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angs (Microsea永不止息), 信区: History
标  题: 1800年美国大选对今天的启示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Nov  3 05:36:19 2004)

1800年美国大选对今天的启示 

                ·湘 蜀· 

今年的美国大选真是热闹极了。他不仅吸引了平常对政治漠不关心的美国人,而且掉起了一贯不热心美国政治的中国人的胃口。回顾历史是有益的。 

美国人真正意义上的竞选国家总统,实际上是从1800年开始的。因为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德高望重,当了两届总统,没有争议。然后是由副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在1796年接替,当了总统,托马斯·杰弗逊任副总统。在这以前,美国政治有分歧,但是基本没有明显的党派之争,大家团结在华盛顿为首新的联邦政府周围,避免美国不受英国的侵略报复,原则上是以安定团结为重。但是,到了1800年,亚当斯要想连任总统的时候,问题来了,因为矛盾开始突显了。主要在对于国家前进的路线上存在不同的选择。托马斯·杰弗逊认为靠一个人的威望而领导国家是不能长久的,要防止任何人独裁,哪怕是华盛顿。政府必须要置于监督下运行。两党制和竞争才是美国政治正常的发展方向。相比之下,经济的,财政的,军事的紧迫性要让位于制度完善的紧迫性。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要先进行政治改革呢,还是要先进行经济改革?美国历史发展的轨迹,证明了美国的两党竞争的制度,是历史进步的标志,是现代政治中的监督,制衡的充分运用和表现。而在几乎所有的美国开国先哲中,具有前瞻性而预见到这一点的人,是托马斯·杰弗逊。开创两党制这一历史的功绩,非杰弗逊莫属。在评论1800年的总统竞选时,杰弗逊事后总结到,1776年的革命是为美国奠定了国家的形式,而1800年的竞选决定了美国的国家原则。这是什么意思? 

在1776年的《独立宣言》问世约四分之一世纪后,美国的政治基本形成了两派。以亚当斯和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为首的联邦党人认为,美国应当集中更多的权力于中央政府,发展军队,中央银行,对外贸易等,总之,尽快地使美国强大起来。在这条路线下,联邦党人利用他们占多数的国会两院,通过了不少有关的法律。其中,《移民和治安控制法》(Alien and Sedition Acts)就是那时建立的。任何不服,都会以不忠于国家和破坏政府工作被指控。而以托马斯。杰弗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人则认为,美国独立的初衷是给人民自由民主和平等。应该最大限度的缩小政府,监督政府。美国革命的目的是铲除独裁。杰弗逊宣布,联邦党人的立场是背离了1776年美国的独立精神,此风不可长。为此,他要坚决地站出来,为竞选总统而战,为维护美国的建国精神而战,为美国的路线而战。结果,这一对独立战争的战友,《独立宣言》的作者和副作者,投入了一场为争夺总统权力宝座的殊死奋战。当我们今天来看当时的对立和竞争,必须明白,那并不是如同阶级斗争式的你死我活。象东方人毛泽东一讲路线斗争,就要把别人从肉体上消灭。

政治斗争,实际上是在有裁判,有规则的制约下的竞赛。 

当时美国宪法规定竞选中得票最多的是总统,第二多的是副总统,不管党派。不象现在的只选总统,副总统由被选上的总统决定。那时的火药味比现在我们看见的不知要浓多少倍。公开的指责,批判,揭短以至于谩骂,在两派的报纸上无以复加。最后结果,由共和民主党提名的候选人杰弗逊和安伦·玻尔(Aaron Burr)获胜。但是他们两人都获得相同的选举人票,73票。因此要由国会来投票决定究竟谁是总统。那时的美国共有16个州,国会议员共105人。每个州只能投一票。就是说,如果某州多数的议员投票给杰弗逊,那么这州的一票就是杰弗逊的。任何人只要得到9张票,就当选总统。届时,杰弗逊的民主共和党占有8个州的多数,有8张票。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占有6个州多数,6张票。另外有两个州打成平局,等于中立,没有投票。因此,杰弗逊仍然需要再夺得一张票而成为多数。可是联邦党人卡住,不给他。僵局形成了。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政治就是打破僵局的政治,就是妥协的政治。

按道理讲,本来联邦党人,特别是汉密尔顿,特别仇视杰弗逊,他可以坚决地不加思索地,不改变立场地站在杰弗逊的对立面。宁愿把总统的位置交给玻尔。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汉密尔顿认为杰弗逊再可恨,他毕竟是为美国前途着想,只不过是和自己的路线意见不同而已。然而玻尔是一个毫无理想的歹徒,无论如何不能把总统的位置让这种人拿去了。基于此,汉密尔顿反而到处游说,为杰弗逊拉票。同时通过私下渠道,要杰弗逊保证一些他如果当选总统后,必须照顾联邦党人利益的承诺。但是遭到杰弗逊的拒绝。国会为这个投票,开了七天的大会,投票三十五次,结果都是平分秋色。形式极为紧张,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有人开始担心国家面临分裂,内战在即。因为大多数选民是站在杰弗逊一边,他们不满国会的“玩政治”,社会上开始有小型的暴动骚乱。一些民主共和党人也开始传下狠话,如果不选上杰弗逊,他们将退出联邦。气氛真是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上帝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佑了美国,达那维尔州(Delaware)代表,最反对杰弗逊的联邦党人议员,贝亚得(James Bayard)打破僵局,冒着被本党人士指责为“叛徒”,”内奸“等误解,毅然使达州投了弃权票,从而使议会总票数成为15票,而杰弗逊已经得到的8票就变为简单多数。从而支持了杰弗逊,使得第三十六次投票表决决定了杰弗逊成为美国第三任总统。 

杰弗逊在就职的那一天,不要骑马,不要众多的保镖随从,而是一人单独地从广场走到白官。他在就职演说中讲到,我们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只是建国的意见不同而已。我们都是联邦党人,同时又都是共和民主党人。亚当斯非常沮丧,他甚至没有和新总统在白宫握手道喜,就于当日清晨离开了华盛顿。但是他后来仍然和退休了的杰弗逊保持了密切的关系。据历史学家的统计,在杰弗逊退休后写的几千封书信中,比例最多的是和亚当斯的。他们的友谊要追溯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革命战争。当时北美大陆会议要求成立五人小组负责起草美国《独立宣言》,有本杰明·弗兰克林(费城),约翰·亚当斯(波斯顿),和杰弗逊(弗吉尼亚)。小组由德高望重的弗兰克林领头。但是他很忙,要应付的工作很多,没有时间过问这个事情,就告诉亚当斯去具体负责。亚当斯找到了杰弗逊,请他起草。杰弗逊问为什么要我起草,亚当斯说,很简单,你的文笔胜我一筹。在这个情况下,杰弗逊接受了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伟大工作。但是实际上,他们当时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个文件将会对人类历史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两个礼拜后,《独立宣言》被大会接收通过,成为正式的文件,杰弗逊和亚当斯成为并肩战斗历史伟人。杰弗逊当时年仅33岁。

1826年7月4日,在弗吉尼亚重病的杰弗逊已经进入弥留状态几天,他偶尔问讯家人,七月四日到没有?而同时,在千里之外波斯顿的亚当斯也已经病入膏肓。他在临死时前一刻,留下遗言:还好,杰弗逊还在。但是他那里知道,他的战友和对手,托马斯·杰弗逊在此前一刻,已经先于他停止了呼吸。这一天恰恰是《独立宣言》问世五十周年纪念日。两个伟大的心脏在伟大的日子里停止了跳动。 

美国今天的政治看上去大乱,实际上和1800年相比是差远了。有人讲,如果布什再连任,美国就会大乱和分裂,就会发生右派独裁。这是对美国历史缺乏了解和分析的缘故。美国本来就不是通常意义上团结一致的国家。美国人今天分为两派,就保证了不会产生象德国纳粹时期和中国毛泽东文革时代的共产党独裁。德国和当年的中国是所谓的“多数暴政“,因为人民之中没有分为实际上的两派,表现在没有一个坚决反对执政党领袖的反对派。美国不然,反对政府的一派不仅存在,而且强大到可以和执政派旗鼓相当,难分秋色的地步。这恰恰是美国政治健康的重大体现。美国政治成功运行的底线在于,不可能产生多数暴政。其原因在于,托马斯·杰弗逊的思想根植于人心,它的精髓在于,人民视政府是必然腐败的根源,因为它拥有权力,所以它必须被限制,被监督,最多坏4-8年。政府是必不可少的恶鬼,必须强迫它在监督下为人民服务。人民不习惯尊敬和崇拜政府,是美国政治稳定的第一要素。再者,美国的新闻自由,决定了政府永远是球场上打防守的一边。任何政府不想干坏事是假的,而被新闻监视少干坏事是可能的。新闻自由的标志,并不是说新闻媒体没有立场偏见和选择性,而是说政府不可能和任意以言论治罪。

最后,美国的司法部门独立于政府,他们的判断和裁决,保证了美国政治前进在一条被中国哲人几千年前就梦寐以求的中庸之道的路线上,极右和极左都将走不长久。 

1800年的选举完后,杰弗逊安然地的宣布:风暴已经过去,我们的航船进入了港湾。200年后,他的话仍然在美利坚上空回响。历史已经多次,并再一次于2000年大选中证明,无论碰上任何艰难险阻,依靠美国的民主制度,总能把这个国家带出困境。一切事件都无非是有惊无险,成为历史学家背书的丰富题材。 

□ 寄自美国 
 
 

 
 

--
        ~~~~~~~~~~~~~~~~~~~~~~~~~~~~~~~~~~~~~~~~~~~~~~~~~~~~~~~~~~~~                               
            The shining sea            谁能够 划船不用浆                                    
            And                                                                     
            The blue sky               谁能够 扬帆没有风向                                 
            Share                                                                      
            The same  color                                                                 


※ 修改:·yangs 於 Nov  6 06:16:40 2004 修改本文·[FROM: 213.54.178.58]
※ 修改:·yangs 於 Nov  6 06:19:57 2004 修改本文·[FROM: 213.54.178.58]
※ 修改:·yangs 於 Nov  6 06:24:17 2004 修改本文·[FROM: 213.54.178.58]
※ 修改:·yangs 於 Nov  6 06:27:22 2004 修改本文·[FROM: 213.54.178.58]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3.54.173.1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