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xzjm (Cxzjm),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华姓氏来源[转载]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ue May 23 21:50:32 2006)

中华姓氏来源
——————————————————————————————————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
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
。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
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
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
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
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
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
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
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蔡】 
1、出自姞姓,乃黄帝之后。据《国语。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
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据《潜夫论。志
氏姓》所载,"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古时
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得后裔。周灭商后,封文王第5子叔度于蔡,让他与管叔、霍叔一
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
周公)因此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
伐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称蔡仲。春秋
时,因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新蔡(今属河南),称上蔡;昭侯迁州来(今
安徽凤台),称为下蔡。蔡国传23代,历24君,立国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
子孙散居楚(今属湖北)、秦(今属陕西)、晋(今属山西)、齐(今属山东)等各国,
以国为姓氏,称蔡氏。 


【许】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
,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
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
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
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
宗。 
2、传说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也称许氏。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
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
之地。 


【陈】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
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 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
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
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 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
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
寔 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
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黄】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
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
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
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
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
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
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
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
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李】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
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
,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
,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
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
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
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
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
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林】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
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
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
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
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
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
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
要血统所出。 


【慕容】 
1、出自汉代,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 
2、慕容氏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
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省
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
),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
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
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
,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
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南宫】 
1、周文王"八士"之一有南宫氏,其后以南宫为姓,称南宫氏。 
2、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儿子叫作仲孙闵,他居住在南宫,他的后代遂以其居住地命
姓,称南宫氏。 
3、春秋时,鲁国有个叫阙的人,因居住在南宫,遂以"南宫"命姓,称南宫阙,他的后人遂
以南宫为姓。 


【孟】 
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
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
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
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
缗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非常害怕,
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
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
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
氏。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
姓出自山东。 
另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
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
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
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与康叔
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彭】 
1、火神祝融之后,以国为氏。相传陆终为古祝融之后,生有六子,三曰彭祖帝尧封彭祖于
彭(今江苏徐州市),为大彭氏国。大彭氏国于商朝被灭后,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彭氏。
彭祖原姓篯名铿。据说他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
。他经历夏商两代,活了八百多岁,所以人们称他彭祖。商朝时,商王派人向他讨教长寿
的秘诀,他却回答说:"我幼年时父母双亡,从小就身体不好。长大后,又碰上犬戎入侵,
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从年轻时到现在,已经死了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了五十四个儿子,
经历的人生忧患实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响。象我这样的人,本来就先天不足,后天又保
养不好,所以现在身体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久于人世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延
年益寿的方法呢?"说完就长叹一声,飘然而去。 
2、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斟、曹、芊。周灭之。彭为八姓之一。 


【潘】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子毕公高后。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据说其地在今
陕西省北部,子孙以采邑命氏。 
2.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潘氏,见于家传者始租为潘崇。 
3。出自北方鲜卑族,后魏时,代北鲜卑有姓破多罗者,后改潘氏。 


【欧】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
,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
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
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
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
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
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
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
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马】 
1、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其始祖为赵奢。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因食
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大业之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赐他姓嬴。伯益之子大
廉,传至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
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称为赵氏。后建立赵国。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
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
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蒙古人
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
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 


【廖】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廖国
,故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廖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其后裔也
有以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灭英、六二国,
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廖氏。 
4、为缪、颜二姓所改。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
隐居于黄河西北,改姓为廖。 


【蒲】 
1 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
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
姓。 
2 同样源于蒲草。传说古时西羌族的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
节子象竹节一样,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 
3 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于是他的子孙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
氏。 


【濮】 
1、出自有虞姓,是舜的后代。虞舜为炎黄部落首领时,其子孙散封于濮地,其后代遂以地
名为姓,形成濮姓。 
2、出自高阳氏,是颛顼的后代。颛顼帝裔孙陆终之后,有另居于濮者,其后以地名为姓。
 
3、出自姬姓,是卫国康叔的后代。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于濮(今河南濮阳市东濮城),
其后以封地为姓,称濮氏。 
4、以国为姓,周朝时,有百濮国(在今湖北石首县南),国人以濮为姓,亦称濮氏。这支
濮姓,也出自熊姓。 


【仇】 
1、出自九吾氏。夏代时,九吾氏为诸侯,商代立国号九,商末,纣王杀九侯。其族人避居
各地,不少人加入人字为仇姓。 
2、为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之后。仇牧为在蒙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被杀的宋缗公报仇而
讨伐宋万。宋万在自家宅门外与仇牧展开一场恶斗,仇牧被宋万摔死。仇牧的后代便以他
的名字仇为姓,称仇氏。 
3、出自侯姓。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
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 


【孔】 
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皇帝时代已经有孔姓,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
甲,曾经作《盘盂》一书,但是因为孔甲之后没有孔姓世系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
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三种说法: 
第一、 跟据宋代的《广韵》记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
下桀,建都于亳。成汤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
"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 
第二、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所说,西周初期,由殷绉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
子姓。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其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
,史称孔父嘉。春秋时期孔父嘉的后代,以孔为氏,就形成了这支孔氏。 
第三、 另据《姓考》等书的记载,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有出自姬姓的孔氏,卫国
(今河南滑县东)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陈国(今河南淮阳)有出自妫姓的孔氏。 

【姜】 
1、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关于这种说法,在许多文献如《元和姓氏》、《说文解
字》、《新唐书》中都有记载。《水经注》:“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身为
我国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于是他就于是
以姜作为自己的姓,子孙世代相传。姜姓与姬、媙等20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的母系氏族社会,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与姜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以“齐、甫申、吕、纪、许、向”等8氏为姓的。而作为神农氏
嫡系的姜氏后裔,国七雄之一。 
2、 出自亘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 


【钱】 
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
,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据《史记。楚世家 》记载,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他的妻子怀
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笺
,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
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
就是钱氏。 
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必在京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 


【孙】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
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
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
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
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
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
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周】 
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
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
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
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
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
后。周公旦之后。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如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元时,
有苏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时赐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
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王】 
1、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
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还
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
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
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
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
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
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
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
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
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
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
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
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 


【赵】 
1、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
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
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
,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
,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
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
,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周穆王传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叔带离周仕晋,从此
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
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
前 】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2、出自他族改姓。 


【白】 
1、出自颛顼帝芈姓后裔。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
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
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
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
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
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
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
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
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 
3、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4、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
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曹】 
根据《元和姓篡》的记载,中国的曹姓,最初是颛顼嬴姓的后代。综合各种史料,曹氏的
源流有三: 
第一、 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铎被封于曹
,建都陶丘,成为始封之君,也就成为曹氏的始祖。 
第二、 由邾姓改姓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朱姓源于周时的
邾国,而邾国本来是曹姓所建。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
邾国。古代邾国贵族一直以国为氏。后来邾被为楚所灭,安的子孙,一部分改姓朱,一部
分则改姓曹。这两支曹姓子孙都发源于山东省境内,所以,早期的中国曹姓人都来自山东
。 
第三、 古代曹国人来中国后以曹为姓。古代的曹国,大约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
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北史》、《隋书》等书记为昭武诸国之一。当时,有曹国人来中国
,有的以曹为姓,传之后世。 
【丁】 
1、出自丁侯的后裔。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
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2、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伋。 
3、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
,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
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4、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 
5、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
以后往往改姓丁。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
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
遂以鹤年为丁姓。" 
6、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
丁,后果得意。" 


【晁】 
1 源于姬姓。是一个以祖上名字命名的姓氏。是周景王小儿子朝的后代。周景王的太子早
死,景王最崇爱小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他立为太子。但是事情还没有办完的时候景帝
就心脏病突发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
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争夺王位。这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
刘氏拥立了另一个王子猛作为国君,称为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
旧贵族的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不久以后,
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继位,称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赶
走了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带着周朝的典籍逃
到楚国。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后来并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是朝的古字,因而又写做晁氏
。晁与朝古代的时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2 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
们的姓氏。 


【邓】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
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
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
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
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
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
世子孙遂称邓氏。 


【崔】 
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根
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
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
南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
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
(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
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三千年的历
史了。 


【戴】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
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 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
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
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
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
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 。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
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据《鼠璞》载,殷氏有改戴姓的。武王灭商后,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
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柴】 
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学生叫高柴,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
以柴为姓,世代相传。 


【程】 
1、出自风姓,以国为氏,为重黎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广韵》等所载,相传上古时
高阳氏委派其孙重 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 灵;封重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其子
孙世袭该职。商时封重黎之裔孙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一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
程国 ,称程伯。其子孙后以国为氏,称程氏。即河南或陕西程氏。 
2、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伯符乃重黎之后,曾向周王献“三异之端”,即“泰山之
车、井中之玉和双 穗之禾”,遂被封于广平 的程地,后世子孙以邑为氏,是为河北程氏
。 
3、以地为氏。据《万姓统谱》、《元和姓纂》等所载,周宣王时有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失
其官守,入朝为大 司马,又因克平徐方(即 周之薛城,故址在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
之地,立有军功,被封于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一说今河南洛阳市东),其后子孙有以
官名为氏,称司马氏;又有以地为氏,称程氏。 
4、出自姬姓,为荀氏后裔所改,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公元
前11世纪时,周公 旦公封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说第17子)受封于郇(近山东临猗县)
,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其子孙以原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
加草头为“荀”氏,春秋时,晋国公族叔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
“荀”为氏。又据《左传杜预注》所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
)食采于程邑(今山西新绛县 
东北),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是为山西程氏。 


【东方】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
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 方命姓,称东方氏。 
2、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
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 他右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天亮
,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为姓,称东方氏。 


【狄姓】 
1、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
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2、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
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
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
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3、出自高车氏》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
分化出来改叫狄姓。 
4、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 


【刘】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
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
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
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
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
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
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
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
,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杜】 
据传,黄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
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
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
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
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
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
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
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
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 


【巩】 
1、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周朝周敬王有个同族卿士简公收封于巩(今河南巩县
),称为巩简公。巩简公一度执掌朝政,他鉴于周王室的历次内乱,大多因为贵族掌权而
引起的。于是他便录用从各诸侯来的人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为官。这项措施,引起了
王族子弟的不满。后来王子朝作乱,将他杀害了。他的子孙便原封邑名"巩"命姓,称巩氏
。 
2、古代羌族姓氏。古代羌族姓氏中有巩姓,如巩廉玉。 
3、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巩朔的后代。 


【冯】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
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
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
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
氏。 


【房】 
房氏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尧有个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人们称他为丹朱。因为他没
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尧就把帝位让给舜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县),建立房
国,为房侯。丹朱的儿子陵,以父封地为姓,称房陵,其后遂为房姓。 
房姓望族居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东)。尧之子丹朱,舜封为房邑侯,其子陵,以父封地为
氏,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始居焉,今房姓称清河郡,本此。 


【公孙】 
公孙复姓起源很多。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
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 ,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
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最初出现的公孙氏
是在上古时期。《路史》载:"神农用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
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广韵》载 :"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
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 


【范】 
出自祁姓,为杜氏后裔。舜时,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在传至尧裔孙刘累,后刘累迁居鲁
县,称系韦氏,商末,迁于唐。周成王时,唐被灭。唐贵族迁到杜,为伯爵国,称唐杜氏
。周宣王时,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桓因宣王一宠妃诬告被屈杀后,其儿子隰叔投
奔晋,为士师,他的儿子士蒍以官名为氏,子孙称为士氏。士蒍的孙子士会任晋中军元帅
,执掌国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后得到范邑,所以又称随会、范会,他死后,又称范武
子。他的子孙后分为士氏、范氏和随氏。后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之,世代为晋国上卿
。晋静公二年,范氏或迁入魏国或迁入秦,或迁至南阳。 
范氏又有外族一系。晋时,,南蛮有林邑王范文,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邑王范逸辅
佐,后因林邑王无子,范文自立为王,使这一支范氏不断繁衍壮大。 



【管】 
1、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三子。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把叔鲜封在管,建立了管国,让他
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
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发动了叛乱,很快
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
氏。 
2、来源于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周穆王的后代,后来在齐国作了宰相,
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独孤】 
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本姓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
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
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
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独孤氏。 


【谷】 
1、以国为姓,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尾孙被封于夹谷,他的后代于是以国为姓,称为谷氏。
 
2、出自嬴姓,与赵、秦同一个源流。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传至舜的时候,被赐姓为嬴。
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在今天的湖北谷城),
秦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时谷国的后代开始以谷为氏。 
3、为其他的姓氏改过来的。北魏的时候,代北复姓有谷合氏,为鲜卑族,进入中原后改为
单姓谷;唐代有“九经书库”之称的谷那律,复姓谷那,本来是东夷人,后来他的后代都
改姓单姓谷。 


【关】 
1、颛顼德后裔董父为帝舜养龙,被封为豢龙氏。上古豢、关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后来又写
作关龙氏。夏帝桀暴虐荒淫,用酒作池。酒槽堆成小山,他在旁边通晓畅饮,不理政事。
有个贤臣叫关龙蓬的前去劝谏,触怒了夏桀,结果被囚禁起来杀死。关龙蓬的后代后来改
姓关,称关氏。 
2、以官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关任关令。相传老子西游出关时,为尹喜写
下《道德经》五千言,尹喜将此书传播于世以后,也追随老子成仙了。尹喜的后人以他的
官名为姓,也称关氏。 


【傅】 
1、出于殷商名相傅说的后裔,也即商王武丁发现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相传自从盘庚将
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商朝只是兴旺了一个很短的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
,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一直为此
忧虑。后来武丁有一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圣人,那人的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
衣,胳膊上栓着绳索,状如囚徒。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武丁醒后,令人按梦
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之界一个叫傅岩的地方
找到了一个叫说(音同越)的奴隶,便将说带到朝中。后来,说果然帮助武丁治理朝政,
使武丁在位时期成为商朝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而说因居于傅
岩,"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傅说的后代遂以地为氏,称傅氏。史称傅姓正宗。 

2、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于傅邑,故其子孙便以地为氏,也称傅氏
。 
3、出自赖氏改傅姓。赖氏族人有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 
4、清代,有部分满洲贵族也改姓傅。如傅恒,满洲镶黄旗人,本姓富察氏;傅开,满洲正
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腊塔,满洲镶黄旗人,本姓伊尔根觉罗氏。 


【段】 
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政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儿
子庄公的时候难产,生二儿子叔段的时候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
公病重时她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让段叔继承王位,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
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
,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知道后立即派兵讨伐段叔。段叔大败,逃
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作为姓
氏。这就是所说的河南段氏。 
2、出自复姓段干木的后代。战国时期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他的后代有
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就是山西段氏。 
3、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西晋时有个部落首领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有三万
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来与汉人杂居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云南蛮段氏。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
支段姓。 


【耿】 
1、以地名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国都从相迁到邢,后来的盘庚又把都城迁到毫。
邢,在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东。邢的读音,古代读做耿。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
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为了与读做xing
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2、出自姬姓。商代末年有耿国,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
同姓人于耿,又为诸侯国,春秋时又被晋国灭。原晋国公族多以原国名“耿”作为自己的
姓氏,成为耿氏的一支。 


【蒋】 
出自姬姓,以国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
,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
《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因期
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邻死河,系春秋时楚灭
蒋后所置,属于汝南郡,魏、晋时改属弋阳郡。因此,蒋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滨。 


【胡】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
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
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
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胡氏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
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
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
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
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
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
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
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
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
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何】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
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
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
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
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
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郭】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
。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
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
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
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
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
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
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
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
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
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
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
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江】 
1、出自嬴姓,为颛顼裔孙伯益之后。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
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
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时就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
伯益传至十几代,经夏、商,至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时被出国所灭,子孙
就以国名为氏而姓江。 
2、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饿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
一说在今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以邑名"翁"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个儿子
,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 


【霍】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的弟弟叔处,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
王临朝执政后,封叔处于霍(今山西霍县南),建立了霍国,人称霍叔。周武王灭商后,
既想让商代的贵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们叛乱,就将商代的一部分贵族迁居到山东、山
西一带,并封自己的亲族到那里,以便监督,霍叔就负有这种责任。当霍叔、管叔、蔡叔
共同负责监督之责,被称为"三监"。到周成王时,霍叔随同管叔和蔡叔勾结武庚叛乱,失
败后被废为庶人,由他的儿子继任霍君。霍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灭掉。霍君的后人遂
以原国名为姓,称霍姓。 


【简】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谥号为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
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经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
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鞫居为他刺杀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鞫居
的封邑在续,死后谥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其谥号为姓,称简姓。 

2、出自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后。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
姓。 
3、出自检姓。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纪】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 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在今山东寿光县
东南),建立了纪国,到古代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所灭,纪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
代相传姓纪。 


【季】 
1、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平定了庆父之乱,子孙以他的字命氏,称为季孙
氏,在鲁国执政。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执政时,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戴,谥
号季文子。季孙氏后来简称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
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的情况。季氏后人以季为姓。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代。颛顼帝裔孙有陆终,生六子,有子叫季连,因排行为"季
",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单姓"季"作为姓氏,有的以复姓"季连"作为姓氏。 


【贺】 
1、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
,她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
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
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
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
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
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
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
。是为江苏贺氏。 
2、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
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单姓贺氏。是为
河南贺氏。 


【罗】 
1、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
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
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
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
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
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
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2、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
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于今新疆大部分和中
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
为罗氏。三是,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四是,清
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卢】 
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
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
农氏之后裔。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
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
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
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
卢氏。 


【方】 
1、出自姬姓,以字为氏。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于洛(
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2、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后裔。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
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姓方。又有方
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方氏。 
3、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后以邑名为氏姓"翁
"。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
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焦】 
1、出自上古神农氏,以国为姓。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今河南陕县焦
城),建立焦国,其后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朝时,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后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
遂以国名摻箶为姓。 
3、古代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少数民族中有焦姓。 


【金】 
1、出自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
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
为姓的,称金氏。 
2、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
于汉室。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
子孙就统统姓了金。 
3、为刘姓改姓为金氏。唐末五代时,吴越国(十国之一)开国之王钱鏐的"鏐"与"刘"为同
音字,为了避嫌,便将吴越国中的刘氏改为金氏。 
4、除上述三支外,还有六个来源:一是南北朝时羌族中有金姓;二是唐时新罗国有金姓。
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姓金;三是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
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四是元时有金覆祥,其先本为刘氏,后改为金氏;五是清代文学
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氏;六是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侯】 
1、 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后代,相传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
氏。 
2、直接传自黄帝至轩辕氏姬姓的后代。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
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
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3、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
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 
4、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将复姓改为侯姓。北魏代北鲜卑族复姓古口引氏、侯奴氏、古
引氏等姓氏改姓为侯氏;北魏有侯植,先赐姓侯伏,继而姓贺屯,最后改姓侯;随魏文帝
南迁洛阳的少数民族中,有侯莫陈氏改为单姓侯氏。 


【洪】 
1、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共工本姓共氏,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
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
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
后,就把他们放逐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的后人在江南定居后,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
他们的祖先作过水神,就给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洪姓。 

2、以国为姓。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
共伯的后代就用国名"共"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因为避仇改为洪姓。 
3、为避讳改姓洪。如豫章宏氏,为避唐明皇忌讳,改姓洪。五代时参知政事刘弘昌、刘弘
果二人,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之讳,遂改"弘"为"洪",并改刘姓为洪姓。 


【柯】 
1、出自姬姓,始成于春秋。吴国有个叫柯虏(卢)的人,是吴王的儿子。他的后代就用他
名字中的"柯"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2、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为姜子牙的嫡系子孙,源出齐国。 
3、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后世子孙称柯氏。 
4、古代羌族、鲜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后代子孙亦称柯氏。 


【屈】 
1、夏代时有屈骜,曾经被夏王启讨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于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
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
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
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其后子孙亦称屈氏。 

【连】 
1、出自远古颛顼高辛氏。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们
祖先的字作为姓,于是形成连姓。 
2、从官职而得来。出自春秋时期的芈姓。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后来这两个官职
就作为姓氏传了下来。 
3、出自姜姓。是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齐国大夫连称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
连姓。 


【吕】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
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
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
。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
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
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
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 


【任】 
1、由远古妊姓衍传。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
为任姓。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2、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相传黄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被赐以
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氏,即为任氏。 
3、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以国为氏。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
姓任。 
4、出自风姓。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氏(即上古的伏羲氏)之后,战国时灭亡,居者以
国为氏。 
5、历史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有腥任的,其后代亦姓任氏。 
6、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邱/丘】 
1、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
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
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
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
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
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 
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
(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
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晋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
写 
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
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朱】 
1、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
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
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
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
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朱虎是舜帝时的大臣,他的后代有以朱为姓的。 
3、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
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江苏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4、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 


【秦】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
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
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
 
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
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
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
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
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汪】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
。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
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 
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
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
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
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
有"六桂联芳"之誉。 
【上官】 
1、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
,称上官氏。 
2、亦出自芈姓。战国时,楚国公族子弟靳尚任上官大夫,他的后代子孙以职官命姓,称上
官氏。 


【唐】 
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
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
"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
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
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
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
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
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孙】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
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
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
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
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
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
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张】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
,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
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
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
,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
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
张氏的。 


【周】 
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
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
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
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如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元时,
有苏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时赐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
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尉迟】 
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后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
魏,史称北魏。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
。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叶】 
1、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代。据史书所载,帝颛顼的后裔陆终有一子名季连,赐姓
芈。他的后裔鬻熊很有学问,作过文王的老师。后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
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
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
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
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
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
是为河南叶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如春秋时吴国的
叶雄是也。 


【姚】 
1、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
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
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
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
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
氏。 
3、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
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曾】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
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
》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
”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
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
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
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
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
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袁】 
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
,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
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
) 
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
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
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谢】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
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
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
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
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
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
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
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
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苏】 
苏氏姓源有两支: 
1 出自高阳。《苏洵族谱》云:“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
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
其后为苏、顾、温、董。”后苏氏繁衍于河南、河内,逐渐成为人数众多的一姓。 
2 另一支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代辽东乌垣有苏姓。又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拔略
氏改苏姓。 


【宋】 
宋氏,是中国古老而又辉煌的姓氏之一。起源于三千一百多年前的周代。周代的开国之主
周武王,是一位以仁德著称的圣君。他举兵功伐嗜酒好色、暴虐无道的殷商纣王,纣王兵
败自焚而死,他就代有天下,开启了周朝八百七十四年的皇祚。 
周武王之所以被奉为仁德圣君,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在他许许多多为后世塑立典范的德行
中,又以他得国之后的念念不忘与汤祚的延续一事,最受后世敬仰。 
周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以仁德为怀,不但没有对前朝的王室"赶尽杀绝",免贻后患,反
而为了奉祀商汤,把一大片土地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其爵位还是整个封建制度中最高的
一级--公,地位尊贵而崇高。这就是春秋时代宋国的由来,也是此后中国宋氏的起源。 

不过,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但却不是纣王的直系血脉,而是纣王的长兄
微子启的苗裔。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长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又是
黄帝的曾孙,这样追溯下去,宋氏应该是光荣的黄帝直系子孙。 


【石】 
1、出自姬姓,为石碏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
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
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
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
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
》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
,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2、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国(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
后代都称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
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
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汤】 
汤氏系出子姓有二,其始祖均为成汤。 
1、成汤,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14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
朝末年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于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得拥护,以至于周围的
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他本居于毫,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
伐之事。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
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
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
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棗商朝,定都于毫,死后被
谥为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 
2、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
,建立宋国。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
畏祸及,于是又改子姓为汤姓。 


【屠】 
1、出自九黎族,是蚩尤的后代。相传,上古时代,黄帝与炎帝 两个部族联合起来,在涿
鹿与九黎族大战,擒杀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遂将其部族人收入自己的部落。其中一部分
人愿意归顺的,就迁到邹、屠两地定居,形成邹、屠二姓,均以居住地名为姓。邹、屠二
地均在今山东境内。 
2、出自子姓,是商朝王族的后裔。商朝建立之后,分封同姓诸侯,其中一支封于絃国。絃
国灭亡后,其族人遂以国名命姓,为絃姓,后来又去邑为屠,称屠氏。 
3、以职业技术命姓。古人有屠宰为业者,其后便姓屠,称屠氏。 
【司徒】 
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
事务,故又名土司。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其职官命姓,称司徒氏。 
2、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
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
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
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施】 
1、是上古夏朝时,有个诸侯国叫施国(在今湖北恩施县境),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
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施; 
2、是古代春秋时,鲁国有个大夫叫施父,他的后代便以施为姓,世代相传。 


【徐】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
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
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
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
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
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
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
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
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
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
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
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
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轩辕】 
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
,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
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西门】 
1、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居住在郑国都城的西门,他的后代子孙就以"西门"命姓,称西门
氏。 
2、战国时,有魏国邺(今河北邻漳县西南邺镇)令西门豹,他的后代子孙有个以其名命姓
,称西门氏。后来有的改西门复姓为单姓西氏。 


【吴】 
1、上古已有吴姓。一是舜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
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
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
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
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
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
,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
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
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
。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
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
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翁】 
1、来源于周朝时期的姬姓。属于西周昭王的后代。相传周昭王的小儿子生下来的时候双手
紧握,别人都掰不开,周昭王去掰,却是应手而开。只见他的小儿子的左手掌的纹路像是
篆书的“公”字,右手的掌纹像一个篆书的“羽”字。周昭王于是就给他的小儿子起名叫
做“翁”。翁的子孙后代也以翁作为自己的姓氏。 
2、根据史料记载,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定海县东,也有说是广东省
翁源县的)。他的子孙后来就以邑名为姓,世代相袭,形成了翁姓。 
3、上古夏朝初建时期,启为夏王,当时有一位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
先。 


【史】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
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
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
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
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魏】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
被西戎功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
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
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
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
,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杨】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
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
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
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
,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
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
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 


【夏侯】 
出自姒姓。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春秋时建立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
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
夏侯氏,其后代子孙因以夏侯为氏,称夏侯氏。 


【武】 
1、出自姬姓。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
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
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
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据《世本》所载,"出夏臣武罗",其后子孙也称武氏。 
3、出自子姓。(1)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汉代武班即是。(2)据《风俗
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谥号为
氏,亦称武氏。 
4、又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
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1)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白起因
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2)为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
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因而以地为氏,称武疆氏。 
6、出自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卜】 
古代占卜官称太卜,属员称卜人。夏帝太康弟弟的后人有作卜人的称卜氏;周文王的儿子
滕叔绣的后人也有作卜人的,也称卜氏。北魏鲜卑须卜氏,改姓卜。 



【卢】 
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
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
农氏之后裔。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
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
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
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
卢氏。 

------------------------------------------------------------------------------
--
 
--作者:紫禁
--发布时间:2004-11-26 11:11:34

--

关于姬姓起源

看到很多姓源于姬姓,暂把史学界对姬姓的一些猜测、考证放在这里认识一下。

姬姓的来源有二:
1 传说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于是形成了姬姓。周
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发。
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开始改为姬姓。因
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2 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得到了12个姓,其中就有姬姓。后来的
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
,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些后裔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西
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
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所以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 
的时候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把姬姓改为周姓,从这以后,姬姓的人就
更少了。

其实是否有黄帝尚需研究,对于此姓的起源
想必也不能确证。


澹台姓 澹台姓氏族谱

澹台(T ántái )

春秋时,鲁国有澹台山,相传孔子弟子澹台灭明曾在此居住,以山为姓,称澹台氏。另有
史书记载,澹台灭明南游至今江苏吴县,居于澹台湖,以湖命为澹台氏。
今澹台姓大多省文简化为台姓。
祖先姓氏源于“澹台”复姓,后人因为考虑“澹台”姓氏书写繁琐,故将“澹台”复姓简
化为“台”姓,此姓氏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后代已将“澹台”复姓简化为“台”姓,但晚辈仍然时刻不忘祖先,澹台姓氏必将代
代传承。

现代百家姓、外国百家姓要说这《百家姓》,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最少也能背得出前面
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据说,《百家姓》离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是宋朝初年杭州一位教书先生编的,当初只
是供读私塾的孩子用的初级课本。《百家姓》到现在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版本,最常见的
版本记有单姓446个,双字复姓61个,共计507个姓。可见,《百家姓》名不符实,记的远
远不止一百个姓。这本书四字一行,八字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因此,年纪
大一些的人还能背得下来。 

宋朝人王明清写的《玉照新志》中记载:“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尝详考之
,以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
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
肃而下后妃。”王明清的这些话,告诉我们:一、《百家姓》产生于浙江杭州民间。二、
产生的时间是宋朝初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当时,江南金陵(现在南京)有一个
李煜为帝的南唐,浙江杭州有忠懿王钱(chù)的吴越,这两个地方小王朝争先恐后地向宋
朝称臣纳贡,献殷勤。公元975年、976年,南唐、吴越先后被北宋吞并。《百家姓》看来
就是在960年到975年这段时间内产生的。三、几个姓列在首位的原因。宋朝皇帝姓赵,所
以列在最前;钱姓是吴越小王朝皇帝的姓;孙姓是吴越王钱正妃的姓;李是南唐皇帝的姓
,南唐国虽然小,但又能欺负欺负比他更小的吴越,所以也得排在前面;周、吴、郑、王
是钱其他后妃及他父亲钱(liu)后妃的姓。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秋日小雨》诗中提到了《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写作的灵感
竟是来自《百家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陆游生活的南宋已经广为人知
了。目前发现最早的印刷本《百家姓》是元朝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
而成。大家现在熟知的《百家姓》是明朝的产物。清朝版本的《百家姓》还附有图画,除
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及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人物图像。《百家姓》不仅只在汉族中
广为流传,还有少数民族文字的译本,由此可见百家姓的深远影响程度。 

《百家姓》的排列体现了封建帝王的专制,以后各朝代为此目的都对《百家姓》的排列进
行过修改。各朝都把皇帝的姓排列在首位,惟有清朝康熙年间的《御制百家姓》以孔子的
姓为首。 

早在唐太宗的时候,吏部尚书高士廉,就把民间的“姓”收集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氏
族志》,这本书被颁行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或通婚结亲的依据。宋代人郑樵所著
的《通志》,收录了两千多个姓。元代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则收录了3736个姓。明
代吴沈所著《千家姓》收录了1968个姓。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个姓氏,没有统一的说法,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准确说法。《万姓谱
》载有单姓30038个,复姓1619个。复姓中,有三字姓66个,四字姓两个。《中国人名大辞
典》则集有4129个姓,其中单姓2288个,复姓1689个,三字姓143个,四字姓7个,五字姓
两个。 

因为中国姓氏远非几百个,宋朝时已有了《千家编》。明朝洪武年间,吴沈等人根据户部
黄册编出了《皇家千家姓》,因为明朝是朱家天下,朱姓自然排到了最前面。四字一句,
而且押韵。可惜这部书现在已经失传了。民国时庹(tuǒ)万民也编过一部《千家姓》。 


不但记录姓氏的书很多,研究姓氏的书在我国更是源远流长。春秋时的《左传》记载了当
时命名的五种方法和六项规条,这可说是最早的研究姓名的记述。东汉时应劭写的《风俗
通》,已经设有专门的《姓氏篇》,这是关于姓氏的第一个专著。唐代有林宝撰的《元和
姓氏》。宋朝邵思著的《姓解》收集了3568个姓。明朝陈士元著有《姓》,“”读xī,是
骨头制的专门解绳结的锥子。陈士元认为,姓氏诸说,纷乱如麻,非不能解开,故名《姓
》。《姓》已有姓氏3625个。明朝凌迪知著有《古今万姓统谱》,除记姓氏外,还记前人
生平事迹。清朝张澍著的《姓氏寻源》对姓氏的起源进行了考证,旁征博引,改正了不少
前人著述的谬误。此外还有《奇姓考》、《姓氏急就篇》、《姓氏书辩证》、《姓氏考略
》、《姓苑》、《姓谱》等著作,如果加上各家族的谱牒,那么,关于姓氏的书就多得数
也数不清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版了不少关于姓氏的书籍。有慕容诩著的《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华云、纪林合著的《百家姓解释》,阎福卿等编著了《中国姓氏汇编》,严帆著有《新编
百家姓》。台湾省的邓献鲸编了《中国姓氏集》。其中《新编百家姓》共收录姓氏3107个
,台湾省的《中国姓氏集》收录姓氏达5652个,单字姓3484个,双字姓2032个,还有三字
复姓146个。 

对姓氏的研究是一项极为艰苦复杂的工作,众多的研究者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中
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到底有多少姓氏是很难说得清的,从历代文献资料看,可查到的
姓氏有六千左右,目前常见的有两千左右,其中许多姓氏现在已经消失了。有人在北京地
区做过统计,在北京800万人口中,有1800个姓,常见的姓有400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单
字姓,竟发现有400多个姓氏是以前没有记录过的。纵观姓氏的发展,我们能够看得出:由
多到少,由复到单,由小姓到大姓,这样的变化趋势。 

198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根据全国性的人口普查统计出,中
国的姓氏有12000个到13000个。同年,中国科学院进行了有关姓氏的专题性研究。1987年
5月2日,袁义达将此次姓氏统计中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公之于众,被称为“新百家姓”。
“新百家姓”中,“李、王、张”位居前三位。 

虽然姓氏数量很多,但有的姓人口极少,有的姓人口很多,分布极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
局最新统计结果,我国汉族人口中占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其中李、王、张三姓,分别占
了汉族人口的79%、74%和71%,这三个姓的总人口数就是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
三个同姓人群。余下的是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
郭、马,这19个姓氏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555%。 

目前我国最常见的一百个汉族姓氏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是: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 

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 

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 

叶阏余潘,杜载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 

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 

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 

贺赖龚文。 

咱们常用的《新华字典》最初所收的字一共不过6840个,可姓氏用字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
。姓氏一多,就有些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姓。 

有这么一则笑话:山南县令的太太伍氏某次会见丈夫下属的妻子,问道:“你姓什么?”答
曰姓陆,又问另一位,不巧姓柒,伍太太听了极不高兴,以为她们成心跟自己过不去,怒
气冲冲地跑到丈夫那儿大发脾气:“我才姓伍,她们反倒姓六(陆)姓七(柒),再问下去说
不定有姓八、姓九的呢?她们的姓个个比我大,简直气死老娘了!” 

伍太太其实生错了气,中国的姓千奇百怪,姓什么的都有,她何苦因这事跟人家发火呢?事
实上,汉姓中不仅有姓五、六、七、八、九的,还有姓一、二、三、四和十、百、千、万
的呢;并且,大写的数字从壹到零也都有人姓。 

华夏姓氏之中,最奇特的姓氏莫过于“姓”、“氏”二字也成为姓氏了,《汉书•货
殖传》上有“临淄姓伟,訾五千万”,这里的“姓伟”并非是一个姓伟的人,而是一个姓
“姓”名“伟”的五千万富翁。 

《吴志》所载“北海氏仪,本姓氏。孔融嘲之曰:‘氏者,民无上,可改为是。’遂改焉
。仕吴,官至侍中都亭侯。”氏仪是春秋时齐国一个大夫之后,住在今渤海一带。北海太
守孔融觉得“氏”姓犯“民无上”之忌,劝其改姓“氏”,孔融是大官,大官的话,氏仪
不敢不听,只得改“氏”为“是”,这才没影响升官。 

《清稗类钞》搜集了不少稀有的姓,如:煞、额、卧、咩、芭、瞎、谟、褒、多多、米母
、泪丁、秃八歹、苦鲁丁、天藉辣、唐兀乌密、哈刺吉答歹、主儿赤台乌祜卜领勒多礼伯
台等等,这些稀有的姓,多数出自少数民族或是进入中国的外国人。这些姓后来多数简化
为单字或是并入别的姓,所以现在已很少有人知晓了。 

别看中国有这么多的姓,可要是从全世界来看,却是姓氏比较少的国家。日本才一亿多人
,可是姓就有12万个之多,当然了,最常见的也只有40多个。可是比起美国来,日本又是
小巫见大巫了,据1974年美国社会保险署统计,美国竟有128655个姓氏,这已经不是百家
姓、千家姓,可以说是“百万姓”了。有趣的是,这么多姓中,有44384个只有一人使用;
有不少的姓只用一个英文字母表示,其中姓A的有24人;姓Z的有4人;姓Q的和姓X的各有两
人。美国是移民国家,其人民来自世界各地,姓氏多,姓得怪,也就不为怪了。美国人又
好标新立异,有些姓是自己造出来的,为的只是新奇,追求知名度。 

其他国家虽然没有中国式的《百家姓》,但是对姓氏的重视与研究一点不比中国差。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朝鲜:金、朴、尹。英国:史密斯、琼斯、威廉斯。俄
罗斯:伊凡诺夫、华西里叶夫、彼德洛夫。德国:舒尔兹、穆勒、施密特。荷兰:德夫力
斯、德扬、波尔。西班牙:迦西亚、费郎德兹、冈查雷斯。法国:马丁、勒法夫瑞、贝纳
。美国:史密斯、詹森、卡尔逊。“姓”字为什么是“女”旁?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姓”字为什么是“女”旁?“姓”字,一个“女”加一个“生”,写起来再简单不过了。
现在我们的姓大多数都是从父亲那来的,可这个“姓”字为什么却是“女”旁呢?不但如此
,有人发现,在我们中国,越是古老的姓,有“女”旁的越多。西周青铜器铭文所见的姓
,可以明确考定的不到30个,几乎都带女旁,如姬、姜、好、妃、娅、娲、婢、嬉、姒、
嬴、妫、姚,这些多数是上古时代著名的古代大姓。由此,有人推测,这个“女”旁,与
姓的起源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姓是怎样产生的?在弄清这个问题前,首先应该说的是名的产生。名的产生远远早于姓的产
生,在人类刚刚出现时就有了名。“名”是由“夕”和“口”组成的。我国第一部字典东
汉时的《说文解字》上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黑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思是说,晚上天黑了,互相看不清面孔,因此用口自己报名,让对方知道。《说文解
字》是从字形上对“名”的分析,从而推测“名”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以几十万、
几百万年计算的,而文字的产生才不过是几千年的事,在此之前的事,是没有文字记载的
。东汉时写出的《说文解字》,能对“名”的产生提出这样的结论是非常难得的,但要得
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必须由考古学家、社会学家提出更可靠的论据。 

姓不等于氏姓不等于氏现在人们经常使用“姓氏”这个词,于是许多人认为姓与氏就是一
回事。其实,现在我们所说的“姓氏”是个偏义词,在这个词中,只有“姓”有实在意义
,“氏”只起补足音节、组成双音词的作用,并没有实在意义。但是在历史上,氏曾经具
有特殊的含义,古代姓与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搞清楚它们的关系,我们得先
说说姓。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姓源于母系社会,早期的姓出自
氏族的图腾;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从时间上,姓的产生远远早于
氏。在私有制产生时,姓已经具有三种基本功能:第一,区别氏族;第二,区分婚姻;第
三,认定财产继承权。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姓又有了新的职能——标志等级。在原始公
社时期,大家一切平等,使用姓名的权利也是平等的。到了奴隶社会,姓成了奴隶主的专
利,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财产和尊贵的地位需要有人继承,那些平民和由战俘或负债
平民转化来的奴隶,既无财产又无地位可言,姓的权利也就被剥夺了。古书上的优孟、庖
丁、弈秋、匠石,都没有姓,“优、庖、弈、匠”只是他们的职业。商和西周时代文献上
的“百姓”,与现在说的“平民百姓”意义截然不同,那个时代的百姓是贵族的另一种称
谓。《礼记•坊记》中有“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妾是可以像商品一样买到的,
而且连姓也没有,假如这个“妾”是有姓的一问便知,就用不着占卜了。 

一个贵族如果有几个儿子,继承财产与继承地位,就可能出现纷争,谁都想多得,而像爵
位这些东西又不能劈成两半儿。为了调和这一矛盾,我国西周实行了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
度,即在王公贵族的诸多儿子中,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具有优先继承权,其他儿子挨着往
下排,女子则没有继承权。嫡长子及其儿子称为大宗,其他儿子的家族称为小宗,小宗是
大宗的下属。这样一来,王公贵族的后代像一棵大树一样,枝枝蔓蔓,分成许多支派,而
这些分支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因区别大宗、小宗的贵贱等级的需要,才出现了“氏”。氏
实际是姓的分支,但氏当时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区别血缘,而是分明地位,这样氏与姓的作
用又不完全相同了。周朝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当时女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结
婚、生孩子,所以,姓比氏重要;男子称氏,而不常称姓,因为男子要继承爵位分割父亲
的财产。姜尚是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尚姓姜,但以吕为氏,所以又称为吕尚。同姓之间不
能通婚,同氏之间是可以结婚的。 

从西周进入春秋,是我国姓氏的一次大变革。这段时间大的姓也不过妫、姒、子、姬、嬴
、己、任、、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20多个。但春秋战国
,一下子冒出了数不清的氏,大约有一千多个。这些氏大部分演变成为现存的姓。有的发
展成为人口近亿的大姓,有的在历史过程中消失了,有的改来变去,成了别的姓。 

氏的最重要来源,出于贵族的封地。 

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王“封建诸侯,以屏藩周”,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的
有卫、鲁、郑、晋、燕、吴、虞、虢,其中的晋战国时分为赵、魏、韩三个国,姜姓的有
齐,嬴姓的有秦,芈姓的有楚,子姓的有宋,姒姓的有越,妫姓的有陈。这些诸侯又把领
地分成小块,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臣属,为了区别大宗、小宗,这些诸侯国名和诸侯国内
封地名多数成为氏的名称。周文王第三个儿子管叔鲜受封于管国,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封于
晋国,管叔鲜和唐叔虞分别成了管、晋两个氏的始祖。夏商时期,以国为氏者有杜、雷、
顾、阮、韦等姓,周朝就更多了,我们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如齐、鲁、宋、邓、
韩、魏、赵、吴、陈、蔡、卫等国家名称,今天都成了大姓。诸侯国的封地再往下分给卿
、大夫,这种封地称为“采邑”,“采”读cài,采邑中的土地与奴隶,归卿、大夫所
有。这些采邑名,也陆续演化为氏,如刘、冯、卢、崔、范、商、邯郸等皆是以采邑为氏
。周代讲究公、侯、伯、子、男五爵分封方式,与之相应的则为国、邑、关、乡、亭五等
封地。关、乡、亭之名也像国、邑一样,被受封者和其子孙取以作为氏。如苏、毛、温、
尹等是以关名为氏;阎、陆、裴、郝等是以乡名为氏;欧阳等则是以亭名为氏。 

氏的第二个来源是职官。 

周代朝廷中专管占卜的官叫太卜,太卜的属员叫卜人,他们的后人就以卜为氏。专管收藏
冰块的官叫凌人,后来凌就成了氏。太史是负责记录帝王言行和国家重大事件、管理宫廷
典籍的官员,是当时的文化集大成者,西周的太史尹佚对王朝有功,人称史佚,他的子孙
就以史为氏。孚周任钱府上士,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银行行长,其后代便以钱为氏了。庾、
宰、张、甄、祝,都是以职务、官职为氏。西周设掌管土地、军政、工程、官吏、刑狱的
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五官,这些官名均被后代取以为氏。管粮官的后代姓粟,
管马者子孙姓牧师,还有军、仓、监、谏等氏,都是出于官名。 

氏的第三个来源是居住地。 

秦穆公的名臣百里奚,住在百里乡,就以百里为氏。姜太公的后代住在营丘,便以丘为氏
。崂山古称劳山,住在劳山的人就以劳为氏。黄帝葬在桥山,为他守陵的人称为桥氏,后
改为乔氏。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西郭、南郭,北郭,这四郭也成了氏。春秋时,
郑国大夫居住在西门的,就称为西门氏。钟离、邹、邾(朱)、章、瞿、罗等本是小国,这
些小国被灭后,国人以国为氏。 

以居住地为氏的,多是没有资格分封土地的人,他们在当时都是地位较低的,只有居地没
有封邑。 

氏还有一个来源是祖、父的名字或谥号。 

楚国的申包胥的子孙以他的字中的“包”为氏。春秋初年,郑武公的小儿子叔段被哥哥打
败后逃往国外,其后人以段为氏。春秋时,鲁国人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的
后代以贡为氏。依周朝制度,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不能再称公孙
,只得以祖父的字为氏,如果祖父无字,则以名为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
代以林为氏;齐文公的儿子有个叫公子高的,他的孙子高溪就以祖父的名为氏,称高氏。
帝舜的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为陈侯,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其后人中有一支以胡为氏。姜
尚被周武王尊称为师尚父,意思是:师之、尚之、父之。姜尚的后人有一部分以尚为氏。
 

以祖、父的名字或谥号为氏的,要么是诸侯嫡长子之外的旁支,要么是大夫一类的官员。
 

以技艺为氏。 

晋国人屠蒯擅长杀牛宰羊,技艺高超,其后人以屠为氏。专职占卜的商朝大臣,奉祀天地
鬼神,为人祈福禳灾,后便以巫为氏。其他诸如陶、甄、匠、优、卜等氏皆出于技艺。贾
氏源于经商,索氏源于制作绳索。 

在氏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使用氏随意性较大,有一个人用几个氏的,有几代人不同氏的
。商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商、卫、公孙都是氏。公孙鞅的儿子叫公子丰,公子丰的儿
子叫公孙段,公孙段的儿子叫丰施,一条根下来的几代人却用了不同的氏。 

经过西周至春秋的大动荡,到战国中期,人们已经不再区别姓与氏,姓的作用已经完全为
氏所取代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发生变革,贵族垄断姓氏的局面被打破,人人都有了使
用姓氏的权利;二是人口增加很快,原有的姓已经不可能起区别的作用了。 

到了汉代,所有的姓、氏统统被称为姓。“姓氏”成了偏义词,但这以后所说的姓,实际
上绝大多数是战国之前的氏。现在我们称秦始皇名是嬴政,可是,《史记•秦始皇本
纪》中说: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及生,名政,姓赵氏。”看得出来,司
马迁的时代,姓与氏已经分不太清楚了。从这个时候起,一般不再使用氏,而统统称姓。
从此以后不再有人问“你是什么氏?”而是问“你姓什么?”“您贵姓?” 

需要说的是,最早的“氏”与春秋战国的“氏”意义完全不一样。从传说与文献看,上古
时代有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
共工氏、太昊氏、少昊氏等等。这时候的氏其实是有贡献、有名望的部落酋长的尊称,并
没有半点儿后来氏的意思。 

氏被称为姓之后,“氏”这个词又有了新的意义。西周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汉以后
颠倒过来,女子称为王氏、李氏或在本姓之前冠以夫姓称为××氏。有造诣、有影响的人
也可以称为××氏。同姓是不是一家子?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同姓是不是一家子?老李与另一个老李见面了,握握手,互报姓名之后,“哦,咱们还是一
家子呢!”大家格外亲近,因为“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许多人认为,同姓是一个老祖
宗传下来的,几百年前是一家子。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 

古代小说中的壮士常拍着胸脯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某家是也。在宗法观念极强的中
国,改名换姓是一种极大的不得已,甚至是辱没了老祖宗。但是,历史如烟,沧海桑田,
世界在变,姓氏也在变。两位老李是不是一家子,得听我细细说来。 

中国的姓氏产生的原因很多,许多同姓不是同出一源。如,先后有20多个姓氏改为汤氏,
其中最大的有,杨姓改汤氏,温姓改汤氏,唐朝的唐改汤氏,更姓改汤姓,韩姓改汤姓。
戴姓是一支西周初年封的戴国后裔,春秋时戴国被宋国灭掉,戴国人以戴为姓;另一支是
宋国宋戴公的子孙,宋戴公的儿子以父亲的谥号“戴”作为姓氏。夏朝有个甘国,位置在
现在陕西省户县一带,甘国国君的子孙就以甘为姓;周朝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被封在甘,
这个甘是现在河南省洛阳一带,其子孙也以甘为姓。上面说的戴、甘两个姓,其来源并不
一样,祖先并不相同。 

特别是人口多的大姓,大多数都有好几个来源,可见,许多姓并不是起源于同一祖先的。
 

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是传说中的两个部落首领,大约在五千年前,以这两个部落
为中心,华夏族开始形成。那时候,他们活动的地域很小,不超过黄河中下游一带。当时
,新生儿死亡率极高,人的寿命又短,人口是很少的。到了汉朝,外族人称中原人为汉人
,汉族的名称才确定下来。发展到今天,汉族已经拥有十几亿人口,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
的民族,几乎世界各国全有汉族人。形成这样大的民族,人口的自然繁衍只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是大量外族人口的加入。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都有胡人血
统,都不是纯正的汉族。《三国演义》中说吴国的孙权是“碧眼紫须”,曹操骂他“碧眼
儿”,这孙权就是一个“混血儿”的样子。《水浒》中的“紫髯伯”皇甫端、“金毛犬”
段景柱,也是“外国人”的形象。虽然说文学作品并不能当成历史真实看待,但起码说明
了写作的当时,有大量外国人加入了中国。 

外族的加入使得汉族姓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五胡十六国时,刘渊建立过一个汉国,刘
渊本是匈奴人冒顿单于的后代,汉高祖刘邦曾把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因此刘渊自己也有了
刘氏,他的后代也因此加入了汉族。 

南北朝时,北方草原的鲜卑族人南下中原,并建立了称雄一时的北魏王朝,北魏的强大是
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分不开的。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以法令形式推行汉化,下令
鲜卑族的118个姓都改为汉族式的姓氏。孝文帝本姓拓跋氏,改为元氏,皇族独孤氏改为刘
氏,普乃氏改为周氏,丘林氏改为丘氏…… 

翟、戎、安、尉迟、宇文、长孙、呼延、慕容、万俟,这些姓,南北朝之前的古书上是找
不到的,这些本来就是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后来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这些部落
名称也就成为姓氏。这些姓是从“娘家”带来的。 

尉迟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在南北朝时,从北方草原进入了黄河流域,整体加
入了汉族队伍,尉迟这个姓也被汉族接纳了,进入了《百家姓》。宇文也是鲜卑族的一个
部落,传说有一个叫普回的头人,在打猎的时候拾到一颗玉玺,上面刻着“皇帝玺”三个
字。普回以为是上天神授,于是自己号称宇文氏。当地人称天为“宇”,称君主为“文”
,“宇文”就是天子的意思。东晋时宇文氏进入中原,加入汉族队伍。呼延源出匈奴,东
晋时,匈奴呼衍部落进入中原,以部落作为姓氏,音变为“呼延”。 

中国古代称印度为天竺国。天竺国人到中国定居后,以竺为姓。隋唐时,西域有个米国,
位置在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当时有不少米国人到中原做生意,后来就留在中国了,他们取
姓为米。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现在有56个民族,在与汉族交往中,有许多少数民族采用了汉族
取姓的方式。如朝鲜族、回族都有李姓,蒙古族、回族都有姓白的,许多民族都有姓张、
王、李的。 

古代帝王还常常把姓作为奖赏,赐给臣下,这也造成姓的分化。 

中国航海史的骄傲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马三保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明永乐皇帝赐
他姓郑,从此以郑为姓。唐朝沙陀部落人朱邪赤心,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而被赐姓李。五
代时,他的后代李存勖建立了后唐。 


本来没有姓“佘”的本来没有姓“佘”的,只有姓“余”的,东晋时,有个人叫余讽,他
和晋明帝一起议论朝政,那位皇帝老爷忽然两眼瞪着他,说:“余者我也,讽者讥也。卿
为此名,欲为朕之敌人乎?”余讽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叩头谢罪,说自己姓得不对
,名也有错误。明帝当场“赐”他姓“佘”。把人家的姓给割去了一截。从此出来个佘姓
。 
战争、饥荒、动乱、迁移也使不少人改变了姓氏。 

刘邦的谋士张良,本是韩国贵族,秦统一中国后,六国贵族自然不服,张良就与刺客在博
浪沙这地方刺杀秦始皇。刺杀没有成功,秦兵到处追缉他,他就改姓为张,作为掩护。刘
邦手下的大将韩信,被刘邦和刘邦老婆吕雉害死后,他的子孙怕受追杀,不再敢称自己姓
韩,可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姓,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取“韩”的一半,改成姓“韦”。 


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人,可是在他的家乡却找不到姓司马的人。司马迁本来是太史令,官虽
不算大,但日子过得也不错。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与匈奴作战,矢尽粮绝,不得支援
,投降了匈奴。司马迁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的功过说了几句话,结果被汉武帝阉割下狱。
司马迁怕自己的后代受连累,就在姓中“司”字左边加上一竖,让大儿子姓“同”;在“
马”字左边加上两点,让二儿子姓“冯”。于是,司马迁的后人与“司马”这个姓绝缘。
 

葛氏本是伯益之后,夏朝伯益被封为葛伯,于是以葛为姓,后来葛国被灭,葛氏的一支逃
亡到山东诸城,改姓为诸葛,意思是:诸城之葛姓。 

歌唱家朱明瑛并不姓朱,而是姓张,她的祖父抗战时任国民党河北省主席,父亲曾任傅作
义的少校军官,这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她家成了“文革”中清查的对象。为了孩子的前
途,父母把朱明瑛送给姨妈抚养,她就随姨父姓了朱。粉碎“四人帮”后,朱明瑛向父母
提出恢复原来的姓,父母不同意,说:“全国都知道有个朱明瑛,要是改了,大家还以为
又出来一个张明瑛呢!这是给大家找麻烦。” 

最感动人的是林伯渠、邓子恢两位革命老前辈的儿子改姓的故事。 

1934年,红军开始了伟大的长征。战马上一位英姿飒爽的女红军,胸前背后是两个婴儿。
她急匆匆赶到会昌城堂嫂家,她告诉堂嫂:“这个孩子姓林,刚生下来14天,是我的儿子
;这个刚出生3天,姓邓,也是红军的后代……”这位女红军就是革命家林伯渠的夫人。1
949年,组织上找到了那位“堂嫂”。两个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一个在烟厂当学徒,一个
当了小裁缝。根据当事人的记忆,邓子恢认下了小裁缝,给他取名邓苏生;林老认下了另
一个,取名林秉苏。过了不久,有人发现,林秉苏这孩子长得越来越像邓老。而邓苏生呢
,怎么看怎么像已经牺牲了的林老的爱人。仔细一看,果然是搞错了。于是,两位革命老
人更换了儿子。按理说人换了,姓也应该换,可是他们说:我们是革命后代,叫什么在哪
家生活都是一样的,就不用再改了。最后谁也没有改姓。以后,邓子恢同志受到了不公正
的批评,处境十分困难。偏偏是在这时候,林秉苏把自己的名改成了邓瑞生,表示对父亲
的崇敬与信任。而不是邓老亲生儿子的邓苏生,却坚持姓邓。 

由于收养关系而改姓的就更多见了。 

当年曹操大宴铜雀台时,令曹氏、夏侯氏的大将站在一边,身着红色战袍;其他姓的大将
站在另一边,身着绿色战袍。双方来个大比武。有人问了,为什么姓夏侯的要与姓曹的归
为一方呢?原来,曹操的父亲本不姓曹,而是姓夏侯。因为过继给了曹家,才姓了曹。曹操
与夏侯诸将,本来是一家人。 

宋庆龄的父亲原来也不姓宋,到了他的家乡海南省文昌县昌洒区古路园村,就知道是怎么
回事了。原来,宋庆龄的父亲叫韩教准,他12岁时过继给了无子女的舅父,从而改变姓名
为宋嘉树,别名耀如,因为是基督教徒,还有个英文名叫查理宋。他随舅父到美洲做生意
,回国后成为上海有名的实业家。他与倪桂珍女士成婚后,生育子女六人:霭龄、庆龄、
子文、美龄、子良、子安,这些子女都姓宋。 

“活济公”游本昌说得更有意思:“现在人们叫我济公,尊敬一点儿叫我活佛,正经一点
儿叫我游本昌。我都应了。可是冤枉了我,我本应该叫叶游本昌。叶游这个姓,您在《百
家姓》里查不着,这是我父亲的专利。我爷爷入赘到游家,生下我父亲,但爷爷为了保持
叶家血统,仍叫父亲姓叶。父亲给我取名时用的是叶游本昌,叶游这个姓既保住了本来的
姓,又不断游家根脉。我的本昌,表示本来就吉祥昌盛,人丁兴旺的意思。” 

像叶游本昌那样的两个姓一起用,其实古以有之。浙江省就有一个特别偏的姓——陆费,
这个姓的来由是这样的:当地一个陆氏家族中从来没有人做过官,有人能在仕途上大有作
为一直是这个家族的心愿。后来,这个家族的孩子被过继到费家。不久之后,这家孩子里
果真出了一个当大官的。为了告慰先祖,他们就在费姓的前面加上了陆姓,从而改姓“陆
费”。 

皇帝家的人,也有改姓的。乾隆皇帝有个女儿,可惜这位公主脸上有块黑痣,据相面先生
说,这块痣主灾,而破灾的惟一办法是将公主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这可就难办
了,比王公大臣还要显贵的是谁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孔府。孔府衍圣公可以在皇帝面前不下
跪,上殿可以跟皇帝平起平坐。可是问题又来了:当时满汉不能通婚。乾隆皇帝想了个招
,将女儿寄养在中堂大人于敏中家,改个姓,以于家闺秀的名义嫁给了第七十二代衍圣公
孔宪培,称为于夫人。 

另外,有些偶然的原因也能使人改姓。 

相传,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他的子孙中有的留下来守陵,就称为桥氏。南北朝时,西魏的
丞相宇文泰有个属下,叫桥勤。一天宇文泰心血来潮,叫桥勤去掉桥姓的木字旁改成“乔
”。说是取“乔”字的“高远”之义。桥勤不敢不从,只得姓乔。 

汉字的读音、字形演变,也是造成姓氏改变的原因。 

阎、闫本是两个姓,现在没有人区别了,姓阎的也常常写成“闫”,图的是省事。岳、原
来也是两个姓,现在很少有人用“”,因为写这个字太麻烦,其实有些姓岳的本来是姓。
由于汉字简化造成这种合二而一的姓,还有后、後,郁、鬱,钟、锺。 

“费”作为姓原来有fèi、bì两个读音,来源自然也不相同。读fèi的出自嬴姓。辅佐大
禹治水的伯益,被封在费(现在山东省鱼台县西南),伯益的二儿子若木继承费国君位,若
木的后代就以费为姓。读bì的费,源出姬姓,春秋时,鲁僖公为了奖励帮他上台的季友,
把费邑(现在山东省费县北)赏给了他。季友的后人以邑为费氏。 

从上面看来,有许多同姓并不是出自同一血缘,可是不同姓的倒反而有是一家子的可能。
也许你认为探究姓是否出自同一祖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并不正确,现在已经有遗传
学家利用姓氏的变化,揭示了人类遗传的密码,也有历史学家在研究人类迁移的过程,这
些研究将揭开许多人类未解之谜。为什么有的姓人多,有的姓人少?姓道名MINGSHUxingda
o说 

为什么有的姓人多,有的姓人少?以前有“张王李赵遍地流(刘)”的说法,意思是说,张、
王、李、赵、刘是人口最多的姓。最近统计与这种说法稍有出入,人口最多是李姓,占总
人数的79%,将近1亿人,往后依次是王、张、刘、陈、杨、赵,这些姓的人口都接近亿
。可有些姓人很少,如昃姓,仅见于山东淄博市的博山一地,《百家姓》中的墨、况、空
、山、贡等姓,也极少遇到,《中国姓氏汇编》中共收入了单姓、复姓5730个,其中有36
53个是罕见或消失的。姬、嬴、子、姒等姓在历史上都很有名,现在却不多见了。调查显
示,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100个常见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
以上的3000多个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出现上面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呢?分析
起来,觉出其间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现象与中国的政治、历史、人口增长特点之间有密
切的联系。 

一般说来,现在人口多的姓,产生的历史都很早。 

李姓是少昊时代皋陶的后代,在商朝就出现了李姓;赵姓出现于西周;张姓出现于少昊时
代;刘姓出现于帝尧时代;陈姓是舜的后代,出现于西周初年。这些姓的历史都超过三千
年。有些罕见的姓是因为出现较晚。如博山的昃姓是明亡后山东青州府的明王后代改姓而
来,历史不过300多年;东方这个姓,始见于汉武帝时的东方朔;帅姓始见于晋武帝时,爱
姓初见于唐。这些姓相对来说历史较短。 

那些人口多的姓,不但历史长,且许多并非出自一支,而是有几个来源。 

秦朝以前国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他们的后代有不少取姓为王氏的,商末有王子比干
、西周有王子晋,战国时有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等,他们的后人都是后来的王姓。张姓的祖
先是少昊时代弓箭的造制者;春秋时晋国大夫解侯又称张侯,他的子孙也以张为氏;秦朝
的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为避祸改韩为张姓;三国时大将张辽本是聂姓,也是因避祸改姓
张。相传尧的后裔中有一支被封在刘国,以国为氏;刘姓另有一支出于姬姓,周匡王封小
儿子王秀于刘邑,后来以刘为氏;还有一支刘氏,出于春秋时晋国的杜氏。 

因为产生早,支源多,所以这些姓人口较多。元朝末年,大臣伯颜为维持蒙古贵族的统治
,曾经提出杀尽张、王、刘、李、赵五个姓汉人的主张,可见元朝时,这些姓在全国人口
中已占绝对优势,对蒙古统治者造成了重大威胁。 

有些姓历史很长,原来人口也很多,可是现在却不多见了,这是因为什么呢? 

姓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形态相适应的,西周到战国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
,许多古老的姓在这时候分化出许多氏,以后这些氏成为姓,那些古老的姓反而少见了。
 

姬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之一,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代。姬姓是周朝的统治者,当时人口
很多。但在西周初年,周王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大多以国名为氏,如,吴、卫、
于、郑、蒋、曹、蔡、周等姓,而姬姓反而不多见了。 

姜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相传炎帝以姜为姓,也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代。姜尚是西周的
开国功臣,受封于齐。后来由姜姓分化出吕、丁、高、焦、洪、贺、纪、岳、晏、国、丘
等姓。 

嬴姓为帝舜所赐,曾由嬴姓分化出赵、黄、江、廉、梁等姓。嬴姓建立过强大的秦帝国,
秦之后,嬴姓许多改为秦氏。 

人口多的几个大姓氏,多曾在政治上得到过特殊的优越地位。李姓建立过唐、南唐、后唐
。刘姓建立过汉、后汉、北汉。赵姓在春秋时是晋国的重臣,战国时是七雄之一赵国的统
治者,以后建立过宋朝。王姓建立过短期的新朝,魏晋南北朝时的王姓与谢姓是兴盛的姓
。魏晋南北朝的王、谢,唐朝的崔、卢、郑都被称为望族大姓。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人口
增加创造了有利条件。古代帝王、权臣都是妻妾成群,其子孙也必然比平民百姓多。唐太
宗有14个儿子;唐玄宗有子女59个,其中儿子30个;宋徽宗有子女65个,其中儿子31个;
明太祖朱元璋有子孙42个,其中儿子24个;康熙皇帝有子女55个,其中儿子35个。朱元璋
一个人的后代繁衍到明末,二百多年间,竟已达十万之多。 

封建帝王还常把姓赐给有功的臣子,这样使许多人改为与帝王同姓。西汉初的娄敬,因助
汉刘邦定都长安有功,被赐姓刘。燕王丹的玄孙嘉,曾被王莽赐姓王。 

古代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采用汉姓时也多借用帝王与名门望族的姓。晋时刘渊本是匈奴
人,率部族入中原时,采用刘姓。清皇室爱新觉罗氏在民国初年采用汉姓,大部分姓了赵
。 

封建社会的家臣、奴仆一般都随主人姓氏。 

东汉后期,大地主中发展出一个特殊阶层:门阀大族,他们在中央和地方享有特殊地位,
出现了以姓氏门第论人品的现象,只要出自名门贵姓就可以在做官、取仕上占优势,而孤
门细族即使有才有德也只能为下品。这种现象在中国延续了几百年之久。中小地主为了得
到升迁,多依附门阀大族,也有的人为提高社会地位变易姓氏。 

政治地位低的姓氏政治地位低的姓氏,多处在偏僻地区,生活贫困,繁衍困难。政治上失
败的人则常被灭族或改为他姓。明亡之后,许多朱姓为避杀身之祸改为姓李。韩信被吕后
杀害后,其后代逃往南方,以“韩”字的一半为姓,改为姓韦。绝大多数人口相对很少的
姓氏,往往显示出相对隔离的地域人群的特点,呈岛状分布,常常只存在于某一较封闭的
地区。 
古代复姓较现代多出许多,东汉时的《风俗通义》中收500个姓,复姓有150个,占了三分
之一;宋初的《百家姓》收500多姓,复姓减少到60个,占十分之一;而现在的复姓仅占所
有姓数目的3%,且人口都很少。复姓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简便,改复姓为单姓便于交际
。闻人改为姓闻,第五改为姓第,东门,改为姓东,贾正改为姓贾,子张改为姓张,羊舌
改为姓杨,有的欧阳改为姓欧。 

姓氏人口的多少,还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人口可以呈指数增长,2变4,4变16,基数越大,增加越快。
人口多的姓与人口少的相比,代数越多,绝对数字落差越悬殊。假如,一个村子有张姓10
人,吴姓6人;100年后,张姓可以繁衍为1280人,而吴姓为768人,两姓人口绝对差距加大
。人口少的姓更容易在某一地区绝嗣,而人口多的姓呈良性循环,人口越来越多。清朝中
叶,中国人口一下子从1亿多猛增到4亿,原因是康熙五十一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税
”的政策,由于这个政策的影响,原来基数大的姓,人口总数大大增加了。基数小的姓,
人口总数相对则较少。 

一个地区的人口,达到自然条件和生产力允许的饱和数量时,人口就不再增加了。当有外
流条件时,接受移民地区人口急剧增加,而输入人口地区人口并不减少。清末我国山东向
东北流出了大量人口,但山东人口还是很多。英国曾向美洲、大洋洲输出大量移民,现在
受移民区人口是本土的几十倍,但英国人口并未减少。 

我国明朝末年,福建、广东居民大量移居东南亚和台湾。因历史原因,福建、广东陈、林
等姓就较多,由于移民,使这些姓氏的人口大大增加。清朝中叶以后,河北、山东居民大
量迁往东北,张、王、李等姓,在河北、山东本来人口就很多,迁移之后,这些姓人口总
数更加多了。 

姓氏本来是从一个一个地区分别产生的,经过几千年的流动,现在还能看到姓氏地区分布
的不均衡。在福建、广东、台湾,陈、林、黄、詹较多;江浙一带,吴、顾、周、翁、童
、茅较多;中原一带和东北,王、李、张、赵较多。 

姓氏人口不均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确实繁杂纷复,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有许
多谜等待解开。帮您寻寻根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帮您寻寻根可能每个人都想过,我为什么偏偏姓这个姓?这个姓是怎么来的?寻根问祖,追
根溯源,几乎是人人都有的愿望。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许多人沿历史的长河向源头上溯。
可是历史之河实在太长了,许多史料失散了,许多真的与假的混在一起,难以分辨。历史
它就是这样的严酷。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总有蛛丝马迹可以寻觅。下面介绍一些姓的起
源,有些可能不是真正的源头,但它是历史。我们就当历史故事听听吧。 

目前,中国人中姓李的人最多,大约占了汉族人口的79%。咱们就先说说李姓。 

相传帝尧时,有个叫皋陶的人掌管司法,当时这种官叫大理。皋陶制定了五种刑罚,他不
但善于断案,身边还有一头独角兽,这头奇兽善于辨别疑案,见到有罪的人就会用角去顶
,无罪则不去碰。因为这样,皋陶处理案子从不失误。以后皋陶的子孙世代做大理,被人
们称为理氏。到了商朝末年,执法不阿的理氏后人理徵,因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理徵
的妻子带着幼小的儿子理利贞逃走了。母子二人无钱无食,幸好遇到一片李树林子。正当
果子成熟,母子以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利贞不敢再称理氏,于是改称李氏。利贞的子
孙后来在周朝做了官。 

如果按这个传说推算,上溯到李利贞,李姓的历史,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如果从皋陶算起
,那就应该有四千年了。 

到了唐朝,老李家出了皇帝,常把“李”作为奖品,赐给有功的臣子,许多不姓李的也姓
了李。突厥人朱邪赤心,就受到这样的赏赐改为李国昌。以后李国昌的后代李存勖建立了
五代的后唐。 

王姓在诸姓中坐了第二把交椅。秦朝以前帝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他们的后人有不少
就称为王氏。商代的王子比干、周朝的王子晋、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王子无忌,他们都有子
孙称为王氏。由于来源多出,所以王姓子孙众多成为大姓。 

张是第三个大姓,“张”,弓长张,在古代文字中,“张”字就是一个人拉开弓准备射箭
。相传五千年前,今山东西南一带有位部落首领叫少昊,少昊的儿子公子挥发明了弓,在
当时弓箭是远距离兵器,是最厉害的武器,因此他被封为弓正,弓正就是专管造弓箭的官
。他的子孙就以张为姓了。 

另外,春秋时,有个晋国大夫解侯,字张,又称张侯,他的子孙就以字为氏,也姓了张。
 

刘邦手下有谋士张良,张良本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姓姬,因谋杀秦始皇未成而被通缉,
这才改姓张的,他的后代也姓张。 

刘姓有三个来源。 

相传帝尧的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在刘国(现在河北省行唐县)。夏朝孔甲时,这一
支的后裔刘累曾经跟着豢龙氏学习养龙的本事。孔甲封他为御龙氏,让他驯养四条龙。这
种龙估计可能是鳄鱼。可是刘累养龙的技术并不高明,没多久就养死了一条母龙。不久,
孔甲要看龙表演。本来是四条龙两两对舞,现在只剩下三条,刘累就让它们轮流上场。孔
甲一看起了疑心,刘累觉出势头不对,就带着家小逃到了鲁(现在河南省鲁山县)。刘累的
后代就姓了刘。 

刘姓的另一支出于春秋时晋国。晋国掌政大臣赵盾派士会去秦国接晋公子雍回国继承王位
。可是等秦国护送公子雍到了边境上,晋国已立了别的国君。秦国对晋国的出尔反尔十分
恼火,双方就动起武来,结果秦国吃了败仗。过了好几年,士会才从秦国到晋国,但是其
家人仍留在秦国,后来便称为刘氏——意思是“留”。 

还有一支出自姬姓。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现在河南省偃师县南),号刘康
公,后代也姓刘。 

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汉朝时有不少匈奴人进入中原,也姓了刘。 

陈姓是以国为姓,他们的祖先是大舜帝。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诸侯,为了追封前代圣王
的后人妫满,就把大女儿嫁给他,封他为陈侯。封地在陈(现在河南省淮阳县)。妫满死后
谥号陈胡公。陈姓就是陈胡公的后代。明朝的《陈氏兆祥宗谱》中记载:“盖自周武封爵
之后于陈,以国而得姓。”现在淮阳仍有陈胡公祠,陈胡公墓在城东南城濠内。至今淮阳
有“老陈户”的说法,现在住在淮阳的姓陈的有36万多人。1984年陈姓22世孙陈绍文回
淮阳朝宗拜租,主编了《陈氏公族谱》。陈姓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传了120代。 

世道沧桑,到了春秋战国,有的陈氏姓了田,有的姓了孙。田单、田横、孙武、孙膑、孙
权细细排起来都是陈氏人。 

还有一支陈姓南迁福建,以后散居海外,海外众多的陈姓,其祖根在大陆河南省东南部。
 

赵源于嬴姓,西周天子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叫造父。造父善于养马驾车。他从桃林(陕西省华
山一带)选了八匹千里马,调训好以后献给周穆王。穆王就用这八匹马拉着一辆华丽的车,
让造父赶着,周游天下。周穆王乘着这辆车游历了许多地方,一直来到西王母居住的昆仑
山。西王母在瑶池设宴,两人饮酒唱歌,穆王乐而忘返。这时东南方的徐偃王起兵造反,
穆王紧急往回赶。造父驾车快马加鞭,及时赶回京城,打败了徐偃王。穆王觉得,全靠造
父驾车方能及时扫平这次叛乱,就封造父在赵(现在山西省洪洞县北赵城),从此称为赵氏
。造父的七世孙脱离周王投奔晋国,从此赵氏子孙世世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年,赵氏后代
赵襄子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国分晋,后来赵氏建立了战
国七雄之一的赵国。 

孔姓来源有四支。 

周灭商后,因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正直贤明,周公旦封他到宋地,主持祭祀商族祖先。微
子启的后代中有一个名叫嘉的,字孔父,在宋国任大司马,因战乱被杀。当时孔父的儿子
木金父年纪很小,由家人带着逃到鲁国。木金父长大了就以父亲的字为姓,称为孔氏,从
此定居鲁国。木金父的五世孙叔梁纥是有名的大力士。有一次叔梁纥随军攻打阳(现在山东
省枣庄市南),敌人先打开外城门放进部分鲁军,然后放下一道沉重的闸门,想把鲁军关闭
在内外城门之间的夹道里。这时只见叔梁纥冲上前去托起闸门,把大家都救了出来。叔梁
纥晚年娶颜氏女征在为妻,生下了大思想家、教育家孔丘。 

春秋时,郑穆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喜,一个叫公子志,两个儿子全字子孔。他们的
子孙都称孔氏。卫国也有一支孔氏,他们是黄帝姓子孙的后裔;春秋后期有名臣叫孔悝,
是陈国大夫,他的后裔也姓孔氏。 

吴源出于姬姓。周太王古公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小儿
子季历很有才干,生下个儿子叫姬昌。姬昌从小聪明过人,就是后来的周文王。父打算让
小儿子季历当继承人,目的是将来再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了父亲的心思,就主动
让贤,托言外出采药,却到江南一带去了。当时的江南尚未开发,太伯和仲雍带来了中原
先进的文化,被当地人推为君长,在今江苏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王阖闾任
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使吴成为强大的国家。后来,吴王夫差骄傲了,不听伍子胥的
忠言,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国灭身亡。夫差的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吴氏。 

徐姓,是伯益的后代。 

伯益是大禹手下名臣,大禹王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为徐国国君。经历夏、商、周三朝,到了
周穆王时,出了个徐偃王。他聪明仁爱,很得民心,在挖河时得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以
为是天赐祥物,便有了当天子的野心,乘周穆王西行昆仑山的机会,起兵造反。可是造父
为周穆王驾车,一日千里回到京城,点起大军。徐偃王没想到周穆王行动这么快,眼看一
场血战就要发生,不忍心生灵涂炭,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现在江苏省徐州)一带
的深山中,这座山后来被称为徐山,徐州因此得名。徐偃王的后代就称为徐氏。 

杨氏源出于羊舌氏。春秋时,晋献公封突为羊舌(现在山西省洪洞、沁县一带)大夫。突的
子孙称为羊舌氏。春秋后期,羊舌氏被攻灭,有的子孙逃到国外,改姓羊氏。突的二儿子
羊舌,字叔向,也是晋国的名臣,他的封地在杨(现在山西省洪洞县东南),又称为杨。杨
的儿子杨食我与祁盈是好朋友,祁盈的两个家臣互换妻子取乐,祁盈把他俩抓了起来。有
个大夫受了家臣的贿赂,就到晋顷公那里说祁盈私自抓人,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认
为顷公处事不公,就帮助祁家杀死了那两个家臣。顷公大怒,杀死了杨食我和祁盈,收回
了他们的封地。杨食我的子孙逃到华山,称为杨氏。 

周氏,源自姬姓。 

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立国约八百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百姓
,迁到今河南省临汝县,当地百姓称周赧王为周家,周赧王的后代称为周氏。北魏时,鲜
卑皇族普乃氏改姓周氏。 

孙氏有三个来源。 

一支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弟弟被封在卫国,称为卫康叔,卫康叔的后代有个叫公子惠孙
的。惠孙的孙子乙,以祖父的字为氏,就是孙氏。 

另一支孙姓出自楚国。楚国的孙叔敖是个有名的贤臣。他任令尹时,在国内开发水利,教
化人民,使楚国强盛起来。孙叔敖的子孙称为孙氏。 

还有一支出于田氏。陈国的陈完避难逃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桓子有三个儿
子。小儿子田书在齐国做大夫,因为杀敌有功,齐景公封他在乐安,赐姓孙氏。田书的孙
子就是著名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兵法家孙子——孙武,孙子的孙子孙膑也是著名的兵法
家。 

孟,就是“第一”的意思,古人把老大称孟,老二称为仲,老三称为叔,老四称为季。长
子、长女往往称孟什么。 


中外关系史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庆父接连杀死了两个国君,被愤怒的臣民赶出鲁国,逃
到莒国。可是莒国国君不愿收留庆父。庆父走到边境时,先派公子渔去向莒国大夫季友请
求宽恕。季友对公子渔说:“如果庆父愿意自杀,那么我可以让他的子孙继承他的禄位;
否则的话,就要把他全家都赶出鲁国。”公子渔一路哭着回来了,庆父远远地听到他的哭
声,知道已无希望,就自杀了。庆父死后,季友便让庆父的儿子公孙继承禄位。庆父排行
老大,所以他的子孙又称孟孙氏。孟孙氏后来简称为孟氏。 
何姓本是韩姓。秦灭六国以后,韩国贵族韩氏子孙散流各地,有一支居住在江淮一带。当
地方言把“韩”读成“何”,后来这支韩氏人就变成了何姓。 

周武王封叔姬仲在东虢(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北),周平王时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郑武
公有功,平王就又把虢地赏给了他。南方日益强大的楚国借这件事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
邑附近。平王害怕了,只好找来东虢仲的后人姬序,把他封在北虢(现在河南省陕县东南)
,因为郭、虢二字古代同音,号称郭公。公元前652年,晋国把贵重的礼品送给虞国,要求
允许晋军穿过虞国去攻打虢国。当时宫之奇劝告虞国国君说:“虢、虞两国就像人的牙齿
和嘴唇的关系一样,俗语说唇亡齿寒。虢国灭亡了,虞国能单独存在吗?”可是鬼迷心窍的
虞君,哪里听得进去,竟让晋军过境去打虢国。虢国灭亡了,晋军在回师时灭了虞国。虢
国灭了,子孙因姬序称郭公,而姓郭。 

方姓是这样来的。 

周宣王时,东南的部族不听从号令,周宣王便派大臣方叔率领大军去征讨。他曾奉命征伐
淮夷,由于方叔指挥得当,斩杀和俘获了不少敌人,立下大功。他还领兵打退了北方的猃
狁的侵扰,又率兵三千进攻荆国,这一次势如破竹,一路取胜,很快迫使荆人投降。为了
表彰方叔的功劳,周宣王赐他的子孙以方为姓。 

傅姓在商朝就有了。 

武丁是商朝最有雄心的君王,他决心使衰落的商朝重新振兴起来,可是满朝文武中,竟找
不到一个可以帮助他的人,武丁忧心忡忡。一天,他做了个梦:梦见有神人带一个囚徒模
样的人,那人背有点儿驼,身穿粗麻布衣服,胳膊上被拴着绳索。神人说:“这就是你要
找的圣人。”武丁醒后,立即请人画了那人的像,令人按画像四处寻访。终于在一个叫傅
岩的地方找到了这个人,他名叫说(yuè),正和囚徒在一起修路。带到朝中一看,与梦中
那人一模一样。武丁便与他谈论国家大事,他说得头头是道。武丁听得高兴,当即任命他
做宰相。由于他在是傅这个地方被发现的,人们称他为傅说。傅说执政后,果然天下大治
。傅说的后代便以傅为姓。 

高姓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老姓氏。 

春秋时,齐国公子高的孙子(Xī)联合其他大臣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为齐国国君。公子
小白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因为立下了这样的大功,齐桓公就赐以祖父的名为姓氏
,并封卢邑给他。 

姜姓源出春秋时代齐国的创立者姜子牙。 

所说的“炎黄子孙”,“黄”就是黄帝,“炎”指的是炎帝神农氏。姜姓正是炎帝神农氏
的后代。姜是由于炎帝的出生地姜水而得姓的。实际上,神农氏的后代是组成中华民族的
主要成分,不仅只姓姜的这一支。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分出齐、甫、申、吕、纪、许
、田、向、芮等姓氏。 

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姓纂》说:“康叔支子为周凌
人,子孙以官为氏”。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凌氏是源自周文
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凌人”,以官为氏,称凌氏。 

战国末期秦国日益强大,面对强秦诸侯列国全无可奈何,而赵国有个名将叫赵奢,却能以
少胜多,大败秦军。因胜秦有功赵奢被封为马服君。据说,赵奢的子孙,最初是以“马服
”两个字为姓氏的,后来才逐渐改为单姓马。 

齐姓源自春秋战国的齐国,《姓纂》一书上指出:“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姜子牙,受封
营邱为齐国,氏焉”;《通志氏族略》上也说:“太公望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 

春秋时代卫国有个公子,字石,又称石。石的儿子石厚与州吁合谋刺杀了卫桓公。石却帮
助别人设计将自己的儿子捉住并处死。石大义灭亲的故事后来被传

http://www.mscas.ac.cn/mba/bbsms/bbs/printpage.asp?BoardID=30&ID=24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40.11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22.69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