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inu (石弩),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历史上的今天-七月3日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7月04日14:13:44 星期三), 站内信件

1844年7月3日 《中美望厦条约》签订
1898年7月3日 京师大学堂成立
1904年7月3日 晚清帝师翁同龢病逝
1904年7月3日 科学补习所成立
1914年7月3日 英国麦克马洪同西藏地方政府擅自签订《西姆拉条约》
1923年7月3日 英国提议国际共管中国
1924年7月3日 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
1929年7月3日 中共赴苏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次全会
1942年7月3日 中共拟将八路军总部移至晋西北
1951年7月3日 刘少奇批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1849年7月3日 法国干涉军攻陷罗马
1962年7月3日 著名电影演员汤姆·克鲁斯诞辰
1978年7月3日 南美八国签署《亚马逊合作条约》
1997年7月3日 格瓦拉遗骨30年后找到
1998年7月3日 克林顿访问中国 随员逾千人
1844年7月3日 《中美望厦条约》签订
  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与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望厦村签订《中美望厦条
约》。这是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接踵而至,
派顾盛率军舰3艘于1844年2月抵澳门,用战争恫吓和外交讹诈手段胁迫耆英签订了《中
美五口贸易章程》即《望厦条约》,共34款。附有《海关税则》。通过此约,美国不仅
获得了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所攫取的一切特权,而且:一、扩大了领事裁判
权的范围;二、进一步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由英国的所谓“秉公议定”到须经美
国领事官“议允”;三、规定美国兵船可以自由闯入中国领海,任意到中国各港口“巡
查贸易”;四、允许美国在五口建立教堂、医院等。条约最后一款还规定12年后修约,
为日后向中国勒索新的侵略特权预埋了伏笔。《望厦条约》的内容,是对《南京条约》
的扩展,因而也就更加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1898年7月3日 京师大学堂成立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它开办于1898年7月3日
,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1862年,清政府在总理衙门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此后,清政府又决定设立算学馆,
学习天文算学。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同文馆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公
立专科学校,后来它并入了京师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组成部分。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一次割地高潮,中国又一次面临被瓜分亡
国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发起了一场变法维新的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他们认为,要救亡,只有学习外国,实现变法维新,而维新,必须从废科举
、立学校开始。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组织“强学会”,购置图书,收藏报刊,供群
众阅览,并经常开会讲演,讨论学术,批评时政,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
说和近代科学知识,鼓励人们学习西方,以学以致用的原则来培养人才,最终达到民族
自强的目的。
  189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芬在给清廷的《请推广学校折》中,第一次正式提议设
立“京师大学”。1898年初,随着变法维新运动日益发展,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
》中再次提出:“自京师立大学,各省立高等中学,各府县立中小学及专门学”。
  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推动下,1898年6月,清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
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于是由梁启超起草了
一份《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的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
用,观其会道。”课程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这样,京师大学堂不仅成为全国最
高学府,而且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这个章程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个章程,也是中国
近代高等教育的最早的学制纲要。
  1898年7月3日,清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师
大学堂(后来被称为“戊戌大学”),一切因陋就简,因此,它在实质上仍然是一所封建
书院。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京师大学堂校舍被占,图书设备被毁,一度停办,直至
1902年得以恢复,增设预备科(新政科、艺科)及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1903年增
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毕业生分别授给贡生、举人、进士头衔。1910年改设
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7科。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
所大学。
1904年7月3日 晚清帝师翁同龢病逝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江苏常熟逝世,享年75岁。
  1904年7月3日,同治、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病逝。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如何评价?历史学家戴逸在他的《翁同龢传》中写到:
  翁同龢是晚清政坛上的重要人物,甲午战争中坚持抗日,反对投降,戊戌运动中力
图自强,促进变法,对国家和民族做过贡献。翁同龢出身官宦家庭,父兄都是朝廷大臣
。他早年受传统的儒家教育,饱读经史,娴熟诗文,尤擅书法。他生活的时代几乎和中
国近代史相始终。
  翁同龢长期在清廷担任要职,处在晚清政治旋涡的中心。翁同龢忠君爱国,蒿目时
艰,苦心焦虑,力图改革,拒降主战,变法维新,反映了仁人志士们为了拯救国家危亡
而在荆棘遍布的道路上,艰难探索,奋斗行进。翁同龢作为一个统治权贵,清室大臣,
自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但他那种忧国爱民,坚持变革,力抗逆流,不避艰险,以
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襟怀是值得敬仰的。就以他个人的操守而言,他为官40多年,状元
宰相,两朝帝师,位极人臣,尊荣无比,任户部尚书,主管全国财政10余年,开缺回乡
后竟两袖清风,囊无余资,晚年生活,尚须亲友和门生接济,甚至典卖字画度日,其道
德操守、清廉作风,也是值得称赞的。
  翁同龢一生中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有的是他亲自交涉办理,参与决策,有的是他
耳闻目睹,洞悉原委。时间跨度很长,涉及领域宽广。尤其难得的是,他坚持每天写日
记,从1858年至1904年病死以前,长达47年之久,无有间断。其中所载,军国大事、外
交交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宫闱秘事、社会风情、治学论文、品评书画、朋僚交游
、家庭生活,以及刑部的审理狱讼、工部的陵寝工程、户部的度支奏销,包罗极广,巨
细无遗。翁同龢日记的突出优点是:叙事真切准确,言简意赅,得其要领。他记录了近
代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典章制度,大多是他亲身经历、参与、熟悉的,而且
当时立即记录,不是得之于传闻,也不是多年以后的追忆,不像其他人的日记和回忆录
往往有传讹失实或记忆错误。因此,他的日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近代史研究者所重
视。日记所载可以和档案相印证,其时间、地点、事实确凿无误,却又不像档案那种官
样文章,多所讳饰。
1904年7月3日 科学补习所成立
  1904年7月3日,刘静庵、宋教仁、吕大森、张难先、胡瑛、曹亚伯等人在武
昌成立科学补习所,先设在武昌多宝寺街,后迁至魏家巷1号。吕大森被推为所长,胡
瑛为总干事,曹亚伯任宣传,时功璧任财政,宋教仁任文书。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
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和新军士兵,着重在
新军士兵和低级军官中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动工作。
  后因准备策应华兴会长沙起义,被当地官吏发觉,张之洞下令搜捕补习所成员,补
习所被迫停止活动。
1914年7月3日 英国麦克马洪同西藏地方政府擅自签订《西姆拉条约》
  1914年7月3日,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伦兴夏托拉擅自签订《西姆
拉条约》。清朝末年,英国加强侵略西藏。辛亥革命爆发后,英国策动西藏部分反动分
子叛乱,企图搞所谓西藏“独立”。在英国要挟下,1913年10月,袁世凯政府派代表到
印度西姆拉参加“中英藏会议”。英国代表麦克马洪提出一个所谓解决方案,规定中国
不得驻兵西藏,“西藏内政暂由印度政府监督”。对此,袁世凯政府拒绝接受。后来,
英国和西藏地方代表私自签订《西姆拉条约》。中国政府代表拒绝签字,会议破裂。以
后的中国历届政府,也从未承认过这个条约。因此,这个所谓《西姆拉条约》,是完全
非法的。至于在会议期间,英国和西藏地方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在秘密换文中,
擅自划定所谓“麦克马洪线”,即中印东段边界,更是悍然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毫无
法律效力。中国政府代表在7月3日即已声明,断然否认所谓“麦克马洪线”。实际上,
在西姆拉会议上,从未正式讨论过中印边界问题。
1923年7月3日 英国提议国际共管中国
  1923年7月3日,英国政府向各国提议国际共管中国,引起举国震惊。
  由于北京政府统治下法律废弛、财政紊乱、地方势力割据、盗匪焚掠横行无忌,致
使中国国际地位每况愈下。各国驻北京外交团遂商议国际共管中国。
  7月3日,英国政府正式提出所谓“补救中国乱局办法”,内容主要有:1.出动国际
军队占据京津铁路;2.任用外籍人员编练中国警队,归中国政府管辖,但若中国政府不
负责任,则归列强管辖;3.在中国口岸举行国际海军示威行动;4.征收赋税以支付国
际共管下的军民行政经费等。美国政府对此提议表示反对。
1924年7月3日 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4年7月3日,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学。6月30日,国民党
中央执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农民运动的实施方案,根据彭湃的建议,决定组织农民
运动讲习所,并委派他担任广州农讲所主任。农讲所每届时间原定一个月,毕业后选派
为农民运动特派员,在兴办过程中,讲习内容不断丰富,讲习时间也逐渐延长。第一届
共有学员38人,其中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20人。
1929年7月3日 中共赴苏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次全会
  1929年7月3-19日,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次全会在莫斯科举行。中国共产
党代表团瞿秋白、蔡和森、邓中夏、陆定一、王若飞等出席会议。全会通过了《国际状
况与共产国际的目前任务》和政治决议案,认为“目前是大战后的第二时期,是资本主
义一般危机增长起来而帝国主义内外矛盾日加剧烈的时期”,认为中国“革命浪潮的条
件无疑正在成熟,必将导致创立苏维埃,成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机关”。认为“右倾的危
险现在是共产党内的主要危险”。并指出:“加紧反右倾的斗争,在殖民地国家共产党
也是必要的;在那些党内,机会主义分子是资产阶级的影响之传播者”。瞿秋白在会作
了《共产国际在目前殖民地革命中的策略》的讲话,认为共产国际中右倾的危险不仅从
宗主国的问题中表现出来,而且也从殖民地问题中表现出来,而且“有机会主义者的殖
民地弟弟,比其宗主国的哥哥走得更远”。全会将一大批因反对共产国际“六大”新策
略,从而被认定是右倾机会主义者或对右倾持调和态度的领袖人物清除出共产国际执委
会和主席团,增补了拥护新策略的执委会委员
1942年7月3日 中共拟将八路军总部移至晋西北
  1942年7月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彭德怀,提出拟将八路军总部转移到晋
西北问题。书记处指出:今明两年敌后斗争将异常残酷,我们要善于熬过困难,避免极
大的损失与牺牲。敌人“扫荡”多注意摧毁主要首脑机关,此次敌人袭击太行,左权阵
亡就是极大教训,且在一个狭小区域内,首脑机关摆得过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认为总部有转移到晋西北之必要,不仅安全,而且还可来往延安便于研
究商讨工作。总部移驻晋西北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取消,以北方局现在机构成立太行分
局,以邓小平为书记。在冀鲁豫边区成立分局,以罗瑞卿为书记,华北各分局直属中央

1951年7月3日 刘少奇批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1951年7月3日,刘少奇对山西省委的报告作了批示,批评“空想的农业社会
主义思想”。
  4月17日,山西省委在《把老区互助组提高一步》的报告中说:“老区互助组的
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使得互助组必须提高,否则就要后退,必须在互助组内部
,扶植与增强新的因素,以逐步战胜农民自发的趋势,积极地稳健地提高农业生产互助
组,引导它走向更高级一些的形式,以彻底扭转涣散的趋势,这是十分重要的:”“对
于私有基础,不应该是巩固的方针,应当是逐步地动摇它,消弱它,直至否定它……。
”刘少奇针对这种急于求成的思想批评道:在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中,农民的自发势力
和阶级分化已开始表现出来了。党内已经有一些同志对这种自发势力和阶级分化表示害
怕,并且企图去加以阻止或避免。
  他们幻想用劳动互助组和供销合作社的办法去达到阻止或避免此种趋势的目的,已
经有人提出了这样的意见:应该逐步地动摇、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础,把农业生产互助
组提高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此作为新因素,去“战胜农民的自发因素”。
  这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刘少奇批示将山西省委的报告印发给马列学院学员,并于7月5日给马列学院一班
学员作了报告,在报告中再一次批评了这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同时提出:要用现有互助组,帮农民组织起来,使他们不破产;从商业价格上领导
农民、限制富农,控制小生产者的自发性;通过国家税收贸易政策领导农民;农村中组
织工会,在工资劳动条件上限制富农。
1849年7月3日 法国干涉军攻陷罗马
  1849年7月3日,罗马陷落于法国干涉军之手。
  这一年的春夏之间,罗马共和国的处境非常困难。它从成立起就遭到了国内外反动
势力的仇视。庇护九世勾结法国反革命干涉军,向罗马发动猛烈的反攻。以马志尼为首
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看到要保卫罗马共和国就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因此实行许多进步性
的改革。共和国没收教会财产,废除特别教会法庭,取消国家对食盐和烟草的专卖,把
教会未耕的土地租给农民耕种,把教会和贵族的一些房屋分给贫民作住宅等。但是资产
阶级民主派始终拒绝以革命的方式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因而未能发动广大的农民。他们
在军事上也犯了严重的错误,没有采纳加里波的主张,把战争扩大到反动势力控制的地
区,因而不能联合各地的革命力量,共同打击反革命势力。他们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
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6月初,法国干涉军4万人对罗马发动最后的总攻击。共和国军队
15000人在加里波的率领下进行了英勇顽强的保卫战。7月3日,罗马陷落。革命遭到失败
,教皇的专制政权重新恢复。
  罗马共和国颠覆以后,在奥地利军队包围下的威尼斯处境更加困难,于8月22日陷落
。1848—1849年的意大利革命至此结束。
1962年7月3日 著名电影演员汤姆·克鲁斯诞辰
  外型漂亮的汤姆·克鲁斯1962年7月3日出生在新泽西州,父亲是电气工程师,母亲
是话剧演员。1980年,他移居纽约。1981年以《无尽的爱》崭露头角,1983年因《冒险
生意》成名。1986年的《金钱本色》和《壮志凌云》确立了他在好莱坞的地位,成为偶
像。在《金钱的本色》和《雨人》中与演技派影星保罗纽曼, 达斯汀霍夫曼演对手戏,使
他的演技日益成熟,终于在1989年主演反战片《生逢7月4日》而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
提名,以后他在《大地雄心》, 《好人寥寥》,《鸡尾酒会》中均有出色表演,尤其在19
96年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使他成为了动作片的巨星。
1978年7月3日 南美八国签署《亚马逊合作条约》
  1978年7月3日,南美洲八国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签署了《亚马逊合作条约》,以共
同加速开发亚马逊地区。巴西、秘鲁、波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圭亚那、苏里
南和委内瑞拉八国外长在条约上签了字,《亚马逊合作条约》于1980年8月3日生效。
  亚马逊河流域幅员辽阔,面积达700万平方公里,约占南美洲大陆面积的三分之一。
这里资源丰富,特别是森林,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为了开发亚马逊地区,并
在开发中进行互助合作,1976年11月,巴西总统埃内斯托·盖泽尔和秘鲁总统弗朗西斯
科·莫拉莱斯·贝穆德斯·塞鲁蒂会晤时,提出了成立一个亚马逊地区组织,共同开发
亚马逊地区的设想。1977年3月,巴西将合作范围扩大,向亚马逊地区有关国家正式提出
建立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倡议。在1977年11月至1978年5月的半年时间里,南美八国代表举
行了三次筹备会议,最终于1978年7月3日正式签署了《亚马逊合作条约》。
  《亚马逊合作条约》声明,缔约国独自使用和利用各自领土内的自然资源是其固有
权利,并规定该条约不吸收其它国家参加。根据条约,该组织的目的是,各成员国共同
努力并采取联合行动,促进亚马逊地区各自领土的协调发展,对各成员国产生公平、互
利的结果;促进环境保护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各成员国保证:该地区商业通航自由;
合理利用水力资源;在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动植物资源以及在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
面进行科技合作;促进卫生保健事业;协调修建交通、通讯设施;发展边境贸易、旅游
。《亚马逊合作条约》的签订是对拉美一体化的新贡献。
  1980年10月23日,条约成员国在巴西的贝伦召开第一次外长会议,并发表了《贝伦
声明》。会议重申各成员国对该地区各自领土的自然资源拥有主权,反对外来机构对这
一地区的干涉和使该地区国际化的任何企图。
  《亚马逊合作条约》组织规定,每年召开一次由各成员国高级外交代表参加的合作
理事会,“检查条约的宗旨和目的之实施情况”,制定和落实各项合作计划。
1997年7月3日 格瓦拉遗骨30年后找到
格瓦拉的遗容
  1997年7月3日,古巴政府宣布,前古巴领导人切·格瓦拉的遗骨已经在玻利维亚找
到。格瓦拉到底葬于何处?30年后的今天终于真相大白。
  1967年10月8日,格瓦拉带领一小股游击队在玻利维亚巴耶格兰德附近山区活动时被
政府军抓获,当晚被关在一个名叫伊格拉的小村庄的一间教室里。第二天,玻利维亚总
统雷内·巴里恩托斯上将亲自签发立即执行死刑的命令。9日上午,格瓦拉被就地处决。
随后,他的尸体被空运到巴耶格兰德。当天下午,他的尸体开始在一家医院的洗衣房示
众。
  然而,10月10日晚上,格瓦拉的尸体突然“失踪”了。30年来对此众说纷纭。但有
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玻政府不想让世人知道格瓦拉到底葬于何处,免得他的葬身
之处成为公众瞻仰的圣地,以防止其左翼激进思想在玻利维亚传播。
  玻利维亚政府的担心不无道理。当时年仅39岁的格瓦拉,在世界上已是位富有神奇
色彩的共产党领导人。
  格瓦拉真名叫埃尔内斯托·格瓦拉,1928年出生在阿根廷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53
年毕业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系。大学期间,他接触到无产阶级思想,相信改
变拉丁美洲社会不平等的唯一道路是闹革命。大学毕业后立即来到墨西哥,参加了卡斯
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者小组,后来随卡斯特罗回古巴打游击,成为游击队最高军事指挥
官、卡斯特罗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他和卡斯特罗齐心协力,共同领导游击队,终于在
1959年推翻了古巴独裁统治者巴蒂斯塔,建立了古巴共和国。
  1965年,连续当了5年工业部长的格瓦拉与古巴人民“不辞而别”,引起外界关于“
他与卡斯特罗不和”等诸多猜测。其实,古巴革命胜利后,格瓦拉最为热心的是支持世
界各国的游击运动,他并不习惯坐办公室,一心想重返战场。这一次他主动发扬国际主
义精神,到刚果(利)即前扎伊尔、现在的刚果(民)帮助领导游击队运动。但是,游
击队运动惨遭失败,他只好又打道回府,悄悄回到古巴。
  回到古巴后,他不肯接受卡斯特罗给的官职,准备重新在拉美打游击。格瓦拉于19
66年11月秘密进入玻利维亚,在这个国家东南部山区建立了一个游击队训练营地。他的
理想是用革命星星之火,燎原整个拉美大陆。
  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活动引起了玻政府的不安。他们从美国请来特种部队训练专家
,对玻利维亚一个营的官兵进行反游击战技术训练,同时还请来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帮
助抓获格瓦拉。
  1967年10月8日与格瓦拉同时被捕的还有6名游击队队员,他们在第二天与格瓦拉同
时遇难。1995年11月,一位退役陆军上将决定披露格瓦拉和他的战友遇害前后的过程及
葬于何处。他说:“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世人该知道这件事了。”这位上将名叫马里
奥·瓦尔加斯,是当年驻扎在巴耶格兰德陆军第八师的一名少校军官。他说,1967年10
月11日凌晨,他接到命令,要他和一位名叫蒂科纳的军官一起完成一项秘密任务。蒂科
纳驾驶一辆自动装卸车前往巴耶格兰德简易机场,车上装有格瓦拉和另外6名游击队员的
尸体。“后来蒂科纳又弄来一台挖土机,挖了一个大坑,把装尸体的自动装卸车开了过
来,将尸体倒了进去,然后用推土机把坑弄平。”
  瓦尔加斯说处决格瓦拉时他不在场,只是事后见到过行刑的刽子手。那位刽子手告
诉他,格瓦拉最后喊道:“开枪吧,懦夫!你要杀死的是一个男子汉。”
  格瓦拉死后,来自阿根廷的特工砍下了他的双手,以便把他的指纹同他在阿根廷档
案里的指纹进行核对。考虑到古巴和其他一些国家可能不相信死者就是格瓦拉,玻政府
还用蜡制作了格瓦拉的一个面模。正是由于瓦尔加斯披露了格瓦拉葬身之地,古巴和玻
利维亚联合专家小组经过近两年的勘察和寻找,才得以最终找到格瓦拉的遗骨。
  7月12日下午3点半,一架古巴航空公司的飞机从玻利维亚东部圣克鲁斯的维维鲁机
场起飞,载着传奇人物埃内斯托·切·格瓦拉的遗骸,飞往哈瓦那。
  12日晚,夜色浓重。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到哈瓦那以东30公里处的圣安东
尼奥空军基地,迎接格瓦拉的遗骸。
  在圣安东尼奥军用机场上,古巴以军人的礼仪隆重迎接切·格瓦拉和其他3名古巴游
击队员的遗骸。4具棺木上,覆盖着古巴国旗。
  在将遗骸交给卡斯特罗之前,格瓦拉的女儿、医生阿莱达·格瓦拉代表死者家属讲
话。由于过于激动,讲话几次停了下来。她说,“30多年前,我们的父辈离开我们,去
继续完成玻利瓦尔和马蒂的理想:建立一个团结的、独立的大陆。但是他们没有能够看
到胜利……他们知道伟大的理想只能在作出巨大的牺牲后才能实现。我们没有忘记他们
。今天,他们的遗骸运回来了。他们成了英雄,成了果敢而坚强的人”。讲话结束时,
阿莱达引用了父亲生前的一句名言:直到永远胜利,为祖国勿宁死。
  阿莱达代表家属,将格瓦拉的遗骸交给国家。卡斯特罗主席很激动,与阿莱达拥抱
,表示安慰。
1998年7月3日 克林顿访问中国 随员逾千人
中美最高级会晤
  1998年6月25日-7月3日,克林顿对我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6月25日,经过16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后,克林顿到达中国的第一站是古都西安。
  这次随克林顿总统访华的人数是历来最多的,共有1200多人。除总统专机空军一号
外,还要用3架客机和好几架C—141运输机,仅通讯器材就有60吨。代表团高级成员有4
7人,包括总统一家3口、5名内阁成员、6名国会议员等。随行人员当然还有总统的贴身
服务人员和夫人希拉里的理发师。随团采访的记者有375人,其中200人可以随机前往。

  据统计,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总数300人,其中代表团正式成员34人,记者8
7人。1975年福特总统访华时,总数450人,其中正式成员37人,记者170人。1984年里根
总统访华时,总数600人,代表团正式成员100人,记者260人。1989年布什总统访华时,
总数大约500人,代表团正式成员34人,记者200人。
  这次随团而来的还有两辆黑色的专用安全通讯车、10辆防弹车、受到严密保护的总
统标志和防弹的放讲稿小台架及饮用水等设备与用品。一位白宫的先遣人员开玩笑地说
:“几乎要把整个白宫都搬到中国去了。”其费用难以计算。据说随机记者每人至少要
交1.5万美元。
  6月26日晚,克林顿一行从西安飞抵北京。翌日上午,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东门
外广场主持了隆重仪式,欢迎克林顿总统的来访。
  6月27日晚,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欢迎来访的美国总统克林顿。
宴会伊始,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辞。克林顿讲话结束前,特
意用颇为标准的汉语道一声“干杯!”在主宾席上,江主席和克林顿总统亲切交谈,笑
语不断。克林顿总统在一个月前特意学用筷子,如今终于在宴会上一展身手,他不时用
筷子进餐,博得主人的热情肯定。宴会一结束,两位元首兴致勃勃地走到军乐队前,先
是江主席指挥乐队演奏中国乐曲《歌唱祖国》,他的指挥潇洒有力,节奏感强,全场顿
时活跃。尔后,克林顿指挥乐队演奏美国乐曲《越过海洋的握手》。两位领导人精彩的
指挥赢得满堂喝彩。晚会的节目可谓中西合璧,别有风味。中国演员用二胡和萨克斯管
共同演奏中国名曲《二泉映月》,擅长演奏萨克斯管的克林顿兴致很高,听得津津有味
。更让克林顿夫妇惊喜的是,中国演员用唢呐演奏了欢快热情的美国乡村音乐《切尔西
的早晨》,这是克林顿夫妇最喜欢的曲子,因此他们给女儿取名为“切尔西”。晚会结
束后,中美两国元首走上舞台。江主席兴致盎然地从演员手里拿过二胡和笛子,一边向
客人介绍,一面用这两种乐器即兴演奏了一段曲子,引来一片掌声。
  6月28日下午2时许,克林顿总统和他的家人乘一辆黑色的林肯轿车驶抵长城脚下。
他们在上午参观了故宫之后,来不及吃午餐,就直奔北京东北73公里处的慕田峪长城。

  6月29日上午,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迎来美国总统克林顿。去年,美国副总统戈尔访
华时,曾强烈要求访问北大并发表演讲。但是,北大校方婉言谢绝。据说,北大是有意
要等到今年克林顿总统访华时再接受访问和演讲。
  克林顿总统访华前,美方向北大提出,克林顿在北大发表演讲时,要使用白宫的讲
台,理由是安全的需要。北大坚决拒绝,称在北大演讲,就要用北大的讲台。北大校方
还出示了不久前意大利总统在北大演讲时的照片,显示这是北大的一贯做法。双方为此
僵持不下。后来,双方作出妥协,用白宫的讲台,但是讲台上要悬挂北大的标志。10时
15分,克林顿总统在陈佳洱校长的陪同下步入会场,北大学生报以热烈掌声。克林顿的
演讲以祝贺北大百年校庆为开端,他特意用中文向全场道一声“恭喜”,引来满场热情
的回应。
  6月29日晚,克林顿一行抵上海访问。30日,出席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座谈会。
  6月30日中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市民与社会》热线直播节目
担任嘉宾,与上海市民进行交流,成为与中国市民通过热线对话的第一位美国最高领导
人。在电台直播室,克林顿回答了上海市民关于贸易、教育、环保、交通、图书馆等电
话问题。在长达50分钟的节目里,克林顿共回答了8个听众提出的问题。在回答对教育的
看法时,克林顿说,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完美的,而投资教育的回报期比较长,但是回
报率却比任何投资都要高。
  7月1日,克林顿总统参加了上海美国商会举行的早餐会。
  后来,克林顿还赴桂林、香港等地进行了访问。
  克林顿1946年8月19日生于美国阿肯色州霍普镇。出生前3个月,父亲死于车祸。19
68年毕业于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并获罗兹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70年考入美
国耶鲁大学法律系,1973年毕业后到阿肯色大学法学院任教并开业当律师。
  克林顿1977年担任阿肯色州州检察长。1978年当选为阿肯色州州长。1980年竞选连
任失败。1982年再度竞选阿肯色州州长成功,并五次连任。1992年是美对外关系委员会
成员。1992年11月3日当选美国总统。
  在1996年11月5日总统选举中克林顿再次获胜,1997年1月20日宣誓连任。
  克林顿1970年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结识同班同学希拉里·罗德姆小姐,1975年两人结
成伉俪。希拉里是美国一位有名的律师,他们有一个女儿切尔西。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3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7.2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