需要时占有与利用
西部土地的基本权利完全置之度外。

    反响更为强烈的是英国的新财政政策。英国政府需要更多的经费,来维持发展中的帝
国。这笔经费,如果英国本土上的纳税人不能全部负担,殖民地就得分摊。但是,要想在
殖民地征收税款,先要有一个比较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这样,殖民地的自治权就要受到削
弱。

    一七六四年通过的食糖法是实行新政策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增加税收,而不是管理贸
易。事实上,它取代了一七三三年所订立的蜜糖法:该法规定对来自非英国地区的甜酒和
蜜糖征收重税。修正的食糖法,禁止进口外国的甜酒;对于从各地进口的蜜糖也要征税,
但税率很低。此外,对于酒、丝绸、咖啡以及其它奢侈品都要征税。为了执行这个法令,
海关人员奉命加倍工作,不得徇私。游弋美洲海面的英国军舰也奉命查禁走私。此外,持
有「协助状」(即空白拘票)的皇家官员,有权搜查嫌疑房舍。



    纳税而无代表权的问题
    新英格兰商人们感到吃惊的,不是那些新的关税,而是英国政府为有效地执行这项法
令所采取的步骤。这完全是一个新的发展。因为几十年来,﹒新英格兰人惯于从法属和荷
属西印度群岛免税进口他们所需的大部份的蜜糖来酿制甜酒。现在,他们认为,那怕是付
出低额的税款,后患也是无穷的。

    说来也很凑巧,食糖法的序文给了移民一个利用宪法原则表示不满的机会。议会为了
管制贸易,对殖民地的货物实行征税,这在理论上早为一般人所接受,虽然在实际上往往
不是这样。但是,一七六四年的税收法所提到的「为了改善帝国税收」议会有权征税,这
倒是一件新鲜事情,很有争辩的余地。

    在这场最后逼使美洲殖民地与英国分裂的大争论里,宪法问题是导火线。当时,马萨
诸塞的激烈演说家詹姆士﹒奥蒂斯曾写道:「英国议会一个法案,使人们在六个月内所想
的事情,比他们过去一生中所想的事情都多。」商人、议会和市镇会议都对这个法案提出
抗议。殖民地的律师如塞缪尔﹒亚当斯等在序文里发现了「纳税而无代表权」的第一个暗
示。这句话后来变成了口头禅,争取了一大批人参加了美洲爱国者反对英国的斗争。

    同年晚些时候,为了「防止此后殖民地所发的纸币成为合法货币」,英国议会通过了
货币法。因为殖民地是一个贸易逆差地区,经常缺少硬通货,这一个法案给殖民地的经济
增加了严重的负担。从殖民地的立场看,同样需要反对的是一七六五年通过的驻军法,这
个法案要求殖民地向皇家军队提供营房和给养。

    移民们虽然坚决反对上述几项法案,但是,促使他们有组织进行反抗的起因却是新殖
民制度实施办法中的最后一项,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印花税法」。该法案规定所有报纸
、海报、小册子、执照、租约和其它法律文件都须加贴印花税票。所征税款(由美洲当地
人任收税员)完全拨归殖民地「防务、保护与安全」之用。乍看起来,印花税额不大,分
配也均匀,所以议会几乎没有辩论就通过了。

    可是,十三个殖民地的人民对这个法案的反对如此强烈,使各地温和人士大为惊讶。
这个法案波及各个阶层,激怒了殖民地东西南北各地里面最有势力、最善于发表看法的一
些人,如记者、律师、教士、商人及企业主等。不久,大商人的提货单上也要加贴印花,
为了反对这一规定,他们便联合起来,成立了拒绝进口商品联合会。

    一七六五年夏季,殖民地和英国之间的贸易大见减退。知名人士组织了「自由之子社
」。政治上的对立很快爆发成为叛乱。忿怒的群众在波士顿街道上游行示威。从马萨诸塞
到南卡罗来纳,人们一致废弃该法案,并且强迫倒霉的税吏辞职,还把许多可恶的印花税
票全烧毁了。

    弗吉尼亚议会在帕特里克﹒亨利的推动下,通过了一些决议案,指斥抽税而无代表权
,对殖民地的自由是一种威胁。几天以后,马萨诸塞议会邀请各殖民地派遣代表出席纽约
会议,讨论印花税法所构成的威胁。这个会议在一七六五年十月间召开,是第一次由美洲
人倡议召开的各殖民地之间的会议。来自九个殖民地的二十七位代表,利用这个机会,动
员殖民地的舆论力量,反对英国议会干涉美洲事务。经过详细辩论以后,会议通过了一组
决议案,说明「除由各殖民地议会自行决定者以外,从来不曾有、亦不可能有任何合宪法
的课税。」并称,印花税法具有「破坏殖民地人民的权利与自由的明显倾向」。

    于是,争论就围绕着代表权的问题进行。从殖民地的观点看,除非他们真正选出代表
参加英国下议院,否则他们绝不认为自己在议会里拥有代表权。但是,这种主张毕竟和英
国正统的 「实质上的代表权」的原则相冲突。这一原则的意思就是代表权应该是阶级和利
益集团的代表权而不应该是地区的代表权。

    大部份英国官员认为,议会是帝国机关,既代表英国,也代表殖民地,有权管理英国
,也有权管理殖民地;议会可以替英国的伯克郡立法,也可以替马萨诸塞立法。

    美洲移民领袖则认为,所谓「帝国」议会是不存在的;他们仅和王室有法律上的关系
。同意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的是国王,让殖民地成立政府的也是国王。他们同意国王是英国
的国王,也是马萨诸塞的国王,但是,他们同时坚持认为,英国议会无权替马萨诸塞立法
,正如马萨诸塞议会无权替英国立法一样。

    英国议会不愿意接受殖民地的观点。但是,英国商人考虑到美洲抵制运动的影响,全
力主张废法。一七六六年,议会让步了,废止了印花税法,修正了食糖法。各殖民地都兴
高采烈。商人们停止了反对进口的活动, 「自由之子社」的浪潮也平息了,贸易恢复常态
,和平似乎在握。

    但是,这只是一个间歇。一七六七年,英国又制订了一些政策,把过去的纠纷又重新
挑动起来。英国财政大臣查尔斯﹒汤森奉命制定一项新的财政计划。他打算通过增加对美
洲贸易的征税来减少英国人在税务上的负担,因此,他加强了海关管理,同时提议对从英
国运往殖民地的纸张、玻璃、铅条和茶叶征税。

    这些税收的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以便将一部份税款拿来供养殖民地的总督、法官
、税务人员和驻在美洲的英国军队。汤森所提议的另外一个法案是授权殖民地的法庭签发
空白拘票。这样一来,就使殖民地所痛恨的普通搜查令具有了特定的合法权威。

    汤森税则制定后所引起的骚动,虽然不像颁布印花税法那样激烈,但也算厉害的了。
商人们又签订了抵制进口协议。男人们穿着用美洲土产衣料制成的衣服,妇女们用别的东
西代替茶叶。学生使用殖民地自己制造的纸张,房舍不再上油漆。在波士顿,商界对外来
的干涉一向最敏感,当新条例执行的时候,终于引起了暴乱。海关人员收税时,受到居民
的围攻和殴打。因此,英国派遣了两团军队来保护这些海关人员。

    英国军队在波士顿的出现,随时都可能引起骚动。居民们忍耐了十八个月后,终于一
七七O年三月五日与军队发生了冲突。人民原来只用雪球投掷英国士兵,后来变成联群结队

地向英军袭击。有人下令开枪,三个波士顿人在雪地上被打死了。于是,殖民地的鼓动者
得到了一个可贵的机会,他们借此煽动反英情绪。这个事件被称为「波士顿惨案」,它生
动地反映了英国的无情与暴虐。

    英国议会面对着这种反抗运动,在一七七O年作出一个策略上的让步。除了茶税以外,
所有汤森税则完全废止了。保留茶税,正如英国乔治三世所说的,是因为要保持起码一种
税收来表示英国的权利。对大部份的殖民地人民来说,议会的行动,事实上已经把所有的
不平全都矫正了。他们的反英运动也大致告终。抵制英茶的运动还在继续着,但是并不十
分彻底。

    总的说来,局势看来对帝国有利。经济一天比一天繁荣,大部份殖民地领袖也愿意听
任事情自然发展下去。当比较大胆的政策无法推行时,惰性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似乎在取而
代之。很有势力的殖民地温和分子对于这段和平时期颇表欢迎。



    爱国运动:波士顿的「茶会」
    平静持续了三年。这期间,有少数「热血志士」或「激进分子」,不愿意这场争论就
这样沉静下去。他们认为,只要茶税存在一日,英国议会有权管理殖民地的原则就依然有
效。将来有一天,这个原则可能要普遍运用,那时殖民地的自由就会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


    典型的热血志士就是他们最能干的领导人--马萨诸塞的塞缪尔﹒亚当斯。他坚持不
懈地致力于一个目标:独立。哈佛大学毕业后,他担任过几个公职--烟囱检查员、税务
员、市镇会议主席。他做生意常失败,可是搞政治却非常老练,在新英格兰市镇会议里大
显身手,非常活跃。

    亚当斯的工具是人:他的目的是争取普通人对他的信任和支持,鼓励他们不再惧怕社
会和政治地位比他们高的人,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行动起来。为了这
个目的,他不断在报纸上写文章,在各市镇会议上发表演说,提出适合殖民地人民民主要
求的决议案。

    一七七二年,他怂恿波士顿市镇会议成立 「通讯委员会」,陈述殖民地人民的权利和
不平,就这些问题与其它城市交换意见,并且请求它们回信。顷刻之间,这个办法风行一
时。几乎所有殖民地的城市都设了这种「通讯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后来很快就演变成
为有效的革命组织的基地。

    一七七三年,英国给亚当斯和他的同志们提供了一个适当的口实。有势力的东印度公
司由于财政非常困难,请求英国政府援助,获得了向殖民地出口茶叶的垄断权。由于汤森
茶税的缘故,殖民地人民一直在抵制该公司运来的茶叶。一七七O年后,走私贸易风气甚盛
,美洲消费的茶叶,十分之九是未经缴税从外国偷运进来的。

    该公司决定把茶叶价格压低到市价以下,由公司代理一手销售,这样,既可以使走私
商无利可图,又把殖民地的个体商人排除在外。殖民地的商人,不仅由于失去了茶叶生意
,而且也看不惯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做法,便和爱国志士们联合起来。事实上所有殖民地都
已采取了行动,阻止东印度公司执行其计划。

    在波士顿以外的其它港口,东印度公司的代理都纷纷被说服辞了职,运来的茶叶,不
是退还英国,就是封存在仓库里。但是,在波士顿,该公司代理拒绝辞职。在皇家总督的
支持下,他们不顾人民的反对,准备卸下船上的茶叶。亚当斯领导的热血志士,决定用暴
力来答复他们。一七七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夜晚,一群人化装成莫霍克族印第安人,登上了
三条停泊在港口的英国船,把船上的茶叶全倒入波士顿海港里。



    英国镇压激起美洲人反抗
    英国这时正面临一个危机。东印度公司执行的是议会的决定,如果议会对于破坏茶叶
事件置之不理,无异是向全世界承认议会控制不了殖民地。因此英国官方几乎都一致谴责
波士顿「茶会」是强盗式的行为;并且主张用法律手段镇压殖民地人民,使其就范。

    为此议会制定了新法令,殖民地人民把这些法令叫做"强制法令"。第一个法令是波士
顿海港法案,规定在茶叶得到赔偿之前,波士顿港应予封闭。这个法令威胁到波士顿的生
存,因为海港一旦封闭,就会带来经济上的灾难。其它法令还规定国王有权任命马萨诸塞
的议员,而陪审员则由警察局长指定,这些警察局长又全是总督的爪牙。以前,议员是由
殖民地人民选出的。陪审员是由殖民地市镇会议推选的。此外,还规定市镇会议非经总督
许可,不得召开。法官和警察局长的任免也都由总督决定。驻营条例则责成地方当局为英
国驻军寻觅适当的营地。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通过的魁北克法案,扩大了魁北克的疆界,并保障了法裔居民享受
宗教自由和保持他们自己的习俗的权利。殖民地人民反对这个法案,因为,它无视旧特许
状中对西部领土的要求,有阻止向西发展的威胁,似乎想让天主教徒控制的省份把他们与
北部和西北部隔绝起来。魁北克法案虽不是一种惩罚措施,但殖民地人民还是把这法案归
入「强制法令」一类,统称为「五项不可容忍的法令」。这些法令,非但没有达到压服马
萨诸塞的目的,反而促成了各殖民地联合起来支持马萨诸塞。

    在弗吉尼亚议会的倡议下,各殖民地代表于一七七四年九月五日应邀在费城开会,「
就殖民地目前的悲惨处境进行磋商」。这就是第一次大陆会议,出席该会议的代表都是由
各殖民地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出来的。除佐治亚之外,各殖民地至少派遣一个代表出席,代
表总数是五十五人,这个数目足以包括各种不同的意见,同时又能进行真正的辩论和采取
有效的行动。

    各殖民地意见分歧,使会议陷于一个真正进退两难的境地:它必须表示各殖民地代表
态度坚定一致,好诱迫英国政府让步,同时又不能表现出任何偏激或「独立的精神」,以
免使温和派人士惊惶。大会发表了一篇谨慎的主题演说之后,通过一个决议,声明绝不服
从强制法令,最后还通过了一项「权利宣言和怨愤陈情书」,这是写给英国人民的。

    但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组织「联合会」,决定恢复贸易抵制,并决定建立检查委员会
制度,检查海关报关手续,公布违犯协议的商人名字,没收他们的进口货物,并鼓励勤俭
节约。

    各地的联合会纷纷负起领导任务,催促新的地方组织打击残余的王室权威。它们用威
吓的手段使犹疑不决的人参加群众运动,而对于仇视这个运动的人则加以惩处。它们开始
收集军用物资并动员军队。它们煽动公众的情绪,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

    人民之间逐步形成的隔阂,随着「联合会」的活动在日益扩大。许多反对英国侵害殖
民地权利的美洲人士赞同以协商和互相让步的办法,来谋取适当解决。这群人中,包括大
部份官员(即王室委派的官员),还有反对使用暴力的教友派和其它教派的人士,许多商
人,特别是中部殖民地的商人,以及南方殖民地的不满现状的小农和边民。另一方面,热
血志士不仅得到一些不大富裕的人民的拥护,而且还得到专业人员,特别是律师,南方的
大部份大种植园主和数目不少的商人的支持。

    通过了强制法令以后,局势的发展,使保王派人士大为恐慌。在这种情况下,国王本
可以和他们结成联盟,及时稍作让步,以此巩固他们的地位,致使热血志士难以继续对抗
。但是,乔治三世毫无让步之意。一七七四年九月间,他拒绝了费城教友派教徒的请愿,
他写道: 「现在命运已经定了,殖民地不是胜利,就是屈服。」这一来就使保王派人士或
者人们开始称为保王党的那些人站不住脚了。

    波士顿驻军司令托马斯﹒盖奇将军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英国绅士,其妻出生在美国。这
时,波士顿的政治活动几乎完全取代了商业活动。波士顿有一个热血志士约瑟夫﹒沃伦医
生于一七七五年二月二十日写信给他的英国朋友,他说:「以和平的方式来处理争端现在
还不算太晚。但是,我以为,一旦盖奇将军率领部队执行议会最近通过的法令,英国至少
得从新英格兰各殖民地退出,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还会同整个美洲告别。如果那个国家

还有任何智能,但愿上帝尽快地将它召唤出来吧。」

    盖奇将军的任务是执行强制法令。当他得悉马萨诸塞的志士们正在离波士顿三十二公
里的内地小城康科德搜集火药和军需品时,便于一七七五年四月十八日夜间,从驻防军中
派遣一个强大的支队去没收这些军火,并准备逮捕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押送
到英国受审。但保罗﹒里维尔和两个通讯员早就给整个乡村通风报信了。

    走了一夜的英军,在抵达列克星敦村的时候,他们在晨雾中看到五十名民兵--武装
的移民--隔着一块空地并排站着。起初,双方都有一点迟疑,只是互相喊叫和下命令。
喧哗之中,一声枪响;接着,双方开火,民兵撤退,在草地上留下八具尸体。这是为美国
独立战争而洒的第一次血。

    英军继绩向康科德推进,「严阵以待的农民」在北桥边「打响了震动全球的枪声」。
他们的目的部份达到了,英军开始撤军。但是,一路上从各村各镇来的大批民兵躲在石墙
、小山、房舍之后,对着英国士兵鲜红色的制服射击。疲倦的英国部队踉踉跄跄地退到波
士顿的时候,他们所遭受的损失,几乎是民兵损失的三倍。

    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的消息,飞快地传遍了十三个殖民地。短短二十天内,从缅因到佐
治亚立刻燃起了同仇敌忾的怒火。



    大陆会议辩论独立
    在列克星敦与康科德的警钟还在回响不绝的时候,第二次大陆会议于一七七五年五月
十日在费城召开了。大会主席是波士顿的富商约翰﹒汉考克。托马斯﹒杰斐逊,还有刚从
伦敦回来的受人尊敬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也都出席了会议。富兰克林曾以几个殖民地「代
理人」的身份在伦敦与英国谋求和解,然而毫无结果。大会刚刚组织就绪,就得开会讨论
战争的问题。虽然还有人提出反对,不过,大会的真实情绪,已经在「为何必须拿起武器
」的激动宣言中表露无遗了。这篇宣言是迪金森和杰斐逊的共同创作。宣言说:


    「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我们的联合是完美的。我们内部的资源是丰富的,并且,必
要的话,我们无疑可以取得外援……我们将使用敌人迫使我们拿起的武器来保卫我们的自
由,因为,我们宁愿作自由人而捐生,不愿作奴隶而苟存。」

    当宣言还处于辩论阶段时,大陆会议甚至已经把民军编成大陆军,任命乔治﹒华盛顿
上校为美军司令。可是,尽管已有了军事准备,任命了一个总司令,但一些代表和相当多
的美洲人民,仍然不愿意完全脱离英国。但是,很明显,殖民地对大英帝国半心半意模棱
两可的态度是难维持久的。

    随着时间的消逝,由于殖民地还是英国的一部份,宣战的困难就日见明显。英国绝无
妥协的意思;一七七五年八月二十三日,英王乔治颁发诏书,宣布殖民地处于叛乱状态。


    五个月后,托马斯﹒佩因发表了他的长达五十页的小册子「常识」,以活泼的文体,
说明了独立的必要性。他是一个政治理论家,一七七四年从英国来到美洲。佩因甚至敢攻
击神圣不可侵犯的国王,嘲弄王权世袭的观念;他说,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在社会上的价值
,大过有史以来所有戴上王冠的坏蛋。他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提出了两个不同的选择:继续
向暴君和抱残守缺的政府屈服,或者是选择自由与幸福而成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共和国
。这本小册子风行整个殖民地,使信仰坚定的人目标更加明确,并且团结了犹豫不决的人
们,使他们也投身到脱离英国的大业。

    虽然如此,正式宣布脱离还要征得各殖民地的同意。一般都认为,在得到各殖民地的
明确指示以前,大陆会议不应采取明确的步骤宣布独立。但是,会议每天都听到新的非法
殖民政府的成立,以及殖民地授权代表们去投票赞成独立的消息。与此同时,激进分子通

过扩大通讯范围支持后进的委员会,和以鼓动人心的决议案来激发爱国者热情等方法,增
强了他们在大陆会议里的优势。

    一七七六年五月十日,一项快刀斩乱麻的决议案终于通过了。这时需要的只是一项正
式宣言。六月七日,弗吉尼亚的理查德德﹒亨利﹒李提出了一个决议案,主张独立,和外
国建立联盟,并建立美国联邦。当时,一个以杰斐逊为首的五人委员会立即奉命草拟正式
宣言,「列举迫使我们作出这一重大决定的原因」。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通过的独立宣言,不仅宣告了一个新国家的诞生,并且阐明了一
种人类自由的哲理,对此后的整个西方世界,发挥了强大无比的力量。这个宣言不是着眼
于某些具体的不满,而是以个人自由为广阔根基的,所以在美洲各地都能取得普遍支持。
这个宣言所含的政治哲理是清楚的: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
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
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
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
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


    独立宣言的作用远不只是公开宣布分裂。它揭示的观念激发了群众对美国建国大业的
热诚,因为它使普通人民逐渐认识到个人的重要,激发他们为个人自由、自治和在社会上
的尊严地位而奋斗。



    军事斗争
    革命战争持续了六年多,战火蔓延到各殖民地。其实,独立宣言发表之前,已经有过
对于战争结果具有重要影响的军事行动了。比如,一七七六年二月北卡罗来纳扑灭保王党
之战,和同年三月英国兵被迫自波士顿撤退的事件。

    独立宣言发表后数月,美国人遭受几次严重的挫折。第一次是发生在纽约。在长岛战
役中,华盛顿的处境变得颇为不利,他只好利用小船将士兵从布鲁克林运到曼哈顿海岸,
作了一次巧妙的撤退。当时刮的是北风,英军船只无法在东河上行驶。因此,英国的威廉
﹒豪将军失去了给予美国建国大业致命打击的一次良机,否则,说不定战事可以即刻结束
了。

    华盛顿虽然节节败退,但直到年底,他还能保持军队的完整。在特灵敦和普林斯敦两
地的重要胜利,恢复了殖民地的希望。但是,灾难又来临了。一七七七年九月,威廉﹒豪
占领了费城,大陆会议被迫解散,华盛顿和他的部队在福治谷渡过了一个冬天。

    不管怎样,一七七七年是美国在战争中取得一次最大胜利的一年,也是革命的转折点
。英国的约翰﹒伯戈因将军带领一支军队从加拿大南下,企图控制香普兰湖到哈得逊河一
线,把新英格兰和其它殖民地隔开。他来到了哈得逊河上游,在继续向南方推进之前,不
得不停下等待补给,一等就等到九月中旬。

    伯戈因不熟悉美国的地理形势,以为派遣一个突击队穿越佛蒙特,沿着康涅狄格河南
下,沿途搜集马匹、牛群以及大车等供他的部队使用,是一件轻而易学的事情,前后大概
只需两个星期。为了进行这件大事,他选拔了三百七十五名不骑马的雇佣骑兵,三百名加
拿大人和印第安人。然而,这些人甚至连佛蒙特都未到,在本宁顿附近就遇到了佛蒙特民
兵的狙击,只有极少数的雇佣兵逃了回去。

    本宁顿之战使新英格兰的民兵齐心协力,华盛顿同时也派遣援兵自哈得逊河下游赶来
援助。等到伯戈因再次动用他的部队时,霍雷肖﹒盖茨将军的军队早已在等候着他了。在
本尼迪克特﹒阿诺德领导下,美国军队曾经两次将英国军队击退。伯戈因败退到萨拉托加
,一七七七年十月十七日,他终于投降。这次具有决定性的一战使得法国也倒向了美国的
一边。



    殖民地取得了胜利和自由 
    独立宣言签署以后,法国一直就不曾保持过中立。法国政府自一七六三年被英国打败
后,一直渴望向英国报仇,而且对于美国的独立非常热心,因为当时法国的知识界本身也
在反对封建主义和特权阶级。然而,尽管当时法国欢迎富兰克林到法国宫廷来访问﹒并且
给予美国军火和其它方面的援助,可是,法国政府却不愿意冒险直接干预对英作战。

    但是,在伯戈因投降以后,富兰克林便有权与法国政府签定通商以及同盟条约。甚至
在此之前,许多法国的志愿兵早就到了美国,其中最杰出的是拉斐特侯爵。他是一位年轻
的军官,一七七九年至八O年冬天,他到凡尔赛宫,请求法国政府致力结束战争。其后不久
,法王路易十四派遣了一支数达六千人的远征军到美国来,由洛霜波将军率领。此外,法
国军舰的活动,增加了英国在补给及增援方面的困难。法国人还联合了突破封锁的美国商
人,使英国在商业上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一七七八年,由于法国舰队的威胁行动,英国被迫从费城撤退。在同一年,他们在俄
亥俄河流域又遭受许多挫败,美国因此控制了整个西北。但是,英军仍在南方加紧作战。
一七八O年初,他们占领了查尔斯顿这个南方的主要港口。他们还占领了卡罗来纳全境。翌
年,他们全力进攻弗吉尼亚。但是,那年夏天,一度控制美国沿海的法国舰队,用船只把
华盛顿和洛霜波的部队送到齐萨比克河湾地区。联军人数总共有一万五千多人,将康沃利
斯勋爵的八千名士兵包围在弗吉尼亚海岸上的约克镇。一七八一年十月十九日,康沃利斯
终于投降。

    美国在约克镇大捷的消息传到欧洲后,英国下议院决定结束战争。和平谈判于一七八
二年四月间开始,直至十一月底才结束。英、美缔结了初步和约。这个和约,在英国和法
国缔结和的之前,不能生效。和约于一七八三年正式签字,成为定案。和约承认十三州独
立,并享有自由与主权,把十三州所渴望的西至密西西比河的土地均给了美国,并且划定
了美国北部的边界线,大致与现边界线相同。大陆会议则要向各州建议交还所没收的保王
党财产。

--

  携书弹剑走黄沙
  瀚海天山处处家
  大漠西风飞翠羽
  江南八月看桂花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4.163.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8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