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美国简史》——海外的冲突与国内的变革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n 29 09:31:17 2004), 转信
第七章 海外的冲突与国内的变革
「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
庞大兵工厂。」——富兰克林﹒罗斯福 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致国会谘文
一九一四年欧战的爆发震惊了美国公众。起初,战鼓之声似尚遥远,但不久他们就感
到战事对美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到一九一五年,本来已略见萧条的美国工业,随西方盟
国的定单的到来而再度欣欣向荣。交战双方都利用宣传来煽动美国公众的情绪,同时,英
、德两国阻挠美国公海航运的行动也引起了威尔逊政府的强烈抗议。而美、德两国之间的
争端也日趋突出。
一九一五年二月,德国的军事领袖宣布要击毁在英伦三岛周围海上行驶的一切商船。
威尔逊总统警告说﹒美国决不放弃在公海上贸易的传统权利,并宣布,美国将要求德国对
美国船只和生命的损失负「绝对责任」。一九一五年春,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击
沉,死难者近一千二百人,其中有美国人一百二十八名,这件事使美国人极为愤怒。
战时的种种压力使威尔逊总统无法依循一贯政策。威尔逊虽然是最致力于和平的美国
总统,他在目击德国的残暴,特别是其潜艇战后深信,德国的胜利将是军国主义在欧洲的
胜利,势将危及美国的安全。
一九一六年五月四日,德国政府保证将根据美国的要求,限制潜艇战,潜艇战问题似
乎已告解决。那年威尔逊在大选中获胜连任,这部份得力于他的政党的口号:「他使我们
置身于战争之外。」一九一七年一月,威尔逊总统在参议院发表的演说中主张「没有胜利
的和平」,说这是唯一能够持久的和平。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九天以后,德国政府通知美国,德国将恢复无限制的潜艇战。一九一七年四月二日,
在五艘美国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后,威尔逊要求国会同意对德宣战。美国政府随后立即着
手动员其军事资源、工业、劳工、农业。到一九一八年十月,开抵法国的美国军队已超过
了一百七十五万人。
美国海军在帮助英国海军打破德国的潜艇封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九一八年夏,在
德军发动等待已久的攻势时,初上战场的美国陆军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同年十一月,百万
美军在默兹河一阿尔贡森林区一线的庞大攻势中又发挥了重大作用,使德方大肆吹嘘的兴
登堡防线陷于崩溃。
威尔逊对大战早日结束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在于他规定了盟国的作战目的,他始终坚
持,斗争的对象不是德国人民,而是他们的独裁政府。一九一八年一月,他向参议院提出
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作为公正和平的基础。他呼吁摈弃各国间的秘密谅解,保证海上航行
自由,拆除各国之间的经济壁垒,削减国家军备,调整各国对殖民地的要求,但须顾及殖
民地上受影响的居民的利益,其它各点旨在确保欧洲各民族的自治和无阻碍的经济发展。
十四点原则是威尔逊和平蓝图的关键--建立一个各国的联合组织,以 「共同保证大小国
家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附:一九一七年第一次大战时的美国]
一九一八年夏,德军节节败退,德国政府请求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的基础上举行谈判
。威尔逊总统在确定这个请求是出自人民的代表而不是军人集团的代表后,便开始与各盟
国协商,盟国同意德国的要求。同年十一月十一日,停战协议遂在这个基础之上缔结。
和平后的孤立
威尔逊希望最后缔结的和约能具有谈判和平的性质,但他担心战争所掀起的愤激情绪
,会使他的盟国提出苛刻的要求。这一点他猜对了。威尔逊受到劝告,如果他不对盟国的
要求让步,那他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希望--国际联盟--将不会实现,于是他在巴黎和会
中把原来坚持的原则一条一条地放弃了,以实现他的希望。威尔逊在几条消极的原则上确
有收获:他没有把阜姆让给意大利,拒绝克莱蒙梭使莱茵河地区完全脱离德国的要求,阻
止法国兼并萨尔盆地,同时也拒绝由德国负担全部战争赔偿的建议。
但是到终局时,除了国际联盟算是成立起来之外,威尔逊有关宽大和持久和平的种种
建议几乎荡然无存,而他自己,最后还得忍受讽刺,亲眼瞧着他自己的国家拒不参加国联
。部份原因是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他没有从在野的共和党中遴选一位领袖参加和约委员
会一同去巴黎,这已经是一个政治错误,他回国要求美国参加国联时,又拒绝作出必要的
小让步,以争取得到共和党所控制的参议院批准。
威尔逊在华盛顿的努力失败后,他去全国向人民进行游说。一九一九年九月廿五日,
由于战时总统职务繁重和为和平奔走呼号,使他积劳成疾,在科罗拉多州的普韦布洛城瘫
病猝发,终至不起。一九二○年三月,参议院在最后一次的表决中,同时拒绝了凡尔赛和
约和国联盟约。美国从这时起,就越来越陷入孤立主义之中。理想主义的气氛,从此也随
威尔逊而去,继之而来的是一个孤绝冷漠的时代。
在一九二○年的总统大选中,威尔逊自己的政党,提名一位从未在威尔逊内阁任职的
俄亥俄州州长詹姆斯﹒柯克斯为总统候选人。共和党提名的候选人沃伦﹒哈定在这次大选
中获得压倒性胜利,这确凿证明人们普遍摈弃威尔逊主义。哈定在竞选中虽然拒绝在国联
问题上作任何承诺,他的外交政策及其共和党继承人的外交政策却一般遵循孤立主义路线
。
这是全美妇女第一次参加投票的总统大选。大战期间,威尔逊大声疾呼,要求修改联
邦宪法,准许妇女参加投票,因为美国妇女对战争的伟大贡献生动地说明她们做公民的能
力和应享有选举权。一九一九年,国会向各州提出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各州及时批准了
修正案,妇女们因而得以参加次年的大选。
保守政策占上风
繁荣的景象遍及各地,至少在各城市中是如此,因而美国政府二十年代的政策带有明
显的保守色彩。这一政策是基于如下的信念:政府若尽力促进私营工商业的利益,繁荣将
缓缓地渗入到社会各阶层。
因此,共和党的政策旨在为美国工业创造最有利的环境。一九二二年与一九三O年的关
税法使关税壁垒增高到稳保美国制造商逐个垄断国内市场。上述的第二个关税法,即一九
三O年斯穆特-霍利法案,因把税率定得太高,以致于一千多位美国经济学者齐声要求胡佛
总统否决这个法案,他们预言,其它国家必将采取使美国损失惨重的报复行动,后来的事
件证实了他们的预料;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着手执行一项减税计划,这反映了财政部长安
德鲁﹒梅隆的信念:高征所得税将妨碍有钱人对新工业企业的投资。国会在一九二一年至
二九年间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同意了梅隆的建议,即把战时所得税、过高的利润税和公司
税撤消或大幅度削减。
在整个二十年代,私营工商业受到了很多鼓励,包括建设贷款、承办有利可图的邮政
事业及其它的间接补助。一九二O年的运输法早已把战时政府严格控制的全国铁路交还私营
。一九一七年至二○年期间归政府所有并基本上由其经营的商船队也出售给了私人。
不过,政府的行政机构与立法机构在电力问题上有分歧。战争期间,政府在筋滩下游
建了两个大型硝酸厂,筋滩是田纳西河中一段长达五十九公里的湍流,政府还沿田纳西河
修建了一系列水坝用于水力发电。一九二八年,国会参众两院均通过规定电力生产与销售
公营的法案,然而胡佛总统却狠狠地把它驳回了。后来「在富兰克林﹒罗斯福任总统期间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示范实验工程,便是在筋滩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建成的。
二十年代的移民限制,是美国政策的重要变更。在二十世纪的最初十五年中,移居美
国的人数超过一千三百万。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反对无限制移民的情绪逐渐增高。美国不
再认为它有可供移民定居的广大内陆地区,因而不愿意接纳大批新移民。这种情绪表现在
一系列措施上,最终导致一九二四年的移民配额法和一九二九年的一项法令,这些法律限
定每年的移民人数为十五万人,美国根据一九二O年时美国已有的各民族人数的比例,把限
额分配给各国,这样移民一事就具有选择性了,因为当时移民大多数均来自东欧、南欧,
而不是北欧和西欧。这项措施通过大大减少移民人数,阻止了世界历史上的一次人口大迁
移,这次大迁移已历时三个世纪之久。
在移民人数变得微小的同时,却出现了美国人向欧洲徙居的现象,他们人数虽少,但
很重要。他们是对美国的艺术和思想环境不满意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他们大部份移往巴黎
。
在国内外批评者的眼中,美国文化充满着实利主义与清教徒气息。酒类的禁酿和禁售
是这一时期清教主义的象征。一九一九年通过了宪法第十八条修正案,从而使这项争论近
一个世纪的禁令得以执行。禁令本是为了扫除国内的酒铺和酗酒现象,但结果却制造了数
以千计售私酒的地方,替贩运私酒的人在犯罪勾当中图利创造了条件。广泛的违法行为使
禁令成为道德上的一种伪善,在许多美国人看来,禁令可与哈定时代普遍的政治腐败现象
相比拟。
无情抨击成为美国文学的主调。新闻记者兼批评家门肯对美国人生活中的虚伪和腐败
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鞭挞,他因此深得人心。也许在严肃的小说家中,没有一个比辛克
莱﹒刘易斯拥有更多的读者,他以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作主题的「大街」和「巴比特」等
讽刺小说成了国民自觉的明显标志。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美国人对美国的这些批评竟出现
在国家高度繁荣的时刻。
经济大萧条改变政治
与此同时,对共和党政府的农业政策的抨击与日俱增,因为农场主在二十年代的繁荣
中得益最少。一九OO年到二O年,农业曾普遍呈现出繁荣景象,农产品的价格徐徐上升,战
争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空前之大,从而大大刺激了农业生产。农场主们乘此机会把休耕多
年的贫瘠土地或荒地都开垦出来。由于美国农地的金钱价值增加了一倍,有的地方甚至两
倍,农场主们开始有能力购买过去买不起的物品和机械了。但到了一九二O年末,战时的需
求突然终止,主要农作物的商业性生产急剧下降。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来临只是加剧了
本已严重的形势罢了。美国农业不景气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国外市场的丧失。因美
国本身进口关税的缘故,在美国不向其购买货物的地方,美国农场主也不容易销售产品。
世界市场对美国的门户在慢慢地关闭了。
在二十年代,繁荣的景象似乎会永远继续下去,甚至在一九二九年证券交易所证券价
格暴跌后,当局依然作出乐观的预测,然而股票证券价格的迅速下跌却影响到银行和金融
机构,许多被拖累倒闭。而这种金融危机又无可避免地影响到各行各业公司,使它们的销
售、生产和雇工俱告削减。到了一九三O年,美国已陷于全面经济大萧条的情况当中。银行
倒闭,千百万投资者和储蓄者的一生积蓄化为乌有,商店关门,工厂关闭,千百万失业者
踯躅街头,求职无望。除了早被遗忘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不景气情况可与之相比拟外,
这种萧条情况为美国立国以来所未有。
当人们从最初的震惊中清醒过来,探究经济萧条的原因时,他们才看出那些隐伏在二
十年代的表面繁荣下的不良趋势。问题的核心是美国生产力和美国人民消费能力十分悬殊
。战时与战后生产技术的大改革使美国工业产量大大增加,从而超过了美国工人、农场主
的购买力。富有阶级和中产阶级存款的增加远远超过了健全投资所能容纳的程度,于是游
资流向证券市场和不动产方面,用于疯狂的投机。因此,证券市场的崩溃只不过是好些爆
炸中的第一个,在爆炸声中,脆弱的投机组织瓦解了。
一九三二年的总统竞选活动主要是辩论经济大萧条的原因和可能的挽救方法。赫伯特
﹒胡佛总统很倒霉,他进入白宫才八个月,便发生了证券交易所价格暴跌事件,他不懈奋
斗,想再度转动工业齿轮﹒但由于受有关联邦政府职责范围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不能大
刀阔斧地采取行动。胡佛的竞选对手是民主党的纽约州州长罗斯福,他在危机发生时已很
得民心;他认为经济萧条的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的潜在弱点,共和党在二十年代的政策加重
了这些弱点。胡佛总统回答说美国经济基本上是健全的,但受到了全球性萧条的影响的冲
击,至于萧条的原因,则可追溯到世界大战。这场辩论的含义很清楚:胡佛在很大程度上
赞成依赖自然的复兴过程,罗斯福则准备运用联邦政府的权力,实行大胆的试验性挽救措
施。大选的结果是罗斯福大获胜利,共得选票二千二百八十万张,而胡佛只得票一千五百
七十万张。
罗斯福总统的「新政」
新总统带来了深具信心的乐观气氛,使人民很快集合在他的旗帜之下。不久,被称为
「新政」的一整套改革已经准备得很好了。新政府在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把英国人、德
国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司空见惯的各种改革应用于美国罢了。此外,它又是由来已久
的,摒弃放任主义的趋势的结局,这种趋势,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铁路管制,
以及西奥多﹒罗斯福-威尔逊时代一系列州和全国性的革新立法。
新政异于寻常之处是它的推行速度,它以高速度完成了别的地方需要几代人时间才能
完成的工作。许多改革措施匆忙制定,实施不力,有些实际上是互相矛盾的。
在实施新政的整个时期,尽管决策和实施如此迅速,公开批评与讨论则从未中断过,
事实上,新政使公民很快重新关心政府事务。
当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时,美国的银行与信贷体系已陷于瘫痪。不久,银行以惊人的
速度复业。政府采取了通货适度膨胀的政策,以促使物价上升,同时帮助债务人。政府又
设新机构,使工农企业可以取得条件宽厚的信贷便利,在储蓄银行的存款达五千美元时即
予保险,对出售证券和证券交易所实行严格管制。
在农业方面制订了影响深远的改革计划。农业调整法通过三年后,最高法院废除该法
令,国会随后通过了一项更有效的农业救济法,规定农场主若将一部份土地用于种植保持
土壤的农作物,或在实现农业计划的长期目标中给予合作,政府将以金钱酬报。截至一九
四○年,已有近六百万人根据这项法律获得政府补贴。新法并规定:提供有关剩余农作物
的贷款,小麦保险,并建立有计划的仓储制度,以确保「储量保持正常」。不久,农产品
价格上涨,农场主经济开始出现了稳定的可能性。
新政的另一个目标是实现佃农的独立自主。联邦政府设立农家社会保险局,以宽厚的
条件资助佃农购买农地,并再次提供农业贷款,减轻了农地抵押人的负担。同时,国务卿
科德尔﹒赫尔试图通过签订互惠协议,打破美国在高关税下形成的经济自足现象,恢复若
干国外市场。根据一九三四年六月通过的贸易协议法,赫尔国务卿和加拿大、古巴、法国
、俄国及大约二十个其它国家谈判,签订了无条件的最惠国互惠条约。不到一年,美国的
贸易就大有改进,至一九三九年,农场主的收入比七年前增加一倍多。
在罗斯福政府执政的头几年中,新政推行的工业计划经历了一个试验阶段。一九三三
年,政府设立全国工业复兴总署,其主要理论根据是可以通过限制生产和定较高价格解决
危机;但是,在一九三五年五月该总署被宣布违反宪法以前,人们就已普遍认为这个计划
失败了。这时已有别的政策在促进复兴,政府也立刻转而认为,对某些企业产品的价格实
行控制造成了对国民经济的严重负担,对于复兴也是一种障碍。
随着复兴工作取得进展,联邦政府用几十亿美元救济失业工人,开办公共工程,保护
国家资源。这些「点火头式」的支出增加了国内对美国工业品的需求。
在新政期间,有组织的劳工取得了较过去美国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多的好处。全国工业
复兴总署法第七章甲款规定保证劳工集体谈判的权利;一九三五年七月,国会通过了全国
劳资关系法,以取代已被废除的复兴总署法中关于劳工的规定;新法规定设立劳工局,监
督集体谈判,安排选举,并确保工人有权选择应有哪个组织代表他们与雇主谈判。
劳工组织大有进展。以职业工会为原则的美国劳工联合会在组织无组织工人的工作中
速度迟缓,若干大工会对此不满,纷纷退出劳联,另外成立产业工会联合会。产联的组织
工作出色,特别是汽车和钢铁等基本工业方面,这促使劳联与产联竞争。在一九二九年美
国有组织的劳工人数为四百万人,一九三九年增至一千一百万人,一九四八年增至一千六
百万人。
这种组织活动日益提高了劳工对共同的政治利益的认识,劳工力量不仅在工业部门而
且在政治上也增长了。这种力量大部份在两大政党范围内发挥,虽然民主党通常获得的工
会支持较共和党为多,但却没有出现过工党。
其它新政计划
老年失业和无依无靠的威胁早为公众讨论的重要问题,因此,一九三五年通过了社会
保险法,这项法律保证许多任务种的工人在六十五岁时能领到少许退休津贴。这一用途的
保险基金来自工人和雇主的供款。能工作的人如果失业,不问年龄,各州概行发给补偿金
,此款来自强迫性联邦薪给税。到一九三八年,各州均有某种形式的失业保险。
三十年代干旱时生,国会因而制订了大防洪法,规定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库和发电水坝
,以及数千个较小的水坝。为解决土壤侵蚀问题,特别是中西部平原因滥用国家丰富的自
然资源而产生的土壤侵蚀问题,政府实施了一项庞大的土壤保持计划,包括植树。其它的
重要工作包括解决河流污染问题,划定鱼类、猎物、鸟类保护区;保护煤、石油、页岩、
天然气、钠、氨气等地下资源;禁止把某些放牧地开作农场;大规模植树造林。
在这一切项目中,对将来具有最重大意义的或是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它成为完备的
社会、经济实验场。除了田纳西河沿岸三个州的大坝外,在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水坝。
这些水坝不仅用于改善航道、防洪、和制造硝酸盐,而且也用于发电。政府架设了约八千
公里长的输电线,以低价向附近居民区售电,使电力能得到普遍使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
局的一个附属机构并资助实现农村的电气化。该局还收回了贫瘠的边际农田,协助农场主
获得新农田,并进行农业实验,特别是磷肥使用,并且推动公共卫生、娱乐设施的建设。
新政工作几乎一直是在猛烈的批评声中进行的,这些批评不只来自共和党,而且也时
常来自民主党内部。然而在一九三六年的大选中,罗斯福还是战胜了共和党对手(这次是
堪萨斯州州长阿尔佛雷德﹒兰登),这是甚至比一九三二年的大选更具决定性的胜利。
从一九三二年到三八年,全国一直在辩论新政策对国家政治与经济生活的影响。显然
美国的政府概念正在改变,人们渐渐地赞成政府在为人民谋福利方面负起更大的责任。有
些批评新政的人认为,政府职能的无限制扩大,最终将损害人民的自由。但罗斯福总统坚
持认为,凡有助于经济福利的措施,将会加强自由和民主。
罗斯福在一九三八年的一次广播演说中提醒美国人民:「民主已在其它几个大国中消
失,其原因决非是这些国家的人民僧嫌民主,而是由于他们的政府领导无方,造成政府混
乱、软弱。面对失业与不安、子女啼饥号寒,人民束手无策,身心俱疲。他们在绝望中决
定牺牲自由,以换取果腹的东西。我们美国人都了解:我们的民主体制能够保持下去并发
挥作用。但是为了保持民主,我们必须……证明民主政府的实际运转是与保障人民安全的
任务同样重要的……美国人民都愿意不惜任何代价保卫自己的自由,而自由的第一道防线
,便是保障经济安全。」
独裁者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罗斯福连任总统后不久,新的危机笼罩着他的国内计划,这就是日本、意大利和德国
极权主义政权的扩张野心,当时普通美国人极少注意到这一点。早在三十年代,日本首先
采取行动。一九三一年,日本侵略满州,粉碎了中国军队的抵抗;一年后,日本建立满州
傀儡国。受法西斯主义驱使的意大利则在利比亚边境进行领土扩张,并于一九三五至三六
年征服了埃塞俄比亚。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组织了国社党,并夺取了政权,他进而重占
莱茵河地区,并开始大规模重整军备。
当极权主义的真面目日见明显,德、意、日三国继续侵略的时候,美国人由担忧转为
愤怒。一九三八年,希特勒把奥地利并入德国之后,又要求得到捷克的苏台德区,欧洲大
战已有一触即发之势。美国人民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保卫民主未成感到失望,宣布任何
交战国不能指望得到他们的援助。一九三五年至三七年间陆续制订的各中立法律,禁止美
国和任何交战国贸易,或向其发放贷款。目的是几乎不惜任何代价,避免使美国卷入一场
非美洲的战争。
罗斯福总统和赫尔国务卿从一开始便反对这些立法。罗斯福为加强美国海军做了许多
工作,他拒不承认满州傀儡国。他和赫尔通过执行睦邻政策,在建立西半球国家间的团结
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九三五年,赫尔的贸易互惠协议重被确认,同年美国又与六个拉丁
美洲国家缔结条约,并向各签字国保证,不承认用武力所作的领土变更。
在希特勒对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发动闪电战后,美国人态度转硬
。虽然美国人起先的反应是想置身于欧洲战争之外,事态的发展终于使他们确信,威胁欧
洲安全的力量的结合也威胁着美国的安全。
法国的沦陷表明了纳粹军事机器的强大,同时也加强了美国人的上述信念。一九四O年
夏,英国首遭空袭时,抱中立态度的美国人已寥寥无几。美国与加拿大成立了共同防御委
员会,并联合拉丁美洲诸共和国,对民主国家在西半球的属地实行集体保护。面临日益加
深的危机,国会表决同意立即使用大笔款项重整军备。一九四○年九月,又通过了美国历
史上从未颁布过的第一项平时兵役法。
一九四○年的总统大选表明,美国人空前团结。罗斯福的对手温德尔﹒威尔基支持罗
斯福的外交政策,对他大部份的内政方案表示同意,因而缺乏一个有吸引力的竞选题目。
因此,罗斯福在十一月的大选中再度嬴得大多数人的支持。一位总统三度当选入主白宫,
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当美国人忧虑地注视着欧洲战局进展情况时,亚洲的紧张局势也加剧了。日本趁机改
善其战略地位,竟然宣布建立 「新秩序」,企图据此对整个太平洋地区实行霸权。英国无
力抗拒,节节退却,它撤出上海,并暂时封锁滇缅公路。一九四O年夏,日本从脆弱的维希
政府手中取得了使用法属印度支那机场的许可。当年九月,日本加入罗马-柏林轴心,针
对这一行动,美国宣布禁止向日本出口废铁。
美国参战
一九四○年,日本似有南下夺取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石油、锡矿、橡胶的
趋势。一九四一年七月,维希政府同意日本占领印度支那的剩余部份后,美国随即冻结了
日本人在美的资产。日本的东条英机组阁后,在同年十一月九日帕特使来栖三郎到美国,
他在抵美时声称将谋求和好的谅解。同年十二月六日,罗斯福总统作出反应,亲自向日本
天皇发出和平呼吁。十二月七日晨,日本狂轰滥炸珍珠港的美国舰队和防御设施。
当日本人偷袭夏威夷、中途岛、威克岛和关岛的详情从美国无线电收音机中大声播出
时,美国人对罗斯福总统所称的「无理卑鄙」的袭击的态度由难以置信转为愤怒。十二月
八日,国会宣布对日进入战争状态;三天后,德、意两国对美国宣战。
美国迅速准备动员其人力和整个工业生产力。一九四二年一月六日,罗斯福总统宣布
了惊人的本年度生产指针:飞机六万架,坦克四万五千辆,高射炮二万门,商船一千八百
万吨(载重量)。全国的一切活动--农业、制造业、采矿、贸易、劳工、投资、交通,
甚至教育和文化事业--都被置于某种形式的新的和扩大的管制之下。政府大量筹款;创
立了庞大的新的工业部门;惊人的新技术得到发展,船只与飞机的大量生产便是一例;人
口也发生了大迁徙。在一次又一次的兵役法令征召之下,美国武装部队增至一干五百一十
万人,到一九四三年底,约有六千五百万男女穿上军服或从事与战争有关的工作。
美国参战后不久,西方盟国决定把主要军事力量集中于欧洲,因为敌人的核心力量在
欧洲,太平洋战区被列为次要。然而,一九四二年在太平洋--海军驻扎其舰载飞机的地
方,美国却获得了初期的若干重大胜利。
一九四二年五月,由于日本在珊瑚海战役中损失惨重,日本海军不得不放弃进攻澳大
利亚的念头;同年六月,美国舰载飞机重创中途岛附近的日本舰队。八月,美海陆军协同
作战,使美军在瓜达卡纳尔岛顺利登陆,并使美海军在俾斯麦海战役中取得另一个胜利。
船厂加紧生产,使海军惊人地发展,这给取得更多的胜利带来希望。
同盟国击败轴心国
同时,军用品开始源源运往欧洲战区。一九四二年春夏两季,英军得到美国的援助,
击破了德军图夺埃及的攻势,并将德国艾尔温﹒隆美尔将军逼退至的黎波里一隅,解除了
对苏彝士运河的威胁。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七日,一支美军在法属北非登陆,经苦战后,大败德、意两国军队
,俘获三十四万九千人。到一九四三年仲夏,地中海南岸的法西斯军队被完全肃清。那年
九月,巴多格尔奥元帅领导的意大利新政府和盟军签订停战协议,十月,意大利对德宣战
。在意大利激战的同时,盟军对德国铁路、工厂及武器库进行毁灭性空袭,并深入大陆,
袭炸德国在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石油供应站。
一九四四年,盟国在长时间讨论战略以后,决定开辟西欧战场,藉以逼使德国从苏联
战场上抽回远较可能用于意大利更多的军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威尔将军被任命为盟军
最高统帅。大量准备工作就绪后,在苏联展开反攻之际,英美的第一批进攻部队遂于六月
六日由优势空军掩护,登陆诺曼底海滩。在巩固滩头阵地后,更多的登陆部队蜂涌而至,
盟军的钳形攻势使德守军纷纷陷入包围圈。接着盟军开始横穿法国,进入德国,不顾德军
顽抗,奋力挺进。
是年八月廿五日,巴黎重光。盟军虽然在德国大门口遭到德军猛烈反攻而受阻,但到
一九四五年二、三月间﹒盟军从西面开进德境;俄国军队自东西进,德军溃退。五月八日
,第三帝国的陆、海、空残余部队宣布投降。
同时,美军在太平洋也大有进展。当澳大利亚和美国军队经由所罗门群岛、新不列颠
岛、新几内亚以及布干维尔等地向北逐岛推进时,日趋强大的美国海军切断了日军的供应
线。
大战结束
一九四四年十月,美海军在菲律宾海大捷。以后的硫磺岛和冲绳岛战役表明,日本虽
然大势已去,但可能会长期抵抗。一九四五年八月,在广岛、长崎遭原子弹轰炸后,战事
突然告终。九月二日,日本正式投降。
盟军在采取军事行动的同时,还举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讨论了战争的政治目
标。一九四一年八月,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举行了第一次这样的会议,当时美国还没
有积极参战,而英、俄的军事形势似乎很险恶。
罗、邱二人在纽芬兰附近的巡洋舰上会晤,发表了有关目标的声明--大西洋宪章,
他们在声明中表示同意如下目标:不得扩张领土;在没有得到有关人民的同意时不得变更
领土;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政府形式;恢复被剥夺自治的人民的自治;各国进行经济
合作;使各国人民免除战争、担忧和匮乏;海上航行自由;放弃把武力作为外交政策的工
具。
一九四三年一月,在卡萨布兰卡举行的英美两国会议决定:决不与轴心国及其巴尔干
卫星国媾和,除非它们同意「无条件投降」。罗斯福坚持这个条件,其目的是向作战国人
民保证,决不与法西斯和纳粹代表和谈;决不和上述代表作交易,从而使他们得以保存任
何残余力量;在向德、意、日人民提出最终和平条件之前,他们的军事统治者必须向全世
界承认自己已完全、彻底失败了。
一九四三年八月,英美两国在魁北克举行会议,讨论了对日作战计划及其它军事外交
战略问题;两个月后,英、美、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会晤。他们重申了有关无条件投降的
政策;要求根除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恢复奥地利的独立;并为了和平的利益,赞成盟国在
战后进行合作。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与蒋介石在开罗会晤,就日本的投降条
件达成协议,其中包括日本放弃从过去侵略中得到的利益。十一月廿八日,罗斯福、丘吉
尔和斯大林在德黑兰重申了莫斯科会议提出的条件,呼吁通过联合国机构实现永久和平。
约在两年后,即一九四五年二月,他们又在雅尔塔会晤,当时胜利在望,他们达成了新的
协议。俄国秘密同意在德国投降后不久参加对日作战。波兰东方疆界将大致按一九一九年
的寇松线划定。斯大林要求在德国征收巨额实物赔偿,罗斯福和丘吉尔表示反对,他们经
过若干次讨论后推迟作出决定。他们作出了盟军占领德国及审判和惩罚战犯的具体安排,
重申大西洋宪章的原则适用于解放区人民。
此外,雅尔塔会议达成协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国在影响他们安全的事情上应拥
有否决权。苏联以乌克兰、白俄罗斯人口众多为理由,要求在联合国多得两票,罗斯福在
这个问题上与斯大林、丘吉尔分歧很大,最后协议各大国将支持苏联的要求。
罗斯福从雅尔塔回国两个月后,在乔治亚州度假时因患脑溢血症逝世。像罗斯福那样
被人民深切哀悼的人,在美国历史上是少有的。美国人民一时因这一无法弥补的损失而感
到不知所措。与此同时,副总统哈里﹒杜鲁门就任总统,他开始有力地领导全国,继续为
实现新政的内外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努力。
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德国投降。七月,英、美、苏三国举行波茨坦会议,拟订占领
政策以及有关德国前途的方案。三国同意:应给德国留下足够的工业生产力,使它能保持
宽裕的平时经济,但不使其有剩余能力重建战争机器。已知的纳粹分子将受审讯,若审讯
确定它们曾参与纳粹计划提倡的残酷屠杀,他们将被处以死刑。
会议商定有必要协助对在纳粹主义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进行再教育,规定恢复德国民
主政治生活的总原则。与会者还讨论了对德提出的赔偿要求,规定:苏联可以在其占领区
内搬走工厂设备和财产,并可以从西方国家占领区内搬走若干财产。至于苏联早在雅尔塔
会议上提出的一百亿美元的赔偿要求,这仍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波茨坦会议规定的战犯审判,在纽伦堡举行。英、法、苏、美各
国的著名法学家审讯德国领导人,他们不仅被指控策动和进行侵略战争,还被指控违犯战
争法与人道。经过十个多月的审讯,除三人外,其它人全被定罪。
--
携书弹剑走黄沙
瀚海天山处处家
大漠西风飞翠羽
江南八月看桂花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4.163.1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3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