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inu (石弩),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历史上的今天-七月四日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7月04日14:14:3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1904年7月4日 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1910年7月4日 日俄签约侵夺“满洲”
1920年7月4日 “公理战胜”碑落成
1926年7月4日 国民军誓师北伐
1927年7月4日 政治活动家陈延年被害
1942年7月4日 毛泽东指出整风的首要对象是高级干部
1944年7月4日 中共代表对国共和谈不抱希望
1945年7月4日 毛泽东与黄炎培谈“历史周期率”
1947年7月4日 国民政府实行“戡乱动员”
1975年7月4日 邓小平作整顿党风的讲话
1982年7月4日 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
1987年7月4日 中央控制党政机关干部出国
1987年7月4日 邓小平谈两个基本点
1987年7月4日 深圳将实行土地有偿使用
1187年7月4日 赫淀战役
1776年7月4日 美国独立日
1826年7月4日 美国总统杰斐逊逝世
1934年7月4日 居里夫人逝世
1986年7月4日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来华演出
1904年7月4日 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
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
殿试。
这是3年一度的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贡士们按这次考试的成绩重新排定名次
。一甲3名将获赐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别获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上午10时
,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大约五六百字。贡士们立即开始撰写
对策文,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对策文不限长短,常例为2000
字,规定字必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为交卷时限。这次殿试的前
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参加这次殿试的贡士还有谭延(外门里岂)、汤化龙、蒲殿俊、沈钧儒等。清廷于
次年宣布废科举,因此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1910年7月4日 日俄签约侵夺“满洲”
1910年7月4日,日本驻俄大使本野一郎和俄国外交大臣伊兹斯基分别代表两
国政府签订第二次《日俄协定》和第二次《日俄密约》。美国资本极力在东北寻找机会
,不但受到日、俄的一致反对,还促成了日、俄的进一步勾结。为此,它们在圣彼得堡
签订了新的协定和密约。协定规定,两国维持“满洲现状”,如有侵害这种现状之事发
生,两国就维持现状的“必要措施”,“随时互相商议”。密约还明白规定,若两国在
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受到威胁时,两国同意采取“防卫此种利益的办法”,从而使
密约带有军事同盟的性质。
1920年7月4日 “公理战胜”碑落成
1920年7月4日,北京政府在北京中央公园内为新落成的纪念坊举行落成典礼
。在那座漂亮的汉白玉蓝琉璃瓦石牌坊上写着“公理战胜”四个大字。然而,这座“公
理战胜”坊的前身却是当年给中国人带来过耻辱的“克林德碑”。克林德是德国驻华公
使,1900年6月20日正值八国联军侵华之际,克林德在东单总布胡同西口被巡街
的清兵击毙。德国政府以此为要挟,提出让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抵命赔罪,后由前中国
驻德公使洪钧的夫人赛金花出面斡旋,同意给克氏树立一座牌坊,以示谢罪。这一条被
写进《辛丑条约》的附件。1903年初“克林德碑”竣工。1918年,德国在一次
大战中战败,北京市拆毁了这座中国近代国耻象征的“克林德碑”。后由协约国出面,
要求德国将被拆毁的碑修好,移至中央公园,并将坊额改为“公理战胜”。
1926年7月4日 国民军誓师北伐
誓师大会。台上左一为总司令蒋介石。
1926年7月4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
出师北伐宣言》。国民革命军在宣言表达了中国国民党“为国请命,为国除奸,成败利
钝,在所不顾,任何牺牲,在所不惜”的决心,号召全国民众群起而助其革命一举成功
,并坚信国民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
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举行北伐誓师典礼,誓师大会在广州东校场隆重举行
,党政军负责人和各界民众5万余人参加大会。国民政府代表主席谭延(外门里岂)授
印,国民党中央党部代表吴稚晖授旗,蒋介石谨受宣誓毕,致答词,并举行阅兵式,由
李济深任总指挥,张治中任司礼。蒋介石发表宣言、通电和告广东军民书等,以国民革
命军总司令名义,宣告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北伐军兵分3路,西路军为主力,担任正面
作战,兵力约5万,进攻两湖,直指武汉;中路军保障西路侧翼安全,进攻江西孙传芳
部;东路军向敌兵空虚的浙闽进军。第五军留守广州根据地。
出师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序列
国民军总司令 蒋介石
总参谋 长 李济深
总参谋次长 白崇禧
第一军 军长 何应钦 党代表 缪 斌
第二军 军长 谭延(外门里岂)党代表 汪精卫 副党代表 李富春(中共党员
)
第三军 军长 朱培德 党代表 朱克靖(中共党员)
第四军 军长 李济深 党代表 廖乾吾(中共党员)
第五军 军长 李福林 副党代表 李朗如
第六军 军长 程 潜 副党代表 林伯渠(中共党员)
第七军 军长 李宗仁 党代表 黄绍闳(留守广西)
第八军 军长 唐生智 党代表 刘文岛
1927年7月4日 政治活动家陈延年被害
陈延年是我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中国旅欧总支部领导人之一。1924年他参与
领导了省港大罢工。1927年7月4日,陈延年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秘密杀害,年仅28岁。
儿子反对老子
陈延年是陈独秀之子。在陈独秀担任党的总书记时,陈延年任两广区委书记。在公
在私,他们的关系均甚密切。然而陈延年崇尚真理、坚持真理,对其父的错误主张从不
徇私护短。早年,陈延年就说过:“我父亲也不过是一个新官僚旧学者而已,读书虽多
,而不能为天地立心,为革命立命,和文盲有什么两样!”后来,随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陈独秀果然犯了严重的路线错误,陈延年同他的距离进一步拉大。特别是广州“三·
二○”中山舰事件前后,陈独秀对蒋介石破坏国共合作、排斥共产党人的阴谋,采取了
姑息退让政策,引起陈延年的无比愤慨。一次,他在与邓中夏、张太雷谈起陈独秀的错
误时,气愤地说:“老头子(指陈独秀)糊涂,看不出蒋介石的阴谋,看不见工农的力量
,竟把无产阶级当作革命的苦力。”
活像一个黄包车夫
陈延年对他父亲的错误,批判起来,态度很坚决,但他并不是一个盛气凌人、狂悖
傲慢的人。他同毛泽东、周恩来、苏兆征等同志一起工作,过从甚密。同鲁迅先生也有
一段亲密的交往。无论上级下级,党内党外,都认为他是个和蔼可亲、老练成熟的领导
者。尤为可贵的是,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本人受过高等教育,留过学,但身上却没
有半点旧知识分子的架子。他经常身穿工人服装,步行到工厂同工人谈心,有时还同黄
包车工人一起拉车。陈延年身体结实,拉起车来强劲有力,活像个老练的黄包车夫。
“六不”作风
陈延年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他从海外留学回国初期,曾同周恩来住在一起,
他的卧室极为俭朴,只有一套床板,一张席子,一条很粗的毛毯和一条被子。床头经常
摆着一个黄色皮包,那也就是他的枕头。有的同志关心他的婚事,他总是推说工作忙,
无暇顾及。为了不浪费一分一秒,他给自己规定“不闲游、不看戏、不照像、不下馆子
、不讲衣着、不作私交”。有人说他实行“六不”,他听了为之一笑说:“为了革命,
应当如此。”
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党派陈延年到上海市,担任中共浙江区委书记。6
月,他不幸在上海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7月4日被秘密杀害。
1942年7月4日 毛泽东指出整风的首要对象是高级干部
1942年7月4日,毛泽东致电聂荣臻,指出此次整风是全党的,包括各部门、
各级干部在内。所谓各部门,就是不但有地方,还有军队;所谓各级,就是不但有下级
,而且主要与首先的对象是高、中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只要把他们教育好了,下
级干部的进步就快了。在一个根据地内,主要应着重边区与地委两级,其次是县一级,
只要他们有了正确的方向,区村干部的毛病就易纠正。
1944年7月4日 中共代表对国共和谈不抱希望
1944年7月4日,林伯渠、董必武致电毛泽东。
电报说:在目前时局下,谈判绝无解决希望,启封电台及放人等小问题也不可能解
决。
蒋介石谈判,不敢公开和中共破裂,是在故作姿态,欺骗舆论,即令谈判破裂,好
把责任尽量推给中共。真正具体解决问题的时机,还有待于时局更大的发展。我们对谈
判仍是不抱任何幻想,而把主要精力用在向各方宣传和推进大后方争取民主运动及研究
上。
我们已将双方条件的主要内容及蒋无诚意谈判的事实告诉了关心这一问题的中外人
士。
我们也认为根据今天的情况,不能采取退回“提示案”、拒绝商谈的形式
1945年7月4日 毛泽东与黄炎培谈“历史周期率”
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专门邀请黄炎培等人到他家里做客。整整长谈了
一个下午。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
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
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
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
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
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
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
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有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
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
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
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黄炎培这一席耿耿诤言,掷地有声。毛泽东高兴地答道: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
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的这番话,
至今仍是至理名言。
1947年7月4日 国民政府实行“戡乱动员”
1947年7月4日,为解决国民政府军事、政治上的危机,蒋介石问计于美驻华
大使司徒雷登,得到答复是“采取紧急措施的时刻,恐怕已经来到了”。7月4日,蒋
介石颁布《戡乱共匪叛乱总动员令》,实行“戡乱”救国。该动员令称政府决心动员全
国力量,加紧“戡乱”。7月18日,根据动员令又在国会通过了《动员戡乱完成宪政
实施纲要》,基本内容为:“戡乱”所需之兵役、工役及其他有关人力,应积极动员,
凡规避征雇及妨碍征雇等行为,均应依法惩处:“戡乱”所需之军粮、被服、药品、油
、铜铁、通信器材等军用物资,均应积极动员,凡规避征用及囤积居奇等行为,均依法
惩处;凡怠工、罢工、停业关厂及其他妨碍生产及社会循序之行为,均应依法惩处;对
于“煸动叛乱”之集会及其言论行动,应依法惩处等等。南京国民政府还决定取消中共
国大代表及国民政府委员保留名额,并将中共参政员予以除名。
1975年7月4日 邓小平作整顿党风的讲话
1975年7月4日,邓小平对中央读书班第4期学员作题为《加强党的领导,整
顿党的作风》的讲话,邓小平说:“现在,相当一部分地方党的领导没有建立起来,党
的领导削弱了。各级都有这个问题。没有党的领导怎么行?党讲话不大灵怎么行?解决
这个问题,关键是建立省委一级的领导,许多事情都拿到中央来解决是不行的。在座的
许多同志参加省里的工作,希望你们经过学习,通过自己的工作,把省委的领导建立起
来,使省委说话有人听,能够担负起领导责任,做到一不是软,二不是懒,三不是散。
”邓小平严厉批评了派性,他说:“如果说文化大革命初期的两派也是自然形成的话,
那末,现在还搞两派,性质就不同了。毛泽东同志讲,要安定团结。让少数人继续在那
里闹,能安定团结吗?徐州有那么几个人,就把共产党的市委打入‘地下’,这是什么
专政?是派性专政。这根本谈不上什么安定团结。实际上,那些坚持搞派性的只是少数
几个人。只要把问题讲清楚,群众觉悟了,看清了那些坚持闹派性的人的真面目,就不
会跟他们走了。”邓小平在讲话中再次强调要以“三项指示为纲”,并且提出党委要整
顿,他说:“搞好安定团结,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把我们党的优良
作风发扬起来,坚持下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讲军队要整顿,整个
党也有这个问题,特别是在党的领导和党的作风方面。”
1982年7月4日 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
1982年7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讲话,主要内容有
:(一)进一步阐明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搞好现代化建设的四个保证。他说,第一是
体制改革,目标是进行机构改革。第二是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国各族人民
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同心同德,一心一意搞现代化,没有
纪律不行。我们过去革命,就是靠纪律,而且是自觉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最好的风
气就是这个。第三是坚持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或者叫打击经济犯罪分子。第四是
党的建设,党的作风的整顿。所谓四项保证,就是指这四件事情。只要四个现代化没有
完成,每走一步,这四个保证都是伴随着的。他提出要两手抓的问题。这是因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对外开放,资本主义那一套腐
朽的就会钻进来;对内搞活经济,活到什么程度,也是有问题的。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
放、对内搞活这一手,但是为了保证这个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能够真正有利于四化建
设,能够不脱离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同时还有另外一手,这就是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现在我们看到的问题就已经不少,经济犯罪很严重,好多案子又处理不下去。不仅在经
济领域,而且在政治、文化领域都有严重的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他说,四个保证这件
事都不能一次搞完,要长期搞下去。我们不搞运动,但是,随着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就是坚持四个保证,一天也不要丢掉,要把它变成一种经常性的工作和斗争。他认为
这四件事当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不都是阶级斗争,但有阶级斗争。(二)提出干部年
轻化是改革的一个中心目标。他认为,这一点,军队、地方一样,党政军一样,选拔一
些政治上好又比较年轻的干部,把他们一步步地提升上来。他认为,体制改革,除了反
官僚主义,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这些毛病外,重要的是选拔人才。要
使好的比较年轻的干部早点上来,好接班。这件事要放在我们经常的日程中间。我们讲
了几年了,大家一致认为是一件好事,但是做起来不容易。不解决选拔人才的问题,我
们交不了班,历史会给我们写上一笔。我们有好多事情就是做得比较晚,现在耽误不得
。
1987年7月4日 中央控制党政机关干部出国
1987年7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干部出国问
题的若干规定》。指出当前在派遣党政机关干部出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出国组
团仍然过多过滥;一些本应由专业干部完成的出国任务,不恰当的派遣了党政机关干部
;重复考察、轮流出访等现象依然存在;借我驻外机构邀请的名义出国,对国外的邀请
擅自应允、有请必去、甚至降格以求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国家不必要
的外汇支出,造成浪费,更严重的蔓延,对内对外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严格控制党
政机关干部出国,是当前对外交往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987年7月4日 邓小平谈两个基本点
1987年7月4日,邓小平会见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时提出两个基本点概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
线。
这条路线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搞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两个基
本点统一起来,才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完整内容。
2001年7月3日
1987年7月4日 深圳将实行土地有偿使用
1987年7月4日,深圳市一项关于进一步实行特区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全面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方案业已修订完毕,定于7月出台试行。
此项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在明确特区城市土地属国家的所有、由政府统一规划的前
提下,政府采取公开竞投和招标的方式,转让土地的使用权。而用地单位则必须在参与
公开投标中,付出较其他竞争者高的价,才能获得土地的使用权。
改革方案实施后,土地的经营与管理由政府垄断,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统统归国
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难以再凭权力与关系,不想付出经济代价来获得土地使用
权了。为实现改革,深圳市政府邀请有关方面学者、专家作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
论证。
1187年7月4日 赫淀战役
1187年7月4日,发生在巴勒斯坦太巴列湖附近的赫淀战役,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
役,史学家称这次战役是十字军东征失败的开端。
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封建统治阶级为缓和国内矛盾,扩大势力,掠夺财富而发动的
对地中海东岸各国的侵略战争。在反抗十字军东侵运动中,埃及涌现出卓越的军事统帅
萨拉丁。1171年,萨拉丁在埃及建立了尤布王朝,立即把消灭在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任
务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南征北伐,1185年,萨拉丁不仅控制了埃及、苏丹,而且把势
力扩张到整个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和伊拉克的一部分,完成了从东、西、北三面包围十
字军的战略部署。
1186年,拉丁小国的十字军头领中,最富于侵略的卡拉克城堡的首领沙提翁,再次
破坏协议,强征过境税,劫掠来往商队,严重地影响埃及和叙利亚地区的贸易来往。沙
提翁这一背信弃义行为,成了萨拉丁对十字军发动“圣战”的导火线。
1187年,萨拉丁从各地调集2万军队,组成阿拉伯联军,发出了“真主伟大,把法兰
克人赶出耶路撒冷去”的号召,揭开了“圣战”的序幕。
7月4日,阿拉伯联军和十字军主力在赫淀高地相遇。两军人数相近,势均力敌。整
个高地,喊声震天动地,刀光剑影,杀气弥漫。由于萨拉丁指挥有方,诱敌陷入重围,
伏兵四起,使敌人惊慌阵乱,一举消灭了十字军的主力,除少数骑士得以逃脱外,以沙
提翁为首的将领全部被俘。萨拉丁亲自处决了作恶多端的沙提翁。这一仗打得十字军胆
颤心惊,从此步步败绩,最后结束了十字军东侵的罪恶历史。
1776年7月4日 美国独立日
美国位于北美洲南部,原是印第安人的聚居地。从15世纪末起,西班牙、荷兰、法
国、英国开始向北美洲移民。17世纪到18世纪前半期,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
个殖民地,并加强了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当地人民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反
抗。1775年,北美13个殖民地的人民开始掀起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组成了"大
陆军",由乔治·华盛顿任总司令。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
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独立宣言》是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宣告独立的纲领性文件,马克思称赞它是“第
一个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向全世界宣告:“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是自由和独立
的国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人士托马斯·杰斐逊。来自各殖民
地的56位代表在《宣言》上签了字。宣言的标题是《美利坚十三国联合邦的一致宣言》
。《宣言》全文约2500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提出
了著名的人权原则,《宣言》指出:“人类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
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第二部分谴责英国殖民当局的种
种暴政。第三部分宣告13个殖民地独立,建立独立国家,断绝与英国的一切政治关系。
《独立宣言》反映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愿望,激发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和
自豪感,极大地鼓舞了各阶层群众奋起参加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对争取各国人民的
同情和支持,推动后来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及法国的《人权宣言》
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独立宣言》发表以后第5年的9月,英国军队主力在约克镇被击溃,被迫同美国讲
和,并于1783年签订《巴黎和约》,正式承认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洲出现了第
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7月4日被定为美国国庆日。每年的这一天,在美国各地都
举行隆重的盛典,进行歌舞、体育、游行等活动。早期的独立日庆祝活动主要是游行和
演讲,有时还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以后增加了体育比赛等户外活动。有一个时期,美
国人民燃放鞭炮、烟火庆贺国庆,20世纪以后,政府为防止发生人身事故和火灾明令取
消了这种形式。每年的独立日这一天,全美大小教堂钟声齐鸣,而头一个敲响的是费城
的自由钟。
1826年7月4日 美国总统杰斐逊逝世
美国总统杰斐逊,独立战争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派主要代表之一,反联邦党创始人。
1743年生于弗吉尼亚州一种植园主家庭。1762年毕业于马里兰威廉学院。17
73年与亨利等人组织弗吉尼亚州通讯委员会,宣传独立思想,1775-1776年出
席第二届大陆会议,是《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历任弗吉尼亚州长、驻法公使。17
89-1793年任美第一任国务卿。1797-1801年任副总统。1800年当选
总统。主张民族独立,拥护天赋人权学说,认为社会成员有权以革命反抗暴君。反对议
员财产资格,保护小农经济。禁止黑奴买卖,但曾镇压加布瑞士奴隶起义。总统任内从
法国购买比美国13州还大得多的路易斯安那领土,使美国西南边境与墨西哥接壤。1
816-1825年创建弗吉尼亚大学,并任校长。1826年逝世。现其故居蒙蒂塞洛
和弗吉尼亚大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录。主要著作有《弗吉尼亚纪事
》等。
1934年7月4日 居里夫人逝世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1891年
去巴黎大学学习。1895年与法国物理学家比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对法国物理
学家柏克勒尔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 放射性元素。
1906年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并获得成就。因放射性现象研究的重要贡献
,于1903年居里、柏克勒尔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获诺贝尔化学奖
。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物质的研究》等。1995年4月居里夫妇的骨灰被移
入巴黎市的先贤祠。
1986年7月4日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来华演出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告别演唱会上,他激动地向观众振臂高呼:“我还要来中国!”
1986年7月4日,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北京展览馆剧场演出大厅举
行告别演出。观众为帕瓦罗蒂的非凡歌喉而倾倒,甚至如醉如狂,激起对美声唱法前所
未有的热情和兴趣。帕瓦罗蒂本人一再表示,中国观众的热情简直“出乎意料之外”,
他感到十分满意;热那亚歌剧院的朋友们则认为,这“超过了在意大利演出的盛况”。
鲁契亚诺·帕瓦罗蒂摘取“高音C之王”桂冠的道路绝非铺满玫瑰花的坦途。他1
935年10月12日生于意大利摩德纳市郊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亲当过面包师,
母亲也不是职业歌唱家,但他们都酷爱音乐。而帕瓦罗蒂则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自幼
就与歌声结伴。12岁时,一次听过当时世界最佳男高音贝利亚米诺·吉利练声后,他
心情激动地向这位大师倾诉,他想成为男高音歌唱家。后来他曾就读于师范学校,毕业
时由于家里不富裕,父母想让他早日工作。但他决定在摩德纳学声乐,请求父母支持,
于是,1955年,19岁的帕瓦罗蒂开始学声乐。他父亲的朋友、当时在音乐界已有
名气的男高音歌唱家阿里戈·波拉,听了帕瓦罗蒂唱一些歌剧片断后免费收他为徒。后
来,他在埃米利亚地区的杰出男高音康波加利安尼处又学习了5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1年,25岁的帕瓦罗蒂在阿基莱·佩里国际声乐比赛中
唱了《波希米亚人》歌剧主角鲁道尔夫的唱段,荣获一等奖。同年4月,他首次在勒佐
·埃米利亚登台饰演鲁道尔夫,演出《波希米亚人》全剧,从此开始了他光辉灿烂的歌
剧生涯。1964年他进入名耀世界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并一举成名。1967年,
在纪念杰出音乐家托斯卡尼诞辰100周年的音乐会上,他被卡拉扬挑选担任威尔第的
《安魂曲》中的独唱。此后,这颗歌剧巨星在世界上光华四射,越来越引人瞩目,各国
大歌剧院争相聘请他。他,终于成为当代最佳男高音而蜚声世界。
帕瓦罗蒂以其丰满华丽、刚柔并蓄的歌喉,能够演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帕瓦罗
蒂的成功,除了有好嗓子、聪敏过人、接受能力强等素质外,更主要的是他勤奋好学、
刻苦顽强,有强烈的事业心。唱歌,已成为他生活中“欢乐的源泉”。
意大利是近代西洋歌剧的发祥地。早在1600年,意大利第一部完整的乐剧《埃
乌里迪切》就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是
意大利歌剧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了像威尔第、罗西尼、普契尼等一批才华横溢的歌剧
作曲家。他们的作品《茶花女》、《阿依达》、《假面舞会》、《福斯塔夫》、《塞维
利亚的理发师》、《蝴蝶夫人》、《波希米亚人》等,成为欧洲歌剧中最优秀的作品,
对整个欧洲歌剧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热那亚歌剧院是意大利十大歌剧院之一,有悠久的历史。长期的艺术实践,使这个
歌剧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并有一批保留节目。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3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2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