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rc (lovewei),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孟姜女并不姓孟(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17日16:06:51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孟姜女并不姓孟(一) 


------------------------------------------------------------------------
--------

2002-01-21 05:48:16  来源:Tom 专稿钱亮星


研究姓名学的人,都不能回避如此一个事实:女性姓名该从何处着手?女性无论姓
氏还是名字都在人名系统中上演过形形色色的悲喜剧,女性的由先前主宰上古姓氏
社会到后来失落成以姓代名甚至姓名全无的境地,女名的从封建社会“锁在深闺无
人识”到当今的绚丽多彩,姹紫嫣红,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姓名系统的信息库,而且
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女性本身的起落沉浮。本文要述说的是女性姓名的历史和现状
,但是,从小小的姓名之中,我们又能窥见人类第二性的坎珂遭遇。鉴于女性姓名
的繁杂缠乱,这里,我只从姓和名两方面概要地加以说明。

首先说说女性的姓。

对于“姓”,《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因感天而
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姓的本义就是源于同一女性的始祖的族属
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也。

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所见的姓,可以明确考定的不到30个,几乎都
带女旁,如“姚、好、妃、娅、娲、婢、姬、姜、嬉、姒”等,一目了然。古姓多
从女旁,什么原因?上古时代,我们的先祖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社会的中
心是女性,一位女性能有几个丈夫。因为是上古,无史可查,根据只有靠流传充分
的民间传说。而传说中的象尧母感赤龙而生尧,禹母食薏苡而生禹,姜 履大人迹
而生后稷,无不不证明:昔太古其民知母而不知父的事实。而这样的事实则是我们
的始祖是女性不是男性的明证。既然如此,古代姓多从女旁就毋庸置疑了。

太古以后,阴阳的上下尊卑又翻了个个,男人成了天下的主宰,而妇女则沦落为与
“小人”同侪的地步。“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你过去一女多夫,我今天要
来个一夫多妻,三宫六院,御驾常征;你过去占有大姓,我今天要逐渐将那些姓氏
消灭,树立以我男人为中心的姓氏,而且,叫你嫁给我以后,以我的姓为你的名,
再叫儒子学士们找个好理由载入后代的启蒙书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夏商周时代是母系向父系社会过渡并确立父权中心制的时代,到了周代,男人基本
上控制了社会、家庭,于是开始“反攻倒算”。他们制定周礼规定女子可以有名,
但不能象男子那样正式,重要及精致,而且最好是不让家人之外的人知道,否则,
周礼不答应。周礼又规定女子必须有姓,这并不是给他们一些自由权,而是为了保
证男子不要错娶了同姓女子为妻、为妄。《礼让·大传》曰:“虽百世而婚姻不通
者,周道然也。”《大传》有语:“男女辩姓,礼之大司。”

在先秦,姓不但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具有区别女子结婚与否
的重要作用呢。因为那时的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的规定,女子的姓于是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
姓前冠以孟(伯)、仲、权、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么这种排行。如
古书所记孟姜、仲子、权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
姑娘,某家的么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儿)。女子嫁出
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被孔子赞誉
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
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叫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
还能找到。

“别婚姻”或许拯救了先秦妇女宝贵的姓氏,但“同姓不婚”从生理学角度上看并
没有必然的理由,同姓又不等于血缘上的同宗,而姑表兄妹虽然不同姓,其血缘关
系却比许多同姓的人要密切得多,周礼的盲从虽嫌固执、愚味,但毕竟为我们的妇
女同志赢得一些尊严,我们还是应感到庆幸才是。

接下来该谈谈女名的取法和特性了。

名者实之宾。男女之别,在命名中可见一斑。男性之名,多带有圣贤、豪杰、事功
、志业等色彩,充满阳刚之气。而女名则往往带有十分强烈的“女姓意味”和“女
性色彩”。这些意味和色彩,明显地表现在名字的字音、字义、字形上,多用阴柔
的字眼,向闺阁之内的金玉皿玩花卉草木发挥,向妇德、妇言、妇工、妇容发挥,
向大自然中那些具华美、鲜艳、珍贵等特征和表象的景物与物品发挥,给人的印象
和感觉,多有轻爽、温柔、艳丽的效果。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21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175毫秒